第三章黄瓜育种 黄瓜(Cucumis sativus.)是人们喜爱的蔬菜,在世界各地广为栽培。它清脆爽口,乃夏令佳蔬, 历史上颜为昂责。古时的黄瓜,尤其是温室栽培的,多系宫廷贡品。这说明黄瓜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非 常重要。我国种植的黄瓜品种及类型极为丰富,这是在漫长的栽培历史中,经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 择而逐渐形成的。成为我们育种工作的宝贵财富。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目前许多老品种已不适应需要 因而逐步为新品种所替换。总的趋势是:常规品种为杂一代品种所替换:低质感病品种为优质抗病品利 所替换:单用途品种为多用途品种所替换。总之,以现代生物科学原理为指导,为露地及保护地栽培不 断选育出更多更好的优良品种以推动黄瓜产业的发展,即是当前黄瓜育种工作的主要任务。 第一节起源与种质资源 黄瓜属葫芦科学一年生植物,2=14,又名胡瓜、王瓜等,属温季作物,不耐寒或耐寒性弱,其生 长和发育的适宜湿度通常高于20℃,温度低于12℃和高于35℃其生长发育即不正常,以往黄瓜曾是 种季节性很强的作用,但随着保护地栽培技术的普及推广,其栽培季节的限制性已大大缩小。 一、起源与传播 不少植物学家和植物地理学家认为,黄瓜起源于印度喜马拉雅山麓及尼泊尔、锡金一带的野生黄瓜 主要证据是黄瓜在印度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而且在印度北部喜马拉雅山麓确曾发现一个原始类 型的黄瓜近缘野生种(Cucmis hardwickii Royle)。但据考证,非洲也很早便有了黄瓜。欧洲有黄瓜的 记载约在公元1世纪。此后直到公元9世纪,才相继传入法国和俄罗斯。英国到16世纪才开始种黄瓜, 18世纪方大面积推广。日本的栽培黄瓜则是17世纪从我国引进的。 黄瓜约在西汉时经由丝绸之路从西域引进我国,初称“胡瓜”,后赵时(公元319-332年)北方避石 勒讳而改称“黄瓜”。由于引入我国后深受欢迎,加之栽培历史悠久,所以逐渐在中国形成了次生中心。 李家文(1979)认为黄瓜古代由印度分两路传入我国:一路经由缅甸和印中边界传入华南,并在华南被到 化,形成华南系统的黄瓜:另一路是2000多年前的汉武帝时,由张骞经由新疆将黄瓜种子带到北方, 并经多年驯化,形成了华北系统的黄瓜。目前在生产上使用的栽培品种,大致上可以区分为华北系统利 华南系统两在类别。华北系统品种的主要特点是瓜形瘦长,大棱大刺,肉质坚脆:华南系统品种的主要 特点是瓜形肥短,皮光滑无刺,肉质较软。从亲缘关系上看,两大系统只不过是近缘关系。南北品种间 极易相互杂交,因此也形成了不少中间类型品种。 1979-1980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和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组成蔬菜品种资源考察 组,在西双版纳少数民族地区搜集到一种新类型黄瓜。考察组名之为西双版纳黄瓜。西双版纳黄瓜是黄 瓜的一个新类型,具有方圆形,大脐、果肉橙色等类似甜瓜(Cucumis肥loL.)的特征。但从西双版纳 黄瓜的染色体数、与普通黄瓜杂交的可育性,一代杂种表现和过氧化物同工酶谱等方面的观察鉴定,证
1 第三章 黄瓜育种 黄瓜(Cucumis sativus L.)是人们喜爱的蔬菜,在世界各地广为栽培。它清脆爽口,乃夏令佳蔬, 历史上颇为昂贵。古时的黄瓜,尤其是温室栽培的,多系宫廷贡品。这说明黄瓜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非 常重要。我国种植的黄瓜品种及类型极为丰富,这是在漫长的栽培历史中,经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 择而逐渐形成的。成为我们育种工作的宝贵财富。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目前许多老品种已不适应需要, 因而逐步为新品种所替换。总的趋势是:常规品种为杂一代品种所替换;低质感病品种为优质抗病品种 所替换;单用途品种为多用途品种所替换。总之,以现代生物科学原理为指导,为露地及保护地栽培不 断选育出更多更好的优良品种以推动黄瓜产业的发展,即是当前黄瓜育种工作的主要任务。 第一节 起源与种质资源 黄瓜属葫芦科学一年生植物,2n=14,又名胡瓜、王瓜等,属温季作物,不耐寒或耐寒性弱,其生 长和发育的适宜湿度通常高于 20℃,温度低于 12℃和高于 35℃其生长发育即不正常,以往黄瓜曾是一 种季节性很强的作用,但随着保护地栽培技术的普及推广,其栽培季节的限制性已大大缩小。 一、起源与传播 不少植物学家和植物地理学家认为,黄瓜起源于印度喜马拉雅山麓及尼泊尔、锡金一带的野生黄瓜, 主要证据是黄瓜在印度已有 3000 多年的栽培历史,而且在印度北部喜马拉雅山麓确曾发现一个原始类 型的黄瓜近缘野生种(Cucmis hardwickii Royle)。但据考证,非洲也很早便有了黄瓜。欧洲有黄瓜的 记载约在公元 1 世纪。此后直到公元 9 世纪,才相继传入法国和俄罗斯。英国到 16 世纪才开始种黄瓜, 18 世纪方大面积推广。日本的栽培黄瓜则是 17 世纪从我国引进的。 黄瓜约在西汉时经由丝绸之路从西域引进我国,初称“胡瓜”,后赵时(公元 319-332 年)北方避石 勒讳而改称“黄瓜”。由于引入我国后深受欢迎,加之栽培历史悠久,所以逐渐在中国形成了次生中心。 李家文(1979)认为黄瓜古代由印度分两路传入我国:一路经由缅甸和印中边界传入华南,并在华南被驯 化,形成华南系统的黄瓜;另一路是 2000 多年前的汉武帝时,由张骞经由新疆将黄瓜种子带到北方, 并经多年驯化,形成了华北系统的黄瓜。目前在生产上使用的栽培品种,大致上可以区分为华北系统和 华南系统两在类别。华北系统品种的主要特点是瓜形瘦长,大棱大刺,肉质坚脆;华南系统品种的主要 特点是瓜形肥短,皮光滑无刺,肉质较软。从亲缘关系上看,两大系统只不过是近缘关系。南北品种间 极易相互杂交,因此也形成了不少中间类型品种。 1979-1980 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和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组成蔬菜品种资源考察 组,在西双版纳少数民族地区搜集到一种新类型黄瓜。考察组名之为西双版纳黄瓜。西双版纳黄瓜是黄 瓜的一个新类型,具有方圆形,大脐、果肉橙色等类似甜瓜(Cucumis melo L.)的特征。但从西双版纳 黄瓜的染色体数、与普通黄瓜杂交的可育性,一代杂种表现和过氧化物同工酶谱等方面的观察鉴定,证
明属于黄瓜的一变种,定名为Cucumis sativus L.var.xishuangbannanesis Qi et Yuan。.另外据云南 植物研究所考察,在喜马拉雅山系和我国云南景东等地都发现有野生黄瓜(Cucumis callous)分布。它 的茎叶和花都同普通栽培南瓜相似。所结的瓜,表面光滑,形状椭圆,瓜内有苦味,这种野生黄瓜应当 是栽培黄瓜的原始植物。不过这里提到的C.callous与前面的C.hardw1cki是否同属一种,还是两个 变种,目前尚未有定论。 以上发现进一步扩大了黄瓜野生种的分布范围。印度西部的喜马拉雅山南麓到锡金、尼泊尔、缅甸 以及中国的云南等地均属相同的气候地带,多个类型的野生种在同一气候地带出现并非偶然。它进一步 证明了黄瓜起源地的可靠性。这些地区属于热带高原气候带,野生黄瓜起源于热带森林区,赋予栽培黄 瓜以喜温、不耐干早、根系较浅等生物学特性。 目前黄瓜已成为世界主要蔬莱之一,尤以亚洲、欧洲、北美栽培较多,即其栽培主要分布在温带地 区,而非起源的热带地区,说明黄瓜从原产地传播到欧洲和东方以后,已形成适应各地区种植的品种, 并逐渐成为这些地区的主要蔬菜种类。 二、种质资源 黄瓜从起源地传播到世界各地栽培,在各地区发生品种分化,形成了不同的生态类型。黄瓜品种的 分类,通常采用形态特征、生态特征和栽培用途相结合的方法。如欧美,通常将黄瓜分为生片黄瓜和腌 制黄瓜两用。腌制黄瓜表皮颜色较浅,表皮刺瘤较密:而生片黄瓜表皮深绿,刺瘤较稀,在欧洲还有一 类专门用于温室生产的黄瓜品种,称为单性结实生片黄瓜。该类品种果实无籽无苦味,细长,表皮柔嫩 光滑,无刺,色泽深绿均匀。这种单性结实黄瓜特别耐低温和弱光,欧洲温室生产几乎全部采用这一类 我国目前栽培的黄瓜品种主要分为华北型和华南型两大系统。 (一)华北型 主要分布在我国北部,目前有些品种已传播到其他地区,成为当地的栽培品种或杂交亲本。如欧美 许多品种的抗CMW基因均来自中国的华北型黄瓜,被称为“中国长(Chinese-ling)”而享誉世界。该品 种也是枯菱病的抗源,单性结实能力强,并具有节成性好、花芽分化对短日照不敏感等特征。华北型黄 瓜茎节较细长,叶薄而棱角显著。在北方经过长期栽培选择,已形成春黄瓜、夏黄瓜和秋黄瓜三种类型。 1春黄瓜一般较耐寒、早熟。一些品种有较强的单性结实能力(如长春密刺),是早春温室黄瓜生 产的理想类型,代表品种有长春密刺、新泰密刺、北京大刺瓜等。 2夏黄瓜生长势强,耐热抗病、多为中熟品种。代表品种有夏丰、津研2号、津研7号、宁阳大 刺等。 3秋黄瓜适应性较强,叶片深绿,较厚,多为中晚熟品种。代表性品种有唐山秋瓜、天津秋黄瓜、 汉中冬瓜等。 2
2 明属于黄瓜的一变种,定名为 Cucumis sativus L.var.xishuangbannanesis Qi et Yuan。另外据云南 植物研究所考察,在喜马拉雅山系和我国云南景东等地都发现有野生黄瓜(Cucumis callous)分布。它 的茎叶和花都同普通栽培南瓜相似。所结的瓜,表面光滑,形状椭圆,瓜内有苦味,这种野生黄瓜应当 是栽培黄瓜的原始植物。不过这里提到的 C.callous 与前面的 C.hardwickii 是否同属一种,还是两个 变种,目前尚未有定论。 以上发现进一步扩大了黄瓜野生种的分布范围。印度西部的喜马拉雅山南麓到锡金、尼泊尔、缅甸 以及中国的云南等地均属相同的气候地带,多个类型的野生种在同一气候地带出现并非偶然。它进一步 证明了黄瓜起源地的可靠性。这些地区属于热带高原气候带,野生黄瓜起源于热带森林区,赋予栽培黄 瓜以喜温、不耐干旱、根系较浅等生物学特性。 目前黄瓜已成为世界主要蔬菜之一,尤以亚洲、欧洲、北美栽培较多,即其栽培主要分布在温带地 区,而非起源的热带地区, 说明黄瓜从原产地传播到欧洲和东方以后,已形成适应各地区种植的品种, 并逐渐成为这些地区的主要蔬菜种类。 二、种质资源 黄瓜从起源地传播到世界各地栽培,在各地区发生品种分化,形成了不同的生态类型。黄瓜品种的 分类,通常采用形态特征、生态特征和栽培用途相结合的方法。如欧美,通常将黄瓜分为生片黄瓜和腌 制黄瓜两用。腌制黄瓜表皮颜色较浅,表皮刺瘤较密;而生片黄瓜表皮深绿,刺瘤较稀,在欧洲还有一 类专门用于温室生产的黄瓜品种,称为单性结实生片黄瓜。该类品种果实无籽无苦味,细长,表皮柔嫩 光滑,无刺,色泽深绿均匀。这种单性结实黄瓜特别耐低温和弱光,欧洲温室生产几乎全部采用这一类 型。 我国目前栽培的黄瓜品种主要分为华北型和华南型两大系统。 (一) 华北型 主要分布在我国北部,目前有些品种已传播到其他地区,成为当地的栽培品种或杂交亲本。如欧美 许多品种的抗 CMV 基因均来自中国的华北型黄瓜,被称为“中国长(Chinese-ling)”而享誉世界。该品 种也是枯萎病的抗源,单性结实能力强,并具有节成性好、花芽分化对短日照不敏感等特征。华北型黄 瓜茎节较细长,叶薄而棱角显著。在北方经过长期栽培选择,已形成春黄瓜、夏黄瓜和秋黄瓜三种类型。 1 春黄瓜 一般较耐寒、早熟。一些品种有较强的单性结实能力(如长春密刺),是早春温室黄瓜生 产的理想类型,代表品种有长春密刺、新泰密刺、北京大刺瓜等。 2 夏黄瓜 生长势强,耐热抗病、多为中熟品种。代表品种有夏丰、津研 2 号、津研 7 号、宁阳大 刺等。 3 秋黄瓜 适应性较强,叶片深绿,较厚,多为中晚熟品种。代表性品种有唐山秋瓜、天津秋黄瓜、 汉中冬瓜等
(仁)华南型 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以南及印度、日本各地。北方栽培的部分地黄瓜、秋黄瓜、早黄瓜也属此类型 华南型南瓜多为短日照性植物,茎蔓粗,根群密而强,较耐早,能适应低温弱光。果实有绿色、白色或 黄色、皮硬而味淡,肉质不及华北型、华南型代表性的农家品种有广州二青、上海扬行、杭州青皮、武 汉青鱼胆、成都二早子、昆明早黄瓜以及日本的青长、相模半白等。 目前生产上应用的黄瓜品种既有常规品种,也有一代杂种。露地栽培一般多用一代杂种,而温室栽 培尚仍采用一些常规品种。如长春密刺、新泰密刺等、宜作保护地春茬栽培的有津研2号、中农5号、 龙杂黄6号、87-2、碧夫、农大12、农大14、中农7号等一代杂种:宜作保护地秋冬茬栽培的则有秋 棚1号、津研4号、中农2号、中农4号以及唐山秋瓜等品种。对黄瓜种质资源的搜集、保存和研究, 在许多国家得到高度重视。 第二节开花授粉与性状遗传 一、开花授粉习性 黄瓜通常是一种雕雄同株的一年生蔓性或攀缘性异花授粉植物。花一般为单性花。但有的除雌、雄 花外,还有完全花(两性花),因此其植株的性别表达较为复杂。 (一)植株的性型黄瓜植株的性型表达可分为下列类型。 1纯雌株株上着生的全部是雌花。 2强雌株株上大多数是雌花,有少数雄花。 3纯雄株株上者生的全部是雄花。 4雌雄同株这就是普通的黄瓜植株,株上雌花和雄花都有,但雄多雌少,因此也可以称为强雄株。 5纯合株株上着生的全部是完全花。 6雌合同株株上有雌花和完全花两种花。 7堆全同株株上有雄花和完全花两种花。 8雌雄全同株株上雌花、雄花和完全花三种都有 (二)品系的性型 就一个品系而言,可能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性型株,故而除最常见的雌雄同株系外,还可形成下 列性型系统。 1雌性系通常所称的雌性系包含全部为纯株的纯雌系和全部或大部分为强雌株小部分为纯雌株的 强睢株系。此类系统在杂交利用中极为重要。 ?雌全异株系部分植株为纯雌株或强雌株,部分植株为纯合株或雌全同株,其中的完全花自交系通常 又称“二性系
3 (二)华南型 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以南及印度、日本各地。北方栽培的部分地黄瓜、秋黄瓜、旱黄瓜也属此类型。 华南型南瓜多为短日照性植物,茎蔓粗,根群密而强,较耐旱,能适应低温弱光。果实有绿色、白色或 黄色、皮硬而味淡,肉质不及华北型、华南型代表性的农家品种有广州二青、上海扬行、杭州青皮、武 汉青鱼胆、成都二早子、昆明早黄瓜以及日本的青长、相模半白等。 目前生产上应用的黄瓜品种既有常规品种,也有一代杂种。露地栽培一般多用一代杂种,而温室栽 培尚仍采用一些常规品种。如长春密刺、新泰密刺等、宜作保护地春茬栽培的有津研 2 号、中农 5 号、 龙杂黄 6 号、87-2、碧夫、农大 12、农大 14、中农 7 号等一代杂种;宜作保护地秋冬茬栽培的则有秋 棚 1 号、津研 4 号、中农 2 号、中农 4 号以及唐山秋瓜等品种。对黄瓜种质资源的搜集、保存和研究, 在许多国家得到高度重视。 第二节开花授粉与性状遗传 一、开花授粉习性 黄瓜通常是一种雌雄同株的一年生蔓性或攀缘性异花授粉植物。花一般为单性花。但有的除雌、雄 花外,还有完全花(两性花),因此其植株的性别表达较为复杂。 (一)植株的性型 黄瓜植株的性型表达可分为下列类型。 1 纯雌株 株上着生的全部是雌花。 2 强雌株 株上大多数是雌花,有少数雄花。 3 纯雄株 株上着生的全部是雄花。 4 雌雄同株 这就是普通的黄瓜植株,株上雌花和雄花都有,但雄多雌少,因此也可以称为强雄株。 5 纯合株 株上着生的全部是完全花。 6 雌合同株 株上有雌花和完全花两种花。 7 雄全同株 株上有雄花和完全花两种花。 8 雌雄全同株 株上雌花、雄花和完全花三种都有。 (二)品系的性型 就一个品系而言,可能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性型株,故而除最常见的雌雄同株系外,还可形成下 列性型系统。 1 雌性系 通常所称的雌性系包含全部为纯雌株的纯雌系和全部或大部分为强雌株小部分为纯雌株的 强雌株系。此类系统在杂交利用中极为重要。 2 雌全异株系 部分植株为纯雌株或强雌株,部分植株为纯合株或雌全同株,其中的完全花自交系通常 又称“二性系
3雄全异株系部分植株为纯雄株或雌雄同株,部分植株为纯合株或雄全同株。 (三)性别表达的遗传控制 据研究,黄瓜的性别表达至少受3对主效等位基因控制。这3对基因是 1m,m控制花器原始体性别发育方向。纯合的m基因型对雌雄花的发育无方向性影响,产生完全花: 而基因型为m/-时,则严格地控制出现雌雄异花。 2F,F控制雌性化的程度。F等位基因只是部分显性,使雌性程度加强。 3a,a纯合的a基因型加强雄性趋势,但其作用受F位点支配(下位于F位点),故雄性化的趋势也受 F尔的决定。基因型“m+/、下F、a/a”和“m/m、F/F、a/a”都是典型的雄性花类型。 (四)开花与授粉 雎雄同株的植株通常是先发生雄花。植株在早期有逐渐从雄性状态向雌性状态转变的趋势。早熟品 种这种趋向开始得较早,往往在第三或第四节就出现雌花:晚熟品种的性态转变开始得较晚,有些品种 要在十几节才出现第一雌花。性态转变的早晚是一种遗传性状,同时也受环境条件的影响。但环境条件 只能影响性型趋向转变的迟早,不能性型趋向的顺序。由于雌花率是随着植株进入壮年期而逐步提高的, 因而性态转变开始得早的早熟品种大多雌花率较高(节成性强,瓜码密),晚熟品种的雌花率较低。但是 第一雌花节位与此雌花率之间的相关并不完全,在第一雌花节位相同的品种间存在雌花节率很大的差 凡是花冠已呈明显黄色的大花蕾,次日早上就能开放。花粉在雌花开放前一天己有一定发芽能力, 到开花当天花药开裂明达到最高发芽率。花粉寿命较短,脱离花药4-5h后生活力即显著下降,尤其在 气温高的情况下生活力消失更快。但在10℃左右和80%空气相对湿度下保持2仍有发芽力。雌花的柱 头在开花前2到后21都有受精能力。但以开花当天受精能力最高。所以在进行人工交配时,应该在开 花前一天下午对雌花和雄花进行束花隔离,开花当天上午11点钟以前进行授粉。有时为了省工也可采 取在开花前一天下午取未开大蕾内的花粉,授在未开大蕾雌花的柱头上,然后扎闭花冠的方法。黄瓜的 控制授粉技术简单。只要能够排除蜜蜂及其他传粉者,就不必再考虑防止其他花粉污染的措施。因为黄 瓜是雌雄异花作物,其花粉在花朵上有较强的附者性,风不会传播。 研究表明,黄瓜果实发育与授粉的顺序有关。先授粉的果实对后受精的果实发育有抑制作用。因此, 开花后尽快实行控制授粉,最易获得成功。同时,除去先前有可能自然受精的雌花,可以明显增强控制 授粉的效果。 二、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 作为育种基础的遗传学研究,在黄瓜上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末,已有105个黄瓜 基因得到鉴定,并对许多经济性状如抗病性、瓜刺、性型。、果色等的遗传规律进行了研究。有关基因 录请阅读文献[4]。以下就一些主要性状的遗传规律作简要介绍。 4
4 3 雄全异株系 部分植株为纯雄株或雌雄同株,部分植株为纯合株或雄全同株。 (三)性别表达的遗传控制 据研究,黄瓜的性别表达至少受 3 对主效等位基因控制。这 3 对基因是: 1 m+,m 控制花器原始体性别发育方向。纯合的 mm 基因型对雌雄花的发育无方向性影响,产生完全花; 而基因型为 m + /-时,则严格地控制出现雌雄异花。 2 F+,F 控制雌性化的程度。F 等位基因只是部分显性,使雌性程度加强。 3 a+,a 纯合的 aa 基因型加强雄性趋势,但其作用受 F 位点支配(下位于 F 位点),故雄性化的趋势也受 F + /F+的决定。基因型“m+/-、F + /F+、a/a”和“m/m、F + /F+、a/a”都是典型的雄性花类型。 (四)开花与授粉 雌雄同株的植株通常是先发生雄花。植株在早期有逐渐从雄性状态向雌性状态转变的趋势。早熟品 种这种趋向开始得较早,往往在第三或第四节就出现雌花;晚熟品种的性态转变开始得较晚,有些品种 要在十几节才出现第一雌花。性态转变的早晚是一种遗传性状,同时也受环境条件的影响。但环境条件 只能影响性型趋向转变的迟早,不能性型趋向的顺序。由于雌花率是随着植株进入壮年期而逐步提高的, 因而性态转变开始得早的早熟品种大多雌花率较高(节成性强,瓜码密),晚熟品种的雌花率较低。但是 第一雌花节位与此雌花率之间的相关并不完全,在第一雌花节位相同的品种间存在雌花节率很大的差 异。 凡是花冠已呈明显黄色的大花蕾,次日早上就能开放。花粉在雌花开放前一天已有一定发芽能力, 到开花当天花药开裂明达到最高发芽率。花粉寿命较短,脱离花药 4-5h 后生活力即显著下降,尤其在 气温高的情况下生活力消失更快。但在 10℃左右和 80%空气相对湿度下保持 2d 仍有发芽力。雌花的柱 头在开花前 2d 到后 2d 都有受精能力。但以开花当天受精能力最高。所以在进行人工交配时,应该在开 花前一天下午对雌花和雄花进行束花隔离,开花当天上午 11 点钟以前进行授粉。有时为了省工也可采 取在开花前一天下午取未开大蕾内的花粉,授在未开大蕾雌花的柱头上,然后扎闭花冠的方法。黄瓜的 控制授粉技术简单。只要能够排除蜜蜂及其他传粉者,就不必再考虑防止其他花粉污染的措施。因为黄 瓜是雌雄异花作物,其花粉在花朵上有较强的附着性,风不会传播。 研究表明,黄瓜果实发育与授粉的顺序有关。先授粉的果实对后受精的果实发育有抑制作用。因此, 开花后尽快实行控制授粉,最易获得成功。同时,除去先前有可能自然受精的雌花,可以明显增强控制 授粉的效果。 二、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 作为育种基础的遗传学研究,在黄瓜上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到 20 世纪 80 年代末,已有 105 个黄瓜 基因得到鉴定,并对许多经济性状如抗病性、瓜刺、性型。、果色等的遗传规律进行了研究。有关基因 录请阅读文献[4]。以下就一些主要性状的遗传规律作简要介绍
(一)产量性状的遗传 产量是典型的数量遗传性状,但从单果重、单株果数及蔓性(影响种植密度)等构成因素看,仍有遗 传规律可循, 1单瓜重大果亲本与小果亲本杂交,R果重接近双亲的几何平均数,有研究表明,单果重与单株产量 的相关系数为0.3356,达到显著水平(王玉怀,1985)。 2单株果数单株结果数对产量的影响尤其明显,其相关系数达到0.8142,为极显著水平。有研究指出 总采瓜数的遗传以加性基因效应为主(马德华等,1992)。 3雌花数此性状与单株果数紧密相关。以雌花节率高的亲本(第一雕花节位低)与第一雌花节位高的亲 本配组,其F处于两亲之间稍偏于低节位亲本。 4果长短果亲本与长果亲本组配,处于两亲本中间值。略偏于长果。有研究证实,果长的遗传确有 较小的部分显性效应(赵殿国,1991)。黄瓜瓜长与单瓜质量、株高与节间长、节数与第1雌花节位呈极 显著正相关:节数与节率、瓜长与瓜把比呈极显著负相关。 5前期产量前期产量受非加性效应影响大,遗传力较低。黄瓜早期产量及总产量的配合力,证实两个 性状的遗传基本符合加显模型,均以加性效应为主。总瓜条数、单瓜重、主枝瓜重量、主枝单瓜重、主 枝瓜条数、侧枝瓜条数、侧枝单瓜重、侧枝瓜重量、茎粗和生有天数等性状是决定总产量最为重要的因 素并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无论在性状值、超亲还是超中优势中均达到极显著相关。前期产量主要决定 于第一雌花节位和雌花节率及主侧枝瓜条数和瓜重、株高、叶面积等性状,达到显著水平,其中第一雌 花节位和雌花节率在性状值、超亲和超中优势中都呈极显著相关性,说明这两个性状是决定黄瓜早熟性 的决定性的因素并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 决定黄瓜自交系产量的因素是果长、果肉厚、果横径、单株瓜数、单株产量和早期产量。 (二)品质性状的遗传 1商品性状 ()果刺果刺的多少受一单基因控制,少刺对我刺为显性。刺色受一主效基因B及一些修饰基因控制, 果刺黑色或褐色对白刺为显性。 (2)果瘤受一主效基因P控制,果面有瘤对褐皮无瘤为不完全显性。 (3)果色白色果受控于基因,对绿色果为隐性:同样未熟果黄绿色对深绿为隐性,但对浅绿色为上位 性:果皮光泽受控于基因D(g),无光泽对有光泽为显性。色素主要由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组成。研究证 实叶绿素含量遗传受2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E一2棋型)控制。主基因中加性效应 明显,第1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显著高于第2对主基因的效应值。 (4)果皮薄果皮受控于基因te,对厚皮为隐性。 (5)瓜把长度长把×短把,F,介于双亲之间
5 (一)产量性状的遗传 产量是典型的数量遗传性状,但从单果重、单株果数及蔓性(影响种植密度)等构成因素看,仍有遗 传规律可循。 1 单瓜重 大果亲本与小果亲本杂交,F1 果重接近双亲的几何平均数,有研究表明,单果重与单株产量 的相关系数为 0.3356,达到显著水平(王玉怀,1985)。 2 单株果数 单株结果数对产量的影响尤其明显,其相关系数达到 0.8142,为极显著水平。有研究指出, 总采瓜数的遗传以加性基因效应为主(马德华等,1992)。 3 雌花数 此性状与单株果数紧密相关。以雌花节率高的亲本(第一雌花节位低)与第一雌花节位高的亲 本配组,其 F1 处于两亲之间稍偏于低节位亲本。 4 果长 短果亲本与长果亲本组配,F1 处于两亲本中间值。略偏于长果。有研究证实,果长的遗传确有 较小的部分显性效应(赵殿国,1991)。黄瓜瓜长与单瓜质量、株高与节间长、节数与第 1 雌花节位呈极 显著正相关;节数与节率、瓜长与瓜把比呈极显著负相关。 5 前期产量 前期产量受非加性效应影响大,遗传力较低。黄瓜早期产量及总产量的配合力,证实两个 性状的遗传基本符合加显模型,均以加性效应为主。总瓜条数、单瓜重、主枝瓜重量、主枝单瓜重、主 枝瓜条数、侧枝瓜条数、侧枝单瓜重、侧枝瓜重量、茎粗和生育天数等性状是决定总产量最为重要的因 素并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无论在性状值、超亲还是超中优势中均达到极显著相关。前期产量主要决定 于第一雌花节位和雌花节率及主侧枝瓜条数和瓜重、株高、叶面积等性状,达到显著水平,其中第一雌 花节位和雌花节率在性状值、超亲和超中优势中都呈极显著相关性,说明这两个性状是决定黄瓜早熟性 的决定性的因素并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 决定黄瓜自交系产量的因素是果长、果肉厚、果横径、单株瓜数、单株产量和早期产量。 (二) 品质性状的遗传 1 商品性状 (1)果刺 果刺的多少受一单基因控制,少刺对我刺为显性。刺色受一主效基因 B 及一些修饰基因控制, 果刺黑色或褐色对白刺为显性。 (2)果瘤 受一主效基因 P 控制,果面有瘤对褐皮无瘤为不完全显性。 (3)果色 白色果受控于基因 w,对绿色果为隐性;同样未熟果黄绿色对深绿为隐性,但对浅绿色为上位 性;果皮光泽受控于基因 D(g),无光泽对有光泽为显性。色素主要由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组成。研究证 实叶绿素含量遗传受 2 对加性- 显性主基因+加性- 显性多基因( E - 2 模型)控制。主基因中加性效应 明显,第 1 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显著高于第 2 对主基因的效应值。 (4)果皮 薄果皮受控于基因 te,对厚皮为隐性。 (5)瓜把长度 长把×短把,F1 介于双亲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