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本科教学课程教案笃博至至行学墅诚课程名称: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课程代码:ZJ49009开课单位:法学院授课教师:张娟职称/学位:副教授博士开课时间:二〇0九至二〇一0学年第_一学期
安徽大学本科教学课程教案 课程名称: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 课程代码: ZJ49009 开课单位: 法学院 授课教师: 张娟 职称/学位:副教授 博士 开课时间:二○ 0 九 至二○ 一 0 学年第 一 学期
课程基本情况课程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ZJ49009名称法学院考核口/考试5口考查口其他方式:方式课程口公共基础课口/专业必修课(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口专业选修课类别人文与科技素质教育课口其他课程时总学时:90实验学时:理论学时:90上机学时:在课数师、本校教师张娟职称副教授教师来源口外聘教师使用口统编教材自编教材或讲义教材书名作者出版时间出版社《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第三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2007年姜明安出版社教材版行政法学罗蒙才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张树义2002年高等教育出版社行政法学教程应松年中央学校出版社2001年教学参考英国行政法王名扬1987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用书法国行政法王名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9年美国行政法王名扬1997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 编号 ZJ49009 课程 名称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 教学 单位 法学院 课程 学分 5 考核 方式 □√ 考试 □ 考查 □ 其他方式: 课程 类别 □ 公共基础课 □ √专业必修课(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 □ 专业选修课 □ 人文与科技素质教育课 □ 其他课程 学时 数 总学时: 90 理论学时: 90 实验学时: 上机学时: 任课 教师 张娟 职称 副教授 教师 来源 □√ 本校教师 □ 外聘教师 使用 教材 □√ 统编教材 □ 自编教材或讲义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出版时间 教材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第三 版) 姜明安 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 出版社 2007 年 教学 参考 用书 行政法学 罗豪才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 年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张树义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年 行政法学教程 应松年 中央学校出版社 2001 年 英国行政法 王名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87 年 法国行政法 王名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89 年 美国行政法 王名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7 年
第_25_次课程教学方案第13周课时数周次教学第十章行政赔偿第二节行政赔偿范围第三节行政赔偿请求人和行政赔偿义务机关章节第四节行政赔偿方式和计算标准第五节行政赔偿程序教学了解行政赔偿与行政追偿的区别:掌握行政赔偿的范围、行政赔偿义务机关的确定、行政赔偿的方式目标和标准及行政赔偿的程序。区河都赵祥区行政赔偿的范围行政赔偿义务机关的确定、行政赔偿的程序。行政赔偿范围的扩展、行政赔偿义务机关的确定口实验演示口难点答疑/课堂讲授口小组活动口提问口作业讲评口实践教学口考试测验口其他活动/文字教材√电子教案口录像材料口录音材料口直播课堂媒体CAI 课件口 IP 课件口其他资源:资源1、简述行政赔偿的性质和法律特征。3、评介我国行政赔偿的范围。4、简述行政赔偿义务机关的确定规则,作业5、简述行政赔偿的构成要件。或练6、简述行政赔偿的程序。习7、评价我国的行政赔偿的标准。8、什么是行政追偿?行政追偿的条件有哪些?
第 25 次课程教学方案 周次 第 13 周 课时数 3 教学 章节 第十章 行政赔偿 第二节 行政赔偿范围 第三节 行政赔偿请求人和行政赔偿义务机关 第四节 行政赔偿方式和计算标准 第五节 行政赔偿程序 教学 目标 和要 求 了解行政赔偿与行政追偿的区别;掌握行政赔偿的范围、行政赔偿义务机关的确定、行政赔偿的方式 和标准及行政赔偿的程序。 教学 重点 行政赔偿的范围行政赔偿义务机关的确定、行政赔偿的程序。 教学 难点 行政赔偿范围的扩展、行政赔偿义务机关的确定 主要 教学 方式 □ √课堂讲授 □ 小组活动 □ 实验演示 □ 难点答疑 □ 提问 □ 作业讲评 □ 实践教学 □ 考试测验 □ 其他活动 使用 媒体 资源 □√文字教材 □ √电子教案 □ 录像材料 □ 录音材料 □ 直播课堂 □ CAI 课件 □ IP 课件 □ 其他资源: 作业 或练 习 1、简述行政赔偿的性质和法律特征。 3、评介我国行政赔偿的范围。 4、简述行政赔偿义务机关的确定规则。 5、简述行政赔偿的构成要件。 6、简述行政赔偿的程序。 7、评价我国的行政赔偿的标准。 8、什么是行政追偿?行政追偿的条件有哪些?
第二节行政赔偿范围、行政赔偿范围概述二、行政赔偿的侵权行为范围侵犯人身权的行政赔偿侵犯财产权的行政赔偿国家不予赔偿的情形我国行政赔偿范围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第三节 行政赔偿请求人和赔偿义务机关、行政赔偿请求人二、行政赔偿义务机关第四节 行政赔偿方式和计算标准设行政赔偿方式计支付赔偿金、返还财产、恢复原状二、行政赔偿计算标准侵犯人身权的计算标准、侵犯财产权的计算标准三、我国行政赔偿标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第五节 行政赔偿程序、行政赔偿请求的提出二、行政赔偿义务机关的受案与处理三、行政赔偿诉讼四、行政追偿程序
板 书 设 计 第二节 行政赔偿范围 一、行政赔偿范围概述 二、行政赔偿的侵权行为范围 侵犯人身权的行政赔偿 侵犯财产权的行政赔偿 国家不予赔偿的情形 三、我国行政赔偿范围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第三节 行政赔偿请求人和赔偿义务机关 一、行政赔偿请求人 二、行政赔偿义务机关 第四节 行政赔偿方式和计算标准 一、行政赔偿方式 支付赔偿金、返还财产、恢复原状 二、行政赔偿计算标准 侵犯人身权的计算标准、侵犯财产权的计算标准 三、我国行政赔偿标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第五节 行政赔偿程序 一、行政赔偿请求的提出 二、行政赔偿义务机关的受案与处理 三、行政赔偿诉讼 四、行政追偿程序
第_25_次教学活动设计学生活动教学环节主要教学内容安排一般包第二节 行政赔偿范围、行政赔偿范围概述:行政赔偿范围包括行政赔偿的侵权行为范围和行政赔偿损害范围。显事森雾件、行政赔偿的侵权行为范围侵犯人身权的行政赔偿:5种情形:侵犯财产权的行政赔偿:4种情形。国家不予赔偿的情形:自己的行为、个人的行为及法律规定的免责情形。*其他可赔偿性行为探析:如国家行为、行政不作为、抽象行政行为、复议终局行政行为、公有公共设施致害行为等。课堂讨论:李茂润案、三岁幼女致死案。三、我国行政赔偿范围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思考:*范围过窄,如只限于人身权、财产权的侵犯,而不保护其他权利;未将精神损害赔偿纳入赔偿范围,直接赔偿标准太低。应拓展行政赔偿的范围。第三节 行政赔偿请求人和赔偿义务机关、行政赔偿请求人受到行政侵权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受害人死亡的,其继承人和其他有抚养关系的亲属可成为赔偿请求人:受害的法人或其他组织终止,承受其权利的法人或其他组织有权请求赔偿。注意:受害人死亡的,其赔偿请求人资格的转移范围。二、行政赔偿义务机关行政赔偿义务机关的确定,包括一般情形、共同行政行为、授权行政行为、委托行政行为、行政行为被撤销、经复议的行政行为等情形。(具体见课件表格)案例分析:(注意区分对经复试行政案件,行政赔偿义务机关的确定与行政诉讼被告的确定的不同)第四节 行政赔偿方式和计算标准、行政赔偿方式:支付赔偿金、返还财产、恢复原状、行政赔偿计算标准:侵犯人身权的计算标准、侵犯财产权的计算标准三、我国行政赔偿标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热点:赔偿标准太低,应适当提高标准。第五节 行政赔偿程序“单独提起"程序和“一并提起”(附带提起)程序一、行政赔偿请求的提出二、行政赔偿义务机关的受案与处理三、行政赔偿诉讼四、行政追偿程序思考题:我国的行政赔偿制度存在哪些问题?应如何完善?
第 25 次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安排 (一般包 括 复习旧 课、导入新 课、讲授讨 论、巩固练 习、布置作 业等环节) 第二节 行政赔偿范围 一、行政赔偿范围概述:行政赔偿范围包括行政赔偿的侵权行为范围和行政赔 偿损害范围。 二、行政赔偿的侵权行为范围 侵犯人身权的行政赔偿:5 种情形;侵犯财产权的行政赔偿:4 种情形。 国家不予赔偿的情形:自己的行为、个人的行为及法律规定的免责情形。 其他可赔偿性行为探析:如国家行为、行政不作为、抽象行政行为、复议终 局行政行为、公有公共设施致害行为等。 课堂讨论:李茂润案、三岁幼女致死案。 三、我国行政赔偿范围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思考:范围过窄,如只限于人身权、财产权的侵犯,而不保护其他权利;未 将精神损害赔偿纳入赔偿范围,直接赔偿标准太低。应拓展行政赔偿的范围。 第三节 行政赔偿请求人和赔偿义务机关 一、行政赔偿请求人 受到行政侵权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受害人死亡的,其继承人和其他有抚 养关系的亲属可成为赔偿请求人;受害的法人或其他组织终止,承受其权利的法人 或其他组织有权请求赔偿。 注意:受害人死亡的,其赔偿请求人资格的转移范围。 二、行政赔偿义务机关 行政赔偿义务机关的确定,包括一般情形、共同行政行为、授权行政行为、委 托行政行为、行政行为被撤销、经复议的行政行为等情形。(具体见课件表格) 案例分析:(注意区分对经复试行政案件,行政赔偿义务机关的确定与行政诉 讼被告的确定的不同) 第四节 行政赔偿方式和计算标准 一、行政赔偿方式:支付赔偿金、返还财产、恢复原状 二、行政赔偿计算标准:侵犯人身权的计算标准、侵犯财产权的计算标准 三、我国行政赔偿标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热点:赔偿标准太低,应适当提高标准。 第五节 行政赔偿程序 “单独提起”程序和“一并提起”(附带提起)程序 一、行政赔偿请求的提出 二、行政赔偿义务机关的受案与处理 三、行政赔偿诉讼 四、行政追偿程序 思考题:我国的行政赔偿制度存在哪些问题?应如何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