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基本分析一一财务操纵案例 财务操纵的特殊会计环境 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上市公司相比,我国上市公司所处的历史条件和经济环境以及所受政策约束有较 大差异,特别是在实行了几十年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后,目前正处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的过渡时期,在这 一特定的历史时期中,许多市场行为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的痕迹。例如股份公司发行新股和股票上市实行 计划额度制,每年由国家计委制定,然后再按条块和行政隶属关系分配到各省、市、自治区及国务院各部 委。对于拥有数万亿元资产的全国国有企业而言,每年一百亿元的新股额度无异于杯水车薪,能够争到新 股额度,企业自然十分珍惜。在新股发行数量是常量的情况下,要利用这难得的机会募集到更多的资本 只有尽量提高新股发行价格这一变量。新股发行价格受到发行市盈率的限制,一般在20倍左右。由于《公 司法》规定,股份有限公司向社会公众发行的股票不得低于公司总股本的25%,因此大型国企在新股额度 有限的情况下,只能将原有资产中的一部分剥离出来折合成发起人股。 这部分剥离出来的资产历史上属于原来的会计实体,按会计实体假设对全部资产进行确认和计量,按 会计期间假设把一部分资产费用化并与营业收入进行配比以确定利润。 在发行新股前,为了向社会公众揭示这部分剥离资产的盈利能力,会计师不得不将这部分剥离资产假 设为一个新的虚拟的会计实体,并且假设其己经存在了三个或三个以上会计期间。然后根据历史资料,从 原来会计实体中剥离出一部分营业收入和费用归虛拟会计实体,并据以确定虚拟会计实体在各个会计期间 的利润。按照会计常识,只要是可以辨认的资产都能够从总资产中剥离出来单独计价,但是总资产的盈利 能力却不是各单项资产盈利能力的简单相加。这种从总资产中剥离部分资产,并模拟计算其营业收入和费 用,再据以确定该部分剥离资产产生的盈利的方法,不仅违背了会计实体和会计期间的基本假设,而且给 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前的财务包装提高了许多机会。1997年新上市的公司,其招股书披露的前三年净资产收 益率普遍在40%以上,个别公司年度的净资产收益率甚至高达100%以上。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同期全国 国有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值不足7%。由于上市前的过度包装,导致上市后公司必须在提高净利润和 降低净资产两个方面进行利润操纵,以使上市后的净资产收益率不会比上市前陡然降低。 二、利润操纵的案例分析 1.提前确认营业收入的案例分析 提前确认营业收入的情况多见于房地产业上市公司或上市公司控股的房地产业子公司 L公司被出具的保留意见 该意见称:“1994年销售英达花园以售楼合同金额及其相应的成本入帐,与现行房地产开发企业财务 制度对销售收入确认的规定不相一致,其销售收入129171827.85元,及相应成本人民币87762114元列 示于后附的合并会计报表中。” 点评:根据现行房地产开发企业财务制度规定,房地产的销售应在办理相应的产权移交手续,开具发票或 结算单后方能确认为销售收入 房地产的开发周期往往需要几年,按照确认营业收入的会计理论,房地产企业在预售房屋或签定售楼 合同后,按工程进度确认销售收入和与之相对应的销售成本也不无道理。现行制度的规定过于严厉,但L 公司以售楼合同金额确认为当年销售收λ的做法似乎也不够谨慎,毕竟合同义务的履行还刚刚开始,如果
1 股票基本分析――财务操纵案例 一、财务操纵的特殊会计环境 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上市公司相比,我国上市公司所处的历史条件和经济环境以及所受政策约束有较 大差异,特别是在实行了几十年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后,目前正处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的过渡时期,在这 一特定的历史时期中,许多市场行为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的痕迹。例如股份公司发行新股和股票上市实行 计划额度制,每年由国家计委制定,然后再按条块和行政隶属关系分配到各省、市、自治区及国务院各部 委。对于拥有数万亿元资产的全国国有企业而言,每年一百亿元的新股额度无异于杯水车薪,能够争到新 股额度,企业自然十分珍惜。在新股发行数量是常量的情况下,要利用这难得的机会募集到更多的资本, 只有尽量提高新股发行价格这一变量。新股发行价格受到发行市盈率的限制,一般在 20 倍左右。由于《公 司法》规定,股份有限公司向社会公众发行的股票不得低于公司总股本的 25%,因此大型国企在新股额度 有限的情况下,只能将原有资产中的一部分剥离出来折合成发起人股。 这部分剥离出来的资产历史上属于原来的会计实体,按会计实体假设对全部资产进行确认和计量,按 会计期间假设把一部分资产费用化并与营业收入进行配比以确定利润。 在发行新股前,为了向社会公众揭示这部分剥离资产的盈利能力,会计师不得不将这部分剥离资产假 设为一个新的虚拟的会计实体,并且假设其已经存在了三个或三个以上会计期间。然后根据历史资料,从 原来会计实体中剥离出一部分营业收入和费用归虚拟会计实体,并据以确定虚拟会计实体在各个会计期间 的利润。按照会计常识,只要是可以辨认的资产都能够从总资产中剥离出来单独计价,但是总资产的盈利 能力却不是各单项资产盈利能力的简单相加。这种从总资产中剥离部分资产,并模拟计算其营业收入和费 用,再据以确定该部分剥离资产产生的盈利的方法,不仅违背了会计实体和会计期间的基本假设,而且给 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前的财务包装提高了许多机会。1997 年新上市的公司,其招股书披露的前三年净资产收 益率普遍在 40%以上,个别公司年度的净资产收益率甚至高达 100%以上。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同期全国 国有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值不足 7%。由于上市前的过度包装,导致上市后公司必须在提高净利润和 降低净资产两个方面进行利润操纵,以使上市后的净资产收益率不会比上市前陡然降低。 二、利润操纵的案例分析 1. 提前确认营业收入的案例分析 提前确认营业收入的情况多见于房地产业上市公司或上市公司控股的房地产业子公司。 L 公司被出具的保留意见 该意见称:“1994 年销售英达花园以售楼合同金额及其相应的成本入帐,与现行房地产开发企业财务 制度对销售收入确认的规定不相一致,其销售收入 129 171 827.85 元,及相应成本人民币 87 762 114 元列 示于后附的合并会计报表中。” 点评:根据现行房地产开发企业财务制度规定,房地产的销售应在办理相应的产权移交手续,开具发票或 结算单后方能确认为销售收入。 房地产的开发周期往往需要几年,按照确认营业收入的会计理论,房地产企业在预售房屋或签定售楼 合同后,按工程进度确认销售收入和与之相对应的销售成本也不无道理。现行制度的规定过于严厉,但 L 公司以售楼合同金额确认为当年销售收入的做法似乎也不够谨慎,毕竟合同义务的履行还刚刚开始,如果
将售楼合同金额按施工进度分期确认为销售收入好象还说得过去。至少从推迟交纳所得税的角度来说,按 现行制度在产权移交并开具发票后确认销售收入似乎也是对公司有利的 以L公司为例,1994年以英达花园售楼合同金额及其相应的成本入帐,导致利润增加4195571385 元(=12971782785-87762114),按L公司适用所得税率15%计,1994年将为此多缴纳所得税620万 L公司显然不会不知道推迟缴纳所得税百万元的好处,并且甘冒被注册会计师出具保留意见的风 L公司坚持按售楼合同金额确认1994年的销售收入一定有难言的苦衷 H公司被出具的保留意见 该意见称:“经查,贵公司于1995年将业已出租给某公司之物业出售给另一公司,1995年获销售收入 4100万元。” 点评;未等出租物业到期,便匆匆忙忙出售给另一公司,销售收入4100万元占当年营业收入100136万元 的41%,H公司之匠心由此可见一斑 J公司被出具的说明意见 该意见称:“贵公司将南澳县国土局出让给贵公司的部分土地使用权转让给深圳辉创实业股份有限公 司、深圳市新鸿泰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和南澳国土开发总公司。根据深圳市华商律师事务所于1995年4月 18日出具的法律意见书,贵公司尚应完善有关的法律手续 点评:J公司将1995年4月18日尚未办完法律手续的转让收入计入1994年损益表,是否有点太早? T公司被出具的保留意见 该意见称:“贵公司1996年度的主营业务收入中计有410650800元人民币及相应的主营利润计453 90104元人民币,系贵公司在1996年12月31日之前开具销售发票,而于1997年1月15日之前办理产品 出库手续。” 点评:销售实现在1996年,产品出库却在1997年,时间虽相差只有15天,却跨越两个会计年度,看来无 需注解,已能知道其中奥秘 X公司被出具的保留意见 该意见称:“1995年贵公司按债务重整方案,以拥有的在建楼宇华乐大厦中的部分产权计人民币30612 83960元,抵偿所欠中国人民建设银行深圳市分行人民币16658572322元的债务,由此产生利润人民币 13597288362元。后又向建设银行深圳市分行以人民币166585723.22元购回相同产权。我们认为上述业 务的会计处理和中国现行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不一致。鉴于上述情况,我们对后附会计报表的比较数字, 即相关的经营所得的利润、所得税、固定资产、可分配利润、股东权益及1996年度的固定资产、可分配利 润、股东权益不能确定 点评:X公司保留意见中所披露的问题过于复杂,我们作一解释 1X公司拥有在建楼宇华乐大厦的部分产权,该产权的帐面价值为3061283960元 2X公司欠人民银行深圳市分行的债务为166585723,22元 3X公司以帐面价值仅3061283960元的资产抵偿166585723.22元的债务,并将差额13597288362 元作为利润入帐 4X公司后来又以166585723.22元的现金向建设银行深圳市分行购回上述产权,并将上述产权列作X 公司固定资产 X公司的会计师十分聪明,他首先创造了一笔交易:以一项资产抵偿5倍于该项资产帐面价值的债务, 2
2 将售楼合同金额按施工进度分期确认为销售收入好象还说得过去。至少从推迟交纳所得税的角度来说,按 现行制度在产权移交并开具发票后确认销售收入似乎也是对公司有利的。 以 L 公司为例,1994 年以英达花园售楼合同金额及其相应的成本入帐,导致利润增加 41 955 713.85 元(=129 717 827.85-87 762 114),按 L 公司适用所得税率 15%计,1994 年将为此多缴纳所得税 620 万 元。 L 公司显然不会不知道推迟缴纳所得税百万元的好处,并且甘冒被注册会计师出具保留意见的风险, L 公司坚持按售楼合同金额确认 1994 年的销售收入一定有难言的苦衷。 H 公司被出具的保留意见 该意见称:“经查,贵公司于 1995 年将业已出租给某公司之物业出售给另一公司,1995 年获销售收入 4 100 万元。” 点评:未等出租物业到期,便匆匆忙忙出售给另一公司,销售收入 4100 万元占当年营业收入 10 013.6 万元 的 41%,H 公司之匠心由此可见一斑。 J 公司被出具的说明意见 该意见称:“贵公司将南澳县国土局出让给贵公司的部分土地使用权转让给深圳辉创实业股份有限公 司、深圳市新鸿泰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和南澳国土开发总公司。根据深圳市华商律师事务所于 1995 年 4 月 18 日出具的法律意见书,贵公司尚应完善有关的法律手续。” 点评:J 公司将 1995 年 4 月 18 日尚未办完法律手续的转让收入计入 1994 年损益表,是否有点太早? T 公司被出具的保留意见 该意见称:“贵公司 1996 年度的主营业务收入中计有 4 106 508.00 元人民币及相应的主营利润计 453 901.04 元人民币,系贵公司在 1996 年 12 月 31 日之前开具销售发票,而于 1997 年 1 月 15 日之前办理产品 出库手续。” 点评:销售实现在 1996 年,产品出库却在 1997 年,时间虽相差只有 15 天,却跨越两个会计年度,看来无 需注解,已能知道其中奥秘。 X 公司被出具的保留意见 该意见称:“1995 年贵公司按债务重整方案,以拥有的在建楼宇华乐大厦中的部分产权计人民币 30 612 839.60 元,抵偿所欠中国人民建设银行深圳市分行人民币 166 585 723.22 元的债务,由此产生利润人民币 135 972 883.62 元。后又向建设银行深圳市分行以人民币 166 585 723.22 元购回相同产权。我们认为上述业 务的会计处理和中国现行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不一致。鉴于上述情况,我们对后附会计报表的比较数字, 即相关的经营所得的利润、所得税、固定资产、可分配利润、股东权益及 1996 年度的固定资产、可分配利 润、股东权益不能确定。” 点评:X 公司保留意见中所披露的问题过于复杂,我们作一解释: 1 X 公司拥有在建楼宇华乐大厦的部分产权,该产权的帐面价值为 30 612 839.60 元。 2 X 公司欠人民银行深圳市分行的债务为 166 585 723.22 元。 3 X 公司以帐面价值仅 30 612 839.60 元的资产抵偿 166 585 723.22 元的债务,并将差额 135 972 883.62 元作为利润入帐。 4 X 公司后来又以 166 585 723.22 元的现金向建设银行深圳市分行购回上述产权,并将上述产权列作 X 公司固定资产。 X 公司的会计师十分聪明,他首先创造了一笔交易:以一项资产抵偿 5 倍于该项资产帐面价值的债务
交易的结果当然是公司获得了135亿元的利润。然后他又制造了一笔交易:以相当于原来所欠债务的金额 向债权人买回抵偿债务的那项资产,交易的结果当然是债权人全部收回了借款。最后他又以166亿元的价 值将原来只值3000多万元的在建楼宇的产权作为X公司的固定资产入帐。上述交易的结果是债权人和债 务人皆大欢喜:债权人如数收回全部借款,而债务人则获得了1.35亿元的帐面利润。本来一项很简单的偿 还欠款的交易,经过精心包装后竟然会产生巨额利润,堪称财务包装的杰作。也许是会计师自己也觉得这 样做太过分,于是1996年(即次年)又将原值1.66亿元的固定资产调低为133亿元。 推迟确认本期费用 与提前确认营业收入一样,推迟确认本期费用同样具有增加本期利润的作用, S公司被出具的说明意见 该意见称:“百大宾馆已经使用的空调系统201491429元和客房、餐厅装潢费375164.37元,仍列在 建工程。 点评:按现行会计制度规定,在建工程完工后应立即转入“固定资产”帐户,并从转入之日起计提固定资 产折旧。S公司的做法显然是推迟确认本期费用,并导致本期利润相应增加 B公司被出具的保留意见 该意见称:“1995年二电炉分厂因设备故障而停产发生的费用819462506元,历史遗留的工程设备 大修理支出6282661.75元,列入待摊费用和其他应收款,未计入当年损益。” 点评:上述两项费用如在本期确认,将会使税前利润因此减少1447728681元。B公司1995年利润总额 为6375万元,上述两项费用推迟确认致使1995年利润增加1447万元,占利润总额的22.7%。 Z公司被出具的保留意见 该意见称:“1995年末,公司资产负债表的存货中,在产品成本为17478388431元,其中包括在产 品定额成本差异5251565752元。此项差异应在期末在产品、库存产成品和本期销售产品之间进行分配 其中,本期销售产品成本应负担此项差异额为24342287.21元。贵公司并未就该项差异额作出记录和反映 我们认为,除存在上述因少转在产品定额成本差异影响本期销售成本少计外…” 点评:根据注册会计师的保留意见,Z公司1995年销售成本少计2434万元,相应地利润多计2434万元。 经查询Z公司1995年度损益表,Z公司1995年度利润总额仅为43622万元,每股净收益仅为00012元。 也就是说,Z公司如果在产品定额成本差异2434万元全部计入销售成本的话,Z公司将会出现1998万元 的年度亏损。通过财务包装终于Z公司免遭亏损,每股净收益虽然只有一厘多,但总比出现赤字要好 E公司被出具的保留意见 该意见称:“公司1995年度利息净支出较长短期借款金额及合同规定的利率计算的利息要少660万 点评:经检索,E公司1995年度利润总额为85824万元,少计利息费用而导致的利润虚增660万元,占当 年利润总额的77%
3 交易的结果当然是公司获得了 1.35 亿元的利润。然后他又制造了一笔交易:以相当于原来所欠债务的金额 向债权人买回抵偿债务的那项资产,交易的结果当然是债权人全部收回了借款。最后他又以 1.66 亿元的价 值将原来只值 3000 多万元的在建楼宇的产权作为 X 公司的固定资产入帐。上述交易的结果是债权人和债 务人皆大欢喜:债权人如数收回全部借款,而债务人则获得了 1.35 亿元的帐面利润。本来一项很简单的偿 还欠款的交易,经过精心包装后竟然会产生巨额利润,堪称财务包装的杰作。也许是会计师自己也觉得这 样做太过分,于是 1996 年(即次年)又将原值 1.66 亿元的固定资产调低为 1.33 亿元。 2.推迟确认本期费用 与提前确认营业收入一样,推迟确认本期费用同样具有增加本期利润的作用。 S 公司被出具的说明意见 该意见称:“百大宾馆已经使用的空调系统 2 014 914.29 元和客房、餐厅装潢费 375 164.37 元,仍列在 建工程。” 点评:按现行会计制度规定,在建工程完工后应立即转入“固定资产”帐户,并从转入之日起计提固定资 产折旧。S 公司的做法显然是推迟确认本期费用,并导致本期利润相应增加。 B 公司被出具的保留意见 该意见称:“1995 年二电炉分厂因设备故障而停产发生的费用 8 194 625.06 元,历史遗留的工程设备 大修理支出 6 282 661.75 元,列入待摊费用和其他应收款,未计入当年损益。” 点评:上述两项费用如在本期确认,将会使税前利润因此减少 14 477 286.81 元。B 公司 1995 年利润总额 为 6375 万元,上述两项费用推迟确认致使 1995 年利润增加 1447 万元,占利润总额的 22.7%。 Z 公司被出具的保留意见 该意见称:“1995 年末,公司资产负债表的存货中,在产品成本为 174 783 884.31 元,其中包括在产 品定额成本差异 52 515 657.52 元。此项差异应在期末在产品、库存产成品和本期销售产品之间进行分配。 其中,本期销售产品成本应负担此项差异额为 24 342 287.21 元。贵公司并未就该项差异额作出记录和反映。 我们认为,除存在上述因少转在产品定额成本差异影响本期销售成本少计外···” 点评:根据注册会计师的保留意见,Z 公司 1995 年销售成本少计 2434 万元,相应地利润多计 2434 万元。 经查询 Z 公司 1995 年度损益表,Z 公司 1995 年度利润总额仅为 436.22 万元,每股净收益仅为 0.0012 元。 也就是说,Z 公司如果在产品定额成本差异 2434 万元全部计入销售成本的话,Z 公司将会出现 1998 万元 的年度亏损。通过财务包装终于 Z 公司免遭亏损,每股净收益虽然只有一厘多,但总比出现赤字要好。 E 公司被出具的保留意见 该意见称:“公司 1995 年度利息净支出较长短期借款金额及合同规定的利率计算的利息要少 660 万 元。” 点评:经检索,E 公司 1995 年度利润总额为 858.24 万元,少计利息费用而导致的利润虚增 660 万元,占当 年利润总额的 77%
N公司被出具的保留意见 该意见称:“贵公司在待摊费用、递延资产两个科目的使用及其摊销上不够规范,不符合有关会计制 度的规定,影响了经营成果。” 点评:据检索:公司被出具有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会计年度,利润总额34682万元,仅为上年的15% 而年末待摊费用余额高达2356874085元,年末递延资产余额高达4720708383元,两项合计占流动资产 年末余额的15%以上。看来,如果N公司待摊费用和递延资产两个科目的使用及其摊销规范一点的话,说 不定N公司在当年就会出现亏损 X公司被出具的保留意见 该意见称:“贵公司本年度调整以前年度已售罄的怡都大厦成本及华乐大厦在建成本,因此调整以前 度损益计人民币10255760.57元及在建工程成本10255760.57元。因华乐大厦在建成本尚未核定,故我 们不能确认办理完毕。因此,我们对后附利润表中的销售收入人民币8733600000元,成本人民币32756 05928元,及净利润5457994072元予以保留。” 点评;ⅹ公司的会计师把本该在1996年确认的成本放到1995年,调整以前年度损益从而增加本年度利润。 上年利润减少本年度利润增加,还能提高利润增长率, 但是,财务包装毕竟作用有限,推迟确认的费用到下一期仍需确认。B公司、E公司、N公司和C公 司虽然在1995年免遺亏损厄运,但1996年均出现巨额亏损 3.潜亏挂帐的案例分析 潜亏挂帐多见于濒临亏损的上市公司 ZF公司被出具的保留意见 该意见称:““公司待处理流动资产净损失’和‘待处理固定资产净损失’按二届董事会23次会议纪 要决定暂挂” 点评:根据对ZF公司1995年报的检索结果,上次挂帐的待处理资产净损失达1055万元,系于1993~1995 年间形成。公司主营业务自1994年起已出现亏损,1995年亏损进一步扩大。公司1994年利润总额仅为91920 万元,以上资产净损失若在1994年度确认,则公司在1994年度就会出现亏损。公司在1995年通过对潜亏 挂帐以及后面将要述及的重复计算投资收益等“技术处理”方法,竟然使1995年利润总额达到287597万 元,比1994年增长22倍。但1996年却发生亏损5687.31万元。 SH公司被出具的保留意见 SH公司与三家房地产开发公司发生房地产纠纷,法院终审判决SH公司败诉,SH公司为此须向三家 房地产开发公司赔偿2786万元。该被出具的保留意见称:“公司未将上述终审判决结果计入当期损益,计 影响当年利润2786万元。 点评:法院终审判决具有法律效力,公司纵然表示不服,也不能因此而拒不执行终审判决,即使是出于谨 慎考虑,亦应将损失计入当年利润表。SH公司1996年净亏损784560万元,每股收益一0.516元 G公司被出具的保留意见 该意见称:“贵公司会计报表还存在以下问题,待处理流动资产净损失期末余额493亿元,系分别从
4 N 公司被出具的保留意见 该意见称:“贵公司在待摊费用、递延资产两个科目的使用及其摊销上不够规范,不符合有关会计制 度的规定,影响了经营成果。” 点评:据检索:公司被出具有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会计年度,利润总额 346 .82 万元,仅为上年的 15%。 而年末待摊费用余额高达 23 568 740.85 元,年末递延资产余额高达 47 207 083.83 元,两项合计占流动资产 年末余额的 15%以上。看来,如果 N 公司待摊费用和递延资产两个科目的使用及其摊销规范一点的话,说 不定 N 公司在当年就会出现亏损。 X 公司被出具的保留意见 该意见称:“贵公司本年度调整以前年度已售罄的怡都大厦成本及华乐大厦在建成本,因此调整以前 年度损益计人民币 10 255 760.57 元及在建工程成本 10 255 760.57 元。因华乐大厦在建成本尚未核定,故我 们不能确认办理完毕。因此,我们对后附利润表中的销售收入人民币 87 336 000.00 元,成本人民币 32 756 059.28 元,及净利润 54 579 940.72 元予以保留。” 点评:X 公司的会计师把本该在 1996 年确认的成本放到 1995 年,调整以前年度损益从而增加本年度利润。 上年利润减少本年度利润增加,还能提高利润增长率。 但是,财务包装毕竟作用有限,推迟确认的费用到下一期仍需确认。B 公司、E 公司、N 公司和 C 公 司虽然在 1995 年免遭亏损厄运,但 1996 年均出现巨额亏损。 3.潜亏挂帐的案例分析 潜亏挂帐多见于濒临亏损的上市公司。 ZF 公司被出具的保留意见 该意见称:“‘公司待处理流动资产净损失’和‘待处理固定资产净损失’按二届董事会 23 次会议纪 要决定暂挂”。 点评:根据对 ZF 公司 1995 年报的检索结果,上次挂帐的待处理资产净损失达 1055 万元,系于 1993~1995 年间形成。公司主营业务自 1994 年起已出现亏损,1995 年亏损进一步扩大。公司 1994 年利润总额仅为 919.20 万元,以上资产净损失若在 1994 年度确认,则公司在 1994 年度就会出现亏损。公司在 1995 年通过对潜亏 挂帐以及后面将要述及的重复计算投资收益等“技术处理”方法,竟然使 1995 年利润总额达到 2875.97 万 元,比 1994 年增长 2.2 倍。但 1996 年却发生亏损 5687.31 万元。 SH 公司被出具的保留意见 SH 公司与三家房地产开发公司发生房地产纠纷,法院终审判决 SH 公司败诉,SH 公司为此须向三家 房地产开发公司赔偿 2786 万元。该被出具的保留意见称:“公司未将上述终审判决结果计入当期损益,计 影响当年利润 2786 万元。” 点评:法院终审判决具有法律效力,公司纵然表示不服,也不能因此而拒不执行终审判决,即使是出于谨 慎考虑,亦应将损失计入当年利润表。SH 公司 1996 年净亏损 7845.60 万元,每股收益-0.516 元。 G 公司被出具的保留意见 该意见称:“贵公司会计报表还存在以下问题,待处理流动资产净损失期末余额 4.93 亿元,系分别从
存货和应收帐款转入,是一笔需要确认的亏损。由于核算口径的问题,这笔需要确认的亏损哪些应归属1996 年,哪些应归属以前年度无法确认。 点评:经检索,1996年末公司股东权益余额为8589479万元,上述待处理资产净损失占股东权益的比例 达58%。G公司1994年利润总额1300520万元,1995年利润总额3443.17万元,如果上述净损失中的一 部分在1994年和1995年确认的话,那么G公司1994年和1995年就己发生亏损。尽管此项巨额亏损1996 年仍未计入当期损益,但G公司1996年仍亏损1759561万元,一年的亏损额超过了前两年的盈利 SL公司被出具的保留意见 该意见称:“我们注意到,贵公司三家下属联营企业本年出现大量亏损共计达人民币10356067805 元,按持股比例,贵公司应承担损失人民币5178033903元。因持股比例不超过50%,所以这三家公司的 投资收益按成本法核算,也未纳入合并范围。” 点评;根据上述SL公司应承担的亏损测算,SL公司在这三家子公司的持股比例正好是50%。从理论上说, 持股50%并非绝对控股,用本法核算长期投资也勉强说得过去。但是以稳健原则而言,被投资企业发生如 此巨额的亏损仍不调整长期投资的帐面价值,也不确认发生的巨额亏损,似乎就说不过去了。SL公司1996 年利润总额为121662万元,SL公司应承担的投资亏损高达5178万元,是利润总额的4倍以上,根据重 要性原则,也应该在年度报告中有所披露。 HD公司被出具的保留意见 该意见称:“本报告所附合并资产负债表存货余额2121998925元中包括由于种种原因以借条形式反 映的存货余额3188691.69元:由公司清理出呆滞的存货计258829560元。两项金额合计524698729元, 占存货总额的比例为27%,其中可能包括潜在的损失尚无法量化。在公司合并报表轧抵内部往来后,本报 告所附合并资产负债表其他应收款内尚有38290万元借方余额未轧抵,有潜在的损失需要清理。 点评:据检索,HD公司被出具保留意见年度(1995年)利润总额为62074万元,而潜在损失竞然高达957 万元。如果潜在损失当年计入损益的话,HD公司将进入亏损企业行列。HD公司1996年的利润总额为743.03 万元,基于同样的原因,HD公司仍未将潜在损失计入当年损益,并再次被注册会计师出具保留意见 会计方法变更或会计处理错误的案例分析 F公司被出具的保留意见 该意见称:“我们认为,除公司的机器设备折旧的计提方法由平均年限法改为工作量法外,其他会计 处理方法的选用遵循了一贯性原则。 点评:F公司是一家生产建筑材料的公司,由于房地产市场不景气导致建材销售疲软,被出具保留意见年 度净利润仅为上一年度的50%。由于开工不足,机器设备按工作量法提取的折旧,当然会小于按平均年限 法提取的折旧,利润自然会相应增加 SN公司被出具的保留意见 该意见称:“根据我们的审查,贵公司从1996年6月1日起采用了经董事会批准的变更后的固定资产 折旧政策,由于此项政策的变更,导致会计报表中的累计折旧计提数减少人民币15269.172元,同时对合 并报表之税前利润产生影响,影响数额为人民币10674824元(扣除少数股东损益影响数人民币4494348 点评:根据SN公司1996年年报披露:公司自19%6年6月1日起,将房屋建筑物的折旧年限由20年改为
5 存货和应收帐款转入,是一笔需要确认的亏损。由于核算口径的问题,这笔需要确认的亏损哪些应归属 1996 年,哪些应归属以前年度无法确认。” 点评:经检索,1996 年末公司股东权益余额为 85 894.79 万元,上述待处理资产净损失占股东权益的比例 达 58%。G 公司 1994 年利润总额 13 005.20 万元,1995 年利润总额 3 443.17 万元,如果上述净损失中的一 部分在 1994 年和 1995 年确认的话,那么 G 公司 1994 年和 1995 年就已发生亏损。尽管此项巨额亏损 1996 年仍未计入当期损益,但 G 公司 1996 年仍亏损 17 595.61 万元,一年的亏损额超过了前两年的盈利额。 SL 公司被出具的保留意见 该意见称:“我们注意到,贵公司三家下属联营企业本年出现大量亏损共计达人民币 103 560 678.05 元,按持股比例,贵公司应承担损失人民币 51 780 339.03 元。因持股比例不超过 50%,所以这三家公司的 投资收益按成本法核算,也未纳入合并范围。” 点评:根据上述 SL 公司应承担的亏损测算,SL 公司在这三家子公司的持股比例正好是 50%。从理论上说, 持股 50%并非绝对控股,用本法核算长期投资也勉强说得过去。但是以稳健原则而言,被投资企业发生如 此巨额的亏损仍不调整长期投资的帐面价值,也不确认发生的巨额亏损,似乎就说不过去了。SL 公司 1996 年利润总额为 1 216.62 万元,SL 公司应承担的投资亏损高达 5178 万元,是利润总额的 4 倍以上,根据重 要性原则,也应该在年度报告中有所披露。 HD 公司被出具的保留意见 该意见称:“本报告所附合并资产负债表存货余额 21 219 989.25 元中包括由于种种原因以借条形式反 映的存货余额 3 188 691.69 元;由公司清理出呆滞的存货计 2 588 295.60 元。两项金额合计 5 246 987.29 元, 占存货总额的比例为 27%,其中可能包括潜在的损失尚无法量化。在公司合并报表轧抵内部往来后,本报 告所附合并资产负债表其他应收款内尚有 382.90 万元借方余额未轧抵,有潜在的损失需要清理。” 点评:据检索,HD 公司被出具保留意见年度(1995 年)利润总额为 620.74 万元,而潜在损失竟然高达 957 万元。如果潜在损失当年计入损益的话,HD 公司将进入亏损企业行列。HD 公司 1996 年的利润总额为 743.03 万元,基于同样的原因,HD 公司仍未将潜在损失计入当年损益,并再次被注册会计师出具保留意见。 4.会计方法变更或会计处理错误的案例分析 F 公司被出具的保留意见 该意见称:“我们认为,除公司的机器设备折旧的计提方法由平均年限法改为工作量法外,其他会计 处理方法的选用遵循了一贯性原则。” 点评:F 公司是一家生产建筑材料的公司,由于房地产市场不景气导致建材销售疲软,被出具保留意见年 度净利润仅为上一年度的 50%。由于开工不足,机器设备按工作量法提取的折旧,当然会小于按平均年限 法提取的折旧,利润自然会相应增加。 SN 公司被出具的保留意见 该意见称:“根据我们的审查,贵公司从 1996 年 6 月 1 日起采用了经董事会批准的变更后的固定资产 折旧政策,由于此项政策的变更,导致会计报表中的累计折旧计提数减少人民币 15 269.172 元,同时对合 并报表之税前利润产生影响,影响数额为人民币 10 674.824 元(扣除少数股东损益影响数人民币 4 494 348 元)。” 点评:根据 SN 公司 1996 年年报披露:公司自 1996 年 6 月 1 日起,将房屋建筑物的折旧年限由 20 年改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