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货币政策 专栏16-1:选择的历程 回顾一下各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选择的历史可能会有助于进一步加深我们 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理解。 以美国为例,在1913年的《联邦储备法》中,国会对联邦储备系统的货币 职能提出了一个原始的、单一的目标,即“提供一种弹性货币”。1946年《就 业法》要求政府的经济政策以充分就业、充分产出和充分购买力为宗旨,这种要 求也体现在联邦储备系统货币政策的目标当中。1977年《联邦储备系统改革法》 专门就联邦储备系统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做出了具体规定:有效地促进充分就 业、维持价格稳定、保持长期利率的适度上升。此后上述目标又经过1978年的 《哈姆弗里.霍金斯法》得到进一步的修正和更加明确的规定。 至此,经过多半个世纪的发展,联邦储备系统货币政策最终以法律形式确立 了充分就业、价格稳定和合理的长期利率三部分为主要内容的多重目标体系。鉴 于最终目标之间存在着冲突,联邦储备系统只能有两种选择:要么统筹兼顾,根 据自己的判断进行政策调整,在三者之间达到一个平衡:要么选定一个作为重心 的长期政策目标。 部分地由于政府经济政策对货币政策的影响,联邦储备系统曾长期实践着第 一种选择,试图既达到理想的经济增长目标,即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又保持低 通货膨胀率和较低的利率,但实践的结果却对这一选择本身提出了越来越多的疑 问。 从理论上讲,第一种选择如果可行需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第一,三个目标之 间具有可靠的相关性:第二,货币政策能同时对这三个目标的良性发展产生作用。 但经济理论和实践都无法证明这两个条件的存在。 所以,联邦储备系统现在倾向于这样的认识:货币政策在短期甚至中期内对 经济能够产生影响,但从长期看,货币政策只能影响通货膨胀率。因此联邦储备 系统的经验和体会是:中央银行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为持续、非通胀的经济发展创 造一个稳定的环境。 稳定的经济环境有利于社会公众形成稳定的预期,有助于增强企业和消费者 对经济发展的信心,从而有利于促进市场价格运行机制的运行效率。稳定的物价 水平不但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且有利于提高生活水准。相反,通货膨胀 对经济产生的害处已经为越来越多的经济研究所证实。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中央银行正在向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的立场靠拢:执行 以价格长期稳定为目标的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对本国经济发展的最重要贡献。因 此,联邦储备系统在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上,己将控制通货膨胀、保持价格
第十六章 货币政策 专栏 16-1:选择的历程 回顾一下各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选择的历史可能会有助于进一步加深我们 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理解。 以美国为例,在 1913 年的《联邦储备法》中,国会对联邦储备系统的货币 职能提出了一个原始的、单一的目标,即“提供一种弹性货币”。1946 年《就 业法》要求政府的经济政策以充分就业、充分产出和充分购买力为宗旨,这种要 求也体现在联邦储备系统货币政策的目标当中。1977 年《联邦储备系统改革法》 专门就联邦储备系统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做出了具体规定:有效地促进充分就 业、维持价格稳定、保持长期利率的适度上升。此后上述目标又经过 1978 年的 《哈姆弗里.霍金斯法》得到进一步的修正和更加明确的规定。 至此,经过多半个世纪的发展,联邦储备系统货币政策最终以法律形式确立 了充分就业、价格稳定和合理的长期利率三部分为主要内容的多重目标体系。鉴 于最终目标之间存在着冲突,联邦储备系统只能有两种选择:要么统筹兼顾,根 据自己的判断进行政策调整,在三者之间达到一个平衡;要么选定一个作为重心 的长期政策目标。 部分地由于政府经济政策对货币政策的影响,联邦储备系统曾长期实践着第 一种选择,试图既达到理想的经济增长目标,即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又保持低 通货膨胀率和较低的利率,但实践的结果却对这一选择本身提出了越来越多的疑 问。 从理论上讲,第一种选择如果可行需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第一,三个目标之 间具有可靠的相关性;第二,货币政策能同时对这三个目标的良性发展产生作用。 但经济理论和实践都无法证明这两个条件的存在。 所以,联邦储备系统现在倾向于这样的认识:货币政策在短期甚至中期内对 经济能够产生影响,但从长期看,货币政策只能影响通货膨胀率。因此联邦储备 系统的经验和体会是:中央银行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为持续、非通胀的经济发展创 造一个稳定的环境。 稳定的经济环境有利于社会公众形成稳定的预期,有助于增强企业和消费者 对经济发展的信心,从而有利于促进市场价格运行机制的运行效率。稳定的物价 水平不但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且有利于提高生活水准。相反,通货膨胀 对经济产生的害处已经为越来越多的经济研究所证实。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中央银行正在向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的立场靠拢:执行 以价格长期稳定为目标的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对本国经济发展的最重要贡献。因 此,联邦储备系统在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上,已将控制通货膨胀、保持价格
稳定放在了中心位置上。 现任联邦储备系统主席格林斯潘已原则上同意困会立法,取消多重货币政策 目标中的“降低失业率”和“保持长期利率的适度增长”两项,将“控制通货膨 胀”作为货币政策的唯一最终目标。 专栏162:欧洲对物价的承诺越来越多 由于币值稳定与物价稳定是对同一现象的两种表述,所以这一目标又可称为 物价稳定。 在过去的20年中,美国经济学家已经越来越多地意识到通货膨胀对社会和 经济方面带来的损失,因而更加关心把稳定的物价水平作为经济政策的一项目 标。在欧洲,有关方面对价格稳定更多地承担义务,也非常明显。 有了恶性通货膨胀经历,德国中央银行会对物价稳定承担最强的义务,这毫 不奇怪。与德国中央银行的法律不同,欧洲其他中央银行的法律设定了各种政策 目标,包括本章所涉及的所有政策目的。 然而,欧洲的政策制定者己转而认为中央银行的基本目标应当是物价稳定 这一政策目标的重要性己经提高,在欧洲联盟1991年12月签署的《马斯特里赫 特条约》中已经反映出来:该条约建议创立欧洲中央银行体系,此体系的作用与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非常相似。 欧洲中央银行体系章程把物价稳定设定为该体系的基本目标,并宣称欧洲联 盟的总经济政策只有在不与物价稳定相冲突时,才会获得支持。 专栏163:可怕的金融恐慌 让我们来看一看金融恐慌给一国经济带来的破坏。 在米尔顿.弗里德曼和安娜.施瓦茨的著作《1867一1960年美国货币史》中 对1930一1933年间的银行恐慌做了描述: 在1930年10月以前,倒闭的商业银行的存款已多于1929年多数月份,但 就20年代的经历来看并不过分。但11月份以后,倒闭商业银行的存款己超过自 1921年以来月数据最高值的一倍多。一批银行倒闭了,特别是在密苏里、印第 安纳、伊利诺斯、依阿华、阿肯色和北卡罗莱那等州,导致大范围的将支票存款 和定期存款转变为通货的举动。恐惧在存款人之间蔓延。 继1930年11月平均拥有18000万美元存款的256家银行倒闭之后,12月 份又有532家银行倒闭,存款总额达37000万美元:最富有戏剧性的是拥有 200000万美元存款的美国银行的倒闭。 美国银行的倒闭相当重要,按存款规模衡量,它是最大的商业银行,在此之 前美国还没有这么大的银行倒闭过。此外,它虽然只是一家商业银行,但美国银
稳定放在了中心位置上。 现任联邦储备系统主席格林斯潘已原则上同意国会立法,取消多重货币政策 目标中的“降低失业率”和“保持长期利率的适度增长”两项,将“控制通货膨 胀”作为货币政策的唯一最终目标。 专栏 16-2:欧洲对物价的承诺越来越多 由于币值稳定与物价稳定是对同一现象的两种表述,所以这一目标又可称为 物价稳定。 在过去的 20 年中,美国经济学家已经越来越多地意识到通货膨胀对社会和 经济方面带来的损失,因而更加关心把稳定的物价水平作为经济政策的一项目 标。在欧洲,有关方面对价格稳定更多地承担义务,也非常明显。 有了恶性通货膨胀经历,德国中央银行会对物价稳定承担最强的义务,这毫 不奇怪。与德国中央银行的法律不同,欧洲其他中央银行的法律设定了各种政策 目标,包括本章所涉及的所有政策目的。 然而,欧洲的政策制定者已转而认为中央银行的基本目标应当是物价稳定。 这一政策目标的重要性已经提高,在欧洲联盟 1991 年 12 月签署的《马斯特里赫 特条约》中已经反映出来;该条约建议创立欧洲中央银行体系,此体系的作用与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非常相似。 欧洲中央银行体系章程把物价稳定设定为该体系的基本目标,并宣称欧洲联 盟的总经济政策只有在不与物价稳定相冲突时,才会获得支持。 专栏 16-3:可怕的金融恐慌 让我们来看一看金融恐慌给一国经济带来的破坏。 在米尔顿.弗里德曼和安娜.施瓦茨的著作《1867—1960 年美国货币史》中 对 1930—1933 年间的银行恐慌做了描述: 在 1930 年 10 月以前,倒闭的商业银行的存款已多于 1929 年多数月份,但 就 20 年代的经历来看并不过分。但 11 月份以后,倒闭商业银行的存款已超过自 1921 年以来月数据最高值的一倍多。一批银行倒闭了,特别是在密苏里、印第 安纳、伊利诺斯、依阿华、阿肯色和北卡罗莱那等州,导致大范围的将支票存款 和定期存款转变为通货的举动。恐惧在存款人之间蔓延。 继 1930 年 11 月平均拥有 18000 万美元存款的 256 家银行倒闭之后,12 月 份又有 532 家银行倒闭,存款总额达 37000 万美元;最富有戏剧性的是拥有 200000 万美元存款的美国银行的倒闭。 美国银行的倒闭相当重要,按存款规模衡量,它是最大的商业银行,在此之 前美国还没有这么大的银行倒闭过。此外,它虽然只是一家商业银行,但美国银
行这个名字使得许多人都把它当做是官方的银行,因此,它的倒闭对存款人的信 心的打击比其他不具有这样特殊名字的银行的倒闭更大。 在1930年11月到1931年1月的第一次银行危机期间,货币供给大幅下降, 存款人为维护自身利益提取存款,银行为了自身经营的安全也大幅度提高超额准 备金率,造成c\d和erd大幅上升。从1931到1933年,银行危机持续发生,c\d 和er\d也在继续上升。 到1933年3月银行危机结束时,货币供给M1的下降幅度超过25%,到目前 为止,这是美国历史上下降幅度最大的一次,与它相伴随的是美国有史以来最严 重的经济衰退,因此,中央银行应该防患于未然,稳定利率和币值,防止金融恐 慌的发生,以免在危机发生以后束手无策。 专栏164:我国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 我国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是在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 能后建立起来的,人民银行一直将法定存款准备金工具作为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 一个主要工具,从1984年人民银行执行中央银行职能以来,非常注重这一工作 的使用。 1984年存款准备金制度建立之初,中国人民根行按存款种类规定了法定存 款准备金率:企业存款为20%,农村存款为25%,储蓄存款为40%。1985年,中 国人民银行为克服存款准备金率过高带来的负面影响,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统 调整为10%。 1987年和1988年,中国人民银行为适当集中资金支持重点产业的项目的资 金需求,同时也为了紧缩银根,两次上调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1987年从10% 上调为12%,1988年9月进一步上调为13%。自1989年以来,中国存款机构的 各类存款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13%,此外各存款机构还要保持5%一7%的备付 金,二者之和达到20%左右。 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将法定存款准备金账户和备付金账户合成一个账户, 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13%下调到8%。这一改革标志着中国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制 度已经成为间接调控下的一项重要政策工具,而不仅仅是中央银行集中资金的手 段。 从2004年4月25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对部分不能达 到资本充足率的银行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并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 分点,由7%&提高到7.5%。 对金融机构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有利于抑制资本充足率较低且资产 质量较差的金融机构盲目扩张贷款,防止金融宏观调控中出现“一刀切”,有利 于促进我国金融平稳运行和健康发展,也为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货币政
行这个名字使得许多人都把它当做是官方的银行,因此,它的倒闭对存款人的信 心的打击比其他不具有这样特殊名字的银行的倒闭更大。 在 1930 年 11 月到 1931 年 1 月的第一次银行危机期间,货币供给大幅下降, 存款人为维护自身利益提取存款,银行为了自身经营的安全也大幅度提高超额准 备金率,造成 c\d 和 er\d 大幅上升。从 1931 到 1933 年,银行危机持续发生,c\d 和 er\d 也在继续上升。 到 1933 年 3 月银行危机结束时,货币供给 M1 的下降幅度超过 25%,到目前 为止,这是美国历史上下降幅度最大的一次,与它相伴随的是美国有史以来最严 重的经济衰退,因此,中央银行应该防患于未然,稳定利率和币值,防止金融恐 慌的发生,以免在危机发生以后束手无策。 专栏 16-4:我国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 我国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是在 1984 年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 能后建立起来的,人民银行一直将法定存款准备金工具作为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 一个主要工具,从 1984 年人民银行执行中央银行职能以来,非常注重这一工作 的使用。 1984 年存款准备金制度建立之初,中国人民银行按存款种类规定了法定存 款准备金率:企业存款为 20%,农村存款为 25%,储蓄存款为 40%。1985 年,中 国人民银行为克服存款准备金率过高带来的负面影响,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统一 调整为 10%。 1987 年和 1988 年,中国人民银行为适当集中资金支持重点产业的项目的资 金需求,同时也为了紧缩银根,两次上调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1987 年从 10% 上调为 12%,1988 年 9 月进一步上调为 13%。自 1989 年以来,中国存款机构的 各类存款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 13%,此外各存款机构还要保持 5%~7%的备付 金,二者之和达到 20%左右。 1998 年中国人民银行将法定存款准备金账户和备付金账户合成一个账户, 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 13%下调到 8%。这一改革标志着中国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制 度已经成为间接调控下的一项重要政策工具,而不仅仅是中央银行集中资金的手 段。 从 2004 年 4 月 25 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对部分不能达 到资本充足率的银行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并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0.5 个百 分点,由 7%&提高到 7.5%。 对金融机构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有利于抑制资本充足率较低且资产 质量较差的金融机构盲目扩张贷款,防止金融宏观调控中出现“一刀切”,有利 于促进我国金融平稳运行和健康发展,也为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货币政
策的有效性奠定了基础。 专栏165:我国人民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 我国公开市场操作包括人民币操作和外汇操作两部分。外汇公开市场操作 1994年3月启动,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1998年5月26日恢复交易,规模逐步 扩大。 中国人民银行从1998年开始建立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制度,选择了 批能够承担大额债券交易、有效传导货币政策的商业银行作为公开市场业务的一 级交易商。这些交易商可以运用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等交易工具与中国人民银 行进行公开市场业务。 从交易品种看,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业务债券交易主要包括回购交易、现 券交易和发行中央银行票据。 其中后回购交易分为正回购和逆回购两种,正回购为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 易商卖出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买回有价证券的交易行为,正回购为 央行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正回购到期则为央行向市场投放流动性的操作: 逆回购为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购买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将有 价证券卖给一级交易商的交易行为,逆回购为央行向市场上投放流动性的操作, 逆回购到期则为央行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 现券交易分为现券买断和现券卖断两种,前者为央行直接从二级市场买入债 券,一次性地投放基础货币;后者为央行直接卖出持有债券,一次性的回笼基础 货币。 中央银行票据即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短期债券,央行通过发行短期票据可以 回笼基础货币,央行票据到期则体现为投放基础货币。 专栏16-6:我国央行票据的实践 央行票据即中央银行票据,是中央银行为调节商业银行流动而向商业银行发 行的短期债务凭证,其实质是中央银行债券,通常期限最短为3个月,最长的也 只有1年。商业银行在支付认购央行票据的款项后,其直接结果就是可贷资金量 的减少,货币供应量下降,因此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发行央行票据调节货币供应量。 央行票据在我国并不是一个全新的事物,1993年,人行就发布了《中国人 民银行融资券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当年发行了两期融资券,总金额200亿 元。 当时中央银行发行票据的目的主要在于调节地区和金融机构间的不平衡,发 挥其资金调剂功能。 1995年,央行开始试办债券市场公开市场业务。为弥补手持国债数额过少
策的有效性奠定了基础。 专栏 16-5:我国人民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 我国公开市场操作包括人民币操作和外汇操作两部分。外汇公开市场操作 1994 年 3 月启动,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 1998 年 5 月 26 日恢复交易,规模逐步 扩大。 中国人民银行从 1998 年开始建立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制度,选择了一 批能够承担大额债券交易、有效传导货币政策的商业银行作为公开市场业务的一 级交易商。这些交易商可以运用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等交易工具与中国人民银 行进行公开市场业务。 从交易品种看,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业务债券交易主要包括回购交易、现 券交易和发行中央银行票据。 其中后回购交易分为正回购和逆回购两种,正回购为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 易商卖出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买回有价证券的交易行为,正回购为 央行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正回购到期则为央行向市场投放流动性的操作; 逆回购为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购买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将有 价证券卖给一级交易商的交易行为,逆回购为央行向市场上投放流动性的操作, 逆回购到期则为央行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 现券交易分为现券买断和现券卖断两种,前者为央行直接从二级市场买入债 券,一次性地投放基础货币;后者为央行直接卖出持有债券,一次性的回笼基础 货币。 中央银行票据即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短期债券,央行通过发行短期票据可以 回笼基础货币,央行票据到期则体现为投放基础货币。 专栏 16-6:我国央行票据的实践 央行票据即中央银行票据,是中央银行为调节商业银行流动而向商业银行发 行的短期债务凭证,其实质是中央银行债券,通常期限最短为 3 个月,最长的也 只有 1 年。商业银行在支付认购央行票据的款项后,其直接结果就是可贷资金量 的减少,货币供应量下降。因此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发行央行票据调节货币供应量。 央行票据在我国并不是一个全新的事物,1993 年,人行就发布了《中国人 民银行融资券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当年发行了两期融资券,总金额 200 亿 元。 当时中央银行发行票据的目的主要在于调节地区和金融机构间的不平衡,发 挥其资金调剂功能。 1995 年,央行开始试办债券市场公开市场业务。为弥补手持国债数额过少
的不足,央行也曾将央行票据作为一种重要的补充性工具。 2002年9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决定从当日起,将1937.5亿元 未到期正回购品种转换为相同期限的中央银行票据。2003年4月22日中国人民 银行正式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发行了金额50亿元,期限为6个月的央行票据。自 此,央行票据作为一项新的政策工具逐渐成为人民的焦点。 2004年末,央行票据发行量冲破万亿元大关。央行票据的品种也不断创新, 2004年12月9日起,央行开始发行三年期央行票据,创下了央行票据的最长期 限。2004年12月29日央行首次发行200亿元远期央行票据,缴款日和起息日 均为2005年2月21日,距发行日50余天,是历史上首次带有远期性质的央行 票据 在缺乏更多有效工具和手段的背景下,央行对央行票据的态度已经发生逆 转,即从补充替代的“临时性工具”变成了一个不可或缺的、使用日臻成熟的政 策工具,央行票据己成为央行日益倚重的重要的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 专栏16-7:1998年我国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分析 背景介绍 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取消对商业银行贷款规模限额控制,改革存款准备 金制度,三次调低存款利率。这些措施增强了金融机构信贷供给能力,有利于扩 大货币供应,同时,也促进了中国人民银行对货币信贷总量的调控向间接方式的 转变,相应也就迫切需要建立起能够代替规模管理进行总量控制的间接货币政策 工具。 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相比,作为总量调节的间接货币政策工具,公开市场业 务具有主动、灵活、快捷、公平和作用范围广的特点。中央银行可以充分控制操 作规模,可以经常、连续地进行操作,对货币供应既可进行“微调”,也可进行 较大幅度的调整,而且还可以随时逆转操作方向,以使金融运行不致产生强烈的 震动:还可以通过对比、短期债券的不同操作,影响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 从货币市场的发展情况来看,自1997年6月银行间债券市场开办以来、银 行间同业市场不断发展,交易主体不断增加,交易日趋活跃,利率弹性增强,已 逐步成为商业银行调剂头寸的首选和主要场所.特别是中央结算公司托管的可在 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的债券种类和数量大量增加,为中国人民银行开展公开市场 业务提供了必要条件。 为保证1998年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中国人民银行陆续出台了一系列货币 政策措施。作为1998年重要的货币政策措施之一,中国人民银行于当年5月16 日恢复公开市场业务,加大操作力度,灵活有效地管理基础货币,保证商业银行 增加贷款的资余需要,支持经济发展
的不足,央行也曾将央行票据作为一种重要的补充性工具。 2002 年 9 月 24 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决定从当日起,将 1937.5 亿元 未到期正回购品种转换为相同期限的中央银行票据。2003 年 4 月 22 日中国人民 银行正式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发行了金额 50 亿元,期限为 6 个月的央行票据。自 此,央行票据作为一项新的政策工具逐渐成为人民的焦点。 2004 年末,央行票据发行量冲破万亿元大关。央行票据的品种也不断创新, 2004 年 12 月 9 日起,央行开始发行三年期央行票据,创下了央行票据的最长期 限。2004 年 12 月 29 日央行首次发行 200 亿元远期央行票据,缴款日和起息日 均为 2005 年 2 月 21 日,距发行日 50 余天,是历史上首次带有远期性质的央行 票据。 在缺乏更多有效工具和手段的背景下,央行对央行票据的态度已经发生逆 转,即从补充替代的“临时性工具”变成了一个不可或缺的、使用日臻成熟的政 策工具,央行票据已成为央行日益倚重的重要的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 专栏 16-7:1998 年我国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分析 背景介绍 1998 年,中国人民银行取消对商业银行贷款规模限额控制,改革存款准备 金制度,三次调低存款利率。这些措施增强了金融机构信贷供给能力,有利于扩 大货币供应,同时,也促进了中国人民银行对货币信贷总量的调控向间接方式的 转变,相应也就迫切需要建立起能够代替规模管理进行总量控制的间接货币政策 工具。 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相比,作为总量调节的间接货币政策工具,公开市场业 务具有主动、灵活、快捷、公平和作用范围广的特点。中央银行可以充分控制操 作规模,可以经常、连续地进行操作,对货币供应既可进行“微调”,也可进行 较大幅度的调整,而且还可以随时逆转操作方向,以使金融运行不致产生强烈的 震动;还可以通过对比、短期债券的不同操作,影响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 从货币市场的发展情况来看,自 1997 年 6 月银行间债券市场开办以来、银 行间同业市场不断发展,交易主体不断增加,交易日趋活跃,利率弹性增强,已 逐步成为商业银行调剂头寸的首选和主要场所。特别是中央结算公司托管的可在 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的债券种类和数量大量增加,为中国人民银行开展公开市场 业务提供了必要条件。 为保证 1998 年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中国人民银行陆续出台了一系列货币 政策措施。作为 1998 年重要的货币政策措施之一,中国人民银行于当年 5 月 16 日恢复公开市场业务,加大操作力度,灵活有效地管理基础货币,保证商业银行 增加贷款的资余需要,支持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