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作物栽培措施和技术 第一节 土壤培肥及整地技术 第二节 播种技术 第三节 种植密度和植株配置方式 第四节 施肥技术 第五节 灌溉技术 第六节 作物保护及调控技术 第七节 收获技术
第五章 作物栽培措施和技术 第一节 土壤培肥及整地技术 第二节 播种技术 第三节 种植密度和植株配置方式 第四节 施肥技术 第五节 灌溉技术 第六节 作物保护及调控技术 第七节 收获技术
第一节 土壤培肥及整地技术 土地是作物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土壤培肥是作物生产的基 础,整地是播种和作物生长发育的前提, 一、土壤培肥技术 土壤肥力(地力):是指土壤水、肥、气、热4大地力因素相互制约和 协调的结果所综合表现出来的生产能力。 (一)合理轮作 (二)施肥养地 (三)秸秆还田 1.推广作物秸秆机械粉碎还田、旋耕翻埋还田、覆盖栽培还田、 堆沤腐解还田等多种秸秆还田方式。 2.通过发展畜牧业,使秸秆过腹还田,也可培肥地力。 (四)种植豆科绿肥
第一节 土壤培肥及整地技术 土地是作物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土壤培肥是作物生产的基 础,整地是播种和作物生长发育的前提, 一、土壤培肥技术 土壤肥力(地力):是指土壤水、肥、气、热4大地力因素相互制约和 协调的结果所综合表现出来的生产能力。 (一)合理轮作 (二)施肥养地 (三)秸秆还田 1.推广作物秸秆机械粉碎还田、旋耕翻埋还田、覆盖栽培还田、 堆沤腐解还田等多种秸秆还田方式。 2.通过发展畜牧业,使秸秆过腹还田,也可培肥地力。 (四)种植豆科绿肥
二、整地技术 整地是指作物播种或移栽前一系列土地整理的总称。 (一) 土壤耕作的机械作用 1.松碎土壤 2.翻转耕层,混拌土壤 3.平整地面 4.压紧土壤 5.开沟培垄,挖坑堆土,打埂作畦 土壤耕作措施对土壤的作用可概括为调节耕层土壤的松紧度、 调节耕层的表面状态和调节耕层内部土壤的位置,从而达到调节耕 层土壤的水、肥、气、热状况,为作物创造适宜的土壤环境的目的
二、整地技术 整地是指作物播种或移栽前一系列土地整理的总称。 (一) 土壤耕作的机械作用 1.松碎土壤 2.翻转耕层,混拌土壤 3.平整地面 4.压紧土壤 5.开沟培垄,挖坑堆土,打埂作畦 土壤耕作措施对土壤的作用可概括为调节耕层土壤的松紧度、 调节耕层的表面状态和调节耕层内部土壤的位置,从而达到调节耕 层土壤的水、肥、气、热状况,为作物创造适宜的土壤环境的目的
二、整地技术 (二) 基本耕作措施 1.翻耕:北方一年一熟地区,一般在土壤含水量为18~23%的 宜耕期进行伏耕和秋耕,在此范围内,黏壤土可适当加深,砂质 土宜稍浅。耕翻深度一般旱地以20~25cm、水田15~20cm较为适 宜。 2.深松耕:此法分层松耕,不乱土层。适合于干旱、半干旱地 区和丘陵地区耕深可达25~30cm,最深为50cm。 3.旋耕:一次旋耕既能松土,又能碎土,土块下多上少。旋耕 机耕深10~12cm
二、整地技术 (二) 基本耕作措施 1.翻耕:北方一年一熟地区,一般在土壤含水量为18~23%的 宜耕期进行伏耕和秋耕,在此范围内,黏壤土可适当加深,砂质 土宜稍浅。耕翻深度一般旱地以20~25cm、水田15~20cm较为适 宜。 2.深松耕:此法分层松耕,不乱土层。适合于干旱、半干旱地 区和丘陵地区耕深可达25~30cm,最深为50cm。 3.旋耕:一次旋耕既能松土,又能碎土,土块下多上少。旋耕 机耕深10~12cm
二、整地技术 (三)表土耕作措施 1.耙地 是指收获后、翻耕后、播种前甚至播后出苗前、幼苗期所进行的一类 表土耕作措施,深度一般5cm左右。 2.耱地 又称盖地、擦地、耢地,是一种耙地之后的平土碎土作业。一般作用 于表土,深度为3cm。 3.镇压 具有压紧耕层、压碎土块、平整地面的作用。一般作用深度3~4cm。 4.作畦 5.起垄 (四)少耕和免耕 1.少耕 指在常规耕作基础上尽量减少土壤耕作次数或全田间隔耕种、减少耕 作面积的一类耕作方法。此方法有残茬覆盖,有蓄水保墒和防水蚀和风蚀作 用,但杂草危害严重。 2.免耕 又称零耕、直接播种,在生育期间不进行土壤管理。基本原理:一是 用秸秆覆盖代替土壤耕作,二是以除草剂、杀虫剂等代替除草作业和翻埋病虫
二、整地技术 (三)表土耕作措施 1.耙地 是指收获后、翻耕后、播种前甚至播后出苗前、幼苗期所进行的一类 表土耕作措施,深度一般5cm左右。 2.耱地 又称盖地、擦地、耢地,是一种耙地之后的平土碎土作业。一般作用 于表土,深度为3cm。 3.镇压 具有压紧耕层、压碎土块、平整地面的作用。一般作用深度3~4cm。 4.作畦 5.起垄 (四)少耕和免耕 1.少耕 指在常规耕作基础上尽量减少土壤耕作次数或全田间隔耕种、减少耕 作面积的一类耕作方法。此方法有残茬覆盖,有蓄水保墒和防水蚀和风蚀作 用,但杂草危害严重。 2.免耕 又称零耕、直接播种,在生育期间不进行土壤管理。基本原理:一是 用秸秆覆盖代替土壤耕作,二是以除草剂、杀虫剂等代替除草作业和翻埋病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