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以也不是文字。“从历史来源看,刻划符号在木刻、结绳记事的基础 章 上发展而来,后来又演变为图画文字①。”普米族的刻划符号有很大 的参考价值,基本上可以说明仰韶文化刻划符号的性质。不过,从 汉字的形 仰韶文化的刻符来说,它只是陶器符号,不像普米族那样记在木房 上的记号,可以推想当时的记事符号要复杂一点。事实上,姜寨发 现的刻划符号就比半坡遗址的复杂,特别是“心”和“王”,极有可能 本身已经是文字了,人们很难说这是随意而作。总之,半坡姜寨遗 发展 址仰韶文化刻符虽不是文字,却是文字诞生的前夜,从形体看,已 经表现出某些原始文字的雏形。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西安半坡遗址向南不远的长安县斗 门乡花园村客省庄2期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刻有文字符号的兽骨。 经过初步研究,在兽肋骨上有一个“萬”字,在骨笄上有一个“退” 字,字形清晰,刀法拙朴。斗门乡花园村在古代西镐河故道南岸台 地上,是先民的一个聚居地,距今已达4500年②,这个时期相当于史 传的黄帝时代。 我们把眼光转向东方,看看龙山文化遗址的发现。在十年动乱 期间,山东莒县陵阳河出土了4件陶尊,在外壁靠口沿的相同之处 各刻一个符号,引起了人们的重视。1973年,诸城县前寨发现一块 大残陶片,上面有一个残缺的符号,这个符号与莒县陵阳河的一个 符号相同。1979年诸城县陵阳河、大朱村考古发掘又发现了陶尊 符号,这样前后共有17个符号③。陶尊形体特大,而随葬之墓也与 一般基葬不同,很引人注目。大汶口的陶器符号和有关的商代文字 十分相似,显示出两者的密切关系。因此,古文字学界反映相当热 ①严汝娴:(普米族的刻划符号),(考古)1982年第3期。 ②参阅(陕西日报》1986年5月3日、〈光明日报)1987年3月19日、(文汇报》1989年3 月26日有关报道:郑洪春:《试论龙山文化晚期的社会形态》,(文博》1990年第4期。郑洪 春先生惠赠照片,在此鸣谢。 ③大汶口陶尊符号的发现情况可见:山东省文物管理处、济南市博物馆〈大议口》,文物 出版社,1974年;任日新:《山东诸城县前寨遗址调查〉,《文物》1974年第1期:王树明: 《谈陵阳河与大朱村出土的陶尊“文字”》,《山东史前文化论文集》,齐鲁书社,1986年
第 以也不是文字。“从历史来源看,刻划符号在木刻、结绳记事的基础 夏 章 上上发仄展Iv- 而u4来小,,后44来小又~演试变儿为’/,图国画幽文人字‘①。“”普目米小族从的川刻~划“”符,”号一了有门很IK大/} , 的参考价值,基本上可以说明仰韶文化刻划符号的性质。不过,从 汉 叮兰 ‘’:.’犷几二 ’。下 ”万’艺二1a’二二 止一二二’万_;一、只二几二、_;一 二 学 仰韶文化的刻符来说,它只是陶器符号,不像普米族那样记在木房 鲍 上的记号,可以推想当时的记事符号要复杂一点。事实上,姜寨发 形 亡叮丫一1万育炭‘一:刃.’一厂.: 七二_一刃丁二’‘二:二_二二:.二二二二万 成 现的刻划符号就比半坡遗址的复杂,特别是“芥”和“壬”,极有可能 '1 本身已经是文字了,人们很难说这是随意而作。总之,半坡姜寨遗 展 址仰韶文化刻符虽不是文字,却是文字诞生的前夜,从形体看,已 经表现 出某些原始文字的雏形。 在 20世纪 80年代中期,在西安半坡遗址向南不远的长安县斗 门乡花园村客省庄 2期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刻有文字符号的兽骨。 经过初步研究,在兽肋骨上有一个 “寓”字,在骨笋上有一个 “退” 字,字形清晰,刀法拙朴C,斗门乡花园村在古代西镐河故道南岸台 地上,是先民的一个聚居地,距今已达4500年②,这个时期相当于史 传的黄帝时代。 我们把眼光转向东方,看看龙山文化遗址的发现。在十年动乱 期间,山东营县陵阳河出土了4件陶尊,在外壁靠口沿的相同之处 各刻一个符号,引起了人们的重视。1973年,诸城县前寨发现一块 大残陶片,上面有一个残缺的符号,这个符号与营县陵阳河的一个 符号相同。 1979年诸城县陵阳河、大朱村考古发掘又发现了陶尊 符号,这样前后共有17个符号③。陶尊形体特大,而随葬之墓也与 一般墓葬不同,很引人注目。大汝口的陶器符号和有关的商代文字 十分相似,显示出两者的密切关系。因此,古文字学界反映相当热 ①严汝娴:(普米族的刻划符号》,(考古)1982年第3期。 ② 参阅(陕西日报)1986年5月3日、(光明日报)1987年3月19日、(文汇报》1989年3 月26日有关报道;郑洪春:《试论龙山文化晚期的社会形态》,(文博)1990年第4期。郑洪 春先生惠赠照片,在此鸣谢。 ③ 大汝口陶尊符号的发现情况可见:山东省文物管理处、济南市博物馆(大坟口》,文物 珊黝.4麒- -m 撇(j*WfH7197-}1 4IfSA; C IT H, OT. : J (L}D Ajc "jjC 1A嘿"),(1 1ijh 1A咒}J T}, (iE)Zj4C iJ) )19, 74 r1 *M 3 f1 ,M19; 86 TW0A:
烈。于省吾首先释了受字,依据商周甲金文,此字为太阳、云气、山 第 的形象,是原始的“旦”字,隶定作“品”。并认为“当时已经有了由更 章 早的简单独体字演化成的复体字。可以说,当时是原始文字由发 汉 生而日趋发展的时期①”。唐兰在陶器刻符之外又提出了大汶口 遗址75号墓内灰陶壶上用红色颜料写的一个符号,并把这些符 的 号与殷墟甲骨文、商周金文作了详细比较,释作“炅”“戌”“斤” 成 “幸”。对于陶符,唐兰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我们看到的既不是符 号,更不是图画与纹饰,而是很进步的文字,是商周时代文字的 发展 远祖。”“根据这种陶器文字已经是比较进步的文字这一点,我们 相信这个文化里一定已经有很多文字,在当时社会里已经有足 够使用的文字®。” 但是,有相当一部分人并不认为陶符是一种进步的文字,成熟 的文字。彭邦炯、陈国强不同意唐兰的意见,认为陶符“还是一种处 在原始阶段的象形文字。就目前发现的这几个原始文字看,再成熟 也难以用来记载当时人们的活动,表达思想和语言③”。“还属文字 的起源和萌芽,只是马克思所说的‘图画文字’,还不是真正的文 字,不能说是‘文字的发明④”。裘锡圭一方面指出:“一个图形文字 只要经常被用来表示族名,就会成为代表一定的词的符号,也就是 说,就会具有作为一个文字的基本条件。”一方面又指出:“我们把 大汶口文化用作族名的象形符号称为原始文字,而不直接称为文 字,是由于在当时还不可能存在完整的文字体系。”“看来这种文字 已经不是最初期的原始文字了⑤。”持彻底否定态度的是汪宁生,他 认为出土材料不足以证明大汶口陶符作为表音的语言符号,“在此 ①于省吾:(关于古文字研究的若干问题),(文物》1973年第2期。 ②参阅唐兰:《从大议口文化的陶器文字看我国最早文化年代》《再谈大汶口文化的社 会性质和大汶口陶器文字》(中国奴隶制社会的上限远在五、六千年前》,均收人《大汶口 文化讨论文集),齐鲁书社,1978年。 ③彭邦炯:(是氏族杜会不是奴隶制社会》,《大议口文化讨论文集》。 ④陈国强:(略论大议口慕葬的社会性质》,《大议口文化讨论文集)。 ⑤裘锡圭:(汉字形成问题的初步探索》,《中国语文》1978年第3期
烈。于省吾首先释了含字,依据商周甲金文,此字为太阳、云气、山 第 的形象,是原始的“旦”字,隶定作“-M 。并认为“当时已经有了由更 二 世‘沙赞’_‘川、胡“孑= J , 14% ^C,r田 “2’I.刀 习“”。江.hJ田又 章 导生竺而曹日兽趋碑发些展贵的澳时华期卿①”。复唐件兰字在o 陶f 器vi刻}谗符,之当外时又晏提厚始出文了字大汉由发口 汉学 遗址75号墓内灰陶壶上用红色颜料写的一个符号,并把这些符 的 二 二万 ,jr二讼 ’、一泣二一二‘’二二 艺 ::’.兰一厂、 _二万 厂二二丫丫丁二J一. 形 。 号与殷墟甲骨文、商周金文作了详细比较,释作“灵”“戌”“斤”成 .1辜 。对于陶符,唐兰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我们看到的既不是符 和 号,更不是图画与纹饰,而是很进步的文字,是商周时代文字的 展 远祖。”“根据这种陶器文字已经是 比较进步的文字这一点,我们 相信这个文化里一定已经有很多文字,在当时社会里已经有足 够使用的文字②。” 但是,有相当一部分人并不认为陶符是一种进步的文字,成熟 的文字。彭邦炯、陈国强不同意唐兰的意见,认为陶符“还是一种处 在原始阶段的象形文字。就目前发现的这几个原始文字看,再成熟 也难以用来记载当时人们的活动,表达思想和语言③”。“还属文字 的起源和萌芽,只是马克思所说的 ‘图画文字’,还不是真正的文 字,不能说是‘文字的发明’④”。裘锡圭一方面指出:“一个图形文字 只要经常被用来表示族名,就会成为代表一定的词的符号,也就是 说,就会具有作为一个文字的基本条件。”一方面又指出:“我们把 大汉口文化用作族名的象形符号称为原始文字,而不直接称为文 字,是由于在当时还不可能存在完整的文字体系。”“看来这种文字 已经不是最初期的原始文字了⑤。”持彻底否定态度的是汪宁生,他 认为出土材料不足以证明大汉口陶符作为表音的语言符号,“在此 ① 于省吾:(关于古文字研究的若干问题),(文物)1973年第2期。 ② 参阅唐兰:《从大汉口文化的陶器文字看我国最早文化年代)《再谈大演口文化的社 会性质和大坟口陶器文字》(中国奴隶制社会的上限远在五、六千年前),均收人(大演口 文化讨论文集),齐鲁书社,1978年。 ③ 彭邦炯:《是氏族社会不是奴隶制社会》,《大汝口文化讨论文集》。 . mpg A:WEZ&0A M#!k#A)I(tpz[7六 1}ifiE3C )o
第 以前出现的任何符号或图形,都只能算原始记事的范畴①”。 章 李学勤联系与大汶口文化并存的良渚文化玉璧符号对陶符作 了隶定,称“近年在山东省发现的大议口文化陶器符号,为探索中 汉字的 国文字形成问题投射了新的光明”。而且对发现的17个陶符作了 全面的研究探索,提出了它们值得重视的四个特征:1.同后世的甲 骨文、金文形状结构接近,一看就产生很像文字的感受。2,只见于 和发展 特定器种,而且在器外壁的一定位置上,与金文器物上的位置类 似。3.象形而有相当程度的抽象化,不是直接如实的描画。4.与装 饰性的花纹不同,不能分解为若干图案单元③。李学勤先生尽管引 而不发,但是倾向是清楚的,人们根据这四个特点,很容易得出一 种结论,即大汶口的陶符是一种文字。商周文字中的族徽是一种很 特别的文字体式,似文似画,一般为象形图形,以前谈到古文字象 形时总以此为样本。其实,这种族徽字是一种艺术书体,是故意求 古,与它相同的字在当时一般场合也有使用,不过形体要简捷,符 号化程度要高得多。这同后世楷书铭文中使用篆额的道理一样。由 此想到大汶口陶符问题,正如大多数研究者指出的那样,它具有族 徽(图腾)的性质,它的象形符号的原始性可能是一种假象,掩盖了 当时我们没有发现的实用文字的本来面貌,而使我们因此得出了 原始文字的错误结论。 山东章丘城子崖龙山文化遗址已经发现过刻字陶片,因为受 到怀疑,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1991年到1992年,山东邹平丁公遗 址探沟50的H1235中,出土了一刻字陶片,这是大平底盆底部残 片。右起5行13字,连笔,与后代的行草书相似,初步证明文字是烧 后刻写。陶器的年代处在龙山文化晚期,绝对年代在距今4100- 4200年之间①。专家们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这是文字或原始文字; ①汪宁生:(从原始记事到文字发明》,(考古学报》1981年第1期。 ②李学勤:(古文字学初阶》,中华书局,1985年。 ③李学勤:《论新出大议口文化陶器符号》,《文物》1987年第12期。 ④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山东邹平丁公遗址第四、五次发掘简报),《考古〉1993年 第4期
I 第 以前出现的任何符号或图形,都只能算原始记事的范畴①”。 豆 李学勤联系与大汉口文化并存的良诸文化玉璧符号对陶符作 汉 千 国二隶文定字形产成 “ 问返题竺投车射呼了新省的岑光吧明②齐,’o 终而尸且齐对华发壁现的符1号7个!抱陶堡符害作宝了 桑 成 i骨t mi文的、金研文3M形状 * 结, N构接 "工近它,一‘哗看就臀产生些很像严文份字的胜感受七。同2后.世只A 见 Fp于 和 特定器种,而且在器外壁的一定位置_L,与金文器物上的位置类 展 似。3.象形而有相当程度的抽象化,不是直接如实的描画。4.与装 饰性的花纹不同,不能分解为若干图案单元③。李学勤先生尽管引 而不发,但是倾向是清楚的,人们根据这四个特点,很容易得出一 种结论,即大汉口的陶符是一种文字。商周文字中的族徽是一种很 特别的文字体式,似文似画,一般为象形图形,以前谈到古文字象 形时总以此为样本。其实,这种族徽字是一种艺术书体,是故意求 古,与它相同的字在当时一般场合也有使用,不过形体要简捷,符 号化程度要高得多。这同后世楷书铭文中使用篆额的道理一样。由 此想到大坟口陶符问题,正如大多数研究者指出的那样,它具有族 徽(图腾)的性质,它的象形符号的原始性可能是一种假象,掩盖了 当时我们没有发现的实用文字的本来面貌,而使我们因此得出了 原始文字的错误结论。 山东章丘城子崖龙山文化遗址已经发现过刻字陶片,因为受 到怀疑,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1991年到 1992年,山东邹平丁公遗 址探沟 50的H 1235中,出土了一刻字陶片,这是大平底盆底部残 片。右起 5行 13字,连笔,与后代的行草书相似,初步证明文字是烧 后刻写。陶器的年代处在龙山文化晚期,绝对年代在距今 4100- 4200年之间④。专家们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这是文字或原始文字; ① 汪宁生:《从原始记事到文字发明》,(考古学报》1981年第1期。 ② 李学勤:(古文字学初阶》,中华书局,1985年。 ③ 李学勤:《论新出大汉口文化陶器符号》,《文物》1987年第 12期。 一撇彝辘纂4瓮“学历史系”“专“’“口“邹平丁公遗址第四、 ““““”报,,(t}i)193年
至于文字的系统,有人认为它属于殷商文字的一个环节,更多的意 第 见则认为还无法断定它与包括甲骨文在内的早期汉字有关①。在距 章 今4000-4500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晚期,在山东中部-一带已有文字 流行。当然,这种看法也还是推断,真正确立还有待于更多考古事 汉字 实的证明。 形 (二)多源的中原文字 成和 在关于原始文字的讨论方兴未艾之际,在中原腹地,中原文化 发展 区的中心,又有了新的重大发现:在河南省中部伏牛山以东的淮河 上游支流,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了龟甲刻符。墓葬中发现的龟 甲往往成组,甲内还有数量不等、大小不均、颜色和形状不同的小 石子,其中有些龟甲上有刻符(另外,一些骨器和石器上也有刻 符)。龟甲刻符是十分引人注目的,据初步报告,一组龟甲中,一个 腹甲有“。”刻符,另一腹甲碎片有“白”刻符,在一块背甲上有“头” 形刻符。看到这样的龟甲刻符,很容易使人想到殷墟甲骨文字,发 掘者也认为“这些龟甲及契刻符号可能与占卜有关②”。利用动物骨 甲占卜源远流长,很多民族早期都有这种习俗。中原商代甲骨闻名 于世,经过大量发掘,至今未尽。近年来,四川成都地区新发现了相 当于商代中期到春秋初期的无字卜甲,据研究,这是受到中原占卜 影响的蜀人所作⑧。在西南少数民族,如彝族、羌族、纳西族中,来源 于古代中原地区的骨卜习俗一直保持到现代④。研究者着眼于同一 方面来探讨少数民族骨甲占卜的起源,因而得出这样的结论,其 实,也很难否定这种占卜习俗起源于本民族、不过受到一些外来的 影响而已。《史记·太史公自序》云:“三王不同龟,四夷各异卜,然 各以决吉凶。”《史记·龟策列传》云:“闻古五帝、三王发动举事,必 ①王思田等:(专家笔谈丁公遗址出土陶文),(考古》1993年第4期。 ②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舞阳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第二至六次发掘简报》,《文物》 1989年第1期。 ③罗二虎:〈成都地区卜甲的初步研究》,(考古)1988年第12期。 ④参阅林声:《记彝、羌、纳西族的“羊骨卜”),(考古》1963年第3期
至于文字的系统,有人认为它属于殷商文字的一个环节,更多的意 第 见儿则%i1 认&\为/J 还J-L无/U法Yla, 断p,? I 定At-它。与一包Cs 括7 F7甲”’骨曰文人在“工内r,的只,早宁期m汉认字下有‘目关人①。。在“工距Iur.孟章 今 4000 - 4500年前的大坟口文化晚期,在山东中部一带已有文字 、_ 流行。当然,这种看法也还是推断,真正确立还有待于更多考古事 学 实的证明。 幕 (二)多源的中原文字 黯 .、__. … 、 _,.、_ ,.__._二 _ ‘. 发 在关于原始文字的讨论方兴未艾之际,在中原腹地,中原文化 展 区的中心 ,又有 了新的重大发现 :在河南省中部伏牛山以东的淮河 上游支流,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了龟甲刻符。墓葬中发现的龟 甲往往成组,甲内还有数量不等、大小不均、颜色和形状不同的小 石子 ,其中有些龟甲上有刻符 (另外 ,一些骨器和石器上也有刻 符)。龟甲刻符是十分引人注目的,据初步报告,一组龟甲中,一个 腹甲有“47 ”刻符,另一腹甲碎片有“曰”刻符,在一块背甲上有“长11 形刻符。看到这样的龟甲刻符,很容易使人想到殷墟甲骨文字,发 掘者也认为“这些龟甲及契刻符号可能与占 卜有关②”。利用动物骨 甲占卜源远流长,很多民族早期都有这种习俗。中原商代甲骨闻名 于世,经过大量发掘,至今未尽。近年来,四川成都地区新发现了相 当于商代中期到春秋初期的无字 卜甲,据研究,这是受到中原占 卜 影响的蜀人所作③。在西南少数民族,如彝族、羌族、纳西族中,来源 于古代中原地区的骨 卜习俗一直保持到现代④。研究者着眼于同一 方面来探讨少数民族骨甲占卜的起源,因而得出这样的结论,其 实,也很难否定这种占 卜习俗起源于本民族、不过受到一些外来的 影响而已。《史记 ·太史公自序》云:“三王不同龟,四夷各异 卜,然 各以决吉凶。”《史记 ·龟策列传》云:“闻古五帝、三王发动举事,必 ① 王恩田等 :《专家笔谈丁公遗址出土陶文》,《考古》1993年第4期。 ②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舞阳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第二至六次发掘简报》,(文物》 1989年第 1期。 暮. }=f l l}k :fb:lf'G}ib }C. xcI`. }l}h}t J}h鹭" ' ,I}`}")}c,()I19tN8)1}96} 3112 M 30期。 朴7拙热
第 先决蓍龟。”无论从民俗学还是从历史记载来看,舞阳卜甲都是可信 章 的。和商代甲骨比较,舞阳卜甲的刻符近于贞辞。那么,这些刻符是 不是文字呢?这三个刻符形体与商代甲文“目”“日”“天”相同或相 字的形 近,这和卜甲习俗一样,在中原中央地区内,舞阳刻符与夏、商文字 是一脉相承的,两者有明显的源流关系。而且,文字与卜者本来就有 一种很特殊的联系。甲骨之卜,有有字之卜,也有无字之卜,而从无 和 字到有字阶段,在最早掌握文字的少数人中必定有卜者,直到西周 发展 掌文字与掌卜筮还都属史官的事。少数民族中,如水族、彝族的某些 部分,以前就只有筮师掌握文字。因此,我们认为这些符号具有文字 的性质。但是,舞阳贾湖遗址属于裴李岗文化,距今有7000余年,距 商代也有3600年以上。形成一种成熟的文字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所 以,裴李岗文化时期的刻符不是这个过程的中间,而是起点。推想这 种符号,很可能还是卜筮的秘密记事符号,无法用它来表达语言,构 成句子,所以,把它们看成原始文字是合乎情理的。 从考古的实物看,中原文化区早就有了原始文化。东方夷人文 字萌芽早在7000年以前,相传的太皞之地舞阳已经有了卜筮原始 文字。稍晚于太皞(太吴)的少皞(少昊),很可能是分出去的一个氏 族,继续完善文字体制,大约在4000余年前形成了自己的表形文 字。西方黄帝氏族在仰韶文化时期广泛地采用抽象记事符号,约在 4500年前终于发展成为可付实用的文字。黄帝东下,初步开创了华 夏族与东夷族融合的局面。同时,中原地区的部落间的往来和冲 突,处于不断变化迁移之中,分散的部落终于有了一个领导中心。 传说尧、舜、禹就是依次出现的部落首领。在部落议事、记事、传达 需要借助语言交流和文字记录,为了交流方便,不同文字之间的差 异不断缩小。大约在中国第一个王朝一夏朝形成之时,中原地区 统一的文字大致随之形成了。 说到文字的形成,就不能不研究一下古书传说的造字问题。首 先是伏羲造字。《系辞》下篇:“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 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 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里的“庖牺”也就是
第 先决蔷龟。”无论从民俗学还是从历史记载来看,舞阳 卜甲都是可信 工 章 的u 7 。0和'1 H 商Icv代’“甲”一骨F3 比LU较'Uk ,, 舞5}F 阳rH卜”甲的H7 刻}7符'1I近~于‘贞,‘辞叮。o那-l几么户,’行这些=刻竺符吧是一 众 不是文字呢?这三个刻符形体与商代甲文“目”“日”“夭”相同或相 汉 ’_‘一 几“’二丁万 ’几”几汽 ’三 万丫 ’.刃止 丁 ’、_扮 _一。_ 二 下止 革 近,这和卜甲习俗一样,在中原中央地区内,舞阳刻符与夏、商文字 的 形 是‘一一_,脉’艺相岁承‘一的二万,兰两万者有二明二显芍的万源一丫流’一关万_二系。万而’:且一 ,丫文二字‘’_与三卜’、者一,本’来二就万有二 成 一种很特殊的联系。甲骨之卜,有有字之卜,也有无字之卜,而从无 和 字到有字阶段,在最早掌握文字的少数人中必定有卜者,直到西周 展 掌文字与掌卜9还都属史官的事。少数民族中,如水族、彝族的某些 部分,以前就只有A师掌握文字。因此,我们认为这些符号具有文字 的性质。但是,舞阳贾湖遗址属于裴李岗文化,距今有 7001〕余年,距 商代也有 360()年以上。形成一种成熟的文字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所 以,裴李岗文化时期的刻符不是这个过程的中间,而是起点。推想这 种符号,很可能还是 卜9的秘密记事符号 ,无法用它来表达语言 ,构 成句子,所以,把它们看成原始文字是合乎情理的。 从考古 的实物看 ,中原文化区早就有了原始文化 。东方夷人文 字萌芽早在 700(〕年以前,相传的太埠之地舞阳已经有了 卜笙原始 文字。稍晚于太啤(太昊)的少眸(少昊),很可能是分出去的一个氏 族,继续完善文字体制,大约在 《)00余年前形成了自己的表形文 字。西方黄帝氏族在仰韶文化时期广泛地采用抽象记事符号,约在 4500年前终于发展成为可付实用的文字。黄帝东下,初步开创了华 夏族与东夷族融合的局面。同时,中原地区的部落间的往来和冲 突,处于不断变化迁移之中,分散的部落终于有 了一个领导中心。 传说尧、舜、禹就是依次出现的部落首领。在部落议事、记事、传达 需要借助语言交流和文字记录,为了交流方便,不同文字之间的差 异不断缩小。大约在中国第一个王朝— 夏朝形成之时 ,中原地区 统一的文字大致随之形成了。 说到文字的形成,就不能不研究一下古书传说的造字问题。首 先是伏羲造字。(系辞》下篇:“古者厄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 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 鬓黝 .g.】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里的“it牺”也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