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帝王世纪》:“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①。”伏羲就是太吴(太 第 皞)。《说文解字·叙》论述文字起源时首先提到了伏羲氏,引述了 章 上面《系辞》的一段话,并有“以垂宪象”一语。《孝经纬援神契》说: “三皇无文,是五帝以下始有文字。”许慎是东汉人,他是明白这一 字 点道理的,那么,他为何要把伏羲看成文字的起源呢?王筠认为: “许君则谓卦有奇耦,即文之祖,故推本于伏羲氏②。”伏義氏虽无文 形 字,却有一些记事手段。许慎说:“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 和 焉。”段玉裁认为:“五帝以前亦有记识而已①。”许慎所说的“宪象” 展 就是这类记识,“虑羲作易无书,以画示,张彦远《名画记》颜光禄 云:图载之意有三,一日图理,卦象是也;二日图识,字学是也;三曰 图形,绘画是也④。”称作太昊的伏羲氏还是在战国《庄子》中才提 到,可信程度本来不高,但是从舞阳太吴卜甲刻符来看,基本上合 乎事实,所谓“图示”也和文字图画说法不谋而合。 仓颉(也写作苍颉)造字之说起于战国。《荀子·解蔽篇》及《吕 氏春秋·君守篇》有此说法,而战国末期的《仓颉篇》就以“仓颉作 书”引首。到了汉代,《说文解字·叙》称“黄帝之史仓颉”,《论衡· 骨相篇》也说“苍颉四目,为黄帝史”。这个传说看来相当久远,黄帝 之时有文字已为陕西长安花园村的骨器刻符所证实,但是,即使实 有这仓颉之人,造字的说法还是值得怀疑的。文字的起源是一个漫 长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可以大力促进,却不能凭空捏造。而 且,就中原地区而言,文字的萌芽似乎在太吴之地更早。因此,仓颉 只能起有限的作用。《荀子·解蔽篇》说:“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 者,壹也。”这个说法比较合理。徐旭生提出:“仓颉以前,在各氏族 里面已经有类似文字符号的使用,但是各作各的符号,不相统一, 所以不能通用;仓颉出来把这些庞杂的符号整齐画一起来,因此遂 可通用,所以独传于后世。”事实上,黄帝东下占据中原,成为众部 ①(太平御览)卷八十七引文。 ②④王筠:(说文解字句读》卷二十九。 ③段玉裁:《说文解字·叙》注。 ⑤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文物出版社,1985年
“伏羲”。《帝王世纪》:“太昊帝9牺氏风姓也①。”伏羲就是太昊(太 第 A91).《说文解字 ·叙》论述文字起源时首先提到了伏羲氏,引述了 二 丁兰 。竺性戈1-11‘_竖了ruAi/} J“i_ Wl-7 rl /u4FCl7 J VI -G“”’JIX-.1 J 章 上面(系辞》的一段话,并有“以垂宪象”一语。《孝经纬援神契》说:二 “_、,一 。_、 、.毕,,二 、_二一万、,二口几_立‘一 :芍 止了’、一‘ 汉 “三皇无文,是五帝以下始有文字。”许慎是东汉人,他是明白这一 攀 点道理的,那么,他为何要把伏羲看成文字的起源呢?王箔认为:的 “、寿玉v.i .aa二,二 工、J。几’J厂、_三一厂几厂厂二二‘止二 一”二万一占二二一艺 二‘、’ 形 “许君则谓卦有奇祸,即文之祖,故推本于伏羲氏②。”伏羲氏虽无文 成 字,却有一些记事手段。许慎说:“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 和 焉。”段玉裁认为:“五帝以前亦有记识而已③。”许慎所说的“宪象”展 就是这类记识,“虑羲作易无书,以画示,张彦远 (名画记》颜光禄 云:图载之意有三,一曰图理,卦象是也;二曰图识,字学是也;三曰 图形,绘画是也④。”称作太昊的伏羲氏还是在战国《庄子》中才提 到,可信程度本来不高,但是从舞阳太昊 卜甲刻符来看,基本上合 乎事实 ,所谓“图示”也和文字图画说法不谋而合 。 仓aJ}I(也写作苍领)造字之说起于战国。《荀子 ·解蔽篇》及《吕 氏春秋 ·君守篇》有此说法,而战国末期的《仓颇篇》就以“仓领作 书”引首。到了汉代,《说文解字 ·叙》称“黄帝之史仓领”,《论衡 · 骨相篇》也说“苍颇四目,为黄帝史”。这个传说看来相当久远,黄帝 之时有文字已为陕西长安花园村的骨器刻符所证实,但是,即使实 有这仓领之人,造字的说法还是值得怀疑的。文字的起源是一个漫 长的过程,不是一毗而就的,可以大力促进,却不能凭空捏造。而 且,就中原地区而言,文字的萌芽似乎在太昊之地更早。因此,仓领 只能起有限的作用。《荀子 ·解蔽篇》说 :“好书者众矣,而仓领独传 者,壹也。”这个说法比较合理。徐旭生提出:“仓aJ}以前,在各氏族 里面已经有类似文字符号的使用,但是各作各的符号,不相统一, 所以不能通用;仓领出来把这些庞杂的符号整齐画一起来,因此遂 可通用,所以独传于后世⑤。”事实上,黄帝东下占据中原,成为众部 ①(太平御览)卷八十七引文。 ②④王箔:《说文解字句读》卷二十九。 ③段玉裁:(说文黔 ·叙》注。 一 ⑤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文物出版社,1985年。 撇翼撇瓤磷黝黝
第 落的首领,是有能力统一当时各种不同记事符号的。这种说法可以 章 进一步得到史料证实。晋卫恒《四体书势》中说:“昔在黄帝,创制造 物,有沮诵、仓颉者,始作书契,以代结绳,盖睹鸟迹以兴思也。”又 汉字 说:“黄帝之史沮诵、苍颉,跳彼鸟迹,始作书契,纪纲万事,垂法立 制。”祈南画像石中有-一画面,有两人对坐,一人四目,上有榜题 “苍颉”,坐在对面一人披头散发,这就是沮诵了⊙。这个墓葬为东汉 和 晚年,这种传说就更早了。段玉裁认为仓颉与沮诵本该并存,而“诸 发展 书多言仓颉,少言沮诵者,文略也®”。然而沮诵者何人?武梁祠“伏 戏、祝诵、神农、黄帝、颛顼”作“祝诵”④。许瀚云:“祝诵,祝融也。汉 《武梁祠堂画像碑》‘祝诵氏无所造为,未有者欲,刑罚未施。’《隶 释》云,‘以祝诵为祝融。’按,‘融’‘诵’二字,其可通之迹,古无可 考。或以声近通用,或汉时经典传本有如是者,未可知也⑦。”又,《尚 书·无逸》:“厥口诅祝。”孔疏:“诅祝,谓告神明令加殃咎也。以言 告神谓之祝,请神加殃谓之诅。”“祝”也用作“诅”义。《诗·大雅· 荡》:“侯作侯祝,靡届靡究。”毛传:“作、祝,诅也。”《论衡·言毒》: “南郡极热之地,其人祝树树枯。”“祝”即“诅”义。“沮”“诅”同音假 借。知“沮诵”“祝诵”“祝融”本为一人。祝融称为犁,又叫重黎。《左 传·昭公二十九年》:“颛顼氏有子曰犁,为祝融。”颛顼为祝融之 先。《山海经·大荒东经》:“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 顼于此。”这是说颛顼为少吴所养。《帝王世纪》又说:“颛项生十年 而佐少吴心。”因此,颛顼及其后祝融原属于夷人。但颛顼居濮阳,祝 ①见(晋书·卫恒传)。 ②南京博物院,山东省文物管理处:《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图版52、拓片41,文化 部文物管理局出版,1956年。 ③段玉裁:《说文解字·叙》注。 ④宋洪适:(续》卷6碑图》下“武粱殿”。 ⑤清许瀚:(别雅订)卷一,《攀古庐全巢》,齐鲁书社。 ⑥按:(白虎通》把祝融与伏羲、神农并列。又,〈山海经》郭璞注称“骸顼生老童,老童生 祝融”。 ⑦《初学记)卷九引文
第 落的首领,是有能力统一当时各种不同记事符号的。这种说法可以 妥 章 进u一步少得iv 到='j史人料Ti证队实大。。晋目卫£恒1J《%四" 体I"t书’J势}J-》/中,’说UL:‘“昔目在“工黄只帝甲,,创匕”制IM造坦 汉铆,有沮诵、·仓M,始性书契_·以代结终一盖睹鸟迹以兴思也。”又 学 说:“黄帝之史沮诵、苍颇,眺彼鸟迹,始作书契,纪纲万事,垂法立 l}l制①。”沂南画像石中有一画面,有两人对坐,一人四目,上有榜题 形 ’.丫 几二“”’丁一笠一 ’.丫二 布屯二”了一二甘二立三_ 一 尸’布 .厂甲一 成 “苍领”,坐在对面一人披头散发,这就是沮诵了②。这个墓葬为东汉 和 发 晚丫了年一,’、这气种’一犷传说甲就丫“更之早之了二()”段‘玉常裁产咒认炙少为‘’仓.目颇竺了与_沮巴诵一,“本,「一该并”_存”了,而.曰’“诸 vca 展 书多言仓A,少言沮诵者,文略也③”。然而沮诵者何人?武梁祠“伏 戏、祝诵、神农、黄帝、0项”作“祝诵”④。许瀚云:“祝诵,祝融也。汉 《武梁祠堂画像碑》‘祝诵氏无所造为,未有看欲,刑罚未施。’《隶 释》云,‘以祝诵为祝融。’按,‘融’‘诵 ’二字,其可通之迹,古无可 考。或以声近通用,或汉时经典传本有如是者,未可知也⑤。”又,《尚 书 ·无逸》:“厥口诅祝。”孔疏:“诅祝,谓告神明令加殃咎也。以言 告神谓之祝,请神加殃谓之诅。”“祝”也用作“诅”义。《诗 ·大雅 · 荡》:“侯作侯祝,靡届靡究。”毛传:“作、祝,诅也。”《论衡 ·言毒》: “南郡极热之地,其人祝树树枯。”“祝”即“诅”义。“沮”“诅”同音假 借。知“沮诵”“祝诵”“祝融”本为一人。祝融称为犁,又叫重黎。《左 传·昭公二十九年》:“撷项氏有子曰犁,为祝融⑥。; I}VI%1';项为祝融之 先。《山海经 ·大荒东经》:“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0 顶于此。”这是说M项为一少昊所养。《帝王世纪》又说:+ }q项生十年 而佐少昊⑦。”因此,撷项及其后祝融原属于夷人。但撷项居蹼阳,祝 ① 见《晋书 ·卫恒传》。 ② 南京博物院、山东省文物管理处:《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图版52、拓片41,文化 部文物管理局出版,1956年。 ③ 段玉裁:《说文解字 ·叙》注。 ④ 宋洪适;《隶续》卷6(碑图》下“武梁殿”。 ⑤ 清许瀚:《别雅订》卷一,《攀古庐全集》,齐鲁书社。 ⑥ 按:《白虎通》把祝融与伏羲、神农并列。又,(山海经》郭璞注称“Yb项生老童,老童生 舞 Ip凳c学记》卷九弓.文
融居郑①,都在中原腹地,和华夏族关系相当密切。以仓颉、祝融并 第 举造字,其含义为统一不同氏族用字,这和统一文字之说相吻合。 章 祝融与仓颉相似,也是与文字密切有关的人。《国语·楚语》说颛顼 “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公正黎司地以属民②”。司马迁《太史公 汉字 自序》里也说:“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司天 的 通神是古时史的职责之一,可见祝融也是和仓颉一样的史官;司马 成 迁欲以史为己任,所以提及先代天官重黎。这是仓颉与祝融并立的 和 原因。祝融为夷人的代表,又居于中原,黄帝从西方来,要统一文字 发展 就必须利用他,由他代表的其他氏族和本氏族的仓颉共同制立统 一的办法。至于祝融是不是黄帝之史,这并不重要。总之,从古代文 献的传说中,我们可以知道文字萌芽于中原腹地,而黄帝东下,综 合了其他部落的书写符号,形成了统一的文字。令人感叹的是,这 种传说同科学考古的事实可以相互印证。 二、汉字的统一 (一)夏商已有成熟的文字 夏朝自公元前21世纪立国,延续了400余年,它的灿烂文化在 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第一次有 了统一的文字。但这个国家是以部落联盟为基础形成的,政令、文 化的统一程度还相当有限,因而文字的地方差异比较大,所谓统一 还只是初步的统一,其性质与秦统一文字有所不同。 夏代文字原是个谜。《尚书》中的《虞夏书》记载了夏代以前的 尧、舜、禹的情况,但经过宋以来研究考证,认为诸如《尧典》《皋陶 谟》(禹贡》等最早不过是战国人所作,否定了夏人撰述的可能。《夏 ①(左传·昭公十七年):“卫,颛项之虚也。”按:卫,在濮阳。“郑,祝聪之虚也。” ②古书中也有把重黎看成是两个人,《国语·楚语》即为一例
融居郑①,都在中原腹地,和华夏族关系相当密切。以仓领、祝融并 第 一RI -' y}}, p}i gx 1El, -ST,Xg}VrE*AtmA}r ), cAMfAn}-A .-GA 3Cifr- }.AipV) 吻 2 一 口“ 章 说撷项 * 丫一粉 获’ 汉 太史公 学 自-序··》·里一也-说J4 : ,“昔-在1}-撷1-A-/· ,, 命nN南。-正一重一以、一司’了天一,’北几一正亡黎一’以刃司一地~。丫”司二天:形,f" 通神是古时史的职责之一,可见祝融也是和仓领一样的史官;司马 成 迁.tom 欲W\以朴史“为‘“己“任’‘,’所‘”_以朴.提‘及行先’“代二“天、官卜’重士黎’。u介这是代仓 u厂领\与‘祝竺融’:兮并”立一的丫 ,发1rtu 原因。祝融为夷人的代表,又居于中原,黄帝从西方来,要统一文字 展 就必须利用他,由他代表的其他氏族和本氏族的仓领共同制立统 一的办法。至于祝融是不是黄帝之史,这并不重要。总之,从古代文 献的传说 中,我们可以知道文字萌芽于中原腹地 ,而黄帝东下 ,综 合了其他部落的书写符号,形成了统一的文字。令人感叹的是,这 种传说同科学考古的事实可以相互印证。 二、汉字的统一 (一)夏商已有成熟的文字 夏朝 自公元前 21世纪立国,延续了40()余年,它的灿烂文化在 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第一次有 了统一的文字。但这个国家是以部落联盟为基础形成的,政令、文 化的统一程度还相当有限,因而文字的地方差异比较大,所谓统一 还只是初步的统一,其性质与秦统一文字有所不同。 夏代文字原是个谜。《尚书》中的(虞夏书》记载了夏代以前的 尧、舜、禹的情况,但经过宋以来研究考证,认为诸如《尧典》《皋陶 漠》《禹贡》等最早不过是战国人所作,否定了夏人撰述的可能。《夏 雪笃霜磊募馨霖黔霓纂’一飞箭黔诫” , “融之虚也·” . 11 -
第 小正》《夏书》虽然记录了夏代的科学知识,但也不能作为夏代文献 章 的依据。因此,从文献方面无法证明夏代文字的存在。衡山岣嵝碑 曾疑为禹治水时所刻,称之神禹碑,可是后人多认为伪刻,今人则 汉字的 考为战国所刻。总之,也不是夏代文字。对夏代文字的认识是近年 来对夏墟发掘之后才逐渐清楚的。 成和 《史记·封禅书》正义引《世本》:“夏禹都阳城。”现今河南西部 的河、洛流域是夏人活动的中心区域。20世纪50年代初期,人 发展 们发现了河南登封的玉村遗址;在偃师二里头,发掘到了这类文 化的典型遗址,称之为二里头文化。它时间上晚于河南龙山文 化,分布与传说的夏人活动地区大致相同,因此被确定为夏文 化。在这片夏文化遗址中,已经几次发现夏代文字。1977年秋至 1978年夏,陕西东部商县紫荆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了一些带刻划 符号的陶片,除一片为陕西龙山文化的刻符,其余4个为夏代文 字。这4个字,1个在残陶片上,3个在磨光陶觚的下部两侧及器 底。据发掘者研究,刻符中“克”与商代甲骨文“京”基本相似,定为 “交”字,“乌”与甲骨文“@”相似①。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陶器刻划 符号比较丰富,绝大部分都刻在大口尊的内口沿上,有1、‖、排、 回、M、个、日、×、可、w、个、州、、V、州、、)儿、、图、、勿、+、 等,其中很可能只是一般的刻划符号②。登封王城岗遗址是临河 的一片台地,很可能就是阳城旧地。1977年以来,对此地距今 4000余年的小城遗址作了大规模发掘,也发现了一些夏代文字,这 些字刻在盘、豆、罐之类陶器的底部或肩部,多为烧制前先刻划的, 有門、手、又等③,其中字与殷商甲文、西周金文的“共”字相似,或 许就是这个字。这个字字形清晰,笔形生动,由此可见夏初已经有 很成熟的文字了。 ①西安半坡博物馆王宜涛:(商县紫荆遗址发现二里头文化陶文》,(考古与文物)1983年 第4期。 ②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65 年第5期。 ③李先登:《夏代有文字吗》,《文史知识)1985年第7期
第 小正》《夏书》虽然记录了夏代的科学知识,但也不能作为夏代文献 孟 早 的依据。因此,从文献方面无法证明夏代文字的存在。衡山峋0碑 。 曾疑为禹治水时所刻,称之神禹碑,可是后人多认为伪刻,今人则 汉 丫”万二二二二.‘’一’一_“’.’二二:’二l’了止’一万二一二 犷二 花’_一几乙二_二二 学 考为战国所刻。总之,也不是夏代文字。对夏代文字的认识是近年 鲍 来对夏墟发掘之后才逐渐清楚的。 盆“一‘’‘夜石几’萄称韦落歪支告一范采》: “夏禹都阳城。 ”现今河南西部 和 的河、洛流域是夏人活动的中心区域。20世纪50年代初期,人 展 们发现了河南登封的玉村遗址;在堰师二里头,发掘到了这类文 化的典型遗址 ,称之为二里头文化。它时间上晚于河南龙山文 化,分布与传说的夏人活动地区大致相同,因此被确定为夏文 化。在这片夏文化遗址中,已经几次发现夏代文字。1977年秋至 1978年夏,陕西东部商县紫荆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了一些带刻划 符号的陶片,除一片为陕西龙山文化的刻符,其余 4个为夏代文 字。这 4个字,1个在残陶片上,3个在磨光陶瓤的下部两侧及器 底。据发掘者研究,刻符中“克”与商代甲骨文“玄”基本相似,定为 “交”字,“合”与甲骨文“09,”相似①。堰师二里头文化遗址陶器刻划 符号比较丰富,绝大部分都刻在大口尊的内口沿上,有I、11,}11, 93·M·个、t-1·x、,、,、个、IN、象、v、日、、、Jl、浴、图、4、to .+I、 平等,其中很可能只是一般的刻划符号②。登封王城岗遗址是临河 的一片台地,很可能就是阳城旧地。1977年以来,对此地距今 4000余年的小城遗址作了大规模发掘,也发现了一些夏代文字,这 些字刻在盘 、豆 、罐之类陶器的底部或肩部 ,多为烧制前先刻划的, V} I丰、艺等③,其中爪字与殷商甲文、西周金文的“共’,字相似,或 许就是这个字。这个字字形清晰,笔形生动,由此可见夏初已经有 很成熟的文字了。 ① 西安半坡博物馆王宜涛:《商县紫荆遗址发现二里头文化陶文》,《考古与文物)1983年 第 4期。 ②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河南僵师二里头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65 一珊黝耀暮智蒸:《夏代有文字吗》,《文史知识》1985,第7M
商代文字资料比较丰富,不仅有商代后期的甲骨文,而且有前 第 期的甲骨文、陶文。从地域方面说,既有商代都城的文字,也有方国 章 的文字。这样,我们就可能比较具体地研究商代文字的统一情况。 汉 商本是夏在黄河下游的夷人方国,后来不断地向黄河中游扩展领 土。商汤都于毫(今河南商丘北)①,接近夏朝的政治中心,应该说在 的 文字使用上也接受了夏的影响。郑州二里冈早商遗址出土了一些 陶文,它们绝大部分是刻划在已烧成的大口尊的口沿里边,极少数 和 刻在其他器皿的口沿上。陶文的字形比较简单,似乎是数字。遗址 发现两块字骨,一块刻“又屮土羊乙贞从受十月”等字,显然属于习 作一类的作品。无论从行款还是字形看,与商代后期的卜文都基本 相同,说明商代文字的一贯性”。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一只铜鬲,高 档空尖足,具有二里冈时期的风格。内壁近口处有一字,有人定 为“戊”,有人定为“宜”③,但是它和骨甲文不同,是一种特殊的象形 字。 商灭夏之后,大大地扩展了商王朝的统治区域,幅员非常辽 阔,据有今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安徽、湖北、辽宁的大部以 及江南的一部分。此外,还有不少领属的方国。根据目前的考古发 掘,在商朝统治及影响所及的广大地区中,使用同一种文字,而且, 字形上只是小有差异,是基本统一的。 山东桓台史家遗址出土了商代“父癸”铭铜觚,而且还出土了 现见最早的甲骨文①。 河北省藁城县台西村是一个重要的商代遗址,它的遗物中有 漆器残片、丝织物痕迹以及著名的铁刃铜钺,反映了这一地区的较 高物质文化水平。1973年,在这个遗址中又得到了12片有字陶片, 这些字原来分别刻在瓮的肩部、豆的圈足、簋的口沿、罐的腹部等 ①一说毫都在郑州商城,参见邹衡:《郑州商城即汤都毫说》,(文物》1978年第2期。 ②参阅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郑州二里冈》,科学出版社,1959年。 ③石志廉:(商戊鬲》,《文物》1961年第1期:张既翕:《商戊鬲商榷》,〈考古)1964年第9 期。 ④〈山东出土我国最早的甲骨文),《新民晚报》1998年4月4日
商代文字资料比较丰富,不仅有商代后期的甲骨文,而且有前 第 期3T'J的目”甲T骨曰文人、·陶MJ文人。。从IYI 地w域方刀面四说k9L ,, 既P3/4'H 有商M 代1 V 都14N城'1A的目,文人字丁,’也匕有‘曰方/J 国1=" 二章 的文字。这样,我们就可能比较具体地研究商代文字的统一情况。 、, 丫分 二u-勺 二’‘_、’飞‘丫一‘!‘“一“厂了 ”一岁一匕岁了’_“万一二一‘丫一、..二艺立 汉 商本是夏在黄河下游的夷人方国,后来不断地向黄河中游扩展领 学 土。商汤都于毫(今河南商丘北)①,接近夏朝的政治中心,应该说在 鲍 妥巅角1也兹箱蔚箭蔽赫足卫岗一ylalhM至于.} ,-.- , V 陶文,它们绝大部分是刻划在已烧成的大口尊的口沿里边,极少数 和 刻在其他器皿的口沿上。陶文的字形比较简单,似乎是数字。遗址 展 发现两块字骨,一块刻“又少土羊乙贞从受十月”等字,显然属于习 作一类的作品。无论从行款还是字形看,与商代后期的 卜文都基本 相同,说明商代文字的一贯性②。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一只铜A,高 档空尖足,具有二里冈时期的风格。内壁近口处有一字烤,有人定 为“戊”,有人定为“亘”③,但是它和骨甲文不同,是一种特殊的象形 字 。 商灭夏之后,大大地扩展了商王朝的统治区域,幅员非常辽 阔,据有今河南、河北、山东、山西、陕西、安徽、湖北、辽宁的大部以 及江南的一部分。此外,还有不少领属的方国。根据目前的考古发 掘,在商朝统治及影响所及的广大地区中,使用同一种文字,而且, 字形上只是小有差异,是基本统一的。 山东桓台史家遗址出土了商代 “父癸”铭铜瓤,而且还出土了 现见最早的甲骨文④。 河北省莫城县台西村是一个重要的商代遗址,它的遗物中有 漆器残片、丝织物痕迹以及著名的铁刃铜城,反映了这一地区的较 高物质文化水平。1973年,在这个遗址中又得到了 12片有字陶片, 这些字原来分别刻在瓮的肩部、豆的圈足、篡的口沿、罐的腹部等 ①一说毫都在郑州商城,参见邹衡:《郑州商城即汤都毫说》,《文物》1978年第2期。 ② 参阅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郑州二里冈》,科学出版社,1959年。 ③ 石志廉:《商戊高》,《文物》1961年第 1期;张既翁:《商戊离商榷》,《考古》1964年第9 笙。、山东出土我国最早的甲骸以新民晚报卿年4月4日。 曲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