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考模拟状物散文阅读精选(一) 江苏徐州铜山茅村中学刘成俭 、三色荞麦.-1 燃烧的月亮.-2 三、扁担颤悠悠.-4 四、归于泥土.-5 五、雪域青稞.-7 六、岳桦.-8 七、故乡的槐树.-10 八、走向胡杨.-11 九、故乡的炊烟.-13 十、炊烟的味道.-14 、三色荞麦 耿翔 (1)不因是泥土的守望者,才热爱每一种庄稼。面对大地上的万物,我 向以为,真正的智者应是那些具体而抽象的粮食。它们全部来自土里,它们简朴 单一的形象,会让我心情突然复杂地想些什么。 (2)进入陕北后,这种感觉更是无遮无拦了。那时,我几乎是不知疲倦地 把目光放出去,在这片千沟万壑罗织出的大莽原,一心一意地搜寻着:究竟在哪 种作物身上,负有这决土地的真魂呢? (3)有一次,在一座浑圆的土峁上,看羊群在坡地里吃草。我的初衷,是 想让这群似乎不计年月,只知缓缓移动的活体,来稳定一下十分浮躁的内心。等 我无意识地回过头,却有一片雪白的荞麦花,在我经不住骚动的身后,很热烈地 开放着。 (4)这突如其来的画面呵。我想,这是陕北对我的一种神示。我也就决意 从荞麦的身上,剥认这个活得艰难而欢畅、贫穷且富有的地方。那一瞬,要不是 农家子弟天生对庄稼的爱心,我的不安分的手脚,早将我拖进荞麦地里了,说不 定会用不地道的腰鼓舞步,腾起一天的粉尘呢。也就在这时,我才把它当成这片 天地中的一种灵物。 (5)让我一眼看中的,正是荞麦的色彩,并自认为它是陕北的圣物,应该 在万民之中,万物之上。想想,它一钻出地皮,就是一坡的嫩绿。对于沉积很深 的黄土来说,这点绿太单薄了,几乎敌不住黄河上几个浪花的冲刷。于是,它在 寸把高的时候,就挣出一坡白色的小花,就让你明白,黄土可以淹没它的绿,但 这最单一的白,却是怎么也埋不住的。陕北的亮色,或许就在荞麦开花的月份里 (6)我第一次看见荞麦花,是在一个沾带着露水的早晨。一坡连一坡的白, 一沟接一沟的白,这是北方的雪也落不出的情节呀。听见花间嘤嘤的蜂声,真不 知该怎么颂扬了。 (7)对于荞麦,我一直叫它黑麦。在我的诗中,能找到好些关于它的诗句。 我也一直把它结出的黑色的颗粒,当作纯情的眼睛去描摹。这是荞麦捐献给黄土 的第二种色彩呵 (8)每每临近成熟的季节,都想从它的枝叶间,找到熟悉或不熟悉的眼晴 有时暗想,这一片荞麦,就是这个村子里的人睁得很生动的眼睛。老实说,不是 我分不清,而是记不住他们一律土黄的肤色和衣着。想起陕北人。我的印象就是
2013 届高考模拟状物散文阅读精选(一) 江苏徐州铜山茅村中学 刘成俭 一、三色荞麦. - 1 - 二、燃烧的月亮. - 2 - 三、扁担颤悠悠. - 4 - 四、归于泥土. - 5 - 五、雪域青稞. - 7 - 六、岳桦. - 8 - 七、故乡的槐树. - 10 - 八、走向胡杨. - 11 - 九、故乡的炊烟. - 13 - 十、炊烟的味道. - 14 - 一、三色荞麦 耿翔 (1)不因是泥土的守望者,才热爱每一种庄稼。面对大地上的万物,我一 向以为,真正的智者应是那些具体而抽象的粮食。它们全部来自土里,它们简朴 单一的形象,会让我心情突然复杂地想些什么。 (2)进入陕北后,这种感觉更是无遮无拦了。那时,我几乎是不知疲倦地 把目光放出去,在这片千沟万壑罗织出的大莽原,一心一意地搜寻着:究竟在哪 一种作物身上,负有这决土地的真魂呢? (3)有一次,在一座浑圆的土峁上,看羊群在坡地里吃草。我的初衷,是 想让这群似乎不计年月,只知缓缓移动的活体,来稳定一下十分浮躁的内心。等 我无意识地回过头,却有一片雪白的荞麦花,在我经不住骚动的身后,很热烈地 开放着。 (4)这突如其来的画面呵。我想,这是陕北对我的一种神示。我也就决意 从荞麦的身上,剥认这个活得艰难而欢畅、贫穷且富有的地方。那一瞬,要不是 农家子弟天生对庄稼的爱心,我的不安分的手脚,早将我拖进荞麦地里了,说不 定会用不地道的腰鼓舞步,腾起一天的粉尘呢。也就在这时,我才把它当成这片 天地中的一种灵物。 (5)让我一眼看中的,正是荞麦的色彩,并自认为它是陕北的圣物,应该 在万民之中,万物之上。想想,它一钻出地皮,就是一坡的嫩绿。对于沉积很深 的黄土来说,这点绿太单薄了,几乎敌不住黄河上几个浪花的冲刷。于是,它在 寸把高的时候,就挣出一坡白色的小花,就让你明白,黄土可以淹没它的绿,但 这最单一的白,却是怎么也埋不住的。陕北的亮色,或许就在荞麦开花的月份里。 (6)我第一次看见荞麦花,是在一个沾带着露水的早晨。一坡连一坡的白, 一沟接一沟的白,这是北方的雪也落不出的情节呀。听见花间嘤嘤的蜂声,真不 知该怎么颂扬了。 (7)对于荞麦,我一直叫它黑麦。在我的诗中,能找到好些关于它的诗句。 我也一直把它结出的黑色的颗粒,当作纯情的眼睛去描摹。这是荞麦捐献给黄土 的第二种色彩呵。 (8)每每临近成熟的季节,都想从它的枝叶间,找到熟悉或不熟悉的眼睛。 有时暗想,这一片荞麦,就是这个村子里的人睁得很生动的眼睛。老实说,不是 我分不清,而是记不住他们一律土黄的肤色和衣着。想起陕北人。我的印象就是
片黄土。唯有他们的眼睛,才像这些熟透的荞麦,闪动在走不完的山坡上,并 让人觉出日子在这里,还很坚硬地活着。 9)雨中的荞麦,更是感人。因为这时在陕北,几乎所有的草木,都失去 了往日的风范,面对灰黄的侵袭,它们不抗不争。唯有荞麦,又从头到脚,挣出 身的红色。其实,过不了多久,在经受一场刈割和碾打的痛苦后,也要离开土 地,被堆在一个破败的角落里,成为旧年的风景。荞麦不管这些,荞麦要以一种 铁红之色,为被秋雨浸淫得太冷清的大地,裹缠上一圈温暖的腰带。 (10)面对雨中的荞麦,我的眼前幻化出一坡击打腰鼓者。白色的头巾和 褂子,黑色的布鞋和裤子,红色的腰鼓和腰带,这是他们一身的色彩呵,这也是 荞麦的色彩,也是这块被黄土和黄风,吹刮得十分苍老之地的几种最生动的色彩。 (11)荞麦呵,你是我与陕北对话的唯一的选择。面对一次次人心与地心 的交合,面对一场艰难的灵肉之旅,谁能阻挡我摒弃众多的俗物,接受你花雨般 的淘洗?此刻,站在被五谷覆盖着的山坡上,我渴望倒进荞麦初熟的怀里! (12)荞麦,当我从情感的档案里,拣出这些方正的汉字时,我知道,你 黑色的眼睛,就落在我捏笔的手指上。 1.第(2)段中的“这种感觉”指什么?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4分) 2.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6分) (1)让人觉出日子在这里,还很坚硬地活着 (2)我知道,你黑色的眼睛,就落在我捏笔的手指上 答 3.文章第(4)段说作者因为爱惜庄稼而控制住自己没有跳进荞麦地,第(11 段却说渴望“倒进荞麦初熟的怀里”,这样写是否矛盾?为什么?(6分) 4.作者说“我也就决意从荞麦的身上,剥认这个活得艰难而欢畅、贫穷且富有 的地方”,结合文意,概括说说作者最后从三色荞麦身上“剥认”到了些什么? (6分)
一片黄土。唯有他们的眼睛,才像这些熟透的荞麦,闪动在走不完的山坡上,并 让人觉出日子在这里,还很坚硬地活着。 (9)雨中的荞麦,更是感人。因为这时在陕北,几乎所有的草木,都失去 了往日的风范,面对灰黄的侵袭,它们不抗不争。唯有荞麦,又从头到脚,挣出 一身的红色。其实,过不了多久,在经受一场刈割和碾打的痛苦后,也要离开土 地,被堆在一个破败的角落里,成为旧年的风景。荞麦不管这些,荞麦要以一种 铁红之色,为被秋雨浸淫得太冷清的大地,裹缠上一圈温暖的腰带。 (10)面对雨中的荞麦,我的眼前幻化出一坡击打腰鼓者。白色的头巾和 褂子,黑色的布鞋和裤子,红色的腰鼓和腰带,这是他们一身的色彩呵,这也是 荞麦的色彩,也是这块被黄土和黄风,吹刮得十分苍老之地的几种最生动的色彩。 (11)荞麦呵,你是我与陕北对话的唯一的选择。面对一次次人心与地心 的交合,面对一场艰难的灵肉之旅,谁能阻挡我摒弃众多的俗物,接受你花雨般 的淘洗?此刻,站在被五谷覆盖着的山坡上,我渴望倒进荞麦初熟的怀里! (12)荞麦,当我从情感的档案里,拣出这些方正的汉字时,我知道,你 黑色的眼睛,就落在我捏笔的手指上。 1. 第(2)段中的“这种感觉”指什么?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4 分) 答: 2. 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6 分) (1)让人觉出日子在这里,还很坚硬地活着。 答: (2)我知道,你黑色的眼睛,就落在我捏笔的手指上。 答: 3. 文章第(4)段说作者因为爱惜庄稼而控制住自己没有跳进荞麦地,第(11) 段却说渴望“倒进荞麦初熟的怀里”,这样写是否矛盾?为什么?(6 分) 答: 4. 作者说“我也就决意从荞麦的身上,剥认这个活得艰难而欢畅、贫穷且富有 的地方”,结合文意,概括说说作者最后从三色荞麦身上“剥认”到了些什么? (6 分)
二、燃烧的月亮 (迟子建) ①太阳是不大懂得养生的,只要它出来,永远圆圆的脸,没心没肺地笑。它笑得 适度时,花儿开得繁盛,庄稼长势喜人,人们是不厌弃它的:而有的时候它热情 过分了,弄得天下大旱,农人们就会嫌它不体恤人,对它骂几声。看来过于光明 了,也是不好。月亮呢,它修行有道,该圆满时圆满着,该亏的时候则亏。它的 圆满,总是由大亏小亏换来的。所以亏并不一定是坏事,它往往是为着灿烂时刻 而养精蓄锐。 ②故乡的夜晚,一本书,一杯自制的五味子果汁,就会给我带来踏实的睡眠。可 是到了月圆的日子,情况就大不一样。穿窗而过的月光,会拿出主子的做派,进 了屋后,招呼也不打,赤条条的,仰面躺在我身旁空下来的那个位置。它躺得并 不安分,跳动着,闪烁着,一会儿伸出手抚抚我的睫毛,将几缕月光送入我的眼 底;一会儿又揉揉我的鼻子,将月华的芳菲再送进来。被月光这样撩拨着,我只 能睡睡醒醒了 ③月光和月光是不一样的。春天的月光,似乎也带着股绿意,有一种说不出的嫩 夏日的月光呢,饱满,丰腴,好像你抓上一把,它就能在指尖凝结成膏脂:秋天 的月光,一派洗尽铅华的气质,安详恬淡,如古琴的琴音,悠远,清寂;冬天的 月光虽然薄而白,但它落到雪地后,情形就不一样了,雪地上的月光新鲜明媚得 像刚印刷出来的年画。 ④春天,一个满月的日子,故乡的亲人们聚在一起,喝酒聊天。晚饭后,我回到 自己的住处时,月亮已经升起来了。微醺的缘故,未及望月,我就熄灯睡了。凌 晨三点来钟的样子吧,我被渴醒了。室内似明非明,我起身取水杯的时候,发现 杯壁上晃动着迎春枝条般的鹅黄光影。心想月光大约太喜欢玻璃杯了,在它身上 作起了画。喝过那杯被月光点化过的水,无比畅快。我有意无意地望了一下窗外, 立时被眼前的情景震住了:天啦,月亮怎么掉到树丛中了?我见过的明月,不是 东升时蓬勃跳跃在山顶上的,就是夜半时高高吊在中天的,我还从没见过栖息在 林中的月亮。那团月亮也许因为走了一夜,被磨蚀得不那么明亮了,看上去毛茸 茸的,更像一盏挂在树梢的灯。那些还未发芽的树,原本一派萧瑟之气,可是掖 在林间的月亮,把它们映照得流光溢彩,好像树木一夜之间回春了 ⑤看过了这样的月亮,我再回到床上时,又怎能不被美给惊着呢!虽然接着睡 了,可是往往眯上二三十分钟的样子,又惦记着什么似的,醒来了。只要睁开眼, 朦胧中会望一眼窗外一一啊,月亮还在林间,只不过更低了些。再睡,再醒来, 再望,也不知循环往复了多少次,月亮终于沉在林地上,由灯的形态,变幻成篝 火了。这是那一夜的月亮,留给我的最后印象。 ⑥第二天彻底醒过来时,天已大亮。窗外的山,哪还有满月时的圣景。消尽了白 雪而又没有返青的树,看上去是那么的单调。虽然寻不见月亮的踪迹,但我知道
答: 二、燃烧的月亮 (迟子建) ①太阳是不大懂得养生的,只要它出来,永远圆圆的脸,没心没肺地笑。它笑得 适度时,花儿开得繁盛,庄稼长势喜人,人们是不厌弃它的;而有的时候它热情 过分了,弄得天下大旱,农人们就会嫌它不体恤人,对它骂几声。看来过于光明 了,也是不好。月亮呢,它修行有道,该圆满时圆满着,该亏的时候则亏。它的 圆满,总是由大亏小亏换来的。所以亏并不一定是坏事,它往往是为着灿烂时刻 而养精蓄锐。 ②故乡的夜晚,一本书,一杯自制的五味子果汁,就会给我带来踏实的睡眠。可 是到了月圆的日子,情况就大不一样。穿窗而过的月光,会拿出主子的做派,进 了屋后,招呼也不打,赤条条的,仰面躺在我身旁空下来的那个位置。它躺得并 不安分,跳动着,闪烁着,一会儿伸出手抚抚我的睫毛,将几缕月光送入我的眼 底;一会儿又揉揉我的鼻子,将月华的芳菲再送进来。被月光这样撩拨着,我只 能睡睡醒醒了。 ③月光和月光是不一样的。春天的月光,似乎也带着股绿意,有一种说不出的嫩; 夏日的月光呢,饱满,丰腴,好像你抓上一把,它就能在指尖凝结成膏脂;秋天 的月光,一派洗尽铅华的气质,安详恬淡,如古琴的琴音,悠远,清寂;冬天的 月光虽然薄而白,但它落到雪地后,情形就不一样了,雪地上的月光新鲜明媚得 像刚印刷出来的年画。 ④春天,一个满月的日子,故乡的亲人们聚在一起,喝酒聊天。晚饭后,我回到 自己的住处时,月亮已经升起来了。微醺的缘故,未及望月,我就熄灯睡了。凌 晨三点来钟的样子吧,我被渴醒了。室内似明非明,我起身取水杯的时候,发现 杯壁上晃动着迎春枝条般的鹅黄光影。心想月光大约太喜欢玻璃杯了,在它身上 作起了画。喝过那杯被月光点化过的水,无比畅快。我有意无意地望了一下窗外, 立时被眼前的情景震住了:天啦,月亮怎么掉到树丛中了?我见过的明月,不是 东升时蓬勃跳跃在山顶上的,就是夜半时高高吊在中天的,我还从没见过栖息在 林中的月亮。那团月亮也许因为走了一夜,被磨蚀得不那么明亮了,看上去毛茸 茸的,更像一盏挂在树梢的灯。那些还未发芽的树,原本一派萧瑟之气,可是掖 在林间的月亮,把它们映照得流光溢彩,好像树木一夜之间回春了。 ⑤看过了这样的月亮,我再回到床上时,又怎能不被美给惊着呢! 虽然接着睡 了,可是往往眯上二三十分钟的样子,又惦记着什么似的,醒来了。只要睁开眼, 朦胧中会望一眼窗外——啊,月亮还在林间,只不过更低了些。再睡,再醒来, 再望,也不知循环往复了多少次,月亮终于沉在林地上,由灯的形态,变幻成篝 火了。这是那一夜的月亮,留给我的最后印象。 ⑥第二天彻底醒过来时,天已大亮。窗外的山,哪还有满月时的圣景。消尽了白 雪而又没有返青的树,看上去是那么的单调。虽然寻不见月亮的踪迹,但我知道
它因为昨夜那一场热烈的燃烧,留下了缺口,不知去哪儿疗伤去了。因为它燃烧 得太忘我了,动了元气,所以不管怎么调理,此后的半个月,它将一点点地亏下 去。待它枯槁成弯弯的月牙儿,才会真正复苏,把亏的地方,再一点点地盈满。 它圆满后,不会因为一次次地亏过,就不燃烧了。因为月亮懂得,没有燃烧,就 不会有灰烬;而灰烬,是生命必不可少的养料 ⑦我怎么能想到,在印象中最不好的赏月时节,却看见了上天把月亮抛在凡尘的 情景呢。在那个时刻,那团月亮,无疑成了千家万户共同拥有的一盏灯。假使我 彻头彻尾醒着,这样的风景即使入了眼,也不会摄人心魄。正因为我所看到的 切在黎明与黑暗之间,在半梦半醒之间,那团月亮,才美得夺目。 (节选自《思维与智慧》2012.10,有改动) 5.仔细阅读第①段,回答 (1)联系上下文,“看来过于光明了,也是不好”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 (2)谈谈你对“亏并不一定是坏事,它往往是为着灿烂时刻而养精蓄锐”这句 话的理解。 答 6.请赏析“它躺得并不安分,跳动着,闪烁着,一会儿伸出手抚抚我的睫毛, 将几缕月光送入我的眼底”这句话。(2分) 答 7.仔细阅读第⑦段,“那团月亮”为什么会“美得夺目”? 答 8.从全文来看,标题中的“燃烧”一词有哪些含义? 答
它因为昨夜那一场热烈的燃烧,留下了缺口,不知去哪儿疗伤去了。因为它燃烧 得太忘我了,动了元气,所以不管怎么调理,此后的半个月,它将一点点地亏下 去。待它枯槁成弯弯的月牙儿,才会真正复苏,把亏的地方,再一点点地盈满。 它圆满后,不会因为一次次地亏过,就不燃烧了。因为月亮懂得,没有燃烧,就 不会有灰烬;而灰烬,是生命必不可少的养料。 ⑦我怎么能想到,在印象中最不好的赏月时节,却看见了上天把月亮抛在凡尘的 情景呢。在那个时刻,那团月亮,无疑成了千家万户共同拥有的一盏灯。假使我 彻头彻尾醒着,这样的风景即使入了眼,也不会摄人心魄。正因为我所看到的一 切在黎明与黑暗之间,在半梦半醒之间,那团月亮,才美得夺目。 (节选自《思维与智慧》2012.10,有改动) 5. 仔细阅读第①段,回答: (1)联系上下文,“看来过于光明了,也是不好”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 (2)谈谈你对“亏并不一定是坏事,它往往是为着灿烂时刻而养精蓄锐”这句 话的理解。 答: 6. 请赏析“它躺得并不安分,跳动着,闪烁着,一会儿伸出手抚抚我的睫毛, 将几缕月光送入我的眼底”这句话。(2 分) 答: 7. 仔细阅读第⑦段,“那团月亮”为什么会“美得夺目”? 答: 8. 从全文来看,标题中的“燃烧”一词有哪些含义? 答:
三、扁担颤悠悠 ①扁担,无论来自深山野林的杂木,还是取之峡谷溪涧的翠竹,就其外 形特征来说,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简朴:直溜溜的一根,不枝不蔓,没有任 何刻意的装扮与修饰,如同那个最简单的“一”字。 ②然而,一根优秀的扁担却得之不易。并不是世上所有的材料都可以制 作成扁担的,坚韧、轻巧、弹力强,是它最基本的品质。扁担身上的每一条木纹, 每一个劲节,不光要受冰雪磨砺风雨敲打,更离不开烈火的烘烤,热扑扑汗水的 浇淬,方能屹立于天地之间,去承载千钧重压而不摧不折。也正因为如此,扁担 才会成为我们这个崇尚简朴、勇于忍辱负重的民族的“国粹”,成为人生一座恒 久的标高。 ③在“伐木丁丁”的古老歌谣里,在唷唷嗬嗬震天撼地的号子声中,扁 担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一头挑着汗水淋漓的喘息和呻吟,一头挂着坚忍不拔 的意志。尽管小扁担不过三尺三,却历经了千万年的时光,一步一移地挑走了挡 道的王屋山,劈开了千帆竞发的古运河,筑髙了一片片巍峨瑰丽的皇宫庙宇,挑 落了数不清的日月星辰,挑矮了望不断的盘山险道 ④质朴的扁担也曾经挑过陶渊明的秋菊、素月和豆苗,挑过这位归隐诗 人的田园风光和陶然自乐的心境。凝结在扁担上那种清贫自守的贞操,熔融成世 世代代文人的傲骨和向往 ⑤而朱德的扁担却深含着另一种意义,“铁肩担道义”。总司令的扁担 挑出了伟人的精神与风范。他的扁担上闪烁的是对革命忠贞不渝的品格,以及与 人民群众鱼水相依的信念。尽管在那荒唐年代,有人曾偷梁换柱,企图刮掉那根 扁担上的名字,但铸入人心铸入岁月的名字是刮不掉的,这正像铸就的历史永远 无法抹掉一样。“朱德的扁担”,其独特的风姿,竖立在红色井冈山,增添了中 国革命史的厚度和力度,成为一座不可逾越的丰碑 ⑥其实,使用扁担最多的当然是农民。那些面向黄土背朝蓝天的农民, 他们上无片瓦下无寸土身无分文,之所以能够世世代代自立于荒原,就因为手中 有一根挺直刚毅的扁担。有了扁担就有了主心骨;他们就敢于上天揽月下海擒龙, 身背扁担闯荡天下,让稻麦的清香和鸡犬的欢声驱散饥谨。常常,扁担还是农民 自卫和反抗恶势力的武器。你看,当杨白劳高高举起愤怒的扁担,呼啸着向逼债 的黄世仁头上砍去,那不可一世的恶魔不也抱头鼠窜了吗? ⑦当我挑着沉甸甸的禾苗稻谷,挑着臭气熏天的粪便土灰,跟随在母亲 身后,沿弯弯山道,走向那一层层陡峭的梯田,那一闪一闪的扁担常常利刃般勒 进我稚嫩的肩膀,累得我气喘如牛,腿脚像灌了铅似的迈不开步。那一刻,我是 多么地恨扁担啊!一气之下,竟把它扔得远远的。母亲发觉后,总是默默把扁担 拣回来,用她那被汗水打湿的衣袖小心翼翼拭去扁担上的泥土、草屑,一边抚摸 着我血肉模糊的肩膀,一边含着眼泪说:孩子,别怪扁担,山里人的命就是靠它 压大压硬的呀! ⑧望着母亲的眼神,我羞愧了,后悔了。母亲的扁担不单挑过一家人的 生活,在那兵荒马乱的年头还挑着我们兄弟姐妹,冒着纷飞的炮火死里逃生。母 亲是那样珍爱自己的扁担,从不轻易丢掷,甚至不肯当歇息的坐垫,每天用完之 后总是擦拭得一尘不染,高高挂在墙壁上…
三、扁担颤悠悠 ①扁担,无论来自深山野林的杂木,还是取之峡谷溪涧的翠竹,就其外 形特征来说,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简朴:直溜溜的一根,不枝不蔓,没有任 何刻意的装扮与修饰,如同那个最简单的“一”字。 . ②然而,一根优秀的扁担却得之不易。并不是世上所有的材料都可以制 作成扁担的,坚韧、轻巧、弹力强,是它最基本的品质。扁担身上的每一条木纹, 每一个劲节,不光要受冰雪磨砺风雨敲打,更离不开烈火的烘烤,热扑扑汗水的 浇淬,方能屹立于天地之间,去承载千钧重压而不摧不折。也正因为如此,扁担 才会成为我们这个崇尚简朴、勇于忍辱负重的民族的“国粹”,成为人生一座恒 久的标高。 ③在“伐木丁丁”的古老歌谣里,在唷唷嗬嗬震天撼地的号子声中,扁 担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一头挑着汗水淋漓的喘息和呻吟,一头挂着坚忍不拔 的意志。尽管小扁担不过三尺三,却历经了千万年的时光,一步一移地挑走了挡 道的王屋山,劈开了千帆竞发的古运河,筑高了一片片巍峨瑰丽的皇宫庙宇,挑 落了数不清的日月星辰,挑矮了望不断的盘山险道。 ④质朴的扁担也曾经挑过陶渊明的秋菊、素月和豆苗,挑过这位归隐诗 人的田园风光和陶然自乐的心境。凝结在扁担上那种清贫自守的贞操,熔融成世 世代代文人的傲骨和向往、。 ⑤而朱德的扁担却深含着另一种意义,“铁肩担道义”。总司令的扁担 挑出了伟人的精神与风范。他的扁担上闪烁的是对革命忠贞不渝的品格,以及与 人民群众鱼水相依的信念。尽管在那荒唐年代,有人曾偷梁换柱,企图刮掉那根 扁担上的名字,但铸入人心铸入岁月的名字是刮不掉的,这正像铸就的历史永远 无法抹掉一样。“朱德的扁担”,其独特的风姿,竖立在红色井冈山,增添了中 国革命史的厚度和力度,成为一座不可逾越的丰碑。 ⑥其实,使用扁担最多的当然是农民。那些面向黄土背朝蓝天的农民, 他们上无片瓦下无寸土身无分文,之所以能够世世代代自立于荒原,就因为手中 有一根挺直刚毅的扁担。有了扁担就有了主心骨;他们就敢于上天揽月下海擒龙, 身背扁担闯荡天下,让稻麦的清香和鸡犬的欢声驱散饥谨。常常,扁担还是农民 自卫和反抗恶势力的武器。你看,当杨白劳高高举起愤怒的扁担,呼啸着向逼债 的黄世仁头上砍去,那不可一世的恶魔不也抱头鼠窜了吗? ⑦当我挑着沉甸甸的禾苗稻谷,挑着臭气熏天的粪便土灰,跟随在母亲 身后,沿弯弯山道,走向那一层层陡峭的梯田,那一闪一闪的扁担常常利刃般勒 进我稚嫩的肩膀,累得我气喘如牛,腿脚像灌了铅似的迈不开步。那一刻,我是 多么地恨扁担啊!一气之下,竟把它扔得远远的。母亲发觉后,总是默默把扁担 拣回来,用她那被汗水打湿的衣袖小心翼翼拭去扁担上的泥土、草屑,一边抚摸 着我血肉模糊的肩膀,一边含着眼泪说:孩子,别怪扁担,山里人的命就是靠它 压大压硬的呀! ’ ⑧望着母亲的眼神,我羞愧了,后悔了。母亲的扁担不单挑过一家人的 生活,在那兵荒马乱的年头还挑着我们兄弟姐妹,冒着纷飞的炮火死里逃生。母 亲是那样珍爱自己的扁担,从不轻易丢掷,甚至不肯当歇息的坐垫,每天用完之 后总是擦拭得一尘不染,高高挂在墙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