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考第二轮复习专题-实用类文本阅读 实用类文本阅读(一) (时间:45分钟分值:5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国学骑士”辜鸿铭 “国学骑士”是陈福郎先生授予他新近出版的长篇传记小说之主人公辜鸿铭的 名号。别看这些年随着国学热,辜氏生平所为渐浮世表,似乎声名日隆,但在早 些年,其在内地已近无人问津,流落于主流文化视野外,几被历史烟尘所湮没 辜氏生于1857年,卒于1928年。其父原籍福建惠安,时在马来西亚槟城总管 家英国老板的橡胶园,其母是洋人。辜氏自幼聪慧,语言天赋卓绝,深受义父英 人布朗先生疼爱,10岁时,由其带至英国求学;20岁时以优异成绩毕业于爱丁 堡大学,获硕士学位;接着赴德、法等国著名学府深造并硏究,精通西学。据说 蔡元培求学莱比锡大学时,辜氏在彼已很有名;而40年后林语堂到该校时,辜 氏著作已赫然被列为必读书。后辜氏打道回南洋,对中国文化萌发浓厚兴趣。他 埋头精硏中国典籍,又经人举荐,回国做晩清大臣张之泂幕僚20余年。后曾任 清政府外务部左丞。清亡后,受蔡元培之请,以他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 等9种语言,通晓文、儒、法,工与土木等文、理各科,就任北京大学教授。又 以其特立独行之“怪”,成为北大及京城一景,有“到北京可以不看三大殿,不 可不看辜鸿铭”的说法。 精通西学的辜氏,在潜心精研国学后,有了一个比较,就此产生了一个持守终生 的定见。他以为儒家学说之仁义之道,可以拯救弱肉强食竞争中出现的冷酷与毁 灭:他相信,正被国人摒弃的传统文化,恰是拯救世界的良方,而儒学即是这个 文化精髓所在。故他不仅自己顶礼膜拜,更不遗余力推向世界,以为肩起强化中 国、教化欧美的重任。他以英文发表的《中国学》,几乎就是一篇国学宣言。此 后他所著述的《中国札记》、《中国的牛津运动》、《春秋大义》(即《中国人 的精神》)等,所翻译的“四书”中的三书《论语》、《中庸》、《大学》等中 国传统典籍,卖力向世界传播儒家学说,鼓吹东方文化,在西方引起极大反响 应该说在此之前,还没谁更系统、完整、准确地向域外有意识地传输国学典籍。 《论语》英译本出版序言道:“辜先生不小的功绩是翻译了儒家四书的三部,他 不仅是忠实地翻译它,而是一种创造性的翻译,超越了中西方观念与思维方式的 鸿沟……”可见西方对辜氏具有开创性的译介传播中国文化的尊重与推崇。 但辜氏在国内却是不入潮流,不合时宜。彼时人心思变,新青年擎起打倒孔家店 大旗,转而向西方寻求强国之道。辜氏从西方来,能够慧眼独具,洞悉西方现代 文明之弊,故逆流而动,高唱反调。“西方现在虽十分发达,然而已趋于末路, 积重难返,不能挽救。诸君当知中国的前途绝不悲观,中国固有之基础,最合世 界新潮。大海对岸那边有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的破产,哀哀欲绝地喊救命 等着我们来超拔他们。”这番话,虽有点“大”,但不能说没有一点先见之明。 与辜氏对国学传播所做的贡献,乃至他的才华相比,坊间似乎更愿意传播其 怪”。他恃才傲物,性情执拗,西学岀道却痴迷旧学,既偏激又迂腐,既愤世 嫉俗又玩世不恭,既不合时宜又不甘寂寞,铁杄保皇却敢戏侃清廷慈禧、嘲讽新 帝袁世凯,加上他行为艺术似的遗少打扮与生活形态,似乎成了种种矛盾的杂糅 体。伴随这些奇行怪癖的,还有他异乎寻常的“奇谈怪论”,如挖苦银行家是在 晴天时硬把雨伞借给你,在下雨时把雨伞收回去的人;反驳嘲笑自己的人说“我
2013 届高考第二轮复习专题--- 实用类文本阅读 实用类文本阅读(一) (时间:45 分钟 分值:50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25 分) “国学骑士”辜鸿铭 “国学骑士”是陈福郎先生授予他新近出版的长篇传记小说之主人公辜鸿铭的 名号。别看这些年随着国学热,辜氏生平所为渐浮世表,似乎声名日隆,但在早 些年,其在内地已近无人问津,流落于主流文化视野外,几被历史烟尘所湮没。 辜氏生于 1857 年,卒于 1928 年。其父原籍福建惠安,时在马来西亚槟城总管一 家英国老板的橡胶园,其母是洋人。辜氏自幼聪慧,语言天赋卓绝,深受义父英 人布朗先生疼爱,10 岁时,由其带至英国求学;20 岁时以优异成绩毕业于爱丁 堡大学,获硕士学位;接着赴德、法等国著名学府深造并研究,精通西学。据说 蔡元培求学莱比锡大学时,辜氏在彼已很有名;而 40 年后林语堂到该校时,辜 氏著作已赫然被列为必读书。后辜氏打道回南洋,对中国文化萌发浓厚兴趣。他 埋头精研中国典籍,又经人举荐,回国做晚清大臣张之洞幕僚 20 余年。后曾任 清政府外务部左丞。清亡后,受蔡元培之请,以他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 等 9 种语言,通晓文、儒、法,工与土木等文、理各科,就任北京大学教授。又 以其特立独行之“怪”,成为北大及京城一景,有“到北京可以不看三大殿,不 可不看辜鸿铭”的说法。 精通西学的辜氏,在潜心精研国学后,有了一个比较,就此产生了一个持守终生 的定见。他以为儒家学说之仁义之道,可以拯救弱肉强食竞争中出现的冷酷与毁 灭;他相信,正被国人摒弃的传统文化,恰是拯救世界的良方,而儒学即是这个 文化精髓所在。故他不仅自己顶礼膜拜,更不遗余力推向世界,以为肩起强化中 国、教化欧美的重任。他以英文发表的《中国学》,几乎就是一篇国学宣言。此 后他所著述的《中国札记》、《中国的牛津运动》、《春秋大义》(即《中国人 的精神》)等,所翻译的“四书”中的三书《论语》、《中庸》、《大学》等中 国传统典籍,卖力向世界传播儒家学说,鼓吹东方文化,在西方引起极大反响。 应该说在此之前,还没谁更系统、完整、准确地向域外有意识地传输国学典籍。 《论语》英译本出版序言道:“辜先生不小的功绩是翻译了儒家四书的三部,他 不仅是忠实地翻译它,而是一种创造性的翻译,超越了中西方观念与思维方式的 鸿沟……”可见西方对辜氏具有开创性的译介传播中国文化的尊重与推崇。 但辜氏在国内却是不入潮流,不合时宜。彼时人心思变,新青年擎起打倒孔家店 大旗,转而向西方寻求强国之道。辜氏从西方来,能够慧眼独具,洞悉西方现代 文明之弊,故逆流而动,高唱反调。“西方现在虽十分发达,然而已趋于末路, 积重难返,不能挽救。诸君当知中国的前途绝不悲观,中国固有之基础,最合世 界新潮。大海对岸那边有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的破产,哀哀欲绝地喊救命, 等着我们来超拔他们。”这番话,虽有点“大”,但不能说没有一点先见之明。 与辜氏对国学传播所做的贡献,乃至他的才华相比,坊间似乎更愿意传播其 “怪”。他恃才傲物,性情执拗,西学出道却痴迷旧学,既偏激又迂腐,既愤世 嫉俗又玩世不恭,既不合时宜又不甘寂寞,铁杆保皇却敢戏侃清廷慈禧、嘲讽新 帝袁世凯,加上他行为艺术似的遗少打扮与生活形态,似乎成了种种矛盾的杂糅 体。伴随这些奇行怪癖的,还有他异乎寻常的“奇谈怪论”,如挖苦银行家是在 晴天时硬把雨伞借给你,在下雨时把雨伞收回去的人;反驳嘲笑自己的人说“我
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等等。辜氏浸润于东西方语 言中数十年,深谙言语之精妙,能集东西方言语表达气质、风格之优长。他的见 多识广,急智宿慧,常常于争辩中,尽显于他的犀利谈锋与妙语连珠中。辜氏似 乎也喜欢在与人论说中一炫他的敏思好辩。而事情的另一面是,正因为他的这种 不通世故的不留情面,锋芒毕露,爱逞口舌之快之情状,令世人轻慢了精彩话语 后他的认真执著、焦虑忧患和真知灼见 辜氏关于中国文化对世界的作用实是有先知先觉,因之他成为今天开在世界各地 孔子学院的先声先驱。“国学骑土”这个名号,依辜氏生平外谐内庄,表邪里正 的格调,想必一定会喜欢。而我们通过这个名号,则可以穿越历史的迷雾烟尘, 直抵这个生前嬉闹身后寂寞的国学传播大师的精神实质,去认真想想我们曾经拥 有的、失落的以及将要创造的,这或许也是陈福郎多年磨一剑,打造“国学骑土” 的良苦用心所在。 (节选自《光明日报》2011年04月19日)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 是 ()(5分) A.辜鸿铭早年就深受中华文化的熏陶,儒学功底深厚:后到西方求学,在知 名大学深造,加上自己的聪慧和语言天赋,又精通了西学。 B.辜鸿铭之所以不遗余力地向西方传播国学,是因为在西方繁荣的背后看到 了他们的弊端,他坚信只有儒学的仁义才能拯救渐趋末路的西方, C.辜鸿铭怪异的打扮和生活形态,以及一些奇谈怪论,也体现了他为人轻浮 嬉闹,缺乏一种沉稳、厚重,同时也缺少对社会的深刻思考。 D.今天中国在世界各地开办孔子学院,这与辜鸿铭当年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息 息相关,也是辜鸿铭的良苦用心所在。 E.辜鸿铭的生活经历和对国学的传播,以及与众不同的言行,展示了一位国 学大师在多元文化与复杂时世里的矛盾心态与多重人格 2.辜鸿铭热衷于国学的传播是件好事,可在当时的中国却遭到了冷遇甚至是反 击,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作答。(6分) 答 3.辜鸿铭在传播国学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为什么冠以他“骑士”的称号? (6分) 答: 4.辜鸿铭认为“正被国人摒弃的传统文化,恰是拯救世界的良方”,你同意他 的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理解。(8分)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25分 百岁杨绛:坐在人生边缘,看时间跑、地球转 傅小平 有人赞她是著名作家,她说:“没有这份野心。” 有人说她的作品畅销,她说:“那只是太阳晒在狗尾巴尖上的短暂间 有人说得到她的一本书总要珍藏起来,她说:“我的书过了几时,就只配在二折 便宜书肆出售,或论斤卖
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等等。辜氏浸润于东西方语 言中数十年,深谙言语之精妙,能集东西方言语表达气质、风格之优长。他的见 多识广,急智宿慧,常常于争辩中,尽显于他的犀利谈锋与妙语连珠中。辜氏似 乎也喜欢在与人论说中一炫他的敏思好辩。而事情的另一面是,正因为他的这种 不通世故的不留情面,锋芒毕露,爱逞口舌之快之情状,令世人轻慢了精彩话语 后他的认真执著、焦虑忧患和真知灼见。 辜氏关于中国文化对世界的作用实是有先知先觉,因之他成为今天开在世界各地 孔子学院的先声先驱。“国学骑士”这个名号,依辜氏生平外谐内庄,表邪里正 的格调,想必一定会喜欢。而我们通过这个名号,则可以穿越历史的迷雾烟尘, 直抵这个生前嬉闹身后寂寞的国学传播大师的精神实质,去认真想想我们曾经拥 有的、失落的以及将要创造的,这或许也是陈福郎多年磨一剑,打造“国学骑士” 的良苦用心所在。 (节选自《光明日报》2011 年 04 月 19 日)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 是 ( )(5 分) A.辜鸿铭早年就深受中华文化的熏陶,儒学功底深厚;后到西方求学,在知 名大学深造,加上自己的聪慧和语言天赋,又精通了西学。 B.辜鸿铭之所以不遗余力地向西方传播国学,是因为在西方繁荣的背后看到 了他们的弊端,他坚信只有儒学的仁义才能拯救渐趋末路的西方。 C.辜鸿铭怪异的打扮和生活形态,以及一些奇谈怪论,也体现了他为人轻 浮、 嬉闹,缺乏一种沉稳、厚重,同时也缺少对社会的深刻思考。 D.今天中国在世界各地开办孔子学院,这与辜鸿铭当年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息 息相关,也是辜鸿铭的良苦用心所在。 E.辜鸿铭的生活经历和对国学的传播,以及与众不同的言行,展示了一位国 学大师在多元文化与复杂时世里的矛盾心态与多重人格。 2.辜鸿铭热衷于国学的传播是件好事,可在当时的中国却遭到了冷遇甚至是反 击,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作答。(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辜鸿铭在传播国学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为什么冠以他“骑士”的称号? (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辜鸿铭认为“正被国人摒弃的传统文化,恰是拯救世界的良方”,你同意他 的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理解。(8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8 题。(25 分) 百岁杨绛:坐在人生边缘,看时间跑、地球转 傅小平 有人赞她是著 名作家,她说:“没有这份野心。” 有人说她的作品畅销,她说:“那只是太阳晒在狗尾巴尖上的短暂间。” 有人说得到她的一本书总要珍藏起来,她说:“我的书过了几时,就只配在二折 便宜书肆出售,或论斤卖
有人向她恳求墨宝,她说:“我的字只配写写大字报。”杨绛不惯于向人赠书, 她认为赠书不外是让对方摆在书架上或换来几句赞美的话。 有人请她出国访问,她说:“我和钟书好像老红木家具,搬一搬就要散架了。” 她说她最大的渴望是人们把她忘记。 回顾杨绛先生的百年一生,她与钱钟书相濡以沫,甘心生活在钱钟书的光环底下, 默默当着“钱办主任” 低调:“我不过是一滴清水” 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这是杨绛非常喜欢的名言 她和钱钟书的低调,一度被人误读作清高、孤傲。黄永玉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披 露:有权威人士年初二去拜年,钱家都在做事,钱钟书放下事情去开门,来人说 声“春节好”跨步正要进门,只露出一隙门缝说:“谢谢!谢谢!我们很忙,谢 谢!谢谢!”这让来人很不高兴,说钱钟书伉俪不近人情。当然,更多的时候, 这种拒绝别人的“苦差事”,还是由杨绛来做,她因此也自嘲是钱钟书的“拦路 虎 诚如钱钟书堂弟钱钟鲁所说,杨绛对名利没有任何追求,不善也不喜交际应酬 她就想安安静静写作,平平淡淡度日 她还将自己的稿费和著作权交给清华大学托管,成立基金资助困难学生;这项基 金,以“好读书”三个字命名,迄今已收到两人版税所得近800万人民币。 成就:文学史上不容忽视 上世纪40年代在上海,杨绛涉足剧本,始因《称心如意》一炮走红,继因《弄 真成假》、《风絮》而声名大噪;一度搞得钱钟书很紧张,生怕风头都叫杨绛抢 去。直到钱钟书写出《围城》,这一局面才得到根本改观 1958年,杨绛准备翻译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原著是西班牙文,她不懂 就先找来国外的译本看,如英文、法文、德文的,比较了五种译本以后,发现有 些地方差别很大。杨绛想到,要想保证原汁原味,只有从西班牙文翻译。就这样, 在这一年,她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自学西班牙文。 两年后,杨绛开始翻译《堂·吉诃德》。因为翻译《堂·吉诃德》,1986年10 月,杨绛获颁西班牙国王亲授的“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十字勋章”。她的译本至 今都被公认为佳作,已累计发行近百万册 魅力:忍生活之苦,保其天真 回首百年人生,杨绛欣慰于自己“甘当一个零”。从做钱家媳妇的诸事含忍,到 国难中的忍生活之苦以及在名利面前的深自敛抑,杨绛总能“忍生活之苦,保其 天真”。 在杨绛看来,所以含忍是为了保自己的盔甲,抵御侵犯的盾牌。“我穿了‘隐身 衣’,别人看不见我,我却看得见别人,我甘心当个‘零’,人家不把我当个东 西,我正好可以把看不起我的人看个透。这样,我就可以追求自由,张扬个性。 所以我说,含忍和自由是辩证的统一。含忍是为了自由,要求自由得要学会含 忍 她这种达观的人生态度,更多来自于对文化的信仰,对人性的信赖。抗战时期国 难当头,生活困苦,她觉得是暂时的,坚信抗战必胜,中华民族不会灭亡。她写 喜剧,以笑声来作倔强的抗议。到了“文化大革命”,支撑她驱散恐惧,度过忧 患痛苦的,仍是这份坚定的信仰。“我确信,灾难性的‘文革’时间再长,也必 以失败告终,这个被颠倒了的世界定会重新颠倒过来。”正是这种坚信,让她和 钱钟书即使在不幸中,依然书写着浪漫的人生传奇
有人向她恳求墨宝,她说:“我的字只配写写大字报。”杨绛不惯于向人赠书, 她认为赠书不外是让对方摆在书架上或换来几句赞美的话。 有人请她出国访问,她说:“我和钟书好像老红木家具,搬一搬就要散架了。” 她说她最大的渴望是人们把她忘记。 回顾杨绛先生的百年一生,她与钱钟书相濡以沫,甘心生活在钱钟书的光环底下, 默默当着“钱办主任”。 低调:“我不过是一滴清水” “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这是杨绛非常喜欢的名言。 她和钱钟书的低调,一度被人误读作清高、孤傲。黄永玉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披 露:有权威人士年初二去拜年,钱家都在做事,钱钟书放下事情去开门,来人说 声“春节好”跨步正要进门,只露出一隙门缝说:“谢谢!谢谢!我们很忙,谢 谢!谢谢!”这让来人很不高兴,说钱钟书伉俪不近人情。当然,更多的时候, 这种拒绝别人的“苦差事”,还是由杨绛来做,她因此也自嘲是钱钟书的“拦路 虎”。 诚如钱钟书堂弟钱钟鲁所说,杨绛对名利没有任何追求,不善也不喜交际应酬, 她就想安安静静写作,平平淡淡度日。 她还将自己的稿费和著作权交给清华大学托管,成立基金资助困难学生;这项基 金,以“好读书”三个字命名,迄今已收到两人版税所得近 800 万人民币。 成就:文学史上不容忽视 上世纪 40 年代在上海,杨绛涉足剧本,始因《称心如意》一炮走红,继因《弄 真成假》、《风絮》而声名大噪;一度搞得钱钟书很紧张,生怕风头都叫杨绛抢 去。直到钱钟书写出《围城》,这一局面才得到根本改观。 1958 年,杨绛准备翻译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原著是西班牙文,她不懂。 就先找来国外的译本看,如英文、法文、德文的,比较了五种译本以后,发现有 些地方差别很大。杨绛想到,要想保证原汁原味,只有从西班牙文翻译。就这样, 在这一年,她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自学西班牙文。 两年后,杨绛开始翻译《堂·吉诃德》。因为翻译《堂·吉诃德》,1986 年 10 月,杨绛获颁西班牙国王亲授的“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十字勋章”。她的译本至 今都被公认为佳作,已累计发行近百万册。 魅力:忍生活之苦,保其天真 回首百年人生,杨绛欣慰于自己“甘当一个零”。从做钱家媳妇的诸事含忍,到 国难中的忍生活之苦以及在名利面前的深自敛抑,杨绛总能“忍生活之苦,保其 天真”。 在杨绛看来,所以含忍是为了保自己的盔甲,抵御侵犯的盾牌。“我穿了‘隐身 衣’,别人看不见我,我却看得见别人,我甘心当个‘零’,人家不把我当个东 西,我正好可以把看不起我的人看个透。这样,我就可以追求自由,张扬个性。 所以我说,含忍和自由是辩证的统一。含忍是为了自由,要求自由得要学会含 忍。” 她这种达观的人生态度,更多来自于对文化的信仰,对人性的信赖。抗战时期国 难当头,生活困苦,她觉得是暂时的,坚信抗战必胜,中华民族不会灭亡。她写 喜剧,以笑声来作倔强的抗议。到了“文化大革命”,支撑她驱散恐惧,度过忧 患痛苦的,仍是这份坚定的信仰。“我确信,灾难性的‘文革’时间再长,也必 以失败告终,这个被颠倒了的世界定会重新颠倒过来。”正是这种坚信,让她和 钱钟书即使在不幸中,依然书写着浪漫的人生传奇
5.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 是 ()(5分) A.文章虽以朴实的笔法,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对人物进行粗线条的勾勒,但人 物形象丰满,其低调、智性、坚韧等美德也得到突出的反映。 B.文章开头以排比的形式,通过别人的称赞和杨绛自我回答,“未见其人先 闻其声”,从而使人物形象跃然在读者眼前。 C.文章写拒绝别人的“苦差事”,由杨绛来做,她还自嘲是钱钟书的“拦路 虎”,这反映出杨绛与钱钟书相濡以沫,甘心生活在钱钟书的光环底下 D.无论抗战时期还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她之所以能够度过艰难和痛苦, 书写着浪漫的人生传奇,原因在于她对文化信仰,对人性信赖 E.纵观整篇文章,作者以真挚动人的情感抒写出杨绛不同凡响的人生历程, 表达出作者对杨绛的由衷敬仰,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6.文章在写杨绛文学上成就时为什么要写杨绛翻译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 事?(6分) 答 7.杨绛非常喜欢的名言“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这句 话在她身上有哪些体现?(6分) 答 8.文章中说:“含忍和自由是辩证的统一。含忍是为了自由,要求自由得要学 会含忍。”你同意这种观点吗?它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 法。(8分) 答 参考答案 1.BE[A项,“早年就深受中华文化的熏陶,儒学功底深厚”错:;C项,“体 现了他为人轻浮、嬉闹,缺乏一种沉稳、厚重,同时也缺少对社会的深刻思考 错;D项,“是辜鸿铭的良苦用心所在”错。] 2.①当时中国的传统文化正被国人抛弃。②当时国内人心思变,新青年转而向 西方寻求强国之道。 3.①当国人摒弃国学时,他却积极倡导国学。②他第一个不遗余力地把国学推 向世界。③他有着骑士般的执著、痴迷,甚至偏激。 4.同意。①西方弱肉强食的竞争使西方陷入精神的冷酷与毁灭,而儒家的仁义 之道,可以拯救;②西方物质文明濒于破产,趋于末路,积重难返,而中国的传 统文化可以使西方摆脱困境。 不同意。①儒家仁义之道只求中庸,不利于创新和进步,而西方的竞争 则与之相反;②社会发展需要高度的科技发展和物质文明,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则 偏重于道德建设。 5.AD[B项,“从而使人物形象跃然在读者眼前”说法错误。C项,此事反映 出杨绛愿为丈夫分担解忧,并不反映其“甘心生活在钱钟书的光环底下”。E项 “以真挚动人的情感”“不同凡响的人生历程”“由衷敬仰”表达错误。] 6.①突出杨绛在文学道路上的执著和上进的精神;②突出作为一名作家对读者 负责的态度;③由于《堂·吉诃德》影响巨大从而突出其文学上的成就
5.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 是 ( )(5 分) A.文章虽以朴实的笔法,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对人物进行粗线条的勾勒,但人 物形象丰满,其低调、智性、坚韧等美德也得到突出的反映。 B.文章开头以排比的形式,通过别人的称赞和杨绛自我回答,“未见其人先 闻其声”,从而使人物形象跃然在读者眼前。 C.文章写拒绝别 人的“苦差事”,由杨绛来做,她还自嘲是钱钟书的“拦路 虎”,这反映出杨绛与钱钟书相濡以沫,甘心生活在钱钟书的光环底下。 D.无论抗战时期还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她之所以能够度过艰难和痛苦, 书写着浪漫的人生传奇,原因在于她对文化信仰,对人性信赖。 E.纵观整篇文章,作者以真挚动人的情感抒写出杨绛不同凡响的人生历程, 表达出作者对杨绛的由衷敬仰,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6.文章在写杨绛文学上成就时为什么要写杨绛翻译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 一事?(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杨绛非常喜欢的名言“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这句 话在她身上有哪些体现?(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章中说:“含忍和自由是辩证的统一。含忍是为了自由,要求自由得要学 会含忍。”你同意这种观点吗?它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 法。(8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E [A 项,“早年就深受中华文化的熏陶,儒学功底深厚”错;C 项,“体 现了他为人轻浮、嬉闹,缺乏一种沉稳、厚重,同时也缺少对社会的深刻思考” 错;D 项,“是辜鸿铭的良苦用心所在”错。] 2.①当时中国的传统文化正被国人抛弃。②当时国内人心思变,新青年转而向 西方寻求强国之道。 3.①当国人摒弃国学时,他却积极倡导国学。②他第一个不遗余力地把国学推 向世界。③他有着骑士般的执著、痴迷,甚至偏激。 4.同意。①西方弱肉强食的竞争使西方陷入精神的冷酷与毁灭,而儒家的仁义 之道,可以拯救;②西方物质文明濒于破产,趋于末路,积重难返,而中国的传 统文化可以使西方摆脱困境。 不同意。①儒家仁义之道只求中庸,不利于创新和进步,而西方的竞争 则与之相反;②社会发展需要高度的科技发展和物质文明,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则 偏重于道德建设。 5.AD [B 项,“从而使人物形象跃然在读者眼前”说法错误。C 项,此事反映 出杨绛愿为丈夫分担解忧,并不反映其“甘心生活在钱钟书的光环底下”。E 项, “以真挚动人的情感”“不同凡响的人生历程”“由衷敬仰”表达错误。] 6.①突出杨绛在文学道路上的执著和上进的精神;②突出作为一名作家对读者 负责的态度;③由于《堂·吉诃德》影响巨大从而突出其文学上的成就
7.简朴的生活表现在:①生活低调,不张扬自我,希望人们把自己忘记。②不 喜交际应酬,就想安安静静写作,平平淡淡度日。 高贵的灵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低调生活,自己有突出的文学成就 却不愿显露,甘心生活在钱钟书的光环底下;②奉献爱心,将自己的稿费和著作 权交给清华大学托管,成立基金资助困难学生;③美德高洁,无论在家庭诸事中 还是国难中能够“忍生活之苦,保其天真”。 8.同意这种观点。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①含忍生活,能够磨练心志,让自己 的心灵自由,保其天真情怀;②含忍能够保护自我,从而使自己获得更多的自由 ③含忍能够磨砺自我,奋发有为,这样才能够重获新生,获得自由。 不同意这种观点。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①含忍生活,压抑自我,束缚 个性;②含忍生活,往往被人误解为孤芳自赏,生活在巨大的压力之下,没有自 由:③长时间的隐忍,看不到希望,容易让人丧失斗志,难以获得真正的自由。 实用类文本阅读(二) (时间:45分钟分值:5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仰望星空的秘密 “钱学森之问”的中国解读 郭爽 ①“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 问 ②百年钱学森的故事犹如史诗,包含了上个世纪最惊心动魄的技术革命和政治冲 突,包含了一个王朝的瓦解和太空时代的诞生。不过,国际环境的大变迁于钱学 森自己的经历而言,却显得简单而平淡:“我在美国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 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因为我是中 国人。”这位科学巨擘最终排除万难回到祖国。他的学问与胆识,他的智慧与情 怀,或许为寻找“钱学森之问”的答案开启了另一扇窗 ③l989年,钱学森获得当今世界理工界最高荣誉“威拉德W·F·小罗克韦尔” 奖章。人们称他是一个三维科学家,不仅有专业的深度,也有跨学科的广度,还 有跨层次的高度。 ④在钱学森儿时,对他影响最大的是父亲钱均夫。钱均夫是个业余标本制作家, 深谙现代教育之道。他曾告诉儿子,捕捉昆虫是理解生物学的开始,寻找化石和 岩石碎片则可小窥地理学的门径,学习绘画则有助于理解美的概念。 ⑤夏日来临时,年幼的钱学森会捕捉蝴蝶,收集标本。他学习钢琴、小提琴和水 彩画,房间里堆满了自然科学和数学书籍 ⑥钱学森成年后曾回忆说,“父亲为我打开了一个艺术、音乐和文学的新世 界……这些艺术上的修养不仅加深了我对艺术作品中那些诗情画意和人生哲理 的深刻理解,也学会了艺术上大跨度的宏观形象思维。我认为,这些东西对启迪 个人在科学上的创新是很重要的” ⑦钱学森之母章兰娟本为杭州富商之女,她家教甚严、多才多艺。每天,她督促 钱学森按时起床、锻炼身体、吟诗诵词。闲时,她为钱学森讲述岳飞精忠报国和 杨家将血战沙场,以及孔融让梨、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发愤故事。母亲的谆谆教 诲在钱学森心灵上刻下烙印
7.简朴的生活表现在:①生活低调,不张扬自我,希望人们把自己忘记。②不 喜交际应酬,就想安安静静写作,平平淡淡度日。 高贵的灵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低调生活,自己有突出的文学成就 却不愿显露,甘心生活在钱钟书的光环底下;②奉献爱心,将自己的稿费和著作 权交给清华大学托管,成立基金资助困难学生;③美德高洁,无论在家庭诸事中 还是国难中能够“忍生活之苦,保其天真”。 8.同意这种观点。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①含忍生活,能够磨练心志,让自己 的心灵自由,保其天真情怀;②含忍能够保护自我,从而使自己获得更多的自由; ③含忍能够磨砺自我,奋发有为,这样才能够重获新生,获得自由。 不同意这种观点。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①含忍生活,压抑自我,束缚 个性;②含忍生活,往往被人误解为孤芳自赏,生活在巨大的压力之下,没有自 由;③长时间的隐忍,看不到希望,容易让人丧失斗志,难以获得真正的自由。 实用类文本阅读(二) (时间:45 分钟 分值:50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25 分) 仰望星空的秘密 ——“钱学森之问”的中国解读 郭 爽 ①“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 问”。 ②百年钱学森的故事犹如史诗,包含了上个世纪最惊心动魄的技术革命和政治冲 突,包含了一个王朝的瓦解和太空时代的诞生。不过,国际环境的大变迁于钱学 森自己的经历而言,却显得简单而平淡:“我在美国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 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因为我是中 国人。”这位科学巨擘最终排除万难回到祖国。他的学问与胆识,他的智慧与情 怀,或许为寻找“钱学森之问”的答案开启了另一扇窗。 ③1989 年,钱学森获得当今世界理工界最高荣誉“威拉德 W·F·小罗克韦尔” 奖章。人们称他是一个三维科学家,不仅有专业的深度,也有跨学科的广度,还 有跨层次的高度。 ④在钱学森儿时,对他影响最大的是父亲钱均夫。钱均夫是个业余标本制作家, 深谙现代教育之道。他曾告诉儿子,捕捉昆虫是理解生物学的开始,寻找化石和 岩石碎片则可小窥地理学的门径,学习绘画则有助于理解美的概念。 ⑤夏日来临时,年幼的钱学森会捕捉蝴蝶,收集标本。他学习钢琴、小提琴和水 彩画,房间里堆满了自然科学和数学书籍。 ⑥钱学森成年后曾回忆说,“父亲为我打开了一个艺术、音乐和文学的新世 界……这些艺术上的修养不仅加深了我对艺术作品中那些诗情画意和人生哲理 的深刻理解,也学会了艺术上大跨度的宏观形象思维。我认为,这些东西对启迪 一个人在科学上的创新是很重要的”。 ⑦钱学森之母章兰娟本为杭州富商之女,她家教甚严、多才多艺。每天,她督促 钱学森按时起床、锻炼身体、吟诗诵词。闲时,她为钱学森讲述岳飞精忠报国和 杨家将血战沙场,以及孔融让梨、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发愤故事。母亲的谆谆教 诲在钱学森心灵上刻下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