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试题精选集赏析 是荆公的写景佳篇。据《王直方诗话》说,本篇深受苏东坡喜爱,东坡曾 手写此诗。诗题一名《即事》 入清溪①行山中 〔唐)李白 轻舟去何疾!已到云林境。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 岩中响自合,溪里言弥静。无事令人幽,停桡②向余景。 【注】①清溪:水名,在今安徽贵池北。②桡(ro):桨。 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析。(4分) 9.请赏析颔联“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的写景技巧。(4分) 8.①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②首联写舟之“轻”“疾”,表 现出诗人“入山中”的畅快与惊喜;中间两联,诗人置身山水,与鱼鸟为伴,心 情愉悦而恬淡;尾联,诗人被山间幽美夕景所吸引,“停桡”驻足,沉醉其中, (4分,第①点1分,第②点3分。意思对即可) 9.①俯仰结合(远近结合)。诗人“起坐”舟中,俯视溪底,鱼儿往来;抬望四 周及上空,鸟儿翩飞。一俯一仰,景物层次分明,形象生动,富有画面感。②动 静结合。诗人行舟观景,青山倒映在水中,随溪水荡漾。景象逼真,巧妙地融山 水于一体,寓静于动,蕴含生机,别有情趣。 (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答其它技巧,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浪淘沙·秋江 张炎 万里一飞蓬,吟老丹枫。潮生潮落海门东。三两点鸥沙外月,闲意谁同? 色与天通,绝去尘红。渔歌忽断荻花风。烟水自流心不竞,长笛霜空 【注】张炎,南宋词人,宋亡后曾北游元都谋官,后失意南归,落魄而终 (1)上片中的“飞蓬”“鸥”两个意象分别有何作用?(4分) (2)联系全词,谈谈你对最后一句“长笛霜空”的理解。(3分) (1)“飞蓬”用了比喻手法,作者把自己比作漂泊不定的蓬草,体现了孤苦无 依、凄凉的心境;“鸥鸟”用了反衬手法,通过写鸥鸟的闲适反衬作者的悲苦。 (手法、情感各1分,共4分) (2)这一句用了以景结情(或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以声衬静)的手法(1 分),在一片寂静的霜空中传来婉转凄凉的长笛声,营造了凄清的氛围(1分) 含蓄表达了词人欲排遣却无法消除的悲苦心境,令人回味无穷。(1分)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秋江景色的小令。作者晩年曾在浙东、苏州一带漫游,从 令中提到的“海门”来看,写于晚年的可能性较大 万里一飞蓬”,开首便交代自己有如飘泊不定的蓬草。在张炎的词中 “断梗”、“浮萍”和“飞蓬”的形象不断出现,如“试问清流今在否,心碎浮 萍多少”(《南浦》(别本)),“空怜断梗,梦依依,岁华轻别”(《凄凉记》) “深沉最苦,便一似、断蓬飞絮”等等。作者此际登临,首先意识到的是自己有 如万里江山一点微不足道的“飞蓬”,其悲凉心境便不难体会到了。“吟老丹 枫”,时令正值深秋,秋风吹拂下,作者在飘零欲坠的红色枫叶下吟着愁苦的词 句。张炎曾有词:“枫冷吴江,独客又吟愁句”(《绮罗香》),“未觉丹枫尽
诗歌鉴赏试题精选集赏析 是荆公的写景佳篇。据《王直方诗话》说,本篇深受苏东坡喜爱,东坡曾 手写此诗。诗题一名《即事》。 入清溪①行山中 〔唐〕李白 轻舟去何疾!已到云林境。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 岩中响自合,溪里言弥静。无事令人幽,停桡②向余景。 【注】①清溪:水名,在今安徽贵池北。②桡(ráo):桨。 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析。(4 分) 9. 请赏析颔联“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的写景技巧。(4 分) 8.①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②首联写舟之“轻”“疾”,表 现出诗人“入山中”的畅快与惊喜;中间两联,诗人置身山水,与鱼鸟为伴,心 情愉悦而恬淡;尾联,诗人被山间幽美夕景所吸引,“停桡”驻足,沉醉其中。 (4 分,第①点 1 分,第②点 3 分。意思对即可) 9.①俯仰结合(远近结合)。诗人“起坐”舟中,俯视溪底,鱼儿往来;抬望四 周及上空,鸟儿翩飞。一俯一仰,景物层次分明,形象生动,富有画面感。②动 静结合。诗人行舟观景,青山倒映在水中,随溪水荡漾。景象逼真,巧妙地融山 水于一体,寓静于动,蕴含生机,别有情趣。 (4 分,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若答其它技巧,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浪淘沙·秋江 张炎 万里一飞蓬,吟老丹枫。潮生潮落海门东。三两点鸥沙外月,闲意谁同? 一色与天通,绝去尘红。渔歌忽断荻花风。烟水自流心不竞,长笛霜空。 【注】张炎,南宋词人,宋亡后曾北游元都谋官,后失意南归,落魄而终。 (1)上片中的“飞蓬”“鸥”两个意象分别有何作用?(4 分) (2)联系全词,谈谈你对最后一句“长笛霜空”的理解。(3 分) (1)“飞蓬”用了比喻手法,作者把自己比作漂泊不定的蓬草,体现了孤苦无 依、凄凉的心境;“鸥鸟”用了反衬手法,通过写鸥鸟的闲适反衬作者的悲苦。 (手法、情感各 1 分,共 4 分) (2)这一句用了以景结情(或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以声衬静)的手法(1 分),在一片寂静的霜空中传来婉转凄凉的长笛声,营造了凄清的氛围(1 分), 含蓄表达了词人欲排遣却无法消除的悲苦心境,令人回味无穷。(1 分)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秋江景色的小令。作者晚年曾在浙东、苏州一带漫游,从 令中提到的“海门”来看,写于晚年的可能性较大。 “万里一飞蓬”,开首便交代自己有如飘泊不定的蓬草。在张炎的词中, “断梗”、“浮萍”和“飞蓬”的形象不断出现,如“试问清流今在否,心碎浮 萍多少”(《南浦》(别本)),“空怜断梗,梦依依,岁华轻别”(《凄凉记》), “深沉最苦,便一似、断蓬飞絮”等等。作者此际登临,首先意识到的是自己有 如万里江山一点微不足道的“飞蓬”,其悲凉心境便不难体会到了。“吟老丹 枫”,时令正值深秋,秋风吹拂下,作者在飘零欲坠的红色枫叶下吟着愁苦的词 句。张炎曾有词:“枫冷吴江,独客又吟愁句”(《绮罗香》),“未觉丹枫尽
老,摇落已堪嗟。无避秋声处,愁落天涯”(《甘州》),这些愁苦的意象正是 彼时作者心境的反映。开首二句作者尚未写情,则悲苦之情已经溢出句外。“潮 生潮落海门东,三两点鸥沙外月”。这两句所刻画的画面极富立体感,且动静结 合。此时也许恰值傍晚,暗蓝色的天幕,一弯秋月已然升起,三两只沙鸥正自由 自在翱翔,下面便是涌上迅即又退下的潮水。古代文人对自在闲适的沙鸥有一种 特殊的偏爱,在张炎词作中,写及沙鸥的也相当多。“闲意谁同?”是说沙鸥这 种闲情逸致谁能比得上?很显然,对于沙鸥,满腹忧愁的作者是自叹弗如的。 “一色与天通,绝去尘红”。下片续写自己登临之所见。作者的目光放 得更远。秋风肃爽,虽已是傍晚,但能见度仍很高,极目望远,水天一色,浑无 际涯,似乎是独立于尘世之外的境界。在这寂静的环境里,夹杂着获花香的秋风 送来忽断忽续的渔歌。词写到这里,整个画面愈发显得有色有声,宛如一幅肃爽 秋景图。“烟水自流心不竞,长笛霜空”。“不竞”,意为不争。《诗经·大雅·桑 柔》:“君子实维,秉心无竞。”这是一个倒装句,应为“心不竞(如)烟水自 流”。作者从“登山则情满于山”,到心境为景色所陶治;从“闲意谁同”到“心 不竞”如“烟水自流”,这里可看出作者登临时的情感发展轨迹。末句以景作结, 写得很是肃爽。沈义父《乐府指迷》曾言:“结句须要放得开,含有余不尽之意, 以景结情最好。”理由是以情结尾,“往往浅露”。此语虽未免绝对,却也不失 为一家之言。试看:在一片寒冷的霜空中,传来婉转凄苦的长笛之声,这笛声正 撞击着一位有如飞篷飘萍般游子的心弦。 即事 王安石 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 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 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 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 试题一:从首联可以看出作者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由此联想到陶潜《桃 花源记》中描写美景的哪两个句子 参考答案 是春末或夏初。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答题区间是首联。从“暖草如积 可知不是初春与盛季,更不是秋冬两季,应为春夏之交;“山晴花更繁”也进 步证明了这一点。其中“草如积”与“芳草鲜美”同意同境,“花更繁”与“落 英缤纷”同意同境。“落英”也解释为“盛开的花 赏析 此诗描绘山村春景。山明水曲,草盛花繁,村舍疏稀,鸡犬相闻,充满 浓郁的生活气息,环境幽美如画,“纵横”、“高下”。这一联以“纵横”“高 下”为对,经纬交错,构织了一幅谐和匀称的画面:一道河水曲折流过,村中高 高低低地散布着几户人家。这两个词,不仅突出了乡村山高水阔的环境特点,更 显出自由宁静的气氛。 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晁补之(宋) 青烟幂处,碧海飞金镜。永夜闲阶卧桂影。露凉时、零乱多少寒蟹,神 京远,惟有蓝桥路近。 水晶帘不下,云母屏开,冷浸佳人淡脂粉。待都将许多明,付与金尊
老,摇落已堪嗟。无避秋声处,愁落天涯”(《甘州》),这些愁苦的意象正是 彼时作者心境的反映。开首二句作者尚未写情,则悲苦之情已经溢出句外。“潮 生潮落海门东,三两点鸥沙外月”。这两句所刻画的画面极富立体感,且动静结 合。此时也许恰值傍晚,暗蓝色的天幕,一弯秋月已然升起,三两只沙鸥正自由 自在翱翔,下面便是涌上迅即又退下的潮水。古代文人对自在闲适的沙鸥有一种 特殊的偏爱,在张炎词作中,写及沙鸥的也相当多。“闲意谁同?”是说沙鸥这 种闲情逸致谁能比得上?很显然,对于沙鸥,满腹忧愁的作者是自叹弗如的。 “一色与天通,绝去尘红”。下片续写自己登临之所见。作者的目光放 得更远。秋风肃爽,虽已是傍晚,但能见度仍很高,极目望远,水天一色,浑无 际涯,似乎是独立于尘世之外的境界。在这寂静的环境里,夹杂着获花香的秋风 送来忽断忽续的渔歌。词写到这里,整个画面愈发显得有色有声,宛如一幅肃爽 秋景图。“烟水自流心不竞,长笛霜空”。“不竞”,意为不争。《诗经·大雅·桑 柔》:“君子实维,秉心无竞。”这是一个倒装句,应为“心不竞(如)烟水自 流”。作者从“登山则情满于山”,到心境为景色所陶治;从“闲意谁同”到“心 不竞”如“烟水自流”,这里可看出作者登临时的情感发展轨迹。末句以景作结, 写得很是肃爽。沈义父《乐府指迷》曾言:“结句须要放得开,含有余不尽之意, 以景结情最好。”理由是以情结尾,“往往浅露”。此语虽未免绝对,却也不失 为一家之言。试看:在一片寒冷的霜空中,传来婉转凄苦的长笛之声,这笛声正 撞击着一位有如飞篷飘萍般游子的心弦。 即事 王安石 径暖草如积, 山晴花更繁。 纵横一川水, 高下数家村。 静憩鸡鸣午, 荒寻犬吠昏。 归来向人说, 疑是武陵源。 试题一:从首联可以看出作者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由此联想到陶潜《桃 花源记》中描写美景的哪两个句子? 参考答案 是春末或夏初。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答题区间是首联。从“暖草如积” 可知不是初春与盛季,更不是秋冬两季,应为春夏之交;“山晴花更繁”也进一 步证明了这一点。其中“草如积”与“芳草鲜美”同意同境,“花更繁”与“落 英缤纷”同意同境。“落英”也解释为“盛开的花”。) 赏析 此诗描绘山村春景。山明水曲,草盛花繁,村舍疏稀,鸡犬相闻,充满 浓郁的生活气息,环境幽美如画,“纵横”、“高下”。这一联以“纵横”“高 下”为对,经纬交错,构织了一幅谐和匀称的画面:一道河水曲折流过,村中高 高低低地散布着几户人家。这两个词,不仅突出了乡村山高水阔的环境特点,更 显出自由宁静的气氛。 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晁补之(宋) 青烟幂处,碧海飞金镜。永夜闲阶卧桂影。露凉时、零乱多少寒螀,神 京远,惟有蓝桥路近。 水晶帘不下,云母屏开,冷浸佳人淡脂粉。待都将许多明,付与金尊
投晓共、流霞倾尽。更携取、胡床上南楼,看玉做人间,素秋千倾。 8.请赏析“青烟幂处,碧海飞皇镜”“幂”、“飞”二字的妙处。(4分) 答 9.联系全词,词人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4分) 8.“幂”是覆盖的意思,描绘出夜空像茫茫碧海、无边无际的景象;“飞”字 写出月亮突然升起的景象,使人感到似是月亮从何处飞来,充满惊异欣喜之情。 (4分) 9.词人在泗州的孤寂心境和无助的感慨,词人对美好月色的喜爱眷恋之情,词 人在政治上失意的苦闷之情,希望人间消除黑暗和污浊的期盼之情。(4分) 【赏析】 此词写作者任泗州知府时,写下这首词不久作者就亡故了。这首词遂成绝笔 中秋,碧蓝的夜空,托起一轮如金盘的圆月。月光将桂树的影子,整夜投射 在石阶上。秋霜降临,蝉声稀疏零乱。帝京虽然遥远,天上的月亮,如蓝桥仙境, 随时可以赏玩。卷起水晶帘,撑开屏风,清冷的月光宛若美人脸上淡淡的脂粉, 洒满房间。我要将许多明月光华装入金杯,到了拂晓,再盛进流霞,一口倾尽。 同庾太尉一般,携床登南楼,去欣赏那白玉做成的人间世界,去领略无边无际、 素白澄澈的清秋景色。 这首词写得清丽而豪壮。清人黄蓼园评论道:“前段从无月看到有月,后段 从有月看到月满,层次井井,各段俱有新警语,自觉冰魂玉魄,气象万千。” 黄蓼园《蓼园词选》评此词云:“至其前阕从无月看到有月。次阕从有 月看到月满人间。层次井井、而词致奇杰,各段俱有新警语,自觉冰魂玉魄,气 象万千,兴乃不浅。” 寓意 [宋]晏殊 油壁香车①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索禁烟②中 鱼书③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 注]①油壁香车:古代妇女所坐的车子,因车厢涂刷了油漆而得名。②萧索:缺 乏生机。禁烟;指寒食节禁烟火。③鱼书:指书信。 8.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是一首含蓄有致缠绵悱恻抒发幽怨难明的政治抒情诗,寄托自己的 情致心意, B.首联运用虚实相间及借代手法,点明诗作主旨,奠定了全诗幽怨的感 情基调。 C.颈联采用对仗(对偶、对比)手法,写出眼前借酒解闷,形容憔悴, 心境沮丧凄凉情状 D.尾联宕开一笔,由设问自答作结,深化主题,表达山高水长重逢无望、 寄书无门之苦。 9.请从诗作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赏析颔联“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 风”。(5分)
投晓共、流霞倾尽。更携取、胡床上南楼,看玉做人间,素秋千倾。 8.请赏析“青烟幂处,碧海飞皇镜”“幂”、“飞”二字的妙处。(4 分) 答: 9.联系全词,词人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4 分) 8.“幂”是覆盖的意思,描绘出夜空像茫茫碧海、无边无际的景象;“飞”字 写出月亮突然升起的景象,使人感到似是月亮从何处飞来,充满惊异欣喜之情。 (4 分) 9.词人在泗州的孤寂心境和无助的感慨,词人对美好月色的喜爱眷恋之情,词 人在政治上失意的苦闷之情,希望人间消除黑暗和污浊的期盼之情。(4 分) 【赏析】: 此词写作者任泗州知府时,写下这首词不久作者就亡故了。这首词遂成绝笔。 中秋,碧蓝的夜空,托起一轮如金盘的圆月。月光将桂树的影子,整夜投射 在石阶上。秋霜降临,蝉声稀疏零乱。帝京虽然遥远,天上的月亮,如蓝桥仙境, 随时可以赏玩。卷起水晶帘,撑开屏风,清冷的月光宛若美人脸上淡淡的脂粉, 洒满房间。我要将许多明月光华装入金杯,到了拂晓,再盛进流霞,一口倾尽。 同庾太尉一般,携床登南楼,去欣赏那白玉做成的人间世界,去领略无边无际、 素白澄澈的清秋景色。 这首词写得清丽而豪壮。清人黄蓼园评论道:“前段从无月看到有月,后段 从有月看到月满,层次井井,各段俱有新警语,自觉冰魂玉魄,气象万千。” 黄蓼园《蓼园词选》评此词云:“至其前阕从无月看到有月。次阕从有 月看到月满人间。层次井井、而词致奇杰,各段俱有新警语,自觉冰魂玉魄,气 象万千,兴乃不浅。” 寓意 [宋]晏殊 油壁香车①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索禁烟②中, 鱼书③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 [注]①油壁香车:古代妇女所坐的车子,因车厢涂刷了油漆而得名。②萧索:缺 乏生机。禁烟;指寒食节禁烟火。③鱼书:指书信。 8.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这是一首含蓄有致缠绵悱恻抒发幽怨难明的政治抒情诗,寄托自己的 情致心意, . B.首联运用虚实相间及借代手法,点明诗作主旨,奠定了全诗幽怨的感 情基调。 C.颈联采用对仗(对偶、对比)手法,写出眼前借酒解闷,形容憔悴, 心境沮丧凄凉情状。 D.尾联宕开一笔,由设问自答作结,深化主题,表达山高水长重逢无望、 寄书无门之苦。 9.请从诗作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赏析颔联“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 风”。(5 分)
诗歌试题鉴赏答案 8.A【解析】“政治抒情诗”有误,这是一首爱情诗。 9.本联运用互文见义的手法,勾画出一个意境清幽情致缠绵的境界:院子里, 池塘边清丽的梨花,柔软的柳絮都沐浴在溶溶如水的月光中,陶醉在轻柔如抚的 微风里。诗人寓情于景,借助素淡乐景衬托出淡淡的哀愁。 【赏析】 这是一首表现爱情生活的诗,诗里寄托了作者爱情上的怀念和忧伤。作者以 巫山神女暗喻自己所爱的人,对方可能是歌妓一流的人物。但作者的爱情是真诚 的。首联指出作者和那个女子离别之后,从此杳无音讯,再没有重逢的机会,暗 示双方在爱情上都有不能自主的苦痛。二联回忆起两人在花前月下相聚的幸福时 刻,虽只点出时间、地点,但却融情于景,留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三联写别后相 思之苦,也苦于不能直接表达,而是通过感时伤怀,借酒浇愁加以抒发,意在言 外。尾联表示重逢无望,寄书无门,不仅有山川的阻隔,而且处处有人为的重重 障碍,感情是含蓄的,但痛苦苫是深沉的。这说明在那个时代里,男女追求真实平 等的爱情,是不可能的。全诗风格清新流畅,没有一般爱情诗那种绮丽浓艳的色 彩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阅读答案-2012“华约”联考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髙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注]①槛:栏杆。②罗幕:丝罗做的帷幕。③朱户:朱红色的门户,指富 贵人家。④彩笺:彩色精美的字纸,借代书信。尺素:一尺长的白绢,因古人常 用以写信,故亦借代书信。 1.下面有关这首词的表达,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七个字点明了地点、时间、景物,勾勒出环境和人物的情绪、感 B.词人怪明月不谙“离恨”,实际写出了作者被离别折磨,极端痛苫的 心理 C.“独上”句凸现出人的孤独;“望尽”句说明凭空眺望茫无所见的怅 惘之情。 D.这首词以秋天为背景,抒写了离别相思之情,意境深远,笔力豪放飘 2.王国维曾说过:“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本词中“昨 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髙楼,望尽天涯路”为第一境界,其余的两种境界分别是什 [解析]译词 蝶恋花 晏殊 栏杆边上,菊花笼在愁绪似的雾霭,兰草挂着泪珠般的晩露, 丝罗帷幕,渗透过轻轻的寒意,燕子已经成双成对飞翔离去。 明月不理解离别的怨恨愁苦,拂晓时月光斜照穿透朱红门户
诗歌试题鉴赏答案 8.A【解析】“政治抒情诗”有误,这是一首爱情诗。 9.本联运用互文见义的手法,勾画出一个意境清幽情致缠绵的境界:院子里, 池塘边清丽的梨花,柔软的柳絮都沐浴在溶溶如水的月光中,陶醉在轻柔如抚的 微风里。诗人寓情于景,借助素淡乐景衬托出淡淡的哀愁。 【赏析】 这是一首表现爱情生活的诗,诗里寄托了作者爱情上的怀念和忧伤。作者以 巫山神女暗喻自己所爱的人,对方可能是歌妓一流的人物。但作者的爱情是真诚 的。首联指出作者和那个女子离别之后,从此杳无音讯,再没有重逢的机会,暗 示双方在爱情上都有不能自主的苦痛。二联回忆起两人在花前月下相聚的幸福时 刻,虽只点出时间、地点,但却融情于景,留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三联写别后相 思之苦,也苦于不能直接表达,而是通过感时伤怀,借酒浇愁加以抒发,意在言 外。尾联表示重逢无望,寄书无门,不仅有山川的阻隔,而且处处有人为的重重 障碍,感情是含蓄的,但痛苦是深沉的。这说明在那个时代里,男女追求真实平 等的爱情,是不可能的。全诗风格清新流畅,没有一般爱情诗那种绮丽浓艳的色 彩。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阅读答案-2012“华约”联考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注] ①槛:栏杆。②罗幕:丝罗做的帷幕。③朱户:朱红色的门户,指富 贵人家。④彩笺:彩色精美的字纸,借代书信。尺素:一尺长的白绢,因古人常 用以写信,故亦借代书信。 1.下面有关这首词的表达,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七个字点明了地点、时间、景物,勾勒出环境和人物的情绪、感 觉。 B.词人怪明月不谙“离恨”,实际写出了作者被离别折磨,极端痛苦的 心理。 C.“独上”句凸现出人的孤独;“望尽”句说明凭空眺望茫无所见的怅 惘之情。 D.这首词以秋天为背景,抒写了离别相思之情,意境深远,笔力豪放飘 逸。 2.王国维曾说过:“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本词中“昨 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为第一境界,其余的两种境界分别是什 么? [解析]译词: 蝶恋花 晏殊 栏杆边上,菊花笼在愁绪似的雾霭,兰草挂着泪珠般的晚露, 丝罗帷幕,渗透过轻轻的寒意,燕子已经成双成对飞翔离去。 明月不理解离别的怨恨愁苦,拂晓时月光斜照穿透朱红门户
昨夜西风吹得绿树凋零。独自登上髙楼,久久眺望天边远路。 想寄上彩纸和素帛的书信,山势绵长水势空阔怎知寄往何处? 参考答案: 1.D(“笔力豪放飘逸”不恰当,这首词的表达“缠绵婉约”。B项也不恰当。) 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 第三种境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 赏析 此为晏殊写闺思的名篇。词之上片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选取眼前的景 物,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把主人公望 眼欲穿的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此词“昨夜西风”三 句和欧阳修、辛弃疾的词句一起比作治学的三种境界,足见本词之负盛名。全词 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 起句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在脉 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象在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喻色 彩(象喻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 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愁”、“泣”二字,刻画痕迹较显, 与大晏词珠圆玉润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但在借外物抒写心情、渲染气氛、塑造 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 次句“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写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 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存在联系,但在充满哀 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这 里,与其说是写燕子的感觉,不如说是写帘幕中人的感受,而且不只是在生理上 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在心理上也荡漾着因孤孑凄凄而引起的寒意。燕的双飞 更反托出人的孤独。这两句纯写客观物象,表情非常微婉含蓄。接下来两句“明 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从今晨回溯昨夜,明点“离恨”,情感也从 隐微转为强烈。明月本是无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户 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应怨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却 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在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 的怅触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髙楼,望尽天涯路。”过片承上“到晓”,折 回写今晨登高望远。“独上”应上“离恨”,反照“双飞”,而“望尽天涯”正 从一夜无眠生出,脉理细密。“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 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 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主 人公的强烈感受。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在几乎言尽的情况下,作者又 岀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髙楼,望尽天涯路。”这里 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室 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 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这是从“望尽”一词中可以体味出 来的。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 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洗净铅华,纯用白描。这三句是本词中流传千古的佳句 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 阔知何处!”彩笺,这里指题诗的诗笺;尺素,指书信。两句一纵一收,将主人
昨夜西风吹得绿树凋零。独自登上高楼,久久眺望天边远路。 想寄上彩纸和素帛的书信,山势绵长水势空阔怎知寄往何处? 参考答案: 1.D(“笔力豪放飘逸”不恰当,这首词的表达“缠绵婉约”。B 项也不恰当。) 2. 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 第三种境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 赏析 此为晏殊写闺思的名篇。词之上片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选取眼前的景 物,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把主人公望 眼欲穿的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此词“昨夜西风”三 句和欧阳修、辛弃疾的词句一起比作治学的三种境界,足见本词之负盛名。全词 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 起句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在脉 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象在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喻色 彩(象喻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 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愁”、“泣”二字,刻画痕迹较显, 与大晏词珠圆玉润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但在借外物抒写心情、渲染气氛、塑造 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 次句“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写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 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存在联系,但在充满哀 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这 里,与其说是写燕子的感觉,不如说是写帘幕中人的感受,而且不只是在生理上 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在心理上也荡漾着因孤孑凄凄而引起的寒意。燕的双飞, 更反托出人的孤独。这两句纯写客观物象,表情非常微婉含蓄。接下来两句“明 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从今晨回溯昨夜,明点“离恨”,情感也从 隐微转为强烈。明月本是无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户, 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应怨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却 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在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 的怅触。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过片承上“到晓”,折 回写今晨登高望远。“独上”应上“离恨”,反照“双飞”,而“望尽天涯”正 从一夜无眠生出,脉理细密。“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 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 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主 人公的强烈感受。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在几乎言尽的情况下,作者又 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 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 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 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这是从“望尽”一词中可以体味出 来的。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 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洗净铅华,纯用白描。这三句是本词中流传千古的佳句。 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 阔知何处!”彩笺,这里指题诗的诗笺;尺素,指书信。两句一纵一收,将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