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后。 所在。 修打版序 一九八七年冬錢秘就於外雙溪之素書樓時年九十三歲。 本書近將重版,余重讀全文,略作修飾。又理出民國三十六年寫於昆明五華書院之筆記兩則附 有關商討中西文化間題各書比較合键之必要,幸讀者勿加忽略。 題之商植討論撰有著作,而大體論點並無越出本書所提主要綱宗之外。讀此書,實有與著者此下所著 本書雖主要在專論中國方面,實亦兼論及中西文化異同間题。这今四十六年來,余對中西文化間 之著作,乃專就通史中有關文化史一端作導論。故此普當與國史大綱合識,庶易獲得著者寫作之大意 本書寫於民國三十年中、日抗戰時期,爲余寫成國史大鋼後,第一部進而討論中國文化史有系统 修訂版序
第八章 第七章 第六章 第五章 第四章 第三章 第二章 第一章 修訂版序 目 文美個性伸展.。五三 新民族與新宗教之再融和 古代學術與古代文字 古代觀念與古代生活 國家凝成興民族融和 中國文化之地理背景· 次 文政府之建.九三
附錄 第十章 第九章 米 中國文化史導論 中國文化傳統之演進. 米 中西接與文化更新.。 七 宗教再澄清民族再融和與社會文化之再普及與再深人.·一七五
第一章中國文化之地理青景 域,又须不很廣大,四圈有天然的屏障,好讓這區域裹的居民,一則易於集中而到達相當的密度,一 異的一點。人類文化的最先開始,他們的居地,均颠有河水灌溉,好使晨業易於產生。而此灌溉區 印度的文化,比較上皆在一個小地面上產生。獨有中國文化,本生在特别大的地面上這是雙方最相 中國文化不懂比較孤立,而且亦比較特殊,這裹面有些可從地理背景上來說明。埃及、巴比命) 國文化開始,較之埃及、巴比命、印度國,特别見為是一種孤立的,則已成爲一種明顧的事實。 的時代裹,中國是否與西方文化有所接觸,及其相互間影梦何如,現在尚無從深論。但就大體言,中 很重要的篇幅。但中國因其環境關係,他的文化,自始即走上獨自發展的路。在有史以前,更渺茫 中國是一個文化發展很早的國家,他奥埃及、巴比侖、印度,在世界史上上古部分裹,同應估到 第一章中國文化之地理背景
高山叠辑為其天然的屏蔽,故每一支流實自成為一小區域,宛如埃及、巴比命般,合宜於人類文化之 岸,及其流進黄河的三角橙权地带裹面,都合宜於古代震業之發展。而這一些支流之上游,又莫不有 河的径权地带。這一個黄河的大腰曲,兩岸流著酒、渭、伊、洛、汾、陳幾條支流,每一條支流的兩 流人黄河的橙权地带。周文化則發生在現在陕西省之東部,黄河大曲之西岸,渭水兩岸,及其流人黄 近人黄河的径权地带。夏文化則發生在現在河南省之西部,黄河大曲之南岸,伊水、洛水兩岸,及其 可作如下之椎测。唐、虞文化是發生在現在山西省之西南部,黄河大曲的東岸及北岸,粉水兩岸及其 等三角地带而言。我們若把中國古史上各個朝代的發源地和根據地分配在上边的地理形勢上,則大略 中國古書裹稱之曰「汹」,纳是在兩水環抱之内的意思。中國古書裹常稱滑汹、徑漓、洛沩,即指此 交的那一個角裹,卻是古代中國文化之搖藍。那一種兩水相交而形成的三角地帶,這是一個水极权, 言之,並不朝籍於黄河本身,他所依恶的是黄河的各條支流。每一支流之兩岸和其流進黄河時兩水相 中國文化史導論 普通都說,中國文化發生在黄河流域。其寶黄河本身並不適於灌溉與交通。中國文化發生,精密 能與中國相比。中國的地理背景,類然與上述諸國不同。 俞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印度印度河流域,莫不如此。印度文化進展到哲河流域,較為撩大,但仍不 則易於安居樂業而不受外園戴人之侵撰。在此環境下,人類文化始易萌芽。埃及尼羅河流域,巴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