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 量,一畝之地年收有定额,則少新鲜刺激。又且生生不已,源源不絕,则不顾多藏。抑且粟米布帛 三 善成符號。由物質的轉成精神的,因此其企業心理更爲積極。腹人則惟重生產。生產有定期,有定 足。長袖善舞,多財善賈,商業民族之財富觀則更益增强。財富轉為珠賣,可以深藏。以數字計,則 四、四生八、八生十六。如是則刺激逐步增强。故財富有二特徽,一則愈多愈易多,二則愈多愈不 游牧、商業民族,又常具有鮮明之「財富觀」。牛羊摹乳,常以等比級數增加。一生二、二生 足,循骤不已。其所想像而薪求者,则曰「天長地久,福樟永終」。 斯。故彼之心中不求空間之披張,惟望時間之縣延。絕不想人生有無限向前之一境,而認為當體具 前」。晨耕民族具其耕地相連繁,羅著而不能移,生於斯,長於斯,老於斯,祖宗子孫世代墳基安於 游牧、商業民族向外爭取,随其流勤的戰勝克服之生事而俱來者曰「空間擴展」,曰「無限向 则曰「安分」而「守己」。故此檀文化之特性常見為「和平的」。 用其戰勝奥克服。故晨耕文化之最内感曰『天人相應」、「物我一體」,曰「顺」日「和」。其自勉 者,皆非由人類自力安排,而若冥冥中已有為之布置妥帖而惟待人類之信任興忍耐以為顺聽,乃無所 文化之特性常見為「征伐的」、「侵略的」。腹業生活所依赖,日氣候,曰雨浮,曰土壤,此三 論則爲「内」「外』對立。於是而「尚自由」,「爭獨立」,此乃奥其戰勝克服之要求相呼惠。故此
和平爲目的。 中國文化史導論 腹業文化有大型、小型之别,又有新農、舊農之别。何謂大型、小型?古代如埃及、巴比倫等皆 本。故古代人類真誠的文化產生,即在河流灌溉之農耕區域。而將來文化大趨,亦仍必以各自給足的 族。近代農耕民族之大敵,則爲商業民族。然人類生活終當以農業爲主,人類文化亦終必以和平爲 「安、足、靜、定」者之大敵,即為「富、强、動、進」。古代農耕民族之大敵,常為游牧民 精神實出一致,因此此種文化常感搖而不安。 點。古代游牧民族,其興骤,其崩速。近代之商業文化,雖其貌相若與古代之游牧文化大異,而内裏 激,而又以一種等比級數的加速爲進行,如是則易達一極限。動進之極限,即為此種文化發展之頂 克服為刺激。富强的文化,必以富强爲刺激。然動進復動進,克服復克服,富强益富强,刺激益刺 化之刺激,又各就其個性而異。向前動進的文化,必以向前動進為刺激。戰勝克服的文化,必以戰勝 文化必有刺激,猶如人身必賴滋養。人身非滋養則不能生長,文化非刺激則不能持續而發展。文 足,於是人類文化乃得永遠動圍而前進。 化則為安足的。然富者不足,强者不安,而安足者又不富强。以不富强遇不安足,则雖安足亦不安 亦不能多藏。彼之生業常感滿足而實不富有。合此兩點,故游牧、商業文化,常為富强的,而腹業文
五 間题,近年來,已不僅爲中國人所熱烈討論之間题,抑且爲全世界關心人類文化前途者所注意。然此 然中國改進,其事亦不易。使中國人回頭認識其已往文化之真相,必然為絕要一項目。中國文化 渴望之和平,必可有絕大之貢献。 的大型農國而依然保有其深度之安足感,實不僅為中國一國之幸,抑於全世界人類文化前程以及舉世 化最優秀之代表,而其所缺者,則爲新科學新機械之装備與輔助。然則中國之改進,使其變為一嶄新 之装配。然其傳统文化則未必為震業的。换言之,即未必為和平的。中國則爲舉世惟一的農耕和平文 今日具此資格之國家,有美國,有蘇聯,與中國而三。美、蘇皆以大型農國而又有新科學新機械 可保持其安足之感。而領導當前之世界和平者,亦必此等國家是頫。 足與商業文化相抗衡。苟使今日之農業國家,而亦與新科學新工業相配合,而又爲一大型農國,則仍 對之,不免相形見絀。於是安足者陷於不安足,而文化生機有发发不可終日之勢。然此非農耕文化不 而發展不毅。今日則新的商業文化繼起,其特徵乃爲有新科學新工業之装備,因此中國雖以大型農國 爲舉世腹業文化和平文化發展最有成绩之惟一標準。然中國雖以大型震國,幸得捍絮游牧文化之侵凌 天折。獨中國為古代惟一的大型腹國,因此其文化發展,獨得縣延迄於四五千年之久,至今殖存,堪 小型農國,其内部發展易達飽和點,其外面又不易捍繁强暴,因此古代小型農國之文化生命皆不幸而
第三:要明白文化之發展性。 整性。 中國文化史導論 其事恰如單提一部門來衡量全體,同樣不可靠。我們應在歷史進程之全時期中,求其體 文化儼如一生命,他將向前伸舒,不斷成長。横切一時期來衡量某一文化之意義與價值 髮,動全身,一部門變具,其他部門亦必變異。我們必從其複雜的各方面瞭解其背後之完 學、藝病、宗教信仰、哲學思維,牵牵大者,屈指可數。然相互間則是息息相通,牵一 質生活起,如衣、食、住、行,到集體生活,如社會、政治组缘,以及内心生活,如文 多,但一片移動,片片都得移,否則搭不成樣子。中西文化各有體系,舉大端而言,從物 人類摹體生活之複多性,必能調和成一整體,始有向前之生機。如砌七巧板,板片並不 第二·則應明白文化之完整性。 不要單獨著眼在枝節上,應放寬胸懷,通視其大體 首先:應該明白文化之複雜性。 文化。我們應從全部歷史之客觀方面來指陳中國文化之真相。 間題,實爲一極當深究之歷史間题。中國文化,表現在中國已往全部歷史通程中,除卻歷史,無從款
地付印了。 民國三十七年五月二十九日錢穆在無锡江南大學 覆瓿,而且恐怕必犯許多人的笑,但還想在此中或可引出一二可供平心討論之點,因此也終於大刚 但一則無此心情,二則無此際遇,而此稿攜行筷中東西奔跑,又復敝希自珍,常恐散失了,明知無當 戴。當時因在後方,書籍不凑手,懂作一種空洞意見之迹。此數年來,本想寫一較翔實的文化史, 本書十篇,根據上迹意見而下筆,這是民國三十年間事。其中一部分曾在思想奥時代雜誌中刊 觀、較平允之估計與認識。 段,孝其態勢,看他如何配搭組織,再看他如何動進向前,庶乎對於整個文化精神有較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