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一中2013-2014学年度高二语文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 、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组是( A.乾坤(qian)神妪 阡陌(xian) 垆边(1u) B.伶官(1ing) 皓腕(hao) 雨霁(qf) 渔樵(jio) C.戎马(rong)斗拱(dou)俨然(yan)俳(fei)优 D鲱鱼(fei)夹道(j)拱券(xuan)勖(x)勉 2、下列名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未老莫还乡,还乡需断肠。 B.鸟何萃兮蘋中,甑何为兮木上? C.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付深情。 D.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李煜既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又无力担起肩上沉重的责任。于是诗词就成了他逃 避现实、花天酒地的庇护所。 B.当游览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时,人们真有一种乐 此不疲,不想离去的感觉。 C.在京剧舞台上,出来四个龙套……他们相互将手中的刀枪随意地碰几下,口作吆 喝状,就表示已经打过一场战争。这对外国人来讲,是不可理喻的。 D.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不尚雕琢,浑然天成,如行 云流水,令人赏心悦目。 4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前后连贯的一组是() 提到雨,也就必然要想到雪 ①、“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③、“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④、“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 ⑤、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境况 ⑥、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
1 某一中 2013---2014 学年度高二语文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 (选择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 12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第Ⅰ卷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组是( ) A.乾.坤(qián) 神妪.(yù) 阡.陌(xiān) 垆.边(lú) B.伶.官(líng) 皓.腕(hào) 雨霁.(qí) 渔樵.(jiāo) C.戎.马(róng) 斗.拱(dòu) 俨.然(yǎn) 俳.(fēi)优 D 鲱鱼 (fēi) 夹.道(jiā) 拱券.(xuàn) 勖.(xù)勉 2、下列名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未老莫还乡,还乡需断肠。 B.鸟何萃兮蘋中,甑何为兮木上? C.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付深情。 D.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李煜既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又无力担起肩上沉重的责任。于是诗词就成了他逃 避现实、花天酒地 ....的庇护所。 B.当游览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时,人们真有一种乐. 此不疲 ...,不想离去的感觉。 C.在京剧舞台上,出来四个龙套……他们相互将手中的刀枪随意地碰几下,口作吆 喝状,就表示已经打过一场战争。这对外国人来讲,是不可理喻 ....的。 D.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不尚雕琢,浑然天成 ....,如行 云流水,令人赏心悦目。 4.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前后连贯的一组是( )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要想到雪:________。 ①、“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②、“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③、“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④、“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 ⑤、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境况 ⑥、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
⑦、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 ⑧、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 A、④⑦③⑧②⑤①⑥ B、④⑧③⑦①⑤②⑥ C、③⑦④⑧②⑤①⑥ D、③⑦④⑧①⑤②⑥ 5、下列各项有关古代诗歌、散文的文学常识,表述和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姜夔,字尧章,自号白石老人,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善 书法,精音乐,在文学上刻意求工而不流于浮艳轻靡,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B.“花间派”词人以温庭筠、周邦彦、姜夔为代表,在填词时往往取当前情事,表 现艳遇怨慕与离愁别绪,藻丽浓艳,细美婉约,构成“香而软”的风格 C.“九歌”原为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楚辞》的《九歌》是战国楚人屈原 据民间祭神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共九篇。多数篇章,描写神灵间的眷恋,表现出深 切的思念或所求未遂的哀伤 D.陆游的作品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 地位。他继承并发扬了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在当时和后代的文 坛上产生了深刻影响。 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活用不同于其它三项是( A.函梁君臣之首 B.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 名天下 C.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D.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 7、对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方其系燕父子以组②此三者,吾遗恨也③梁,吾仇也④请其矢,盛以锦囊 ⑤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⑥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⑦智勇多困于所溺 A.①④⑤/②③/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④/②③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8--10题(每小题3分) ①中国艺术注重体验,西方艺术注重认知;中国艺术以直觉体悟取胜,西方艺术以哲 理思辨取胜。在中国文学艺术中,“形象”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否具有形象性, 是评价作品艺术性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2 ⑦、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 ⑧、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 A、④⑦③⑧②⑤①⑥ B、④⑧③⑦①⑤②⑥ C、③⑦④⑧②⑤①⑥ D、③⑦④⑧①⑤②⑥ 5、下列各项有关古代诗歌、散文的文学常识,表述和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姜夔,字尧章,自号白石老人,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善 书法,精音乐,在文学上刻意求工而不流于浮艳轻靡,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B.“花间派”词人以温庭筠、周邦彦、姜夔为代表,在填词时往往取当前情事,表 现艳遇怨慕与离愁别绪,藻丽浓艳,细美婉约,构成“香而软”的风格。 C.“九歌”原为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楚辞》的《九歌》是战国楚人屈原 据民间祭神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共九篇。多数篇章,描写神灵间的眷恋,表现出深 切的思念或所求未遂的哀伤。 D.陆游的作品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 地位。他继承并发扬了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在当时和后代的文 坛上产生了深刻影响。 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活用不同于其它三项是( ) A.函.梁君臣之首 B.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 名.天下 C.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D.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 7、对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②此三者,吾遗恨也 ③梁,吾仇也 ④请其矢,盛以锦囊 ⑤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⑥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⑦智勇多困于所溺 A.①④⑤/②③/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④/②③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二、阅读下列文段,完成 8--10 题(每小题 3 分) ①中国艺术注重体验,西方艺术注重认知;中国艺术以直觉体悟取胜,西方艺术以哲 理思辨取胜。在中国文学艺术中,“形象”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否具有形象性, 是评价作品艺术性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②艺术形象在不同艺术样式、不同艺术作品中有复杂的表现形态。诗、词、曲、赋、 小说、戏曲,和这些艺术体裁创造艺术形象的方式有所不同,其中的艺术形象的特征 也并不相同,有的表现为栩栩如生的人物,有的表现为生动曲折的故事,有的表现为 情景交融的意境,还有的表现为物象、情景、情绪.…好的艺术形象都是申美物象和 申美意象的统一,能够使我们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感悟其理 ③中国古代的诗歌散文都很重视形象,但是二者的形象性又有差别。中国古代诗歌是 种高度凝练的艺术,常常“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尧臣 语,见欧阳修《六一诗话》)。因而,诗歌的兴象能力非常发达,象外之象、味外之 旨需要仔细品味。中国古代散文相对于诗歌来说是一种比较舒展的艺术,句式散体化, 篇幅可长可短,表情达意不受格律的限制,可以兴之所至,自由挥洒,因而散文中的 “意”表达得更为明白显豁。不同的散文类别中,艺术形象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山水 游记类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具有独特风貌韵味的山水风物,人物传记类散文的形象 主要表现为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说理类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直观准确的事实论 据,叙事类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细致生动的事件,抒情类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真 挚感人的情感。不管散文中有没有具体的申美物象,都可以有好的艺术孫象。 ④在散文中,好的艺术形象一定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如 《过小呱山大孤山》是一篇游记散文,描写了饶有韵味的山川景物形象;《庖丁解牛》 是一篇哲理散文,通过庖丁解牛的故事,形象生动地阐述了养生的道理;《项羽之死》 是一篇传记散文,通过语言、行动描写,刻画出项羽这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阿 房宫赋》是一篇史论散文,通过对阿房宫的建筑群和宫内奢华生活的形象描绘,说明 国家兴亡的道理。它们都以形象性取胜。 ⑤阅读以形象性取胜的艺术作品,如果脱离形象空谈道理感受,那这些道理感受就将 如同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8、关于第三段中“诗歌的兴象能力非常发达”的“兴象能力”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兴象能力”的强弱与否与诗歌的凝练与否有着很大的关系,语言越凝练,诗歌 中包含的物外之景,言外之旨就越丰富,诗歌的“兴象能力”就越强 B、因为诗歌常常“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所以需要刻意凝 练文字,于是它的“兴象能力”就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如不仔细品味,就无法感受到 诗歌中的象外之象、味外之旨
3 ②艺术形象在不同艺术样式、不同艺术作品中有复杂的表现形态。诗、词、曲、赋、 小说、戏曲,和这些艺术体裁创造艺术形象的方式有所不同,其中的艺术形象的特征 也并不相同,有的表现为栩栩如生的人物,有的表现为生动曲折的故事,有的表现为 情景交融的意境,还有的表现为物象、情景、情绪……好的艺术形象都是审美物象和 审美意象的统一,能够使我们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感悟其理。 ③中国古代的诗歌散文都很重视形象,但是二者的形象性又有差别。中国古代诗歌是 一种高度凝练的艺术,常常“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尧臣 语,见欧阳修《六一诗话》)。因而,诗歌的兴象能力非常发达,象外之象、味外之 旨需要仔细品味。中国古代散文相对于诗歌来说是一种比较舒展的艺术,句式散体化, 篇幅可长可短,表情达意不受格律的限制,可以兴之所至,自由挥洒,因而散文中的 “意”表达得更为明白显豁。不同的散文类别中,艺术形象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山水 游记类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具有独特风貌韵味的山水风物,人物传记类散文的形象 主要表现为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说理类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直观准确的事实论 据,叙事类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细致生动的事件,抒情类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真 挚感人的情感。不管散文中有没有具体的审美物象,都可以有好的艺术形象。 ④在散文中,好的艺术形象一定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如: 《过小孤山大孤山》是一篇游记散文,描写了饶有韵味的山川景物形象;《庖丁解牛》 是一篇哲理散文,通过庖丁解牛的故事,形象生动地阐述了养生的道理;《项羽之死》 是一篇传记散文,通过语言、行动描写,刻画出项羽这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阿 房宫赋》是一篇史论散文,通过对阿房宫的建筑群和宫内奢华生活的形象描绘,说明 国家兴亡的道理。它们都以形象性取胜。 ⑤阅读以形象性取胜的艺术作品,如果脱离形象空谈道理感受,那这些道理感受就将 如同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8、关于第三段中“诗歌的兴象能力非常发达”的“兴象能力”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兴象能力”的强弱与否与诗歌的凝练与否有着很大的关系,语言越凝练,诗歌 中包含的物外之景,言外之旨就越丰富,诗歌的“兴象能力”就越强。 B、因为诗歌常常“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所以需要刻意凝 练文字,于是它的“兴象能力”就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如不仔细品味,就无法感受到 诗歌中的象外之象、味外之旨
C、因为诗歌是一种高度凝练的艺术,它要求我们注重对生活的体验,并且只能用直 觉去体悟诗歌的语言,否则就感受不到诗歌的“兴象” D、诗歌的“兴象能力”之所以往往强于散文,就是因为诗歌的语言更凝练,含义更 丰富 9、对第三段中“中国古代散文相对于诗歌来说是一种比较舒展的艺术,句式散体化, 篇幅可长可短,表情达意不受格律的限制,可以兴之所至,自由挥洒,因而散文中的 “意”表达得更为明白显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散文的“意”表达得比诗歌更为显豁的原因就在于“句式散体化,篇幅 可长可短,表情达意不受格律的限制,可以兴之所至,自由挥洒”。因受诗歌格律、 体式的限制无法说明白的东西,都可以清晰的、自由的表达出来。 B、中国古代散文相对诗歌来说比较舒展,可是要在散文中创造出好的艺术形象,也 必须锤炼语言 C、中国古代散文“句式散体化,篇幅可长可短,表情达意不受格律的限制,可以兴 之所至,自由挥洒”,所以,散文的语言是完全自由的,几乎可以不加修饰。 D、中国古代散文的“兴象能力”不如诗歌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散文的“句式散体化, 篇幅可长可短,表情达意不受格律的限制,可以兴之所至,自由挥洒”。 10、下列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艺术的形象性”的中心,进行了中外艺术差异性的比较,中国不同艺 术形式的内部比较,着重将中国古代诗歌和散文的艺术形象性进行了比较,最后得出 结论,如果脱离形象性谈道理感受,那这些道理感受就将如同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B、第四段中列举的不同类型的散文,都很好的体现了“艺术形象在不同艺术样式 不同艺术作品中有复杂的表现形态”这一特点。 C、艺术作品的形象性很重要,但这只是评价作品艺术性高低的重要标志之 D、艺术形象在不同艺术样式、不同艺术作品中有复杂的表现形态,但好的艺术形象 都是审美物象和审美意象的统一,能够使我们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感悟其理。 三、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11--13题(每小题3分) 伶官传序 呜呼!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 者,可以知之矣
4 C、因为诗歌是一种高度凝练的艺术,它要求我们注重对生活的体验,并且只能用直 觉去体悟诗歌的语言,否则就感受不到诗歌的“兴象”。 D、诗歌的“兴象能力”之所以往往强于散文,就是因为诗歌的语言更凝练,含义更 丰富。 9、对第三段中“中国古代散文相对于诗歌来说是一种比较舒展的艺术,句式散体化, 篇幅可长可短,表情达意不受格律的限制,可以兴之所至,自由挥洒,因而散文中的 “意”表达得更为明白显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散文的“意”表达得比诗歌更为显豁的原因就在于“句式散体化,篇幅 可长可短,表情达意不受格律的限制,可以兴之所至,自由挥洒”。因受诗歌格律、 体式的限制无法说明白的东西,都可以清晰的、自由的表达出来。 B、中国古代散文相对诗歌来说比较舒展,可是要在散文中创造出好的艺术形象,也 必须锤炼语言。 C、中国古代散文“句式散体化,篇幅可长可短,表情达意不受格律的限制,可以兴 之所至,自由挥洒”,所以,散文的语言是完全自由的,几乎可以不加修饰。 D、中国古代散文的“兴象能力”不如诗歌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散文的“句式散体化, 篇幅可长可短,表情达意不受格律的限制,可以兴之所至,自由挥洒”。 10、下列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围绕“艺术的形象性”的中心,进行了中外艺术差异性的比较,中国不同艺 术形式的内部比较,着重将中国古代诗歌和散文的艺术形象性进行了比较,最后得出 结论,如果脱离形象性谈道理感受,那这些道理感受就将如同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B、第四段中列举的不同类型的散文,都很好的体现了“艺术形象在不同艺术样式、 不同艺术作品中有复杂的表现形态”这一特点。 C、艺术作品的形象性很重要,但这只是评价作品艺术性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 D、艺术形象在不同艺术样式、不同艺术作品中有复杂的表现形态,但好的艺术形象 都是审美物象和审美意象的统一,能够使我们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感悟其理。 三、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 11---13 题(每小题 3 分) 伶官传序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 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日:“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 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 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 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 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 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 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日:“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 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其根本。 B.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约:订立盟约。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组:束缚捆绑。 D.函梁君臣之首 函:用木匣装。 12.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从事:官名,这里泛指一般属官。 B.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 发挥:把内在的性质或能力表现出来。 C.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誓天:对天发誓 D.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仇雠:仇人 13.下列各句对文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呜呼”起笔,发出了对伶官误国的感慨。接着语用反问,提出中心论点: 盛衰之理,不在天命,而在人事。这一叹一问,为全文定下了叹惋的基调 B.第二段以“三矢”贯穿文意。先写庄宗受命,再写庄宗复命,着力描写了庄宗“请 矢”的恭谨态度,从中看出他是矢志复仇的,这就突出了“人事”的作用。 C.第三段对比庄宗极盛、极衰的两种情形,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的结论。这就通过对“盛衰之理”的议论,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基本内涵 D.文末紧承上文进一步议论,得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 教训,讽谏北宋统治者,要借鉴历史,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因而意味深长
5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 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 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 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 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 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 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 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其根本。 B. 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约:订立盟约。 C.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组:束缚捆绑。 D. 函.梁君臣之首 函:用木匣装。 12.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从事:官名,这里泛指一般属官。 B.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 发挥:把内在的性质或能力表现出来。 C.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誓天:对天发誓 D.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仇雠:仇人 13.下列各句对文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 ...的—项是 A.作者以“呜呼”起笔,发出了对伶官误国的感慨。接着语用反问,提出中心论点: 盛衰之理,不在天命,而在人事。这一叹一问,为全文定下了叹惋的基调。 B.第二段以“三矢”贯穿文意。先写庄宗受命,再写庄宗复命,着力描写了庄宗“请 矢”的恭谨态度,从中看出他是矢志复仇的,这就突出了“人事”的作用。 C.第三段对比庄宗极盛、极衰的两种情形,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的结论。这就通过对“盛衰之理”的议论,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基本内涵。 D.文末紧承上文进一步议论,得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 教训,讽谏北宋统治者,要借鉴历史,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因而意味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