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长春市高中毕业班第四次调研测试 语文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自笛卡尔以来,哲学家们一直困惑于二元论问题:精神和物质是两种绝对不同的 实体。意识是大脑中一千亿个神经元共同工作的结果,是大脑的产物。大脑通过 神经细胞的动作电位、神经递质与神经突触的变化改变神经细胞的活性,产生脑 区之间的相互作用,于是便产生了意识。大脑的其他功能还包括通过自主神经系 统调节身体功能、运动行为、激素释放等。从解剖学角度看,意识是“额外的 脑组织工作的产物。这部分额外的脑组织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获得的,它们位 于那些调节身体基本功能的脑组织之“上”。因此,动物的意识都比我们人类要 少得多。 大脑工作的结果是“主观的”的吗?不是。它们不过是由大脑特定脑区内神经细 胞的神经递质释放和活性改变产生的结果。例如,眼睛视网膜内光感受器细胞 视锥细胞对不同波长的光起反应,“颜色”被编码于这些视锥细胞的电活动 里,然后在大脑皮层进行解码。我们看到红色是因为大脑皮层内特定的神经细胞 对红色波长的编码进行了解码。各种意识的活动基础都是神经细胞某种特定的功 能改变或神经细胞与其他特定脑区的神经细胞进行交流,这些大脑活动就是我们 的意识或定性的经验和体验。这些精神心理状态可以被反思内省,也可以用语 言表述。而无论是反思内省还是语言表述都是客观的(物质的)。现代神经科学 技术甚至能使人们消除脑一一意识关系本来所具有的神秘感。人们可以通过客观 的方法如电极、高效液相色谱(测定神经递质水平的一种方法)、分子检测技术、 显微镜、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也可以通过行为学检测来测量大脑的工作。越来 越精密的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电生理技术、化学方法等已经开始解读大脑 的意识活动。这些观察难道还不能说明意识是“客观的”吗? 如果说大脑神经细胞活动即意识是一种“共性”,那么个体因具有独特的大脑而 具有的独特意识就是“个性”。对于人格、性格等所谓“主观”现象,目前神经 科学也可以提供较好的解释。物种、遗传背景、大脑早期发育环境的差异与后来 的成长环境或经历共同作用,使每个人的大脑都是独一无二的。由于拥有不同的 大脑,不同的个体甚至可以基于不同的意愿而采取相同的行动。这些意识差异 既然都可以由大脑的不同结构和功能来解释,那么,我们为何要称它们是“主观 的”呢?[来源:学科网] 总之,当前的神经科学研究表明,我们的大脑和意识都是物质性的,这意味着二 元论的难题事实上并不成立,或者说应该回归于大脑一元论。大多数相信二元论 的学者们在意识与物质之间划分出明显的界线,认为意识作为大脑的特性,与物 理特性有根本的不同,比如它必然是“觉醒的”或“有意识的”。然而,大脑进 行工作其实大多是“无意识的”,却能很好地完成许多在常人看来需要意识去完 成的工作。这种无意识的大脑运作过程是大脑的一种客观属性 1.下列有关“意识”和“大脑”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大脑神经细胞的活性受到自身动作电位、神经递质与神经突触变化的影响而 发生改变,产生脑区间相互作用,意识随即产生
2013 年长春市高中毕业班第四次调研测试 语 文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自笛卡尔以来,哲学家们一直困惑于二元论问题:精神和物质是两种绝对不同的 实体。意识是大脑中一千亿个神经元共同工作的结果,是大脑的产物。大脑通过 神经细胞的动作电位、神经递质与神经突触的变化改变神经细胞的活性,产生脑 区之间的相互作用,于是便产生了意识。大脑的其他功能还包括通过自主神经系 统调节身体功能、运动行为、激素释放等。从解剖学角度看,意识是“额外的” 脑组织工作的产物。这部分额外的脑组织是人类在 进化过程中 获得的,它们位 于那些调节身体基本功能的脑组织之“上”。因此,动物的意识都比我们人类要 少得多。 大脑工作的结果是“主观的”的吗?不是。它们不过是由大脑特定脑区内神经细 胞的神经递质释放和活性改变产生的结果。例如,眼睛视网膜内光感受器细胞 ——视锥细胞对不同波长的光起反应,“颜色”被编码于这些视锥细胞的电活动 里,然后在大脑皮层进行解码。我们看到红色是因为大脑皮层内特定的神经细胞 对红色波长的编码进行了解码。各种意识的活动基础都是神经细胞某种特定的功 能改变或神经细胞与其他特定脑区的神经细胞进行交流,这些大脑活动就是我们 的意识或定性的经验和体 验。这些精神心理状态可以被反思内省,也可以用语 言表述。而无论是反思内省还是语言表述都是客观的(物质的)。现代神经科学 技术甚至能使人们消除脑——意识关系本来所具有的神秘感。人们可以通过客观 的方法如电极、高效液相色谱(测定神经递质水平的一种方法)、分子检测技术、 显微镜、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也可以通过行为学检测来测量大脑的工作。越来 越精密的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电生理技术、化学方法等已经开始解读大脑 的意识活动。这些观察难道还不能说明意识是“客观的”吗? 如果说大脑神经细胞活动即意识是一种“共性”,那么个体因具有独特的大脑而 具有的独特意识就是“个性”。对于人格、性格等所谓“主观”现象,目前神经 科学也可以提供较好的解释。物种、遗传背景、大脑早期发育环境的差异与后来 的成长环境或经历共同作用,使每个人的大脑都是独一无二的。由于拥有不同的 大脑 ,不同的个体甚至可以基于不同的意愿而采取相同的行动。这些意识差异 既然都可以由大脑的不同结构和功能来解释,那么,我们为何要称它们是“主观 的”呢?[来源:学科网] 总之,当前的神经科学研究表明,我们的大脑和意识都是物质性的,这意味着二 元论的难题事实上并不成立,或者说应该回归于大脑一元论。大多数相信二元论 的学者们在意识与物质之间划分出明显的界线,认为意识作为大脑的特性,与物 理特性有根本的不同,比如它必然是“觉醒的”或“有意识的”。然而,大脑进 行工作其实大多是“无意识的”,却能很好地完成许多在常人看来需要意识去完 成的工作。这种无意识的大脑运作过程是大脑的一种客观属性。 1.下列有关“意识”和“大脑”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大脑神经细胞的活性受到自身动作电位、神经递质与神经突触变化的影响而 发生改变,产生脑区间相互作用,意识随即产生
B.大脑的功能包括能够通过神经元的共同工作产生意识,还包括通过自主神经 系统调节身体功能、运动行为和激素释放等 C.在进化过程中,人类大脑获得了处于调节身体基本功能的脑组织之“上”的 “额外的”脑组织,所以其意识比动物的要多。 D.意识的“共性”特征是指意识是大脑神经细胞活动的产物,“个性”特征是 指因每个人大脑不同而产生的意识所具有的独特性 2.下列对原文第二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只是由大脑特定脑区内神经细胞的神经递质释放和活性改变而产生的结 果,所以大脑工作的结果自然不是主观的。 B.在大脑皮层内,特定的神经细胞对视锥细胞中以电活动形式存在的红色波长 编码进行解码,于是我们的眼睛看到了红色。 C.各种意识的活动基础都是神经细胞的功能改变或神经细胞与特定脑区神经细 胞的交流,所以反思内省和语言表述是客观的。 D.人们已经开始通过一系列精密仪器的客观测量和其他技术方法来解读意识活 动,甚至能够消除脑一一意识关系的神秘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笛卡尔之后的哲学家们徘徊于如何在意识与物质之间划分出明显界线,当前 神经科学的研究终于使这一界限明晰化了。 B.每个人大脑的独一无二性是物种、遗传背景和大脑早期发育环境的差异与后 天成长环境或经历共同作用的结果。 C.即使意愿不同,个体因为拥有不同的大脑结构和功能,也可能会采取相同的 行动,这些意识差异也就具有了客观的属性 D.大多相信二元论的学者们认为精神和物质是两种绝对不同的实体,他们并不 认同大脑工作是“无意识的”这一属性。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薛收,字伯褒,蒲州汾阴人。年十二,解属文。大业末,郡举秀才,固辞不应 义旗起,遁于首阳山,将协义举。蒲州通守尧君素潜知收谋,乃遣人迎收生母 王氏置城内,收乃还城。秦府记室房玄龄荐之于太宗,即日召见,问以经略,收 辩对纵横,皆合旨要。授秦府主簿。时太宗专任征伐,檄书露布,多出于收。言 辞敏速,还同宿构,马上即成,曾无点窜。太宗讨王世充也,窦建德率兵来拒, 诸将皆以为宜且退军,以观贼形势。收独建策曰:“世充据有东都,府库填积, 其兵皆是江淮精锐,所患者在于乏食,是以为我所持,求战不可。建德亲总军 旅,来拒我师,亦当尽彼骁雄,期于奋决。若纵其至此,两寇相连,转河北之粮 以相资给,则伊、洛之间战斗不已。今宜分兵守营,深其沟防,即世充欲战,慎 勿出兵。彼以疲弊之师,当我堂堂之势,一战必克。建德即破,世充自下矣。若 退兵自守,计之下也。”太宗纳之,卒擒建德。东都平,太宗入观隋氏宫室,嗟 后主罄人力以逞奢侈。收进曰:“窃闻峻宇雕墙,殷辛以灭;土阶茅栋,唐尧以 昌。秦增阿房之饰,汉罢露台之费,故汉祚延而秦祸速,自古如此。”太宗悦其 对。及军还,授天策府记室参军。太宗曾侍高祖游后园中,获白鱼,命收为献表 收援笔立就,不复停思。尝上书谏猎,太宗手诏曰:“览读所陈,实悟心胆,今 日成我,卿之力也。今赐卿黄金四十铤,以酬雅意。”七年,寝疾,太宗遣使临
B.大脑的功能包括能够通过神经元的共同工作产生意识,还包括通过自主神经 系统调节身体功能、运动行为和激素释放等。 C.在进化过程中,人类大脑获得了处于调节身体基本功能的脑组织之“上”的 “额外的”脑组织,所以其意识比动物的要多。 D.意识的“共性”特征是指意识是大脑神经细胞活动的产物,“个性”特征是 指因每个人大脑不同而产生的意识所具有的独特性。 2.下列对原文第二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只是由大脑特定脑区内神经细胞的神经递质释放和活性改变而产生的结 果,所以大脑工作的结果自然不是主观的。 B.在大脑皮层内,特定的神经细胞对视锥细胞中以电活动形式存在的红色波长 编码进行解码,于是我们的眼睛看到了红色。 C.各种意识的活动基础都是神经细胞的功能改变或神经细胞与特定脑区神经细 胞的交流,所以反思内省和语言表述是客观的。 D.人们已经开始通过一系列精密仪器的客观测量和其他技术方法来解读意识活 动,甚至能够消除脑——意识关系的神秘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笛卡尔之后的哲学家们徘 徊于如何在意识与物质之间划分出明显界线,当前 神经科学的研究终于使这一界限明晰化了。 B.每个人大脑的独一无二性是物种、遗传背景和大脑早期发育环境的差异与后 天成长环境或经历共同作用的结果。 C.即使意愿不同,个体因为拥有不同的大脑结构和功能,也可能会采取相同的 行动,这些意识差异也就具有了客观的属性。 D.大多相信二元论的学者们认为精神和物质是两种绝对不同的实体,他们并不 认同大脑工作是“无意识的”这一属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薛收,字伯褒,蒲州汾阴人。年十二,解属文。大业末,郡举秀才,固辞不应。 义旗起,遁于首阳山,将协义举。蒲州 通守尧君素潜知收谋,乃遣人迎收生母 王氏置城内,收乃还城。秦府记室房玄龄荐之于太宗,即日召见,问以经略,收 辩对纵横,皆合旨要。授秦府主簿。时太宗专任征伐,檄书露布,多出于收。言 辞敏速,还同宿构,马上即成,曾无点窜。太宗讨王世充也,窦建德率兵来拒, 诸将皆以为宜且退军,以观贼形势。收独建策曰:“世充据有东都,府库填积, 其兵皆是江淮精锐,所患 者在于乏食,是以为我所持,求战不可。建德亲总军 旅,来拒我师,亦当尽彼骁雄,期于奋决。若纵其至此,两寇相连,转河北之粮 以相资给,则伊、洛之间战斗不已。今宜分兵守营,深其沟防,即世充欲战,慎 勿出兵。彼以疲弊之师,当我堂堂之势,一战必克。建德即破,世充自下矣。若 退兵自守,计之下也。”太宗纳之,卒擒建德。东都平,太宗入观隋氏宫室,嗟 后主罄人力以逞奢侈。收进曰:“窃闻峻宇雕墙,殷辛以灭;土阶茅栋,唐尧以 昌。秦增阿房之饰,汉罢露台之费,故汉祚延而秦祸速,自古如此。”太宗悦其 对。及军还,授天策府记室参军。太宗曾侍高祖游后园中,获白鱼,命收为献表, 收援笔立就,不复停思。尝上书谏猎,太宗手诏曰:“览读所陈,实悟心胆,今 日成我,卿之力也。今赐卿黄金四十铤,以酬雅意。”七年,寝疾,太宗遣使临
问,相望于道。寻命舆疾诣府,太宗亲以衣袂抚收,论叙生平,潸然流涕。寻卒 年三十三。太宗亲自临哭,哀恸左右。 (删节自《旧唐书·薛收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郡举秀才,固辞不应举:中举。B.蒲州通守尧君素潜知收谋潜:暗中。 C.言辞敏速,还同宿构宿:预先。D.则伊、洛之间战斗不已已:停止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薛收有文才的一组是(3分) ①年十二,解属文②收辩对纵横,皆合旨要③檄书露布,多出于收④马 上即成,曾无点窜 ⑤收援笔立就,不复停思⑥今日成我,卿之力也 A.①②③ B.①④⑤C.②⑤⑥ 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薛收讲究孝道,为母亲改变选择。有人举旗反隋,他躲进首阳山准备帮助义 军,蒲州通守派人把他的生母安置在城内,他只好离开首阳山回城。 B.薛收思虑缜密,见识独到。太宗讨伐王世充时,窦建德率兵助敌,众将领认 为应退兵,薛收仔细分析形势,提出不同意见,太宗采纳后,果然获胜。 C.薛收把握时机,劝谏太宗。太宗进入东都观看隋朝宫室,为炀帝极度讲究奢 华而叹息,薛收趁机劝谏太宗汲取前朝奢败俭兴的教训,得到太宗赞赏。 D.薛收受到太宗的特别礼遇。薛收病后,太宗先是派人在薛收出行的途中问候 他,不久又亲自到薛收府上慰问:薛收病逝后,太宗更是亲往吊唁。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建德亲总军旅,来拒我师,亦当尽彼骁雄,期于奋决。 (2)秦增阿房之饰,汉罢露台之费,故汉祚延而秦祸速,自古如此。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浣溪沙 无名氏 剪碎香罗浥①泪痕,鹧鸪声断不堪闻,马嘶人去近黄昏。整整斜斜杨柳陌, 疏疏密密杏花村,一番风月更消魂。 [注]香罗,即香罗帕,男女定情时馈赠的信物:浥,沾湿。 8.“剪碎香罗浥泪痕”一句中的细节描写表意丰富,请简要分析。(5分) 9.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分别对词的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每空1分)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苏轼《赤壁赋》) (2)其间旦暮闻何物?。,往往取酒还独倾。(白居易《琵琶行》) (3),燕然未勒归无计。,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 乙选考题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如果两题均答,则按第三大题计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来源:学科网ZXXK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告别语 铁凝
问,相望于道。寻命舆疾诣府,太宗亲以衣袂抚收,论叙生平,潸然流涕。寻卒, 年三十三。太宗亲自临哭,哀恸左右。 (删节自《旧唐书•薛收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郡举秀才,固辞不应 举:中举。 B.蒲州通守尧君素潜知收谋 潜:暗中。 C.言辞敏速,还同宿构 宿:预先。 D.则伊、洛之间战斗不已 已:停止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薛收有文才的一组是(3 分) ①年十二,解属文 ②收辩对纵横,皆合旨要 ③檄书露布,多出于收 ④马 上即成,曾无点窜 ⑤收援笔立就,不复停思 ⑥今日成我,卿之力也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薛收讲究孝道,为母亲改变选择。有人举旗反隋,他躲进首阳山准备帮助义 军,蒲州通守派人把他的生母安置在城内,他只好离开首阳山回城。 B.薛收思虑缜密,见识独到。太宗讨伐王世充时,窦建德率兵助敌,众将领认 为应退兵,薛收仔细分析形势,提出不同意见,太宗采纳后,果然获胜。 C.薛收把握时机,劝谏太宗。太宗进入东都观看隋朝宫室,为炀帝极度讲究奢 华而叹息,薛收趁机劝谏太宗汲取前朝奢败俭兴的教训,得到太宗赞赏。 D.薛收受到太宗的特别礼遇。薛收病后,太宗先是派人在薛收出行的途中问候 他,不久又亲自到薛收府上慰问;薛收病逝后,太宗更是亲往吊唁。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建德亲总军旅,来拒我师,亦当尽彼骁雄,期于奋决。 (2)秦增阿房之饰,汉罢露台之费,故汉祚延而秦祸速,自古如此。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9 题。 浣溪沙 无名氏 剪碎香罗浥①泪痕,鹧鸪声断不堪闻,马嘶人去近黄昏。 整整斜斜杨柳陌, 疏疏密密杏花村,一番风月更消魂。 [注] 香罗,即香罗帕,男女定情时馈赠的信物;浥,沾湿。 8.“剪碎香罗浥泪痕”一句中的细节描写表意丰富,请简要分析。(5 分) 9.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分别对词的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 缺部分。(6 分,每空 1 分)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 。(苏轼《赤壁赋》) (2)其间旦暮闻何物? 。 ,往往取酒还独倾。(白居易《琵琶行》) (3) ,燕然未勒归无计。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 乙 选考题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如果两题均答,则按第三大题计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来源:学科网 ZXXK]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告别语 铁 凝
这是二楼闲置的一间客房,窗子朝北,窗外是邻居的前院。朱丽每次来舅舅家, 都住这间。 前几次,朱丽没怎么留意这个房间。她常常一大早就出门购物,客房只是她睡觉 和存放购物收获之处,每次离开时,壁橱里都堆着一些被她遗弃的装衣服的纸袋 子。北京的舅舅对朱丽很疼爱,总是给她一些钱买东西。但在她眼里,舅舅是个 趣味狭窄的人,舅舅的房子太大,舅舅的语汇太少。 朱丽留意起客房,是这次为逃婚而来舅舅家之后。携了这样的事情来投亲,朱丽 沮丧又难为情,哪儿都不去,关了手机,也不见人,整天在客房躺着。 日,喧闹的声音从窗外的院子传来,异常清晰。二楼的这间客房,似乎格外 便于收集声音。从前她怎么没有发现? 像是主人出来送客,一些男人、女人的寒暄,还有主人对孩子的提醒:“小宝, 和叔叔、阿姨说再见!”之后是短促的安静,大人们都在等候这位“小宝”的“再 见”,可是,迟迟没有听见孩子发出的告别之声。 连许多天,邻居的院子总是很热闹。那句她已经熟悉了的提醒句源源不断飘进 窗口:“小宝,和叔叔、阿姨说再见!”或者“小宝,和爷爷、奶奶说再见!” 然后照例是短暂的安静。她看见的小宝,要么听而不闻地摆弄一辆遥控越野吉普 车,要么跑向草坪,爬上那只摇椅摇着自己· 朱丽一边觉得这小宝不懂礼貌,一边感叹做个孩子也挺不容易,非得随着父母对 那些他根本不认识的大人说“再见”。她由小宝想到自己,和自己那场没结成的 婚。在婚礼上,朱丽突然看见特地打扮一新的母亲下眼眶似有淤血。她紧盯住母 亲,在心里说服自己那不过是岁月累积起来的错觉,父亲和母亲早已离婚,怎会 再殴打母亲呢?可她还是不顾一切地跑了,就像逃离一场她以为会到来的如母亲 般的命运,连个“再见”也没对大家说,连个招呼也没跟与自己相恋多年、对自 己关怀备至的新郎打。 每次想到这里,朱丽就赶紧打断思路,好像若不打断,她已知的各种谴责便立刻 潮水般向她涌来。她对付不了这些,如同她不能担当一场婚礼 初夏过去,暑天袭来。 一个下午,朱丽迷迷糊糊之中,窗外的声音再一次杈进房间。她又听见早已熟悉 的提示:“小宝,和叔叔、阿姨说再见!小宝,和露露说再见!” 朱丽继续迷糊,兼听那必然到来的短促的安静。她果然“听”见了那短促的安静 之后是主人、客人寒暄着告别,杂以孩子们稚嫩的嘁嘁喳喳。接着她耳边突然响 起一声清脆的童音:“再见!”那童音分明是小宝的 这是个宝贵的时刻,犹如盲人睁眼,哑人发声 “再见!”小宝说。 “再见!”另一个童音呼应着。 朱丽迅速从床上爬起来赶往窗口,像是怕错过什么,又以为是听错了什么。她看 见门廊下站着小宝和家中大人,另外一对男女,正领着一个身穿印花连衣裙的小 女孩往院子门口走 这前所未有的“再见”之声原来是两个孩子之间的道别,与他人的引导无关。 “再见!”小宝放大了声音,有点扯着嗓子 再见!”露露站住不走了,也有点扯着嗓子。 “再一一见!”小宝拖着长声跺起脚来,仿佛对“再见”这个词不依不饶 “再一—见!”露露也拖起长声,像是要迈步跑向小宝。两人无休无止地“再见” 起来,好似耍贫嘴,逗乐子,“人来疯
这是二楼闲置的一间客房,窗子朝北,窗外是邻居的前院。朱丽每次来舅舅家, 都住这间。 前几次,朱丽没怎么留意这个房间。她常常一大早就出门购物,客房只是她睡觉 和存放购物收获之处,每次离开时,壁橱里都堆着一些被她遗弃的装衣服的纸袋 子。北京的舅舅对朱丽很疼爱,总是给她一些钱买东西。但在她眼里,舅舅是个 趣味狭窄的人,舅舅的房子太大,舅舅的语汇太少。 朱丽留意起客房,是这次为逃婚而来舅舅家之后。携了这样的事情来投亲,朱丽 沮丧又难为情,哪儿都不去,关了手机,也不见人,整天在客房躺着。 一日,喧 闹的声音从窗外的院子传来,异常清晰。二楼的这间客房,似乎格外 便于收集声音。从前她怎么没有发现? 像是主人出来送客,一些男人、女人的寒暄,还有主人对孩子的提醒:“小宝, 和叔叔、阿姨说再见!”之后是短促的安静,大人们都在等候这位“小宝”的“再 见”,可是,迟迟没有听见孩子发出的告别之声。 一连许多天,邻居的院子总是很热闹。那句她已经熟悉了的提醒句源源不断飘进 窗口:“小宝,和叔叔、阿姨说再见!”或者“小宝,和爷爷、奶奶说再见!” 然后照例是短暂的安静。她看见的小宝,要么听而不闻地摆弄一辆遥控越野吉普 车,要么跑向草坪,爬上那只摇椅摇着自己…… 朱丽一边觉得这小宝不懂礼貌,一边感叹做个孩子也挺不容易,非得随着父母对 那些他根本不认识的大人说“再见”。她由小宝想到自己,和自己那场没结成的 婚。在婚礼上,朱丽突然看见特地打扮一新的母亲下眼眶似有淤血。她紧盯住母 亲,在心里说服自己那不过是岁月累积起来的错觉,父亲和母亲早已离婚,怎会 再殴打母亲呢?可她还是不顾一切地跑了,就像逃离一场她以为会到来的如母亲 般的命运,连个“再见”也没对大家说,连个招呼也没跟与自己相恋多年、对自 己关怀备至的新郎打。 每次想到这里,朱丽就赶紧打断思路,好像若不打断,她已知的各种谴责便立刻 潮水般向她涌来。她对付不了这些,如同她不能担当一场婚礼。 初夏过去,暑天袭来。 一个下午,朱丽迷迷糊糊之中,窗外的声音再一次扠进房间。她又听见早已熟悉 的提示:“小宝,和叔叔、阿姨说再见!小宝,和露露说再见!” 朱丽继续迷糊,兼听那必然到来的短促的安静。她果然“听”见了那短促的安静, 之后是主人、客人寒暄着告别,杂以孩子们稚嫩的嘁嘁喳喳。接着她耳边突然响 起一声清脆的童音:“再见!”那童音分明是小宝的。 这是个宝贵的时刻,犹如盲人睁眼,哑人发声。 “再见!”小宝说。 “再见!”另一个童音呼应着。 朱丽迅速从床上爬起来赶往窗口,像是怕错过什么,又以为是听错了什么。她看 见门廊下站着小宝和家中大人,另外一对男女,正领着一个身穿印花连衣裙的小 女孩往院子门口走。 这前所未有的“再见”之声原来是两个孩子之间的道别,与他人的引导无关。 “再见!”小宝放大了声音,有点扯着嗓子。 “再见!”露露站住不走了,也有点扯着嗓子。 “再——见!”小宝拖着长声跺起脚来,仿佛对“再见”这个词不依不饶。 “再——见!”露露也拖起长声,像是要迈步跑向小宝。两人无休无止地“再见” 起来,好似耍贫嘴,逗乐子,“人来疯
小宝更激烈地踩着脚,弯下腰,拼尽全力高喊着“再见,再见,……”他顽强地、 势不可当地向露露表达着再见的意愿。到后来,憋红了小脸,捌着气,以至于那 “再见”声变得哆哆嗦嗦,听上去就像是“再哎哎哎哎见!再哎哎哎哎见!” 这实在不像耍贫嘴,逗乐子,“人来疯”。[来源:Z.xx.k.Com] 那像是欢欣和绝望情绪的一种混合,激烈而壮观。像冰河在春日太阳的照耀下突 然融化,“嘎啦啦”地迸裂着自己,撕开着自己。叫人觉着,生活其实是从“再 见”开始的,当小宝和露露那么急赤白脸地用“再见”告别时,生活才真正走进 他们的生命。朱丽退后一步,让窗帘挡住自己,犹如挡住了某种冲动。 她站在房间的穿衣镜前看自己,脸色苍白,缺少血色的嘴唇含混地嚅动了几下, 仿佛在练习一个忘却已久的老词。她发现,自己对“再见”这个词从来都是漠然 的,不管对一座房子,还是对一个亲人。一种对自己的陌生的疑惧陡然从心中升 腾起来,她环顾这房间,伴着窗外那声声不断的“再哎哎哎哎见”,琢磨着,现 在最该做的,是不是应该把关掉了那么多天的手机打开呢? (有刪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朱丽觉得舅舅趣味狭窄,所以,她对舅舅和他家的客房没有太深印象,也不 曾发现二楼的“客房”格外便于收集声音。 B.小宝告别露露时的热情与告别大人时的漠然构成对比,那此起彼伏的“再见” 声,是他们对不能相见的绝望的激烈表达 C.“犹如盲人睁眼,哑人发声”一句生动地写出了小宝那一声“再见”的难得 和宝贵,也表现出朱丽听到这声音时的意外 D.大人要小宝与他不认识的人说“再见”,小宝不愿合作,这说明世故的“大 人”和率性的“孩子”之间有很深矛盾。 E.小说中的“客房”,是故事发生的环境,对“客房”的描写不仅为下文情节 的展开作了铺垫,也使小说结构更加紧凑。 (2)朱丽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以“是不是应该把关掉了那么多天的手机打开呢?”结尾,请简要分 析这样写的作用。(6分) (4)你是否赞同“生活其实是从‘再见’开始的这种说法?请结合文本,谈谈 你的理由。(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荣格与他的第二人格 距今约一个世纪前,卡尔·古斯塔夫·荣格生于瑞士,在那个位于欧洲和西方世界 的中心、多年来一直未经过战乱、可爱宁静的国度里,度过了他的一生。他的父 母和祖先都是因袭传统的人,深深植根于瑞士的土壤和经久不变的传统中。荣格 热爱他的祖国,但他从小就觉得它的美丽属于远远超越于这个细小民族那狭窄国 界和稳定的社会以外的某种时空。他第一次发现比他自己伟大的事物是伫立在康 斯坦斯湖畔,敬畏地凝视着蓝色的湖水和银白覆盖、庄严的阿尔卑斯山时,感觉 到惊异的记忆。当时他已经有了一种感觉:这是宇宙的中心一一但不是他父母和 数百万瑞士人的宇宙一一而是他内心的一个隐秘的宇宙,映现在平静的湖水中, 延伸到阿尔卑斯山巅,远达至无限。 他长大成一个腼腆、敏感的男孩后,常常与父母的信念、老师的要求相悖。与 他的同学相比,他显得很特别,不适应学校生活。他很脆弱,易受伤害。当受到
小宝更激烈地踩着脚,弯下腰,拼尽全力高喊着“再见,再见,……”他顽强地、 势不可当地向露露表达着再见的意愿。到后来,憋红了小脸,捌着气,以至于那 “再见”声变得哆哆嗦嗦,听上去就像是“再哎哎哎哎见!再哎哎哎哎见!” 这实在不像耍贫嘴,逗乐子,“人来疯”。[来源:Z.xx.k.Com] 那像是欢欣和绝望情绪的一种混合,激烈而壮观。像冰河在春日太阳的照耀下突 然融化,“嘎啦啦”地迸裂着自己,撕开着自己。叫人觉着,生活其实是从“再 见”开始的,当小宝和露露那么急赤白脸地用“再见”告别时,生活才真正走进 他们的生命。 朱丽退后一步,让窗帘挡住自己,犹如挡住了某种冲动。 她站在房间的穿衣镜前看自己,脸色苍白,缺少血色的嘴唇含混地嚅动了几下, 仿佛在练习一个忘却已久的老词。她发现,自己对“再见”这个词从来都是漠然 的,不管对一座房子,还是对一个亲人。一种对自己的陌生的疑惧陡然从心中升 腾起来,她环顾这房间,伴着窗外那声声不断的“再哎哎哎哎见”,琢磨着,现 在最该做的,是不是应该把关掉了那么多天的手机打开呢? (有刪改) (l)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朱丽觉得舅舅趣味狭窄,所以,她对舅舅和他家的客房没有太深印象,也不 曾发现二楼的“客房”格外便于收集声音。 B.小宝告别露露时的热情与告别大人时的漠然构成对比,那此起彼伏的“再见” 声,是他们对不能相见的绝望的激烈表达。 C.“犹如盲人睁眼,哑人发声”一句生动地写出了小宝那一声“再见”的难得 和宝贵,也表现出朱丽听到这声音时的意外。 D.大人要小宝与他不认识的人说“再见”,小宝不愿合作,这说明世故的“大 人”和率性的“孩子”之间有很深矛盾。 E.小说中的“客房”,是故事发生的环境,对“客房”的描写不仅为下文情节 的展开作了铺垫,也使小说结构更加紧凑。 (2)朱丽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 分) (3)小说以“是不是应该把关掉了那么多天的手机打开呢?”结尾,请简要分 析这样写的作用。(6 分) (4)你是否赞同“生活其实是从‘再见’开始的这种说法?请结合文本,谈谈 你的理由。(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荣格与他的第二人格 距今约一个世纪前,卡尔•古斯塔夫•荣格生于瑞士,在那个位于欧洲和西方世界 的中心、多年来一直未经过战乱、可爱宁静的国度里,度过了他的一生。他的父 母和祖先都是因袭传统的人,深深植根于瑞士的土壤和经久不变的传统中。荣格 热爱他的祖国,但他从小就觉得它的美丽属于远远超越于这个细小民族那狭窄国 界和稳定的社会以外的某种时空。他第一次发现比他自己伟大的事物是伫立在康 斯坦斯湖畔,敬畏地凝视着蓝色的湖水和银白覆盖、庄严的阿尔卑斯山时,感觉 到惊异的记忆。当时他已经有了一种感觉:这是宇宙的中心——但不是他父母和 数百万瑞士人的宇宙——而是他内心的一个隐秘的宇宙,映现在平静的湖水中, 延伸到阿尔卑斯山巅,远达至无限。 他长大成一个腼腆、敏感的男孩后,常常与父母的信念、老师的要求相悖。与 他的同学相比,他显得很特别,不适应学校生活。他很脆弱,易受伤害。当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