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考临考重点突破之诗歌鉴赏 来源:三人行中学语文论坛 、诗歌鉴赏题常见丢分原因 1.理解不准。未读懂诗歌主旨,导致“一步走错,满盘皆输”。 2.审题不清。未明确题目要求,导致答非所问,说不到点子上。 3.作答混乱。未掌握答题规范和体现题目要求,导致逻辑不清楚,要点不突出。 二、提分途径 提髙诗歌鉴赏题得分,可以从三个方面下功夫:读懂诗歌、审清题意、组织答案。 (一)怎样读懂? 1.读懂的目标:准确把握全诗抒发了什么情感或者表达了什么志向 2.读懂的方法和步骤: ①尽量读懂诗句字面意思; ②由字面意思展开想象,理解意象和意境的特点,体会诗歌情感思想 ③参考题目、作者、注释、典故、意象和直接表露情感志向的词句,进一步确定 诗歌主旨。 (二)怎样审题? “审”,即“仔细分辨”。“审题”,即通过仔细分辨,明确题目要求。审题要 明确两方面的东西: 1.要求答什么。“答什么”,诗歌鉴赏考査的内容主要有语言、形象、思想感 情和表达技巧,无论怎样的命题,都不过是对这几种类型的细化和具体化。 2.要求怎样答。“怎么答”,要看清楚是“概括”“说出”,还是“简析”“分 析”“赏析”。如果是“析”,就需要结合诗句予以阐释。 (三)怎样组织答案? 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结合题目类型,根据题目要求,组织答案。 三、诗歌题目常见类型及解析 (一)鉴赏形象 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访隐者[宋]郭祥正 径沿崖踏苍壁,半坞寒云抱泉石 山翁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坞:山坳。山翁:此处指隐者 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解析】人物形象,一般指人物的性格精神。“赏析”,需要结合诗句阐释。答 题时要结合整首诗创设的总体意境来分析鉴赏。此类题型的答题步骤:①总说 概括说明诗歌塑造的形象特点。②联系具体诗句,简要说明形象的基本特征 是如何展现的。③指出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2013 高考临考重点突破之诗歌鉴赏 来源:三人行中学语文论坛 一、诗歌鉴赏题常见丢分原因 1.理解不准。未读懂诗歌主旨,导致“一步走错,满盘皆输”。 2.审题不清。未明确题目要求,导致答非所问,说不到点子上。 3.作答混乱。未掌握答题规范和体现题目要求,导致逻辑不清楚,要点不突出。 二、提分途径 提高诗歌鉴赏题得分,可以从三个方面下功夫:读懂诗歌、审清题意、组织答案。 (一)怎样读懂? 1.读懂的目标:准确把握全诗抒发了什么情感或者表达了什么志向。 2.读懂的方法和步骤: ①尽量读懂诗句字面意思; ②由字面意思展开想象,理解意象和意境的特点,体会诗歌情感思想; ③参考题目、作者、注释、典故、意象和直接表露情感志向的词句,进一步确定 诗歌主旨。 (二)怎样审题? “审”,即“仔细分辨”。“审题”,即通过仔细分辨,明确题目要求。审题要 明确两方面的东西: 1.要求答什么。“答什么”,诗歌鉴赏考查的内容主要有语言、形象、思想感 情和表达技巧,无论怎样的命题,都不过是对这几种类型的细化和具体化。 2.要求怎样答。“怎么答”,要看清楚是“概括”“说出”,还是“简析”“分 析”“赏析”。如果是“析”,就需要结合诗句予以阐释。 (三)怎样组织答案? 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结合题目类型,根据题目要求,组织答案。 三、诗歌题目常见类型及解析 (一)鉴赏形象 例 1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访隐者 [宋]郭祥正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寒云抱泉石。 山翁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坞:山坳。山翁:此处指隐者。 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解析】人物形象,一般指人物的性格精神。“赏析”,需要结合诗句阐释。答 题时要结合整首诗创设的总体意境来分析鉴赏。此类题型的答题步骤: ①总说: 概括说明诗歌塑造的形象特点。 ②联系具体诗句,简要说明形象的基本特征 是如何展现的。③指出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答案】本诗三四句塑造了一个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隐士形象。诗中描写了隐 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洒扫的生活, 表现了其隐逸、随性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二)鉴赏语言 例2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好事近陆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蘋红蓼,映一蓑新绿。有沽酒处便为家,菱 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注】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 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映”字的巧妙之处。 【解析】解答这类题的思路为:①解释该字本身的意思,及其在此语境中的含义。 ②分析该字用了什么特殊手法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 情 【答案】“映”为“映衬”之意,写出了绿草与前句之白蘋红蓼相映衬,构成 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表达了诗人的怡悦之情。 (三)鉴赏表达技巧 例3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东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解析】本题考査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突破这一类题,需要掌握常见 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结构技巧、表现手法,能识别它们,并能指出其效果。 这里考査虚实关系,所谓“虚”,指的是不在眼前的景物或人事,比如想象或梦 中所见。所谓“实”,则是眼前所见的景物或人事。答题时要注意规范,先结合 具体诗句分析“虚”“实”的体现及其关系,再点明手法的作用
【答案】本诗三四句塑造了一个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隐士形象。诗中描写了隐 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洒扫的生活, 表现了其隐逸、随性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二)鉴赏语言 例 2 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好事近 陆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蘋红蓼,映一蓑新绿。有沽酒处便为家,菱 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注】词写于作者 54 岁时东归江行途中。 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映”字的巧妙之处。 【解析】解答这类题的思路为:①解释该字本身的意思,及其在此语境中的含义。 ②分析该字用了什么特殊手法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 情。 【答案】“映”为“映衬”之意,写出了绿草与前句之白蘋红蓼相映衬,构成一 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表达了诗人的怡悦之情。 (三)鉴赏表达技巧 例 3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②直饶:纵使。分付:交付。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突破这一类题,需要掌握常见 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结构技巧、表现手法,能识别它们,并能指出其效果。 这里考查虚实关系,所谓“虚”,指的是不在眼前的景物或人事,比如想象或梦 中所见。所谓“实”,则是眼前所见的景物或人事。答题时要注意规范,先结合 具体诗句分析“虚”“实”的体现及其关系,再点明手法的作用
【答案】上片:词人触景生情,实写江边目光阻隔感受,虚写梦中回到江东。抒 发不忍离去之愁。 下片:词人实写灯下写书信,虚写希望大雁捎带思念,却是节令已过。流露浓重 的牵挂不舍愁绪及深深的无奈之情。。 四)概括(分析)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例4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清]向子湮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 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注】向子湮,官至户部侍郎,因反对秦桧议和而被免官, 本词包含了怎样的伤感之情? 【解析】概括诗人情感时,一定要结合相关诗句,紧扣诗句揣摩体会。这首词能 体现伤感之情的便是下片“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结合注释,便能分析 出这两句表面写的是“风与日”对百花的摧残,而实际上是以物喻人,隐含了诗 人对真君子“真香妙质”受小人“风与日”摧残的伤感。 “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的答题步骤为:①总说;全诗(诗歌的某些句子)表现 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②结合具体的意象、诗句进行分析。(如果作者在表 达思想情感时用了表达技巧,请点明) 这里是只问“包含哪些”,没有要求“分析”。指出有哪些伤感的情感即可。 【答案】既有对自然“风与日”摧残百花的伤感,又有对社会“风与日”摧残君 子的伤感。 四、巩固练习 1.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辛弃疾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 【注】①耒阳,湖南省耒阳县;张处父,词人好友;推官,官职名。②招魂,《楚 辞》的名篇。③借用杜甫诗句“纨衿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1)词的上片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答 (2)下片通过哪两种手法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答案】上片:词人触景生情,实写江边目光阻隔感受,虚写梦中回到江东。抒 发不忍离去之愁。 下片:词人实写灯下写书信,虚写希望大雁捎带思念,却是节令已过。流露浓重 的牵挂不舍愁绪及深深的无奈之情。。 (四)概括(分析)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例 4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 [清]向子湮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 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注】向子湮,官至户部侍郎,因反对 秦桧议和而被免官。 本词包含了怎样的伤感之情? 【解析】概括诗人情感时,一定要结合相关诗句,紧扣诗句揣摩体会。这首词能 体现伤感之情的便是下片“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结合注释,便能分析 出这两句表面写的是“风与日”对百花的摧残,而实际上是以物喻人,隐含了诗 人对真君子 “真香妙质”受小人“风与日”摧残的伤感。 “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的答题步骤为:①总说;全诗(诗歌的某些句子)表现 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②结合具体的意象、诗句进行分析。(如果作者在表 达思想情感时用了表达技巧,请点明) 这里是只问“包含哪些”,没有要求“分析”。指出有哪些伤感的情感即可。 【答案】既有对自然“风与日”摧残百花的伤感,又有对社会“风与日”摧残君 子的伤感。 四、巩固练习 1.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① 辛弃疾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②,儒冠多误身③。 【注】①耒阳,湖南省耒阳县;张处父,词人好友;推官,官职名。②招魂,《楚 辞》的名篇。③借用杜甫诗句“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1)词的上片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答: (2)下片通过哪两种手法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野步【宋】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步【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形象 (2)这两首诗的三、四句都重点运用了同一种表现手法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 感,请作简要赏析。 答: 3.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楼夕望招客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校清凉。 (1)诗的第三联精妙传神,请加以赏析。 答
答: 2.阅读下面两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野步 【宋】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步 【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形象。 答: (2)这两首诗的三、四句都重点运用了同一种表现手法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 感,请作简要赏析。 答: 3.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校清凉。 (1)诗的第三联精妙传神,请加以赏析。 答:
(2)关于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你的 看法呢?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 4.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两题。 旅宿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切景语皆情语,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颔联。 答 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三江小渡杨万里 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将:行,流过 (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答 (2)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下列问题。 青玉案·被檄出郊,题陈氏山居张榘 西风乱叶溪桥树,秋在黄花羞涩处。满袖尘埃推不去。马蹄浓露,鸡声淡月,寂 历荒村路
(2)关于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你的 看法呢?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 4.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两题。 旅宿 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颔联。 答: 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三江小渡 杨万里 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将:行,流过。 (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答: (2)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下列问题。 青玉案·被檄出郊,题陈氏山居 张榘① 西风乱叶溪桥树,秋在黄花羞涩处。满袖尘埃推不去。马蹄浓露,鸡声淡月,寂 历荒村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