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只“莫听”二字便可见其性情。 雨点穿林打叶,发出声响,是客观存在,说“莫听”就有外物不足以 乱怀的意思。那么便怎样?“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在雨中照常舒缓徐行,把这雨没当回事,这就呼应了前面的小序“同 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同时又引出下文“谁怕”,“谁怕”即不怕。 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不怕:“何妨”二字带有一点俏皮,更增加 了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主脑,以下词情都是从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先说竹杖芒鞋与马。前者是步行所用, 属于闲人的。作者在两年后离开黄州移居汝州,途经庐山,在《初入 庐山》诗,也曾云:“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 识故侯。”用竹杖芒鞋,是说:我是世间闲客此闲行”者也。而马。 则是官员或忙人的坐骑,即所谓的“行人路上马蹄忙”者。一个是闲 人,一个是忙人,两者都从“行”字引出来,因此具有了可比性。那 么闲人胜过忙人的地方在哪里呢?其中道理,用一个“轻”点明,耐 人咀嚼。竹杖芒鞋诚然是轻的,轻巧,轻便,然而在雨中行路用它, 拖泥带水的,比起骑马的便捷来就差远了。那么,这“轻”字必然另 有含义,分明是有“无官一身轻”的意思。 何以见得?封建士大夫总有这么一项信条,是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苏轼因反对新法,于元丰二年被人从他的诗中寻章摘 句,硬说成是“谤讪朝政及中外臣你”,于是在湖州任上逮捕送御史 台下狱;羁押四月余,得免一死,谪任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三年到黄
6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只“莫听”二字便可见其性情。 雨点穿林打叶,发出声响,是客观存在,说“莫听”就有外物不足以 乱怀的意思。那么便怎样?“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在雨中照常舒缓徐行,把这雨没当回事,这就呼应了前面的小序“同 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同时又引出下文“谁怕”,“谁怕”即不怕。 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不怕;“何妨”二字带有一点俏皮,更增加 了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主脑,以下词情都是从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先说竹杖芒鞋与马。前者是步行所用, 属于闲人的。作者在两年后离开黄州移居汝州,途经庐山,在《初入 庐山》诗,也曾云:“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 识故侯。”用竹杖芒鞋,是说:我是世间闲客此闲行”者也。而马。 则是官员或忙人的坐骑,即所谓的“行人路上马蹄忙”者。一个是闲 人,一个是忙人,两者都从“行”字引出来,因此具有了可比性。那 么闲人胜过忙人的地方在哪里呢?其中道理,用一个“轻”点明,耐 人咀嚼。竹杖芒鞋诚然是轻的,轻巧,轻便,然而在雨中行路用它, 拖泥带水的,比起骑马的便捷来就差远了。那么,这“轻”字必然另 有含义,分明是有“无官一身轻”的意思。 何以见得?封建士大夫总有这么一项信条,是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苏轼因反对新法,于元丰二年被人从他的诗中寻章摘 句,硬说成是“谤讪朝政及中外臣僚”,于是在湖州任上逮捕送御史 台下狱;羁押四月余,得免一死,谪任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三年到黄
州后,答李之仪书云:“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屦,放浪山水 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被人推 搡漫骂,不识得他是个官,却以为这是可喜事:《初入庐山》诗的“可 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则是从另一方面表达同样的意思。这种心 理是奇特的,也可见他对于做官表示厌烦与畏惧。“官”的对面是“隐”, 由此引出一句“一装烟雨任平生”来,是这条思路的自然发展。 关于“一蓑烟雨任平生”,流行有这样一种解释:“披着蓑衣在 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这表示能够顶得住辛苦的生活)。” (胡云翼《宋词选》)从积极处体会词意,但似乎还没有真正触及苏 轼思想的实际。这里的“一蓑烟雨”,应该不是写眼前景,而是说的 心中事。试想此时“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了,哪还有蓑衣可披? “烟雨”也不是写的沙湖道中雨,乃是江湖上烟波浩渺、雨丝风片的 景象。苏轼是想着退隐于江湖!他写这首《定风波》在三月,到九月 作《临江仙》词,又有“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之句,使得负责 管束他的黄州知州徐君献听到后大吃一惊,以为这个罪官逃走了:结 合答李之仪书中所述的“扁舟草屦,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而自 觉可喜,他是这一种心事,在黄州的头两三年里一而再、再而三的表 白出来,用语虽或不同,却可以彼此互证,“一蓑烟雨任平生”之为 归隐的含义,也是可以了然的。 下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实。不过说“斜照相 迎”,也透露着喜悦的情绪。词序说:“已而遂晴,故作此。”七个 字闲闲的写下,却是点晴之笔。没有这个“已而遂晴”,这首词他是 1
7 州后,答李之仪书云:“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屦,放浪山水 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被人推 搡漫骂,不识得他是个官,却以为这是可喜事;《初入庐山》诗的“可 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则是从另一方面表达同样的意思。这种心 理是奇特的,也可见他对于做官表示厌烦与畏惧。“官”的对面是“隐”, 由此引出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来,是这条思路的自然发展。 关于“一蓑烟雨任平生”,流行有这样一种解释:“披着蓑衣在 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这表示能够顶得住辛苦的生活)。” (胡云翼《宋词选》)从积极处体会词意,但似乎还没有真正触及苏 轼思想的实际。这里的“一蓑烟雨”,应该不是写眼前景,而是说的 心中事。试想此时“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了,哪还有蓑衣可披? “烟雨”也不是写的沙湖道中雨,乃是江湖上烟波浩渺、雨丝风片的 景象。苏轼是想着退隐于江湖!他写这首《定风波》在三月,到九月 作《临江仙》词,又有“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之句,使得负责 管束他的黄州知州徐君猷听到后大吃一惊,以为这个罪官逃走了;结 合答李之仪书中所述的“扁舟草屦,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而自 觉可喜,他是这一种心事,在黄州的头两三年里一而再、再而三的表 白出来,用语虽或不同,却可以彼此互证,“一蓑烟雨任平生”之为 归隐的含义,也是可以了然的。 下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实。不过说“斜照相 迎”,也透露着喜悦的情绪。词序说:“已而遂晴,故作此。”七个 字闲闲的写下,却是点晴之笔。没有这个“已而遂晴”,这首词他是
不一定要写的。写晴,仍牵带着原先的风雨。他对于这一路上的雨而 复晴,引出了怎样的感触来呢? 这就是接下去的几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 风雨也无晴。”是苏轼的名句。天已晴了,回顾过来的旅程中所经历 的风雨,自有一番感触。自然界阴晴圆缺的循环,早已习惯了;宦途 中风雨的袭来,却很难料定何时能有转圜,还有雨过天晴的时候吗? 既然如此,则如黄庭坚所说的,“病人多梦医,囚人多梦赦”(《谪 居黔南十首》),遭受风吹雨打的人那是要盼望天晴的吧,苏轼于此 想得更深,他说无风雨更好。无风雨,则盼晴、喜晴的心事也不需有 了,这便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真谛。如何才能在政治上也得到“也 无风雨也无晴”的境界?是“归去”吗?这个词汇从陶渊明的“归来 去兮”取来,照应上文“一蓑烟雨任平生”。在江湖上,即使是烟雨 迷蒙,也比宦途的风雨好多了。 豪放派的出现是词坛的一大革新,它给词坛吹进了新鲜的空气, 倾注了蓬勃的生机,增加了夺目的光彩。但是北宋时期豪放派词人却 为数不多。直到南宋时期,才有岳飞、张元干、张孝祥、陆游等人以 雄伟悲壮的气魄,唱出了这个历史时代的声音,表达了崇高的爱国 主义思想。例如岳飞的《满江红》就是一首气壮山河的爱国诗篇。 在回顾了“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战斗历程后,诗人 唱出了“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情,充分表达了英 8
8 不一定要写的。写晴,仍牵带着原先的风雨。他对于这一路上的雨而 复晴,引出了怎样的感触来呢? 这就是接下去的几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 风雨也无晴。”是苏轼的名句。天已晴了,回顾过来的旅程中所经历 的风雨,自有一番感触。自然界阴晴圆缺的循环,早已习惯了;宦途 中风雨的袭来,却很难料定何时能有转圜,还有雨过天晴的时候吗? 既然如此,则如黄庭坚所说的,“病人多梦医,囚人多梦赦”(《谪 居黔南十首》),遭受风吹雨打的人那是要盼望天晴的吧,苏轼于此 想得更深,他说无风雨更好。无风雨,则盼晴、喜晴的心事也不需有 了,这便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真谛。如何才能在政治上也得到“也 无风雨也无晴”的境界?是“归去”吗?这个词汇从陶渊明的“归来 去兮”取来,照应上文“一蓑烟雨任平生”。在江湖上,即使是烟雨 迷蒙,也比宦途的风雨好多了。 豪放派的出现是词坛的一大革新,它给词坛吹进了新鲜的空气, 倾注了蓬勃的生机,增加了夺目的光彩。但是北宋时期豪放派词人却 为数不多。直到南宋时期,才有岳飞、张元干、张孝祥、陆游等人以 雄伟悲壮的气魄,唱出了这个历史时代的声音, 表达了崇高的爱国 主义思想。 例如岳飞的《满江红》就是一首气壮山河的爱国诗篇。 在回顾了“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战斗历程后,诗人 唱出了“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情,充分表达了英
雄不愿虚度年华,迫切要求建功立业,报仇雪耻,收复国土的雄心壮 志,至今读来仍然感人肺腑。 其他象张元干的《贺新郎》、张孝祥的《六州歌头》、陆游的《秋 波媚》、《诉衷情》等都比较有名。这一大批爱国词人的杰出代表是辛 弃疾。辛弃疾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词人,他和他那 一派的作家的创作使豪放派发展成为一个声势浩大的震惊词坛的重 要流派。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时历城(现山东济南)人,一生在动 乱中度过。他少怀大志,二十一岁时就结集了两千多人参加农民领袖 耿京的抗金起义队伍,曾率领五十轻骑,冲入敌营,生擒叛徒,真是 雄姿英发。义军失败后,辛弃疾提出一整套抗金作战计划,但未被朝 廷采纳。后来他在湖北、湖南、江西等地担任高级地方官吏,创建军 队,雄镇一方。他勇武善战,有很高的军事才能:他又同情人民疾苦, 努力为人民办事,表现了杰出的政治才干。辛弃疾四十一岁时被罢官, 在上饶一带农村闲住了二十多年,中间只一度被起用过。总的来看 由于他的抗敌救国的主张得不到重视和支持,抱负和才能岂不能施 展,是极不得志的。他把满腔的爱国热忱,壮志来酬的愤懑熔铸到他 那光芒四射、神采飞扬的词章里。他的词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动乱 的社会生活、民族的危机和人民的苦难。在艺术上他博学多才,善于 继承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和吸取当代作家之长。他的词风象苏轼一样 豪迈奔放而又更加悲壮沉郁,他以大胆的革新精神,打破了各种格律 和音乐的束缚,在词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9
9 雄不愿虚度年华,迫切要求建功立业,报仇雪耻,收复国土的雄心壮 志,至今读来仍然感人肺腑。 其他象张元干的《贺新郎》、张孝祥的《六州歌头》、陆游的《秋 波媚》、《诉衷情》等都比较有名。这一大批爱国词人的杰出代表是辛 弃疾。辛弃疾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词人,他和他那 一派的作家的创作使豪放派发展成为一个声势浩大的震惊词坛的重 要流派。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时历城(现山东济南)人,一生在动 乱中度过。他少怀大志,二十一岁时就结集了两千多人参加农民领袖 耿京的抗金起义队伍,曾率领五十轻骑,冲入敌营,生擒叛徒,真是 雄姿英发。义军失败后,辛弃疾提出一整套抗金作战计划,但未被朝 廷采纳。后来他在湖北、湖南、江西等地担任高级地方官吏,创建军 队,雄镇一方。他勇武善战,有很高的军事才能;他又同情人民疾苦, 努力为人民办事,表现了杰出的政治才干。辛弃疾四十一岁时被罢官, 在上饶一带农村闲住了二十多年,中间只一度被起用过。总的来看, 由于他的抗敌救国的主张得不到重视和支持,抱负和才能岂不能施 展,是极不得志的。他把满腔的爱国热忱,壮志来酬的愤懑熔铸到他 那光芒四射、神采飞扬的词章里。他的词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动乱 的社会生活、民族的危机和人民的苦难。在艺术上他博学多才,善于 继承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和吸取当代作家之长。他的词风象苏轼一样 豪迈奔放而又更加悲壮沉郁,他以大胆的革新精神,打破了各种格律 和音乐的束缚,在词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辛词中成就最高、最为后人传诵的是他的爱国词章。他一生始终 渴望着驱逐外敌,恢复祖国山河:“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 调歌头)。然而,由于南宋朝廷的腐败,只落得“落日胡尘未断,西 凤塞马空肥”的惨局,这使他的词章中充满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在 他有名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里,面对“楚天千里清秋”的 景象,登楼远望,忧虑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不禁百感交集,发出了 深沉的感叹:“可惜流年,优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 韫英雄泪!”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 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 人会、登临意。” 赏心亭里,举目远望,江南一带,千里清秋,苍茫凄凉。江水暗 随天际流,无止无尽,这多像我的愁愤心情啊。放眼望去,远山也与 我共献愤懑,共抒愁苦,纵然如玉簪如螺髻又怎样呢?我,一个远在 异乡的游子,在这夕阳西下的赏心亭里,听着离群断鸿声声悲鸣,一 时千愁百恨涌上心头。我低下头,看着手里这把佩剑,我除了含泪不 住地拍栏杆还能怎样呢?有人知道我吗?有人知道我登上楼亭,望着 这一片危在旦夕的江山心里在想些什么呢?我们甚至可以看到作者 激愤拍打栏杆的动作和内心激越情感表现出来的神情。一个“遍”字 形象传神地描写了这个场景
10 辛词中成就最高、最为后人传诵的是他的爱国词章。他一生始终 渴望着驱逐外敌,恢复祖国山河:“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 调歌头)。然而,由于南宋朝廷的腐败,只落得“落日胡尘未断,西 凤塞马空肥”的惨局,这使他的词章中充满了壮志难酬的悲愤。 在 他有名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里, 面对“楚天千里清秋”的 景象,登楼远望,忧虑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不禁百感交集,发出了 深沉的感叹:“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 韫英雄泪!”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 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 人会、登临意。” 赏心亭里,举目远望,江南一带,千里清秋,苍茫凄凉。江水暗 随天际流,无止无尽,这多像我的愁愤心情啊。放眼望去,远山也与 我共献愤懑,共抒愁苦,纵然如玉簪如螺髻又怎样呢?我,一个远在 异乡的游子,在这夕阳西下的赏心亭里,听着离群断鸿声声悲鸣,一 时千愁百恨涌上心头。我低下头,看着手里这把佩剑,我除了含泪不 住地拍栏杆还能怎样呢?有人知道我吗?有人知道我登上楼亭,望着 这一片危在旦夕的江山心里在想些什么呢?我们甚至可以看到作者 激愤拍打栏杆的动作和内心激越情感表现出来的神情。一个“遍”字 形象传神地描写了这个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