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业生态系统是在人类强烈干预下的开放系统 2、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农业生物具有较高的净生产力、较高的经济价值 和较低的抗逆性 3、农业生态系统受自然生态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的双重制约 4、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综合生产系统 5、农业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区域性 四、农业生态系统的历史发展 1、原始农业生态系统 2、传统农业生态系统 3、现代农业生态系统 教学方法和辅助手段:多媒体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 1.系统的基本性质 本章 2.生态系统的特点 思考题 3.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1.陈,农业生态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1: 2.王宏燕曹志平,农业生态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主要 3.中国21世纪议程一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北京:中 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 参考资料 4.李博、杨特、林鹏,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孙儒泳尚玉昌李庆芬党承林译,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204:6孙泳注编 生态学进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课后反思 章节 第三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一基本生物结构
1、农业生态系统是在人类强烈干预下的开放系统 2、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农业生物具有较高的净生产力、较高的经济价值 和较低的抗逆性 3、农业生态系统受自然生态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的双重制约 4、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综合生产系统 5、农业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区域性 四、农业生态系统的历史发展 1、原始农业生态系统 2、传统农业生态系统 3、现代农业生态系统 教学方法和辅助手段:多媒体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 本章 思考题 1. 系统的基本性质 2. 生态系统的特点 3. 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主要 参考资料 1. 陈阜,农业生态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1; 2. 王宏燕,曹志平,农业生态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3. 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北京:中 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 4. 李博、杨持、林鹏,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 孙儒泳 尚玉昌 李庆芬 党承林译,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4;6. 孙儒泳主编,生态学进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课后反思 章 节 第三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基本生物结构
周次 课时数 6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要使学生理解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和环境组成,种群 结构、动态、种 群之间的相互作用、种群的调节等 并且了解群落结 和要求 构和群落的演替,以及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 重点 重点:种群的结构、动态以及调节,群落的特征及演替和农业生态 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难点 难点:种群的结构和动态 教学进程 第一节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的概念与意义(0.5学时) (含章节 生态系统结构的概念 教学内容 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在时间上、空间上的配置 学时分配 和物质、能量在各成分间的转移、循环的途径 教学方法、 辅助手段) 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的概念与意义 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农业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农、林 、副、渔各业以及各业内部的组成要素之间的配置方式,能量和物 牧 在各成分或组成要素间的转移、循环途径。 第二节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1.5学时 一、环境 环境可分为区域环境、生境、生态环境、小环境、内环境 二、自然环境(Natural environment)): 三、人工环境(Artificial environment) 四、生态因子的相互作用 1、生态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可调剂性 2、生态因子的主导作用与辅助作用 3、生态因子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4、生态因子的阶段性 5、生态因子的整体效应 五、环境对生物的制约 L、最小因子定律(Law of minimum) 2、谢尔福德耐性定律Law of tolerance)
周 次 课时数 6 教学目的 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使学生理解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和环境组成,种群 结构、动态、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种群的调节等。并且了解群落结 构和群落的演替,以及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 重 点 难 点 重点:种群的结构、动态以及调节,群落的特征及演替和农业生态 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难点:种群的结构和动态 教学进程 (含章节、 教学内容、 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 辅助手段) 第一节 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的概念与意义(0.5学时) 一、生态系统结构的概念 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在时间上、空间上的配置 和物质、能量在各成分间的转移、循环的途径。 二、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的概念与意义 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农业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农、林、 牧、副、渔各业以及各业内部的组成要素之间的配置方式,能量和物 质在各成分或组成要素间的转移、循环途径。 第二节 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1.5学时) 一、环境 环境可分为区域环境、生境、生态环境、小环境、内环境。 二、自然环境(Natural environment): 三、人工环境(Artificial environment) 四、生态因子的相互作用 1、生态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可调剂性 2、生态因子的主导作用与辅助作用 3、生态因子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4、生态因子的阶段性 5、生态因子的整体效应 五、环境对生物的制约 1、最小因子定律(Law of minimum) 2、谢尔福德耐性定律(Law of tolerance)
3、生活型life form)和生境(habitat) (1)生活型 (2)生境 六、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L、生态型(ecotype) 2、生态位(niche) 七、生物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森林的生态效应 2、淡水水域生物的生态作用 3、草地生物的生态效应 4、农田生物的生态效应 第三节种群(2学时) 一、种群的结构 (一)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和阿利氏原则 1、种群的分布格局通常可分为三类 随机型(random):蜘蛛等 均匀的(uniform):个体间存在自我生存领地, 成丛的(clumped):如蜜蜂、蚂蚁等。 2、阿利氏原则:即每个生物都有自己最适的密度,过疏过密都产生限 制影响。种群总是避免过分的分散和过分拥挤,使种群内个体能获得 最佳的生活和生存条件, (二)种群的大小和密度 1、种群大小 2、种群密度 (三)种群的繁殖力 1、出生率:种群产生新个体的能力 (1)最大出生力:受任何生态因子限制,种群处于理想状态时产生新 个体的最大能力。反映了该生物的特性。 (2)实际出生力(生态出生力):种群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产生新 个体的能力。反映了环境对该种群的影响
3、生活型(life form)和生境(habitat) (1)生活型 (2)生境 六、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1、生态型(ecotype) 2、生态位(niche) 七、生物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森林的生态效应 2、淡水水域生物的生态作用 3、草地生物的生态效应 4、农田生物的生态效应 第三节 种群(2学时) 一、种群的结构 (一)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和阿利氏原则 1、种群的分布格局通常可分为三类 随机型(random):蜘蛛等 均匀的(uniform):个体间存在自我生存领地。 成丛的(clumped):如蜜蜂、蚂蚁等。 2、阿利氏原则:即每个生物都有自己最适的密度,过疏过密都产生限 制影响。种群总是避免过分的分散和过分拥挤,使种群内个体能获得 最佳的生活和生存条件。 (二)种群的大小和密度 1、种群大小 2、种群密度 (三)种群的繁殖力 1、出生率 :种群产生新个体的能力。 (1)最大出生力:受任何生态因子限制,种群处于理想状态时产生新 个体的最大能力。反映了该生物的特性。 (2)实际出生力(生态出生力):种群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产生新 个体的能力。反映了环境对该种群的影响
|2、死亡率:单位时间内种群死亡的个体数。 (1)最小死亡率:种群处于理想状态时的死亡率。 (2)实际死亡率:种群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的死亡率。又称生态死亡 率,不仅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而且受种群大小和年龄组成的影响。 (四)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比 (五)内禀增长率和环境容纳量 (1)内禀增长率 (2)环境容纳量(K) 二、种群的动态 (一)生命表和存活曲线 1、生命表 2、存活曲线:A型、B型和C型 (二)种群的增长型 (1)种群的指数增长 (2)种群的逻辑斯谛增长 三、种群间的相互作用 (一)负相互作用 1、竞争 2、捕食 3、寄生 4、偏害作用 (二)正相互作用 1、偏利作用(共栖) 2、原始合作 3、互利共生 (三)种间相互关系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农作物间作套种、林粮间作及人工混交林的建立 2、生物防治病虫害及杂草 (四)次生代谢产物在种间相互关系中的作用
2、死亡率 :单位时间内种群死亡的个体数。 (1)最小死亡率:种群处于理想状态时的死亡率。 (2)实际死亡率:种群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的死亡率。又称生态死亡 率,不仅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而且受种群大小和年龄组成的影响。 (四)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比 (五)内禀增长率和环境容纳量 (1)内禀增长率 (2)环境容纳量(K) 二、种群的动态 (一)生命表和存活曲线 1、生命表 2、存活曲线:A型、B型和C型 (二)种群的增长型 (1)种群的指数增长 (2)种群的逻辑斯谛增长 三、种群间的相互作用 (一)负相互作用 1、竞争 2、 捕食 3、寄生 4、偏害作用 (二)正相互作用 1、偏利作用(共栖) 2、原始合作 3、互利共生 (三)种间相互关系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农作物间作套种、林粮间作及人工混交林的建立 2、生物防治病虫害及杂草 (四)次生代谢产物在种间相互关系中的作用
(1)植物与植物的化感作用 (2)植物与微生物的化感作用 (3)植物与草食动物间的化相互作用 (4)动物信息素 四、种群的适应与对策 (一)形态适应 (二)生理适应 (三)生态适应 1、K对策者 2、对策者 五、种群波动与调节 (一)种群波动:非周期性波动和周期性波动 (二)种群调节 I、密度制约作用(density dependent)。 2、非密度制约(density independent.) 第四节农业生态系统的群落(1学时) 一、群落的特征 (一)群落的基本特征 (二)群落的组成 (三)群落的类型与分布 二、群落的结构 (一)垂直结构(vertical structure) (二)水平结构(horizontal structure) (三)时间结构(temporal structure)) (四)群落的交错区(ecotone)与边缘效应(edge effect) 三、群落的演替succession) (一)群落演替及其自然群落演替的类型 (二)演替系列
(1)植物与植物的化感作用 (2)植物与微生物的化感作用 (3)植物与草食动物间的化相互作用 (4)动物信息素 四、种群的适应与对策 (一)形态适应 (二)生理适应 (三)生态适应 1、K对策者 2、r对策者 五、种群波动与调节 (一)种群波动:非周期性波动和周期性波动 (二)种群调节 1、密度制约作用(density dependent)。 2、非密度制约(density independent)。 第四节 农业生态系统的群落(1学时) 一、群落的特征 (一)群落的基本特征 (二)群落的组成 (三)群落的类型与分布 二、群落的结构 (一)垂直结构(vertical structure) (二)水平结构(horizontal structure) (三)时间结构(temporal structure) (四)群落的交错区(ecotone)与边缘效应(edge effect) 三、群落的演替(succession) (一)群落演替及其自然群落演替的类型 (二)演替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