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IGINS OF THE GLOBAL ORDER: rom the Meridian Lines to the Stand 刘禾主编 世界秩序与 全球史研究的新路径 文明等级 生活·撞者·新知三联书店
Contents 目录 刘禾 序言:全球史研究的新路径 | 唐晓峰 地理大发现、文明论、国家疆域 15 刘禾 国际法的思想谱系:从文野之分到全球统治 43 梁展 文明、理性与种族改良:一个大同世界的构想 101 姜靖 世博会:文明/野蛮的视觉呈现 163 赵京华 福泽谕吉“文明论”的等级结构及其源流 209 郭双林 从近代编译看西学东渐 一项以地理教科书为中心的考察 235 宋少鹏 “西洋镜”里的中国女性 291 程巍 语言等级与清末民初的“汉字革命” 347 孟悦 反观“半文明”:中国植物知识的转轨与分流 405 瑞贝卡卡尔 重审“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与历史的纠结 449 刘大先 中国人类学话语与“他者”的历史演变 469 鸣谢 516
1: 序言:全球史研究的新路径 :刘禾 今天的世界秩序是从哪里来的? 说到这个问题,人们马上会想到自20世纪“二战”后由美国主导的世 界秩序,却不知不觉会忽略发生在五百多年前的一个大事件。那个事件无 比清晰地表明,现代世界秩序的建立,肇始于欧洲人在1494年划定的一 条地球子午线,它就是著名的《托尔德西拉斯条约》(Treaty of Tordesillas)》 的具体内容。 什么是《托尔德西拉斯条约》?那是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两年后,葡 萄牙与西班牙两国之间签署的一项双边条约。凭借这个条约,欧洲人第一 次在地球版图的意义上对世界进行了势力范围的划分。此事具有重大的历 史意义,因为正是《托尔德西拉斯条约》所规定的地球子午线,开启了现 代世界秩序的地缘政治。 但是,单凭国际条约和武力征服,无论什么势力都无法建立起一个普 天下认可的世界秩序。无独有偶,随着欧洲人创造的世界秩序向地球的各 个角落蔓延和渗透,一个关乎“人心”的地缘政治一所谓的文明等级一 也应运而生。从那时起,一个双重结构的地缘政治,开始浮现在人们的视
:2 世界秩序与文明等级 野之中:这是一个以地球的空间并同时以地球上的人心为轴线的双重结构。 多少叫人诧异的是,如此重大的历史课题,却常常被学科固有的建制 挡在门外,被有意或无意地冷落,甚至长期视而不见。这是为什么?本书 沿着跨学科的思路,试图开辟一条全球史研究的新路径,以求深入了解现 代地缘政治的双重结构及其历史渊源,希望由此获取新的历史意识。我相 信,这种历史意识对今人尤其重要,否则人们将难以面对当前纷杂变动的 世界乱象,也无从构想未来的世界秩序,更遑论对未来全球化治理的道义 做出深入的思考。 本书反复强调的是,在15世纪末以降的五百多年之中,世界文明等 级之确立,对现代地缘政治的形成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这里的问题 是,文明等级的标准为什么对世界秩序那么关键?这些标准是怎样在地缘 政治中得以确立的?此外,文明等级的话语进入晚清中国后,为什么给国 人的心灵造成如此重大的冲击和创伤?中国与世界之间,为何总是在“文 明”的问题上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纠结? 在今天的中国,围绕“文明”二字的各种论述非但不过时,而且渗透 在人们的社会意识和日常言行之中,如同一个挥之不去的幽灵。这个幽灵 在诉说什么?表达怎样的焦虑和愿望?为什么迟迟不愿离去? 本书从这一系列的疑问出发,以求寻找一条全球史研究的新路径。 :全球史的研究方法 读者手中的这本全球史研究的论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论文结集,而 是一批原创性的学术研究(original research)的汇合,它是十几位学者花了 几年时间,通力合作,集体劳动的结晶。全球史研究,首先要求学者开拓 视野,跨越各自的学科藩篱,参照多语种的原始文献,并对现代学科本身
序言:全球史研究的新路径 3 的谱系作出全面的梳理和反省。本书所体现的如此规模的全球史研究,在 国内学术界可能尚属首例,但这仍然是抛砖引玉,期待更多更好的全球史 研究在未来出现,大家共同努力,来改变现存的学术格局。 作为编者,我需要对这本论文集的方法论做一点说明。 其一,本书从事的全球史研究,固然涉及“文明”概念的传播,但它 既不是概念史,也不是关键词研究。⊙严格地讲,本书的研究对象是跨国、 跨地域、跨语际的话语实践,因此,其研究范围必然包括学术建制、媒体 技术、地球版图、视觉展示、科学技术、国际法,以及形形色色的书写行为 翻译行为和学术行为。我们集中关心的问题是,这些跨国、跨地域、跨语 际的话语实践如何创造了当今的世界秩序? 其二,全球史与世界史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世界史的思考往往将本 国的历史排除在视野外,而国别史的研究者又通常只问本国史,鲜有涉及 他国历史。这种知识上的分工一直都很流行,在世界各地大同小异,这给 人们认识世界造成一些不可避免的盲区。②相比之下,全球史在研究方法 上获得了重大的突破,它不分国别史和世界史,而是把本国的历史置于全 球地缘政治的大范围中来进行互动研究,因此,本国的问题同时也是世界 的问题,世界的问题也是本国的问题。这样的全球史研究,近些年在国际 学术界也是新领域,也一直在探索之中。可以说,这部论集及时加入了全 ①除少数例外,概念史研究经常将词汇(word)与概念(concept)混淆不清,这不能不说是思雏上的误区。 人类创造的大量视觉符号和书写符号,数码、色遭、地图、音符、手势、图表、绘画、摄影、电影剪辑等 都属于概念的范畴,但不一定属于文字或语言的范畴。例如,本书姜靖的文章涉及万国博览会的有色人种 展示,这种空间展示属于文明等级的概念范睛,但不能被当作词汇来处理。威廉姆斯的关键词(kyw0d) 研究在方法上和概念史不谋而合,它也经常把词汇和概念混淆起来,类似这样的研究既不能严谨地处理 字词,也不能构成严格意义的概念史。我在近期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对这些误区有一些方法论上的辨析, 故在此不餐,参见Lydia H.Liu,“Shadows of Universalism:The Untold Story of Human Rights around 1948",Critical Inquiry 40 (Summer 2014):385-417. ②排除国别史,仅仅是世界史写作的弊病之一。长期以来,世界史写作本身就是文明等级话语一再被生产 被复制的重要文类之一。详见本书程巍对世界史写作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