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 序 我们究竟应当给大学哲学专业的本科生与研究生、哲学爱好 者和中国文化的爱好者们提供哪些最基本的中国哲学或中国精英 文化的原典呢?一般说来,最起码的中国哲学的ABC有哪一些 呢?在人文素质教育中,我们常常向理、工、农、医科及社会科学、 人文学的同学们介绍并讲授《四书》(《论语》、《孟子》、《大学》、 《中庸》)、《老子》、《庄子》、《荀子》、《坛经》等最基本的经典,希望 诸君一字一句地研习。与此同时,我们又面向全校各院系同学开 了“中国古典哲学名著选读”、“《四书》与儒家伦理”、“《老》、《庄》 与道家智慧”等公共选修课程,帮助同学们掌握、理解一些中国经 典。对于哲学专业的同学来说,这是与必修课“中国哲学史”配套 的必修课程;对于文科的同学来说,这也是起码要学握的基础知 识。本书即是我们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选编并注释的一种教材, 目的是方便青年学子和社会上广大的哲学与文化的爱好者们诵 习、研读。至于哲学专业的研究生,不论从事哪一个二级学科或分 支学科研究,起码都要诵习、研读、理解这些典籍。故本书也是我 院全体硕士生通开课的教材。 我们的年轻人应当有读懂一点经典的起码的训练。其实并不 难。我们只有通过一句一句地读,才能走近经典,进而与古代的智 者、圣人、先知,作平等的心灵交流与思想对话。华夏族群在数千 年的融合与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存体验、宇宙观念、致思 取向、行为方式、价值系统,凝结成极其宝贵的、独到的哲学智慧
我们的祖先创造的宝典汗牛充栋。我们编选的原则是:把最重要、 最有根源性、原创性与代表性,最应当让青年们把握或领悟的哲学 资料,特别是把涉及到中国哲学智慧、中国文化之价值理念的核心 内容选进来。同时,为避免支离破碎,我们在选编时尽可能照顾到 名著名篇之某篇某章的完整性,以便我们完整地加以理解,避免断 章取义。 中国哲学是生命的学问,儒、释、道诸家有不同的理想的境界, 并力图在现世中实现。中国哲人有自己的终极信念、信仰,而且身 体力行。中国哲人把宇宙看做是创造流衍的、永恒变动的、开放 的、交融互摄、有机联系的整体。人与自然、人与物、人与人、人性 与终极的天道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它们是和谐的整体。 人的创造精神即来源于大化流行、无穷无尽的宇宙生命。宇宙自 然及其诸神灵与人之间,没有间隔。人在创造的活动中,也在修养 身心的工夫中,把握真、善、美的价值,体验崇高的精神意境,卓然 挺立于天壤之中,不断追求精神自我的完善和超越。儒家人文的 价值理想和道德精神,道家、佛家放达、逍遥、解脱、开放的心灵,诸 子百家的生存智慧与机智的论辩,宋明理学家的境界追求,都是人 类21世纪宝贵的精神资源。 中国的经典诠释有自己的特点,其开放性不仅在于不断容许 新的经典出现,而且在于不断容许不同的解释并存。经、子之学的 经—传一记、经一说、经一解及注疏的方式,并不是封闭 的、教条的,也没有限定诠释者,相反却给诠释者提供了改变精神 理路、发挥微言大义的场域。在薪火相传中,不断地寓含、加入了 诠释者的创见。加上汉语言文字的特点,中国经典及其诠释给读 者以极大的想象空间和解读的余地。中国经典诠释的特点,不在 于语言文字的铺陈、雕琢和知性系统的建构,而在于与圣贤对话, 去感受、领悟经典,创造新的经典或新的理路。以人为本,以道德 为中心,是中国经典诠释的特色。中国经典不仅仅属于历史,而且 属于现代,它可以促进传统精神资源的创造性诠释与转化,为现代
化的精神文化提供营养。我们选编的内容涉及的经典著作(或作 者)约三十八种。编者对这些著作或人物略加介绍,并对原文的 文字或名词略作注释,又在每篇文章或某些章节后略作“思想指 要”,点醒其精神。这些工作是在前人与时贤的经典的专书注疏 或诠释的基础上进行的。我们的注释借鉴了诸方家的成果,一般 在某篇或某家的注释之末作了说明。最后我们都断以己意。本书 注释比较简略,要真正理解原文的丰富的哲学内涵,当然需要老师 们的讲授与指导和同学们一字一句地、仔细认真地阅读。诸君可 以先选读、背诵其中的部分内容,行有余力,再加以通读。我们只 有进入先贤的语境,才能逐步把握、理解中国经典之精神。 收入本书诸材料的整理与注释工作,分别由我与龚建平、丁四 新、张杰、秦平、乐胜奎等先生分工完成。我还负责篇目选择、体例 制定、出思考题、列参考书目及组织协调工作,并通读、审阅、校核、 修改了全书。文碧方先生等数位同仁协助我反复精校。全部工作 用了三年多的时间。本书以各权威注疏本为底本,在选材、注释与 校对方面,是同类书中最好的读本。本书编注整理工作中的疏失, 在所难免,敬请专家学者与读者诸君批评指正。 邦齐勇 2003年冬天于珞珈山 三
编序 一、《尚书》选 尧典 二 舜典 五 盘庚下 九 洪范 大诰 一六 召诰 二O 二、《诗经》选 二七 文王 二八 烝民 二九 维天之命 三一 三、《周易》经传选 三三 乾卦经传 三四 坤卦经传 三九 系辞(上、下传) 四二 四、《论语》选 五七 五、《老子》选 七九 六、《墨子》选 九七 兼爱(下) 九八 天志(上) 一O六 七、《楚辞》选 天问 八、《管子》选 一 二三 心术(上) 一二四 内业 一二八 九、《孟子》选 一三五
公孙丑上(选) 一三六 告子(上) 一四一 尽心(上) 一五O 尽心(下) 一五八 十、《庄子》选 华 一六七 逍遥游 一六八 齐物论 一七三 大宗师 一八三 天下 一九四 十一、新出土简帛文献选 二O三 道原 二O四 五行 二O六 性自命出 二一 十二、《公孙龙子》选 = 二一九 白马论 二二〇 坚白论 二二三 指物论 二二六 十三、《荀子》选 二二九 天论 二三O 礼论 二三五 解蔽 二四八 性恶 二五七 十四、《韩非子》选 二六五 解老 二六六 ◆ 喻老 二八二 三 十五、《礼记》选 二九一 乐记 二九二 大学 三O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