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中国语言文学专业) 课:030123、0r01024、0701024 (1)中文名:中国古代文学 2》院(系)及教研室:文学与新阅学院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 四、大纲说明 层科 性 代福票不包合远代)的文学史作家。作:T样相失的文学我家与文学孕 课程分为三部分: 气的成生.贴 时/周,计90学时: 时/周,计72学时。 、纲目 第部分 先秦一一魏晋六朝 版目的光先文学概况,学习特话、离音,诗,是,散文和历史文:了解诸干丰高的思文 秦文学 教学重点与难点]:诗经,楚辞,诸子散文 :讲解结合讨论。 第一节 原始歌谣和古代神话: 先泰是拍泰以前的历史时期。先泰文学的主要成就是诗歌和散文。 又字的起 克恶 的文历史数文生以及装中好7文 周至警衣的研得 代表,《尚书》和《春秋》代表了散文的逐渐发展。产生于西 新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二限始款神是热先出现期义学样式:原始承语的特点:劳动的肤谣,综合性,集体性,口头修 代神 自然補 :神话与传说,宗教迷信的异同:神话对我国后代文学的影响。 (2)《精卫填海》 3 后 第二节 《诗经 关于《诗经》 和注年代和地。 者,作品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中国语言文学专业) 一、课程代码:07010023、07010024、07010024 二、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学 (1)中文名:中国古代文学 (2)英文名: 三、课程管理院(系)及教研室:文学与新闻学院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 四、大纲说明 1、适用专业、层次: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2、学时与学分数: 共计234学时,13学分。 3、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性质:专业基础课程。 目的与任务: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先秦至清代(不包含近代)的文学史和作家、作品;了解相关的文学现象与文学思 潮;掌握一定的文献典籍;初步具有研究的方法。 4、先行、后续课程 课程分为三部分: (1)先秦——魏晋六朝:5学时/周,计90学时; (2)唐宋:4学时/周,计72学时; (3)元明清:4学时/周,计72学时。 5、考试方式与成绩评定 以闭卷笔试结合平时考查成绩的方式为主,教师也可以根据教改需要采取其他适当的考试方式。 五、纲目 第一部分 先秦——魏晋六朝 第一章 先秦文学 [教学目的]:学习先秦文学概况;学习神话、寓言,诗经,楚辞,诸子散文和历史文;了解诸子丰富的思想文 化。 [教学重点与难点]:诗经,楚辞,诸子散文 [教学时数]:40学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解结合讨论。 第一节 原始歌谣和古代神话: 一、先秦文学概况: 先秦是指秦以前的历史时期。先秦文学的主要成就是诗歌和散文。 文学的起源。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起源于劳动。 散文的开端以甲骨卜辞,铜器铭文和《易经》为代表,《尚书》和《春秋》代表了散文的逐渐发展。产生于西 周至春秋中叶的《诗经》,代表着当时文学的最高成就。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诸子散文,历史散文产生以及屈原和楚辞的出现,揭开了我国文学史的 新篇章。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二、原始歌谣和古代神话: (一)原始歌谣:诗歌是最先出现的文学样式;原始歌谣的特点:劳动的歌谣,综合性,集体性,口头性。 (二)古代神话:自然神话,英雄神话。 我国古代神话的保存;神话与传说,宗教迷信的异同;神话对我国后代文学的影响。 1、原始歌谣讲读篇目: (1)《弹歌》 (2)《伊耆氏蜡辞》 2、古代神话讲读篇目: (1)《女娲补天》 (2)《精卫填海》 3、阅读篇目: 《后翌射日》、《黄帝擒蚩尤》、《共工怒触不周山》、《鲧禹治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作适当增减、调整。 第二节 《诗经》 一、关于《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的名称; 《诗经》的分类:风、雅、颂; 《诗经》的作者,作品产生的年代和地域; 《诗经》的编集、流传和注本。 二、《诗经》的思想内容
):风华宝蓬曲喷了没弱秋头百多年间的社会生活 颂是尊祖敏天的诗篇,但有些反映了周王朝的发展和当时的生产情况。 三、《诗经的买主 二)、形多 用韵、丰富的词汇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诗篇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四、讲读 、《采藏 五、阅 教饰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需安适当拾促调整.无衣》、《静女》、《倾人)。 《硫》 《何草不苗》、《伐》 第三克泰款的社会原因 三、历史散文左传》 1、左传的名称、作者。 48 秋牌表现的进步思想。 文学特色 作 语》的 为容 战国策》名称、成书过程、作者和编者 《战国策》的主要内容和文学价值。 三、诺了文关于诸子百 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极其代表作品。诸子散文发展的总趋向。诸子散文的影响。 “礼“为中心的学说 自在文化教有上的贡献 ,尚贤、尚同等主张 公蔽受的特色说锅达,发痒详尽,气势充沛:长于辩论,善于运用营喻和离古故事说明道理。 学》的文 汪洋恣肆,构思奇特,想象丰富:艺术形象传神生动:善于运用寓言故事、比喻和 专手 。《庄子》一书的注本 (五 ,结构完整严密:比喻繁复:标志着说理散文的成熟。苟子在文学 式样方面的创造 非子 求热结合起来的政治学说 韩非子散文的特色:锋芒锐利,议论透辟,推证事理,切中要者:善用寓言故事和历史知识来说理。 历史散文讲读篇目: 《左传》一 一《烛之武退秦师》 册》 【公客孟尝君》
(一)、风是《诗经》的精华,它广泛地反映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社会生活。 (二)、一小部分小雅反映了周王朝走向崩溃、没落的社会现实。 (三)、颂是尊祖敬天的诗篇,但有些反映了周王朝的发展和当时的生产情况。 三、《诗经》的艺术成就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一)、以抒情为主的艺术特点。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二)、形式多样化:以四言为主的句法,重章、叠句、用韵、丰富的词汇。 (三)、"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诗篇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四、讲读篇目: 1、《关雎》 2、《七月》 3、《生民》 4、《蒹葭》 5、《采薇》 五、阅读篇目: 《东山》、《硕鼠》、《何草不黄》、《伐檀》、《无衣》、《静女》、《硕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作适当增减、调整。 第三节 先秦散文 一、先秦散文兴盛的社会原因: 二、历史散文: (一)《左传》 1、《左传》的名称、作者。 2、《左传》与《春秋》的关系。 3、《左传》的内容。《左传》表现的进步思想。 4、《左传》的文学特色。 (二)《国语》 1、《国语》的作者。 2、《国语》的主要内容。 3、《国语》的文学价值。 (三)《战国策》 1、《战国策》名称、成书过程、作者和编者。 2、《战国策》的主要内容和文学价值。 三、诸子散文: (一) 关于诸子百家: 诸子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极其代表作品。诸子散文发展的总趋向。诸子散文的影响。 (二)、孔子和《论语》: 1、 孔子的生平及其以"仁"、"礼"为中心的学说。 2、 自在文化教育上的贡献。 3、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内容。 4、 《论语》的特色,短章警句,语言简练;从容委婉,含蓄。《论语》的三种版本及其注本。 (二)、墨子: 1、 墨子的生平。 2、 墨子的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等主张。 3、 《墨子》一书的特色。 (三)、孟子:孟子的生平。 1、 孟子的"仁政"学说和其他主张。 2、 散文的特色:说理畅达,发挥详尽,气势充沛;长于辩论,善于运用譬喻和寓言故事说明道理。 (四)、庄子: 1、庄子的生平和思想。 2、《庄子》的文学特色:汪洋恣肆,构思奇特,想象丰富;艺术形象传神生动;善于运用寓言故事、比喻和 夸张手法说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3、庄子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庄子》一书的注本。 (五)、荀子: 1、 荀子的生平和思想。 2、 荀子的散文特色:长于说理,论点明确,结构完整严密;比喻繁复;标志着说理散文的成熟。荀子在文学 式样方面的创造:《赋篇》和《成相》。 (六)、韩非子: 1、 韩非的生平。 2、 非的以法治为中心,把法、术、势结合起来的政治学说。 3、 韩非子散文的特色:锋芒锐利,议论透辟,推证事理,切中要害;善用寓言故事和历史知识来说理。 四、讲读篇目: (一)、历史散文讲读篇目: 1、《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3、《国语》-《召公谏弭谤》 4、《战国册》-《冯谖客孟尝君》
(长沮桀溺耦而耕章》 2、《孟子》- 五、阅读 左历史散文阅读筒月: 践灭是,耳之亡》《晋楚城濮之战》《宫之奇谏假道》《郑伯克段于马 《战国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庄辛说楚襄王》《触龙说赵太后》《唐雎为安陵君劫秦王》(二)、 子散 文阅读篇目: 2、《子非政奶 解牛》庄子寓言故事 《荀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作适当增减、调整。 屈原和楚辞 、头禁的产生《》的辑和主要注本:楚辞对汉赋的影希。 (一)、屈原的生平、思想和创作。 于和保持崇美高洁的品德。 积作受的作疗法 奇特的比兴方法。 (四) 、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朱的屈经费查赋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五、2楚辞读篇目 第教目春文季习素汉文学概况:学习素汉政论文:学习《史记》、书:了解汉学习汉乐府和文人五 [教学重点与难点]:.《史记》,《汉书》。 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解结合讨论 第一节 秦汉文学概识 ,条工朝的建 统治地位代文化专制主义造成文化大腿:泰之文章,李斯人而配:李新使 ,汉初政论散文的发 汉初政论散文的基本特征:从巩周汉王朝统治的实际需要出发,指陈国事,提出政见:议论风发,感情强 烈,富有文和呢错: 夏谊的生平和政治主张。贾谊史论的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 晁错的生平和政治主张。政论文的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 讲读篇目:
(二)、诸子散文讲读篇目: 1、《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长沮桀溺耦而耕章》 2、《孟子》——《有为神龙之言者》、《天时不如地利》 3、《庄子》——《逍遥游》 五、阅读篇目: (一)、历史散文阅读篇目: 1、《左传》:《晋公子重耳之亡》《晋楚城濮之战》《宫之奇谏假道》《郑伯克段于鄢》 2、《国语》:《勾践灭吴》 3、《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庄辛说楚襄王》《触龙说赵太后》《唐雎为安陵君劫秦王》(二)、 (二)、诸子散文阅读篇目: 1、《论语》论语语录 2、《墨子》《非攻》 3、《孟子》《鱼我所欲也》 4、《庄子》《养生主 庖丁解牛》 庄子寓言故事 5、《荀子》《劝学》《赋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作适当增减、调整。 第三节 屈原和楚辞 一、关于楚辞: 楚辞"的涵义;楚辞的产生;《楚辞》的编辑和主要注本;楚辞对汉赋的影响。 二、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一)、屈原的生平、思想和创作。 (二)、屈原作品的思想内容: 1、强烈的爱国热情与强烈的批判斗争精神。 2、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与爱好和保持崇美高洁的品德。 (三)、屈原作品的艺术成就: 1、 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 2、 奇特的比兴方法。 (四)、原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1、 文学上的影响。 2、 爱国主义的影响。 三、宋玉: 宋玉的作品及其在辞赋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四、《楚辞》讲读篇目: 1、《离骚》 2、《湘君》 五、《楚辞》阅读篇目: 《湘夫人》、《山鬼》、《国殇》、《涉江》、《对楚王问》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作适当增减、调整。 第二章 秦汉文学 [教学目的]:学习秦汉文学概况;学习秦汉政论文;学习《史记》、《汉书》;了解汉赋;学习汉乐府和文人五 言诗。 [教学重点与难点]:《史记》,《汉书》。 [教学时数]:20学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解结合讨论。 第一节 秦汉文学概说 一、秦汉的社会概况:秦王朝的建立及其迅速灭亡;西汉前期经济的繁荣,国力的强盛;武帝以后土地高度民 主集中,东汉时期外戚、宦官专权,农民起义不断发生;汉初黄老思想盛行,武帝时独尊儒术,确定了儒家思想的 统治地位。 二、秦代文化专制主义造成文化大倒退: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李斯《谏逐客书》、秦刻石文、秦民歌。 三、汉初政论散文的发展: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后世往往把它看作汉代文学的代表。传记文学《史记》和 《汉书》,五言诗的产生和发展。汉乐府和文人。五言诗。 第二节 汉初的政论散文 一、汉初政论散文的基本特征:从巩固汉王朝统治的实际需要出发,指陈国事,提出政见;议论风发,感情强 烈,富有文学性。 二、贾谊和晁错: 1、 贾谊: 贾谊的生平和政治主张。贾谊史论的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 2、 晁错: 晁错的生平和政治主张。政论文的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 三、讲读篇目: 《论贵粟疏》 四、阅读篇目:
《过秦论》 第三节、汉 对后世文 :汉的产生和特金,汉赋关盛的原因:汉的发过程和流变:汉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 汉赋的重要作家作品简介: 《毛发》开始形成汉大赋的体制 重要的地 调世哥费药本音汉大赋的因定体式。是汉大赋的代表作品,在汉赋发民史上有若及其 前期作赋模拟司马相如。晚年薄辞赋而不为,专事哲学思想著述。有《甘泉赋》、《长扬赋》、《河东赋》 5、班调:两都威和《归田味)。 讲读篇目: 归田 (子虚赋》(节选〉 《刺世嫉邪赋》、《甘泉赋》 司的产生的主客观条件和经过 进步的能 思想内 侠义之士的歌颂,对农 墨民性。对统治阶级丑恶面目、残暴本性的揭露和批判。对爱国英雄和 《史记》的艺术成就:对人物形象作整体性的描绘,运用多种方法刻划人物,强烈的感情色彩,语言的运 班和《汉书》: 2、《汉书》的体例制和特点 3、《汉书》同《史记》的比较。 理读木纪)、班《苏武传)(节选) 四 第五节、汉代诗歌 1、乐府的涵 的米源和分类:感于 的修发衫话生参面和人民的箱苦生活 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怎汉代文人无诗代末,从好中下限分子种心理,格民了面 社会的动荡 。强烈的抒情性,五言诗成熟的标志。 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讲读篇 汉乐府 汉乐府:《战城南》 《江南》、《饮马长城窟行》
《过秦论》 第三节、汉赋 一、关于汉赋:汉赋的产生和特征;汉赋兴盛的原因;汉赋的发展过程和流变;汉赋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及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二、汉赋的重要作家作品简介: 1、 贾谊:《鵩鸟赋》。 2、 枚乘:《七发》开始形成汉大赋的体制。 3、 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的生平。《子虚上林赋》建立了汉大赋的固定体式,是汉大赋的代表作品,在汉赋发展史上有着及其 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暴露了汉赋的根本弱点。 4、 扬雄: 前期作赋模拟司马相如。晚年薄辞赋而不为,专事哲学思想著述。有《甘泉赋》、《长扬赋》、《河东赋》 等。 5、 班固:《两都赋》。 6、 张衡:《两京赋》和《归田赋》。 7、赵壹:《刺世嫉邪赋》。 三、讲读篇目: 《归田赋》、《子虚赋》(节选) 四、阅读篇目: 《刺世嫉邪赋》、《甘泉赋》 第四节、汉代传记文学 一、司马迁和《史记》: 1、 司马迁的生平: 2、《史记》产生的主客观条件和经过: 3、《史记》的体例和注本: 4、《史记》的思想内容: 进步的历史观念,朴素的唯物思想及其人民性。对统治阶级丑恶面目、残暴本性的揭露和批判,对爱国英雄和 俠义之士的歌颂,对农民起义及其领袖的肯定。 5、《史记》的艺术成就:对人物形象作整体性的描绘,运用多种方法刻划人物,强烈的感情色彩,语言的运 用技巧。 6、《史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二、班固和《汉书》: 1、 班固的生平: 2、《汉书》的体例和特点: 3、《汉书》同《史记》的比较。 三、讲读篇目: 司马迁《项羽本纪》、班固《苏武传》(节选) 四、阅读篇目: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陈涉世家》 第五节、汉代诗歌 一、汉乐府: 1、乐府的涵义。 2、乐府诗的来源和分类。 3、乐府民歌的思想性。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广泛反映了两汉社会面貌和人民的痛苦生活。 4、乐府民歌的艺术性。注重人物形象的刻划,形式自由多样,语言生动。 5、乐府民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二、古诗十九首: 1、五言诗的起源和发展。 2、古诗十九首的名称和作者。 3、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是汉代文人无言诗的代表,从写中下层知识分子的心理出发,曲折的反映了当时 社会的动荡。 4、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性。强烈的抒情性,五言诗成熟的标志。 5、古诗十九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讲读篇目: 汉乐府:《东门行》、《有所思》、《上祁》、《陌上桑》、《孔雀东南飞》 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迢迢牵牛星》、《明日何皎皎》 四、阅读篇目: 汉乐府:《战城南》、《江南》、《饮马长城窟行》、《上山采蘼芜》 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涉江采芙蓉》、《明月皎夜光》、《冉冉孤生竹》、《迢迢迁牛星》
魏晋南北胡文学 之习魏晋南北朝文学概况:学习建安文学、正始文学、西晋文学、南北朝文学的作家作品。 明心的论 第一节 翻文学概说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概说 :义 第二节、建安文学貌和基木射 统。 文学上个很灿烂的时代,城起了我国文人诗歌的第一个高湘,开辟了五言诗的时代,形成了建安风骨的传 以为费乐酰实文传学区映出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表我出作家积投查发的进取精神。 情辞懔概、格调清新的独特风格,形成了“建安风骨“。 建安时期的重要作家: 快的平。对文学的爱好和提月。诗歌借乐府古题写时事,悲凉使慨,沉郁雄健。 的生平。诗歌清丽转,细腻缩绵。对七言诗发展的献。 3、曹植: 周密、 植的生开:前期诗歌抒发追求建功立业的地负,后期诗歌抒发要求自由与解脱的感情。刚能、雄泽的气势, 建安七子和王粲 建 草,的获钙当时的社会动乱和人民的苦难。 蔡琰 世和生平。 曹操《短歌行》、《蒿里行》;曹不《燕歌行》:曹植《伯马篇》:王粲《七哀诗》。 、普操风步夏行)阀雅德虽寿》!主粲(位楼除》:陈琳《饮马长城庭行·刘做《赠从 第三 特占」 对现实的 不满,消极出世、优生畏祸的思想。曲折含浑的诗风。 生平思想。对黑暗现实消极反抗的政治态度,内心苦闷感情的抒发,隐约曲折的艺术风格。 生平思想 封建礼法的猛烈击。散文有一定成就。 讲读篇目 :不能、客言发都 第三节、西晋文学 晋初诗歌 傅云 已有明显注意形式的倾向。 西香文字杏面,对形式关的地来。太康诗风的形成。并一直向下沿失,且造演信。 太康时 的主 要诗 左思:左思的生平。诗歌表现了对门阀制度压抑、推残人才的强烈不满。文典以怨,笔力道劲,气势雄浑的艺 术特水诗歌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 [教学目的]:学习魏晋南北朝文学概况;学习建安文学、正始文学、西晋文学、南北朝文学的作家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陶渊明诗歌,《文心雕龙》的理论。 [教学时数]:30学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解结合讨论。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说 一、魏晋南北朝社会概况: 这是一个社会矛盾异常激烈复杂、长期动乱和分裂的时代。军伐混战造成汉末社会的动乱。统治集团生活极为 腐朽。文人的遭遇很悲惨。氏族门伐制度形成豪门垄断的局面。南北对峙,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儒家思想正统地位 下降,玄学、清谈的兴起和佛教的盛行。 二、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概况: 着个时期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成就最高的是诗歌;抒情小赋出现一些名篇;散文的消 沉。骈文极盛;小说萌芽;文学批评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第二节、建安文学 一、建安文学概貌和基本特征: 文学上一个很灿烂的时代,掀起了我国文人诗歌的第一个高潮,开辟了五言诗的时代,形成了建安风骨的传 统。 以诗歌为主体,还有赋、散文、文学批评著作。 继承和发扬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较广泛地反映出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表现出作家积极奋发的进取精神。 情辞慷慨、格调清新的独特风格,形成了"建安风骨"。 二、建安时期的重要作家: 1、曹操: 曹操的生平。对文学的爱好和提倡。诗歌借乐府古题写时事,悲凉慷慨,沉郁雄健。 2、曹丕: 曹丕的生平。诗歌清丽婉转,细腻缠绵。对七言诗发展的贡献。 3、曹植: 曹植的生平。前期诗歌抒发追求建功立业的抱负,后期诗歌抒发要求自由与解脱的感情。刚健、雄浑的气势, 周密、细致的描写。 4、建安七子和王粲: 建安七子诗歌的共同特征。 王粲的生平。诗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动乱和人民的苦难。 5、蔡琰: 蔡琰的家世和生平。 三、讲读篇目: 曹操《短歌行》、《蒿里行》;曹丕《燕歌行》;曹植《白马篇》;王粲《七哀诗》。 四、阅读篇目: 曹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龟虽寿》;王粲《登楼赋》;陈琳《饮马长城窟行》;刘桢《赠从 弟》;蔡琰《悲愤诗》;曹植《赠白马王彪》。 第三节 正始文学 一、正始文学的特点: 对现实的强烈不满,消极出世 、忧生畏祸的思想。曲折含浑的诗风。 二、阮籍和嵇康 (一)、阮籍: 生平思想。对黑暗现实消极反抗的政治态度,内心苦闷感情的抒发,隐约曲折的艺术风格。 (二)、嵇康: 生平思想。对封建礼法的猛烈抨击。散文有一定成就。 二、讲读篇目: 阮籍:《咏怀诗》("夜中不能寐"、"驾言发魏都") 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第三节、西晋文学 一、晋初诗歌: 傅云和张华。已有明显注意形式的倾向。 二、太康诗歌: 西晋文学的"鼎盛"局面,对形式美的追求。太康诗风的形成,并一直向下沿续,且越演越烈。 三、太康时期的主要诗人 陆机:陆机是"太康之英",对形式美的刻意追求。 潘岳:与陆机齐名。诗文讲究绮丽工整。 左思:左思的生平。诗歌表现了对门阀制度压抑、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文典以怨,笔力遒劲,气势雄浑的艺 术特色。 四、永嘉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