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and Chinese is constantly ccnsidered,the primary focus is on English to Chinese since this is the essential perspective of persons using a book writien in Chinese.The abundance of illustrative data from numerous sources makes for realism ir. thinking about translating principles and applying these to real texts. Professor Ye breaks dowr.the units of translation into several levels from phonemes to discourses,but with constant reference to the related contexts that provide the basis for understanding English sentences and translating these into Chinese.The principles,however,can be equally applicable to persons translating from Chinese into English.Globalization of translation also adds a dimension often overlooked by others,and overstandardization when translating tcchnical texts can result in translations that are culturally artificial. Texis for translation practice are drawn from a variety of excellent sources and each text contains ahout 400 words.These provide the necessary contexts for effective analysis of the meaning and creative rendering into Chinese.This volume in Chinese for people translating English texts into Chinese is unusually practical and scientific. Eugenc A.Nida August 27,1999
率正地序 己卯秋,忽接美国友人子南兄函,开箧视之,得文稿 盈箱,书名《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泱泱不下三十万言。 遂展读于斗室之中,忘情不觉日暮。 海通以还,译事勃兴,欧美典籍涛涌中土,译论译技 之撰写汇编,遂附丽张皇。然学界人时有诘难,以为译事 权可行之,译论则未必有据:至于译技之类,只可心领神 会;若图条陈缕分以教人,良可哂也。然中华多奇士,竟 有不惮讥嘲,穷年积力而乐为之者。数十年来,译论译技 之编著,洋洋洒酒,蔚为大观;中亦不乏精粹之作,风行海 内。然统观之,或止于奢谈技巧,于译论则嫩衍塞责;或 徒以清论满纸,而无译例充陈。或虽有论而不统,广有例 而不精。立言必炫逞洋腔,出语则标榜夷调。万言不见 新意引颈,累卷无非旧语重抄。幸有举国学外语之大潮, 为之鼓噪助势,坊间译论译技诸书,得以乘鱼沙俱下九重 之威,竞能各得其所。 返观子南此稿,煌然巨著;理论与实践,双管齐下。 入门从基本概念,登高自语言文化:解包移位,分合增减, 如循山间曲径,走过程,觅单位,释套语,解西化,前景后 阴,环环啮扣,次序宛然。虽重坚在英汉,而视接全球八 方。空间框架,固已叹为佳格,而作者更不忘从时间入
学 W 手,以两章篇幅,研讨中西译学史论,如泰山极顶飞鸿,俯视苍茫大 地,无穷碧落,尽收眼底,最后两章专论奈达、纽马克,亦为颇具只 眼处。正:背好山万豁,必有主峰 . 子商虽久居美国,而汉语未染浮泛之病,造语归化,惜墨如金, 与坊间遍纸西方术语借洋风以自重者相比,自显其上乘境界与气 洲 势,尤为难得、 即便观其所附实践练习诸题,亦多见匠心独运。不椎有精选 译文供参考,且不惮其烦,逐篇剖析,点评批改,用心之苦,无以复 加。苟非作者于中英语言文化及译论译技,体会精微,焉得至此! 此著于译界述林之中,可谓嘎嘎独造,实属同类著述中之佼佼者。 今E有幸先睹为快,不敢专私,故放言聊发粗论,恭书短引,诚望译 界方家,相与析之、赏之,不亦乐乎! 是为序 辜正坤 1999年8月30日于北京大学中关园
自 序 翻译教程、翻译技巧之类的书可谓汗牛充栋。因此, 要想再出版一本介绍英汉翻译的书,以乎很难找到充分 的理由。然而,最近几年在北美教授英汉翻译,我的上述 想法渐渐有些改变。我发现,虽然不少介绍英汉翻译的 书不乏真知灼见,可也有为数不少的传授诀窍技巧的书 籍显得急功近利,忽略了培养译者翻译观的重要性。技 巧的介绍当然不可或缺,可是从长远来看,往往不足以造 就一个合格的翻译通才。翻译中并没有多少可以衣钵相 传的锦囊妙计,需要的是译者本身对翻译这一跨语言活 动的深刻领悟。翻译教学与其说应着重传授几套“拳 术”,不如说应该培养这种对英汉两种语言文化异同的洞 见与顿悟。这正是本书写作的缘起。 如上所述,本书着重培养译者的翻译观,但并不偏废 技巧的介绍。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生活的时代并不器 重思想与观点,而更喜欢一些立竿见影的方法。所以,要 在得前盛行技能和诀窍这样的时代里,提倡培养以思想、 观点为主的翻译观并非易事。 本书第一部分首先提出了英汉翻译中最常提出的问 题,以期引出讨论的话题,然后作者从不同角度,围绕这 些根本性的问题加以讨论,既涉及翻泽中治本的问题,如
M 从语言文化对比角度看翻译,文化与翻译等内容,也涉及翻译中治 标的题目,如翻译技巧、翻译单位等章节;既有中国译论的概述,也 有西方译论的介绍;既有浅显的涉笔,也有深入的讨论;既有历史 的回顾,也有未来的展望。作者希望这些讨论能激发读者对翻译 这项跨文化的语言活动进行深刻的思考,成为孕育某种翻译观的 基础。作者相信,如果有一个正确的翻译观,技巧之类的操作方法 往往会水到渠成。 本书的另一个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如果说第一部分属 于翻译的务虚篇,那么本书的第二部分则是务实篇。作者以提供 不同译文,加注和评论的方式,将第一部分的内容有机地融入第二 部分。所选的翻译练习包括的范围非常广泛,有政治、商业、新闻、 科技、文学等。通过这些翻译练习,读者可能对第一部分的理性内 容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本书还有一个特点,即用浅显易懂的文字将翻译理论通俗化。 为了能让更多的人能看懂本书,作者还在书中使用了不少一般生 活中常用的比喻,为呆滞的理论穿上一件生动的衣裳。 最后,应该说明的是本书强调以译入语为依归的译法。这种 观点的形成不仅仅是基于实用的目的,而且也因为我对中国语言 的偏爱。在北美生活了近十年以后,我对中国语言似乎愈加情有 独钟。我有时惊叹于汉语意合的高超本领。几个孤单的汉字, 经作者安排,居然能创造出惊天地动鬼神的篇章,而细查汉字的安 排,却并非合乎逻辑常理:然而正是这种无拘无束的、松散的遣词 造句方法,使文字掷地有声,使意境油然而起。在现代化势不可挡 的今天,我们这些在两种语言间工作的人难道不应给予这种独特 的文字一些独特的关照吗?难道我们在翻译过程中可以用形式上 精确得天衣无缝的句子结构来取代这种简洁活泼的文字吗?失去 了汉语意合的特点,就失去了文化的精华所在,那么,有朝一日,当 我们幕然回首时,也就看不到那灯火阑珊处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