糊,他最看得起的道德是耿介,耿是光明的意思,介是大的意思,光而且大,这是屈原最高的理想。” ③殉道说。此说现代以曲沐为代表。他在《红楼“骚”影一一试论林黛玉与屈原之生死人性特征》 (载《贵州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里说:屈原是第一位自觉的也是自杀的诗人。曲沐又引李泽厚: “死亡构成屈原作品和思想最为“惊采绝艳’的头号主题”为证,接着曲沐写道:“屈原的自杀无非两 个方面,一是社会政治的黑暗,一是性格的刚直。是生命在与现实的撞击中而毁灭。林黛玉的自戕何尝 不是如此。屈原是出身于华族贵胄的政治家,其理想中的“明君”、“哲王”已不复存在。当着怀王、顷 襄王这样的昏君、庸主,其怀抱与志向无法实现,加之群小的谗害,‘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言而 齐怒’,因之愤懑不平,牢骚罹忧。……班固还批评他“愤怼忘身”,这说明屈原具有忘我的殉道精神。 胡学常在《“屈原与中国传统文化”全国学术讨论会综述》(载《理论与现代化》1992年第2期)里转述 该学术讨论会部分学者的观点说,屈原的政治人格意义的影响决不亚于文学等方面,崇圣与忠君的冲突 表现出了屈原的政治人格,他所孜孜追求的正是这种政治人格的完美和一贯.屈原的政治人格的伟大不 在于功业与政治认识的超人,而在于他的行为逻辑的统一。正因为如此,他的政治人格酿成了他自杀的 悲剧。屈原的死是他政治人格的升华,是追求理想决心的自我证明,是自我主体意识的壮烈表现 ④尸谏说。此说现代以王之江《屈原之死刍论》(载《辽宁大学学报》1983年第6期)为代表。王 之江认为,楚国“党人”横行,摇摇欲坠。屈原被流放,不能身谏楚王。但他忠心未泯灭,没有办法使 楚王觉悟,只好采取尸谏,投水而死。 ⑤回归说。前述胡学常《综述》介绍了某些屈原研究者对屈原的心理顷向的研究,认为屈原的狂态 表现在幻觉、幻视、幻听、孤独症和易装癖等五个方面,还分析了屈原充满悲剧性的双极血缘人格,并 指出,屈原的人格精神促使他必然发狂,必然走向悲剧。他的自杀实现了他返本回归血缘的愿望。有的 学者还采用西方精神分析方法分析了屈原自恋的心理倾向,认为屈原总是将自我理想化而自赞自誉自我 夸大,这使得他在现实生活中举步难艰,最终导致失败;,屈原的求女也是他自大狂心理的体现,其潜 在目的仍然在于自恋的满足,而没有多少真正追求异性的锐意:屈原以美人香花芳草而管自我自恋之高 洁,毁世人异性恋之淫逸:屈原出国与留国的心灵冲突在于他去国的瞬间再现了“初度”时与母体分离 的焦虑:屈原的投水自沉,实现了他回归母体的愿望,意味着自我的再生。 (3)苏曼殊为什么说人在30岁前不读《离骚》是该死的? 姜亮夫在《楚辞今译讲录》里曾转述过近代著名文学家苏曼殊的两句话:“一个人在三十岁前不读 《离骚》是应该死的,没活气了:三十岁以后读了《离骚》不能替国家死,也是没有活气的。”苏曼殊 的意思是,屈原和他的《离骚》等诗篇,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魄,是爱国主义传统的源头之一,不了解 屈原和他的诗篇,就是不了解民族精神、民族的文化精神、民族的优良传统,那还算什么中华民族的一 分子?那当然是没劲透了,当然是该死的了
11 糊,他最看得起的道德是耿介,耿是光明的意思,介是大的意思,光而且大,这是屈原最高的理想。” ③殉道说。此说现代以曲沐为代表。他在《红楼“骚”影——试论林黛玉与屈原之生死人性特征》 (载《贵州大学学报》1993 年第 3 期)里说:屈原是第一位自觉的也是自杀的诗人。曲沐又引李泽厚: “死亡构成屈原作品和思想最为‘惊采绝艳’的头号主题”为证,接着曲沐写道:“屈原的自杀无非两 个方面,一是社会政治的黑暗,一是性格的刚直。是生命在与现实的撞击中而毁灭。林黛玉的自戕何尝 不是如此。屈原是出身于华族贵胄的政治家,其理想中的“明君”、“哲王”已不复存在。当着怀王、顷 襄王这样的昏君、庸主,其怀抱与志向无法实现,加之群小的谗害,‘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言而 齐怒’,因之愤懑不平,牢骚罹忧。……班固还批评他“愤怼忘身”,这说明屈原具有忘我的殉道精神。 胡学常在《“屈原与中国传统文化”全国学术讨论会综述》(载《理论与现代化》1992 年第 2 期)里转述 该学术讨论会部分学者的观点说,屈原的政治人格意义的影响决不亚于文学等方面,崇圣与忠君的冲突 表现出了屈原的政治人格,他所孜孜追求的正是这种政治人格的完美和一贯.屈原的政治人格的伟大不 在于功业与政治认识的超人,而在于他的行为逻辑的统一。正因为如此,他的政治人格酿成了他自杀的 悲剧。屈原的死是他政治人格的升华,是追求理想决心的自我证明,是自我主体意识的壮烈表现。 ④尸谏说。此说现代以王之江《屈原之死刍论》(载《辽宁大学学报》1983 年第 6 期)为代表。王 之江认为,楚国“党人”横行,摇摇欲坠。屈原被流放,不能身谏楚王。但他忠心未泯灭,没有办法使 楚王觉悟,只好采取尸谏,投水而死。 ⑤回归说。前述胡学常《综述》介绍了某些屈原研究者对屈原的心理顷向的研究,认为屈原的狂态 表现在幻觉、幻视、幻听、孤独症和易装癖等五个方面,还分析了屈原充满悲剧性的双极血缘人格,并 指出,屈原的人格精神促使他必然发狂,必然走向悲剧。他的自杀实现了他返本回归血缘的愿望。有的 学者还采用西方精神分析方法分析了屈原自恋的心理倾向,认为屈原总是将自我理想化而自赞自誉自我 夸大,这使得他在现实生活中举步难艰,最终导致失败;,屈原的求女也是他自大狂心理的体现,其潜 在目的仍然在于自恋的满足,而没有多少真正追求异性的锐意;屈原以美人香花芳草而管自我自恋之高 洁,毁世人异性恋之淫逸;屈原出国与留国的心灵冲突在于他去国的瞬间再现了“初度”时与母体分离 的焦虑;屈原的投水自沉,实现了他回归母体的愿望,意味着自我的再生。 (3)苏曼殊为什么说人在 30 岁前不读《离骚》是该死的? 姜亮夫在《楚辞今译讲录》里曾转述过近代著名文学家苏曼殊的两句话:“一个人在三十岁前不读 《离骚》是应该死的,没活气了;三十岁以后读了《离骚》不能替国家死,也是没有活气的。”苏曼殊 的意思是,屈原和他的《离骚》等诗篇,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魄,是爱国主义传统的源头之一,不了解 屈原和他的诗篇,就是不了解民族精神、民族的文化精神、民族的优良传统,那还算什么中华民族的一 分子?那当然是没劲透了,当然是该死的了
那么,屈原对中国文化、对中国民族精神的最终铸成并蔚为波光交映的洋洋大观,输入了哪些有益 的成分呢?综合各家学说,可以归结为两点 ①浩浩正气,与日月争光。屈原所表现出的思想修养,应是一种内修外美的人格追求一一而这,显 然带有儒家的影响:难能可贵的是,屈原却能突破儒家思想的格局,敢爱、敢怒、敢于抒发真情实感。 屈原对他认定的理想有着矢志不渝的追求,甚至不借为之牺牲自己的生命:而他的自杀,既是一种尽忠 报国的殉道行为,同时又是人性、人格自我意识的蓬勃高张。历史上,贾谊、司马迁、杜甫、尤侗 蒲松龄等文史大家的人生活动说明他们深受屈原影响 贾谊在被贬为长沙王太傅时,曾怀着崇敬的心情,亲自到泊罗江去悼念屈原,并作了《吊屈原》赋, 为屈原鸣不平,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生不逢时的愤懑和感慨。司马迁在“屈原放逐,乃赋《离骚》”的精 神感召下,坚持完成了伟大著述《史记》,被鲁迅先生称赞该书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 也说明《虫记》是《离骚》的继续,是《离骚》精神的发展。唐代大诗人杜甫在《戏为六绝句》中说: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他不但要学习屈原的艺术 成就。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达到屈原那样高的思想水平,其忧国忧民的感情,和屈原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清代戏剧家尤侗,曾作过《读离骚》杂剧一本。这本杂剧的全部情节都是根据屈原作品和与屈原有关的 作品写成的。杂剧的第一折采自《天问》、《卜居》,第二折采自《九歌》,第三折采自《渔父》,第四折 采自《招魂》、《神女》、《高唐》三篇赋。杂剧的主题是吊屈原,是在屈原精神的感召下来抒发自己一生 坎坷不遇的感情。清代小说家蒲松龄侈谈鬼神花妖,很受屈原的影响。他在《自志》中说:“被萝带荔, 三闾氏感而为骚。牛鬼蛇神,长爪郎吟而成癖。自鸣天籁,不择好音,有由然矣。”很明显,他是学习 屈原和李贺的创作精神而写作的。在他的作品中,不但是那抒发自己坚贞、廉洁,有志不得伸的胸怀很 像屈原,而且那些对幽深境界的描写,也类似屈原。 ②衣被词人,非一代也。屈原作为一个文学家,他集中了政治、思想等各种优良品质,成为许多世 纪以来影响人们的高尚情操、爱国思想和反抗黑暗统治的精神力量。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几乎每个朝 代,每一种文体,都受有他的精神的陶冶和在创作方法上的培育。 屈原对后世文学的影响首先表现在辞赋创作上。《史记·屈原列传》中说:“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 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能体现屈原这种 精神的是宋玉的《神女赋》。他将屈原《离骚》、《九歌》中所描写的灵巫与自然界各种神女相追慕的情 境,改变成梦境,通过顷襄王的梦来体现,把诸神女集中起来创造了一个巫山神女,由此用以讽谏楚顷 襄王。综观文学史,类似的作品历代都有,有许多往往是直接借屈子的话来抒发自己胸中的块垒 屈原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也表现在诗歌创作上。屈原不但创造了《离骚》型的叙事、议论和抒情相糅 和的长诗形式,而且还创造了抒情和描写相结合的短诗体裁。屈原那善于驰骋幻想,升天下地,骑龙使
12 那么,屈原对中国文化、对中国民族精神的最终铸成并蔚为波光交映的洋洋大观,输入了哪些有益 的成分呢?综合各家学说,可以归结为两点: ①浩浩正气,与日月争光。屈原所表现出的思想修养,应是一种内修外美的人格追求——而这,显 然带有儒家的影响;难能可贵的是,屈原却能突破儒家思想的格局,敢爱、敢怒、敢于抒发真情实感。 屈原对他认定的理想有着矢志不渝的追求,甚至不惜为之牺牲自己的生命;而他的自杀,既是一种尽忠 报国的殉道行为,同时又是人性、人格自我意识的蓬勃高张。历史上,贾谊、司马迁、杜甫、尤侗、 蒲松龄等文史大家的人生活动说明他们深受屈原影响。 贾谊在被贬为长沙王太傅时,曾怀着崇敬的心情,亲自到泊罗江去悼念屈原,并作了《吊屈原》赋, 为屈原鸣不平,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生不逢时的愤懑和感慨。司马迁在“屈原放逐,乃赋《离骚》”的精 神感召下,坚持完成了伟大著述《史记》,被鲁迅先生称赞该书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 也说明《虫记》是《离骚》的继续,是《离骚》精神的发展。唐代大诗人杜甫在《戏为六绝句》中说: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他不但要学习屈原的艺术 成就。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达到屈原那样高的思想水平,其忧国忧民的感情,和屈原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清代戏剧家尤侗,曾作过《读离骚》杂剧一本。这本杂剧的全部情节都是根据屈原作品和与屈原有关的 作品写成的。杂剧的第一折采自《天问》、《卜居》,第二折采自《九歌》,第三折采自《渔父》,第四折 采自《招魂》、《神女》、《高唐》三篇赋。杂剧的主题是吊屈原,是在屈原精神的感召下来抒发自己一生 坎坷不遇的感情。清代小说家蒲松龄侈谈鬼神花妖,很受屈原的影响。他在《自志》中说:“被萝带荔, 三闾氏感而为骚。牛鬼蛇神,长爪郎吟而成癖。自鸣天籁,不择好音,有由然矣。”很明显,他是学习 屈原和李贺的创作精神而写作的。在他的作品中,不但是那抒发自己坚贞、廉洁,有志不得伸的胸怀很 像屈原,而且那些对幽深境界的描写,也类似屈原。 ②衣被词人,非一代也。屈原作为—个文学家,他集中了政治、思想等各种优良品质,成为许多世 纪以来影响人们的高尚情操、爱国思想和反抗黑暗统治的精神力量。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几乎每个朝 代,每一种文体,都受有他的精神的陶冶和在创作方法上的培育。 屈原对后世文学的影响首先表现在辞赋创作上。《史记·屈原列传》中说:“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 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能体现屈原这种 精神的是宋玉的《神女赋》。他将屈原《离骚》、《九歌》中所描写的灵巫与自然界各种神女相追慕的情 境,改变成梦境,通过顷襄王的梦来体现,把诸神女集中起来创造了一个巫山神女,由此用以讽谏楚顷 襄王。综观文学史,类似的作品历代都有,有许多往往是直接借屈子的话来抒发自己胸中的块垒。 屈原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也表现在诗歌创作上。屈原不但创造了《离骚》型的叙事、议论和抒情相糅 和的长诗形式,而且还创造了抒情和描写相结合的短诗体裁。屈原那善于驰骋幻想,升天下地,骑龙使
鸟的意识流向:那种谲怪神奇,气象宏阔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给后世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广阔的天地。 我们从李白的《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和杜甫的《兵车行》一类的诗篇中,都或多或少地能够找 到屈原的影响。此外,诸如屈原通过对女性的爱慕来寄托对理想的追求(其手法则是以香草美人而自况) 的创作形式,也引起后代作家群起仿效 屈原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亦表现在宋词创作上。这之中,尤以辛弃疾最为明显。辛弃疾平生喜爱《离 骚》。他的《满江红·山居即事》云:“细读《离骚》还痛饮,饱看修竹何妨肉”,就表现了他的这种自 觉性。在辛词中,有不少是借用《楚辞》词句来表现作者思想的。 屈原对后世文学的影响还表现在小说创作上。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创作了一篇《芙蓉诔》,这篇 诔文全是用骚体写的,抒发了宝玉对无辜遭迫害的晴雯的悼念。不仅如此,《红楼梦》还创作了许多美 女的性格,她们具有高尚的品德和情操,作者对她们的优秀品质极尽赞扬之能事,认为“凡山川日月之 精秀,只钟于女子。”作者同时也怀着同情的心情描写她们可悲的遭遇,所谓“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通过对这些女子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理想的探索、追求、希望和失望的心情。整部《红楼梦》其实都 闪耀着从屈原那里所汲取的创作精神的夺目光彩! 聂石樵曾总结道,屈原作品的“沾溉后世”是多方面的,这正如刘勰《文心雕龙·辨骚》中所言 是以枚贾追风以入丽,马扬沿波而得奇。其衣被词人,非一代也。故才高者菀其鸿裁,中巧者猎其艳 词,吟讽者衔其山川,童蒙者拾其香草。”由此说明,自汉代枚乘、贾谊、司马相如、扬雄以下的作家, 都曾从屈原的作品中吸取过营养而完成其不同的大成就 四、“习题”参考答案 五、附录:诗歌翻译 我从小爱好奇丽的服饰,到晚年这爱好仍然不变 我身上悬挂着长长宝剑,头上戴的高冠直冲云天 佩着美玉身披明月宝珠 社会污浊没有人了解我,我要奔向远方不再回顾。 乘着青龙白龙驾的飞车,和舜一起游览玉的园圃。 登上昆仑山玉花做食粮,我的寿命和天地一样长, 我的光辉与日月一样亮
13 鸟的意识流向;那种谲怪神奇,气象宏阔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给后世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广阔的天地。 我们从李白的《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和杜甫的《兵车行》一类的诗篇中,都或多或少地能够找 到屈原的影响。此外,诸如屈原通过对女性的爱慕来寄托对理想的追求(其手法则是以香草美人而自况) 的创作形式,也引起后代作家群起仿效。 屈原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亦表现在宋词创作上。这之中,尤以辛弃疾最为明显。辛弃疾平生喜爱《离 骚》。他的《满江红·山居即事》云:“细读《离骚》还痛饮,饱看修竹何妨肉”,就表现了他的这种自 觉性。在辛词中,有不少是借用《楚辞》词句来表现作者思想的。 屈原对后世文学的影响还表现在小说创作上。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创作了一篇《芙蓉诔》,这篇 诔文全是用骚体写的,抒发了宝玉对无辜遭迫害的晴雯的悼念。不仅如此,《红楼梦》还创作了许多美 女的性格,她们具有高尚的品德和情操,作者对她们的优秀品质极尽赞扬之能事,认为“凡山川日月之 精秀,只钟于女子。”作者同时也怀着同情的心情描写她们可悲的遭遇,所谓“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通过对这些女子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理想的探索、追求、希望和失望的心情。整部《红楼梦》其实都 闪耀着从屈原那里所汲取的创作精神的夺目光彩! 聂石樵曾总结道,屈原作品的“沾溉后世”是多方面的,这正如刘勰《文心雕龙·辨骚》中所言; “是以枚贾追风以入丽,马扬沿波而得奇。其衣被词人,非一代也。故才高者菀其鸿裁,中巧者猎其艳 词,吟讽者衔其山川,童蒙者拾其香草。”由此说明,自汉代枚乘、贾谊、司马相如、扬雄以下的作家, 都曾从屈原的作品中吸取过营养而完成其不同的大成就。 四、“习题”参考答案 五、附录:诗歌翻译 我从小爱好奇丽的服饰,到晚年这爱好仍然不变。 我身上悬挂着长长宝剑,头上戴的高冠直冲云天。 佩着美玉身披明月宝珠。 社会污浊没有人了解我,我要奔向远方不再回顾。 乘着青龙白龙驾的飞车,和舜一起游览玉的园圃。 登上昆仑山玉花做食粮,我的寿命和天地一样长, 我的光辉与日月一样亮
悲叹南方蛮夷无人知我,清晨我将渡过湘水长江 我登上鄂渚后回头眺望,叹息秋冬余民使人凄凉。 让我的马在山湾上徐行,把我的车在方林中停放。 登上小船逆着沅水而上,船桨齐划啊拍击着波浪 船在水中渐渐难以前进,在湍急旋涡中徘徊荡漾 清晨我乘船从枉渚出发,晚上就只好留宿在辰阳 只要我的心地是正直的,放逐僻远之地于我何伤。 进入淑浦后我踌躇不前,心里迷茫不知该往哪方。 茂密的山林幽暗又阴深,这就是猿猴居住的地方。 髙峻的山岭遮住了太阳,山下幽深晦暗阴雨茫茫 大雪纷纷扬扬无边无际,乌云密密层层布满天上。 可怜我的生活毫无乐趣,现在孤零零地住在山上 不能改变心志随波逐流,宁肯忧愁痛苦贫困到底 从前接舆装疯剃光头发,隐士桑扈出行总是裸体 忠诚的不一定被人重用,贤能的也难以被人推举 伍员直言敢谏遭遇祸殃,比干忠心耿耿剁成肉泥 自古以来情况就是这样,我何必怨恨现在的人呢! 我要坚持正道毫不犹豫,宁肯终身处在黑暗境地! 〔尾声)高贵的鸾鸟和凤皇,一天比一天地越飞越远。 燕雀和乌鹊筑巢在堂前,露申和辛夷枯死在林间。 臭恶的东西都一齐进用,芳洁的东西却不能近前。 昼和夜错乱明和暗失调,时节反常一切都在改变 我怀抱忠信却失意彷徨,我飘飘忽忽将远走他乡
14 悲叹南方蛮夷无人知我,清晨我将渡过湘水长江。 我登上鄂渚后回头眺望,叹息秋冬余民使人凄凉。 让我的马在山湾上徐行,把我的车在方林中停放。 登上小船逆着沅水而上,船桨齐划啊拍击着波浪。 船在水中渐渐难以前进,在湍急旋涡中徘徊荡漾。 清晨我乘船从枉渚出发,晚上就只好留宿在辰阳。 只要我的心地是正直的,放逐僻远之地于我何伤。 进入淑浦后我踌躇不前,心里迷茫不知该往哪方。 茂密的山林幽暗又阴深,这就是猿猴居住的地方。 高峻的山岭遮住了太阳,山下幽深晦暗阴雨茫茫。 大雪纷纷扬扬无边无际,乌云密密层层布满天上。 可怜我的生活毫无乐趣,现在孤零零地住在山上。 不能改变心志随波逐流,宁肯忧愁痛苦贫困到底。 从前接舆装疯剃光头发,隐士桑扈出行总是裸体。 忠诚的不一定被人重用,贤能的也难以被人推举。 伍员直言敢谏遭遇祸殃,比干忠心耿耿剁成肉泥。 自古以来情况就是这样,我何必怨恨现在的人呢! 我要坚持正道毫不犹豫,宁肯终身处在黑暗境地! 〔尾声〕高贵的鸾鸟和凤皇,一天比一天地越飞越远。 燕雀和乌鹊筑巢在堂前,露申和辛夷枯死在林间。 臭恶的东西都一齐进用,芳洁的东西却不能近前。 昼和夜错乱明和暗失调,时节反常一切都在改变。 我怀抱忠信却失意彷徨,我飘飘忽忽将远走他乡
第二单元两汉诗歌 单元教学推要 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增加对中国诗歌的了解 2、由《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从一定的侧面了解两汉时代的社会风貌: 3、初步了解中国五言诗歌的起源与发展 4、根据课文练习的要求,熟读并背诵有关名篇名句。 单元知识概述 1、两汉诗歌知识概要 首先,两汉是疆土统一,国势强大,封建经济和文化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的时期。大一统帝国的君臣, 追求物质和精神的享乐,要用文学来歌舞升平,于是烙上鲜明贵族印记的一种文学样式一—歌功颂德的 辞赋便应运而生。有以贾谊等为代表的、尚未脱楚辞形迹的骚体赋:有以枚乘、司马相如为代表的大赋。 到了东汉,随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有以赵壹《刺世疾邪赋》为代表的抒情小赋代表等。 其次,两汉文学中最有价值的是乐府诗。乐府最初是西汉设立的官方采诗机构,由此“观风俗,知 厚薄”,帮助统治者施政,但在客观上起了保护民歌的作用。据《汉书·艺文志》著录篇目,西汉乐府 民歌有138首,今尚存约40首,多数是东汉的作品。乐府民歌以“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 精神,深刻反映了两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体现了当时劳动人民的心态、愿望和要求。其中,有的控 诉了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政策,有的揭露了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的罪恶,以及表达了对真挚爱情的向往, 有的则是对社会下层人民的不幸表示深切的同情等。 第三,在汉乐府民歌的直接哺育下,汉代文人五言诗也开始酝酿,并逐渐发展、成熟。文人起先试 作的五言诗,质木无文,极少诗味,东汉末年产生的《古诗十九首》,才成为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古 诗十九首》是一组由寒门文人创作的抒情短诗,并非成于一人一时,但有着大体统一的主题和风格。尽 管诗中反映了下层文人在面临动乱的困苦与不平,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但是其主旋律过于消极感伤, 思想性明显弱于汉乐府名额。 两汉诗歌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乐府诗歌是以后无数旧题乐府、拟乐府、新题乐府乃至 唐代新乐府运动之源泉,唐代李白、杜甫、白居易三大诗人都深受其影响:中国古代的叙事诗,可以说 完全是在汉乐府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代的叙事诗,在分类上一般都归属于乐府体。许多名篇, 直接以“歌”、“行”为名,如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这是表示对乐府民歌传统的继承, 因为“歌”、“行”原来是乐府诗专用的名称。在写作手法上,无论短篇和长篇,也都受到汉乐府民歌 的影响。古诗十九首则被刘勰《文心雕龙》誉为“五言之冠冕
15 第二单元 两汉诗歌 单元教学指要 一、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增加对中国诗歌的了解; 2、由《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从一定的侧面了解两汉时代的社会风貌; 3、初步了解中国五言诗歌的起源与发展; 4、根据课文练习的要求,熟读并背诵有关名篇名句。 二、单元知识概述 1、两汉诗歌知识概要 首先,两汉是疆土统一,国势强大,封建经济和文化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的时期。大一统帝国的君臣, 追求物质和精神的享乐,要用文学来歌舞升平,于是烙上鲜明贵族印记的一种文学样式——歌功颂德的 辞赋便应运而生。有以贾谊等为代表的、尚未脱楚辞形迹的骚体赋;有以枚乘、司马相如为代表的大赋。 到了东汉,随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有以赵壹《刺世疾邪赋》为代表的抒情小赋代表等。 其次,两汉文学中最有价值的是乐府诗。乐府最初是西汉设立的官方采诗机构,由此“观风俗,知 厚薄”,帮助统治者施政,但在客观上起了保护民歌的作用。据《汉书·艺文志》著录篇目,西汉乐府 民歌有 138 首,今尚存约 40 首,多数是东汉的作品。乐府民歌以“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 精神,深刻反映了两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体现了当时劳动人民的心态、愿望和要求。其中,有的控 诉了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政策,有的揭露了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的罪恶,以及表达了对真挚爱情的向往, 有的则是对社会下层人民的不幸表示深切的同情等。 第三,在汉乐府民歌的直接哺育下,汉代文人五言诗也开始酝酿,并逐渐发展、成熟。文人起先试 作的五言诗,质木无文,极少诗味,东汉末年产生的《古诗十九首》,才成为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古 诗十九首》是一组由寒门文人创作的抒情短诗,并非成于一人一时,但有着大体统一的主题和风格。尽 管诗中反映了下层文人在面临动乱的困苦与不平,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但是其主旋律过于消极感伤, 思想性明显弱于汉乐府名额。 两汉诗歌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乐府诗歌是以后无数旧题乐府、拟乐府、新题乐府乃至 唐代新乐府运动之源泉,唐代李白、杜甫、白居易三大诗人都深受其影响;中国古代的叙事诗,可以说 完全是在汉乐府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代的叙事诗,在分类上一般都归属于乐府体。许多名篇, 直接以“歌”、“行”为名,如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这是表示对乐府民歌传统的继承, 因为“歌”、“行”原来是乐府诗专用的名称。在写作手法上,无论短篇和长篇,也都受到汉乐府民歌 的影响。古诗十九首则被刘勰《文心雕龙》誉为“五言之冠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