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的汉代动物陶俑,也多能传达出各种动物的形神。用于殉葬的木俑趋于 类型化,无明显动态,面部亦无明确表情。刀法简练,形体概括,色彩艳丽。与 战国木俑一脉相承。 汉代青铜俑出土数量不如陶俑多,但不乏精品。位于甘肃武威雷台的东汉未 年张君将军夫妇墓出土了一批青铜车马仪仗俑,包括铜马39匹,铜车14辆, 铜武士俑17个,各种奴婢俑28个。规模之大,前所未见。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作是铜奔马,它表现一匹飞奔的马,落地的后蹄踩住了一只展翼的飞鸟,马的动 作轻盈,一点也没有伤着小鸟,倒像是飞鸟承托起奔马,一起翱翔在半空。马的 体型完美匀称,整个重心都落在踩飞鸟的那只足上,完全符合力学。这件铜奔马 个体不大,长45、高34.5厘米。称得上是一件杰作。 “马踏飞燕”铜奔马
大量的汉代动物陶俑,也多能传达出各种动物的形神。用于殉葬的木俑趋于 类型化,无明显动态,面部亦无明确表情。刀法简练,形体概括,色彩艳丽。与 战国木俑一脉相承。 汉代青铜俑出土数量不如陶俑多,但不乏精品。位于甘肃武威雷台的东汉末 年张君将军夫妇墓出土了一批青铜车马仪仗俑,包括铜马 39 匹,铜车 14 辆, 铜武士俑 17 个,各种奴婢俑 28 个。规模之大,前所未见。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作是铜奔马,它表现一匹飞奔的马,落地的后蹄踩住了一只展翼的飞鸟,马的动 作轻盈,一点也没有伤着小鸟,倒像是飞鸟承托起奔马,一起翱翔在半空。马的 体型完美匀称,整个重心都落在踩飞鸟的那只足上,完全符合力学。这件铜奔马 个体不大,长 45、高 34.5 厘米。称得上是一件杰作。 “马踏飞燕”铜奔马
三、工艺 用来装饰生活的工艺美术,在秦汉时期也得到了大发展。其中青铜、玉器、 陶瓷、纺织、漆器、造纸等方面,都有突出的成绩。 1铜器战国以后,随着铁器的推广,铜器的神圣地位被打破,不再扮演主要装 点礼制的大角色,而是充当装饰人们生活的小角色。正因为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 密切相关,所以制作得更加精致,如铜镜、灯、樽、炉、车、云南滇族的铜鼓、 北方匈奴族的青铜工艺等。 秦汉铜镜总的发展趋势是精致化、世俗化。背面的纹饰带三圈五圈不等,有 的在纹饰带间穿插一圈或两圈文字(铭文),以表达人们的美好心愿。秦代及西 汉初期铜镜还沿用传统青铜纹饰,如蟠龙、蟠夔、蟠虺、蟠凤、云纹等,但这些 纹饰都经过抽象化、图案化,写实成分基本已经没有了。西汉中期以后,这些纹 饰渐渐废弃不用,代之以草叶、云气、涡纹、乳钉、绳弦纹等。西汉中期以后, 随着社会享乐之风的漫延,铜镜花纹装饰也日渐富丽,花纹题材有四灵(龙凤龟 麟)、禽兽、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镜形以圆形者为多数,也有方形的。镜背 面纹饰核心有圆形、方形两种。纹饰核心为方形的圆形铜镜称之为规矩镜如“规 矩禽兽镜”、“规矩四神镜”、“规矩五灵镜”等,其中的精品多为少府所属尚 方官手工场铸造。制作纹饰的手法有刻画、镶嵌、浮雕等,东汉中期以前流行前 两种,浮雕纹饰法产生并流行于东汉后期
三、工艺 用来装饰生活的工艺美术,在秦汉时期也得到了大发展。其中青铜、玉器、 陶瓷、纺织、漆器、造纸等方面,都有突出的成绩。 1.铜器 战国以后,随着铁器的推广,铜器的神圣地位被打破,不再扮演主要装 点礼制的大角色,而是充当装饰人们生活的小角色。正因为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 密切相关,所以制作得更加精致,如铜镜、灯、樽、炉、车、云南滇族的铜鼓、 北方匈奴族的青铜工艺等。 秦汉铜镜总的发展趋势是精致化、世俗化。背面的纹饰带三圈五圈不等,有 的在纹饰带间穿插一圈或两圈文字(铭文),以表达人们的美好心愿。秦代及西 汉初期铜镜还沿用传统青铜纹饰,如蟠龙、蟠夔、蟠虺、蟠凤、云纹等,但这些 纹饰都经过抽象化、图案化,写实成分基本已经没有了。西汉中期以后,这些纹 饰渐渐废弃不用,代之以草叶、云气、涡纹、乳钉、绳弦纹等。西汉中期以后, 随着社会享乐之风的漫延,铜镜花纹装饰也日渐富丽,花纹题材有四灵(龙凤龟 麟)、禽兽、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镜形以圆形者为多数,也有方形的。镜背 面纹饰核心有圆形、方形两种。纹饰核心为方形的圆形铜镜称之为规矩镜,如“规 矩禽兽镜”、“规矩四神镜”、“规矩五灵镜”等,其中的精品多为少府所属尚 方官手工场铸造。制作纹饰的手法有刻画、镶嵌、浮雕等,东汉中期以前流行前 两种,浮雕纹饰法产生并流行于东汉后期
斗兽纹镜秦直径10.4厘米1975年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 此镜为罕见的秦镜珍品,它继承了战国时楚镜的风格,铸造精美。 昭明透光镜西汉直径16.8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斗兽纹镜 秦 直径 10.4 厘米 1975 年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此镜为罕见的秦镜珍品,它继承了战国时楚镜的风格,铸造精美。 昭明透光镜 西汉 直径 16.8 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镜纹样简洁质朴,以铭文作为装饰主题,作于西汉中期。此镜最为显著的特 点是它能产生“透光”效应,故称透光镜。镜正面微凸,打磨光亮,当光照射在 上面时,其相对的墙上会映出镜背纹样的影像。研究实验表明,这是由于铜镜在 铸造冷却、研磨时,镜面产生与镜背花纹相对应的肉眼不易觉察的微小起伏造成 的。透光镜亦被称为幻镜、魔镜,发现甚少。 鸟兽规矩纹镜东汉直径15.8厘米,重566克 河南洛阳谷水八十七号墓出土河南洛阳博物馆藏 规矩纹镜是汉镜中相当精美的一类,“规矩纹”与四神、禽兽的组合是新莽 至东汉前期最流行的铜镜图案,而其变体又延续流行到东汉未年。"“规矩纹”的 寓意如今已难确知,但相信同当时风靡的五行学说、神仙思想有联系。四神即青 龙、白虎、朱雀、玄武,它们分别象征着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又各自代表
镜纹样简洁质朴,以铭文作为装饰主题,作于西汉中期。此镜最为显著的特 点是它能产生“透光”效应,故称透光镜。镜正面微凸,打磨光亮,当光照射在 上面时,其相对的墙上会映出镜背纹样的影像。研究实验表明,这是由于铜镜在 铸造冷却、研磨时,镜面产生与镜背花纹相对应的肉眼不易觉察的微小起伏造成 的。透光镜亦被称为幻镜、魔镜,发现甚少。 鸟兽规矩纹镜 东汉 直径 15.8 厘米,重 566 克 河南洛阳谷水八十七号墓出土 河南洛阳博物馆藏 规矩纹镜是汉镜中相当精美的一类,“规矩纹”与四神、禽兽的组合是新莽 至东汉前期最流行的铜镜图案,而其变体又延续流行到东汉未年。“规矩纹”的 寓意如今已难确知,但相信同当时风靡的五行学说、神仙思想有联系。四神即青 龙、白虎、朱雀、玄武,它们分别象征着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又各自代表
了春、秋、夏、冬四个季节。这种纹样也盛行于汉代,但它们不仅见于铜镜,还 大量装饰在瓦当,石刻等上。 骑马龙虎画像镜东汉直径18.3厘米1975年浙江绍兴五星公社新建大队出土 主纹为四只乳钉分做四区,分别为青龙、白虎、异兽和骑马羽人,它们形体 颇大而地纹稀疏,故显得格外舒展。图示的铜镜出土在绍兴,这里汉属会稽,是 东汉中期至魏晋时的铸镜中心。东汉时的主要产品是各式神兽镜和画像镜。神兽 镜和画像镜以浮雕手法表现主题图案。改变了以前以线条为主的方式,令图案更 加醒目,这在艺术是有意义的。 汉代灯具大多比较讲究造型,把实用和欣赏巧妙结合起来。最具代表性的是 河北满城蚊刘胜妻窦绾墓出土的“长信宫灯
了春、秋、夏、冬四个季节。这种纹样也盛行于汉代,但它们不仅见于铜镜,还 大量装饰在瓦当,石刻等上。 骑马龙虎画像镜 东汉 直径 18.3 厘米 1975 年浙江绍兴五星公社新建大队出土 主纹为四只乳钉分做四区,分别为青龙、白虎、异兽和骑马羽人,它们形体 颇大而地纹稀疏,故显得格外舒展。图示的铜镜出土在绍兴,这里汉属会稽,是 东汉中期至魏晋时的铸镜中心。东汉时的主要产品是各式神兽镜和画像镜。神兽 镜和画像镜以浮雕手法表现主题图案。改变了以前以线条为主的方式,令图案更 加醒目,这在艺术是有意义的。 汉代灯具大多比较讲究造型,把实用和欣赏巧妙结合起来。最具代表性的是 河北满城刘胜妻窦绾墓出土的“长信宫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