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美术 Chapter three Art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warring-states Dynasty (约公元前476年-公元前221年) 春秋战国时期则以多功能的青铜器闻名于世,青铜器是集雕刻、绘画、书法、 工艺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品,融实用、审美于一身,既是沟通人权与神权的信物, 又是区别等级名分的标记。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主要体现于列国的都城,如东周王城洛邑、齐国临淄、 燕下都、赵国邯郸故城、秦咸阳城、楚郢都、郑韩城等。从建筑成就来说,这一 时期的建筑为整个封建时代的建筑奠定了基础。西周已发明了多功能的砖瓦,为 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斗拱的发明与使用,奠定了中国古典建筑特有的 美感形式,台榭建筑是那时代特有的建筑类型,此外,对建筑的严格的等级限制, 也为历代建筑所遵循。 春秋战国时期,大型的具有独立意义的雕刻作品尚未发现,当时的雕刻作品 主要是随葬的泥木俑、玉石雕刻品、制成动物形、人形的青铜器和漆器及其他工 艺美术品。已经发现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雕刻品有漆器、青铜、玉石、泥、木等材 质的。形象有动物、人物、神怪、禽鸟、龙凤等。手法有圆雕、浮雕、彩绘、镶 嵌。对人物的刻画,不仅能区分出尊卑贵贱等级差别,男女老少性别年龄特征, 个别的还能骇刻画出性格特征。中国传统雕刻所具有的装饰性、绘画性、象征性等 特点,此时已具雏形,这一传统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美术 Chapter three Art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warring-states Dynasty (约公元前 476 年-公元前 221 年) 春秋战国时期则以多功能的青铜器闻名于世,青铜器是集雕刻、绘画、书法、 工艺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品,融实用、审美于一身,既是沟通人权与神权的信物, 又是区别等级名分的标记。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主要体现于列国的都城,如东周王城洛邑、齐国临淄、 燕下都、赵国邯郸故城、秦咸阳城、楚郢都、郑韩城等。从建筑成就来说,这一 时期的建筑为整个封建时代的建筑奠定了基础。西周已发明了多功能的砖瓦,为 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斗拱的发明与使用,奠定了中国古典建筑特有的 美感形式,台榭建筑是那时代特有的建筑类型,此外,对建筑的严格的等级限制, 也为历代建筑所遵循。 春秋战国时期,大型的具有独立意义的雕刻作品尚未发现,当时的雕刻作品 主要是随葬的泥木俑、玉石雕刻品、制成动物形、人形的青铜器和漆器及其他工 艺美术品。已经发现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雕刻品有漆器、青铜、玉石、泥、木等材 质的。形象有动物、人物、神怪、禽鸟、龙凤等。手法有圆雕、浮雕、彩绘、镶 嵌。对人物的刻画,不仅能区分出尊卑贵贱等级差别,男女老少性别年龄特征, 个别的还能刻画出性格特征。中国传统雕刻所具有的装饰性、绘画性、象征性等 特点,此时已具雏形,这一传统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战国时期青铜工艺处于巅峰向衰落的过渡期。产生了许多新特点。形制由原 来的庄重威严向轻巧实用方向发展,产生了许多新器型,日常生活所用的铜器增 多,制作亦日渐精巧。青铜器铭文,除个别例外,大多变短,像西周那样通过铸 长篇铭文来显示赫赫家史或宣扬礼制的青铜器基本上不见了。青铜纹饰向两个极 端发展,一是带有威严神秘气氛的兽面纹为简练的几何纹;一是描绘现实生活的 情景。装饰手法上,纹饰刻镂更浅细,前期之粗花变为工整的细花。新工艺(失 蜡法、镶嵌、刻纹)的提高和推广。青铜工艺走向华巧工致的新时期。总的来看, 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审美功能被强调突出,实用功能消弱了,神秘礼制气氛 几乎没有了。与统治阶级密切相关的礼玉、饰玉也随之发生变化,饰玉种类增多。 玉作为显示贵族身分的标志,与佩饰者朝夕相伴,“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玉 器的演变,商代多立体玉雕,西周尚留遗痕,春秋始日渐平面化,品种渐少,但 制作更为精美。漆器工艺达到一个新水平。使用范围更广了,技术也大有提高, 并出现了地方风格。胎骨比较多样,木胎之外,还有夹纻胎,皮胎,竹胎等;使 用色彩他更为丰富,有红、黑、白、紫、褐、绿、蓝、黄、金、银等,以黑、红 为主调。图案纹饰繁缛而有规律。此外,髹漆与雕刻、绘画相结合,甚至与镶嵌 相结合,也是春秋战国漆器的一大特征。织绣工艺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中以 楚国故地遗址出土实物最多。 第一节建筑、雕刻、工艺 Section One Architecture,Sculpture and Crafts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warring-states Dynasty 一、建筑
战国时期青铜工艺处于巅峰向衰落的过渡期。产生了许多新特点。形制由原 来的庄重威严向轻巧实用方向发展,产生了许多新器型,日常生活所用的铜器增 多,制作亦日渐精巧。青铜器铭文,除个别例外,大多变短,像西周那样通过铸 长篇铭文来显示赫赫家史或宣扬礼制的青铜器基本上不见了。青铜纹饰向两个极 端发展,一是带有威严神秘气氛的兽面纹为简练的几何纹;一是描绘现实生活的 情景。装饰手法上,纹饰刻镂更浅细,前期之粗花变为工整的细花。新工艺(失 蜡法、镶嵌、刻纹)的提高和推广。青铜工艺走向华巧工致的新时期。总的来看, 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审美功能被强调突出,实用功能消弱了,神秘礼制气氛 几乎没有了。与统治阶级密切相关的礼玉、饰玉也随之发生变化,饰玉种类增多。 玉作为显示贵族身分的标志,与佩饰者朝夕相伴,“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玉 器的演变,商代多立体玉雕,西周尚留遗痕,春秋始日渐平面化,品种渐少,但 制作更为精美。漆器工艺达到一个新水平。使用范围更广了,技术也大有提高, 并出现了地方风格。胎骨比较多样,木胎之外,还有夹纻胎,皮胎,竹胎等;使 用色彩也更为丰富,有红、黑、白、紫、褐、绿、蓝、黄、金、银等,以黑、红 为主调。图案纹饰繁缛而有规律。此外,髹漆与雕刻、绘画相结合,甚至与镶嵌 相结合,也是春秋战国漆器的一大特征。织绣工艺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中以 楚国故地遗址出土实物最多。 第一节 建筑、雕刻、工艺 Section One Architecture, Sculpture and Crafts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warring-states Dynasty 一、建筑
建筑,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城市规模迅速扩大,数量迅速增多。宫廷建筑打破 西周以来的“王制”传统,“僭越”(超越等级规定)现象十分普遍。建筑也同 先秦诸子的学术思想一样,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建筑技术、装饰手法以及建 筑材料等等,都跨入了一个新阶段。 1.列国都城的基本情况 至目前为止,中国考古工作者已对列国的都城遗址进行了发掘,对它们的规 模和型制基本已经探明,现择要介绍如下。 东周王城洛邑 周武王灭商后,在营建镐京(今陕西西安市西南部)的同时,在河南营建洛 邑,历史上称为成周。周平王迁都,称王城。周最高统治者开始以成周为活动中 心,直至灭亡,大约在洛邑活动了近五百年。通过考古发掘,可知王城南临洛河, 西跨润河,呈不规则的方形。城墙系用夯土筑成,厚约10米。城内布局,因遭 严重破坏,目前尚未探明,北城墙保存比较完好,全长2890米,城外有深约5 米的壕沟,西墙和南墙只发现一部分,但两墙交接的东南城角很清楚,虽然未掘 得东墙,全城的大致范围比较明确,因为城的四角已有三角比较明确。 齐国临淄 临淄作为齐国的首都长达六百多年。经考古发掘已探明现在保存的齐故城, 分大小二城,小城套在大城的西南隅,大城周长14公里,小城周长7公里,平 面均作纵向的长方形,城的东西两侧紧靠淄水和泯河,南北两面则挖有壕沟,显 然是为了御防。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城市与军事的密切关系。部分城墙随河岸的
建筑,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城市规模迅速扩大,数量迅速增多。宫廷建筑打破 西周以来的“王制”传统,“僭越”(超越等级规定)现象十分普遍。建筑也同 先秦诸子的学术思想一样,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建筑技术、装饰手法以及建 筑材料等等,都跨入了一个新阶段。 1.列国都城的基本情况 至目前为止,中国考古工作者已对列国的都城遗址进行了发掘,对它们的规 模和型制基本已经探明,现择要介绍如下。 东周王城洛邑 周武王灭商后,在营建镐京(今陕西西安市西南部)的同时,在河南营建洛 邑,历史上称为成周。周平王迁都,称王城。周最高统治者开始以成周为活动中 心,直至灭亡,大约在洛邑活动了近五百年。通过考古发掘,可知王城南临洛河, 西跨润河,呈不规则的方形。城墙系用夯土筑成,厚约 10 米。城内布局,因遭 严重破坏,目前尚未探明,北城墙保存比较完好,全长 2890 米,城外有深约 5 米的壕沟,西墙和南墙只发现一部分,但两墙交接的东南城角很清楚,虽然未掘 得东墙,全城的大致范围比较明确,因为城的四角已有三角比较明确。 齐国临淄 临淄作为齐国的首都长达六百多年。经考古发掘已探明,现在保存的齐故城, 分大小二城,小城套在大城的西南隅,大城周长 14 公里,小城周长 7 公里,平 面均作纵向的长方形,城的东西两侧紧靠淄水和泯河,南北两面则挖有壕沟,显 然是为了御防。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城市与军事的密切关系。部分城墙随河岸的
变化而呈多处转折,其余几面城垣均较平直。大城是供平民活动的郭,小城是宫 殿区,小城内有椭圆形“桓公台”,台周围分布有大片建筑基址,附近发现有铸 造钱币的遗址。在大城遗址内发现了手工业作坊遗址,表明它是平民区。大城的 城门及街道、马路布局已基本探明。在城内十条交通干道,多与城门连通。大城 的七条干道各宽10米至20米,足见当时的交通盛况。小城的两条南北走向的 干道最窄,其宽度不足10米。城内有排水明渠和桥,具有经济和军事的双重价 值。城郭规模远远超过东周洛邑,说明齐国早已不遵守周礼了。 燕下都 燕下都在今河北省易县境内。是目前发现的战国都城中最大的一座,建于战 国末期燕昭王时代(公元前311年)。东西长8公里,呈磬形,由东西两座连 接而成,建在中易水和北易水之间的广阔的平原上,两河成为天然屏障。东城和 西城油一道厚厚的墙和人工开凿的“运粮河”隔开,以保障宫城(东城)安全。 东城即宫城呈横T字形,四周夯筑土城墙,墙基宽约40米,周长18公里,中 部偏北还有一道东西横亘的隔墙将宫城分为两部分。墙基宽约20米全长4460 米。西城即郭城,由北南西三道城墙及运粮河组成,西墙较直,北墙有拐弯,在 西斗村西、村北和村东几经拐折,形成一个覆斗形。南墙由燕子村西折向南,涉 易水至龙湾头村西口复东行,与运粮河西岸相接,城墙厚约40米。三面城墙全 长14公里。东城内有一条明显的高大夯士台基构成的中轴线,在这条中轴线上, 由南向北依次分布着“望京台”、“张公台”、“老姆台“等大型宫殿主体建筑 的夯土台基。宫殿区位于东城的东北部,由隔墙和3号古河道将它和手工业区隔 开,形成一个宫城之堡。宫殿区以武阳台基址为中心,在武阳台东南和西南有左 右相对峙的“路家台”、“老爷庙台”两座大型宫殿的夯土台基
变化而呈多处转折,其余几面城垣均较平直。大城是供平民活动的郭,小城是宫 殿区,小城内有椭圆形“桓公台”,台周围分布有大片建筑基址,附近发现有铸 造钱币的遗址。在大城遗址内发现了手工业作坊遗址,表明它是平民区。大城的 城门及街道、马路布局已基本探明。在城内十条交通干道,多与城门连通。大城 的七条干道各宽 10 米至 20 米,足见当时的交通盛况。小城的两条南北走向的 干道最窄,其宽度不足 10 米。城内有排水明渠和桥,具有经济和军事的双重价 值。城郭规模远远超过东周洛邑,说明齐国早已不遵守周礼了。 燕下都 燕下都在今河北省易县境内。是目前发现的战国都城中最大的一座,建于战 国末期燕昭王时代(公元前 311 年)。东西长 8 公里,呈磬形,由东西两座连 接而成,建在中易水和北易水之间的广阔的平原上,两河成为天然屏障。东城和 西城由一道厚厚的墙和人工开凿的“运粮河”隔开,以保障宫城(东城)安全。 东城即宫城呈横 T 字形,四周夯筑土城墙,墙基宽约 40 米,周长 18 公里,中 部偏北还有一道东西横亘的隔墙,将宫城分为两部分。墙基宽约 20米,全长 4460 米。西城即郭城,由北南西三道城墙及运粮河组成,西墙较直,北墙有拐弯,在 西斗村西、村北和村东几经拐折,形成一个覆斗形。南墙由燕子村西折向南,涉 易水至龙湾头村西口复东行,与运粮河西岸相接,城墙厚约 40 米。三面城墙全 长 14 公里。东城内有一条明显的高大夯土台基构成的中轴线,在这条中轴线上, 由南向北依次分布着“望京台”、“张公台”、“老姆台“等大型宫殿主体建筑 的夯土台基。宫殿区位于东城的东北部,由隔墙和 3 号古河道将它和手工业区隔 开,形成一个宫城之堡。宫殿区以武阳台基址为中心,在武阳台东南和西南有左 右相对峙的“路家台”、“老爷庙台”两座大型宫殿的夯土台基
战国至秦统一的二百年间,建筑上突出的成就是高台建筑的出现,这种建筑 形式直至汉代仍在流行,在战国青铜纹饰上多次出现。 赵国邯郸故城 邯郸故城可分赵王城和大北城两部分。赵王城是宫城,呈品字形,由东城 西城、北城三个小城组成。郭城即大北城,位于宫城东北,面积比宫城大。平面 呈不规则的长方形。邯郸故城的布局比较特别,宫城与郭城截然分开,组成宫城 的三个小城也彼此独立。宫城以西城为中心,东西和北城为郭城,此种布局形式 为其所独有。宫殿建筑集中在西城,城内有夯士台五座,东城和北城也是建在夯 土台基上的。大北城与郭城不相连,是一座独立的郭城。从城内已发现的生活用 具、烧陶、治铁、铸铜、制骨及制造石器的手工业作坊来看,大北城是当时手工 业作坊和商业区的核心,也是当时的居民区。宫城与郭城截然分开,是出于王宫 安全的考虑。 秦国咸阳城 秦国曾三易都城,初都雍城,后徙栎阳、秦孝公始都咸阳。三都遗址保存得 都不好。咸阳城,按文献记载,规模很大,除秦原有建筑,始皇在削平六国的过 程中,每破一诸侯国,皆仿其宫室坐之咸阳北阪上(咸阳城北高坡上),南临渭, 自雍门以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其规模已赫然可观。始皇35年修建阿 房宫,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 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宫殿规模之大不难想象。但时至今日,对秦宫遗 址尚未完全探明。整体布局虽因河床地移遭到严重破坏,但宫殿区遗址保存尚好, 在东西长六公里、南北宽约二公里的咸阳塬上下,分布着一系列大型宫殿遗址
战国至秦统一的二百年间,建筑上突出的成就是高台建筑的出现,这种建筑 形式直至汉代仍在流行,在战国青铜纹饰上多次出现。 赵国邯郸故城 邯郸故城可分赵王城和大北城两部分。赵王城是宫城,呈品字形,由东城、 西城、北城三个小城组成。郭城即大北城,位于宫城东北,面积比宫城大。平面 呈不规则的长方形。邯郸故城的布局比较特别,宫城与郭城截然分开,组成宫城 的三个小城也彼此独立。宫城以西城为中心,东西和北城为郭城,此种布局形式 为其所独有。宫殿建筑集中在西城,城内有夯土台五座,东城和北城也是建在夯 土台基上的。大北城与郭城不相连,是一座独立的郭城。从城内已发现的生活用 具、烧陶、冶铁、铸铜、制骨及制造石器的手工业作坊来看,大北城是当时手工 业作坊和商业区的核心,也是当时的居民区。宫城与郭城截然分开,是出于王宫 安全的考虑。 秦国咸阳城 秦国曾三易都城,初都雍城,后徙栎阳、秦孝公始都咸阳。三都遗址保存得 都不好。咸阳城,按文献记载,规模很大,除秦原有建筑,始皇在削平六国的过 程中,每破一诸侯国,皆仿其宫室坐之咸阳北阪上(咸阳城北高坡上),南临渭, 自雍门以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其规模已赫然可观。始皇 35 年修建阿 房宫,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 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宫殿规模之大不难想象。但时至今日,对秦宫遗 址尚未完全探明。整体布局虽因河床地移遭到严重破坏,但宫殿区遗址保存尚好, 在东西长六公里、南北宽约二公里的咸阳塬上下,分布着一系列大型宫殿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