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台基都长宽数十米,秦代砖瓦俯拾即是。已经发掘的咸阳宫1、2、3号宫 殿遗址,以及秦望夷宫遗址、秦兰池宫遗址等。除发现夯土高台基、宫殿、回廊 等遗址外,还发现了大量印有不同纹饰的瓦当、空心砖、方砖等建筑材料。还发 现了壁画残片。 楚国郢都纪南城 春秋战国时代,楚国曾经是疆域辽阔、经济文化繁荣的强国。经勘察及与文 献对照,郢都在今湖北江陵纪南城,规模大而豪华。《楚辞招魂》对当时的宫 殿有具体描述。说台上有台,馆上有馆,建筑在重重叠叠的高山上。门上挂珠帘, 门楣雕花样。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堂前有栏轩,堂下有池塘。 纪南城的遗址平面,东西4.5公里,南北3.5公里。城垣高出地面4-5米,北墙 高至7米以上,城墙上部的宽度,或为14米、或为12米。临近城门的地方则 缩至10米,夯土层厚约10米。城外有护城壕环绕。城门已发现五座,又有两 座水门。西垣北门的发现表明,城门有三个门道,中门道比两侧的宽一倍。城门 的一侧往往有附属的建筑基址。南垣西段古河道上的水门用四排木柱构筑而成, 也有三道门,以便河水和船只通过。纪南城的夯土台很多,初步探明的已有一百 多处。东南是当时的宫殿区,夯土台基最为密集,占已探明的一半以上。在其东 侧和北侧,又钻探出断续的宫殿遗址,全长1300米,宽9米,墙外并有壕沟。 郑国韩城 河南新郑本是春秋时期郑国都城,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后迁都于此。 由于郑韩两国早先在这里建都,所以一般称之为”郑韩故城”。城址位于双洎河 和黄河交汇的地方。现存城垣残高15-18米,墙基夯土残迹范围40米以上,是
每个台基都长宽数十米,秦代砖瓦俯拾即是。已经发掘的咸阳宫 1、2、3 号宫 殿遗址,以及秦望夷宫遗址、秦兰池宫遗址等。除发现夯土高台基、宫殿、回廊 等遗址外,还发现了大量印有不同纹饰的瓦当、空心砖、方砖等建筑材料。还发 现了壁画残片。 楚国郢都纪南城 春秋战国时代,楚国曾经是疆域辽阔、经济文化繁荣的强国。经勘察及与文 献对照,郢都在今湖北江陵纪南城,规模大而豪华。《楚辞.招魂》对当时的宫 殿有具体描述。说台上有台,馆上有馆,建筑在重重叠叠的高山上。门上挂珠帘, 门楣雕花样。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堂前有栏轩,堂下有池塘。 纪南城的遗址平面,东西 4.5 公里,南北 3.5 公里。城垣高出地面 4-5 米,北墙 高至 7 米以上,城墙上部的宽度,或为 14 米、或为 12 米。临近城门的地方则 缩至 10 米,夯土层厚约 10 米。城外有护城壕环绕。城门已发现五座,又有两 座水门。西垣北门的发现表明,城门有三个门道,中门道比两侧的宽一倍。城门 的一侧,往往有附属的建筑基址。南垣西段古河道上的水门用四排木柱构筑而成, 也有三道门,以便河水和船只通过。纪南城的夯土台很多,初步探明的已有一百 多处。东南是当时的宫殿区,夯土台基最为密集,占已探明的一半以上。在其东 侧和北侧,又钻探出断续的宫殿遗址,全长 1300 米,宽 9 米,墙外并有壕沟。 郑国韩城 河南新郑本是春秋时期郑国都城,公元前 375 年韩哀侯灭郑后迁都于此。 由于郑韩两国早先在这里建都,所以一般称之为”郑韩故城”。城址位于双洎河 和黄河交汇的地方。现存城垣残高 15-18 米,墙基夯土残迹范围 40 米以上,是
春秋、战国两个时期夯筑的。城的平面很不规则,东西最长5公里,又有南北的 隔墙将其分为东西两半,所以在形制上与燕下都相似,但东西城的性质差别更接 近于临淄。西城稍小,略作长方形,是宫殿和官署集中的地方。东城的平面呈曲 尺状,面积比西城大将近一倍,主要的发现是各种手工业遗址。西城北半部分的 夯土基址相当密集,那里居中的部位曾钻探发掘出东西长500米,南北宽320 米的长方形宫城,墙基夯土范围10-13米。宫城中部偏北处钻探发掘的大夯土 基址,西城西北隅仍高出地面7米的“梳妆台”,是郑韩城内最重要的两座宫殿 建筑遗址。范围达130米长,80米多宽。 2.主要成就及特征 春秋时期的建筑最明显的特征是,建筑与军事、政治、经济需要相联系。第 一,所有列国的都城,都有城墙包围,墙外有壕沟与外界隔开,这是出于皇宫安 全的考虑。第二,全城都是由宫城和郭城两大部分组成,宫城往往不止一个。皇 城数处在全城中轴线的显要位置,周围有各种安全设施,离居民区较远。郭城只有 一个,包括官署、市民居住区、手工业作坊、商业区等。是皇宫的物资、生活保 障区。第三,郭城内皆有市,即由官府管理的特定的商业区。当时金属货币已经 出现并在市场上流通,商品交易已是都市生活的重要内容。市的出现适应了这种 需要。第四,宫城和郭城内都出现了手工业区。第五,主要宫殿皆设立在全城制 高点,这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规划布局,奠定了 整个封建社会城市建设基础。尽管汉代以后的城市建设在布局规划、房屋形式等 方面有所更改,但其基本规划思想和手法,中轴线、左右对称、主体建筑宫城在 全城显要位置等等,一直被后代所沿用
春秋、战国两个时期夯筑的。城的平面很不规则,东西最长 5 公里,又有南北的 隔墙将其分为东西两半,所以在形制上与燕下都相似,但东西城的性质差别更接 近于临淄。西城稍小,略作长方形,是宫殿和官署集中的地方。东城的平面呈曲 尺状,面积比西城大将近一倍,主要的发现是各种手工业遗址。西城北半部分的 夯土基址相当密集,那里居中的部位曾钻探发掘出东西长 500 米,南北宽 320 米的长方形宫城,墙基夯土范围 10-13 米。宫城中部偏北处钻探发掘的大夯土 基址,西城西北隅仍高出地面 7 米的“梳妆台”,是郑韩城内最重要的两座宫殿 建筑遗址。范围达 130 米长,80 米多宽。 2. 主要成就及特征 春秋时期的建筑最明显的特征是,建筑与军事、政治、经济需要相联系。第 一,所有列国的都城,都有城墙包围,墙外有壕沟与外界隔开,这是出于皇宫安 全的考虑。第二,全城都是由宫城和郭城两大部分组成,宫城往往不止一个。皇 城处在全城中轴线的显要位置,周围有各种安全设施,离居民区较远。郭城只有 一个,包括官署、市民居住区、手工业作坊、商业区等。是皇宫的物资、生活保 障区。第三,郭城内皆有市,即由官府管理的特定的商业区。当时金属货币已经 出现并在市场上流通,商品交易已是都市生活的重要内容。市的出现适应了这种 需要。第四,宫城和郭城内都出现了手工业区。第五,主要宫殿皆设立在全城制 高点,这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规划布局,奠定了 整个封建社会城市建设基础。尽管汉代以后的城市建设在布局规划、房屋形式等 方面有所更改,但其基本规划思想和手法,中轴线、左右对称、主体建筑宫城在 全城显要位置等等,一直被后代所沿用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在建筑材料、技术和艺术处理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 第一,多功能的砖瓦,砖瓦发明与使用,轻便美观。第二,斗拱的发明与使 用,意义深远。河南辉县赵固村发现战国墓中出土的《燕乐射猎图刻纹铜鉴》中 就有斗拱的形象。第三,台榭陂池之奢。春秋战国建筑普遍趋于奢华,台榭陂池 之设竞相攀比,争奇斗艳,无所不用其极。第四,宫室彩绘装饰。严格遵守等级 制度,否则便被认为是“僭越”。但随着新兴地主阶级的逐步壮大,这种越礼的 事越来越普遍,人们也就见怪不怪了。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除注意装饰美化,还注意到整体环境的协调搭配,园 圃、沼池环绕宫室,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娱乐空间。台榭高大豪华,园囿广阔。 二、雕刻 春秋战国时期的雕刻流传下来的实物主要是拟形青铜器、青铜器附饰雕刻、 泥木俑、漆木器雕刻等。大概正是因为它始终没有脱离工艺,才酿成了中国雕刻 所特有的性格,即富有装饰性、绘画性、文学性。形式手法始终受到内容的严格 限制,儒家强调艺术要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善是第一位的、主导的,美是 第二位的、辅助的。这种传统利弊参半,利的方面是中国雕刻始终沿着形神兼备 的道路发展,没有走上纯粹玩弄形式的唯美主义斜路;不利的方面是雕刻的手法 和形式得不到充分的完善和发挥。 1.青铜雕刻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在建筑材料、技术和艺术处理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 第一,多功能的砖瓦,砖瓦发明与使用,轻便美观。第二,斗拱的发明与使 用,意义深远。河南辉县赵固村发现战国墓中出土的《燕乐射猎图刻纹铜鉴》中 就有斗拱的形象。第三,台榭陂池之奢。春秋战国建筑普遍趋于奢华,台榭陂池 之设竞相攀比,争奇斗艳,无所不用其极。第四,宫室彩绘装饰。严格遵守等级 制度,否则便被认为是“僭越”。但随着新兴地主阶级的逐步壮大,这种越礼的 事越来越普遍,人们也就见怪不怪了。 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除注意装饰美化,还注意到整体环境的协调搭配,园 圃、沼池环绕宫室,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娱乐空间。台榭高大豪华,园囿广阔。 二、雕刻 春秋战国时期的雕刻流传下来的实物主要是拟形青铜器、青铜器附饰雕刻、 泥木俑、漆木器雕刻等。大概正是因为它始终没有脱离工艺,才酿成了中国雕刻 所特有的性格,即富有装饰性、绘画性、文学性。形式手法始终受到内容的严格 限制,儒家强调艺术要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善是第一位的、主导的,美是 第二位的、辅助的。这种传统利弊参半,利的方面是中国雕刻始终沿着形神兼备 的道路发展,没有走上纯粹玩弄形式的唯美主义斜路;不利的方面是雕刻的手法 和形式得不到充分的完善和发挥。 1.青铜雕刻
春秋战国时期的雕刻艺术形式主要有两类,一种是拟形器,全器模仿一种动 物,如驹尊、象尊、动物形器座等;另一类是铜器上的附饰雕刻成各种动物形象, 大多经过夸张变形。 青铜人物雕刻有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六个作为编钟支架的铜人,铜人双 臂上举,头顶横梁,表情呆滞,身体呈桶状。山西长治分水岭出士牺兽立人青铜 盘,兽背立一女俑,双手握盘柱,束发垂肩,身体亦呈桶状。河南洛阳金村出士 的几件青铜人物器座,其人物形象稍具活泼生动之态。云南出土的一件滇族青铜 扣饰,铸作了八人缚牛的情景,主要突出大的动势,“形具而神生”。三门峡上 村岭虢国墓出土的跽坐漆绘铜灯、洛阳金村韩墓出土的胡服人戏鸟、河北平山一 号战国墓出的十五连盏铜灯等,人物形象的塑造都有明显的进步,动态衣饰刻画 具体,富有一定的个性。 青铜动物雕刻比较丰富。模拟动物的青铜雕刻,都能抓住动物的基本特征, 关键部位相当准确。如陕西兴平豆马村出土的犀尊;山西太原出土的鸟形铜尊; 河北平山县出土的错金银青铜虎吃鹿器座。而同墓出土的错金青铜龙凤案,案框 为正方形,案座由四龙四凤纠结而成。而作为青铜装饰部件出现的雕刻,也不乏 成功之作。如河南新郑出土的莲鹤方壶,装饰华丽而不琐碎,其整体造型与零部 件的装饰组合井然有序
春秋战国时期的雕刻艺术形式主要有两类,一种是拟形器,全器模仿一种动 物,如驹尊、象尊、动物形器座等;另一类是铜器上的附饰雕刻成各种动物形象, 大多经过夸张变形。 青铜人物雕刻有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六个作为编钟支架的铜人,铜人双 臂上举,头顶横梁,表情呆滞,身体呈桶状。山西长治分水岭出士牺兽立人青铜 盘,兽背立一女俑,双手握盘柱,束发垂肩,身体亦呈桶状。河南洛阳金村出士 的几件青铜人物器座,其人物形象稍具活泼生动之态。云南出土的一件滇族青铜 扣饰,铸作了八人缚牛的情景,主要突出大的动势,“形具而神生”。三门峡上 村岭虢国墓出土的跽坐漆绘铜灯、洛阳金村韩墓出土的胡服人戏鸟、河北平山一 号战国墓出的十五连盏铜灯等,人物形象的塑造都有明显的进步,动态衣饰刻画 具体,富有一定的个性。 青铜动物雕刻比较丰富。模拟动物的青铜雕刻,都能抓住动物的基本特征, 关键部位相当准确。如陕西兴平豆马村出土的犀尊;山西太原出土的鸟形铜尊; 河北平山县出土的错金银青铜虎吃鹿器座。而同墓出土的错金青铜龙凤案,案框 为正方形,案座由四龙四凤纠结而成。而作为青铜装饰部件出现的雕刻,也不乏 成功之作。如河南新郑出土的莲鹤方壶,装饰华丽而不琐碎,其整体造型与零部 件的装饰组合井然有序
河南新郑出土的莲鹤方壶春秋中期
河南新郑出土的莲鹤方壶 春秋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