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明清时期的美术 Chapter Nine Art of Ming-Qing Dynasty (公元1368-1911年) 中国封建社会,自明代开始走入末路,其文化经元代百年的萧条,一时难以 恢复。统治者对知识分子多行猜忌和压制,知识贬值,少经济实惠,故文化界的 苟且之风甚重。 自古对知识分子防范之严,莫若明清两代。以文字疑误杀人,幸免者百不及 一。为活命计,明初文人多不乐仕进,但朱元璋规定:”士不为君用者,罪该抄 杀!”明成祖时期,情况稍好。此后,又相继建立东厂、西厂一专门的特务机构, 专门监视百官的行动。 官俸既薄,又要担风险,文人出仕为官的热情远不如唐宋。文人间苟且之风 甚重,学术的严肃性,颇显随意;八股文取仕,把文人的注意力吸引到咬文嚼字 上去,完全脱离实际,浪费青春。 至于明代的美术,总的倾向是走向多元化,较元代美术界丰富而活跃。因明 统治者对人们的思想控制很严,宫廷绘画活动唯皇帝之命是从不敢有丝毫越轨。 文人作画更要谨慎,稍有不慎就会被杀头。赵原因画圣贤像以应对失旨而坐法; 周位因遭同行嫉妒被谗谄致死;戴进因画渔父穿红袍垂钓而被放黜。在这种文化 专制下,哪个敢于触动现实?只得摹古,玩弄笔墨趣味。由于城市的繁荣,市民 阶层扩大,民间工艺发展较快。画坛上的地方流派发展很快,明初的浙派、江夏 派,中期的吴门派,晚期的松江派等等,都曾对清代绘画产生影响。绘画中的写
第九章 明清时期的美术 Chapter Nine Art of Ming-Qing Dynasty (公元 1368-1911 年) 中国封建社会,自明代开始走入末路,其文化经元代百年的萧条,一时难以 恢复。统治者对知识分子多行猜忌和压制,知识贬值,少经济实惠,故文化界的 苟且之风甚重。 自古对知识分子防范之严,莫若明清两代。以文字疑误杀人,幸免者百不及 一。为活命计,明初文人多不乐仕进,但朱元璋规定:“士不为君用者,罪该抄 杀!”明成祖时期,情况稍好。此后,又相继建立东厂、西厂――专门的特务机构, 专门监视百官的行动。 官俸既薄,又要担风险,文人出仕为官的热情远不如唐宋。文人间苟且之风 甚重,学术的严肃性,颇显随意;八股文取仕,把文人的注意力吸引到咬文嚼字 上去,完全脱离实际,浪费青春。 至于明代的美术,总的倾向是走向多元化,较元代美术界丰富而活跃。因明 统治者对人们的思想控制很严,宫廷绘画活动唯皇帝之命是从,不敢有丝毫越轨。 文人作画更要谨慎,稍有不慎就会被杀头。赵原因画圣贤像以应对失旨而坐法; 周位因遭同行嫉妒被谗谄致死;戴进因画渔父穿红袍垂钓而被放黜。在这种文化 专制下,哪个敢于触动现实?只得摹古,玩弄笔墨趣味。由于城市的繁荣,市民 阶层扩大,民间工艺发展较快。画坛上的地方流派发展很快,明初的浙派、江夏 派,中期的吴门派,晚期的松江派等等,都曾对清代绘画产生影响。绘画中的写
意花鸟也进步明显,成绩突出。肖像画部分地受到欧洲油画的影响,产生了一些 新的表现形式。山水画除了个别大家有所创新外,大多以摹古为能事,已远不如 宋元。 第一节明清的工艺、建筑和雕塑 Section one Architecture,Sculpture and Crafts of Ming-Qing Dynasty 明清工艺 明清工艺总的发展趋势是华丽、繁缛、小气。制作技术大有提高,但其艺术 性已无法同元代以前相比。当然,这样说并非要否定明清工艺所取得的成就。在 有些领域的工艺品中,产生了新的品种和制作技术。如陶瓷、雕漆、玻璃、珐琅、 民间工艺得到较大的发展。 1.瓷器 明清瓷器向多样化、普及化发展。在品种、制作手法、彩饰等方面,都有新 的进步。明青花从成化年间起,器胎变薄,呈青灰色。嘉靖、万历时产量大增, 图案花纹丰富多彩,饰以人物、山水、花卉、禽兽及寓意吉祥与谐音的纹样。但 纹饰略觉零乱。清康熙时代的青花,色呈宝蓝,莹澈透亮,渲染分明;晚清青花 淡雅明快。 釉里红瓷在明及清初仍较流行。成化、宣德时的“西红宝石末”烧成的瓷器 呈现暗红、鲜红等不同色泽,价值昂贵。 斗彩的装饰由釉下的青花和釉上的彩色共同组成,“"斗”可理解为釉下、釉 上争芳斗妍。“斗彩”一词出现较晚,始见于十八世纪前期成书的《南窑笔记》
意花鸟也进步明显,成绩突出。肖像画部分地受到欧洲油画的影响,产生了一些 新的表现形式。山水画除了个别大家有所创新外,大多以摹古为能事,已远不如 宋元。 第一节 明清的工艺、建筑和雕塑 Section one Architecture, Sculpture and Crafts of Ming-Qing Dynasty 一 明清工艺 明清工艺总的发展趋势是华丽、繁缛、小气。制作技术大有提高,但其艺术 性已无法同元代以前相比。当然,这样说并非要否定明清工艺所取得的成就。在 有些领域的工艺品中,产生了新的品种和制作技术。如陶瓷、雕漆、玻璃、珐琅、 民间工艺得到较大的发展。 1. 瓷器 明清瓷器向多样化、普及化发展。在品种、制作手法、彩饰等方面,都有新 的进步。明青花从成化年间起,器胎变薄,呈青灰色。嘉靖、万历时产量大增, 图案花纹丰富多彩,饰以人物、山水、花卉、禽兽及寓意吉祥与谐音的纹样。但 纹饰略觉零乱。清康熙时代的青花,色呈宝蓝,莹澈透亮,渲染分明;晚清青花 淡雅明快。 釉里红瓷在明及清初仍较流行。成化、宣德时的“西红宝石末”烧成的瓷器 呈现暗红、鲜红等不同色泽,价值昂贵。 斗彩的装饰由釉下的青花和釉上的彩色共同组成,“斗”可理解为釉下、釉 上争芳斗妍。“斗彩”一词出现较晚,始见于十八世纪前期成书的《南窑笔记》
明人对这类器物的称呼还是“五彩”或“五色花”。《南窑笔记》的发明被今人 继承,按当代通行的说法,明代彩绘瓷中有斗彩和五彩之分,如成化斗彩、嘉靖 万历五彩等。“斗彩”盛行于嘉靖、万历年间,以红、绿、黄、紫、青花为主, 尤以红为最突出。康熙时以黑、黄、绿、紫为基调,称为“素三彩”。 珐琅彩瓷是清代名贵的宫廷御用器。珐琅彩为釉上彩,它是受到法国传入的 画珐琅技艺的影响而产生的将铜胎画珐琅的技法移植于瓷器因此也被之为“瓷 胎画珐琅”。珐琅彩瓷始烧于康熙年间,是瓷器中的新品种,雍正时得到迅速发 展,最初采用西洋进口珐琅彩料,雍正六年宫廷已能自制,色彩较进口料更为多 样。珐琅彩多为碗、盘、壶、瓶、盒等小件器皿,瓷胎在景德镇烧成,运至北京, 由宫廷画师彩绘,在内务府造办处的“珐琅作”烘烧而成 粉彩是受珐琅彩影响产生的釉上彩品种,长于渲染,能描绘物体阴阳凹凸的 立体感,改变了绘制五彩所用的单线平涂方法。由于彩料中掺入了含铅、砷、硅 的化合物,俗称“玻璃白”,对彩料进行“粉化”,使画面呈现深浅、浓淡色调。 并增加了以黄金为着色剂的胭脂红,(又称洋红,为进口料),代替了以铁为着 色剂的红矾彩。“洋红”艳若桃花,较之传统红彩润泽明丽。因此粉彩与五彩相 比,较为淡雅柔润,有“软彩”之称(五彩被称为“硬彩”)。 单色釉瓷出现多种鲜艳原色和灰淡中间色调的单色瓷,令人目不暇接;明末 兴起的宜兴紫砂壶,造型别致,色泽朴素淡雅,深得士大夫的赏识。 明清与欧洲亦有较多来往,瓷器输出为一大宗,使不少国家上层人物以使用 中国瓷器为荣,甚至死后用做随葬品。与此同时,中国陶瓷,也受到不少外来影 响,特别是在清代早期,康、雍、乾三朝,其中以乾隆时期为最盛
明人对这类器物的称呼还是“五彩”或“五色花”。《南窑笔记》的发明被今人 继承,按当代通行的说法,明代彩绘瓷中有斗彩和五彩之分,如成化斗彩、嘉靖、 万历五彩等。“斗彩”盛行于嘉靖、万历年间,以红、绿、黄、紫、青花为主, 尤以红为最突出。康熙时以黑、黄、绿、紫为基调,称为“素三彩”。 珐琅彩瓷是清代名贵的宫廷御用器。珐琅彩为釉上彩,它是受到法国传入的 画珐琅技艺的影响而产生的,将铜胎画珐琅的技法移植于瓷器,因此也被之为“瓷 胎画珐琅”。珐琅彩瓷始烧于康熙年间,是瓷器中的新品种,雍正时得到迅速发 展,最初采用西洋进口珐琅彩料,雍正六年宫廷已能自制,色彩较进口料更为多 样。珐琅彩多为碗、盘、壶、瓶、盒等小件器皿,瓷胎在景德镇烧成,运至北京, 由宫廷画师彩绘,在内务府造办处的“珐琅作”烘烧而成。 粉彩是受珐琅彩影响产生的釉上彩品种,长于渲染,能描绘物体阴阳凹凸的 立体感,改变了绘制五彩所用的单线平涂方法。由于彩料中掺入了含铅、砷、硅 的化合物,俗称“玻璃白”,对彩料进行“粉化”,使画面呈现深浅、浓淡色调。 并增加了以黄金为着色剂的胭脂红,(又称洋红,为进口料),代替了以铁为着 色剂的红矾彩。“洋红”艳若桃花,较之传统红彩润泽明丽。因此粉彩与五彩相 比,较为淡雅柔润,有“软彩”之称(五彩被称为“硬彩”)。 单色釉瓷出现多种鲜艳原色和灰淡中间色调的单色瓷,令人目不暇接;明末 兴起的宜兴紫砂壶,造型别致,色泽朴素淡雅,深得士大夫的赏识。 明清与欧洲亦有较多来往,瓷器输出为一大宗,使不少国家上层人物以使用 中国瓷器为荣,甚至死后用做随葬品。与此同时,中国陶瓷,也受到不少外来影 响,特别是在清代早期,康、雍、乾三朝,其中以乾隆时期为最盛
青花花卉纹碗明成化高6.8,口径15.4,足径5.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碗是成化青花瓷的代表作品。成化青花瓷器造型不及宣德时丰富多样,而 以小型器物见长,轻巧玲珑。所用青料为江西乐平所产的“平等青”,基本不用 进口钴料,青花色调趋于淡雅,蓝中泛灰青。画风细腻,采用分水(即渲染)手 法,表现出物象不同色阶的层次变化,增强了装饰的绘画效果。 青花阿拉伯文罐明正德高36,口径13.5,足径17.8厘米首都博物馆藏
青花花卉纹碗 明成化 高 6.8,口径 15.4,足径 5.2 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碗是成化青花瓷的代表作品。成化青花瓷器造型不及宣德时丰富多样,而 以小型器物见长,轻巧玲珑。所用青料为江西乐平所产的“平等青”,基本不用 进口钴料,青花色调趋于淡雅,蓝中泛灰青。画风细腻,采用分水(即渲染)手 法,表现出物象不同色阶的层次变化,增强了装饰的绘画效果。 青花阿拉伯文罐 明正德 高 36,口径 13.5,足径 17.8 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
以阿拉伯文(亦称回文)作瓷器装饰,永乐、宣德时已出现,至正德时较为 流行。阿拉伯文有的作主题纹饰,有的作辅助纹饰,穿插于花草图案之中,优美 的书法与纹饰和谐统一。这些阿拉伯文的内容多为箴言或古兰经文,与当时回教 的兴盛有关,带有这灯装饰的瓷器多是为穆斯林制作的,用作外销瓷。 青花团花纹提梁壶明隆庆高30.5,口径10.5,足径15.3厘米北京故宫博物 院藏 釉面光润,青花呈色浓重艳丽,蓝中泛紫,系采用“回青”料描绘。壶底有 “大明隆庆年造”楷书款。此壶为隆庆青花瓷的代表作品
以阿拉伯文(亦称回文)作瓷器装饰,永乐、宣德时已出现,至正德时较为 流行。阿拉伯文有的作主题纹饰,有的作辅助纹饰,穿插于花草图案之中,优美 的书法与纹饰和谐统一。这些阿拉伯文的内容多为箴言或古兰经文,与当时回教 的兴盛有关,带有这灯装饰的瓷器多是为穆斯林制作的,用作外销瓷。 青花团花纹提梁壶 明隆庆 高 30.5,口径 10.5,足径 15.3 厘米北京故宫博物 院藏 釉面光润,青花呈色浓重艳丽,蓝中泛紫,系采用“回青”料描绘。壶底有 “大明隆庆年造”楷书款。此壶为隆庆青花瓷的代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