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四十八卷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四十八卷
说 明 本卷收入了马克思1861年8月至1863年7月所写的《政治 经济学批判》手稿的一部分。全部手稿是继1857—1858年手稿之 后的《资本论》第二稿,共写了二十三个笔记本,统一用罗马数字编 号。其中第 — 以及第 和 本的一部分,是对经济 学说史的批判部分,以《剩余价值理论》为标题收入本版第二十六 卷第 、 、 册。第 — 、 本和第 本的一部分收入第 四十七卷。其余各部分,即第 、 、 — 本, 以及第 和 本的未发表部分包括在本卷中。 正是在写作本手稿期间,马克思决定放弃原来的想法,不再 以《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二分册的形式发表1859年出版的《政治 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的续篇,而是打算以《资本论》为标题,以 《政治经济学批判》为副标题,作为独立的著作发表自己的经济学 巨著。包括在本卷中的1861—1863年手稿部分,涉及他所设想的 未来《资本论》各卷的内容。 发表在本卷中的材料,是参考马克思在本手稿第 本中 所拟定的《资本论》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的写作计划草稿编排的。 这些材料分别编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资本的生产过程》篇 的第五—— 八章,这是收在本版第四十七卷的该篇前四章的继续。 在这一续篇里马克思论述的题目是: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上的和实
说 明 本卷收入了马克思1861年8月至1863年7月所写的《政治 经济学批判》手稿的一部分。全部手稿是继1857—1858年手稿之 后的《资本论》第二稿,共写了二十三个笔记本,统一用罗马数字编 号。其中第 — 以及第 和 本的一部分,是对经济 学说史的批判部分,以《剩余价值理论》为标题收入本版第二十六 卷第 、 、 册。第 — 、 本和第 本的一部分收入第 四十七卷。其余各部分,即第 、 、 — 本, 以及第 和 本的未发表部分包括在本卷中。 正是在写作本手稿期间,马克思决定放弃原来的想法,不再 以《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二分册的形式发表1859年出版的《政治 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的续篇,而是打算以《资本论》为标题,以 《政治经济学批判》为副标题,作为独立的著作发表自己的经济学 巨著。包括在本卷中的1861—1863年手稿部分,涉及他所设想的 未来《资本论》各卷的内容。 发表在本卷中的材料,是参考马克思在本手稿第 本中 所拟定的《资本论》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的写作计划草稿编排的。 这些材料分别编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资本的生产过程》篇 的第五—— 八章,这是收在本版第四十七卷的该篇前四章的继续。 在这一续篇里马克思论述的题目是: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上的和实
际上的从属,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和 所谓原始积累。 第二部分是《资本的流通过程》篇,共有两章,阐述资本主 义再生产过程和货币在这一过程中的回流运动。 第三部分是《资本和利润》篇,也由两章组成,论述剩余价 值转化为利润、平均利润的形成、利润率下降趋势、商业资本和 货币资本等有关问题。 最后,第四部分是《其他问题》篇,收入了手稿第 本 和第 — 本中的一些片断。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学的多 方面问题。 本卷所收入的材料,有些部分后来在《资本论》第一至三卷 中没有再作过如此详细的阐述;材料中有些论题、思想和结论提 出的角度和侧重点不同于马克思的其他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 这全部材料再现了马克思的经济学说创立过程的一个阶段。因此, 本手稿具有重大理论价值。 在《资本论》和《剩余价值理论》中,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上 的从属和实际上的从属问题只是附带提到的,而在收入本卷的 1861—1863年手稿第五章中,这一问题作为中心论题得到最充分 的论证。在这里,马克思详细分析了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上的从属 关系同资本主义以前的各种剥削方式的区别,论述了劳动对资本 的形式上的从属和实际上的从属之间的关系,说明这两者是资本 主义生产的两种独立形式,其中前一种形式总是后一种形式的先 驱,而后一种更发达的形式又可能成为在新的生产部门中采取前 一种形式的基础。只有随着劳动在实际上从属于资本,在生产方 式本身中,在劳动生产率方面,在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关系中,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际上的从属,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和 所谓原始积累。 第二部分是《资本的流通过程》篇,共有两章,阐述资本主 义再生产过程和货币在这一过程中的回流运动。 第三部分是《资本和利润》篇,也由两章组成,论述剩余价 值转化为利润、平均利润的形成、利润率下降趋势、商业资本和 货币资本等有关问题。 最后,第四部分是《其他问题》篇,收入了手稿第 本 和第 — 本中的一些片断。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学的多 方面问题。 本卷所收入的材料,有些部分后来在《资本论》第一至三卷 中没有再作过如此详细的阐述;材料中有些论题、思想和结论提 出的角度和侧重点不同于马克思的其他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 这全部材料再现了马克思的经济学说创立过程的一个阶段。因此, 本手稿具有重大理论价值。 在《资本论》和《剩余价值理论》中,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上 的从属和实际上的从属问题只是附带提到的,而在收入本卷的 1861—1863年手稿第五章中,这一问题作为中心论题得到最充分 的论证。在这里,马克思详细分析了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上的从属 关系同资本主义以前的各种剥削方式的区别,论述了劳动对资本 的形式上的从属和实际上的从属之间的关系,说明这两者是资本 主义生产的两种独立形式,其中前一种形式总是后一种形式的先 驱,而后一种更发达的形式又可能成为在新的生产部门中采取前 一种形式的基础。只有随着劳动在实际上从属于资本,在生产方 式本身中,在劳动生产率方面,在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关系中,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及在双方彼此的社会关系中,才会发生完全的革命。劳动实际上 从属于资本的发展过程,同时也就是劳动的社会形式、劳动生产 率的发展过程,创造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物质前提的过程。所有 权和劳动的这种分离,是生产条件的所有制转化为公有制的必要 过渡阶段。马克思指出:“如果单个工人作为单独的人要再恢复对 生产条件的所有制,那只有将生产力和大规模劳动发展分离开来 才有可能。资本家对这种劳动的异己的所有制,只有通过他的所 有制改造为非孤立的单个人的所有制,也就是改造为联合起来的 社会个人的所有制,才可能被消灭。”(见本卷第21页)这对于理 解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十四章中阐述的社会发展的否 定的否定规律,有重要参考价值。 关于资产阶级社会中的生产劳动的实质和内容的阐述,在本 卷中占有重要地位。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总体的角度出发 来考察生产劳动,指出:“生产劳动不过是对劳动能力出现在资本 主义生产过程中所具有的整个关系和方式的简称。”(见本卷第47 页)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劳动是给使用劳动的人生产剩余价 值的劳动,也就是把产品作为资本生产出来的劳动。可见,生产 劳动的概念是受社会制约的。此外,马克思还从物质生产总过程 的角度来分析生产劳动问题。他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方面 使各种不同的劳动,如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离开来,分配给不 同的人,另一方面,使物质产品成为所有这些人的共同劳动的产 品。而这些人中的每一个人对资本的关系都是雇佣劳动者的关系, 是这一特定意义上的生产工人的关系。马克思在这里论述生产劳 动时所运用的根本原理,对于分析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生产劳动也 具有指导意义。 说 明
及在双方彼此的社会关系中,才会发生完全的革命。劳动实际上 从属于资本的发展过程,同时也就是劳动的社会形式、劳动生产 率的发展过程,创造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物质前提的过程。所有 权和劳动的这种分离,是生产条件的所有制转化为公有制的必要 过渡阶段。马克思指出:“如果单个工人作为单独的人要再恢复对 生产条件的所有制,那只有将生产力和大规模劳动发展分离开来 才有可能。资本家对这种劳动的异己的所有制,只有通过他的所 有制改造为非孤立的单个人的所有制,也就是改造为联合起来的 社会个人的所有制,才可能被消灭。”(见本卷第21页)这对于理 解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十四章中阐述的社会发展的否 定的否定规律,有重要参考价值。 关于资产阶级社会中的生产劳动的实质和内容的阐述,在本 卷中占有重要地位。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总体的角度出发 来考察生产劳动,指出:“生产劳动不过是对劳动能力出现在资本 主义生产过程中所具有的整个关系和方式的简称。”(见本卷第47 页)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劳动是给使用劳动的人生产剩余价 值的劳动,也就是把产品作为资本生产出来的劳动。可见,生产 劳动的概念是受社会制约的。此外,马克思还从物质生产总过程 的角度来分析生产劳动问题。他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方面 使各种不同的劳动,如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离开来,分配给不 同的人,另一方面,使物质产品成为所有这些人的共同劳动的产 品。而这些人中的每一个人对资本的关系都是雇佣劳动者的关系, 是这一特定意义上的生产工人的关系。马克思在这里论述生产劳 动时所运用的根本原理,对于分析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生产劳动也 具有指导意义。 说 明
在本手稿中,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研究基础 上,对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和所谓原始积累作出进一步的分析。 在原始积累问题上,马克思从先前的成果出发,考察了广泛的新 材料,得出重要的结论,并初步描绘了原始积累的过程。这些论 述可以说是后来《资本论》第一卷中有关论述的雏形。 收入本卷的第二篇第九章《再生产过程》和第十章《插入部 分。资本主义再生产中的货币回流运动》,涉及的是资本流通过程。 在这里,马克思对社会资本再生产作了深入的分析,为了从实物 形式上考察社会生产,他第一次把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各部门划分 为两大部类,论述了两者的比例关系。不过,与后来《资本论》中 的表述不同,这里把消费资料生产部门称为“第 类”,把生产资 料生产部门称为“第 类”。用语上的这种差异,反映了马克思经 济思想的不同发展阶段。 对于研究再生产来说,手稿中的如下原理具有重要意义:“除 了剩余产品转化为追加资本时所表现出来的物化劳动的积累以 外,还有工人个人技能的不断积累,其方式是把已获得的技能传 授给正在成长的新一代工人。虽然这种积累在再生产过程中有极 重要的作用,但是资本为此无须花费分文。科学就其被应用于生 产的物质过程来说,其积累也与这里的问题有关。这种积累就是 规模不断扩大的不断再生产。”(见本卷第154页)在这里,除了 物化劳动的积累以外,马克思还把人的知识和生产技能的积累当 作再生产的必要条件。 马克思在手稿中分析再生产过程时,对货币在资本主义再生 产过程中的运动作了详细的研究,第一次回答了他在收入《剩余 价值理论》的手稿部分中分析魁奈的再生产理论时提出的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在本手稿中,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研究基础 上,对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和所谓原始积累作出进一步的分析。 在原始积累问题上,马克思从先前的成果出发,考察了广泛的新 材料,得出重要的结论,并初步描绘了原始积累的过程。这些论 述可以说是后来《资本论》第一卷中有关论述的雏形。 收入本卷的第二篇第九章《再生产过程》和第十章《插入部 分。资本主义再生产中的货币回流运动》,涉及的是资本流通过程。 在这里,马克思对社会资本再生产作了深入的分析,为了从实物 形式上考察社会生产,他第一次把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各部门划分 为两大部类,论述了两者的比例关系。不过,与后来《资本论》中 的表述不同,这里把消费资料生产部门称为“第 类”,把生产资 料生产部门称为“第 类”。用语上的这种差异,反映了马克思经 济思想的不同发展阶段。 对于研究再生产来说,手稿中的如下原理具有重要意义:“除 了剩余产品转化为追加资本时所表现出来的物化劳动的积累以 外,还有工人个人技能的不断积累,其方式是把已获得的技能传 授给正在成长的新一代工人。虽然这种积累在再生产过程中有极 重要的作用,但是资本为此无须花费分文。科学就其被应用于生 产的物质过程来说,其积累也与这里的问题有关。这种积累就是 规模不断扩大的不断再生产。”(见本卷第154页)在这里,除了 物化劳动的积累以外,马克思还把人的知识和生产技能的积累当 作再生产的必要条件。 马克思在手稿中分析再生产过程时,对货币在资本主义再生 产过程中的运动作了详细的研究,第一次回答了他在收入《剩余 价值理论》的手稿部分中分析魁奈的再生产理论时提出的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