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玉石雕刻 商周玉石雕刻多有发现,仅1976年殷墟妇好墓(五号墓)就出土玉器755 件,造型多样,品种齐全,制作技巧相当高。其中的立体雕刻有人物、动物,雕 出大体轮廓,细部侧以阴线刻划如衣饰发饰。河南安阳出土商代后期石雕水牛、 白石枭,与真实物像相去甚远,仅头部能看出是水牛和枭,其他部位都经过夸张 变形,身上刻几何纹饰。集雕刻、工艺、绘画于一身。手法与青铜一脉相承,反 映出中国早期艺术的统一性。 三、工艺 商周工艺同其他艺术门类相比最为丰富。青铜工艺、玉石工艺、陶瓷工艺 等都有杰出的创造。 1.青铜工艺 主要器类及其特点 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商周青铜器,大多是礼器。夏代的青铜器所见极少。它们 从种类、个体大小、陈放件数、乃至器物内所供牺牲的物种件数以及身份等级之 分,都有严格的规定。青铜器既是沟通皇权和人权的信物,又是区别等级名分的 标志。每一件青铜器差不多都是将工艺、雕刻、绘画、书法等多种艺术合于一身, 但都服从器物造型和内容的需要,各自只有相对的独立性。青铜器按生活用途可 分八类: (1)烹调器:鼎、鬲(音力)、甗(音眼); (2)盛黍稷食器:敦(音对)、簠(音府)、簋(音鬼);
2.玉石雕刻 商周玉石雕刻多有发现,仅 1976 年殷墟妇好墓(五号墓)就出土玉器 755 件,造型多样,品种齐全,制作技巧相当高。其中的立体雕刻有人物、动物,雕 出大体轮廓,细部则以阴线刻划,如衣饰发饰。河南安阳出土商代后期石雕水牛、 白石枭,与真实物像相去甚远,仅头部能看出是水牛和枭,其他部位都经过夸张 变形,身上刻几何纹饰。集雕刻、工艺、绘画于一身。手法与青铜一脉相承,反 映出中国早期艺术的统一性。 三、工艺 商周工艺同其他艺术门类相比最为丰富。青铜工艺、玉石工艺、陶瓷工艺 等都有杰出的创造。 1.青铜工艺 主要器类及其特点 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商周青铜器,大多是礼器。夏代的青铜器所见极少。它们 从种类、个体大小、陈放件数、乃至器物内所供牺牲的物种件数以及身份等级之 分,都有严格的规定。青铜器既是沟通皇权和人权的信物,又是区别等级名分的 标志。每一件青铜器差不多都是将工艺、雕刻、绘画、书法等多种艺术合于一身, 但都服从器物造型和内容的需要,各自只有相对的独立性。青铜器按生活用途可 分八类: (1)烹调器:鼎、鬲(音力)、甗(音眼); (2)盛黍稷食器:敦(音对)、簠(音府)、簋(音鬼);
(3)酒:尊、(音垒)、壶、卤、觥(音工)、爵、觚、觯(音志)、角、斝 (音甲); (4)脯(音府)醢(音海)器:豆; (5)盥洗器:盘、匜(音仪); (6)舀汤酒之器:七 (7)盛酒器之座:案、禁; (8)盛冰器:鉴; 如按礼仪用途分,可分四大类; (1)宗器:祭礼宗庙用; (2)旅器:用以记叙征行,天子、诸侯每有战事,必铸铜器以记之: (3)媵(音映)器:随嫁之礼器; (4)乐器:祭祀必奏乐,故礼乐器不可分。 因为礼乐与美术关系密切,所以我们按礼乐分门介绍三代青铜器的主要用 途及其审美特征。 鼎,胎于原始时代的陶鼎,本来是用以煮饭和煮肉的。其形为方体或圆体, 有三足或四足,便于架在火上烧,腹侧有两耳,便于端持。进入阶级社会之后, 鼎被专门用做典礼或祭祀,故逐渐显得贵重,被视为国家政权的象征。《左传·宣 公三年》有云:“商纣暴虐,鼎迁于周。”鼎迁即鼎转换了主人,表示国家政权 发生更迭。鼎的形象本身具有稳定挺拔的特征,便于赋予它相关的含义
(3)酒:尊、(音垒)、壶、卤、觥(音工)、爵、觚、觯(音志)、角、斝 (音甲); (4)脯(音府)醢(音海)器:豆; (5)盥洗器:盘、匜(音仪); (6)舀汤酒之器:匕 (7)盛酒器之座:案、禁; (8)盛冰器:鉴; 如按礼仪用途分,可分四大类; (1)宗器:祭礼宗庙用; (2)旅器:用以记叙征行,天子、诸侯每有战事,必铸铜器以记之; (3)媵(音映)器:随嫁之礼器; (4)乐器:祭祀必奏乐,故礼乐器不可分。 因为礼乐与美术关系密切,所以我们按礼乐分门介绍三代青铜器的主要用 途及其审美特征。 鼎,胎于原始时代的陶鼎,本来是用以煮饭和煮肉的。其形为方体或圆体, 有三足或四足,便于架在火上烧,腹侧有两耳,便于端持。进入阶级社会之后, 鼎被专门用做典礼或祭祀,故逐渐显得贵重,被视为国家政权的象征。《左传·宣 公三年》有云:“商纣暴虐,鼎迁于周。”鼎迁即鼎转换了主人,表示国家政权 发生更迭。鼎的形象本身具有稳定挺拔的特征,便于赋予它相关的含义
鬲,款足似鼎,煮食器,似今日之蒸锅。款足即足中空,便于加热。 颜(音眼),其上身似鼎,下身似鬲,中间相通。下身放水,上身放粟,底烧火 蒸,颇似今日之蒸笼。 甑(音增),形似,所不同的是甑上下分体,同时中间以纽扣合。 敦(音对),其外形上下内皆圆,上有纽,下有足,中有耳。 簋(音鬼),盛饭器。商簋多无盖,周侧多加盖。椭圆形,有两耳,高圈足。 篇(音府),盛稻梁(高级米饭)器。外形侈口而长方。商周贵族主食以黍 稷(今日北方人所食之小米),盛于簋,如遇宴享宾客或过节,则须改膳以稻梁, 盛于簠。 豆,肉食器。主要用于盛菹醢(音组海),菹即咸菜、酸菜之类;醢即肉酱。 古人吃熟肉时蘸一些肉酱,配一些咸菜酸菜以调味
鬲,款足似鼎,煮食器,似今日之蒸锅。款足即足中空,便于加热。 甗(音眼),其上身似鼎,下身似鬲,中间相通。下身放水,上身放粟,底烧火 蒸,颇似今日之蒸笼。 甑(音增),形似,所不同的是甑上下分体,同时中间以纽扣合。 敦(音对),其外形上下内皆圆,上有纽,下有足,中有耳。 簋(音鬼),盛饭器。商簋多无盖,周则多加盖。椭圆形,有两耳,高圈足。 簠(音府),盛稻粱(高级米饭)器。外形侈口而长方。商周贵族主食以黍 稷(今日北方人所食之小米),盛于簋,如遇宴享宾客或过节,则须改膳以稻梁, 盛于簠。 豆,肉食器。主要用于盛菹醢(音组海),菹即咸菜、酸菜之类;醢即肉酱。 古人吃熟肉时蘸一些肉酱,配一些咸菜酸菜以调味
盘,商周行祭礼或宴享,皆有盥洗之礼,盘与匜需相配而用,形似今日之 水瓢,泻水于手,以盘接盛之。故匜有鋬和鎏;盘浅而巨,两旁有耳,便于端持 接水。 尊、罍,尊是盛酒备斟酌之器,罍是盛酒酿酒之器。以铜器储酒时间长了会 有毒,古人已知其害,故平时多以陶罍储酒,但宴请宾客时陶器又欠美观,故临 时改用铜器。尊多作成兽形,如犀尊、象尊、枭尊、驹尊之类,而且装饰华丽。 背凿洞,便于注酒,加盖以防尘污。凡祭祖与立坛社稷用大罍和大尊,二器多同 时使用。 壶,盛酒浆之器,其形仿自然的瓜瓠即瓠芦瓢。一般有提梁、两耳,大多无 盖。 卣,盛酒器。较壶为小,形状近似。有提梁。祔(音附)祭用卣。(《周 礼春官》)
盘,商周行祭礼或宴享,皆有盥洗之礼,盘与匜需相配而用,形似今日之 水瓢,泻水于手,以盘接盛之。故匜有鋬和鎏;盘浅而巨,两旁有耳,便于端持 接水。 尊、罍,尊是盛酒备斟酌之器,罍是盛酒酿酒之器。以铜器储酒时间长了会 有毒,古人已知其害,故平时多以陶罍储酒,但宴请宾客时陶器又欠美观,故临 时改用铜器。尊多作成兽形,如犀尊、象尊、枭尊、驹尊之类,而且装饰华丽。 背凿洞,便于注酒,加盖以防尘污。凡祭祖与立坛社稷用大罍和大尊,二器多同 时使用。 壶,盛酒浆之器,其形仿自然的瓜瓠即瓠芦瓢。一般有提梁、两耳,大多无 盖。 卣,盛酒器。较壶为小,形状近似。有提梁。袝(音附)祭用卣。(《周 礼·春官》)
觥(音工),《诗经》屡言兕觥,可见其重要。盛酒饮酒皆用之。觥制作极 为华丽,多做成动物形象,有的一器兼塑四十多种动物形象于一身。 盉(音和),合水于酒之器,用以调节酒之厚薄。作工亦较华丽。 爵,饮酒兼温酒之器。间有二柱,旁有耳,口前有鎏,口后有尾。二柱用以 节酒,并非单纯为了美观,而是柱于鼻口有碍,不能一饮而尽。 觚(音姑),其形圆体、侈口、圈足。体有四棱,故谓之觚。商朝贵族饮酒 风气极盛,铜觚流行,且制作精美。周禁酒,但宴享宾客仍少不了酒,所以仍需 酒器。只是多以木代铜,所以显得酒器少。《庄子·天地篇》有云:“百年之木, 破为牺尊,青黄而文之。”此可为周人以木为酒器的佐证。 觯(音志),饮酒器,形似瓶而矮
觥(音工),《诗经》屡言兕觥,可见其重要。盛酒饮酒皆用之。觥制作极 为华丽,多做成动物形象,有的一器兼塑四十多种动物形象于一身。 盉(音和),合水于酒之器,用以调节酒之厚薄。作工亦较华丽。 爵,饮酒兼温酒之器。间有二柱,旁有耳,口前有鎏,口后有尾。二柱用以 节酒,并非单纯为了美观,而是柱于鼻口有碍,不能一饮而尽。 觚(音姑),其形圆体、侈口、圈足。体有四棱,故谓之觚。商朝贵族饮酒 风气极盛,铜觚流行,且制作精美。周禁酒,但宴享宾客仍少不了酒,所以仍需 酒器。只是多以木代铜,所以显得酒器少。《庄子·天地篇》有云:“百年之木, 破为牺尊,青黄而文之。”此可为周人以木为酒器的佐证。 觯(音志),饮酒器,形似瓶而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