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是围绕这组建筑群的宫城。 2.周代建筑遗址 西周建筑总体看来,与商代相比,规模更大,布局更严谨,地下考古发掘遗 迹也更丰富。古公覃父率周族迁歧下,经营城邑,是周族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 1976年始在周原发掘了大型的西周建筑基址。经勘查,整个建筑坐北朝南,以 门道、前堂、过廊、后室为中轴,东西配置厢房,形成一个前后两进、东西对称 的封闭性院落。门道在南面正中,正对门道有影壁(屏),门道两侧东西垫有高 出地面的台基。门内堂前为中庭,两侧各有两个台阶通向东西厢房,北边有三个 斜坡状台阶,经由台阶升入前堂。前堂面阔六间,进深三间。这是发掘歧山下凤 雏村西周建筑基址的布局。武王灭商以后,为了政治上的需要,周迁都丰、镐, 可惜对丰镐二城的具体位置、布局等基本情况,尚未探明,因此,对西周初年京 师的建筑特别是宫廷建筑难以详说。不过根据列国都城遗址,结合《考工记》一 书中有关王城和宫室制度的记述,可以以理推之。 《考工记匠人营国》记载西周城市建设分三级,第一级为王城,即奴隶制 王国的都城;第二级为诸侯城,即诸侯封国的都城;第三级为都,即宗室和卿大 夫的采邑。都城规划制度为:“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 途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商周已出土的的主要是青铜、玉石雕刻,至今尚未发现具有独立意义的大型 石雕和泥塑。根据《史记殷本记》记载:“帝武乙无道,为偶人,谓之天神。“ 商代是应该有泥塑和木雕的。商周雕刻还没有完全从工艺中独立出来,仍依附于 工艺美术。其社会作用主要是为体现某种伦理观念。出土的多冥器和礼器。它们
能是围绕这组建筑群的宫城。 2.周代建筑遗址 西周建筑总体看来,与商代相比,规模更大,布局更严谨,地下考古发掘遗 迹也更丰富。古公覃父率周族迁歧下,经营城邑,是周族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 1976 年始在周原发掘了大型的西周建筑基址。经勘查,整个建筑坐北朝南,以 门道、前堂、过廊、后室为中轴,东西配置厢房,形成一个前后两进、东西对称 的封闭性院落。门道在南面正中,正对门道有影壁(屏),门道两侧东西垫有高 出地面的台基。门内堂前为中庭,两侧各有两个台阶通向东西厢房,北边有三个 斜坡状台阶,经由台阶升入前堂。前堂面阔六间,进深三间。这是发掘歧山下凤 雏村西周建筑基址的布局。武王灭商以后,为了政治上的需要,周迁都丰、镐, 可惜对丰镐二城的具体位置、布局等基本情况,尚未探明,因此,对西周初年京 师的建筑特别是宫廷建筑难以详说。不过根据列国都城遗址,结合《考工记》一 书中有关王城和宫室制度的记述,可以以理推之。 《考工记·匠人营国》记载西周城市建设分三级,第一级为王城,即奴隶制 王国的都城;第二级为诸侯城,即诸侯封国的都城;第三级为都,即宗室和卿大 夫的采邑。都城规划制度为:“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 途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商周已出土的的主要是青铜、玉石雕刻,至今尚未发现具有独立意义的大型 石雕和泥塑。根据《史记·殷本记》记载:“帝武乙无道,为偶人,谓之天神。” 商代是应该有泥塑和木雕的。商周雕刻还没有完全从工艺中独立出来,仍依附于 工艺美术。其社会作用主要是为体现某种伦理观念。出土的多冥器和礼器。它们
表现出来的形态就非同一般:或比例结构失调,或奇形怪状。青铜器中有相当数 量的拟形器。1986年以来在四川广汉三星堆祭祀坑中发现了商代铜雕,其中有 高大的圆雕人像、面具。江西新干县大洋洲乡1989年发掘商代大墓,出土青铜 器486件,其中有双面神人头像和双尾虎,对其用途虽尚未完全搞清,但就雕 刻水平而言,已相当可观。商周墓葬中出土的玉石雕刻品,有的也达到相当高的 水平。 1.青铜雕刻 商周青铜雕刻,从艺术形式来看,可分三类:独立的圆雕,附属于青铜器身 上的圆雕或浮雕,拟形器即器形与器体合而为一的动物形象。独立的青铜圆雕, 当以四川广汉三星堆商代祭祀坑出土的商中期青铜雕刻为代表。属于祭祀用的礼 器,对其寓意尚不十分清楚。如有一件青铜立像,人像高172厘米,底座高90 厘米,人物体型瘦高,戴高冠,穿长袍,衣后联形如燕尾。双手粗大各握筒形物。 动作呆板。又如有一大型青铜人面,通高60厘米,宽134厘米。人面形体巨大, 两眼球凸出眼眶外约30厘米,长耳阔口,额正中有方孔。对其寓意不得而知。 商代附属于青铜器身的青铜雕刻更加丰富如1959年湖南宁乡出土商代后期人 面铜方鼎,鼎为方形,双耳对拉,四圆柱足,腹四面各饰一浮雕人面,耳上部饰 云纹,下部为爪纹,耳外铸单线萋夔龙纹。四足上饰饕餮纹。内壁铸“大禾”二字, 故又称大禾鼎。人面方鼎,五官刻画简练概括而传神,表情威严。再如安徽阜南 月儿河出土的商代前期龙虎铜尊和湖南宁乡出土的商代后期的四羊铜尊。将圆雕 与线刻巧妙地结合起来,层次丰富,形象生动,使器形显得异常华丽。拟形器有 1975年湖南醴陵县出土的一件青铜像尊,象鼻高扬,鼻头作成凤首形,凤冠上 卧一虎,凤口恰是倒酒的出口,与腹部相通。象背圆洞以注酒,制作巧妙。象身
表现出来的形态就非同一般:或比例结构失调,或奇形怪状。青铜器中有相当数 量的拟形器。1986 年以来在四川广汉三星堆祭祀坑中发现了商代铜雕,其中有 高大的圆雕人像、面具。江西新干县大洋洲乡 1989 年发掘商代大墓,出土青铜 器 486 件,其中有双面神人头像和双尾虎,对其用途虽尚未完全搞清,但就雕 刻水平而言,已相当可观。商周墓葬中出土的玉石雕刻品,有的也达到相当高的 水平。 1.青铜雕刻 商周青铜雕刻,从艺术形式来看,可分三类:独立的圆雕,附属于青铜器身 上的圆雕或浮雕,拟形器即器形与器体合而为一的动物形象。独立的青铜圆雕, 当以四川广汉三星堆商代祭祀坑出土的商中期青铜雕刻为代表。属于祭祀用的礼 器,对其寓意尚不十分清楚。如有一件青铜立像,人像高 172 厘米,底座高 90 厘米,人物体型瘦高,戴高冠,穿长袍,衣后联形如燕尾。双手粗大各握筒形物。 动作呆板。又如有一大型青铜人面,通高 60 厘米,宽 134 厘米。人面形体巨大, 两眼球凸出眼眶外约 30 厘米,长耳阔口,额正中有方孔。对其寓意不得而知。 商代附属于青铜器身的青铜雕刻更加丰富,如 1959 年湖南宁乡出土商代后期人 面铜方鼎,鼎为方形,双耳对立,四圆柱足,腹四面各饰一浮雕人面,耳上部饰 云纹,下部为爪纹,耳外铸单线夔龙纹。四足上饰饕餮纹。内壁铸“大禾”二字, 故又称大禾鼎。人面方鼎,五官刻画简练概括而传神,表情威严。再如安徽阜南 月儿河出土的商代前期龙虎铜尊和湖南宁乡出土的商代后期的四羊铜尊。将圆雕 与线刻巧妙地结合起来,层次丰富,形象生动,使器形显得异常华丽。拟形器有 1975 年湖南醴陵县出土的一件青铜象尊,象鼻高扬,鼻头作成凤首形,凤冠上 卧一虎,凤口恰是倒酒的出口,与腹部相通。象背圆洞以注酒,制作巧妙。象身
以云雷纹为地,饰饕餮、虎、夔龙和凤鸟图案,显得华丽而神秘。其它还有犀尊、 驹尊、牛尊、枭尊等。此外还有集多种物象于一体的青铜雕刻,如已经流到国外 的“饕餮食人卣”,集多种动物纹饰于一身,显得十分华丽。 四川广汉三星堆商代青铜人面商中期
以云雷纹为地,饰饕餮、虎、夔龙和凤鸟图案,显得华丽而神秘。其它还有犀尊、 驹尊、牛尊、枭尊等。此外还有集多种物象于一体的青铜雕刻,如已经流到国外 的“饕餮食人卣”,集多种动物纹饰于一身,显得十分华丽。 四川广汉三星堆商代青铜人面 商中期
人面纹方鼎商代后期高38.5,口长29.8,宽23.7厘米1959年湖南省宁乡县 黄村寨子山出土湖南省博物馆藏
人面纹方鼎 商代后期 高 38.5,口长 29.8,宽 23.7 厘米 1959 年湖南省宁乡县 黄村寨子山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象尊商代后期高22.8,长26.5,宽14.4厘米1975年湖南醴陵县出土湖南省 博物馆藏 已发现的西周青铜器中尚无独立的人物形象雕刻,附属于青铜器身的人物形 象已经发现,如1989年山西闻喜县出土的“刖人守囿铜挽车”,是一件集巧妙 工艺和雕刻艺术的综合体。其他如鼎、尊等铜器器表均附有浮雕或立体雕刻,其 形象有的具象,有的抽象,但都服从于整体需要。西周青铜器中的拟形器屡见不 鲜。如驹尊、象尊、羊尊、鸭尊。形象并不完全写实,保持主要特征而已。 商周青铜雕刻,不管采取何种形式,都服从于某个特定的主题,本身似乎并 无独立价值,只是体现某种观念的符号。正因为描绘物象目的不在该物象本身, 所以形象都经过夸张变形,突出其最易表现某种观念的部位。成为名副其实的象 征艺术
象尊 商代后期 高 22.8,长 26.5,宽 14.4 厘米 1975 年湖南醴陵县出土 湖南省 博物馆藏 已发现的西周青铜器中尚无独立的人物形象雕刻,附属于青铜器身的人物形 象已经发现,如 1989 年山西闻喜县出土的“刖人守囿铜挽车”,是一件集巧妙 工艺和雕刻艺术的综合体。其他如鼎、尊等铜器器表均附有浮雕或立体雕刻,其 形象有的具象,有的抽象,但都服从于整体需要。西周青铜器中的拟形器屡见不 鲜。如驹尊、象尊、羊尊、鸭尊。形象并不完全写实,保持主要特征而已。 商周青铜雕刻,不管采取何种形式,都服从于某个特定的主题,本身似乎并 无独立价值,只是体现某种观念的符号。正因为描绘物象目的不在该物象本身, 所以形象都经过夸张变形,突出其最易表现某种观念的部位。成为名副其实的象 征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