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缪生平 阿贝尔·加缪(1913一一1960)是法国存在主义作家和评论家。他出身于阿尔及利亚君 士坦丁省蒙多维镇一个农业工人的家庭,祖籍是法国的阿尔萨斯。他父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 中牺牲在战场上,母亲带着全家阿尔及尔贫民区,加缪就在那里长大,因而他十分熟悉并同 情下层人民的艰苦生活和不幸遭遇。但是,作为一个生活在穆斯林社会中的欧洲人,他又感 到孤独和隔膜。加缪依靠奖学金和勤工俭学而得以受到正规教有,并获得哲学学士学位。1933 年希特勒上台不久,加缪就加入了法国共产党,后因法共改变了对阿拉伯人的政策而退党, 但仍与法共合作,宣传民主思想。与此同时,加缪开始从事戏剧活动,曾组建“文化之家 和“劳动剧团”,间做编剧和演员。1937年,他曾担任《阿尔及尔共和报》的记者,在报 上发表文章抨击社会的不合理现象,并积极从事文学活动。在他的早期作品中,开始表现出 存在主义思想的萌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投身于反法西斯的抵抗运动,在1944年法 国获得解放后任《战斗报》主编,加缪于195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61年1月死于车祸。 加缪主要的文学作品有:随笔集《反面和正面》(1937)、散文集《婚礼》(1938)、 中篇小说《局外人》(1942)、《堕落》(1956)、长篇小说《鼠疫》(1947)、短篇小说 《流放和王国》(1957)、剧本《误会》(1944)、《卡利古拉》(1945)、《戒严》(1942 和《正义者》(1949)。加缪主要的论著有《西西弗的神话》(1942)、《致一位得国朋友 的信》(1945)、《反抗的人》(1951)等。 自陈淳主编:《外国文学名著精解》,中央广播电视大学1994年版
加缪生平 阿贝尔·加缪(1913——1960)是法国存在主义作家和评论家。他出身于阿尔及利亚君 士坦丁省蒙多维镇一个农业工人的家庭,祖籍是法国的阿尔萨斯。他父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 中牺牲在战场上,母亲带着全家阿尔及尔贫民区,加缪就在那里长大,因而他十分熟悉并同 情下层人民的艰苦生活和不幸遭遇。但是,作为一个生活在穆斯林社会中的欧洲人,他又感 到孤独和隔膜。加缪依靠奖学金和勤工俭学而得以受到正规教育,并获得哲学学士学位。1933 年希特勒上台不久,加缪就加入了法国共产党,后因法共改变了对阿拉伯人的政策而退党, 但仍与法共合作,宣传民主思想。与此同时,加缪开始从事戏剧活动,曾组建“文化之家” 和“劳动剧团”,间做编剧和演员。1937 年,他曾担任《阿尔及尔共和报》的记者,在报 上发表文章抨击社会的不合理现象,并积极从事文学活动。在他的早期作品中,开始表现出 存在主义思想的萌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投身于反法西斯的抵抗运动,在 1944 年法 国获得解放后任《战斗报》主编,加缪于 1957 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61 年 1 月死于车祸。 加缪主要的文学作品有:随笔集《反面和正面》(1937)、散文集《婚礼》(1938)、 中篇小说《局外人》(1942)、《堕落》(1956)、长篇小说《鼠疫》(1947)、短篇小说 《流放和王国》(1957)、剧本《误会》(1944)、《卡利古拉》(1945)、《戒严》(1942) 和《正义者》(1949)。加缪主要的论著有《西西弗的神话》(1942)、《致一位得国朋友 的信》(1945)、《反抗的人》(1951)等。 自陈淳主编:《外国文学名著精解》,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1994 年版
加堡重点作品分析 《局外人》 中篇小说《局外人》不仅是加缪的成名作,也是存在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它与同年发表 的哲学论文集《西绪弗斯神话》共同在欧美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 小说的内容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写的是“我”(莫尔索)在阿尔及尔的工作单位收 到养老院发来的电报:“母死,明日莽。”我向老板请了两天假,来到了离阿尔及尔80公 里远的马郎沟。母亲己经入殓。看门人告诉我,如果我想再看母亲一眼,他可以把棺盖打开, 我回答他:“不用了。”我呆在停尸房一边守灵一边歇息。这一夜,母亲生前的好友不断地 前来祭拜,可我一个都不认识。好不容易熬过了夜,院长要见我,他让我在好几份东西上面 签了字,并问我是否再看一眼母亲,我说不要。然后,我和院长、女护士,还有一个据说是 与母亲相好的叫门莱兹的人一同去给母亲送葬。母亲下葬时我怎么也流不出眼泪来。回到阿 尔及尔的第二天是星期六,我去海滨浴场游泳,遇到了我所在的写字间从前的女打字员玛丽。 我们一同玩了一整天,晚上看了电影后,她就跟我回了家。当我再醒来时,玛丽已经走了, 在枕头上留下了她的头发带来的海水味。午饭后,我在家里东坐坐,西站站,闷得发慌,又 到街上东走走,西看看,极其无聊地打发完了星期天。周一上班,老板颇显客气。我忙活了 一上午,便与同事到处闲逛。因为无事可做,我们便追赶一辆挂有铁链的大卡车,终于扒到 了车上,我们在车上欢呼跳跃。下班后回到住处,碰到邻居在遛狗,又碰到同层的邻居雷蒙 雷蒙让我给他以前的情妇写信,羞辱她,进行报复。我起先不允,后来一想也没什么,就答 应了。雷蒙的情妇接到信后,就来找雷蒙。雷蒙对其大打出手,惊动了警察,在传讯时,我 替雷蒙做了有利于他的证据。雷蒙就约我去妓院,我拒绝了,我们就在街上到处走走。办公 室里,老板和我谈一个非常渺茫的计划,他有意在巴黎开一个分号,问我是否愿意去那里工 作,我回答说无所谓,老板的样子不大愉快。晚上,玛丽又来找我,问我愿不愿意同她结婚, 我说无所谓,她说我这个人真怪。我到警察局去为雷蒙作了证,使他只受了一个警告处分。 我们一起去海滨玩时,雷蒙情妇的弟弟纠集了一帮阿拉伯人寻衅滋事。殴打中,雷蒙受了伤 我揣着雷蒙的手枪到一处清泉旁歇息,恰好碰到了刺伤雷蒙的阿拉伯人,天气炽热难当。我 觉得天旋地转,恍惚之中对那个阿拉伯人扣动了扳机,而后又连开四枪。 第二部分写我被关进了监狱,我对宗教不屑一顾的态度激怒了法官。案子拖了11个月, 时间对我来说己经没有什么意义了。当时案件不多,报上对我的案子作了不少夸大的渲染
加缪重点作品分析 《局外人》 中篇小说《局外人》不仅是加缪的成名作,也是存在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它与同年发表 的哲学论文集《西绪弗斯神话》共同在欧美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 小说的内容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写的是“我”(莫尔索)在阿尔及尔的工作单位收 到养老院发来的电报:“母死,明日葬。”我向老板请了两天假,来到了离阿尔及尔 80 公 里远的马郎沟。母亲已经入殓。看门人告诉我,如果我想再看母亲一眼,他可以把棺盖打开, 我回答他:“不用了。”我呆在停尸房一边守灵一边歇息。这一夜,母亲生前的好友不断地 前来祭拜,可我一个都不认识。好不容易熬过了夜,院长要见我,他让我在好几份东西上面 签了字,并问我是否再看一眼母亲,我说不要。然后,我和院长、女护士,还有一个据说是 与母亲相好的叫门莱兹的人一同去给母亲送葬。母亲下葬时我怎么也流不出眼泪来。回到阿 尔及尔的第二天是星期六,我去海滨浴场游泳,遇到了我所在的写字间从前的女打字员玛丽。 我们一同玩了一整天,晚上看了电影后,她就跟我回了家。当我再醒来时,玛丽已经走了, 在枕头上留下了她的头发带来的海水味。午饭后,我在家里东坐坐,西站站,闷得发慌,又 到街上东走走,西看看,极其无聊地打发完了星期天。周一上班,老板颇显客气。我忙活了 一上午,便与同事到处闲逛。因为无事可做,我们便追赶一辆挂有铁链的大卡车,终于扒到 了车上,我们在车上欢呼跳跃。下班后回到住处,碰到邻居在遛狗,又碰到同层的邻居雷蒙。 雷蒙让我给他以前的情妇写信,羞辱她,进行报复。我起先不允,后来一想也没什么,就答 应了。雷蒙的情妇接到信后,就来找雷蒙。雷蒙对其大打出手,惊动了警察,在传讯时,我 替雷蒙做了有利于他的证据。雷蒙就约我去妓院,我拒绝了,我们就在街上到处走走。办公 室里,老板和我谈一个非常渺茫的计划,他有意在巴黎开一个分号,问我是否愿意去那里工 作,我回答说无所谓,老板的样子不大愉快。晚上,玛丽又来找我,问我愿不愿意同她结婚, 我说无所谓,她说我这个人真怪。我到警察局去为雷蒙作了证 ,使他只受了一个警告处分。 我们一起去海滨玩时,雷蒙情妇的弟弟纠集了一帮阿拉伯人寻衅滋事。殴打中,雷蒙受了伤, 我揣着雷蒙的手枪到一处清泉旁歇息,恰好碰到了刺伤雷蒙的阿拉伯人,天气炽热难当。我 觉得天旋地转,恍惚之中对那个阿拉伯人扣动了扳机,而后又连开四枪。 第二部分写我被关进了监狱,我对宗教不屑一顾的态度激怒了法官。案子拖了 11 个月, 时间对我来说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当时案件不多,报上对我的案子作了不少夸大的渲染
使案子随若时间的推移日益引人注目。开庭时,法庭对我把母亲送进养老院过凄苦生活、死 后不愿再见她一面、甚至没有流过眼泪等都十分不满。检察官还指出,我在母亲死后的第二 天就去海滨浴场游泳,乱搞男女关系,看滑稽电影寻欢作乐等。从上述事实中,检察官得出 了我是预谋杀人的结论,并指责我没有灵魂,没有人性,没有道德观念。我被判处死刑。我 拒绝向神父杆悔,生活没有什么可让我留恋的,死和不死都无关紧要。为了有一个好的结束, 为了避免自己感觉孤单,我想只要我受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来看我,对我发出咒骂的呼声, 就行了。 加缪的《局外人》,仅仅几万字,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性格独特、内涵丰富、值得反复 研究的人物形象。小职员莫尔索是加缪反映“荒诞”的第一典型形象。莫尔索的荒诞主要表 现在他对现实的一切都是冷漠的,很少主动去感觉人生,对外界具有一种盲目的超脱感、麻 木感。他对母亲的去世、女友的爱情,对升迁加薪、社会道德、法律制度,甚至对自己被判 刑的结果等一切都是冷漠的、不屑一顾的。在他的眼里社会的一切秩序都是毫无意义的、荒 诞可悲的。莫尔索体现了加缪的荒诞哲理思想。《局外人》这个题目的含义实际上是指人与 周围环境完全脱节、人对自己的生存感到陌生。《局外人》被用来比喻人生活在一个与他漠 不相关的世界里,世界视他为局外人,他视世界为局外人,从而产生了荒诞感。 《局外人》之所以获得巨大的成功,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作家表现了“荒诞世界”中的“荒 诞的人”的典型一莫尔索的形象。加缪用“局外人”界定莫尔索这个人物,却并不妨碍读者 从各个方面去分析他。莫尔素是“局外人”还是“局内人”,历来评价不一,这里不妨从两 方面的展开思考。首先,莫尔索是个超脱的人,他是职员,有自己的住处,有社交活动、与 女人往来等等。从表面上来看,他选择了寻常人的生活方式,但骨子里他并不认可寻常人对 待生活的态度,他不愿像这个社会的多数人那样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该哭的时候哭,该笑 的时候笑,该害怕的时候害怕,他只听命于自己的内心,他的内心深处驱动他的力量正如加 缪的《局外人》美国版的序言中所说的:“他远非麻木不仁,他怀有一种执著而深沉的激情, 对于绝对和真实的激情。”从莫尔索在狱中和神父的谈话中,读者可以清楚地看到,莫尔索 这个不相信上帝的人不仅认识到自已人生的意义,而且对它非常有把握。因为他是一个认识 到世界是荒诞的怀疑主义者,他不适应荒诞的社会生活,不愿意扮演社会所规定于他的角色。 莫尔索的悲剧是他所生活的那个社会不能容忍像他这样一个“局外人”的结果。正如彼得? 鲁尔谈到莫尔索悲剧原因时所说的“正因为他是一个陌生人,一个局外人,一个其生活方式
使案子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引人注目。开庭时,法庭对我把母亲送进养老院过凄苦生活、死 后不愿再见她一面、甚至没有流过眼泪等都十分不满。检察官还指出,我在母亲死后的第二 天就去海滨浴场游泳,乱搞男女关系,看滑稽电影寻欢作乐等。从上述事实中,检察官得出 了我是预谋杀人的结论,并指责我没有灵魂,没有人性,没有道德观念。我被判处死刑。我 拒绝向神父忏悔,生活没有什么可让我留恋的,死和不死都无关紧要。为了有一个好的结束, 为了避免自己感觉孤单,我想只要我受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来看我,对我发出咒骂的呼声, 就行了。 加缪的《局外人》,仅仅几万字,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性格独特、内涵丰富、值得反复 研究的人物形象。小职员莫尔索是加缪反映“荒诞”的第一典型形象。莫尔索的荒诞主要表 现在他对现实的一切都是冷漠的,很少主动去感觉人生,对外界具有一种盲目的超脱感、麻 木感。他对母亲的去世、女友的爱情,对升迁加薪、社会道德、法律制度,甚至对自己被判 刑的结果等一切都是冷漠的、不屑一顾的。在他的眼里社会的一切秩序都是毫无意义的、荒 诞可悲的。莫尔索体现了加缪的荒诞哲理思想。《局外人》这个题目的含义实际上是指人与 周围环境完全脱节、人对自己的生存感到陌生。《局外人》被用来比喻人生活在一个与他漠 不相关的世界里,世界视他为局外人,他视世界为局外人,从而产生了荒诞感。 《局外人》之所以获得巨大的成功,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作家表现了“荒诞世界”中的“荒 诞的人”的典型—莫尔索的形象。加缪用“局外人”界定莫尔索这个人物,却并不妨碍读者 从各个方面去分析他。莫尔索是“局外人”还是“局内人”,历来评价不一,这里不妨从两 方面的展开思考。首先,莫尔索是个超脱的人,他是职员,有自己的住处,有社交活动、与 女人往来等等。从表面上来看,他选择了寻常人的生活方式,但骨子里他并不认可寻常人对 待生活的态度,他不愿像这个社会的多数人那样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该哭的时候哭,该笑 的时候笑,该害怕的时候害怕,他只听命于自己的内心,他的内心深处驱动他的力量正如加 缪的《局外人》美国版的序言中所说的:“他远非麻木不仁,他怀有一种执著而深沉的激情, 对于绝对和真实的激情。”从莫尔索在狱中和神父的谈话中,读者可以清楚地看到,莫尔索 这个不相信上帝的人不仅认识到自己人生的意义,而且对它非常有把握。因为他是一个认识 到世界是荒诞的怀疑主义者,他不适应荒诞的社会生活,不愿意扮演社会所规定于他的角色。 莫尔索的悲剧是他所生活的那个社会不能容忍像他这样一个“局外人”的结果。正如彼得? 鲁尔谈到莫尔索悲剧原因时所说的“正因为他是一个陌生人,一个局外人,一个其生活方式
看来对现存秩序是一种无声威胁的人。”(彼得?鲁尔《加缪与萨特的争论》)莫尔索最终 走向了死亡,彻底地变成了一个局外人。他只能以死米结束荒诞。 其次,我们可以换个角度去理解莫尔索这个人物为什么总是律相在局外。众所周知,社 会存在首先要求人们适应,适者生存。而莫尔索的生活态度使他和社会这个庞然大物总是显 得格格不入,无法适应。因此,社会只能把莫尔索这样的不适者甩出去。也就是说,这个社 会并没有为莫尔索这样的人准备适宜的位置,既然他无法正常地扮演社会规定他的角色,他 就只能被社会淘汰出局。对社会而言,莫尔素是一个局外人。在社会强大的秩序面前,莫尔 索并不企图改变什么,而是生活在自己的主观意念中,把世界变成自己。通过对自身存在状 态的选择,实现自我价值、自我意义。这种自愿的自我孤立使莫尔索不能像多数人那样正常 地活着,因而对社会而言,他只能是个局外人,在现实社会中,大多数人通常是能够面对与 社会对立的状态,进而战胜自身对此所存在的障碍。战胜的方法多种多样,比如说忽视,人 们忽视(有意或无意)好多不好应付的生活部分,回避着与社会正面冲突,使自己不至于过 度敏感,为的是能够“正常地”生存下去。莫尔索恰恰是反其道而行之。他的态度明确而坚 定:听凭自己的内心,他无法忽视,也不愿回避,因此莫尔索变成了少数人。他在参加母亲 葬礼前,内心的感觉是混乱的。“养老院离镇上还有两公里的路,我只好步行去了。我真想 立刻见到母亲。”,可是当他站在母亲的灵柩前,却拒绝了要为他找开棺盖的老人。莫尔索 自己也搞不清楚为什么是这样的。他爱他的母亲,但又不能忽视心中的冷漠。他无法在这种 情感所带来的均衡力量支配下,看母亲最后一银,只好听任别人的议论。他真实地听从了内 心的指引,同样也没有办法在母亲葬礼后,压抑一下自己的欲望,不去和女朋友约会,看费 南代尔主演的喜剧片等。他做不到这些,其实,他过分地强调了自己。对莫尔索而言,首先 是自己,然后才是其他的存在。也许他没有主动地与社会的传统道德观抗衡,但他无法战胜 自己,间接地形成了这样的对抗。于是,莫尔索成了一个喜剧人物。 人有时的确无法战胜自己,这为莫尔索这样的人物提供了存在的可能性。而莫尔索最后 在“天气炽热”,、“天旋地转”的“恍惚之中”开枪了,开枪杀死了那个阿拉伯人。开枪 前,他保持着与众不同的生活态度所需要的勇气,他略微具有一点“英能”的特质,但开枪 却使他变成了个懦夫,因为不是必须开枪的,他当时所处的环境并没有逼迫他非开枪不可, 开枪意味者他无力继续坚持他那过于独特的生活道路。对他来说,在荒诞世界里这样活下去 与死亡两者,无疑后者是更容易的。那么,这样更容易些的道路,使莫尔索又染上了沉重的 懦夫色彩。但是莫尔索本能地保持者人的自然状态,拒绝社会对他的异化,用自己的生命为
看来对现存秩序是一种无声威胁的人。”(彼得?鲁尔《加缪与萨特的争论》)莫尔索最终 走向了死亡,彻底地变成了一个局外人。他只能以死来结束荒诞。 其次,我们可以换个角度去理解莫尔索这个人物为什么总是徘徊在局外。众所周知,社 会存在首先要求人们适应,适者生存。而莫尔索的生活态度使他和社会这个庞然大物总是显 得格格不入,无法适应。因此,社会只能把莫尔索这样的不适者甩出去。也就是说,这个社 会并没有为莫尔索这样的人准备适宜的位置,既然他无法正常地扮演社会规定他的角色,他 就只能被社会淘汰出局。对社会而言,莫尔索是一个局外人。在社会强大的秩序面前,莫尔 索并不企图改变什么,而是生活在自己的主观意念中,把世界变成自己。通过对自身存在状 态的选择,实现自我价值、自我意义。这种自愿的自我孤立使莫尔索不能像多数人那样正常 地活着,因而对社会而言,他只能是个局外人,在现实社会中,大多数人通常是能够面对与 社会对立的状态,进而战胜自身对此所存在的障碍。战胜的方法多种多样,比如说忽视,人 们忽视(有意或无意)好多不好应付的生活部分,回避着与社会正面冲突,使自己不至于过 度敏感,为的是能够“正常地”生存下去。莫尔索恰恰是反其道而行之。他的态度明确而坚 定:听凭自己的内心,他无法忽视,也不愿回避,因此莫尔索变成了少数人。他在参加母亲 葬礼前,内心的感觉是混乱的。“养老院离镇上还有两公里的路,我只好步行去了。我真想 立刻见到母亲。”,可是当他站在母亲的灵柩前,却拒绝了要为他找开棺盖的老人。莫尔索 自己也搞不清楚为什么是这样的。他爱他的母亲,但又不能忽视心中的冷漠。他无法在这种 情感所带来的均衡力量支配下,看母亲最后一眼,只好听任别人的议论。他真实地听从了内 心的指引,同样也没有办法在母亲葬礼后,压抑一下自己的欲望,不去和女朋友约会,看费 南代尔主演的喜剧片等。他做不到这些,其实,他过分地强调了自己。对莫尔索而言,首先 是自己,然后才是其他的存在。也许他没有主动地与社会的传统道德观抗衡,但他无法战胜 自己,间接地形成了这样的对抗。于是,莫尔索成了一个喜剧人物。 人有时的确无法战胜自己,这为莫尔索这样的人物提供了存在的可能性。而莫尔索最后 在“天气炽热”,、“天旋地转”的“恍惚之中”开枪了,开枪杀死了那个阿拉伯人。开枪 前,他保持着与众不同的生活态度所需要的勇气,他略微具有一点“英能”的特质,但开枪 却使他变成了个懦夫,因为不是必须开枪的,他当时所处的环境并没有逼迫他非开枪不可, 开枪意味着他无力继续坚持他那过于独特的生活道路。对他来说,在荒诞世界里这样活下去 与死亡两者,无疑后者是更容易的。那么,这样更容易些的道路,使莫尔索又染上了沉重的 懦夫色彩。但是莫尔索本能地保持着人的自然状态,拒绝社会对他的异化,用自己的生命为
代价,背叛了这个社会认同的一切传统价值。从这个意义上看,莫尔索又具有那么一点英雄 的色彩。总之,这个人物形象是相当复杂的,内涵也是深刻的。 如果前面分析强调的是莫尔索这一人物在强大的社会面前的无可奈何与无能为力,尽管 他对此保持者冷漠、无动于衷的态度,最终也免不了被吞噬的结局,那么,从另一方面,我 们也能看到社会在人这个既成事实面前的软弱无力。杀死莫尔索依据的是法律,但法律不能 随杀死一个人,它依据的是莫尔索杀死那个阿拉伯人的事实,而这一事实只能由莫尔索亲手 创下。因此,没有这一事实,便没有任何东西奈何得了他,即使他不为母亲的死哭泣、难过, 即使他把女人仅当成某种物体,即使他对神圣的事情表示漠然。人可以在这种特定的情形之 下高大起来,这也是存在主义文学中最有价值的因素:无论社会呈现的状态怎样强大,实施 惩罚的只能是人自己。人有自己选择生存态度的权利。 《局外人》的艺术特色也是很突出的。首先,为了表现人对现实的“局个人”态度,作 者使用了对照的手法。小说采用了三重对照。第一重是人物的态度与人物境遇的对照。存在 主义文学家总喜欢为他的人物设置一个能对人物发生影响的特定性情景,然后再集中笔力表 现人物在规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奔丧、结婚和判刑这三件事,是加缪为他的人物设置的 规定情景。对于母亲的死亡和安莽,莫尔索是冷漠的:对于爱情和婚烟,莫尔索是无所谓的: 对监禁,市判和死亡,莫尔索是消极超脱的。在这里,人物的主观态度同人物的客观遭遇如 此的反常,如此的不协调,从客观境遇上讲,莫尔索是局内人,而且是主要当事人,从主观 态度上看,他却是个局外人,于是态度与境遇就形成了强烈对照。第二重是人物间不同态度 的对照。作者在主人公身边安排门莱兹、玛丽和辩护律师这三个人物,用他们对于事件的积 极态度来同莫尔索的冷漠态度相对照,产生了很好的效果。门莱兹是母亲生前的好友,对于 朋友的死,他的悲痛是深沉和由衷的:玛丽是莫尔索的女友,她对爱情是真挚和热烈的,辩 护律师对待莫尔索的案子,对于莫尔索的命运和生命,反而比莫尔索自己更加关切。同他们 相比,莫尔索俨然是一个局外人。第三重是人的生理要求和心理反应的对照。莫尔索在奔丧 和恋爱上,更多的是生理上的感觉,而缺乏应有的正常的心理。他的心理活动仅仅是生理要 求的条件反射,这样,他就不是社会的人,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局外人”。 其次,小说富有哲理色彩。作品中,莫尔素在狱中和神父的辩论是最精彩的部分。他们 之间唇枪舌剑,围绕人生一些根本问愿展开辩论。莫尔索把存在主义的自由观、本位观表达 得非常清楚,作者让莫尔索以“胜利”而告终,以昭示存在主义思想的正确
代价,背叛了这个社会认同的一切传统价值。从这个意义上看,莫尔索又具有那么一点英雄 的色彩。总之,这个人物形象是相当复杂的,内涵也是深刻的。 如果前面分析强调的是莫尔索这一人物在强大的社会面前的无可奈何与无能为力,尽管 他对此保持着冷漠、无动于衷的态度,最终也免不了被吞噬的结局,那么,从另一方面,我 们也能看到社会在人这个既成事实面前的软弱无力。杀死莫尔索依据的是法律,但法律不能 随杀死一个人,它依据的是莫尔索杀死那个阿拉伯人的事实,而这一事实只能由莫尔索亲手 创下。因此,没有这一事实,便没有任何东西奈何得了他,即使他不为母亲的死哭泣、难过, 即使他把女人仅当成某种物体,即使他对神圣的事情表示漠然。人可以在这种特定的情形之 下高大起来,这也是存在主义文学中最有价值的因素:无论社会呈现的状态怎样强大,实施 惩罚的只能是人自己。人有自己选择生存态度的权利。 《局外人》的艺术特色也是很突出的。首先,为了表现人对现实的“局个人”态度,作 者使用了对照的手法。小说采用了三重对照。第一重是人物的态度与人物境遇的对照。存在 主义文学家总喜欢为他的人物设置一个能对人物发生影响的特定性情景,然后再集中笔力表 现人物在规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奔丧、结婚和判刑这三件事,是加缪为他的人物设置的 规定情景。对于母亲的死亡和安葬,莫尔索是冷漠的;对于爱情和婚姻,莫尔索是无所谓的; 对监禁,审判和死亡,莫尔索是消极超脱的。在这里,人物的主观态度同人物的客观遭遇如 此的反常,如此的不协调,从客观境遇上讲,莫尔索是局内人,而且是主要当事人,从主观 态度上看,他却是个局外人,于是态度与境遇就形成了强烈对照。第二重是人物间不同态度 的对照。作者在主人公身边安排门莱兹、玛丽和辩护律师这三个人物,用他们对于事件的积 极态度来同莫尔索的冷漠态度相对照,产生了很好的效果。门莱兹是母亲生前的好友,对于 朋友的死,他的悲痛是深沉和由衷的;玛丽是莫尔索的女友,她对爱情是真挚和热烈的,辩 护律师对待莫尔索的案子,对于莫尔索的命运和生命,反而比莫尔索自己更加关切。同他们 相比,莫尔索俨然是一个局外人。第三重是人的生理要求和心理反应的对照。莫尔索在奔丧 和恋爱上,更多的是生理上的感觉,而缺乏应有的正常的心理。他的心理活动仅仅是生理要 求的条件反射,这样,他就不是社会的人,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局外人”。 其次,小说富有哲理色彩。作品中,莫尔索在狱中和神父的辩论是最精彩的部分。他们 之间唇枪舌剑,围绕人生一些根本问题展开辩论。莫尔索把存在主义的自由观、本位观表达 得非常清楚,作者让莫尔索以“胜利”而告终,以昭示存在主义思想的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