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李白 李白(701一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有“诗仙”美誉,也 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他一生壮游天下,特立独行,诗风豪逸浪漫,有《李太白集》。 李白的家世和出生地至今还是个谜,学术界说法不一。一说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 静宁西南),生于碎叶城(唐时属安西都护府,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境内)。少时随父客 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使。从 二十五岁起离川,壮游天下,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其间曾任唐玄宗翰林供奉。 综观李白一生,其经历可分为四个时期:(一)读书和漫游时期(四十二岁以前)。李白 “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同时“十五游神仙”、“十五好剑术”。二十岁以后,他便 漫游蜀中。这对李白豪放的性格和诗风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他足迹所及,几半中国。并先后 与元丹丘、孔巢父和道士吴筠等隐居嵩山、徂徕山和郑中。(二)长安三年(四十二至四十 五岁)。天宝元年,终因吴筠推荐,玄宗下诏征赴长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 人!”(《南陵别儿童入京》)贺知章见之,叹其为“谪仙人”,名动朝野。然玄宗只是用他 来点缀太平,故其感到政治理想破灭。李白蔑视权贵,传说他喝醉酒后曾在玄宗面前使高力 士给他脱靴。高力士认为这是很大的耻辱,就摘取李白诗句激怒杨贵妃。“揄扬九重万乘主 谑浪赤墀青琐贤”,其蔑视帝王权贵的傲然作风,终为人所不容,故其再度出山。三年翰林 使他认识到了统治访华团的腐朽和现实政治的黑暗,故开始写出一些抒发愤懑,抨击现实的 诗篇。(三)再度漫游(四十五至五十五岁)。“一朝去京国,十载客梁园。”出京后,在洛 阳与结交杜甫。至汴州,再逢高适,三人同游梁宋。李杜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其间,“归来 无产业,生事如飘蓬”,其生活十分窘困。且因天宝年间政治的日益黑暗,其心情也十分悲 愤。但他相信自己“才力犹可倚,不愧世上英”。所以揭露现实的作品愈来愈多,反抗精神 也愈来愈强,成为他这一时期创作的显著特色。(四)不幸的是年(五十五岁至卒)。安史乱 起,李白隐于庐山。永王璘起兵,军过浔阳,辟他为幕府。本怀平乱志愿,却因兵败遭牵累, 流放夜郎。“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江夏别宋之悌》)途中遇赦东还。晚年飘泊困 苦,卒于当途(今安徽当涂)。 李白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玄宗统治的盛唐,即开元、天宝年间度过的。玄宗天宝十四 载(公元755年)爆发的一场席卷半个中国的大战乱一一安史之乱,长达八年。战乱使黄河 流域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摧残,广大人民慘遭浩劫。从此以后,唐朝就开始走向衰落。李白 一生也处在这个唐朝由全盛到急剧衰落的历史时期。他是这个时期许多重大事件的目击者和 见证人。安史之乱期间,李白和杜甫一样,其诗歌被看作爱国精神的体现。 李白是我国唐代伟大的诗人,被誉为“诗仙”。在李白流传下来的九百多首诗中,有对 封建权贵的轻蔑的鲜明表现,有对当时民生疾苦的反映和对政治黑暗的揭露和抨击,也有对 祖国壮丽山川的赞美。他的诗风豪迈瑰丽,想象丰富,语言清晰明快,音律和谐多变,是古 典浪漫主义诗歌的颠峰作品。除本课诗二首外,李白代表作还有《静夜思》、《早发白帝城》 《行路难》、《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丁都护歌》、《秋浦歌》、《望庐山深 布》、《望天门山》等。 重点作品 1.五言绝句:《静夜思》(图见PPT)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关于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有“诗仙”美誉,也 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他一生壮游天下,特立独行,诗风豪逸浪漫,有《李太白集》。 李白的家世和出生地至今还是个谜,学术界说法不一。一说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 静宁西南),生于碎叶城(唐时属安西都护府,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境内)。少时随父客 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使。从 二十五岁起离川,壮游天下,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其间曾任唐玄宗翰林供奉。 综观李白一生,其经历可分为四个时期:(一)读书和漫游时期(四十二岁以前)。李白 “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同时“十五游神仙”、“十五好剑术”。二十岁以后,他便 漫游蜀中。这对李白豪放的性格和诗风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他足迹所及,几半中国。并先后 与元丹丘、孔巢父和道士吴筠等隐居嵩山、徂徕山和郯中。(二)长安三年(四十二至四十 五岁)。天宝元年,终因吴筠推荐,玄宗下诏征赴长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 人!”(《南陵别儿童入京》)贺知章见之,叹其为“谪仙人”,名动朝野。然玄宗只是用他 来点缀太平,故其感到政治理想破灭。李白蔑视权贵,传说他喝醉酒后曾在玄宗面前使高力 士给他脱靴。高力士认为这是很大的耻辱,就摘取李白诗句激怒杨贵妃。“揄扬九重万乘主, 谑浪赤墀青琐贤”,其蔑视帝王权贵的傲然作风,终为人所不容,故其再度出山。三年翰林, 使他认识到了统治访华团的腐朽和现实政治的黑暗,故开始写出一些抒发愤懑,抨击现实的 诗篇。(三)再度漫游(四十五至五十五岁)。“一朝去京国,十载客梁园。”出京后,在洛 阳与结交杜甫。至汴州,再逢高适,三人同游梁宋。李杜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其间,“归来 无产业,生事如飘蓬”,其生活十分窘困。且因天宝年间政治的日益黑暗,其心情也十分悲 愤。但他相信自己“才力犹可倚,不愧世上英”。所以揭露现实的作品愈来愈多,反抗精神 也愈来愈强,成为他这一时期创作的显著特色。(四)不幸的是年(五十五岁至卒)。安史乱 起,李白隐于庐山。永王璘起兵,军过浔阳,辟他为幕府。本怀平乱志愿,却因兵败遭牵累, 流放夜郎。“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江夏别宋之悌》)途中遇赦东还。晚年飘泊困 苦,卒于当途(今安徽当涂)。 李白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玄宗统治的盛唐,即开元、天宝年间度过的。玄宗天宝十四 载(公元 755 年)爆发的一场席卷半个中国的大战乱——安史之乱,长达八年。战乱使黄河 流域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摧残,广大人民惨遭浩劫。从此以后,唐朝就开始走向衰落。李白 一生也处在这个唐朝由全盛到急剧衰落的历史时期。他是这个时期许多重大事件的目击者和 见证人。安史之乱期间,李白和杜甫一样,其诗歌被看作爱国精神的体现。 李白是我国唐代伟大的诗人,被誉为“诗仙”。在李白流传下来的九百多首诗中,有对 封建权贵的轻蔑的鲜明表现,有对当时民生疾苦的反映和对政治黑暗的揭露和抨击,也有对 祖国壮丽山川的赞美。他的诗风豪迈瑰丽,想象丰富,语言清晰明快,音律和谐多变,是古 典浪漫主义诗歌的颠峰作品。除本课诗二首外,李白代表作还有《静夜思》、《早发白帝城》、 《行路难》、《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丁都护歌》、《秋浦歌》、《望庐山瀑 布》、《望天门山》等。 重点作品 1.五言绝句:《静夜思》(图见 PPT)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七言绝句:《望庐山瀑布》(图见PPT)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干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七言绝句:《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漂水深干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4.七言律诗:《登金陵凤凰台》:(图见PPT)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凤凰台上曾有凤凰翔游,凤凰飞去了,而今凤凰台空,长江水依然不停地流着。吴国昔 日繁华的宫廷己经荒芜。东晋贵族早已进入坟墓。三山矗立在天边,若隐若现。白鹭把江水 分为两道。浮云总是遮蔽日月,不能回到长安,内心沉痛忧郁。 李白年轻时第一次来到黄鹤楼,站在楼上看长江远景,心潮澎湃,诗性大发。怎奈“眼 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心头”。尽管如此,李白始终没有忘记这件事,也没有忘记《黄 鹤楼》这首诗。后来,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时,用崔颢这首诗的韵律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 金陵为六朝古都。诗人登上凤凰台,观赏壮美的长江,凭吊历史、感慨当今,所有的人 都会成为匆匆的历史过客,惟有眼前的自然美景是永恒不变的。全诗将历史与现实、自然的 景与个人的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一气呵成,抒发了有志难酬的感慨。其颈联气势磅礴、构 思巧妙、对仗精工,佳句天成。 5.歌行体:《蜀道难》 噫吁喊,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干岁 始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媚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 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缘。青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七言绝句:《望庐山瀑布》(图见 PPT)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七言绝句:《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4.七言律诗:《登金陵凤凰台》:(图见 PPT)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凤凰台上曾有凤凰翔游,凤凰飞去了,而今凤凰台空,长江水依然不停地流着。吴国昔 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贵族早已进入坟墓。三山矗立在天边,若隐若现。白鹭把江水 分为两道。浮云总是遮蔽日月,不能回到长安,内心沉痛忧郁。 李白年轻时第一次来到黄鹤楼,站在楼上看长江远景,心潮澎湃,诗性大发。怎奈“眼 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心头”。尽管如此,李白始终没有忘记这件事,也没有忘记《黄 鹤楼》这首诗。后来,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时,用崔颢这首诗的韵律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 金陵为六朝古都。诗人登上凤凰台,观赏壮美的长江,凭吊历史、感慨当今,所有的人 都会成为匆匆的历史过客,惟有眼前的自然美景是永恒不变的。全诗将历史与现实、自然的 景与个人的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一气呵成,抒发了有志难酬的感慨。其颈联气势磅礴、构 思巧妙、对仗精工,佳句天成。 5.歌行体:《蜀道难》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 始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 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缘。青泥
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岩不 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石冰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呼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 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首诗是借用乐府旧题表达人生道路的艰难。全诗紧紧围绕一个“难”字,以豪放雄健 的笔触,神奇丰富的想象,大胆巧妙的夸张,长短错落的句式与和谐多变的韵律,十分形象 地描绘了蜀道的雄伟壮丽、峥嵘突兀、奇异险绝的景状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这是一篇融 注着浓厚的浪漫主义激情的优秀诗章。李白在这首诗中,根据他在蜀地丰富的生活经验,驰 骋其丰富的想象,以生动的语言,夸张的手法,惊异的形象,极力描绘出了一幅蜀地山川奇 险图,展现了蜀地山川的壮秀和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 至于本诗是否有更深的寓意,历代有各种不同看法。本处就诗论诗,不强析其寓意。 本诗采用律体与散文间杂,文句参差,笔意纵横,豪放洒脱。全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而又变幻莫测,随着内容需要不断变换句式和韵律,使诗歌气势更加自由奔放,雄健有力。 诗中“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三次出现,鲜明地突出了全诗抒情的基调和旋律,从而在关联 呼应、一唱三叹、回环反复中,将蜀道的峰高谷险层层叠叠描绘至极,把诗人的强烈情感, 渐渐推向令人神往的宏大意境。 (一)罗宗强:李白诗歌艺术风格散论 我国许多杰出诗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令人一见难忘的艺术风格。李白就是这样一位诗 人。 人们对他的艺术风格有过各种各样的评论。杜甫比他以“清新庚开府,俊逸鲍参军”。 王安石用李白的两句诗比李诗的风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严羽说他“飘逸”,苏 轼说他“飘逸绝尘”,苏辙说他“骏发豪放”,胡仔说他“豪放飘逸”,现代有人说他“飘逸、 奔放、雄奇、壮丽”。我国传统诗歌风格论中的这些特有概念,是指一些诗美的类型。李白 的一些诗,明显地受着民歌的影响,带着民歌的清新明丽:还有些诗,特别是系浔阳狱之后 写的,带着悲愤,风格显得深沉。但整个说来,他的艺术风格最基本的特征,我以为是豪放。 试做一点剖析,看看豪放这样一个诗美类型在李白诗歌中指的是什么。 一、独特的感情表达方式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一李白《赠裴十四》 诗有不同境界,各各以情感人
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岩不 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石冰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呼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 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首诗是借用乐府旧题表达人生道路的艰难。全诗紧紧围绕一个“难”字,以豪放雄健 的笔触,神奇丰富的想象,大胆巧妙的夸张,长短错落的句式与和谐多变的韵律,十分形象 地描绘了蜀道的雄伟壮丽、峥嵘突兀、奇异险绝的景状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这是一篇融 注着浓厚的浪漫主义激情的优秀诗章。李白在这首诗中,根据他在蜀地丰富的生活经验,驰 骋其丰富的想象,以生动的语言,夸张的手法,惊异的形象,极力描绘出了一幅蜀地山川奇 险图,展现了蜀地山川的壮秀和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 至于本诗是否有更深的寓意,历代有各种不同看法。本处就诗论诗,不强析其寓意。 本诗采用律体与散文间杂,文句参差,笔意纵横,豪放洒脱。全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而又变幻莫测,随着内容需要不断变换句式和韵律,使诗歌气势更加自由奔放,雄健有力。 诗中“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三次出现,鲜明地突出了全诗抒情的基调和旋律,从而在关联 呼应、一唱三叹、回环反复中,将蜀道的峰高谷险层层叠叠描绘至极,把诗人的强烈情感, 渐渐推向令人神往的宏大意境。 (一)罗宗强:李白诗歌艺术风格散论 我国许多杰出诗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令人一见难忘的艺术风格。李白就是这样一位诗 人。 人们对他的艺术风格有过各种各样的评论。杜甫比他以“清新庚开府,俊逸鲍参军”。 王安石用李白的两句诗比李诗的风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严羽说他“飘逸”,苏 轼说他“飘逸绝尘”,苏辙说他“骏发豪放”,胡仔说他“豪放飘逸”,现代有人说他“飘逸、 奔放、雄奇、壮丽”。我国传统诗歌风格论中的这些特有概念,是指一些诗美的类型。李白 的一些诗,明显地受着民歌的影响,带着民歌的清新明丽;还有些诗,特别是系浔阳狱之后 写的,带着悲愤,风格显得深沉。但整个说来,他的艺术风格最基本的特征,我以为是豪放。 试做一点剖析,看看豪放这样一个诗美类型在李白诗歌中指的是什么。 一、独特的感情表达方式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 诗有不同境界,各各以情感人
进入诗的国士,气象万千:有层峦叠嶂,虎踞龙盘,漠漠林海,云雾弥漫:有山泉叮咚 琴韵悠扬,飞瀑震天,响遏行云:更有烈火漫空,金刚怒目,碧血丹心,惊心动魄。不同的 诗的境界,有不同的感情基调。“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翡翠兰苕,是一种境 界,小巧玲珑,伤于纤弱:掣鲸碧海,是一种境界,紫电双瞳,叱咤风云。不同的境界, 起不同人的感情共鸣。因此有人说,“杨柳岸,晓风残月”,只合由十七八妙龄女郎,执红牙 拍板,浅吟低唱:“大江东去”,应当由关西大汉,用铜琶铁板,引吭高歌。这说的也是诗歌 感情基调的不同。 感情基调不同,感情的表达方式也各异。有的诗人,婉转细腻,娓娓而谈:有的诗人, 沉郁顿挫,慷慨陈词:有的是深沉的,有的是热烈的,“各师成心,其异如面”。(注:刘勰: 《文心雕龙·体性篇》。) 李白诗歌的感情基调是壮大奔放、气势磅礴。他的同时代人任华说他“奔逸气,耸高格 清人心神,惊人魂魄。”(注:《全唐诗》卷二六一,《寄李白》。)齐已说他“须知一二丈夫气, 不是绮罗儿女言。”(注:《全唐诗》卷八四七,《读李白集》。)宋代的曾巩,在《代人祭李白 文》中,说他的诗“又如长河,浩浩奔放,万里一泻,末势犹壮”。说的都是壮大奔放的感 情。这种壮大奔放的感情的表达方式,是爆发式的。感情一旦爆发,常常一气直下,惊涛千 里。 把杜甫与李白来比较,就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两位伟大诗人的感情表达方式差别有多么 大。唐玄宗后期,唐王朝政治上的腐败己经暴露无遗。地主阶级与农民的矛盾己十分尖锐激 烈。权门歌钟酒筵,穷者饥寒交迫。杜甫情有所感,发而为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他把“荣枯咫尺异”的现实概括得何等深刻。但愤懑之情,未能喷发,折旋回流,转成“惆 怅难再述”。“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柚茅茨空。”他对不平现实的愤懑之情,就要喷射而 出了吧!没有,闸门没有启开,愤懑被节制住了,转成了:“此曲哀悲何时终?”杜甫反映 社会矛盾是深刻的。他那如椽巨笔,百琢千镂,在我们面前展开一部形象的历史。但是,他 心中仿佛有一座节制感情潮水的闸门,当愤懑的感情就要喷涌而出时,闸门发挥作用了。感 情的潮水百转千回,悲愤转成辛酸,怒火变成泪水,热烈降为抑郁。说它“沉郁顿挫”,实 在是恰当的比喻。李白就不一样。他一肚不平,满腹牢骚,就像火山喷发,烈焰腾腾:“鸡 聚族以争食,凤孤飞而无邻。堰蜓嘲龙,鱼目混珠。嫫母衣锦,西施负薪。”他用一个接 个的比喻,连珠炮发,对当时朝廷里那种权奸得意、贤才落魄的局面,气愤填膺,简直是指 着鼻子骂。他对自己被排挤出朝廷,更是怒气难消:“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直一杯水。 世人闻此皆掉头,有如东风射马耳。鱼目亦笑我,谓与明月同。骅骝拳踢不能食,蹇驴得志 鸣春风。《折扬》《黄华》合流俗,晋君听琴枉清角。巴人谁肯和《阳春》,楚地由来贱奇璞。” 把自己比作明月宝珠,反被鱼目讥讽:自己是千里马,反不如权奸跛驴青云直上:自己是阳 春白雪,没人欣赏:自己是美玉,没人赏识。仍然是一个接一个的比喻,把满腹牢骚大喊大 叫出米。他不去“苦摇乞食尾”,而是宣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 的抨击是直截了当的,没有多少顾忌。他心中没有一座闸门,节制他感情的潮水。 感情表达方式上的这种差别,同样反映在怀友思乡的诗篇中。李白怀友思乡,感情也是 爆发式的。“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怀友之情既起,遂成决堤之势,难以自制。 杜甫就不同,思乡怀友,依然是反复咏叹,沉郁顿挫。他怀念李白,感情那样强烈,表达出 来却是那样低回婉转:缅怀往事,忽又牵惹梦魂,暗然伤别,忽又遥致祝福(见《梦李白》)。 感情的潮水如九曲江河,盘旋缭绕。 李白与杜甫在感情表达方式上的这种差别,直到生命的最后诗篇也复如此。杜甫临终诗, 长篇抒写,回忆往事,结句是:“家事丹砂诀,无成涕作霖。”遗恨无穷,哀伤之至。李白的 临终歌,把自己比作“中天摧兮力不济”的大鹏,才大不为世用,至死愤慨,多少痛快! 方东树论李白诗,说它:“天风海涛,黄河天上来。”(注:《昭味詹言》卷十二,第三十
进入诗的国士,气象万千:有层峦叠嶂,虎踞龙盘,漠漠林海,云雾弥漫;有山泉叮咚, 琴韵悠扬,飞瀑震天,响遏行云;更有烈火漫空,金刚怒目,碧血丹心,惊心动魄。不同的 诗的境界,有不同的感情基调。“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翡翠兰苕,是一种境 界,小巧玲珑,伤于纤弱;掣鲸碧海,是一种境界,紫电双瞳,叱咤风云。不同的境界,引 起不同人的感情共鸣。因此有人说,“杨柳岸,晓风残月”,只合由十七八妙龄女郎,执红牙 拍板,浅吟低唱;“大江东去”,应当由关西大汉,用铜琶铁板,引吭高歌。这说的也是诗歌 感情基调的不同。 感情基调不同,感情的表达方式也各异。有的诗人,婉转细腻,娓娓而谈;有的诗人, 沉郁顿挫,慷慨陈词;有的是深沉的,有的是热烈的,“各师成心,其异如面”。(注:刘勰: 《文心雕龙·体性篇》。) 李白诗歌的感情基调是壮大奔放、气势磅礴。他的同时代人任华说他“奔逸气,耸高格, 清人心神,惊人魂魄。”(注:《全唐诗》卷二六一,《寄李白》。)齐已说他“须知一二丈夫气, 不是绮罗儿女言。”(注:《全唐诗》卷八四七,《读李白集》。)宋代的曾巩,在《代人祭李白 文》中,说他的诗“又如长河,浩浩奔放,万里一泻,末势犹壮”。说的都是壮大奔放的感 情。这种壮大奔放的感情的表达方式,是爆发式的。感情一旦爆发,常常一气直下,惊涛千 里。 把杜甫与李白来比较,就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两位伟大诗人的感情表达方式差别有多么 大。唐玄宗后期,唐王朝政治上的腐败已经暴露无遗。地主阶级与农民的矛盾已十分尖锐激 烈。权门歌钟酒筵,穷者饥寒交迫。杜甫情有所感,发而为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他把“荣枯咫尺异”的现实概括得何等深刻。但愤懑之情,未能喷发,折旋回流,转成“惆 怅难再述”。“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柚茅茨空。”他对不平现实的愤懑之情,就要喷射而 出了吧!没有,闸门没有启开,愤懑被节制住了,转成了:“此曲哀悲何时终?”杜甫反映 社会矛盾是深刻的。他那如椽巨笔,百琢千镂,在我们面前展开一部形象的历史。但是,他 心中仿佛有一座节制感情潮水的闸门,当愤懑的感情就要喷涌而出时,闸门发挥作用了。感 情的潮水百转千回,悲愤转成辛酸,怒火变成泪水,热烈降为抑郁。说它“沉郁顿挫”,实 在是恰当的比喻。李白就不一样。他一肚不平,满腹牢骚,就像火山喷发,烈焰腾腾:“鸡 聚族以争食,凤孤飞而无邻。蝘蜓嘲龙,鱼目混珠。嫫母衣锦,西施负薪。”他用一个接一 个的比喻,连珠炮发,对当时朝廷里那种权奸得意、贤才落魄的局面,气愤填膺,简直是指 着鼻子骂。他对自己被排挤出朝廷,更是怒气难消:“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直一杯水。 世人闻此皆掉头,有如东风射马耳。鱼目亦笑我,谓与明月同。骅骝拳跼不能食,蹇驴得志 鸣春风。《折扬》《黄华》合流俗,晋君听琴枉清角。巴人谁肯和《阳春》,楚地由来贱奇璞。” 把自己比作明月宝珠,反被鱼目讥讽;自己是千里马,反不如权奸跛驴青云直上;自己是阳 春白雪,没人欣赏;自己是美玉,没人赏识。仍然是一个接一个的比喻,把满腹牢骚大喊大 叫出来。他不去“苦摇乞食尾”,而是宣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 的抨击是直截了当的,没有多少顾忌。他心中没有一座闸门,节制他感情的潮水。 感情表达方式上的这种差别,同样反映在怀友思乡的诗篇中。李白怀友思乡,感情也是 爆发式的。“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怀友之情既起,遂成决堤之势,难以自制。 杜甫就不同,思乡怀友,依然是反复咏叹,沉郁顿挫。他怀念李白,感情那样强烈,表达出 来却是那样低回婉转;缅怀往事,忽又牵惹梦魂,暗然伤别,忽又遥致祝福(见《梦李白》)。 感情的潮水如九曲江河,盘旋缭绕。 李白与杜甫在感情表达方式上的这种差别,直到生命的最后诗篇也复如此。杜甫临终诗, 长篇抒写,回忆往事,结句是:“家事丹砂诀,无成涕作霖。”遗恨无穷,哀伤之至。李白的 临终歌,把自己比作“中天摧兮力不济”的大鹏,才大不为世用,至死愤慨,多少痛快! 方东树论李白诗,说它:“天风海涛,黄河天上来。”(注:《昭昧詹言》卷十二,第三十
七条。)可说是独具慧眼。现在从李白集子中还可以找到一条材料,说明李白创作过程的感 情爆发式特点:天宝十三年秋,他游黄山,向一位姓胡的讨一对白鹏鸟,对方的条件是要他 赠一首诗。他立即答应,在诗的序中说:“闻之欣然,适会宿意,因援笔三叫,文不加点以 赠。”这“援笔三叫,文不加点”的情形,就是对爆发式抒情的一个说明。 二、独特的想象方式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一李白《行路难》 诗用形象思维。情有所感,则浮想联翩。“情瞳胧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感情的激动、 抒发,与想象的出现、展开,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往往是同时进行的。感情的抒发,需要相应 的想象来表现它。因此,感情基调不同,感情表达方式不同,也就往往给想象带来了不同的 特点。有的诗人,想象的骏马只在实有的国土上驰骋:有的诗人,想象的翅膀却常在虚幻的 境界中翱翔。有的想象的展开是缓慢的,在一个境界上留连忘返:有的则一瞬千里,一个想 象接一个想象,一个想象飞跃到另一个想象,天上地下,变化万端。 方东树说李白的诗:“发想无端,如天上白云,卷舒灭现,无有定形。”(注:《昭昧詹言》 卷十二,第三十条。)这种想象特点才足以表现爆发式的抒情方式。感情一泻千里,想象瞬 息万变。试举一个例吧!李白第一次游长安时,是很抱着一番理想的,他游于达官显贵之门, 希望荐用。但是,没有取得一官半职,失意离开长安,沿黄河东下。这时,他写了一篇《梁 园吟》。在这首诗中,随着失意、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感情的强烈爆发,想象便在现实与虚 幻的境界中来往飞驰:从访古平台,忽然想到同样失意的曾游平台的阮籍,想起阮籍“渌水 扬洪波”的诗句:忽然又回到现实中来,展开一幅高楼美酒的行乐图:忽然又飞越时间,驰 往古昔,想起信陵君、梁王、枚、马,然后又回到眼前,荒城月色,舞影歌声,汴水东流, “人生如梦”。忽东忽西,忽古忽今。同样的例子如《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李白 久病之后,到鲁郡尧祠送别友人。人生无常、渴望隐逸的消极思想感情又一次强烈爆发。想 象从尧祠周围的景物起飞了,在山光水色、银鞍绣毂、远烟空翠、白鸥飞雪间留连,倏如电 光闪烁,想象飞离现实,驰往古代,出现洛阳的绿珠楼、绿珠潭,仿佛满园繁花犹在,而人 去楼空:又有秋风洞庭,屈原行吟:还有魏武帝、铜雀台。人生如流水的强烈感叹贯穿于这 连串的想象之中。然后,又回到现实中来,送别,“我歌白云倚窗牖,尔闻其声但挥手。 长风吹月渡海来,遥劝仙人一杯酒”。你看,他把月想象成是风吹来的,月里还有仙人,要 劝仙人一起来喝酒。到此,想象终止了没有呢?没有。又是一连串跃跳过去,“何不令皋繇 拥彗横八极,直上青天扫浮云。”等等。反正,没有把当时的感情倾泻完,想象是不会停止 的。 如果我们把杜甫与他来比较,这种想象的独特方式就更明显地表现出来。同样写山的险 峻,李、杜笔下,迥然不同。乾元二年秋末,杜甫从秦州往成都途中,有一系列描写沿途高 山峻岭的诗:“山峻路绝踪,石林气高浮。安得万丈梯,为君上上头。”“南登木皮岭,艰险 不易论.远岫争辅佐,千岩自崩奔。”“仰凌栈道细,俯映江木疏。”“危途中萦盘,仰望垂 线缕,滑石欹谁凿,浮梁枭相拄。”他的想象始终没有离开实有的景物,把实有的险峻展开 在读者面前。而李白写山:“邈仙山之峻极兮,闻天籁之嘈嘈,霜崖缟皓以合沓兮,若长风 扇海,涌沧溟之波涛。玄猿绿黑,舔舕崟岌,危柯振石,骇胆栗魄,群呼而相号。峰峥嵘以 路绝,挂星辰于岩坳。”想象己经从实有的景物飞向虚幻的境界。从层峦叠蟑想到风扇波涛 山就仿佛动起来了:从山的险峻联想到骇胆裂魄的猿哨罴号,恐怖气氛就出来了:从山的高 峻想到星辰仿佛挂在山上,山真高起来了。他把高度夸张了的险峻展现在读者面前。有名的 《蜀道难》和《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想象的变幻恍惚,五彩缤纷,神奇壮丽,更是叹为观止
七条。)可说是独具慧眼。现在从李白集子中还可以找到一条材料,说明李白创作过程的感 情爆发式特点:天宝十三年秋,他游黄山,向一位姓胡的讨一对白鹇鸟,对方的条件是要他 赠一首诗。他立即答应,在诗的序中说:“闻之欣然,适会宿意,因援笔三叫,文不加点以 赠。”这“援笔三叫,文不加点”的情形,就是对爆发式抒情的一个说明。 二、独特的想象方式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李白《行路难》 诗用形象思维。情有所感,则浮想联翩。“情瞳胧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感情的激动、 抒发,与想象的出现、展开,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往往是同时进行的。感情的抒发,需要相应 的想象来表现它。因此,感情基调不同,感情表达方式不同,也就往往给想象带来了不同的 特点。有的诗人,想象的骏马只在实有的国土上驰骋;有的诗人,想象的翅膀却常在虚幻的 境界中翱翔。有的想象的展开是缓慢的,在一个境界上留连忘返;有的则一瞬千里,一个想 象接一个想象,一个想象飞跃到另一个想象,天上地下,变化万端。 方东树说李白的诗:“发想无端,如天上白云,卷舒灭现,无有定形。”(注:《昭昧詹言》 卷十二,第三十条。)这种想象特点才足以表现爆发式的抒情方式。感情一泻千里,想象瞬 息万变。试举一个例吧!李白第一次游长安时,是很抱着一番理想的,他游于达官显贵之门, 希望荐用。但是,没有取得一官半职,失意离开长安,沿黄河东下。这时,他写了一篇《梁 园吟》。在这首诗中,随着失意、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感情的强烈爆发,想象便在现实与虚 幻的境界中来往飞驰:从访古平台,忽然想到同样失意的曾游平台的阮籍,想起阮籍“渌水 扬洪波”的诗句;忽然又回到现实中来,展开一幅高楼美酒的行乐图;忽然又飞越时间,驰 往古昔,想起信陵君、梁王、枚、马,然后又回到眼前,荒城月色,舞影歌声,汴水东流, “人生如梦”。忽东忽西,忽古忽今。同样的例子如《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李白 久病之后,到鲁郡尧祠送别友人。人生无常、渴望隐逸的消极思想感情又一次强烈爆发。想 象从尧祠周围的景物起飞了,在山光水色、银鞍绣毂、远烟空翠、白鸥飞雪间留连,倏如电 光闪烁,想象飞离现实,驰往古代,出现洛阳的绿珠楼、绿珠潭,仿佛满园繁花犹在,而人 去楼空;又有秋风洞庭,屈原行吟;还有魏武帝、铜雀台。人生如流水的强烈感叹贯穿于这 一连串的想象之中。然后,又回到现实中来,送别,“我歌白云倚窗牖,尔闻其声但挥手。 长风吹月渡海来,遥劝仙人一杯酒”。你看,他把月想象成是风吹来的,月里还有仙人,要 劝仙人一起来喝酒。到此,想象终止了没有呢?没有。又是一连串跃跳过去,“何不令皋繇 拥彗横八极,直上青天扫浮云。”等等。反正,没有把当时的感情倾泻完,想象是不会停止 的。 如果我们把杜甫与他来比较,这种想象的独特方式就更明显地表现出来。同样写山的险 峻,李、杜笔下,迥然不同。乾元二年秋末,杜甫从秦州往成都途中,有一系列描写沿途高 山峻岭的诗:“山峻路绝踪,石林气高浮。安得万丈梯,为君上上头。”“南登木皮岭,艰险 不易论.远岫争辅佐,千岩自崩奔。”“仰凌栈道细,俯映江木疏。”“危途中萦盘,仰望垂 线缕,滑石欹谁凿,浮梁枭相拄。”他的想象始终没有离开实有的景物,把实有的险峻展开 在读者面前。而李白写山:“邈仙山之峻极兮,闻天籁之嘈嘈,霜崖缟皓以合沓兮,若长风 扇海,涌沧溟之波涛。玄猿绿罴,舔舕崟岌,危柯振石,骇胆栗魄,群呼而相号。峰峥嵘以 路绝,挂星辰于岩坳。”想象已经从实有的景物飞向虚幻的境界。从层峦叠嶂想到风扇波涛, 山就仿佛动起来了;从山的险峻联想到骇胆裂魄的猿哨罴号,恐怖气氛就出来了;从山的高 峻想到星辰仿佛挂在山上,山真高起来了。他把高度夸张了的险峻展现在读者面前。有名的 《蜀道难》和《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想象的变幻恍惚,五彩缤纷,神奇壮丽,更是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