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孔子 孔子生平 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孔子六祖孔父嘉继任宋大司马。按周礼制 大夫不得祖诸候,“五世亲尽,别为公候”,故其后代以孔为氏。后宋太宰华父督作乱, 弑宋殇公,杀孔父嘉。其后代避难奔鲁(孔氏为鲁国人自此始),卿位始失,下降为士。 孔子曾祖父防叔曾任鲁防邑宰。祖父伯夏的事迹无考。父亲名纥,字叔,又称叔梁纥 为一名武士,以勇力著称。叔梁纥先娶施氏,无子,其妾生男,病足,复娶颜微在,生 孔子。 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记·孔子世家》所记为鲁襄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记》 未记,按《谷梁传》所记“十月庚子孔子生”。换算为当今之公历应为公元前551年9 月8日生。 孔子生在鲁国。鲁国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 乐之邦”之称。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叹为观止。鲁昭公 二年(前540年)晋大夫韩宣子访鲁,观书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鲁国文化传统与 当时学术下移的形势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孔子早年丧父,家培衰落。他曾说讨:“吾少也践,故名能部事,”年轻时曾做讨“秀 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 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凡带上一点“束修”的,都收为学生。如颜 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渊等,是较早的一批弟子。连鲁大夫孟德子其 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也来学礼,可见孔子办学已名闻遐迩。私学的创设,打破了“学在 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 鲁困自官公以后,政权操在以季氏为首的三相(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脚: 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孙子故称三框,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框的 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鲁君的兵符军权。 孔子曾对季氏“八佾舞于庭”的借越行为表示愤慨。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国内 乱,孔子离鲁至齐。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说: “政在节财。”齐政权操在大夫陈氏手里,景公虽悦孔子言而不能用。 孔子在齐不得志,遂又返鲁,“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从远方来求学的,几 乎遍及各诸候国。其时鲁政权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于其家臣阳货。孔子不满这种政 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执国命”的状况,不愿出仕。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 。 鲁定公九年(前501年)阳货被逐,孔子才见用于鲁,被任为中都宰,是年孔子五 十一岁。“行之一年,四方则之”。遂由中都宰千司空,再升为大司寇。鲁定公十年(前 500年)齐鲁夹谷之会,鲁由孔子相礼。孔子认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 文备”,早有防范,使齐君想用武力劫持鲁君之预谋未能得逞,并运用外交手段收回被 齐侵占的郓、灌、龟阴之田。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孔子为加强公室,抑制三桓,援 引古制“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提出“堕三都”的计划,并通过任季氏宰的子路去 实施。由于孔子利用了三桓与其家臣的矛盾,季孙氏、叔孙氏同意各自毁掉了费邑与后
关于孔子 孔子生平 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孔子六祖孔父嘉继任宋大司马。按周礼制, 大夫不得祖诸候,“五世亲尽,别为公候”,故其后代以孔为氏。后宋太宰华父督作乱, 弑宋殇公,杀孔父嘉。其后代避难奔鲁(孔氏为鲁国人自此始),卿位始失,下降为士。 孔子曾祖父防叔曾任鲁防邑宰。祖父伯夏的事迹无考。父亲名纥,字叔,又称叔梁纥, 为一名武士,以勇力著称。叔梁纥先娶施氏,无子,其妾生男,病足,复娶颜徵在,生 孔子。 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记·孔子世家》所记为鲁襄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记》 未记,按《谷梁传》所记“十月庚子孔子生”。换算为当今之公历应为公元前 551 年 9 月 8 日生。 孔子生在鲁国。鲁国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 乐之邦”之称。鲁襄公二十九年(前 544 年)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叹为观止。鲁昭公 二年(前 540 年)晋大夫韩宣子访鲁,观书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鲁国文化传统与 当时学术下移的形势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曾做过“委 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 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凡带上一点“束修”的,都收为学生。如颜 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渊等,是较早的一批弟子。连鲁大夫孟僖子其 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也来学礼,可见孔子办学已名闻遐迩。私学的创设,打破了“学在 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 鲁国自宣公以后,政权操在以季氏为首的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 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孙子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 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鲁君的兵符军权。 孔子曾对季氏“八佾舞于庭”的僭越行为表示愤慨。昭公二十五年(前 517 年)鲁国内 乱,孔子离鲁至齐。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说: “政在节财。”齐政权操在大夫陈氏手里,景公虽悦孔子言而不能用。 孔子在齐不得志,遂又返鲁,“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从远方来求学的,几 乎遍及各诸候国。其时鲁政权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于其家臣阳货。孔子不满这种政 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执国命”的状况,不愿出仕。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 云。” 鲁定公九年(前 501 年)阳货被逐,孔子才见用于鲁,被任为中都宰,是年孔子五 十一岁。“行之一年,四方则之”。遂由中都宰迁司空,再升为大司寇。鲁定公十年(前 500 年)齐鲁夹谷之会,鲁由孔子相礼。孔子认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 文备”,早有防范,使齐君想用武力劫持鲁君之预谋未能得逞,并运用外交手段收回被 齐侵占的郓、灌、龟阴之田。定公十二年(前 498 年)孔子为加强公室,抑制三桓,援 引古制“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提出“堕三都”的计划,并通过任季氏宰的子路去 实施。由于孔子利用了三桓与其家臣的矛盾,季孙氏、叔孙氏同意各自毁掉了费邑与后
邑。但孟孙氏被家臣公敛处父所煽动而反对堕成邑。定公围之不克。孔子计划受挫。 引子什鲁,客人闻而根恐鲁强而并己,乃馈女乐干鲁定公与委相子。委相子号义 女乐, 三日不听政。孔子政治抱负难以施展,遂带领颜回 冉有等十余前 子离开“父母之判 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生涯。是年孔子已 五十五岁。先至卫国,始受卫灵公礼遇,后又受监视,恐获罪,将适于陈。过匡地,被 围困五天。解围后原欲过蒲至晋,因晋内乱而未往,只得又返卫。曾见南子,此事引起 名方的待疑。卫灵公怠于政,不用孔子。孔子说:“荀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 后卫国内乱,孔子离卫经曹至宋。宋司马桓魁欲杀孔子, 孔子微服过宋经郑至陈, 孔子六十 往返陈蔡多次 曾“厄于陈蔡之间”。据《史记》记载:因楚 王来聘孔子,陈、蔡大夫围孔子,致使绝粮七日。解围后孔子至楚,不久楚昭王死。工 出公欲用孔子。孔子答子路问日,为政必以“正名”为先。返卫后,孔子虽受“养贤” 之礼遇,但仍不见用。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冉有归鲁,率军在郎战胜齐军。季康 子派人以币迎孔子。孔子遂归鲁,时孔子年六十八 孔子归 国老”,初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被重用 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有。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智 城北泗水之上。 曲阜孔庙 在山东省的西南部,有一个孔姓人口占15的县级市,她就是有者5000多年悠 历史的“东方圣城” 一曲阜。“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曲阜之所以享誉 全球,是与孔子的名字紧密相连的。孔子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中国儒家学派 的创始人。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文化逐渐成为中国的正统文化,并影响 到东亚和东南亚各国,成为整个东方文化的基石。曲阜的孔府、孔庙、孔林,统称“ 孔”,是中国历代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表征,以丰厚的文化积淀、悠久历史、宏大规 模、丰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学艺术价值而著称。因其在中国历史和世界东方文化中的显 著地位,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被世人尊崇为世界三大圣城之一。 孔子在国外 1993年,一位名叫莫格的学者在汉堡发现了一本1691年出版的《论语》英译本 这大概是仅有的一本最早的孔子著作英译本。这个英译本是从法译本转译过来的。法 译本又是从拉丁文译本转译过来的。该书的前言中说:“这位哲学家(孔子)的道德 是无限辉煌的。” 最早把儒学介绍给西方人的是明清时期来华的耶稣会传教士。这些传教士把“孔 夫子”译成拉丁文“Confucius”。这个词在西方一直沿用至今。一位名叫利玛窦的传 教士在中国生活了27年,是他将《论语》翻译成了拉丁文,并于1687年在法国巴整 出版,以后才转译成其他文字在西方流传。由此可见,孔子思想在西方流传至少已有 300年的历史。 这些传教士来中国的目的是传教,但是到了中国以后,他们为儒家思想所吸引, 花费了大量心血向西方世界翻译介绍儒家思想。理雅各就是典型的一例。他穷几十年 之心血翻译四书五经。 孔子的学说被介绍到西方后,孔子就与希腊古代哲人苏格拉底、柏拉图一样享有
邑。但孟孙氏被家臣公敛处父所煽动而反对堕成邑。定公围之不克。孔子计划受挫。 孔子仕鲁,齐人闻而惧,恐鲁强而并己,乃馈女乐于鲁定公与季桓子。季桓子受齐 女乐,三日不听政。孔子政治抱负难以施展,遂带领颜回、子路、子贡、冉有等十余弟 子离开“父母之邦”,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生涯。是年孔子已 五十五岁。先至卫国,始受卫灵公礼遇,后又受监视,恐获罪,将适于陈。过匡地,被 围困五天。解围后原欲过蒲至晋,因晋内乱而未往,只得又返卫。曾见南子,此事引起 多方的猜疑。卫灵公怠于政,不用孔子。孔子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 后卫国内乱,孔子离卫经曹至宋。宋司马桓魁欲杀孔子,孔子微服过宋经郑至陈,是年 孔子六十岁。其后孔子往返陈蔡多次,曾“厄于陈蔡之间”。据《史记》记载:因楚昭 王来聘孔子,陈、蔡大夫围孔子,致使绝粮七日。解围后孔子至楚,不久楚昭王死。卫 出公欲用孔子。孔子答子路问曰,为政必以“正名”为先。返卫后,孔子虽受“养贤” 之礼遇,但仍不见用。鲁哀公十一年(前 484 年)冉有归鲁,率军在郎战胜齐军。季康 子派人以币迎孔子。孔子遂归鲁,时孔子年六十八。 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初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被重用。 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鲁哀公十六年(前 479 年)孔子卒,葬于鲁 城北泗水之上。 曲阜孔庙 在山东省的西南部,有一个孔姓人口占 1/5 的县级市,她就是有着 5000 多年悠久 历史的“东方圣城”——曲阜。“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曲阜之所以享誉 全球,是与孔子的名字紧密相连的。孔子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中国儒家学派 的创始人。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文化逐渐成为中国的正统文化,并影响 到东亚和东南亚各国,成为整个东方文化的基石。曲阜的孔府、孔庙、孔林,统称“三 孔”,是中国历代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表征,以丰厚的文化积淀、悠久历史、宏大规 模、丰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学艺术价值而著称。因其在中国历史和世界东方文化中的显 著地位,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被世人尊崇为世界三大圣城之一。 孔子在国外 1993 年,一位名叫莫格的学者在汉堡发现了一本 1691 年出版的《论语》英译本。 这大概是仅有的一本最早的孔子著作英译本。这个英译本是从法译本转译过来的。法 译本又是从拉丁文译本转译过来的。该书的前言中说:“这位哲学家(孔子)的道德 是无限辉煌的。” 最早把儒学介绍给西方人的是明清时期来华的耶稣会传教士。这些传教士把“孔 夫子”译成拉丁文“Confucius”。这个词在西方一直沿用至今。一位名叫利玛窦的传 教士在中国生活了 27 年,是他将《论语》翻译成了拉丁文,并于 1687 年在法国巴黎 出版,以后才转译成其他文字在西方流传。由此可见,孔子思想在西方流传至少已有 300 年的历史。 这些传教士来中国的目的是传教,但是到了中国以后,他们为儒家思想所吸引, 花费了大量心血向西方世界翻译介绍儒家思想。理雅各就是典型的一例。他穷几十年 之心血翻译四书五经。 孔子的学说被介绍到西方后,孔子就与希腊古代哲人苏格拉底、柏拉图一样享有
盛名。莫格称孔子是“伟大文明奠基者”,他为此写了《他说的仍在实行》一文,文 中感叹道:“孔子的教诲属于全人类。他和莎士比亚一样,都有着实用主义哲学:相 信和谐、等级、社会秩序和奉行爱国主义。” 西方的儒学研究 18世纪时,孔子的学说是否为“纯世俗性”的问题在欧洲学术界引起了广泛讨论。 这一讨论持续了一个多世纪。通过讨论,孔子思想基本上为欧洲学界所了解。到了20 世纪,西方出现了软佩孔子的高潮。20世纪60年代,孔子学说走出学术圈走向大众。 一时在大众文化中形成了“东方文化热”,“Confucius says'”(“子曰")这个词语也半 认真半开玩笑地不时出自西方百姓之口。 今天,绝大部分西方人对孔子尊敏有加在。西方人看来,孔子是人类历史上没有 留下自己“亲笔”作品,但都对人类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三个伟人之一。流传下来 的《论语》是由孔子的学生在他去世后撰写的:记录古希腊苏格拉底思想的《辩白》 是由他的学生柏拉图在他被处死以后撰写的:描述耶稣言行的《福音书》也是由他的 门徒在他被钉上十字架后几十年里完成的。 20世纪以前,西方的儒家研究成果主要出在天主教传教事业发达的国家,如意大 利、法国。这时的研究在文献学方面己经达到一定水平。除教会外,法兰西学院是最 著名的研究机构。19世纪后,这些国家在近代工业化的竞争中处于下风。 工商业的发展激起了英国人了解中国的愿望,汉学也随之在英国兴起。传教士理 雅各倾数十年之功力,完成了四书五经及《老子》《庄子》的翻译工作,并因此成了 牛津大学的第一任汉语教授。他的翻译体例亚谨,被称为19世纪英语世界最杰出的 汉学成果之一,直到今日仍然没有过时。继理雅各之后,英国汉学家理斯、翟林奈 父子除继续翻译儒家经典外,还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如《儒家及其竞争者》。 美国人对儒家的研究要晚得多。二战前,美国主要的汉学师资来自英国,但二战 后,美国学者的研究成果令人瞩目。最早从事儒家研究的美国学者要数顾立雅。他的 (孔子与中国之道》代表了美国20世纪50年代儒家研究水平 耶稣比孔子晚5世纪 当罗马传教士来到中国,看到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时候,他们 震惊了,因为耶稣也曾说过:“你们想让别人怎么对待自己,就应该怎么对待别人。” 但是,耶酥比孔子要晚整整5个世纪!正因为如此,西方人对孔子更是尊墩有加。这 两句名言在西方也都被称为“黄金律”。 虽然孔子不是宗教创始人,但国外却常把孔子与耶酥、稳罕默德以及释迦牟尼相 提并论。西方不少儒学学者也往往从基督教文化的角度研究孔子。他们认同或欣赏儒 家价值,致力于儒学及其现代意义的研究,但他们都信仰基督教,有的当过基督教传 教士,有的是身居要位的神学家,有的还是宗教界有着广泛影响和特殊地位的学者。 和古代希腊哲学思想一样,儒家学说的传播和发展也不应受地域限制。波士顿大 学的南乐山教授认为,儒学为了能够成为一门“世界哲学”,必须在实践中接受文化
盛名。莫格称孔子是“伟大文明奠基者”,他为此写了《他说的仍在实行》一文,文 中感叹道:“孔子的教诲属于全人类。他和莎士比亚一样,都有着实用主义哲学:相 信和谐、等级、社会秩序和奉行爱国主义。” 西方的儒学研究 18 世纪时,孔子的学说是否为“纯世俗性”的问题在欧洲学术界引起了广泛讨论。 这一讨论持续了一个多世纪。通过讨论,孔子思想基本上为欧洲学界所了解。到了 20 世纪,西方出现了钦佩孔子的高潮。20 世纪 60 年代,孔子学说走出学术圈走向大众。 一时在大众文化中形成了“东方文化热”,“Confucius says”(“子曰”)这个词语也半 认真半开玩笑地不时出自西方百姓之口。 今天,绝大部分西方人对孔子尊敬有加在。西方人看来,孔子是人类历史上没有 留下自己“亲笔”作品,但都对人类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三个伟人之一。流传下来 的《论语》是由孔子的学生在他去世后撰写的;记录古希腊苏格拉底思想的《辩白》 是由他的学生柏拉图在他被处死以后撰写的;描述耶稣言行的《福音书》也是由他的 门徒在他被钉上十字架后几十年里完成的。 20 世纪以前,西方的儒家研究成果主要出在天主教传教事业发达的国家,如意大 利、法国。这时的研究在文献学方面已经达到一定水平。除教会外,法兰西学院是最 著名的研究机构。19 世纪后,这些国家在近代工业化的竞争中处于下风。 工商业的发展激起了英国人了解中国的愿望,汉学也随之在英国兴起。传教士理 雅各倾数十年之功力,完成了四书五经及《老子》《庄子》的翻译工作,并因此成了 牛津大学的第一任汉语教授。他的翻译体例严谨,被称为 19 世纪英语世界最杰出的 汉学成果之一,直到今日仍然没有过时。继理雅各之后,英国汉学家翟理斯、翟林奈 父子除继续翻译儒家经典外,还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如《儒家及其竞争者》。 美国人对儒家的研究要晚得多。二战前,美国主要的汉学师资来自英国,但二战 后,美国学者的研究成果令人瞩目。最早从事儒家研究的美国学者要数顾立雅。他的 《孔子与中国之道》代表了美国 20 世纪 50 年代儒家研究水平。 耶稣比孔子晚 5 世纪 当罗马传教士来到中国,看到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时候,他们 震惊了,因为耶稣也曾说过:“你们想让别人怎么对待自己,就应该怎么对待别人。” 但是,耶稣比孔子要晚整整 5 个世纪!正因为如此,西方人对孔子更是尊敬有加。这 两句名言在西方也都被称为“黄金律”。 虽然孔子不是宗教创始人,但国外却常把孔子与耶稣、穆罕默德以及释迦牟尼相 提并论。西方不少儒学学者也往往从基督教文化的角度研究孔子。他们认同或欣赏儒 家价值,致力于儒学及其现代意义的研究,但他们都信仰基督教,有的当过基督教传 教士,有的是身居要位的神学家,有的还是宗教界有着广泛影响和特殊地位的学者。 和古代希腊哲学思想一样,儒家学说的传播和发展也不应受地域限制。波士顿大 学的南乐山教授认为,儒学为了能够成为一门“世界哲学”,必须在实践中接受文化
的多样性与多元性的挑战。儒家必须表现出与现代科学的亲和性,才可能使儒家在科 学先进发达的西方找到立足之地。 孔子与现代管理 不少东方和西方的学者都在探讨儒家文化和现代化的关系。孔子的“中庸之道” 如何应用到现代管理中就是一例。 有人认为,从复杂变化的情势中寻求合理的解决办法,就是“中庸”。日本人竹 添光鸿把中庸解释为“合情、合理、合法”,即“中道管理”,也就是“合理化管理” 有人用M理论来代表中国人的管理之道。M是“人”(man)“中庸”(medium).与“管 理”(management)的字首。从字形看来,它左右均衡,切合“中”的特性。英文26 个字母中,M也正好居中,也正合“中庸之道”。 当然在西方也有不少学者对儒学持批评态度。杨振宁就认为,儒家“长幼有序” “谦虚是美德”等思想,妨碍了培养年轻人进取向上的精神,也就影响了亚洲社会发 展的速度。 选自:《新编大学语文教案》,丁帆主编
的多样性与多元性的挑战。儒家必须表现出与现代科学的亲和性,才可能使儒家在科 学先进发达的西方找到立足之地。 孔子与现代管理 不少东方和西方的学者都在探讨儒家文化和现代化的关系。孔子的“中庸之道” 如何应用到现代管理中就是一例。 有人认为,从复杂变化的情势中寻求合理的解决办法,就是“中庸”。日本人竹 添光鸿把中庸解释为“合情、合理、合法”,即“中道管理”,也就是“合理化管理”。 有人用 M 理论来代表中国人的管理之道。M 是“人”(man)“中庸”(medium)与“管 理”(management)的字首。从字形看来,它左右均衡,切合“中”的特性。英文 26 个字母中,M 也正好居中,也正合“中庸之道”。 当然在西方也有不少学者对儒学持批评态度。杨振宁就认为,儒家“长幼有序” “谦虚是美德”等思想,妨碍了培养年轻人进取向上的精神,也就影响了亚洲社会发 展的速度。 选自:《新编大学语文教案》,丁帆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