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0U-B-11-213 《 饲草生产学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330066学分2总学时40理论28实验12 英文课程名 Forage Production 开课院(系)农学院开课系动物科学系修订时间2006年6月20日 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 本教材为原《饲料生产学》的修订本,系统地讲述了饲草生产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 能。主要内容包括:牧草及饲料植物生长发育的生理生态学基础知识和栽培管理:饲草 良种繁育和种子生产;田间试验技术:豆科、禾本科牧草;禾谷类饲料作物、豆类饲料 作物、块根、块茎及瓜类饲料作物、叶菜类饲料作物及水生饲料作物:牧草混播技术: 青贮饲料及其调制:干草的调制及草产品加工:粗饲料的加工调制:饲草生产计划制定 和草地经营等。 课程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研究牧草饲料作物的栽培技术、加工调制和经营组织的科学。就饲草生产 本学科的性质而言,属于植物性生产的范畴,在种植业中居重要地位,是农业生产的一 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其应用而言,饲草生产直接服务于畜牧业,是畜牧生产中所不可缺 少的环节,是高等农业院校动物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 课程的任务是运用现代生物科学和农业科学技术,深刻揭示牧草及饲料作物在各种 因素作用下的生长发育规律,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丰产潜力,为畜牧业生产提供优质、高 产、高效的饲料,并通过科学的加工调制,提高饲草的利用率。 二、课程的目的与基本要求:
《 饲草生产学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1330066 学分 2 总学时 40 理论 28 实验 12 英文课程名 Forage Production 开课院(系) 农学院 开课系 动物科学系 修订时间 2006 年 6 月 20 日 课 程 简 介 课程简介: 本教材为原《饲料生产学》的修订本,系统地讲述了饲草生产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 能。主要内容包括:牧草及饲料植物生长发育的生理生态学基础知识和栽培管理;饲草 良种繁育和种子生产;田间试验技术;豆科、禾本科牧草;禾谷类饲料作物、豆类饲料 作物、块根、块茎及瓜类饲料作物、叶菜类饲料作物及水生饲料作物;牧草混播技术; 青贮饲料及其调制;干草的调制及草产品加工;粗饲料的加工调制;饲草生产计划制定 和草地经营等。 课 程 大 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研究牧草饲料作物的栽培技术、加工调制和经营组织的科学。就饲草生产 本学科的性质而言,属于植物性生产的范畴,在种植业中居重要地位,是农业生产的一 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其应用而言,饲草生产直接服务于畜牧业,是畜牧生产中所不可缺 少的环节,是高等农业院校动物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 课程的任务是运用现代生物科学和农业科学技术,深刻揭示牧草及饲料作物在各种 因素作用下的生长发育规律,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丰产潜力,为畜牧业生产提供优质、高 产、高效的饲料,并通过科学的加工调制,提高饲草的利用率。 二、课程的目的与基本要求: GDOU-B-11-213
饲草生产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到有关植物、栽培、士壤肥料及动物营养学等 方面的理论和技术。要结合当地生产实际,把饲草生产与畜牧业生产紧密联系起来,以 完成预定的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牧草饲料作物生产的基本 理论和技能,达到具有组织、管理、指导饲草生产的能力,针对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饲料的途径和方法,为畜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三、面向专业: 动物科学 四、先修课程: 生物学基础、动物生理、动物生化、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家畜饲养、动物生产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主要涉及到有关植物、栽培、土壤肥料及动物营养学等 方面的知识点,与动物科学专业所开课程联系不太紧密,所学内容跨度较大。 六、教学内容安排、要求、学时分配及作业: 绪论(2学时) 一、饲草的概念(A) 二、饲草与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A) 三、国内外饲草地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B) 四、饲草生产学的性质、任务和内容(C) 教学说明:重点讲授牧草栽培的重要性,使学生了解牧草栽培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以及学习中应重点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讲授中要结合21世纪的产业发展新特征,密切 联系市场经济,使学生深切体会本课程的意义。 第一章牧草与饲料作物生长发育的生理生态学基础(4学时) 第一节牧草与饲料作物的生长发育(A) 第二节牧草与饲料作物的生长发有与环境的关系(A) 第三节牧草与饲料作物和土壤的关系(A) 教学说明:1、重点讲解豆科牧草和禾本科牧草与饲料作物的生长发育特点和生理基 础:
饲草生产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到有关植物、栽培、土壤肥料及动物营养学等 方面的理论和技术。要结合当地生产实际,把饲草生产与畜牧业生产紧密联系起来,以 完成预定的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牧草饲料作物生产的基本 理论和技能,达到具有组织、管理、指导饲草生产的能力,针对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饲料的途径和方法,为畜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三、面向专业: 动物科学 四、先修课程: 生物学基础、动物生理、动物生化、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家畜饲养、动物生产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主要涉及到有关植物、栽培、土壤肥料及动物营养学等 方面的知识点,与动物科学专业所开课程联系不太紧密,所学内容跨度较大。 六、教学内容安排、要求、学时分配及作业: 绪 论(2 学时) 一、饲草的概念(A) 二、饲草与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A) 三、国内外饲草地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B) 四、饲草生产学的性质、任务和内容(C) 教学说明:重点讲授牧草栽培的重要性,使学生了解牧草栽培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以及学习中应重点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讲授中要结合 21 世纪的产业发展新特征,密切 联系市场经济,使学生深切体会本课程的意义。 第一章 牧草与饲料作物生长发育的生理生态学基础 (4 学时) 第一节 牧草与饲料作物的生长发育(A) 第二节 牧草与饲料作物的生长发育与环境的关系(A) 第三节 牧草与饲料作物和土壤的关系(A) 教学说明:1、重点讲解豆科牧草和禾本科牧草与饲料作物的生长发育特点和生理基 础;
2、重点讲解作物生长发育与环境的关系,使学生掌握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草制 宜和因畜制宜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难点:作物生长与环境的关系,如何作到因地制宜。 第二章牧草与饲料作物的栽培管理(4) 第一节土壤耕作(A) 第二节种子与播种(A) 第三节水肥管理(A) 第四节病虫害防治(B) 第五节收获(B) 教学说明:讲授牧草栽培管理的一般方法和原则,结合不同的栽培环境和用途进行讲 解,具体闸述因地制宜。 第三章牧草的分布与区划(2学时) 第一节牧草的分布(A) 第二节牧草的类型(A) 第三节牧草的区划(B) 教学说明:讲授我国不同地区的主要栽培牧草品种和其主要环境特征,从环境和牧草 的相互适应区域说明栽培牧草的地带性特点。 第四章豆科牧草(4学时) 第一节首蓿属(1学时)》 一、概述(A) 二、植物学特征(A) 三、生物学特性(A) 四、栽培技术(B) 五、营养和利用(A) 第二节三叶草属(0.5学时)
2、重点讲解作物生长发育与环境的关系,使学生掌握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草制 宜和因畜制宜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难点:作物生长与环境的关系,如何作到因地制宜。 第二章 牧草与饲料作物的栽培管理(4) 第一节 土壤耕作(A) 第二节 种子与播种(A) 第三节 水肥管理(A) 第四节 病虫害防治(B) 第五节 收获(B) 教学说明:讲授牧草栽培管理的一般方法和原则,结合不同的栽培环境和用途进行讲 解,具体阐述因地制宜。 第三章 牧草的分布与区划(2 学时) 第一节 牧草的分布(A) 第二节 牧草的类型(A) 第三节 牧草的区划(B) 教学说明:讲授我国不同地区的主要栽培牧草品种和其主要环境特征,从环境和牧草 的相互适应区域说明栽培牧草的地带性特点。 第四章 豆科牧草(4 学时) 第一节 苜蓿属(1 学时) 一、概述(A) 二、植物学特征(A) 三、生物学特性(A) 四、栽培技术(B) 五、营养和利用(A) 第二节 三叶草属(0.5 学时)
一、概述(C) 二、植物学特征(C) 三、生物学特性(C) 四、栽培技术(C) 五、营养和利用(C) 第三节黄芪属牧草(0.5学时) 一、概述(C) 二、植物学特征(C) 三、生物学特性(C) 四、栽培技术(C) 五、营养和利用(C) 第四节野豌豆属(0.5学时) 一、概述(C) 二、物学特征(C) 三、生物学特性(C) 四、栽培技术(C) 五、营养和利用(C) 第五节柱花草属牧草(0.5学时) 一、圭亚那柱花草(A) 二、矮柱花草(A) 第六节其他豆科牧草(1学时) 一、银合欢(A) 二、绿叶山蚂蝗(A) 三、红豆草(C)
一、概述(C) 二、植物学特征(C) 三、生物学特性(C) 四、栽培技术(C) 五、营养和利用(C) 第三节 黄芪属牧草(0.5 学时) 一、概述 (C) 二、植物学特征(C) 三、生物学特性(C) 四、栽培技术(C) 五、营养和利用(C) 第四节 野豌豆属(0.5 学时) 一、概述(C) 二、物学特征(C) 三、生物学特性(C) 四、栽培技术(C) 五、营养和利用(C) 第五节 柱花草属牧草 (0.5 学时) 一、圭亚那柱花草 (A) 二、矮柱花草 (A) 第六节 其他豆科牧草(1 学时) 一、银合欢 (A) 二、绿叶山蚂蝗 (A) 三、红豆草 (C)
四、百脉根(B) 五、胡枝子(C) 六、柠条锦鸡儿(C) 七、塔落岩黄芪(C) 教学说明:重点讲授主要栽培牧草的生物学特性、植物学特征和栽培技术,使学生掌 握主要栽培牧草的习性。 第五章禾本科牧草(4学时) 第一节黑麦草属牧草(1学时) 一、概述(A) 二、植物学特征(A) 三、生物学特性(A) 四、栽培技术(A) 五、营养和利用(A) 第二节鸭茅(0.5学时) 一、概述(C) 二、植物学特征(C) 三、生物学特性(C) 四、栽培技术(C) 五、营养和利用(C) 第三节无芒雀麦 一、概述(C) 二、植物学特征(C) 三、生物学特性(C) 四、栽培技术(C)
四、百脉根 (B) 五、胡枝子 (C) 六、柠条锦鸡儿 (C) 七、塔落岩黄芪 (C) 教学说明:重点讲授主要栽培牧草的生物学特性、植物学特征和栽培技术,使学生掌 握主要栽培牧草的习性。 第五章 禾本科牧草(4 学时) 第一节 黑麦草属牧草(1 学时) 一、概述(A) 二、植物学特征(A) 三、生物学特性(A) 四、栽培技术(A) 五、营养和利用(A) 第二节 鸭茅(0.5 学时) 一、概述(C) 二、植物学特征(C) 三、生物学特性(C) 四、栽培技术(C) 五、营养和利用(C) 第三节 无芒雀麦 一、概述(C) 二、植物学特征(C) 三、生物学特性(C) 四、栽培技术(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