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0U-B-11-213 《家畜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330039学分2总学时40理论34实验/上机6 英文课程名 ECOLOGY OF DOMESTIC ANIMAL 开课院(系)农学院开课系动科系修订时间06年10月18日 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 家畜生态学从家畜环境及因子作用的一般规律、个体生态、种群生态、群落生态、 生态系统生态、牧业生态工程、畜牧业生态经济等方面介绍生态学的基础理论、基本原 理、基本研究方法,生态学的发展历史及现代生态学的进展,生态学在农牧业生产、资 源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家畜生态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同时又是一门发展 十分迅速,在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广阔应用的学科。本门课程牵涉的知识 面较广、概念、原理、理论较多,它在农牧业生产、生活、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中应 用广,成功的例子很多。把理论的讲授和实践应用结合好,是本课程教学的关键。 课程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家畜生态学课程一门应用性学科,是动科专业和动物营养与饲料专业教学计划中一 门重要的选修课。本课程以研究学习家畜生态学基本理论知识为基础,从认识物质转化 和能量流动的规律出发,使学生树立起家畜机体与环境不可分割的观点,农牧彼此依赖、 相互促进的生态农业和大农业观点。通过各个教学环节逐步培养学生具有宏观分析问题 的能力,同时逐渐培养学生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的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对家畜生态学的系统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最基础的生态学知识,使学生清楚了 解家畜生态学知识在畜牧业中的作用。学习生态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在于在最适宜的生态 件下,从家畜取得特续的 、优质的产品,以满足人们的需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 意识到 有了解了家畜生 生存光 相关的 理后, 我 甚等发艺纯自然环境及有牧源,因电宜,充芬利用欣势。,建立浪好的致程 才能根 程,提出合理的畜牧业综合区划。另外,要十分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及时介绍生态学的 新发展和新动态,使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学科的发展和在实践中的应用
《 家畜生态学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1330039 学分 2 总学时 40 理论 34 实验/上机 6 英文课程名 ECOLOGY OF DOMESTIC ANIMAL 开课院(系) 农学院 开课系 动科系 修订时间 06 年 10 月 18 日 课 程 简 介 课程简介: 家畜生态学从家畜环境及因子作用的一般规律、个体生态、种群生态、群落生态、 生态系统生态、牧业生态工程、畜牧业生态经济等方面介绍生态学的基础理论、基本原 理、基本研究方法,生态学的发展历史及现代生态学的进展,生态学在农牧业生产、资 源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家畜生态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同时又是一门发展 十分迅速,在可持续发展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广阔应用的学科。本门课程牵涉的知识 面较广、概念、原理、理论较多,它在农牧业生产、生活、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中应 用广,成功的例子很多。把理论的讲授和实践应用结合好,是本课程教学的关键。 课 程 大 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家畜生态学课程一门应用性学科,是动科专业和动物营养与饲料专业教学计划中一 门重要的选修课。本课程以研究学习家畜生态学基本理论知识为基础,从认识物质转化 和能量流动的规律出发,使学生树立起家畜机体与环境不可分割的观点,农牧彼此依赖、 相互促进的生态农业和大农业观点。通过各个教学环节逐步培养学生具有宏观分析问题 的能力,同时逐渐培养学生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的目的与基本要求: 通过对家畜生态学的系统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最基础的生态学知识,使学生清楚了 解家畜生态学知识在畜牧业中的作用。学习生态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在于在最适宜的生态 条件下,从家畜取得持续的、优质的产品,以满足人们的需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 使学生充分意识到只有了解了家畜生存环境与生存状态密切相关的原理后,才能根据我 国(或当地)自然环境及畜牧资源,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优势,建立良好的牧业生态工 程,提出合理的畜牧业综合区划。另外,要十分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及时介绍生态学的 新发展和新动态,使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学科的发展和在实践中的应用 GDOU-B-11-213
三、面向专业: 动物科学专业、动物营养与饲料专业 四、先修课程: 数、理、化等基础课,动物生物化学、动物生理学,微生物学、饲养学、繁殖学 育种学,基础生态学、家畜环境卫生学、动物医学基础等专业基础课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由于家畜生态学牵涉的学科面较广,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生物、地理、数学、物理、化 学、气象等基础学科知识。,同时要求同学具备动物生物化学、动物生理学,微生物学、 饲养学、繁殖学、育种学,基础生态学、家畜环境卫生学、等专业基础课。因此,建议 在三年级开设。 六、教学内容安排、要求、学时分配及作业: 绪论(2学时) ,生态学简述(C) 1.1生态学的定义: 1.2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及分支学科: 1.3生态学的发展简史: 1.4近代生态学的特点: 1.5生态学的分类: 2、家畜生态学定义的发展简史:(B) 3、家畜生态学的研究对象(A) 4、研究家畜生态学的意义:(A) 5、家畜生态学的研究方法:(B) 思考题:1、家畜生态学的定义。 2、研究家畜生态学的意义。 第一章家畜环境及因子作用的一般规律(2学时) 第一节家畜的环境 生物环境 1.2非生物环境 2、人类社会环境,(B) 3、家畜环境学与家畜生态学的关系(A) 4、环境因子、生态因子和主导因子的概念(A) (A 2、耐受性定律(A) 3、限制因子(A) 4、因子的综合作用(A) 5、生态因子的不可代替性和可调剂性(A) 6、生态价(A 7、生态型(A)
三、面向专业: 动物科学专业、动物营养与饲料专业 四、先修课程: 数、理、化等基础课,动物生物化学、动物生理学,微生物学、饲养学、繁殖学、 育种学,基础生态学、家畜环境卫生学、动物医学基础等专业基础课。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由于家畜生态学牵涉的学科面较广,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生物、地理、数学、物理、化 学、气象等基础学科知识。,同时要求同学具备动物生物化学、动物生理学,微生物学、 饲养学、繁殖学、育种学,基础生态学、家畜环境卫生学、等专业基础课。因此,建议 在三年级开设。 六、教学内容安排、要求、学时分配及作业: 绪论(2 学时) 1、生态学简述(C) 1.1 生态学的定义: 1.2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及分支学科; 1.3 生态学的发展简史; 1.4 近代生态学的特点; 1.5 生态学的分类: 2、家畜生态学定义的发展简史:(B) 3、家畜生态学的研究对象(A) 4、研究家畜生态学的意义;(A) 5、家畜生态学的研究方法;(B) 思考题:1、家畜生态学的定义。 2、研究家畜生态学的意义。 第一章 家畜环境及因子作用的一般规律(2 学时) 第一节 家畜的环境 1、自然环境(B) 1.1 生物环境 1.2 非生物环境 2、人类社会环境,(B) 3、家畜环境学与家畜生态学的关系(A) 4、环境因子、生态因子和主导因子的概念(A) 第二节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规律 1、最小因子定律(A) 2、耐受性定律(A) 3、限制因子(A) 4、因子的综合作用(A) 5、生态因子的不可代替 性和可调剂性(A) 6、生态价(A) 7、生态型(A)
8、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性(B) 思考题:1、最小因子定律的涵义及对畜牧生产的指导意义 耐受定律的涵义及对畜牧生产的指导意义。 第二章 家畜的适应(2学时) 第一节适应的概念与法则 1、适应的概念:(A) 2、适应的基本法则(B) 适应过程的调节(C) 第二节家畜对特殊环境的适应 1、对于早沙漠环境的适应(C) 2、对亚寒与高海拔环培的话应(B)】 3、对致病因子的适应(B) 第三节家畜的风土驯化与引种 1、风土驯化:(B) 2、种(A 3、家畜对新环境适应性的评定(B) 第四节家畜的生物学周期 动物的生物学周期(B) 2 光周期(A) 、1生物对光周期的适应 3、2节律 3、生物钟及其生态学意义(B) 3.1生物钟的机理 3.2、生物钟的作用及其生态意义 思考题:1、什么是生态因子?生态因子和环境因子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 2、如何评定家畜对新环境的适应性? 3、怎样理解生物节律与生物的周期现象? 第三章家畜的生态分布(2学时) 第一节影响家畜生态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 1、主要环境因素对家畜分布的作用(A) 1.1自然环境 1.2社会环境 2、各畜种的分布特点(B) 第二节中国家畜的生态分布 1、我国家畜分布的生态地理规律(B) 2、我国家畜的分布(B) 第三节世界家畜的分布 1、世界家畜分布的生态生理环境(C) 世界家畜数量的分布(C) 忠考题: 我国南方能否发展绵羊?应当怎样发展?你对“北羊南移”有何看法? 第四章种群生态 与群落生态(6学时) 第一节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1、种群的概今(A) 2 种群的基本特征(A) .1种群的遗传特征
8、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性(B) 思考题:1、最小因子定律的涵义及对畜牧生产的指导意义。 2、耐受定律的涵义及对畜牧生产的指导意义。 第二章 家畜的适应(2 学时) 第一节 适应的概念与法则 1、适应的概念:(A) 2、适应的基本法则(B) 3、适应过程的调节(C) 第二节 家畜对特殊环境的适应 1、对于旱沙漠环境的适应(C) 2、对严寒与高海拔环境的适应(B) 3、对致病因子的适应(B) 第三节 家畜的风土驯化与引种 1、风土驯化:(B) 2、引种(A) 3、家畜对新环境适应性的评定(B) 第四节 家畜的生物学周期 1、动物的生物学周期(B) 2、光周期(A) 2、1 生物对光周期的适应 3、2 节律 3、生物钟及其生态学意义(B) 3.1 生物钟的机理 3.2、生物钟的作用及其生态意义 思考题:1、什么是生态因子?生态因子和环境因子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 2、如何评定家畜对新环境的适应性? 3、怎样理解生物节律与生物的周期现象? 第三章 家畜的生态分布(2 学时) 第一节 影响家畜生态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 1、主要环境因素对家畜分布的作用(A) 1.1 自然环境 1.2 社会环境 2、各畜种的分布特点(B) 第二节 中国家畜的生态分布 1、我国家畜分布的生态地理规律(B) 2、我国家畜的分布(B) 第三节 世界家畜的分布 1、世界家畜分布的生态生理环境(C) 2、世界家畜数量的分布(C) 思考题:我国南方能否发展绵羊?应当怎样发展?你对“北羊南移”有何看法? 第四章 种群生态与群落生态(6 学时) 第一节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1、种群的概念(A) 2、种群的基本特征(A) 2.1 种群的遗传特征
2.2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 2.3、种群的数量特征: 第二节种群增长和种内调节 1、基本概念(A: 11、增长率 1,2、净生殖率 1.3、内禀增长能力 2、种群增长基本模型(B) 2.1、简单模型 2.2、几何级数增长模型 2.3、指数增长模型 2.4、逻辑斯谛增长 3、种群的数量波动与调节(B) 3.1、种群波动的原因 32、种群波动的调节密度调节:种间调节:食物调节:非密度调节: 种内自动调节 4、种群数量的相对稳定性与生态对策(B) 4.1、r对策 42、k对管 第三节种群间的相互关系 竞争B( 1.1种内竞争 1.2种间竞争 1.3利用性竞争 14工状性音 5竞争结果的不对称 2、生态位的概念(A) 3、竞争排斥原理及生态位分离的意义(A) 4、捕食(B) 第四节群落及其特征 生物主 community)的概念(A) (A 3、群落的种类组成(B) 4、群落的结构(A) 4.1.群落的垂直结构 49 群落的水平结 4.3. 群落的时间结构 5、群落的交错区和边缘效应(A) 6、生物多样性(B) 7、生态入得(B) 第五节生物群落的演替 生物群落的演替概念 (B) 1.1、正向演替 1.2、逆向演替
2.2 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 2.3、种群的数量特征: 第二节 种群增长和种内调节 1、基本概念(A): 1.1、增长率 1.2、净生殖率 1.3、内禀增长能力 2、种群增长基本模型(B) 2.1、简单模型 2.2、几何级数增长模型 2.3、指数增长模型 2.4、逻辑斯谛增长 3、种群的数量波动与调节 (B) 3.1、种群波动的原因 3.2、种群波动的调节;密度调节;种间调节;食物调节;非密度调节; 种内自动调节 4、种群数量的相对稳定性与生态对策 (B) 4.1、r 对策 4.2、k 对策 第三节 种群间的相互关系 1、竞争 B() 1.1 种内竞争 1.2 种间竞争 1.3 利用性竞争 1.4 干扰性竞争 1.5 竞争结果的不对称 2、生态位的概念(A) 3、竞争排斥原理及生态位分离的意义(A) 4、捕食 (B) 第四节 群落及其特征 1、生物群落(biotic community)的概念(A) 2、群落的基本特征 (A) 3、群落的种类组成(B) 4、 群落的结构 (A) 4.1.群落的垂直结构 4.2.群落的水平结构 4.3.群落的时间结构 5、群落的交错区和边缘效应(A) 6、生物多样性(B) 7、生态入侵(B) 第五节 生物群落的演替 1、生物群落的演替概念 (B) 1.1、正向演替 1.2、逆向演替
2、群落演替的主要原因(C) 3、顶极群落(C) 思考题:1、什么是种群?种群有哪些重要特征? 2、种群的初级参数何次级参数分别有何生态学意义? 3、试比较选择和k-选择的主要特征。k选择理论在生产实践中具有什么指导 意义? 4、你是如何理解生态位概念的? 5、什么是生物群落,其主要特征有哪些? 6、群落交错区具有什么生态意义? 什么是群落演替?群落演替有哪几种类型? 第五章生态系统(4学时) 第一节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基本结构 1、生态系统的概念(A)】 2、生态系统的组成(A) 2.1、非生物部分: 2.2、 生物部分 3、生态系统结构(A) 3.1、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和物种结构 3.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第二节生态系统中的能流 能量流动的基本概念(A 1.1热力学第一定律 1.2热力学第二定律 2、食物链层次上的能流分析(A) 3、营养级的概念(A) 4、生态系统层次上能流过程的分析(B) 5、生态效率(B) 5.1.营养级之间的比率 5.2.营养水平内的比率 第三节生态锥体 数量锥体(B) 生物量锥体(B 3、能量锥体(B) 第四节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1、“库”的概念(A) 4、氮循环(A 5、磷循环(B) 6、硫循环(B) 7、物质与能量的关系(B) 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一般模式(B)》 第五 初级生产和次级生产 1、初级生产(A)
2、群落演替的主要原因 (C) 3、顶极群落 (C) 思考题:1、什么是种群?种群有哪些重要特征? 2、种群的初级参数何次级参数分别有何生态学意义? 3、试比较 r-选择和 k-选择的主要特征。r-k 选择理论在生产实践中具有什么指导 意义? 4、你是如何理解生态位概念的? 5、什么是生物群落,其主要特征有哪些? 6、群落交错区具有什么生态意义? 7、什么是群落演替?群落演替有哪几种类型? 第五章 生态系统(4 学时)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基本结构 1、生态系统的概念(A) 2、生态系统的组成(A) 2.1、非生物部分: 2.2、生物部分: 3、生态系统结构(A) 3.1、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和物种结构 3.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第二节 生态系统中的能流 1、能量流动的基本概念(A) 1.1 热力学第一定律 1.2 热力学第二定律 2、食物链层次上的能流分析(A) 3、营养级的概念(A) 4、生态系统层次上能流过程的分析(B) 5、生态效率(B) 5.1.营养级之间的比率 5.2.营养水平内的比率 第三节 生态锥体 1、数量锥体(B) 2、生物量锥体(B) 3、能量锥体(B) 第四节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1、“库”的概念(A) 2、水循环(A) 3、碳循环(A) 4、氮循环(A) 5、磷循环(B) 6、硫循环(B) 7、物质与能量的关系(B) 8、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一般模式(B) 第五节 初级生产和次级生产 1、初级生产(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