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我国耕作制度发展战略日标 一、我国农业成就与存在问题 (一)现代中国对农业发展道路的探索 1.传统计别经济体制时期 2改革的市场取向阶段 (二)1978年以来的农业科技和社会成就 ·农业经济和社会成就 1.农业持续、高速发展 2摆脱贫困 3.对世界农业的贡献 ■农业科技成就 1在农田水利方面 2.在耕作栽培制度方面 3.作物遗传育种方面 4.在农业机械方面 5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 6.在农业教育方面 (三)中国农业存在的问题 社会问题 ·农业质量低下,衣产品的种类和质量不能顺应人们消费需求的变化, ·农业基础设施骗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 。农业技术的水平粗不上农业发居的需要 国家采取“倾斜战略”对农业的剥府,影响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各项积费的收取不合理,衣民负担依然过重 经济问题 ·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 1农业供求结构: 一是结构性过剩,二是市场性过剩,三是政策性过剩
§5 我国耕作制度发展战略目标 一、我国农业成就与存在问题 (一)现代中国对农业发展道路的探索 1.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时期 2.改革的市场取向阶段 (二)1978年以来的农业科技和社会成就 ■农业经济和社会成就 1.农业持续、高速发展 2.摆脱贫困 3.对世界农业的贡献 ■农业科技成就 1.在农田水利方面 2.在耕作栽培制度方面 3.作物遗传育种方面 4.在农业机械方面 5.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 6.在农业教育方面 (三)中国农业存在的问题 ■社会问题 ●农业质量低下,农产品的种类和质量不能顺应人们消费需求的变化。 ●农业基础设施脆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 ●农业技术的水平跟不上农业发展的需要。 ●国家采取“倾斜战略”对农业的剥夺,影响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各项税费的收取不合理,农民负担依然过重。 ■经济问题 ●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 1.农业供求结构:一是结构性过剩, 二是市场性过剩,三是政策性过剩
2农业市场结构 3.农业经营结构 4.农业投入结构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严重影响了农民的实际购买力 农民增收减少,制约着三个问题:第一,农民的生活水平。第二,农业再生 产的投入水平。第三,制约着农业对工业和国民经济的拉动。 ●农业保险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 1,现有的政府政策及保险体制均不利于农业保险的发展,农业保险没有正常 发展的宏观环境。 2农业保险的经营主体不能满足农业保险发展的需要。 3农业保险的经营现状影响了农业保险的进一步发展。 ·各种原因致使农民增产不增收,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减慢,成为衣业产业化的主要障碍 二、我国耕作制度发展战略 现阶段中国农业发展目标是: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和保 食物3 发展农村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 改变衣村困落后状况:保护 和改善衣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地利用自然源,特别生物资预和呵再 资源,以满足逐步增长的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在此基础上,有 关部门提出了“稳定增产,提高质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发展思路, 以提高农产品质量为突破口,转变观念,开创农村新局面。长远讲,我国现 代化应该走 物技术创新为核心、以城镇化拉动为手段、以农业产业 化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优化结构,建立合理的农业生产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 2、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 3、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 4、建全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的农村经济体制 本章思考题1.何谓耕作制度?包括哪两大部分内容? 2如何理解“用地是核心,养地是基础”这句话的含义? 3为什么要研究和制定合理的耕作制度 4.论述耕作制度在农业发展中的功能?
2.农业市场结构 3.农业经营结构 4.农业投入结构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严重影响了农民的实际购买力 农民增收减少,制约着三个问题:第一,农民的生活水平。第二,农业再生 产的投入水平。第三,制约着农业对工业和国民经济的拉动。 ●农业保险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 1.现有的政府政策及保险体制均不利于农业保险的发展,农业保险没有正常 发展的宏观环境。 2.农业保险的经营主体不能满足农业保险发展的需要。 3.农业保险的经营现状影响了农业保险的进一步发展。 ●各种原因致使农民增产不增收,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减慢,成为农业产业化的主要障碍 二、我国耕作制度发展战略 现阶段中国农业发展目标是: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和保 障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状况;保护 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地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和可再生 资源,以满足逐步增长的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在此基础上,有 关部门提出了“稳定增产,提高质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发展思路, 以提高农产品质量为突破口,转变观念,开创农村新局面。长远讲,我国现 代化应该走一条以生物技术创新为核心、以城镇化拉动为手段、以农业产业 化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优化结构,建立合理的农业生产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 2、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 3、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 4、建全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的农村经济体制 本章思考题 1.何谓耕作制度?包括哪两大部分内容? 2.如何理解“用地是核心,养地是基础”这句话的含义? 3.为什么要研究和制定合理的耕作制度? 4.论述耕作制度在农业发展中的功能?
5.论述中国耕作制度发展的战略目标。 6耕作学的研究对像是什么?如何认识耕作制度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地 位? 主要 1刘巽浩.耕作学.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 参考资料2刘巽浩,牟正国.中国耕作制度.农业出版社,1993 3王立祥.耕作学.重庆出版社,2001 备注 讲授+实验+录像 教案 学时6 章节 第二章资源辩识与作物布局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作物布局和作物生态适应性的相关理论知识 和要求 重点 作物布局的含义、意义、内容、依据、拟定作物布局的步骤、作物生态适应 性及产业结 难点 构调整等。研究法。 教学进程 第一节作物布局的意义与原则 (含章节 教学内容 一、作物布局的含义 学时分配、 作物布局(Crop composition and distribution)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 教学方法 物结构与空间配置的总称。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包括该单位种植作 辅助手段) 物的种类和品种及其比例另一方面包括各作物及品种的空间配置,即作物 布局要解决的是种什么,种多少和种在那里的问题。 二、作物布局在农业生产上的意义 1.作物布局是种植业较佳方案的体现者
5.论述中国耕作制度发展的战略目标。 6.耕作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如何认识耕作制度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地 位? 主要 参考资料 1刘巽浩.耕作学.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 2刘巽浩,牟正国.中国耕作制度.农业出版社,1993 3王立祥.耕作学.重庆出版社,2001 备注 讲授+实验+录像 教案 学时6 章 节 第二章 资源辩识与作物布局 教学目的 和要求 使学生掌握作物布局和作物生态适应性的相关理论知识 重 点 难 点 作物布局的含义、意义、内容、依据、拟定作物布局的步骤、作物生态适应 性及产业结 构调整等。研究法。 教学进程 (含章节 教学内容、 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 辅助手段) 第一节作物布局的意义与原则 一、作物布局的含义 作物布局(Crop composition and distribution)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 物结构与空间配置的总称。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包括该单位种植作 物的种类和品种及其比例;另一方面包括各作物及品种的空间配置,即作物 布局要解决的是种什么,种多少和种在哪里的问题。 二、作物布局在农业生产上的意义 1. 作物布局是种植业较佳方案的体现者
作物布局的过程是综合平衡各方面关系的过程,也是对格方面资源的利用布 局的过程。作物布局在各单位所体现出来的是作物种植计划,是组织与领导 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布置。它是种植制度的基础。 2.作物布局是农业生产布局的中心环节 三、作物布局的原则 (一)人的需要是前提 人的需求包括两方面, 一是自给性的需要,主要是食品、燃料、饲料、肥源 等的需要;二是社会的需求,包括国家和市场的需求,它往往以商品的形式 出现,主要是粮食、肉类、工业原料作物及精神生活等的需要。 (二)生态适应性是作物布局的基础 生态适应性是客观存在的。作物生态适应性(ecological adaptation)就是农 作物的生物学特点及其对生态条件的要求与当地实际外界环境相适应的程 度。对作 布局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气候因素 尤其是热量和水分, 其次 是地学因素,即母质、土壤、地貌。因此在制定作物布局方案时,首先应根 据作物生态适应性实行因地种植其次要趋利避害,发挥优势。不同地区之间 生态条件是有差别的。 (三)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因素是作物布局的重要条件 承认作物生态适应性是作物布局的基础,并不意味着一切要服从于自然,社 会经济与科学技术因素对作物布局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具体讲: 1经济效益:提高经济效益是选择作物的最主要的依据之一,这一点前些年有 所忽略。 2市场与价格:市场容量、市场远近、价格高低、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经济收 益,也就影响到门 个他方的作物布局 3人地比 4水利 5肥料:必须本着供求平衡,并略有余的原则。 6劳畜力机械化程度:特别是技术性强的作物,如棉花、蔬菜。 四、作物布局的内容与步骤 (一)明确对产品的需要 包括自给性与商品性需要两大部分。 (二)查清环境条件
作物布局的过程是综合平衡各方面关系的过程,也是对各方面资源的利用布 局的过程。作物布局在各单位所体现出来的是作物种植计划,是组织与领导 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布置。它是种植制度的基础。 2.作物布局是农业生产布局的中心环节 三、作物布局的原则 (一)人的需要是前提 人的需求包括两方面,一是自给性的需要,主要是食品、燃料、饲料、肥源 等的需要;二是社会的需求,包括国家和市场的需求,它往往以商品的形式 出现,主要是粮食、肉类、工业原料作物及精神生活等的需要。 (二)生态适应性是作物布局的基础 生态适应性是客观存在的。作物生态适应性(ecological adaptation)就是农 作物的生物学特点及其对生态条件的要求与当地实际外界环境相适应的程 度。对作物布局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气候因素,尤其是热量和水分,其次 是地学因素,即母质、土壤、地貌。因此在制定作物布局方案时,首先应根 据作物生态适应性实行因地种植 其次要趋利避害,发挥优势。不同地区之间 生态条件是有差别的。 (三)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因素是作物布局的重要条件 承认作物生态适应性是作物布局的基础,并不意味着一切要服从于自然,社 会经济与科学技术因素对作物布局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具体讲: 1经济效益:提高经济效益是选择作物的最主要的依据之一,这一点前些年有 所忽略。 2市场与价格:市场容量、市场远近、价格高低、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经济收 益,也就影响到一个地方的作物布局。 3人地比 4水利 5肥料:必须本着供求平衡,并略有余的原则。 6劳畜力机械化程度:特别是技术性强的作物,如棉花、蔬菜。 四、作物布局的内容与步骤 (一)明确对产品的需要 包括自给性与商品性需要两大部分。 (二)查清环境条件
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条件。 (三)农作物生态适应性的确定 通过作物生物学特性与环境因素的平行分析法,地理播种法,地区间产量与 产量变异系数比较法,产量、生长发育与生态因子的相关分析,生产力分析 法等,区分出各种作物生态适应性的程度 (四)作物生态区、种植适宜区的划分与适生地的选择 在确定作物生态适应性的基础上,可以划分作物的生态区划,从光。热、 土等自然生态角度区分 作物的生态最适宜区 ,适宜区 次适宜区与不适 宜区。在光热水土的基础上考虑水利、肥料、劳力、交通 、工业等条件,作物 的生态经济适宜区可划分为四级:最适宜区、适宜区、次适宜区、不适宜 区。 (五)作物生产基地和商品基地的确定 选定了适宜区和适生地,再结合历史生产状况和远景生产任务,大体上可以 选出某种作物的集中产地。进一步则在集中产地中选择商品生产基地。 (六)作物组成的确定 1.种植业在农业中的比重 2.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的比例 3.春夏收作物与秋收作物的比例 4.主导作物和辅助作物的比例 5.禾谷类与豆类的比例 (七)综合划分作物种植区划或配置 在确定作物结构(同时考虑到复种、轮作和种植方式)后,进一步要把它配置到 各种类型土地上去,即拟定种植区划,划出作物现状分布图与计划(或远景)分 布图 (八)可行性鉴定 (1)是否能满足各方面需要;(2)自然资源是否得到了合理利用与保护;(3)经 济收入是否合理;(4)肥料、土壤肥力、水、资金、劳力是否平衡;(5)加工储 藏、市场、贸易、交通等可行性;(6)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农民素质方面 可行性;(7)是否促进农林牧、农工商综合发展等。 第二节作物生态适应性 一、作物对光的适应性
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条件。 (三)农作物生态适应性的确定 通过作物生物学特性与环境因素的平行分析法,地理播种法,地区间产量与 产量变异系数比较法,产量、生长发育与生态因子的相关分析,生产力分析 法等,区分出各种作物生态适应性的程度。 (四)作物生态区、种植适宜区的划分与适生地的选择 在确定作物生态适应性的基础上,可以划分作物的生态区划,从光、热、 水、土等自然生态角度区分作物的生态最适宜区、适宜区、次适宜区与不适 宜区。在光热水土的基础上考虑水利、肥料、劳力、交通、工业等条件,作物 的生态经济适宜区可划分为四级:最适宜区、适宜区、次适宜区、不适宜 区。 (五)作物生产基地和商品基地的确定 选定了适宜区和适生地,再结合历史生产状况和远景生产任务,大体上可以 选出某种作物的集中产地。进一步则在集中产地中选择商品生产基地。 (六)作物组成的确定 1.种植业在农业中的比重 2.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的比例 3.春夏收作物与秋收作物的比例 4.主导作物和辅助作物的比例 5.禾谷类与豆类的比例 (七)综合划分作物种植区划或配置 在确定作物结构(同时考虑到复种、轮作和种植方式)后,进一步要把它配置到 各种类型土地上去,即拟定种植区划,划出作物现状分布图与计划(或远景)分 布图。 (八)可行性鉴定 (1)是否能满足各方面需要;(2)自然资源是否得到了合理利用与保护;(3)经 济收入是否合理;(4)肥料、土壤肥力、水、资金、劳力是否平衡;(5)加工储 藏、市场、贸易、交通等可行性;(6)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农民素质方面 可行性;(7)是否促进农林牧、农工商综合发展等。 第二节作物生态适应性 一、作物对光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