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讲义 方维保编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2002.11
1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讲义 方维保 编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2002.11
目录 《狂人日记》赏析 二.《阿Q正传》赏析 三《风凰涅架》赏析 四.《荷塘月色》赏析 五,《子夜》赏析 六.《家》赏析 七.《雷雨》赏析 八.《骆驼祥子》赏析 九.《断魂枪》赏析 十.《再别康桥》赏析 十一.《死水》赏析 十二.《金锁记》赏析 十三.《雨巷》赏析 十四.《围城》赏析 十五.《边城》赏析 十六.《大堰河——我的保姆》赏析 十七.《小二黑结婚》赏析 十八.《王贵与李香香》赏析
2 目 录 一.《狂人日记》赏析 二.《阿 Q 正传》赏析 三.《凤凰涅槃》赏析 四.《荷塘月色》赏析 五.《子夜》赏析 六.《家》赏析 七.《雷雨》赏析 八.《骆驼祥子》赏析 九.《断魂枪》赏析 十.《再别康桥》赏析 十一.《死水》赏析 十二.《金锁记》赏析 十三.《雨巷》赏析 十四.《围城》赏析 十五.《边城》赏析 十六.《大堰河——我的保姆》赏析 十七.《小二黑结婚》赏析 十八.《王贵与李香香》赏析
.《狂人日记》赏析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早年曾留学日本 回国后曾任职教育部,辞职后曾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中国现代 文学的奠基人。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 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二心集》、《伪自 由书》和《且介亭杂文》等 《狂人日记》最初发表于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是鲁迅的第 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 式的特别”(鲁迅语)而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这篇小说受到 俄国小说家果戈理的同名小说的影响 这是一篇白话日记体小说,包括小序和正文两个部分。小序主要用文言介绍 写作的背景和缘起;正文共有13则白话写就的“疯子”的日记。小说的主人公是 日记的“作者”——狂人 狂人,从作品的叙述来看他确实是个疯子,他有种种疯子的病症: 狂人总是时时害怕着,提防着被人活生生地吃掉,作品具体写出了他的狂态: (1)变态的心理。他把平常人的交往如探视、抚摩都看作是吃人行为的一部分。 如“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其中最凶的一个人,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 从头直冷到脚跟,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将别人善意的“笑”理解为暗藏 杀机的吃人者的表面文章,完全背离了正常生活的心理轨道。(2)混乱的逻辑 狂人在这种变态的心理下,正常的逻辑必然会被打破,这就造成了逻辑的混乱 “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 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三十多年 不见月光,从生活逻辑来说是不可能的,因此是荒唐的。“他”与“赵家的狗”没 有必然的联系,那狗看“我”两眼更是与“我”不相干,但狂人却将他和“那狗 与“我怕”与“月光”的不见都联系了起来,组成一个三段论。这种将部分前提 省略的做法,造成了三段论的不成立。(3)虚幻的幻觉。狂人即疯子,是生活在 幻觉世界中的人。“我想:我同赵贵翁有什么仇,同路上的人又有什么仇:只有二 十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古久先生很不高兴。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 个字 但通过象征和暗示,从作品字里行间所传达出的信息中,我们可以发现,狂 人实际上是一个站在时代前列的反封建礼教、反封建家族制度的启蒙者 这可以从他的思想和行动的种种表现看出来:(1)“凡事须得研究,才会明 白”,表现了狂人怀疑传统,研究一切得启蒙者的思想特点。(2)“狮子似的凶心, 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是狂人对“吃人者”本质的认识。(3)狂人在“歪歪 斜斜的每叶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的历史的“字缝里”,看出了“吃人”两 个字,是他对封建礼教的实质所作的历史概括。作者中所提及的活生生的吃人的 事实,则是这一历史和结论的旁证。虽然狂人把“把脉”理解为“揣一揣肥瘠 是混乱的臆想,但既然古代能够“易子而食”,现实中狼子村能够吃人,为什么自 己的大哥不可能吃自己呢。荒诞的逻辑中自有逻辑的合理性。(4)狂人“踹”了
3 一.《狂人日记》赏析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早年曾留学日本, 回国后曾任职教育部,辞职后曾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中国现代 文学的奠基人。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 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二心集》、《伪自 由书》和《且介亭杂文》等。 《狂人日记》最初发表于 1918 年 5 月《新青年》第 4 卷第 5 号,是鲁迅的第 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 式的特别”(鲁迅语)而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这篇小说受到 俄国小说家果戈理的同名小说的影响。 这是一篇白话日记体小说,包括小序和正文两个部分。小序主要用文言介绍 写作的背景和缘起;正文共有 13 则白话写就的“疯子”的日记。小说的主人公是 日记的“作者”——狂人。 狂人,从作品的叙述来看他确实是个疯子,他有种种疯子的病症: 狂人总是时时害怕着,提防着被人活生生地吃掉,作品具体写出了他的狂态: (1)变态的心理。他把平常人的交往如探视、抚摩都看作是吃人行为的一部分。 如“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其中最凶的一个人,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 从头直冷到脚跟,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将别人善意的“笑”理解为暗藏 杀机的吃人者的表面文章,完全背离了正常生活的心理轨道。(2)混乱的逻辑。 狂人在这种变态的心理下,正常的逻辑必然会被打破,这就造成了逻辑的混乱。 “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 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三十多年 不见月光,从生活逻辑来说是不可能的,因此是荒唐的。“他”与“赵家的狗”没 有必然的联系,那狗看“我”两眼更是与“我”不相干,但狂人却将他和“那狗” 与“我怕”与“月光”的不见都联系了起来,组成一个三段论。这种将部分前提 省略的做法,造成了三段论的不成立。(3)虚幻的幻觉。狂人即疯子,是生活在 幻觉世界中的人。“我想:我同赵贵翁有什么仇,同路上的人又有什么仇;只有二 十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古久先生很不高兴。…….”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 个字。…….” 但通过象征和暗示,从作品字里行间所传达出的信息中,我们可以发现,狂 人实际上是一个站在时代前列的反封建礼教、反封建家族制度的启蒙者。 这可以从他的思想和行动的种种表现看出来:(1)“凡事须得研究,才会明 白”,表现了狂人怀疑传统,研究一切得启蒙者的思想特点。(2)“狮子似的凶心, 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是狂人对“吃人者”本质的认识。(3)狂人在“歪歪 斜斜的每叶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的历史的“字缝里”,看出了“吃人”两 个字,是他对封建礼教的实质所作的历史概括。作者中所提及的活生生的吃人的 事实,则是这一历史和结论的旁证。虽然狂人把“把脉”理解为“揣一揣肥瘠” 是混乱的臆想,但既然古代能够“易子而食”,现实中狼子村能够吃人,为什么自 己的大哥不可能吃自己呢。荒诞的逻辑中自有逻辑的合理性。(4)狂人“踹”了
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是对于吃人社会的“经典”“戒律”的蔑视和斗争。通 过“古久”和“陈年流水簿子”的形象暗示意义,将矛头直接指向了保守的传统 文化。(5)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是狂人对未来社会的幻想和规划。(6)“我 也未必没有吃过妹子的肉”。这是对自我的估价和反思,也是对自己前途的绝望。 充满了自我忏悔的精神。(7)“救救孩子”的呼喊是狂人为建立新的社会而进行的 实践性探索。现实中的人,文化中的人,都是有罪的,只有孩子是纯洁的,没有 受到吃人文化的污染,因此,要想有一个美妙的未来,就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 的身上,就只能赶紧救救孩子。 总之,作品通过狂人的形象,尖锐地揭示了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 表现了作者对以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现 了作者深刻的忏悔意识。作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对中国的文化进 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时对中国的甚至是人类的前途表达了深广的忧愤。 小说在艺术方面非常具有特色,就是鲁迅所说的“格式的特别”。这表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 (1)借实行虚,以虚证实。小说选取狂人作为主角是个十分精心的安排。在 黑暗势力陈陈相因地压在人们头上的那个社会里,一切都已经习惯了,一切都视 为当然。鲁迅有意通过“迫害狂”患者的感受,通过他在精神错乱时写下的谵语 从某些“人吃人”的具体事实,进一步揭示了精神领域内更加普遍存在的“人吃 人”的本质,从而对封建是社会的历史现象作出了惊心动魄的概括。 (2)独特的心理描写。变态的心理,混乱的逻辑和虚妄的幻觉。等等狂人心 理的描写和刻画。狂人见到所有的人都是像要吃人,就是一种典型的迫害狂患者 的心理状态:狂人由女人骂小孩推导出女人要吃人,由女人的要吃人推导出大哥 母亲和自己都吃了妹子的肉,这是典型的逻辑上的混乱 (3)采用了一些诸如象征、暗示、变态心理描绘等现代主义手段。第一节: 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一一比喻黑暗的长久:第二节“古久先生的陈年流 水簿子”一一比喻、暗示中国几千年不变的传统文明。而第六节“黑漆漆的,不 知是日是夜。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一一象征整个封建社会的黑暗与凶险。读者 通过作品中的这些关键性的词句所包含的象征、比喻、暗示的意义,通过联想可 以体会到作品的实质内容。作者既把狂人写得完全象一个狂人,而作为体现作者 意图得艺术手段,他使读者的理解完全超越于这个手段,不仅构思颇见新意,而 且结合得又天衣无缝,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除此之外,作品还采用了对照的手法。正文前面的小序是用文言写成的 简洁、明了而又清醒:而正文部分是用白话写成的,它抒情,具有很深的心理内 涵。这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充分显示了白话文学的表现能力,前面清晰的小 序也反衬了狂人日记的思维的混乱和混沌。 《狂人日记》既是现代主义的又是现实主义的。它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 直指中国封建主义文化的核心,同时对现实社会中的黑暗又进行了毫不犹豫的揭 露。同时,它又不是采用了传统的写实的手法,而是运用大量的具有现代特征的 诸如暗示、影射,尤其是精神分析的手法来表现狂人的心理内面,甚至的中国文 化的无意识。因此,这是一部典型的现代主义的作品 《狂人日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现代文化史上都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作为现代第一篇白话小说,它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文学)创作的基础:它的深
4 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是对于吃人社会的“经典”“戒律”的蔑视和斗争。通 过“古久”和“陈年流水簿子”的形象暗示意义,将矛头直接指向了保守的传统 文化。(5)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是狂人对未来社会的幻想和规划。(6)“我 也未必没有吃过妹子的肉”。这是对自我的估价和反思,也是对自己前途的绝望。 充满了自我忏悔的精神。(7)“救救孩子”的呼喊是狂人为建立新的社会而进行的 实践性探索。现实中的人,文化中的人,都是有罪的,只有孩子是纯洁的,没有 受到吃人文化的污染,因此,要想有一个美妙的未来,就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 的身上,就只能赶紧救救孩子。 总之,作品通过狂人的形象,尖锐地揭示了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 表现了作者对以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现 了作者深刻的忏悔意识。作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对中国的文化进 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时对中国的甚至是人类的前途表达了深广的忧愤。 小说在艺术方面非常具有特色,就是鲁迅所说的“格式的特别”。这表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 (1)借实行虚,以虚证实。小说选取狂人作为主角是个十分精心的安排。在 黑暗势力陈陈相因地压在人们头上的那个社会里,一切都已经习惯了,一切都视 为当然。鲁迅有意通过“迫害狂”患者的感受,通过他在精神错乱时写下的谵语, 从某些“人吃人”的具体事实,进一步揭示了精神领域内更加普遍存在的“人吃 人”的本质,从而对封建是社会的历史现象作出了惊心动魄的概括。 (2)独特的心理描写。变态的心理,混乱的逻辑和虚妄的幻觉。等等狂人心 理的描写和刻画。狂人见到所有的人都是像要吃人,就是一种典型的迫害狂患者 的心理状态;狂人由女人骂小孩推导出女人要吃人,由女人的要吃人推导出大哥、 母亲和自己都吃了妹子的肉,这是典型的逻辑上的混乱。 (3)采用了一些诸如象征、暗示、变态心理描绘等现代主义手段。第一节: “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比喻黑暗的长久;第二节“古久先生的陈年流 水簿子”——比喻、暗示中国几千年不变的传统文明。而第六节“黑漆漆的,不 知是日是夜。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象征整个封建社会的黑暗与凶险。读者 通过作品中的这些关键性的词句所包含的象征、比喻、暗示的意义,通过联想可 以体会到作品的实质内容。作者既把狂人写得完全象一个狂人,而作为体现作者 意图得艺术手段,他使读者的理解完全超越于这个手段,不仅构思颇见新意,而 且结合得又天衣无缝,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除此之外,作品还采用了对照的手法。正文前面的小序是用文言写成的,它 简洁、明了而又清醒;而正文部分是用白话写成的,它抒情,具有很深的心理内 涵。这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充分显示了白话文学的表现能力,前面清晰的小 序也反衬了狂人日记的思维的混乱和混沌。 《狂人日记》既是现代主义的又是现实主义的。它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 直指中国封建主义文化的核心,同时对现实社会中的黑暗又进行了毫不犹豫的揭 露。同时,它又不是采用了传统的写实的手法,而是运用大量的具有现代特征的 诸如暗示、影射,尤其是精神分析的手法来表现狂人的心理内面,甚至的中国文 化的无意识。因此,这是一部典型的现代主义的作品。 《狂人日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现代文化史上都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作为现代第一篇白话小说,它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文学)创作的基础;它的深
切的思想是中国现代启蒙主义的高度概括。其在形式和思想方面都深刻影响了二 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思想史 二.《阿Q正传》赏析 《阿Q正传》最初发表于《晨报副刊》,后收入《呐喊》。是鲁迅唯一的一部 中篇小说。鲁迅在谈到这篇小说的写作动机时曾经说过,主要是为了揭示“国人 的灵魂。”(《阿Q正传·英文版序》)鲁迅在这篇小说中表现出来的改造“国民 性”的思想;鲁迅对阿Q表现表现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 小说的中心人物是乡村流浪汉阿Q的。《阿Q正传》通过阿Q和他周围人的冷 漠形象地揭示了中国农民的麻木和不觉悟,揭示了人性的弱点。也折射出中国资 产阶级革命的致命弱点。 阿Q是一个贫苦的流氓无产者的典型 阿Q是个受压迫的农民。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无名无姓。有个姓氏却 被赵太爷剥夺了。只能靠打短工为生活。一—“别人春米,他便舂米:别人插秧, 他便插秧。” 阿Q性格的最主要的特征是“精神胜利法”。所谓的“精神胜利法“就是在现 实中无法获得满足只好在精神上、在幻想中寻求自我安慰。小说中的《优胜记略》 和《续优胜记略》都是他的这种精神胜利法的表现“行状”。归纳起来,精神胜利 法的主要特征有:自欺欺人、自我安慰。阿Q只求在精神上战胜对方,既自尊自 大,又自轻自贱,死要面子又欺软怕硬,麻木健忘而糊涂终生。比如,被人打了, 就用“儿子打老子”来自我安慰;别人说他混得差,他就用“祖先比你阔”来搪 塞。具有惊人的健忘症。前面被人打了,转身之间忘得一干二净。转嫁痛苦,耍 无赖。畏强凌弱是他性格的重要特点之一。刚刚被强者假洋鬼子用“哭丧棒”打 得鼻青脸肿,转眼之间就去欺辱小尼姑,强行摸小尼姑的头,还说“为什么和尚 摸得,我摸不得”。偷了别人家的萝卜,却要萝卜说话。等等 但“精神胜利法”不是阿Q最根本的特征,他的根本性格是缺乏起码的自我 意识和个性意识 阿Q的身上还有封建的正统思想和传统意识。他认为,凡是革命都是与他作 对,革命党捉住都要杀头。这体现了阿Q身上的保皇意识。他自己虽然经常受到 别人的侮辱,但却以欺侮女人为乐。并且认为“女人是祸水”,自认为“男女之大 防甚严”,超过了古今的圣贤。尽管到处流浪,还要传宗接代,所谓“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就是这种宗法家族思想的体现 阿Q参加革命,其实对革命并不了解,一个把自由党变成了“柿油党”的流 浪汉眼中的革命,是完全根据自己的本能来确定其含义的。在阿Q的眼中,革命 就是古代戏曲中的场面一—“银盔银甲。三尖两刃刀”;所谓的革命,就是抢得财 产,把秀才家的宁式床搬来;就是抢得女人,把秀才老婆和女儿等女人抢来,享 受他得三妻四妾式的帝王生活:就是仇杀,把秀才等杀掉,把王胡杀掉:就是欺 压别人,让小D搬东西,搬不快就打。所以,阿Q的革命一旦成功将比失败让人 更加可怕 阿Q性格有着深刻的文化根源。它与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中国屡遭外国侵
5 切的思想是中国现代启蒙主义的高度概括。其在形式和思想方面都深刻影响了二 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思想史。 二.《阿 Q 正传》赏析 《阿 Q 正传》最初发表于《晨报副刊》,后收入《呐喊》。是鲁迅唯一的一部 中篇小说。鲁迅在谈到这篇小说的写作动机时曾经说过,主要是为了揭示“国人 的灵魂。”(《阿 Q 正传·英文版序》) 鲁迅在这篇小说中表现出来的改造“国民 性”的思想;鲁迅对阿 Q 表现表现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 小说的中心人物是乡村流浪汉阿 Q 的。《阿 Q 正传》通过阿 Q 和他周围人的冷 漠形象地揭示了中国农民的麻木和不觉悟,揭示了人性的弱点。也折射出中国资 产阶级革命的致命弱点。 阿 Q 是一个贫苦的流氓无产者的典型。 阿 Q 是个受压迫的农民。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无名无姓。有个姓氏却 被赵太爷剥夺了。只能靠打短工为生活。——“别人舂米,他便舂米;别人插秧, 他便插秧。” 阿 Q 性格的最主要的特征是“精神胜利法”。所谓的“精神胜利法“就是在现 实中无法获得满足只好在精神上、在幻想中寻求自我安慰。小说中的《优胜记略》 和《续优胜记略》都是他的这种精神胜利法的表现“行状”。归纳起来,精神胜利 法的主要特征有:自欺欺人、自我安慰。阿 Q 只求在精神上战胜对方,既自尊自 大,又自轻自贱,死要面子又欺软怕硬,麻木健忘而糊涂终生。比如,被人打了, 就用“儿子打老子”来自我安慰;别人说他混得差,他就用“祖先比你阔”来搪 塞。具有惊人的健忘症。前面被人打了,转身之间忘得一干二净。转嫁痛苦,耍 无赖。畏强凌弱是他性格的重要特点之一。刚刚被强者假洋鬼子用“哭丧棒”打 得鼻青脸肿,转眼之间就去欺辱小尼姑,强行摸小尼姑的头,还说“为什么和尚 摸得,我摸不得”。偷了别人家的萝卜,却要萝卜说话。等等。 但“精神胜利法”不是阿 Q 最根本的特征,他的根本性格是缺乏起码的自我 意识和个性意识。 阿 Q 的身上还有封建的正统思想和传统意识。他认为,凡是革命都是与他作 对,革命党捉住都要杀头。这体现了阿 Q 身上的保皇意识。他自己虽然经常受到 别人的侮辱,但却以欺侮女人为乐。并且认为“女人是祸水”,自认为“男女之大 防甚严”,超过了古今的圣贤。尽管到处流浪,还要传宗接代,所谓“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就是这种宗法家族思想的体现。 阿 Q 参加革命,其实对革命并不了解,一个把自由党变成了“柿油党”的流 浪汉眼中的革命,是完全根据自己的本能来确定其含义的。在阿 Q 的眼中,革命 就是古代戏曲中的场面——“银盔银甲。三尖两刃刀”;所谓的革命,就是抢得财 产,把秀才家的宁式床搬来;就是抢得女人,把秀才老婆和女儿等女人抢来,享 受他得三妻四妾式的帝王生活;就是仇杀,把秀才等杀掉,把王胡杀掉;就是欺 压别人,让小 D 搬东西,搬不快就打。所以,阿 Q 的革命一旦成功将比失败让人 更加可怕。 阿 Q 性格有着深刻的文化根源。它与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中国屡遭外国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