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 说明 1.课程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非师范类)。 2.教学目的 (1)通过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现代文学的特征、成就和风格,了解中国现代 文学的概貌 (2)通过本课程的讲授,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2.教学参考书目:唐金海等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通史》东方出版社中心2003年版。朱栋 霖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教学时间:15周,每周3学时。 4.教学内容: 绪论 1.中国文学史的分期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基本涵义 2.中国现代文学之所以不同于古代文学,也不同于近代文学,这是与它的现代性紧密相关的。 重点: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分期。 难点: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 思考题: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内涵是什么? 一编:20年代文学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 中国近代文学对新文学出现的准备:从社会的文化积累来看,首先是清末的思想解放运动的结 果。从文学本体演变来看,新文学的产生也是与清末的文学积累密切相关的。一是中国传统文学就 存在着白话文和白话文学。最为重要的是清末出现的白话文运动。谭嗣同、夏曾佑等提出的“诗界 革命”:梁启超等人提倡的“小说界革命”:梁启超等还竭力推行的“新文体”。小说领域出现了 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等官场小说 从清末到民初的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新文化运动兴起于清朝末年。在新文化运动起推波 助澜作用的是《新青年》 五四文学革命对中国现代文学和现代文化具有重大的意义 20年代的社团与流派:新文学社团主要有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语丝社、湖畔诗 社 文学研究会诸同人的创作形成了早期人生派小说和乡土小说派,创作社的小说创作则形成了早 期浪漫派小说,而创造社的诗歌创作则形成了早期的浪漫主义的诗歌,鲁迅等的语丝社形成了语丝 文体。胡适等人早期的白话新诗则被后世称为早期白话诗。此外,还有鸳鸯蝴蝶派, 20年代的文学论争:《新青年》的“双簧戏”。《新青年》与林纾的论战。《新青年》与国 故派的论战。《新青年》与学衡派的论战。鲁迅与甲寅派的论战。新文学与鸳鸯蝴蝶派的交锋 20年代文学的总体特征。 重点:五四文学革命对中国现代文学和现代文化的重大意义 难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 思考题:简述20年代文学的总体特征 第二章:20年代的小说创作 第一节概述
1 《中国现代文学史》 说明: 1.课程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非师范类)。 2.教学目的: (1)通过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现代文学的特征、成就和风格,了解中国现代 文学的概貌。 (2)通过本课程的讲授,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2.教学参考书目:唐金海等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通史》东方出版社中心 2003 年版。朱栋 霖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年版。 3.教学时间:15 周,每周 3 学时。 4.教学内容: 绪 论 1.中国文学史的分期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基本涵义 2.中国现代文学之所以不同于古代文学,也不同于近代文学,这是与它的现代性紧密相关的。 重点: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分期。 难点: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 思考题: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内涵是什么? 一编:20 年代文学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 中国近代文学对新文学出现的准备:从社会的文化积累来看,首先是清末的思想解放运动的结 果。从文学本体演变来看,新文学的产生也是与清末的文学积累密切相关的。一是中国传统文学就 存在着白话文和白话文学。最为重要的是清末出现的白话文运动。谭嗣同、夏曾佑等提出的“诗界 革命”;梁启超等人提倡的“小说界革命”;梁启超等还竭力推行的“新文体”。小说领域出现了 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等官场小说。 从清末到民初的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新文化运动兴起于清朝末年。在新文化运动起推波 助澜作用的是《新青年》。 五四文学革命对中国现代文学和现代文化具有重大的意义。 20 年代的社团与流派:新文学社团主要有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语丝社、湖畔诗 社。 文学研究会诸同人的创作形成了早期人生派小说和乡土小说派,创作社的小说创作则形成了早 期浪漫派小说,而创造社的诗歌创作则形成了早期的浪漫主义的诗歌,鲁迅等的语丝社形成了语丝 文体。胡适等人早期的白话新诗则被后世称为早期白话诗。此外,还有鸳鸯蝴蝶派。 20 年代的文学论争:《新青年》的“双簧戏”。《新青年》与林纾的论战。《新青年》与国 故派的论战。《新青年》与学衡派的论战。鲁迅与甲寅派的论战。新文学与鸳鸯蝴蝶派的交锋。 20 年代文学的总体特征。 重点:五四文学革命对中国现代文学和现代文化的重大意义。 难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 思考题:简述 20 年代文学的总体特征。 第二章:20 年代的小说创作 第一节 概述
以短篇小说为主,冰心、叶绍钧、冯沅君、郭沫若和郁达夫等人都以短篇小说的创作为主。当 然,也出现了如张资平的《冲击期的化石》、王统照的《山雨》和鲁迅的《阿Q正传》等较长篇幅 的小说作品。早期的人生派小说。早期浪漫派小说。以鸳鸯蝴蝶派为主体的通俗小说创作在这一时 期仍然盛行 第二节鲁迅的小说创作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小说创作主要有三部:《呐喊》 《彷徨》和《故事新编》 《呐喊》《彷徨》的思想内容:1.小说涉及人物较多,主要是两类,即:农民和知识分子。2. 思想意义:鲁迅小说创作的主要目的在于对封建主义的批判和对国民性的揭露。同时,也探索了知 识分子道路,也反映和折射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生活。3.艺术成就:(1)典型化的手法 (2)表现手法的多样性。(3)结构形式的多样性。(4)生动精练的语言。现实主义的深广性 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划时代意义 《故事新编》别具一格的历史小说。 第三节叶绍钓、冰心的小说创作 叶绍钩(18941988)又名叶圣陶,江苏苏州人。文学研究会主要成员。小说的思想内容:表 现教育界的黑暗和青年知识分子的追求,表现小市民知识分子的灰色人生:表现下层百姓的苦难生 活。艺术成就:冷峻的现实主义,描写客观,风格自然,结构严谨,语言平白、确切,富有表现 力 人生派中另一个有影响的作家是冰心。冰心(1900—199),原名谢婉莹,福建闽侯人。文学 研究会主要成员。小说创作的主要思想内容:问题小说,反映社会问题,解决的方式是爱的哲学, 用博爱的思想解决。艺术成就:主题单纯,情节简单,具有概念化的倾向。大量试验新的词汇和叙 述语调,形成了作品的所谓“新文艺腔”,一种西化。 许地山主要小说有《缀网劳蛛》等。他的小说具有浓烈的异域色彩和宗教气息。在小说的情节 上,几乎都以一条“爱情”线索贯穿。爱情故事清妙幽婉,故事曲折离奇。 第四节郭沫若、郁达夫的小说创作 郭沫若(1890-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早年留学日本。创造社的主要成员 主要作品有《牧羊哀话》等。思想内容:表现幻美:表现自身的困顿。艺术成就:带有浪漫的感伤 情调,善于书写女性的美和这种美的被毁灭的悲剧。诗意化,具有很强的抒情情。自叙性。传奇 创作社小说创作的主将是郁达夫。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创造社主 要成员。郁达夫的小说创作大多是自叙性比较强的。以留学日本期间创作的《沉沦》为代表,除此 之外还有《银灰色的死》、《迷羊》等,主要写知识分子灵魂和肉体的沉沦,性心理描写比较多, 且带有变态特征。1930年代曾经有向客观化方向转变的趋向,主要有《春风沉醉的晚上》等。 自叙传小说:自叙性:表现自我:表现变态的性心理;浪漫的感伤情调:诗意化的语言。 第五节张恨水等的小说创作 张恨水(1895—1967),原名张心远,安徽潜山县人。现代著名报人和小说家。主要作品有《春 明外史》《啼笑因缘》《八十一梦》。他是现代文学史上创作量最为丰富的小说家 他的小说创作备受鸳鸯蝴蝶派的影响,绝大部分创作都带有鸳鸯蝴蝶派的言情的套路和感伤的 格调,但他又将情爱与国家相联系,以情爱承担民族国家内涵。其中又不乏传统的信义和侠义观 和近代思想中的个性解放和人权平等观念。张恨水的小说善于用恋爱故事来贯穿故事,铺衍成篇, 并构成曲折连绵的故事情节。这样的情节形式对于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有着很大的吸引力。此外 他的小说带有旧式章回小说的痕迹:语言的文白夹杂,也体现了古典文言向现代白话转型期的特 重点:《呐喊》《彷徨》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征,以及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意义。 难点:张恨水小说创作国家与情爱“兼顾”的思想特征。 思考题:(1)《呐喊》《彷徨》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2)自叙传小说在艺术上的表 现 第三章20年代的诗歌创作 第一节概述
2 以短篇小说为主,冰心、叶绍钧、冯沅君、郭沫若和郁达夫等人都以短篇小说的创作为主。当 然,也出现了如张资平的《冲击期的化石》、王统照的《山雨》和鲁迅的《阿 Q 正传》等较长篇幅 的小说作品。早期的人生派小说。早期浪漫派小说。以鸳鸯蝴蝶派为主体的通俗小说创作在这一时 期仍然盛行。 第二节 鲁迅的小说创作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小说创作主要有三部:《呐喊》 《彷徨》和《故事新编》。 《呐喊》《彷徨》的思想内容:1.小说涉及人物较多,主要是两类,即:农民和知识分子。2. 思想意义:鲁迅小说创作的主要目的在于对封建主义的批判和对国民性的揭露。同时,也探索了知 识分子道路,也反映和折射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生活。3.艺术成就:(1)典型化的手法。 (2)表现手法的多样性。(3)结构形式的多样性。(4)生动精练的语言。现实主义的深广性。 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划时代意义。 《故事新编》别具一格的历史小说。 第三节 叶绍钧、冰心的小说创作 叶绍钧(1894—1988)又名叶圣陶,江苏苏州人。文学研究会主要成员。小说的思想内容:表 现教育界的黑暗和青年知识分子的追求,表现小市民知识分子的灰色人生;表现下层百姓的苦难生 活。艺术成就:冷峻的现实主义,描写客观,风格自然,结构严谨,语言平白、确切,富有表现 力。 人生派中另一个有影响的作家是冰心。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闽侯人。文学 研究会主要成员。小说创作的主要思想内容:问题小说,反映社会问题,解决的方式是爱的哲学, 用博爱的思想解决。艺术成就:主题单纯,情节简单,具有概念化的倾向。大量试验新的词汇和叙 述语调,形成了作品的所谓“新文艺腔”,一种西化。 许地山主要小说有《缀网劳蛛》等。他的小说具有浓烈的异域色彩和宗教气息。在小说的情节 上,几乎都以一条“爱情”线索贯穿。爱情故事清妙幽婉,故事曲折离奇。 第四节 郭沫若、郁达夫的小说创作 郭沫若(1890—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早年留学日本。创造社的主要成员。 主要作品有《牧羊哀话》等。思想内容:表现幻美;表现自身的困顿。艺术成就:带有浪漫的感伤 情调,善于书写女性的美和这种美的被毁灭的悲剧。诗意化,具有很强的抒情情。自叙性。传奇 性。 创作社小说创作的主将是郁达夫。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创造社主 要成员。郁达夫的小说创作大多是自叙性比较强的。以留学日本期间创作的《沉沦》为代表,除此 之外还有《银灰色的死》、《迷羊》等,主要写知识分子灵魂和肉体的沉沦,性心理描写比较多, 且带有变态特征。1930 年代曾经有向客观化方向转变的趋向,主要有《春风沉醉的晚上》等。 自叙传小说:自叙性;表现自我;表现变态的性心理;浪漫的感伤情调;诗意化的语言。 第五节 张恨水等的小说创作 张恨水(1895—1967),原名张心远,安徽潜山县人。现代著名报人和小说家。主要作品有《春 明外史》《啼笑因缘》《八十一梦》。他是现代文学史上创作量最为丰富的小说家。 他的小说创作备受鸳鸯蝴蝶派的影响,绝大部分创作都带有鸳鸯蝴蝶派的言情的套路和感伤的 格调,但他又将情爱与国家相联系,以情爱承担民族国家内涵。其中又不乏传统的信义和侠义观念 和近代思想中的个性解放和人权平等观念。张恨水的小说善于用恋爱故事来贯穿故事,铺衍成篇, 并构成曲折连绵的故事情节。这样的情节形式对于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有着很大的吸引力。此外, 他的小说带有旧式章回小说的痕迹;语言的文白夹杂,也体现了古典文言向现代白话转型期的特 征。 重点:《呐喊》《彷徨》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征,以及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意义。 难点:张恨水小说创作国家与情爱“兼顾”的思想特征。 思考题:(1)《呐喊》《彷徨》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2)自叙传小说在艺术上的表 现。 第三章 20 年代的诗歌创作 第一节 概述
早期白话新诗,主要胡适的《尝试集》、刘半农的《扬鞭集》、沈尹默的《鸽子》、俞平伯的 《冬夜》、康白情的《草儿》、刘大白的《旧梦》等。早期浪漫主义诗歌,主要有郭沫若的《女 神》、冯至的《昨日之歌》等。湖畔派诗人:潘漠华、应修人、冯雪峰、汪静之等。主要诗集有 《惠的风》、《春的歌集》等。小诗派,主要诗集冰心的《繁星》《春水》和宗白华的《流云》 等。新月诗派,主要有胡适、闻一多、徐志摩、朱湘等。此外,还有女诗人石评梅等的创作 早期象征派是二十年代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主要成员有李金发和后期创造社三诗人穆木天、 冯乃超、王独清等。李金发是早期象征诗派的代表诗人 第二节郭沫若的诗歌创作 较早从事诗歌创作,是我国现代诗歌的先驱。他的早期诗歌创作量丰富,主要有《女神》《星 空》《瓶》《前茅》《恢复》等。这些作品依照风格可分为3类:豪放类,气势宏伟,境界开阔, 充满了无所畏惧的破坏精神和顶天立地的创造精神。婉约类,风格阴柔。革命类,大多写于壮怀激 烈的革命运动之中,诗人以诗歌作武器,进行革命的斗争 《女神》是郭沫若诗歌的代表作。主题内容:爱国主义的主题;表现了反抗、叛逆、破旧创新 的五四时代精神。对光明、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对大自然的歌颂。大胆地抒写自我:有着泛神论的精 神和个性解放的思想。《女神》是五四时代诗的宣言 艺术成就:想象大胆奇特,色彩瑰丽。大量采用历史和神话题材,境界开阔,文化韵味深厚而 神奇。大胆借鉴西方近代自由体诗,做到形式自由奔放,实现了诗体的大解放。大量采用设问、排 比、反复、重奏的手法,使诗情酣畅淋漓。 在中国新诗史上具有独特的意义 第三节胡适、闻一多的诗歌创作 1.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著有诗集《尝试集》和剧本《 身大事》等。胡适是中国现代新诗第一人。《尝试集》1920年3月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是新 诗运动中的第一本白话诗集。思想内容:表现了资产阶级积极向上的精神:表现了反封建的精神 主张个性自由的:对劳动者表达了人道主义的同情:有歌颂大自然的。在艺术上,作品最大的特点 是明白,这些诗作大多写得平易如话。其中有的诗的意境平实、冲淡;有的托物寄兴。有的还带有 旧诗的痕迹。相当的诗作对新诗的形式作了大胆的尝试,但大部分诗作没有摆脱旧体诗词的束缚 2.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县人。新月派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死 水》《红烛》。闻一多是新格律体诗的倡导者。思想内容: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表达对帝 国主义的民族歧视和压迫的反抗:诅咒封建军阀的罪恶统治:表现对劳动者的人道主义同情。还有 部分是爱情诗作。艺术成就:具体实践了自己的新格律体主张,首先具有建筑美:再次是音乐 美:绘画美 第四节徐志摩的诗歌创作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字摩诘。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主要的作品集有《猛虎 集》、《云游》、《志摩的诗》等, 徐志摩的诗作在思想内容上,表现了对自由、美与爱的追求。艺术成就:徐志摩的诗作,基本 奉行闻一多的新格律体的主张,但是又比闻一多的诗要更加的灵动和富有才气。他的诗作具有音调 和谐的音乐美,形式基本整齐,具有灵感性的特征,语言轻倩优美,意象明丽流转 重点:郭沫若诗歌创作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难点:闻一多新格律诗的主张对新诗发展的意义。 思考题:(1)《女神》的浪漫主义特色。(2)《尝试集》艺术成就和不足。(3)结合《沙 扬娜拉十八首》谈谈徐志摩创造的基本特色 第四章20年代的散文创作 第一节概述 语丝文体:语丝社,《语丝》,鲁迅、周作人、林语堂等的杂感小品文,短小,精悍,犀利, 幽默,泼辣,进行“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 美文,周作人所提倡。俞平伯《燕知草》、《杂拌儿》,朱自清《背影》、《你我》,冰心 《往事》,许地山《空山灵雨》,郁达夫《海上通信》 梁遇春是这一时期的一个重要散文家。主要作品有散文集《泪与笑》和《春醪集》
3 早期白话新诗,主要胡适的《尝试集》、刘半农的《扬鞭集》、沈尹默的《鸽子》、俞平伯的 《冬夜》、康白情的《草儿》、刘大白的《旧梦》等。早期浪漫主义诗歌,主要有郭沫若的《女 神》、冯至的《昨日之歌》等。湖畔派诗人:潘漠华、应修人、冯雪峰、汪静之等。主要诗集有 《惠的风》、《春的歌集》等。小诗派,主要诗集冰心的《繁星》《春水》和宗白华的《流云》 等。新月诗派,主要有胡适、闻一多、徐志摩、朱湘等。此外,还有女诗人石评梅等的创作。 早期象征派是二十年代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主要成员有李金发和后期创造社三诗人穆木天、 冯乃超、王独清等。李金发是早期象征诗派的代表诗人。 第二节 郭沫若的诗歌创作 较早从事诗歌创作,是我国现代诗歌的先驱。他的早期诗歌创作量丰富,主要有《女神》《星 空》《瓶》《前茅》《恢复》等。这些作品依照风格可分为 3 类:豪放类,气势宏伟,境界开阔, 充满了无所畏惧的破坏精神和顶天立地的创造精神。婉约类,风格阴柔。革命类,大多写于壮怀激 烈的革命运动之中,诗人以诗歌作武器,进行革命的斗争。 《女神》是郭沫若诗歌的代表作。主题内容:爱国主义的主题;表现了反抗、叛逆、破旧创新 的五四时代精神。对光明、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对大自然的歌颂。大胆地抒写自我;有着泛神论的精 神和个性解放的思想。《女神》是五四时代诗的宣言。 艺术成就:想象大胆奇特,色彩瑰丽。大量采用历史和神话题材,境界开阔,文化韵味深厚而 神奇。大胆借鉴西方近代自由体诗,做到形式自由奔放,实现了诗体的大解放。大量采用设问、排 比、反复、重奏的手法,使诗情酣畅淋漓。 在中国新诗史上具有独特的意义。 第三节 胡适、闻一多的诗歌创作 1.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著有诗集《尝试集》和剧本《终 身大事》等。胡适是中国现代新诗第一人。 《尝试集》1920 年 3 月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是新 诗运动中的第一本白话诗集。思想内容:表现了资产阶级积极向上的精神;表现了反封建的精神, 主张个性自由的;对劳动者表达了人道主义的同情;有歌颂大自然的。在艺术上,作品最大的特点 是明白,这些诗作大多写得平易如话。其中有的诗的意境平实、冲淡;有的托物寄兴。有的还带有 旧诗的痕迹。相当的诗作对新诗的形式作了大胆的尝试,但大部分诗作没有摆脱旧体诗词的束缚。 2.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县人。新月派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死 水》《红烛》。闻一多是新格律体诗的倡导者。思想内容: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表达对帝 国主义的民族歧视和压迫的反抗;诅咒封建军阀的罪恶统治;表现对劳动者的人道主义同情。还有 一部分是爱情诗作。艺术成就:具体实践了自己的新格律体主张,首先具有建筑美;再次是音乐 美;绘画美。 第四节 徐志摩的诗歌创作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字摩诘。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主要的作品集有《猛虎 集》、《云游》、《志摩的诗》等。 徐志摩的诗作在思想内容上,表现了对自由、美与爱的追求。艺术成就:徐志摩的诗作,基本 奉行闻一多的新格律体的主张,但是又比闻一多的诗要更加的灵动和富有才气。他的诗作具有音调 和谐的音乐美,形式基本整齐,具有灵感性的特征,语言轻倩优美,意象明丽流转。 重点:郭沫若诗歌创作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难点:闻一多新格律诗的主张对新诗发展的意义。 思考题:(1)《女神》的浪漫主义特色。(2)《尝试集》艺术成就和不足。(3)结合《沙 扬娜拉十八首》谈谈徐志摩创造的基本特色。 第四章 20 年代的散文创作 第一节 概述 语丝文体:语丝社,《语丝》,鲁迅、周作人、林语堂等的杂感小品文,短小,精悍,犀利, 幽默,泼辣,进行“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 美文,周作人所提倡。俞平伯《燕知草》、《杂拌儿》,朱自清《背影》、《你我》,冰心 《往事》,许地山《空山灵雨》,郁达夫《海上通信》。 梁遇春是这一时期的一个重要散文家。主要作品有散文集《泪与笑》和《春醪集》
第二节鲁迅的散文创作 1.美文创作 主要有散文诗集《野草》和散文集《朝花夕拾》 《野草》主要的篇目。体现了鲁迅的哲学,思想内容深刻复杂,有对国民性的批判,有对自我 内心绝望和坚持的韧性的表达。构思奇巧,语言精警,想象丰富,广泛采用象征的手法,是一部现 代主义的杰作。对中国现代散文诗的创作具有标志性意义 《朝花夕拾》是一组回忆性散文 2.杂文创作 主要集子有《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三闲集》《二心集》《花边文学》 《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集》等。鲁迅的杂文迅速地直接地反映了日常事变,时代生活的记 录。反封建是其主要内容。艺术特色:1、逻辑性。2、形象性。3、严谨、灵活的结构。4、精练、 犀利、生动、幽默的语言。 鲁迅杂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 第三节周作人、朱自清的散文创作 1.周作人(1885-1967),原名遐寿,号知堂。周作人对现代文学的贡献首先在于他对“美 文“的倡导。周作人出版的散文、杂文、评论集有二十多种。主要散文集有《自己的园地》《雨天 的书》《泽泻集》等。周作人的前期散文可分为注重议论、批评的杂感和偏于叙事抒情的小品两 类。就基本思想倾向来说,周作人五四的杂感与五四文学革命的反帝反封建的方向是一致的。显示 “浮躁凌厉”的一面。而真正代表了周作人散文艺术风格因而影响更大,艺术成就更高的是他的 “平和冲淡”小品文。特点:取材广泛,不拘一格,具有浓厚的趣味性和知识性:恬淡从容,率真 亲切。简素质朴,壮谐杂出。 言志派散文,除了周作人之外,还有钟敬文、俞平伯、废名等 2.朱自清(1898-1948),江苏扬州人。早年新潮社的重要成员,后参加文学研究会。曾编 辑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刊物《诗》,并作有长诗《毁灭》。主要散文作品有《背影》 《你我》、《温州的踪迹》等。其文艺性散文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记叙性的,情感真切感人,语言 质朴。另一类是写景的散文,用清丽的文字书写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意境优美。 朱自清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这主要与他的散文创作的独特贡献分不开的 (1)感情真挚。(2)情景交融的意境刻画。(3)缜密精巧的构思 重点:朱自清和周作人散文的艺术风格。 难点:鲁迅《野草》的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 思考题:(1)周作人散文的艺术成就。(2)结合《荷塘月色》谈谈朱自清散文艺术的独特 性 第五章20年代的戏剧创作 中国现代话剧发端于留日学生发起组织的春柳社,早期称为文明新戏。上海盛行的文明新戏具 有浓厚的商业气息,导致受到社会的唾弃。文明新戏没落后出现爱美剧。 早期的话剧注重社会问题的表现,又称为社会问题剧。其中一部分模仿挪威易卜生的《玩偶之 家》,称为娜拉剧型。此外,早期较为著名的剧作还有欧阳予倩的《潘金莲》、袁昌英的《孔雀东 南飞》、王文兴的《回家》等。早期浪漫诗剧,主要有郭沫若的《三个叛逆的女性》和田汉的《获 虎之夜》。在早期的剧作家中,丁西林(18981974)善于用轻松活泼的喜剧冲突和生活故事来表 现反封建主题。主要作品有《一只马蜂》、《三块钱国币》、《压迫》等。田汉(1898-1968)原 名田寿昌,湖南人。创立南国社。办《南国》半月刊。主要作品《梅雨》、《月光曲》、《回春之 曲》、《丽人行》等。代表了田汉后期剧作的创作特色。其风格特色如下:语言的抒情性:情节的 传奇性:形式的多样性 重点:了解早期话剧的基本形态特征 思考题:什么是娜拉剧型? 二编:30年代文学
4 第二节 鲁迅的散文创作 1.美文创作。 主要有散文诗集《野草》和散文集《朝花夕拾》。 《野草》主要的篇目。体现了鲁迅的哲学,思想内容深刻复杂,有对国民性的批判,有对自我 内心绝望和坚持的韧性的表达。构思奇巧,语言精警,想象丰富,广泛采用象征的手法,是一部现 代主义的杰作。对中国现代散文诗的创作具有标志性意义。 《朝花夕拾》是一组回忆性散文。 2.杂文创作。 主要集子有《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三闲集》《二心集》《花边文学》 《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集》等。鲁迅的杂文迅速地直接地反映了日常事变,时代生活的记 录。反封建是其主要内容。艺术特色:1、逻辑性。2、形象性。3、严谨、灵活的结构。4、精练、 犀利、生动、幽默的语言。 鲁迅杂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 第三节 周作人、朱自清的散文创作 1.周作人(1885—1967),原名遐寿,号知堂。周作人对现代文学的贡献首先在于他对“美 文“的倡导。周作人出版的散文、杂文、评论集有二十多种。主要散文集有《自己的园地》《雨天 的书》《泽泻集》等。周作人的前期散文可分为注重议论、批评的杂感和偏于叙事抒情的小品两 类。就基本思想倾向来说,周作人五四的杂感与五四文学革命的反帝反封建的方向是一致的。显示 了“浮躁凌厉”的一面。而真正代表了周作人散文艺术风格因而影响更大,艺术成就更高的是他的 “平和冲淡”小品文。特点:取材广泛,不拘一格,具有浓厚的趣味性和知识性;恬淡从容,率真 亲切。简素质朴,壮谐杂出。 言志派散文,除了周作人之外,还有钟敬文、俞平伯、废名等. 2.朱自清(1898—1948),江苏扬州人。早年新潮社的重要成员,后参加文学研究会。曾编 辑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刊物《诗》,并作有长诗《毁灭》。主要散文作品有《背影》、 《你我》、《温州的踪迹》等。其文艺性散文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记叙性的,情感真切感人,语言 质朴。另一类是写景的散文,用清丽的文字书写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意境优美。 朱自清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这主要与他的散文创作的独特贡献分不开的: (1)感情真挚。(2)情景交融的意境刻画。(3)缜密精巧的构思。 重点:朱自清和周作人散文的艺术风格。 难点:鲁迅《野草》的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 思考题:(1)周作人散文的艺术成就。(2)结合《荷塘月色》谈谈朱自清散文艺术的独特 性。 第五章 20 年代的戏剧创作 中国现代话剧发端于留日学生发起组织的春柳社,早期称为文明新戏。上海盛行的文明新戏具 有浓厚的商业气息,导致受到社会的唾弃。文明新戏没落后出现爱美剧。 早期的话剧注重社会问题的表现,又称为社会问题剧。其中一部分模仿挪威易卜生的《玩偶之 家》,称为娜拉剧型。此外,早期较为著名的剧作还有欧阳予倩的《潘金莲》、袁昌英的《孔雀东 南飞》、王文兴的《回家》等。早期浪漫诗剧,主要有郭沫若的《三个叛逆的女性》和田汉的《获 虎之夜》。在早期的剧作家中,丁西林(1898—1974)善于用轻松活泼的喜剧冲突和生活故事来表 现反封建主题。主要作品有《一只马蜂》、《三块钱国币》、《压迫》等。田汉(1898—1968)原 名田寿昌,湖南人。创立南国社。办《南国》半月刊。主要作品《梅雨》、《月光曲》、《回春之 曲》、《丽人行》等。代表了田汉后期剧作的创作特色。其风格特色如下:语言的抒情性;情节的 传奇性;形式的多样性。 重点:了解早期话剧的基本形态特征。 思考题:什么是娜拉剧型? 二编:30 年代文学
第六章30年代的文学思潮 0年代革命文学运动:“革命文学”的主张的提出。创造社、太阳社与鲁迅、茅盾的论战 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孤岛文学。 30年代的文学论争:左翼与“自由人”、“第三种人”关于文学的阶级性和人性的论争 “论语”文学的论争。“两个口号”的论争。京派与海派之争。沈从文和他的《文学者的态度》、 苏汶(杜衡)和他的《文人在上海》、鲁迅和他的《论“海派”和“京派”》。民族主义文艺运 动。梁实秋的新人文主义理论 30年代文学的总体特征 重点:海派与京派的论争的文学意义和文化意义 思考题:30年代文学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第七章30年代的小说创作 第一节概述 左翼小说创作。出现红色罗曼蒂克的创作模式。社会剖析派。东北流亡作家群。乡土小说。海 派和京派的小说创作。 第二节茅盾的小说创作 茅盾(1896-1985)原名沈雁冰,浙江桐乡人。文学研究会成员 茅盾的早期小说多是以知识分子为表现对象。作品主要有《蚀》(包括三个中篇《幻灭》 《动摇》、《追求》)。茅盾的早期小说写出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动摇、幻灭、迷惘和追求 尽管所写的多是个人的情绪,它们仍然对时代生活作了比较广阔的反映。五光十色的社会形态,暴 风骤雨似的群众力量,地主豪绅的投机破坏,以及具有不同政治态度和性格特点的人物的活动,共 同构成了一幅多彩的历史画幅。艺术上带有情绪性和场面呈现的特征,人物群像的塑造和心理的描 写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1930春,茅盾自日本返国,参加了“左联”。1932年前后,他先后写 了长篇小说《子夜》和短篇小说《林家铺子》等。《子夜》中的吴荪甫和赵伯韬等的形象。《林 家铺子》和《春蚕》描写的都是1932年“一二八”上海战争前后的动乱生活。林老板和老通宝的 形象。抗战时期,主要作品有长篇《腐蚀》等 茅盾的主要贡献:首先.茅盾是中国现代小说题材重大性和主题史诗性的开创者。其次.特别 擅长刻划人物的心理状态。再次.艺术结构宏伟而谨严。此外,语言具有简洁、刚健、生动的特 第三节巴金的小说创作 巴金(1904)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早期的小说表现民粹派式的革命家的 革命和情爱生活,带有青春的盲动和激烈:如《灭亡》、《新生》、《爱情三部曲》、《萌芽》 (《雪》)、《砂丁》等。家族小说是巴金小说创作的主体。早期的作品是《激流三部曲》。《激 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三个带有连续性的长篇小说,写作的年代跨度比较大。其中的 《家》习惯上被看作是作者的小说代表作。它表现了大家族的罪恶及崩溃,和新生力量的崛起。小 说中的高觉新形象塑造得比较成功。而抗战时期创作的《憩园》带有很深的基督教的悲悯、博爱的 色彩。作品的叙述很别致。抗战时期创作的长篇小说《寒夜》和短篇集《小人小事》则是现实主义 的,写了小人物的带“血和痰”的生活。《寒夜》对一个普通家庭日常生活矛盾的揭示,主要是通 过夫妻、母子、婆媳之间的心理活动来表现的 巴金的小说从总体上说是现实主义的。具体来说:以心理描写见长:热情的带有主观的叙述 小说体式的开创性。他在不同的时期实验了不同的小说体式。家族小说,青春小说,革命的罗曼蒂 克等等。 第四节老舍的小说创作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 老舍在1924年到英国讲学。在讲学期间他开始了小说创作,主要作品有《老张的哲学》《赵 子曰》《二马》等,这些作品笑料较多,幽默也近乎油滑。1930年,老舍从英国回国,陆续写作 了童话《小坡的生日》和寓言体的《猫城记》等长篇小说。1932年以后,老舍开始写作短篇小 说,从这时到1936年以前所写的,大多辑入《赶集》、《樱海集》、《蛤藻集》。其中的《月牙 儿》《断魂枪》等篇具有很强的艺术功力。1936年,老舍发表长篇《骆驼祥子》。祥子的形象
5 第六章 30 年代的文学思潮 30 年代革命文学运动:“革命文学”的主张的提出。创造社、太阳社与鲁迅、茅盾的论战。 1930 年 3 月 2 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孤岛文学。 30 年代的文学论争:左翼与“自由人”、“第三种人”关于文学的阶级性和人性的论争。 “论语”文学的论争。“两个口号”的论争。京派与海派之争。沈从文和他的《文学者的态度》、 苏汶(杜衡)和他的《文人在上海》、鲁迅和他的《论“海派”和“京派”》。民族主义文艺运 动。梁实秋的新人文主义理论。 30 年代文学的总体特征。 重点:海派与京派的论争的文学意义和文化意义。 思考题:30 年代文学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第七章 30 年代的小说创作 第一节 概述 左翼小说创作。出现红色罗曼蒂克的创作模式。社会剖析派。东北流亡作家群。乡土小说。海 派和京派的小说创作。 第二节 茅盾的小说创作 茅盾(1896—1985)原名沈雁冰,浙江桐乡人。文学研究会成员。 茅盾的早期小说多是以知识分子为表现对象。作品主要有《蚀》(包括三个中篇《幻灭》、 《动摇》、《追求》)。茅盾的早期小说写出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动摇、幻灭、迷惘和追求。 尽管所写的多是个人的情绪,它们仍然对时代生活作了比较广阔的反映。五光十色的社会形态,暴 风骤雨似的群众力量,地主豪绅的投机破坏,以及具有不同政治态度和性格特点的人物的活动,共 同构成了一幅多彩的历史画幅。艺术上带有情绪性和场面呈现的特征,人物群像的塑造和心理的描 写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1930 春,茅盾自日本返国,参加了“左联”。1932 年前后,他先后写 了长篇小说《子夜》和短篇小说《林家铺子》等。《子夜》中的吴荪甫和赵伯韬等的形象。 《林 家铺子》和《春蚕》描写的都是 1932 年“一二八”上海战争前后的动乱生活。林老板和老通宝的 形象。抗战时期,主要作品有长篇《腐蚀》等。 茅盾的主要贡献:首先.茅盾是中国现代小说题材重大性和主题史诗性的开创者。其次.特别 擅长刻划人物的心理状态。再次.艺术结构宏伟而谨严。此外,语言具有简洁、刚健、生动的特 点。 第三节 巴金的小说创作 巴金(1904—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早期的小说表现民粹派式的革命家的 革命和情爱生活,带有青春的盲动和激烈;如《灭亡》、《新生》、《爱情三部曲》、《萌芽》 (《雪》)、《砂丁》等。家族小说是巴金小说创作的主体。早期的作品是《激流三部曲》。《激 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三个带有连续性的长篇小说,写作的年代跨度比较大。其中的 《家》习惯上被看作是作者的小说代表作。它表现了大家族的罪恶及崩溃,和新生力量的崛起。小 说中的高觉新形象塑造得比较成功。而抗战时期创作的《憩园》带有很深的基督教的悲悯、博爱的 色彩。作品的叙述很别致。抗战时期创作的长篇小说《寒夜》和短篇集《小人小事》则是现实主义 的,写了小人物的带“血和痰”的生活。《寒夜》对一个普通家庭日常生活矛盾的揭示,主要是通 过夫妻、母子、婆媳之间的心理活动来表现的。 巴金的小说从总体上说是现实主义的。具体来说:以心理描写见长;热情的带有主观的叙述; 小说体式的开创性。他在不同的时期实验了不同的小说体式。家族小说,青春小说,革命的罗曼蒂 克等等。 第四节 老舍的小说创作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 老舍在 1924 年到英国讲学。在讲学期间他开始了小说创作,主要作品有《老张的哲学》《赵 子曰》《二马》等,这些作品笑料较多,幽默也近乎油滑。1930 年,老舍从英国回国,陆续写作 了童话《小坡的生日》和寓言体的《猫城记》等长篇小说。 1932 年以后,老舍开始写作短篇小 说,从这时到 1936 年以前所写的,大多辑入《赶集》、《樱海集》、《蛤藻集》。其中的《月牙 儿》《断魂枪》等篇具有很强的艺术功力。1936 年,老舍发表长篇《骆驼祥子》。祥子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