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讲抗战时期的文学 目录 教材第23、24、25、26章 上一页 文学救亡运动 下一页 二、抗战时期的散文 三、抗战时期的诗歌 退出 四、抗战时期的戏剧 五、沦陷区的小说
上一页 下一页 退出 目录 1 第十九讲 抗战时期的文学 ——教材第23、24、25、26章 一、 文学救亡运动 二、 抗战时期的散文 三、 抗战时期的诗歌 四、 抗战时期的戏剧 五、 沦陷区的小说
(一)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建立 日录1.国共合作,建立军委会第三厅,负责抗日宣传 2.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 上一页 (二)抗战文学思潮形成 1.文学大众化民族化 下A.大众文艺运动 内容的报告文学化—形式上的小型化、通俗化、实 退出用化 B.民族形式的讨论 林冰的“民间形式”观—葛一虹的“五四新文学 ”观—郭沫若的“综合统一”观 2
上一页 下一页 退出 目录 2 一.文学救亡运动 (二)抗战文学思潮形成 (一)文艺界抗日统一战线建立 1.国共合作,建立军委会第三厅,负责抗日宣传。 2.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 1.文学大众化民族化 A.大众文艺运动 内容的报告文学化——形式上的小型化、通俗化、实 用化 B.民族形式的讨论 林冰的“ 民间形式 ”观 —— 葛一虹的“ 五四新文学 ”观 ——郭沫若的“ 综合统一 ”观
。己一抗战文学论争 关于“暴露与讽刺”问题的论争—关于“与抗战无 目录关”论的论争关于“战国策”派的论争。 3.现实主义主潮(并存浪漫派文学和现代派文学) 上一页 (三)区域文学的出现 下一页 国统区文学 退出 2.解放区文学 3.沦陷区文学 3
上一页 下一页 退出 目录 3 2.抗战文学论争 (三)区域文学的出现 关于“ 暴露与讽刺 ”问题的论争——关于“与抗战无 关”论的论争——关于“ 战国策 ”派的论争。 3.现实主义主潮(并存浪漫派文学和现代派文学) 1.国统区文学 2.解放区文学 3.沦陷区文学
亡瘫畸期鞘載¤ ()报告文学兴起 目录 1.报告文学:战时散文的主流 2.报告文学创作的分化:国统区趋于限制解放区 上一页 走向发展 (二)杂文繁荣 下一页 1.“鲁迅风”杂文派 2.“野草”杂文派 (三)散文的演变 退出 初期的战斗合唱:慷慨悲歌,热情呐喊 2.后期的多样深化:战乱流离生活、后方社会弊端的记 叙“在暗夜里呼号”的抒情—领悟自然的游记、闲 适悠然的小晶二
上一页 下一页 退出 目录 4 二.抗战时期的散文 (一)报告文学兴起 (二)杂文繁荣 (三)散文的演变 1.报告文学:战时散文的主流 2.报告文学创作的分化:国统区趋于限制——解放区 走向发展 1.“鲁迅风”杂文派 2.“野草”杂文派 1.初期的战斗合唱:慷慨悲歌,热情呐喊 2.后期的多样深化:战乱流离生活、后方社会弊端的记 叙——“ 在暗夜里呼号 ”的抒情——领悟自然的游记、闲 适悠然的小品
c时期的冄 (一)战斗的号角 日录1.街头诗、朗诵诗兴起 2.艾青与田间(前面已有专题讲述) 3.晋察冀诗人:陈辉等 上一页(二)何其芳与柯仲平 1.何其芳:从《预言》到《夜歌》 下贡A.思想情感的转变 《预言》:关闭在超现实的唯美氛围中的青年的内心抒 退出 唱——歌唱迷离、甜蜜而痛苦的爱情,怀念逝去的往事 咏叹渺茫的人生前途 转折点:《成都,让我把你摇醒》—抗战的呼喊 《夜歌》:诅咒黑暗,歌颂光明——歌唱解放区新生 活,颂扬推翻旧世界的人民革命战争,剖析自我的弱点5
上一页 下一页 退出 目录 5 三.抗战时期的诗歌 (二)何其芳与柯仲平 (一)战斗的号角 1.街头诗、朗诵诗兴起 2.艾青与田间(前面已有专题讲述) 3.晋察冀诗人:陈辉等 1.何其芳:从《预言》到《夜歌》 A.思想情感的转变 《预言》:关闭在超现实的唯美氛围中的青年的内心抒 唱——歌唱迷离、甜蜜而痛苦的爱情,怀念逝去的往事, 咏叹渺茫的人生前途 转折点:《成都,让我把你摇醒》——抗战的呼喊 《夜歌》:诅咒黑暗,歌颂光明 —— 歌唱解放区新生 活,颂扬推翻旧世界的人民革命战争,剖析自我的弱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