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华东师范大学的年轻学子,是这本书英文版在中国土地上最早的阅 读者,也是其中激荡的生命蕴律热忱的呼应者。他们是:秦红雨、周佳、 刘敬、杨子、潘爱娟、刘燕。 本书的中文版问世,使我从此与推介者韩毓海教授,翻译者季剑青 研究员,出版者丁超,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决策人高秀芹,结为终身之友。 著作就像生命,它不仅以个体生活记忆的方式延续,还根植于群体 性的生命存在和共同体的建构和延伸。因而这里同样要感谢所有偶然发 现这本书或者愿意去倾听这本书中的故事的人们,这本书想要追溯、意 在珍惜和期待分享的,就是这些女作家和她们非凡革命的平凡故事。 颜海平 2008年秋 美国康乃尔大学 009
前言 我重温着自己的旧笔记本,那上面有从偶然的阅读中摘录下来的段 落,它们看上去就像一艘消失的船或一个消失的世界的残骸。翻阅数页, 我碰到了一段多年后才读懂的文字: 保罗·克利(Paul Klee)的《新天使》(Angelus Novus)画的是 一个天使似乎正要从他无法自拔地沉思着的事物旁离去。他的眼晴 入神凝视着,他张着嘴,他的翅膀两翼展开。人们就是这样描绘历 史的天使。他的脸被扭转,朝着过去。在我们认为是一连串事件的 地方,他看到的是整个的一场灾难。这场灾难堆积着尸骸,将他们 席卷着投掷在他的面前。天使想停下来唤醒死者,把被打碎的世界 修补完整。可是从天堂吹来了一阵风暴,它以如此强暴的力量掌控 着天使的翅膀,以至他再也无法把它们收拢。这风暴无可抗拒地驱 动天使,将他直推向他背对着的未来,而他眼前的瓦砾却越堆越高 直逼天际。这场风暴就是我们所称的进步。 (瓦尔特·本雅明,《启迪》,第257-258页①) 然后我看到在这段文字旁边有一个大大的问号,那是我自己划的。我停 了下来。 颜海平 2006 ①中译文见张旭东、王斑译:《启迪:本雅明文选》,三联书店,2008年,第270页。此处译 者有修订。 011
目录 005致谢 011 前言 001导论争取赋权(On Empowerment) 023第一章看不见的蕴律,巨变 057第二章秋瑾和她的想象 107第三章繁星:冰心和1920年代的文学星座 153第四章别样的生活:白薇、袁昌英和1930年代的社会戏剧 207第五章战争、死亡和存在的艺术:1940年代动荡中的女性 255第六章非真的蕴律(一):丁玲的女性主义之旅 305第七章 非真的蕴律(二):丁玲故事和中国革命 369 后记当时与现在 373索 引 387 译后记
导论 争取赋权(On Empowerment)⑧ “我柔弱,所以我强韧。” 冰心,北京,1922② ①作者注:“赋权”一词包涵的是与“天赋人权”的不同的出发点。中国现代人的觉醒不是与神的 统治相对应,而是从本书所说的两个根本危机中生成,因此“争取权利”与其说是诉诸“天赋人 权”的西方形而上学的普适主义逻辑,不如说是承载于具体(特殊)生命的社会(共通)实践。 ②冰心:《冰心全集》第1卷,福建: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年,第439页。[作者按:冰心诗原文是“本 是顽石一般的人,…竞做了人间的弱者。”此句是冰心诗句的出处,原意出于英文《圣经》] 001
本书通过和一群20世纪中国具有开创性而影响久远的女作家一在 她们文学写作和生活道路的交叉点上—的相遇,重新考察中国革命的 女性主义遗产。较长时期以来,笔者注意并吸取文学研究中聚焦中国现代 民族国家话语构造及其性别后果的①诸多探索和信息;但与它们的主导思 路有别,笔者的主要兴趣在于中国女作家在何种激进的程度上,以显然受 到历史制约而又根本上是革命的方式,重塑了她们的生活及写作。笔者追 踪她们的文学活动和生活轨迹,将其视为交织互构的、她们变革性的努力 的场所,这是一种在历史暴力之势力场中航行,渴望和争取女性社会赋权 (women's empowerment)的奋斗。随着讨论的深人,笔者亦将考察女性在 文字和生活中所做出的这番努力,是怎样让我们能够由此重新思考20世 纪中国和中国革命的诸多面向的。 在历史的瓦砾中 中国革命的幽灵是如何从1840年鸦片战争及随后帝国主义侵略的 几十年大混乱的时期中产生的,这个问题学者和历史学家们已经讨论了 很久。及至1900年,包括沙俄和日本在内的西方强权,已经在中国十八 个行省中的十六个建立了势力范围:这一事实触目惊心。对生活在中国 这一土地上的人们来说,“成为现代”的迫切要求,从危急时局中浮现出 DTani Barlow,"Theorizing Woman:Fundi,Guojia,Jiating (Chinese Women,Chinese State,Chinese Family)",Gender Politics in Modern China:Writing and Feminism,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1993,戴锦华,孟悦:《浮出历史地表》,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1993年,Wendy Larsen,Women and Writing in Modern China,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