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肇庆市2014届高三4月第二次模拟 语文 本试卷共8页,24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 是 A.剽悍/镖局 晕船/酝酿 靡费/靡丽 B.烘焙/蓓蕾 莅临/罹难舍间/舍弃 C.趔趄/凛冽 屏藩/颦蹙呼天抢地/抢种抢收 D.桎梏/诰封 赓续/粳米曲突徙薪/曲终人散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众所周知,胡兰成的个人品行素有争议,政治操守亦多污点,如果不因噎废食的 话,他于1977年在台湾出版的《中国文学史话》,倒是一部彻头彻尾从中国传 统文化入手力图以中国自然哲学为坐标书写的文学史。尽管它浮光掠影、散乱无 章,尽管它不乏意气用事、夸夸其谈,时而还展露些“老嬉皮士”一类的表演, 但应该说它是中国文学史书写中一个卓尔不凡的个案,比之许多高头讲章显得还 要有生气一些 A.因噎废食 B.彻头彻尾 C.展露 D.个 案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真正的政绩不在于GDP增速多高多快,不在于搞了多少漂亮的大工程,而在 于是否带动了广大农民持续增加收入,不断提高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B.侵入我国的寒潮的路径,不是每次都一样的,这要看北极地带和西伯利亚的 冷空气哪一部分气压最高,我国哪一部分气压最低所决定的 C.现代生态学认为,生物体与其环境总是处于物质与能量的交流状态中,一个 人的肉体存在,即其生物性的存在显然是处于地球生态系统的“大化流行”之中 的 D.如果不重视网络道德建设,一些道德败坏现象及消极落后思想就可能通过网 络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违反正常的社会秩序,损害改革发展的大局。 4.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就教育方面言,英雄崇拜就包含中国人名言所谓“以身教从”的以身作则的“身 教 教员和学生、教员和教员,都没有精神 交契、人格感召的关系。 实是中国近代教育最大危机。一种学问的继长增进,并不是 由于机械式的自然演化, ,实非浅显。西洋大学中,各种学术 能有悠久的传统、良好的风尚, ,所以我们认为精神与精神的 交契,人格与人格的感召, 亦是推动并促进学术文化使之活 跃而有生气的主要条件 ①是英雄崇拜的真义所在 ②其有赖于负荷此门学问之人的精神感召 ③假如抹煞英雄崇拜,就无异于抹煞人格教育 ④老教授们人格的感化鼓励,实是最大推动的力量 ⑤这一种非人格的趋势,使得学校生活枯燥苦闷,无意趣,无生命
广东省肇庆市 2014 届高三 4 月第二次模拟 语 文 本试卷共 8 页,24 小题,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一、本大题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 是 A.剽悍∕镖局 晕船∕酝酿 靡费∕靡丽 B.烘焙∕蓓蕾 莅临∕罹难 舍间∕舍弃 C.趔趄∕凛冽 屏藩∕颦蹙 呼天抢地∕抢种抢收 D.桎梏∕诰封 赓续∕粳米 曲突徙薪∕曲终人散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众所周知,胡兰成的个人品行素有争议,政治操守亦多污点,如果不因噎废食的 话,他于 1977 年在台湾出版的《中国文学史话》,倒是一部彻头彻尾从中国传 统文化入手力图以中国自然哲学为坐标书写的文学史。尽管它浮光掠影、散乱无 章,尽管它不乏意气用事、夸夸其谈,时而还展露些“老嬉皮士”一类的表演, 但应该说它是中国文学史书写中一个卓尔不凡的个案,比之许多高头讲章显得还 要有生气一些。 A.因噎废食 B.彻头彻尾 C.展露 D.个 案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真正的政绩不在于 GDP 增速多高多快,不在于搞了多少漂亮的大工程,而在 于是否带动了广大农民持续增加收入,不断提高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B. 侵入我国的寒潮的路径,不是每次都一样的,这要看北极地带和西伯利亚的 冷空气哪一部分气压最高,我国哪一部分气压最低所决定的。 C. 现代生态学认为,生物体与其环境总是处于物质与能量的交流状态中,一个 人的肉体存在,即其生物性的存在显然是处于地球生态系统的“大化流行”之中 的。 D. 如果不重视网络道德建设,一些道德败坏现象及消极落后思想就可能通过网 络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违反正常的社会秩序,损害改革发展的大局。 4.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就教育方面言,英雄崇拜就包含中国人名言所谓“以身教从”的以身作则的“身 教”。 , ,教员和学生、教员和教员,都没有精神 交契、人格感召的关系。 ,实是中国近代教育最大危机。一种学问的继长增进,并不是 由于机械式的自然演化, ,实非浅显。西洋大学中,各种学术 能有悠久的传统、良好的风尚, ,所以我们认为精神与精神的 交契,人格与人格的感召, ,亦是推动并促进学术文化使之活 跃而有生气的主要条件。 ①是英雄崇拜的真义所在 ②其有赖于负荷此门学问之人的精神感召 ③假如抹煞英雄崇拜,就无异于抹煞人格教育 ④老教授们人格的感化鼓励,实是最大推动的力量 ⑤这一种非人格的趋势,使得学校生活枯燥苦闷,无意趣,无生命
⑥不注重身教,一切教育的学术工作,就会机械化、工场化、商业化 A.③⑤⑥①②④ B.③④⑤①⑥② C.③⑥⑤②④① D.⑤③①④②⑥ 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陈元康,字长猷,广宗人也。父终德,魏济阴内史,终于镇南将军、金紫光 禄大夫。元康颇涉文史,机敏有干用。魏正光五年,从尚书令李崇北伐,以军功 赐爵临清县男。天平元年,修起居注。二年,迁司徒府记室参军,尤为府公高昂 所信待。出为瀛州开府司马,加辅国将军。所历皆为称职,高祖闻而征焉。稍被 任使,以为相府功曹参军,内掌机密。 高祖经纶大业,军务烦广,元康承受意旨,甚济速用。性又柔谨,通解世事。 高祖尝怒世宗,于内亲加殴蹋,极口骂之,出以告元康。元康谏曰:“王教训世 子,自有礼法,仪刑式瞻,岂宜至是。”言辞恳恳,至于流涕。高祖从此为之惩 忿。时或恚挞,辄曰:“勿使元康知之。”其敬惮如此。高仲密之叛,高祖知其 由崔暹故也,将杀暹。世宗匿而为之谏请。高祖曰:“我为舍其命,须与苦手。” 世宗乃出暹而谓元康曰:“卿若使崔得杖,无相见也。”暹在廷,解衣将受罚 元康趋入,历阶而升,且言曰:“王方以天下付大将军,有一崔暹不能容忍耶?” 髙祖从而宥焉。世宗入辅京室,崔暹、崔季舒、崔昂等并被任使,张亮、张徽纂 并高祖所待遇,然委任皆出元康之下。魏尚书仆射范阳卢道虔女为右卫将军郭琼 子妇,琼以死罪没官,高祖启以赐元康为妻,元康乃弃故妇李氏,识者非之。元 康便辟善事人希颜候意多有进举而不能平心处物溺于财利受纳金帛不可胜纪为 清论所讥 从高祖破周文帝于邙山,大会诸将,议进退之策。咸以为野无青草,人马疲 瘦,不可远追。元康曰:“两雄交战,岁月已久,今得大捷,便是天授,时不可 失,必须乘胜追之。”高祖曰:“若遇伏兵,孤何以济?”元康曰:“王前沙苑 还军,彼尚无伏,今奔败若此,何能远谋。若舍而不追,必成后患。”高祖竟不 从。及高祖疾笃,谓世宗曰:“邙山之战,不用元康之言,方贻汝患,以此为恨, 死不瞑目。”世宗嗣事,又见任待。 属世宗将受魏禅,元康与杨愔、崔季舒并在世宗坐,将大迁除朝士,共品藻之。 世宗家苍头奴兰固成先掌厨膳,甚被宠昵。先是,世宗杖之数十,吴人性躁,又 恃旧恩,遂大忿恚,与其同事阿改谋害世宗。阿改时事显祖,常执刀随从,云“若 闻东斋叫声”,即以加刃于显祖。是日值魏帝初建东宫,群官拜表。事罢,显祖 出东止车门,别有所之,未还而难作。固成因进食,置刀于盘下而杀世宗。元康 以身扦蔽,被刺伤重,至夜而终,时年四十三。赠使持节、都督冀定瀛殷沧五州 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司空公、冀州刺史,追封武邑县一千户,旧封并如故,谥 曰文穆。赙物一千二百段。大鸿胪监丧事。凶礼所须,随由公给。元康母李氏, 元康卒后,哀感发病而终,赠广宗郡君,谥曰贞昭。 (选自《北齐书·陈元康传》,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是 分) A.稍被任使 稍:慢慢 B.高祖知其由崔暹故也 故:故交
⑥不注重身教,一切教育的学术工作,就会机械化、工场化、商业化 A.③⑤⑥①②④ B.③④⑤①⑥② C.③⑥⑤②④① D.⑤③①④②⑥ 二、本大题 7 小题,共 3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9 小题。 陈元康,字长猷,广宗人也。父终德,魏济阴内史,终于镇南将军、金紫光 禄大夫。元康颇涉文史,机敏有干用。魏正光五年,从尚书令李崇北伐,以军功 赐爵临清县男。天平元年,修起居注。二年,迁司徒府记室参军,尤为府公高昂 所信待。出为瀛州开府司马,加辅国将军。所历皆为称职,高祖闻而征焉。稍被 任使,以为相府功曹参军,内掌机密。 高祖经纶大业,军务烦广,元康承受意旨,甚济速用。性又柔谨,通解世事。 高祖尝怒世宗,于内亲加殴蹋,极口骂之,出以告元康。元康谏曰:“王教训世 子,自有礼法,仪刑式瞻,岂宜至是。”言辞恳恳,至于流涕。高祖从此为之惩 忿。时或恚挞,辄曰:“勿使元康知之。”其敬惮如此。高仲密之叛,高祖知其 由崔暹故也,将杀暹。世宗匿而为之谏请。高祖曰:“我为舍其命,须与苦手。” 世宗乃出暹而谓元康曰:“卿若使崔得杖,无相见也。”暹在廷,解衣将受罚。 元康趋入,历阶而升,且言曰:“王方以天下付大将军,有一崔暹不能容忍耶?” 高祖从而宥焉。世宗入辅京室,崔暹、崔季舒、崔昂等并被任使,张亮、张徽纂 并高祖所待遇,然委任皆出元康之下。魏尚书仆射范阳卢道虔女为右卫将军郭琼 子妇,琼以死罪没官,高祖启以赐元康为妻,元康乃弃故妇李氏,识者非之。元 康便辟善事人希颜候意多有进举而不能平心处物溺于财利受纳金帛不可胜纪为 清论所讥。 从高祖破周文帝于邙山,大会诸将,议进退之策。咸以为野无青草,人马疲 瘦,不可远追。元康曰:“两雄交战,岁月已久,今得大捷,便是天授,时不可 失,必须乘胜追之。”高祖曰:“若遇伏兵,孤何以济?”元康曰:“王前沙苑 还军,彼尚无伏,今奔败若此,何能远谋。若舍而不追,必成后患。”高祖竟不 从。及高祖疾笃,谓世宗曰:“邙山之战,不用元康之言,方贻汝患,以此为恨, 死不瞑目。”世宗嗣事,又见任待。 属世宗将受魏禅,元康与杨愔、崔季舒并在世宗坐,将大迁除朝士,共品藻之。 世宗家苍头奴兰固成先掌厨膳,甚被宠昵。先是,世宗杖之数十,吴人性躁,又 恃旧恩,遂大忿恚,与其同事阿改谋害世宗。阿改时事显祖,常执刀随从,云“若 闻东斋叫声”,即以加刃于显祖。是日值魏帝初建东宫,群官拜表。事罢,显祖 出东止车门,别有所之,未还而难作。固成因进食,置刀于盘下而杀世宗。元康 以身扞蔽,被刺伤重,至夜而终,时年四十三。赠使持节、都督冀定瀛殷沧五州 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司空公、冀州刺史,追封武邑县一千户,旧封并如故,谥 曰文穆。赙物一千二百段。大鸿胪监丧事。凶礼所须,随由公给。元康母李氏, 元康卒后,哀感发病而终,赠广宗郡君,谥曰贞昭。 (选自《北齐书·陈元康传》,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是 (3 分) A.稍被任使 稍:慢慢 B.高祖知其由崔暹故也 故:故交
C.高祖从而宥焉 宥:原谅 D.高祖启以赐元康为妻 启:启奏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 是 (3分) A.①终于镇南将军、金紫光禄大夫 ②言辞恳恳,至于流涕 B.①以军功赐爵临清县男 ②若遇伏兵,孤何 以济 C.①尤为府公高昂所信待 ②所历皆为称职 D.①时不可失,必须乘胜追之 ②别有所之,未还而难 作是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 (3分) A.元康便辟善事人/希颜候意/多有进举/而不能平心处物/溺于财利/受纳金帛/ 不可胜纪/为清论所讥 B.元康便辟善事/人希颜候意/多有进举/而不能平心处物/溺于财利受纳/金帛不 可胜纪/清论所讥 C.元康便辟善事/人希颜候意/多有进举/而不能平心处物/溺于财利/受纳金帛/ 不可胜纪/为清论所讥 D.元康便辟善事人/希颜候意/多有进举而不能平心/处物溺于财利/受纳金帛/ 不可胜纪/为清论所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是 (3分) A.陈元康善于进言,高祖在内室对世宗殴打、怒骂之后,出来告诉了元康,结 果元康恳切指出了高祖处理此事的不当之处 B.在处理崔暹的事情上,元康更能从大处着眼直谏高祖,高祖最后听取了元康 的建议并再次原谅了他的直谏。 C.在邙山打败周文帝的军队后,元康力排众议,坚持穷追敌寇主张,可惜高祖 没有听从,后来也为此深感悔恨 D.元康为人虽有瑕疵,但他能够忠于国事,忠心护主,所以在死后得到了朝廷 的特殊嘉奖,并由国家出资安排葬礼,其母也得到了朝廷的恩赐。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高祖经纶大业,军务烦广,元康承受意旨,甚济速用 ②世宗乃出暹而谓元康曰:“卿若使崔得杖,无相见也 (2)文中直接表现陈元康“有才干”的内容有哪些?试举两例。(可自己概括, 也可引用原文)(3分) 1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菩萨蛮 李师中 子规啼破城楼月,画船晓载笙歌发。两岸荔枝红,万家烟雨中。佳人相对泣,泪 下罗衣湿。从此信音稀,岭南无雁飞 【注】李师中,字诚之,楚丘(今属山东曹县)人。此词为作者广西罢任后题 别而作
C.高祖从而宥焉 宥:原谅 D.高祖启以赐元康为妻 启:启奏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 是 (3 分) A.①终于镇南将军、金紫光禄大夫 ②言辞恳恳,至于流涕 B.①以军功赐爵临清县男 ②若遇伏兵,孤何 以济 C.①尤为府公高昂所信待 ②所历皆为称职 D.①时不可失,必须乘胜追之 ②别有所之,未还而难 作 7.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 是 (3 分) A.元康便辟善事人/希颜候意/多有进举/而不能平心处物/溺于财利/受纳金帛/ 不可胜纪/为清论所讥 B.元康便辟善事/人希颜候意/多有进举/而不能平心处物/溺于财利受纳/金帛不 可胜纪/清论所讥 C.元康便辟善事/人希颜候意/多有进举/而不能平心处物/溺于财利/受纳金帛/ 不可胜纪/为清论所讥 D.元康便辟善事人/希颜候意/多有进举而不能平心/处物溺于财利/受纳金帛/ 不可胜纪/为清论所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是 (3 分) A.陈元康善于进言,高祖在内室对世宗殴打、怒骂之后,出来告诉了元康,结 果元康恳切指出了高祖处理此事的不当之处。 B.在处理崔暹的事情上,元康更能从大处着眼直谏高祖,高祖最后听取了元康 的建议并再次原谅了他的直谏。 C.在邙山打败周文帝的军队后,元康力排众议,坚持穷追敌寇主张,可惜高祖 没有听从,后来也为此深感悔恨。 D.元康为人虽有瑕疵,但他能够忠于国事,忠心护主,所以在死后得到了朝廷 的特殊嘉奖,并由国家出资安排葬礼,其母也得到了朝廷的恩赐。 9.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 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 分) ①高祖经纶大业,军务烦广,元康承受意旨,甚济速用。 ②世宗乃出暹而谓元康曰:“卿若使崔得杖,无相见也。” (2)文中直接表现陈元康“有才干”的内容有哪些?试举两例。(可自己概括, 也可引用原文)(3 分) 10.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 分) 菩萨蛮 李师中 子规啼破城楼月,画船晓载笙歌发。两岸荔枝红,万家烟雨中。佳人相对泣,泪 下罗衣湿。从此信音稀,岭南无雁飞。 【注】李师中,字诚之,楚丘(今属山东曹县)人。此词为作者广西罢任后题 别而作
(1)此词精于炼字,上阕第一二句中哪两个字用得最传神?请简析。(4分) (2)词的下片是怎样表达作者的情感的?具体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 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 (6分) (1)故不积跬步, 无以 成江海。(《荀子》 (2)且夫天地之 间 ,虽一毫 而莫取。(苏轼《赤壁赋》) (3) ;又闻子规 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4)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 ?(姜夔《扬 州慢》)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读书须教有疑 解玺璋 读书是要有一点怀疑精神的。孟子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 子的话,就是告诫我们不要迷信书本,对于书中所言,不仅不要轻信,还要多问 几个为什么,进行一番仔细的甄别和思考。戴震是有清一代的大学者,据说他 10岁时,老师教他读《大学章句》,读到一个地方,他问老师,怎么知道这是 孔子所说而曾子转述的?又怎么知道这是曾子的意思而被其门人记录下来的 呢?老师说,前辈大师朱熹在注释中就是这样讲的。戴震又问,朱熹是什么时候 的人啊?老师说,南宋时的人。戴震再问,孔子、曾子是什么时候的人呢?老师 说,东周时的人。戴震继续问,东周距南宋有多久了?老师说,差不多两千年了 吧。戴震于是说,那么,朱熹是怎么知道的呢?老师无言以对 中国老百姓心地善良,最容易轻信;而历朝历代所推行的愚民政策,也养成 了我们轻信的习惯。现在有些粉丝似的读者不允许别人有挑剔的眼光。他们的逻 辑,就是你说某某书有问题,你就该自己写一本试试。这种盲目的崇拜,正是人 性被异化、被遮蔽的结果。人性本善,这个善,并不单指善良,还有人的知性 而追根究底的怀疑精神正是知性的一种表现。要想成就一个人和一番事业,这点 慧根是不能少的。陈寅恪在王国维沉湖之后为其撰写的碑铭中,把它概括为“独 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是发挥到极致的一种说法。戴震则指出:“学者当 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他的意思是说,读书人头脑要清醒,别让人家忽悠 你,也别自己蒙自己。这也恰如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所言:“盖无论何 人之言,决不肯漫然置信,必求其所以然之故。”他还说,戴震能成为一代宗师, 皆因他在童年时期就表现出这样一种本能 其实,梁启超对于所读之书也是不肯轻信的。他作《王安石(荆公)传》, 为了弄清楚王安石新政的真相,穷究其原因,不仅反复硏读王临川全集,还参阅 了宋人文集笔记凡数十种,与《宋史》所记互相参证。他发现,《宋史》记载的 王安石变法,有许多不实之词,“重以入主出奴,谩辞溢恶,虚构事实,所在矛
(1)此词精于炼字,上阕第一二句中哪两个字用得最传神?请简析。(4 分) (2)词的下片是怎样表达作者的情感的?具体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 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 3 题,多选只按前 3 题计分。) (6 分) (1)故不积跬步, ; ,无以 成江海。(《荀子》) (2)且夫天地之 间, , ,虽一毫 而莫取。(苏轼《赤壁赋》) (3) , ;又闻子规 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4)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 声。 , ?(姜夔《扬 州慢》) 三、本大题 4 小题,共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5 小题。 读书须教有疑 解玺璋 读书是要有一点怀疑精神的。孟子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 子的话,就是告诫我们不要迷信书本,对于书中所言,不仅不要轻信,还要多问 几个为什么,进行一番仔细的甄别和思考。戴震是有清一代的大学者,据说他 10 岁时,老师教他读《大学章句》,读到一个地方,他问老师,怎么知道这是 孔子所说而曾子转述的?又怎么知道这是曾子的意思而被其门人记录下来的 呢?老师说,前辈大师朱熹在注释中就是这样讲的。戴震又问,朱熹是什么时候 的人啊?老师说,南宋时的人。戴震再问,孔子、曾子是什么时候的人呢?老师 说,东周时的人。戴震继续问,东周距南宋有多久了?老师说,差不多两千年了 吧。戴震于是说,那么,朱熹是怎么知道的呢?老师无言以对。 中国老百姓心地善良,最容易轻信;而历朝历代所推行的愚民政策,也养成 了我们轻信的习惯。现在有些粉丝似的读者不允许别人有挑剔的眼光。他们的逻 辑,就是你说某某书有问题,你就该自己写一本试试。这种盲目的崇拜,正是人 性被异化、被遮蔽的结果。人性本善,这个善,并不单指善良,还有人的知性。 而追根究底的怀疑精神正是知性的一种表现。要想成就一个人和一番事业,这点 慧根是不能少的。陈寅恪在王国维沉湖之后为其撰写的碑铭中,把它概括为“独 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是发挥到极致的一种说法。戴震则指出:“学者当 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他的意思是说,读书人头脑要清醒,别让人家忽悠 你,也别自己蒙自己。这也恰如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所言:“盖无论何 人之言,决不肯漫然置信,必求其所以然之故。”他还说,戴震能成为一代宗师, 皆因他在童年时期就表现出这样一种本能。 其实,梁启超对于所读之书也是不肯轻信的。他作《王安石(荆公)传》, 为了弄清楚王安石新政的真相,穷究其原因,不仅反复研读王临川全集,还参阅 了宋人文集笔记凡数十种,与《宋史》所记互相参证。他发现,《宋史》记载的 王安石变法,有许多不实之词,“重以入主出奴,谩辞溢恶,虚构事实,所在矛
盾”。这是因为,《宋史》完成于南渡以后的史官之手,元人又因而袭之,其中 多为反对党对王安石的诋毁和污蔑,“其为意气偏激,固无待言”。梁启超则“ 一详辩之”,所资之参考书竟不下百种。可见,读书不盲从,不轻信,也是有 定难度的。初做学问,或容易被别人所蒙蔽,待稍微读了几本书之后,又容易被 自己所蒙蔽。既不“以人蔽己”,又不“以己自蔽”,则怀疑的精神固然重要, 而质疑的能力就更显得重要。戴震总结为“学有三难”,哪三难?淹博难,识断 难,精审难。这就是说,即使你有怀疑的精神,即使你不想盲从和轻信,但如果 你过不了“淹博”、“识断”、“精审”这三关,还是免不了被蒙蔽 戴震这么说,自是他切身所体会的。而这些体会,“实从甘苦阅历得来”, 又不是凭空可以想象的。事实上,要将这“三难”变成三不难,殊非易事。历史 上许多大学者或大师,也只能三取其一,或三取其二。这是因为,时至今日,书 籍早已浩如烟海,其中真伪正误,则殊不知凡几,梁启超1921年在天津南开大 学讲授《中国历史研究法》,其中讲到如何鉴别伪书、伪事,前后就列举了近 20条。他还现身说法,讲到“有事虽非伪而言之过当者”,就举了自己所著《戊 戌政变记》一书为例,他说:“吾二十年前所著《戊戌政变记》,后之作清史者 记戊戌事,谁不认为可贵之史料?然谓所记悉为信史,吾已不敢自承。何则?感 情作用所支配,不免将真迹放大也。”梁氏在这本书中究竟“放大”了哪些“真 迹”,以致所记不敢承认为“信史”,他没有说,但他的意思,我想,是要我们 再读此书的时候,一定要带着疑问的目光,把那些“放大”的“真迹”还原为真 相 但也不是为了怀疑而怀疑,“怀疑之结果,而新理解出焉”(梁启超语),并非 历史虚无主义。或如朱熹所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 这里方是长进。”这正是读书的辩证法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 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 是 (5分) A.作者认为读书应该要有怀疑的精神,因为有了这种精神,人就不会被蒙蔽。 B.现在的粉丝读者不允许别人有挑剔的眼光,他们往往对自己喜欢的作者盲目 崇拜,听不得别人的意见。 C.人性本善是指人的知性,追根究底的怀疑精神正是知性的一种表现,要想成 就一个人或一番事业,少不了这份知性 D.读书要有点怀疑精神,做到不盲从,不轻信,但读书要做到不盲从,不轻信, 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E.读书中怀疑的精神固然重要,但质疑的精神更重要,读书要有怀疑精神,但 不是为了怀疑而怀疑 13.关于“读书须教有疑”这句话的理解,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是 (3分) A.我们在读书过程中,应该有点怀疑的精神,对书中所言不要轻信,要多问个 为什么。 B.人要在读书中,做到不被别人蒙蔽,不被自己蒙蔽,单靠怀疑的精神还是不 够的
盾”。这是因为,《宋史》完成于南渡以后的史官之手,元人又因而袭之,其中 多为反对党对王安石的诋毁和污蔑,“其为意气偏激,固无待言”。梁启超则“一 一详辩之”,所资之参考书竟不下百种。可见,读书不盲从,不轻信,也是有一 定难度的。初做学问,或容易被别人所蒙蔽,待稍微读了几本书之后,又容易被 自己所蒙蔽。既不“以人蔽己”,又不“以己自蔽”,则怀疑的精神固然重要, 而质疑的能力就更显得重要。戴震总结为“学有三难”,哪三难?淹博难,识断 难,精审难。这就是说,即使你有怀疑的精神,即使你不想盲从和轻信,但如果 你过不了“淹博”、“识断”、“精审”这三关,还是免不了被蒙蔽。 戴震这么说,自是他切身所体会的。而这些体会,“实从甘苦阅历得来”, 又不是凭空可以想象的。事实上,要将这“三难”变成三不难,殊非易事。历史 上许多大学者或大师,也只能三取其一,或三取其二。这是因为,时至今日,书 籍早已浩如烟海,其中真伪正误,则殊不知凡几,梁启超 1921 年在天津南开大 学讲授《中国历史研究法》,其中讲到如何鉴别伪书、伪事,前后就列举了近 20 条。他还现身说法,讲到“有事虽非伪而言之过当者”,就举了自己所著《戊 戌政变记》一书为例,他说:“吾二十年前所著《戊戌政变记》,后之作清史者 记戊戌事,谁不认为可贵之史料?然谓所记悉为信史,吾已不敢自承。何则?感 情作用所支配,不免将真迹放大也。”梁氏在这本书中究竟“放大”了哪些“真 迹”,以致所记不敢承认为“信史”,他没有说,但他的意思,我想,是要我们 再读此书的时候,一定要带着疑问的目光,把那些“放大”的“真迹”还原为真 相。 但也不是为了怀疑而怀疑,“怀疑之结果,而新理解出焉”(梁启超语),并非 历史虚无主义。或如朱熹所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 这里方是长进。”这正是读书的辩证法。 12-13 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 题选对一项给 2 分,选对两项给 5 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 是 (5 分) A.作者认为读书应该要有怀疑的精神,因为有了这种精神,人就不会被蒙蔽。 B.现在的粉丝读者不允许别人有挑剔的眼光,他们往往对自己喜欢的作者盲目 崇拜,听不得别人的意见。 C.人性本善是指人的知性,追根究底的怀疑精神正是知性的一种表现,要想成 就一个人或一番事业,少不了这份知性。 D. 读书要有点怀疑精神,做到不盲从,不轻信,但读书要做到不盲从,不轻信, 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E.读书中怀疑的精神固然重要,但质疑的精神更重要,读书要有怀疑精神,但 不是为了怀疑而怀疑。 13.关于“读书须教有疑”这句话的理解,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是 (3 分) A.我们在读书过程中,应该有点怀疑的精神,对书中所言不要轻信,要多问个 为什么。 B.人要在读书中,做到不被别人蒙蔽,不被自己蒙蔽,单靠怀疑的精神还是不 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