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作者以梁启超对他本人所著《戊戌政变记》一书现身说法的事为例,告诉我 们读此书的时候,要有怀疑的精神 D.读书只要做到“有疑”,也就掌握了读书的辩证法。 14.文章第一自然段引用了孟子的话并写了戴震的事,有何作用?请简要作 答 (4分) 15.著名学者吴组缃的儿子吴葆刚告诉他父亲,杂志上讲竹笋虽然好吃,但主要 是纤维,并没什么营养。吴组缃立刻反驳道,熊猫只吃竹子,可是长得胖乎乎的, 怎么能说这东西没营养呢。这个事例体现了文中的什么观点,请结合文意分 析 (4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 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所选试题 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梦中芦苇 黄蓓佳 ①小时候对于故乡的印象,仿佛别的都缺,惟独不缺的是水。河流沟渠、池塘湖 泊,遍布着大街小巷、村庄田野。坐汽车从这个县城到那个小镇,走一路有一路 的水跟着,像是扯不断的灵魂,依恋着牵挂着撕扯着我们的肉体,生怕我们跑出 太久,远离故乡,迷失自己 ②有水的地方就有芦苇,芦苇是水的伴侣。小小的河流池塘陪伴着小小的芦苇 瘦茎茎的,稀稀疏疏歪歪斜斜的,像忧愁的林黛玉。而在我插队落户的那个江心 小岛上,芦苇高大茁壮,铺天盖地,完完全全呈现出了那种雄性的勃发的力量。 到深秋,岛上聚满了四乡八村乘船过来的乡民,他们拖家带口,在广阔的芦苇 滩上安营扎寨,收割芦苇。冬日里庄稼收割进仓,小岛上一片空旷凄凉,惟独江 滩上那些高髙的芦苇垛,碉堡似的矗立着,老远老远就能看见,给小岛平添了很 多的威风。 ③芦苇开花的时候最是好看。初开出来的芦苇花细长柔韧,握在手中,轻轻捋过 去,手心只觉冰凉滑腻,那种柔若无骨的手感,我至今没有在别的物体上体验到 小时候年年秋天下乡“支农”,走一路我总要摸一路的芦苇花,手心张开从一穗 穗芦苇花上扫过,苇花低眉顺眼从掌心这边钻进去,又从掌心那边冒出来,浅浅 地笑着,好脾气地任凭我抚摸,活像天性中喜欢人的亲近。 ④待到芦苇花长老,不知道是见的世面多了还是对生命感到厌倦了,总之脾气变 得张扬起来,手轻轻一碰,苇花四散,纷纷扬扬飘撒在空中,杂乱无章的一片 有时候风的拥吻也使它们极不耐烦,苇絮乘风而去,躲得老远老远,真不知道哪 儿才使它们感到宁静和满足。秋风一阵紧似一阵,苇絮一片跟着一片飞扬起来, 翻滚飘舞,为身不由己而哭泣而愤怒而抽咽,一副“心比天髙,命比纸薄”的凄 美场景,令人观之心碎。 ⑤据说芦苇是有许多实用价值的,否则不会年年有那么多人浩浩荡荡驻进江滩割 苇子去。我这里念念不忘的倒是用芦苇花编扎成的一种鞋,老家俗名叫“毛窝” 冬天一到,便有四乡农民一串一串挑了上街来卖。自然极便宜,两三毛钱就可以 买一双。外婆年年都要买几双回来,自己再动手加工一番:用棉花和绒布垫了底
C.作者以梁启超对他本人所著《戊戌政变记》一书现身说法的事为例,告诉我 们读此书的时候,要有怀疑的精神。 D.读书只要做到“有疑”,也就掌握了读书的辩证法。 14.文章第一自然段引用了孟子的话并写了戴震的事,有何作用?请简要作 答。 (4 分) 15.著名学者吴组缃的儿子吴葆刚告诉他父亲,杂志上讲竹笋虽然好吃,但主要 是纤维,并没什么营养。吴组缃立刻反驳道,熊猫只吃竹子,可是长得胖乎乎的, 怎么能说这东西没营养呢。这个事例体现了文中的什么观点,请结合文意分 析。 (4 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 3 小题,共 15 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 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所选试题 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8 题。 梦中芦苇 黄蓓佳 ①小时候对于故乡的印象,仿佛别的都缺,惟独不缺的是水。河流沟渠、池塘湖 泊,遍布着大街小巷、村庄田野。坐汽车从这个县城到那个小镇,走一路有一路 的水跟着,像是扯不断的灵魂,依恋着牵挂着撕扯着我们的肉体,生怕我们跑出 太久,远离故乡,迷失自己。 ②有水的地方就有芦苇,芦苇是水的伴侣。小小的河流池塘陪伴着小小的芦苇, 瘦茎茎的,稀稀疏疏歪歪斜斜的,像忧愁的林黛玉。而在我插队落户的那个江心 小岛上,芦苇高大茁壮,铺天盖地,完完全全呈现出了那种雄性的勃发的力量。 一到深秋,岛上聚满了四乡八村乘船过来的乡民,他们拖家带口,在广阔的芦苇 滩上安营扎寨,收割芦苇。冬日里庄稼收割进仓,小岛上一片空旷凄凉,惟独江 滩上那些高高的芦苇垛,碉堡似的矗立着,老远老远就能看见,给小岛平添了很 多的威风。 ③芦苇开花的时候最是好看。初开出来的芦苇花细长柔韧,握在手中,轻轻捋过 去,手心只觉冰凉滑腻,那种柔若无骨的手感,我至今没有在别的物体上体验到。 小时候年年秋天下乡“支农”,走一路我总要摸一路的芦苇花,手心张开从一穗 穗芦苇花上扫过,苇花低眉顺眼从掌心这边钻进去,又从掌心那边冒出来,浅浅 地笑着,好脾气地任凭我抚摸,活像天性中喜欢人的亲近。 ④待到芦苇花长老,不知道是见的世面多了还是对生命感到厌倦了,总之脾气变 得张扬起来,手轻轻一碰,苇花四散,纷纷扬扬飘撒在空中,杂乱无章的一片。 有时候风的拥吻也使它们极不耐烦,苇絮乘风而去,躲得老远老远,真不知道哪 儿才使它们感到宁静和满足。秋风一阵紧似一阵,苇絮一片跟着一片飞扬起来, 翻滚飘舞,为身不由己而哭泣而愤怒而抽咽,一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凄 美场景,令人观之心碎。 ⑤据说芦苇是有许多实用价值的,否则不会年年有那么多人浩浩荡荡驻进江滩割 苇子去。我这里念念不忘的倒是用芦苇花编扎成的一种鞋,老家俗名叫“毛窝”。 冬天一到,便有四乡农民一串一串挑了上街来卖。自然极便宜,两三毛钱就可以 买一双。外婆年年都要买几双回来,自己再动手加工一番:用棉花和绒布垫了底
旧的棉毛衫剪开,鞋口和鞋里衬上圈,粗针大线缝结实了,穿在脚上暖和无比。 老家的屋子高大阴森,窗户是老式的木格子窗,门也是老式的排板门。晚上我坐 在窗前呕心沥血写小说,头上悬一只25瓦电灯泡,风把窗纸拍得呼啦啦响,身 后的毛巾转眼冻成冰帘子。我手上戴着无指手套,脖子上裹了围巾,脚上穿“毛 窝”,居然写得忘却时空,丝毫感觉不到寒冷,而且脚上真的没有生过冻疮。如 今我在保温性能良好的楼房里写作,脚上穿着电热靴,身边开一只电暖器,想到 从前穿“毛窝”写小说的日子,心中感慨得想哭!哭我现在的堕落,哭我一去不 返的青春健康,哭我当年对文学的虔诚执着,也哭我去世多年的外婆,我多想再 有一双她老人家针针线线缝制的“毛窝”。 ⑥住在大城市,看见芦苇的机会少得不能再少。有一次偶尔在装潢漂亮的鲜花店 里发现有两三根芦苇花插着,一片片花团锦簇中,灰色调的芦苇花倒显得高贵无 比,仿佛舞女群中的贵妇人。我只觉心里有一根弦被轻轻弹响了一下,就快步走 开了。我不忍去问她的价钱,我知道没有几块钱是别想买到一支的。这与我心中 梦魂牵绕的故乡的芦苇相距甚远!问了她的价钱好像就有亵渎她的感觉。 ⑦还有一次去邮局寄信,发现柜台里的营业员们手上正传递着一双“毛窝”。她 们嬉笑着品评着不屑着,仿佛面对一只“丑小鸭”玩具。我隔了柜台,伸长脖子 呆呆地看着,忽觉脚下有了一种毛扎扎的、异常温暖异常熟悉的意念。后来回家, 我懊悔了许久,没有鼓起勇气问问她们“毛窝”是从哪儿买来的。再想又觉得问 也白问,南京难道还有卖“毛窝”的地方吗? ⑧年年的数九寒天,故乡的小岛上,无边无际的芦苇还会被人割得干干净净吗? 这时候扒开滩泥,可以挖出雪白雪白的芦根。芦根脆嫩清甜,我们插队时用它解 馋,也曾是一大乐事呢! 本文题为“梦中芦苇”,首段却以“水”开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 要作答。(4分) 17.文中第⑥段说“这与我心中梦魂牵绕的故乡的芦苇相距甚远”,对此你如 何理解?(5分) 18.曾有某知名传媒中心髙级编辑评价本文:“点滴聚合、细想有意。”请 以文中叙写“毛窝”的内容为例,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看法。请简要作答。(6 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神秘的“不明病原体” 唐·休伯博士是我的校友,比我高了32届,年近八旬了。他曾经是美国普渡大 学植物病理学的教授,已退休多年。他最惊人的一个“发现”,是退休后做出的。 2006年,他声称在抗草甘膦转基因作物中发现了一种全新的微生物,它不仅引 起了大豆、玉米成批死亡,还能导致牲畜大批流产和人类疾病。据他说,这种病 原体只有病毒大小,但是又长得像真菌。他唯一的证据是用电子显微镜拍下的照 片,模模糊糊的一团东西,据称就是这种不明病原体。 如果这是真的,这将是一个极其重大的发现。转基因作物能够产生新的 病原体,这用现有的生物学知识无法解释,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而这种病原 体能够同时感染植物、动物和人,而且都导致严重的后果,这也是前所未有的 2010年有人发现辣椒轻斑驳病毒能让一些人出现发烧、腹痛等症状,认为是第
旧的棉毛衫剪开,鞋口和鞋里衬上圈,粗针大线缝结实了,穿在脚上暖和无比。 老家的屋子高大阴森,窗户是老式的木格子窗,门也是老式的排板门。晚上我坐 在窗前呕心沥血写小说,头上悬一只 25 瓦电灯泡,风把窗纸拍得呼啦啦响,身 后的毛巾转眼冻成冰帘子。我手上戴着无指手套,脖子上裹了围巾,脚上穿“毛 窝”,居然写得忘却时空,丝毫感觉不到寒冷,而且脚上真的没有生过冻疮。如 今我在保温性能良好的楼房里写作,脚上穿着电热靴,身边开一只电暖器,想到 从前穿“毛窝”写小说的日子,心中感慨得想哭!哭我现在的堕落,哭我一去不 返的青春健康,哭我当年对文学的虔诚执着,也哭我去世多年的外婆,我多想再 有一双她老人家针针线线缝制的“毛窝”。 ⑥住在大城市,看见芦苇的机会少得不能再少。有一次偶尔在装潢漂亮的鲜花店 里发现有两三根芦苇花插着,一片片花团锦簇中,灰色调的芦苇花倒显得高贵无 比,仿佛舞女群中的贵妇人。我只觉心里有一根弦被轻轻弹响了一下,就快步走 开了。我不忍去问她的价钱,我知道没有几块钱是别想买到一支的。这与我心中 梦魂牵绕的故乡的芦苇相距甚远!问了她的价钱好像就有亵渎她的感觉。 ⑦还有一次去邮局寄信,发现柜台里的营业员们手上正传递着一双“毛窝”。她 们嬉笑着品评着不屑着,仿佛面对一只“丑小鸭”玩具。我隔了柜台,伸长脖子 呆呆地看着,忽觉脚下有了一种毛扎扎的、异常温暖异常熟悉的意念。后来回家, 我懊悔了许久,没有鼓起勇气问问她们“毛窝”是从哪儿买来的。再想又觉得问 也白问,南京难道还有卖“毛窝”的地方吗? ⑧年年的数九寒天,故乡的小岛上,无边无际的芦苇还会被人割得干干净净吗? 这时候扒开滩泥,可以挖出雪白雪白的芦根。芦根脆嫩清甜,我们插队时用它解 馋,也曾是一大乐事呢! 16. 本文题为“梦中芦苇”,首段却以“水”开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 要作答。(4 分) 17. 文中第⑥段说“这与我心中梦魂牵绕的故乡的芦苇相距甚远”,对此你如 何理解?(5 分) 18. 曾有某知名传媒中心高级编辑评价本文 :“点滴聚合、细想有意。”请 以文中叙写“毛窝”的内容为例,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看法。请简要作答。(6 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9—21 题。 神秘的“不明病原体” 唐·休伯博士是我的校友,比我高了 32 届,年近八旬了。他曾经是美国普渡大 学植物病理学的教授,已退休多年。他最惊人的一个“发现”,是退休后做出的。 2006 年,他声称在抗草甘膦转基因作物中发现了一种全新的微生物,它不仅引 起了大豆、玉米成批死亡,还能导致牲畜大批流产和人类疾病。据他说,这种病 原体只有病毒大小,但是又长得像真菌。他唯一的证据是用电子显微镜拍下的照 片,模模糊糊的一团东西,据称就是这种不明病原体。 如果这是真的,这将是一个极其重大的发现。转基因作物能够产生新的 病原体,这用现有的生物学知识无法解释,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而这种病原 体能够同时感染植物、动物和人,而且都导致严重的后果,这也是前所未有的。 2010 年有人发现辣椒轻斑驳病毒能让一些人出现发烧、腹痛等症状,认为是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