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肇庆市2016届高三第二次统测(期末)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10页,18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用典,也叫用事,是指人们在行文中引用(或借用)前人的言论和事迹等表达想要 表达的意思。用典作为一种文学修辞,如刘勰所说的“据事以类义”、“援古以 证今”,其功能主要是使文辞更为含蓄和典雅 中国古代用典修辞早就有之。在20世纪西方文论中,出现了“互文性”的说法 它大体的意思是:一个文本不可能完全是自己的创造,一定是从别的文章中引用 了、化用了某些成分;或是明写,或是化在自己的文章中。其实这个说法与中国 古代的用典的意思差不多。用典变成了“互文性”,传统的文学修辞法变为现代 的文学修辞法。 那么,用典与社会文化有何联系呢? 首先,用典这种文学修辞方法与社会精神文化的生成过程密切相关,换句话说, 正是社会精神文化的不断生成导致了用典这种文学修辞。社会精神文化的最初的 生成可能是从民间到上层的,下层的百姓在劳动的实践中,由于有感受、有需要, 形成了最初的歌谣。历史已经证明,下层劳动者创作的歌谣,必然会被上层的士 人看中,于是拿过去加工,成为诗歌或其他作品。这种情况一代又一代这样持续 下来。而士人从下层劳动者那里“拿过来”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用典” 了,他们可能增加或减少一些字句,改变一些字句,或者师其意而不师其辞 这过程从广义上说,就是用典。中国士人加工、改造、整理过的最早的诗歌(如 《诗三百》),不断被后人“引用”或“化用”,创作成新的诗歌作品,这就更 是“用典”了。因此“用典”是精神文化生成过程的重要一环,也可以说,社会 精神文化的生成过程使“用典”成为一种文学修辞,“用典”是社会精神文化生 成的产物。 其次,再从社会精神文化的发展看,一方面是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创造,另一方面 是后一代的文化总是从前一代、前几代的文化里面继承一些成分。这继承中,必 然要引用前代若干具体的资料,以说明新的文化意义,这就是典型的“用典”了, 若用刘勰的话来说,文学的发展离不开“通变”两个字,“变”是根据现实状况 提出新主张、写出新篇章,这是对古之变;“通”就是要学习古典,熟悉古典, 吸收古典,使“变”建立在“通”的基础上。那么在这“通变”中,“用典”也 就自然成为创造中重要的环节了 更重要的一点是,各个时代的社会文化情况不同,士人崇尚的风气不同,这又区 别出“用典”的多少、好坏等。为什么到了宋代,会出现黄庭坚为首的“江西诗 派”,把“用典”推到极端,提出“夺胎换骨”和“字字有来处”的主张呢?这 就与宋代士人推崇的风气有关。他们更看重书本,而看轻了生活,或者说从现实 逃向书本领域。黄庭坚生活的时代,现实社会问题堆积如山,如与北方民族矛盾 己经十分严重,内部纷争不断,而他们觉得他们面对的现实问题解决不了,他们 逃向书本是他们与现实矛盾无法协调的产物。这样,黄庭坚看重的是杜甫和韩愈 的诗“字字有来处
广东省肇庆市 2016 届高三第二次统测(期末)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 10 页,18 小题,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用典,也叫用事,是指人们在行文中引用(或借用)前人的言论和事迹等表达想要 表达的意思。用典作为一种文学修辞,如刘勰所说的“据事以类义”、“援古以 证今”,其功能主要是使文辞更为含蓄和典雅。 中国古代用典修辞早就有之。在 20 世纪西方文论中,出现了“互文性”的说法, 它大体的意思是:一个文本不可能完全是自己的创造,一定是从别的文章中引用 了、化用了某些成分;或是明写,或是化在自己的文章中。其实这个说法与中国 古代的用典的意思差不多。用典变成了“互文性”,传统的文学修辞法变为现代 的文学修辞法。 那么,用典与社会文化有何联系呢? 首先,用典这种文学修辞方法与社会精神文化的生成过程密切相关,换句话说, 正是社会精神文化的不断生成导致了用典这种文学修辞。社会精神文化的最初的 生成可能是从民间到上层的,下层的百姓在劳动的实践中,由于有感受、有需要, 形成了最初的歌谣。历史已经证明,下层劳动者创作的歌谣,必然会被上层的士 人看中,于是拿过去加工,成为诗歌或其他作品。这种情况一代又一代这样持续 下来。而士人从下层劳动者那里“拿过来”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用典” 了,他们可能增加或减少一些字句,改变一些字句,或者师其意而不师其辞…… 这过程从广义上说,就是用典。中国士人加工、改造、整理过的最早的诗歌(如 《诗三百》),不断被后人“引用”或“化用”,创作成新的诗歌作品,这就更 是“用典”了。因此“用典”是精神文化生成过程的重要一环,也可以说,社会 精神文化的生成过程使“用典”成为一种文学修辞,“用典”是社会精神文化生 成的产物。 其次,再从社会精神文化的发展看,一方面是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创造,另一方面 是后一代的文化总是从前一代、前几代的文化里面继承一些成分。这继承中,必 然要引用前代若干具体的资料,以说明新的文化意义,这就是典型的“用典”了。 若用刘勰的话来说,文学的发展离不开“通变”两个字,“变”是根据现实状况 提出新主张、写出新篇章,这是对古之变;“通”就是要学习古典,熟悉古典, 吸收古典,使“变”建立在“通”的基础上。那么在这“通变”中,“用典”也 就自然成为创造中重要的环节了。 更重要的一点是,各个时代的社会文化情况不同,士人崇尚的风气不同,这又区 别出“用典”的多少、好坏等。为什么到了宋代,会出现黄庭坚为首的“江西诗 派”,把“用典”推到极端,提出“夺胎换骨”和“字字有来处”的主张呢?这 就与宋代士人推崇的风气有关。他们更看重书本,而看轻了生活,或者说从现实 逃向书本领域。黄庭坚生活的时代,现实社会问题堆积如山,如与北方民族矛盾 已经十分严重,内部纷争不断,而他们觉得他们面对的现实问题解决不了,他们 逃向书本是他们与现实矛盾无法协调的产物。这样,黄庭坚看重的是杜甫和韩愈 的诗“字字有来处
以上所述,说明了文学修辞中的用典的种种情况,其最深根源仍然在社会文化中。 我们不能离开社会文化的状况孤立地来理解文学修辞中的种种问题。 (摘编自童庆炳《社 会文化对文学修辞的影响》) 1.下列关于“用典”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典作为一种文学修辞,是指人们在行文中引用(或借用)前人的言论和事迹 等表达想要表达的意思,亦即刘勰所说的“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 B.在中国,用典修辞早已有之,然而在西方,直到上个世纪才出现,比中国晚 了很多。 C.用典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引用,直接引用前人言论和事迹,一种是化用, 把前人言论和事迹化在自己的诗文里 D.西方文论中所说的“互文性”,指从别的文章中引用了、化用了某些成分, 其意思与中国古代的用典相似。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历史已经证明,下层劳动者创作的歌谣,必然会被上层的士人看中,拿过去 加工,从而成为诗歌或其他作品,所以,士人的创作就是不断加工、改造、整理 的过程。 B.《诗经》不断被后人“引用”或“化用”,创作成新的诗歌作品,这也说明 了用典是社会精神文化生成的产物。 C.“江西诗派”把“用典”推到极端,提出“夺胎换骨”和“字字有来处”的 主张,这与宋代士人崇尚重书本、轻生活的风气有关。 社会精神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继承和创造,而且二者密切相关,继承是创造的 基础,创造是继承的变化发展;这当中“用典”是重要环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士人之所以逃向书本,是因为他们生活的时代现实社会问题很多,而且 他们觉得他们面对的现实问题无法解决 B.“用典”这种文学修辞与社会文化渊源很深,与社会精神文化的生成、发展, 与各时代不同的社会风气及士人崇尚的不同风气密切相关。 C.“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这句诗中的“塞上长城”是化用南 朝大将檀道济被宋文帝冤杀时所说的“乃坏汝万里长城”一语,这就是用典,委 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 D.用典是一种重要的文学修辞,在文学创作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也引起了中 外文论家的重视,所以文学创作应多用 典。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 题 孙永,字曼叔,世为赵人,徙长社。年十岁而孤,祖给事中冲,列为子行,荫将 作监主簿,肄业西学,群试常第一。冲戒之曰:“洛阳英隽所萃,汝年少,不宜 多上人。”自是不复试。冲卒,丧除,复列为孙,换试衔,擢进士第,调襄城尉 宜城令,至太常博士。御史中丞贾黯荐为御史,以母老不就。韩琦读其诗,叹誉 之,引为诸王府侍读
以上所述,说明了文学修辞中的用典的种种情况,其最深根源仍然在社会文化中。 我们不能离开社会文化的状况孤立地来理解文学修辞中的种种问题。 (摘编自童庆炳《社 会文化对文学修辞的影响》) 1.下列关于“用典”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典作为一种文学修辞, 是指人们在行文中引用(或借用)前人的言论和事迹 等表达想要表达的意思,亦即刘勰所说的“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 B.在中国,用典修辞早已有之,然而在西方,直到上个世纪才出现,比中国晚 了很多。 C.用典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引用,直接引用前人言论和事迹,一种是化用, 把前人言论和事迹化在自己的诗文里。 D.西方文论中所说的“互文性”,指从别的文章中引用了、化用了某些成分, 其意思与中国古代的用典相似。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历史已经证明,下层劳动者创作的歌谣,必然会被上层的士人看中,拿过去 加工,从而成为诗歌或其他作品,所以,士人的创作就是不断加工、改造、整理 的过程。 B.《诗经》不断被后人“引用”或“化用”,创作成新的诗歌作品,这也说明 了用典是社会精神文化生成的产物。 C.“江西诗派”把“用典”推到极端,提出“夺胎换骨”和“字字有来处”的 主张,这与宋代士人崇尚重书本、轻生活的风气有关。 D.社会精神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继承和创造,而且二者密切相关,继承是创造的 基础,创造是继承的变化发展;这当中“用典”是重要环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士人之所以逃向书本,是因为他们生活的时代现实社会问题很多,而且 他们觉得他们面对的现实问题无法解决。 B.“用典”这种文学修辞与社会文化渊源很深,与社会精神文化的生成、发展, 与各时代不同的社会风气及士人崇尚的不同风气密切相关。 C.“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这句诗中的“塞上长城”是化用南 朝大将檀道济被宋文帝冤杀时所说的“乃坏汝万里长城”一语,这就是用典,委 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 D.用典是一种重要的文学修辞,在文学创作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也引起了中 外文论家的重视,所以文学创作应多用 典。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孙永,字曼叔,世为赵人,徙长社。年十岁而孤,祖给事中冲,列为子行,荫将 作监主簿,肄业西学,群试常第一。冲戒之曰:“洛阳英隽所萃,汝年少,不宜 多上人。”自是不复试。冲卒,丧除,复列为孙,换试衔,擢进士第,调襄城尉、 宜城令,至太常博士。御史中丞贾黯荐为御史,以母老不就。韩琦读其诗,叹誉 之,引为诸王府侍读
加龙图阁直学士、知秦州。王韶以布衣入幕府,建取熙河策,永折之曰:“边陲 方安静,无故骚动,恐变生不测。”会新筑刘家堡失利,众请戮偏裨以塞责。永 曰:“居敌必争之地,军孤援绝,兵法所谓不得而守者也。尤人以自免,于我安 ?”竟用是降天章阁待制、知和州。 时仓法峻密,庾吏受百钱,则黥为卒,府史亦如之。神宗问:“此法既下,吏尚 为奸乎?”对曰:“强盗罪死,犯者犹众,况配隶邪?使人畏法而不革心,虽在 府史,臣亦不敢必其无犯也。”议复肉刑,事下永。永奏曰:“刻人肌肤,深害 仁政,汉文帝所不忍,陛下忍之乎?”神宗曰:“事固未决,待卿始定耳。”不 果行。 入判将作,进端明殿学士。病不能朝,神宗遣上医调视,六命近侍问安否,至虚 枢密位以待。辞去益力,提举崇福宫。逾年,起知陈州,徙颍昌。永裕起陵,许、 汝当运粟数十万斛于陵下,调民牛数万,永请而免。元祐元年,迁吏部,又属疾 改资政殿学土兼侍读,提举中太一宫,未拜而卒,年六十八。赠银青光禄大夫, 赙金帛二千,谥曰康简。 永外和内劲论议常持平不求诡异事或悖于理虽逼以势亦不为屈未尝以矫亢形于 色辞与人交终身无怨仇。范纯仁、苏颂皆称之为国器。 (节选自《宋史·孙永传》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永外和内劲/论议常持平/不求诡异事/或悖于理/虽逼以势/亦不为屈/未尝以 矫亢形于色辞/与人交/终身无怨仇 B.永外和内劲/论议常持平/不求诡异事/或悖于理/虽逼以势/亦不为屈/未尝以 矫亢形/于色辞与人交/终身无怨仇 C.永外和内劲/论议常持平/不求诡异/事或悖于理/虽逼以势/亦不为屈/未尝以 矫亢形于色辞/与人交/终身无怨仇 D.永外和内劲/论议常持平/不求诡异/事或悖于理/虽逼以势亦不为屈/未尝以矫 亢形于色辞/与人交终身/无怨仇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擢进士第”意为考中进士,其中的“擢”有提拔,拔选意,往往指提升官 职。与“擢”意思相同的还有“陟”、“迁”“起”等词。 B.“则黥为卒”中的“黥”是古代的一种刑法,一般是用刀刺刻犯人的面额, 再涂上墨,也叫“墨刑”、“刺字 C.“众请戮偏裨以塞责”中的“偏裨”指偏将,裨将,是将佐的通称。古代佐 助大将的将领称偏裨,亦称副将 D.“赠银青光禄大夫”中的“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追授给 死者的一种官职或称号,也称追赠;其余还有赠官、赠典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永在小学进修学业,考试常常取得第一名,祖父告诫他要谦逊,他从此不 再参加此 类考试,直到祖父去世服丧完毕更换了考试名衔,考中进士。 B.孙永被加任龙图阁直学士、知秦州,他上奏折反对王韶提出的攻取熙河的计 策,后来 又因为这件事降为天章阁待制、知和州。 C.孙永不赞同黥面等肉刑。他认为让人畏惧法令而不革除私心,即使是府吏, 也不敢保
加龙图阁直学士、知秦州。王韶以布衣入幕府,建取熙河策,永折之曰:“边陲 方安静,无故骚动,恐变生不测。”会新筑刘家堡失利,众请戮偏裨以塞责。永 曰:“居敌必争之地,军孤援绝,兵法所谓不得而守者也。尤人以自免,于我安 乎?”竟用是降天章阁待制、知和州。 时仓法峻密,庾吏受百钱,则黥为卒,府史亦如之。神宗问:“此法既下,吏尚 为奸乎?”对曰:“强盗罪死,犯者犹众,况配隶邪?使人畏法而不革心,虽在 府史,臣亦不敢必其无犯也。”议复肉刑,事下永。永奏曰:“刻人肌肤,深害 仁政,汉文帝所不忍,陛下忍之乎?”神宗曰:“事固未决,待卿始定耳。”不 果行。 入判将作,进端明殿学士。病不能朝,神宗遣上医调视,六命近侍问安否,至虚 枢密位以待。辞去益力,提举崇福宫。逾年,起知陈州,徙颍昌。永裕起陵,许、 汝当运粟数十万斛于陵下,调民牛数万,永请而免。元祐元年,迁吏部,又属疾, 改资政殿学士兼侍读,提举中太一宫,未拜而卒,年六十八。赠银青光禄大夫, 赙金帛二千,谥曰康简。 永外和内劲论议常持平不求诡异事或悖于理虽逼以势亦不为屈未尝以矫亢形于 色辞与人交终身无怨仇。范纯仁、苏颂皆称之为国器。 (节选自《宋史·孙永传》)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永外和内劲/论议常持平/不求诡异事/或悖于理/虽逼以势/亦不为屈/未尝以 矫亢形于色辞/与人交/终身无怨仇 B.永外和内劲/论议常持平/不求诡异事/或悖于理/虽逼以势/亦不为屈/未尝以 矫亢形/于色辞与人交/终身无怨仇 C.永外和内劲/论议常持平/不求诡异/事或悖于理/虽逼以势/亦不为屈/未尝以 矫亢形于色辞/与人交/终身无怨仇 D.永外和内劲/论议常持平/不求诡异/事或悖于理/虽逼以势亦不为屈/未尝以矫 亢形于色辞/与人交终身/无怨仇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擢进士第”意为考中进士,其中的“擢”有提拔,拔选意,往往指提升官 职。与“擢”意思相同的还有“陟”、“迁”“起”等词。 B.“则黥为卒”中的“黥”是古代的一种刑法,一般是用刀刺刻犯人的面额, 再涂上墨,也叫“墨刑”、“刺字”等。 C.“众请戮偏裨以塞责”中的“偏裨”指偏将,裨将,是将佐的通称。古代佐 助大将的将领称偏裨,亦称副将。 D.“赠银青光禄大夫”中的“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追授给 死者的一种官职或称号,也称追赠;其余还有赠官、赠典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孙永在小学进修学业,考试常常取得第一名,祖父告诫他要谦逊,他从此不 再参加此 类考试,直到祖父去世服丧完毕更换了考试名衔,考中进士。 B.孙永被加任龙图阁直学士、知秦州,他上奏折反对王韶提出的攻取熙河的计 策,后来 又因为这件事降为天章阁待制、知和州。 C.孙永不赞同黥面等肉刑。他认为让人畏惧法令而不革除私心,即使是府吏, 也不敢保
证他一定不会犯法。而刻坏人的肌肤,对仁政有很深的损害。 D.孙永对朝政大事常持论公平,颇受神宗看重。他病重不能上朝,神宗派遣最 髙明的医生前去调治,又六次命身边侍从去问安,并虚位以待。范存仁和苏颂都 称赞他有治国之才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居敌必争之地,军孤援绝,兵法所谓不得而守者也。尤人以自免,于我安 乎? (2)永裕起陵,许、汝当运粟数十万斛于陵下,调民牛数万,永请而免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注】①齐山:在今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东南,作者此时被贬任池州。②牛山 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晏子春秋》内篇记载齐景公游牛山,北望齐国都城, 长叹流泪,为自己百年之后离开这世界而悲哀。 8.此诗首联与杜甫《登高》颔联相比,所描述的秋景对全诗情感抒发有什么不 同的作用?请作简要分析。(5分) 9.有人评论杜牧此诗“语虽达观而意含抑郁”,你认可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诗 歌内容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辛弃疾在他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词中以 ”两句写阵前的鏖战场景,充满豪 (2)李白在《蜀道难》中以写鸟兽都不易通过来反衬蜀道之高险难行的两句 是 (3)苏轼在《赤壁赋》中写明月初升并对游人似依恋有情的两句 是 乙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 雪夜来客
证他一定不会犯法。而刻坏人的肌肤,对仁政有很深的损害。 D.孙永对朝政大事常持论公平,颇受神宗看重。他病重不能上朝,神宗派遣最 高明的医生前去调治,又六次命身边侍从去问安,并虚位以待。范存仁和苏颂都 称赞他有治国之才。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居敌必争之地,军孤援绝,兵法所谓不得而守者也。尤人以自免,于我安 乎? (2)永裕起陵,许、汝当运粟数十万斛于陵下,调民牛数万,永请而免。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九日齐山①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②何必独沾衣。 【注】①齐山:在今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东南,作者此时被贬任池州。②牛山: 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晏子春秋》内篇记载齐景公游牛山,北望齐国都城, 长叹流泪,为自己百年之后离开这世界而悲哀。 8.此诗首联与杜甫《登高》颔联相比,所描述的秋景对全诗情感抒发有什么不 同的作用?请作简要分析。(5 分) 9.有人评论杜牧此诗“语虽达观而意含抑郁”,你认可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诗 歌内容作简要分析。(6 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辛弃疾在他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词中以 “ , ”两句写阵前的鏖战场景,充满豪 气。 (2)李白在《蜀道难》中以写鸟兽都不易通过来反衬蜀道之高险难行的两句 是: , 。 (3)苏轼在《赤壁赋》中写明月初升并对游人似依恋有情的两句 是: , 。 乙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雪夜来客
冯骥才 听,有人敲门。”我说。 这时候哪会有人来,是风吹得门响。”妻子在灯下做针线活,连头也 没抬。 我细听,外边阵阵寒风呼呼穿过小院,只有风儿把雪粒抛打在窗玻璃上 的沙沙声,掀动蒙盖煤筐的冻硬的塑料布的哗哗啦啦声,再有便是屋顶上那几株 老槐树枝丫穿插的树冠,在髙高的空间摇曳时发出的嘎嘎欲折的磨擦声了……谁 会来呢?在这个人们很少往来的岁月里,又是暴风雪之夜,我这两间低矮的小屋, 快给四外渐渐加厚的冰冷的积雪埋没了。此刻,几乎绝对只有我和妻子默默相对。 咚!咚!咚! 不 我要说确实有人敲门 妻子已撂下活计,到院里去开门。我跟出去。在那个充满意外的时代, 我担心意外。 大门打开。竟是我的老朋友! 我同他紧紧拥抱一起。我的下巴在他的肩膀上颤抖着 “你……怎么会……你给放出来了?” 他没答话。我松开臂膀,望着他。只见他嘴角痉挛似的抽动,眼里射出一种 强烈的情绪。看来,这个粗豪爽直、一向心里搁不住话的人,一准要把他的事全 倒出来了。谁料到,他忽然停顿一下,竟把这情绪收敛住,手一摆: 先给我弄点吃的,我好冷,好饿!” 呵一一好!”我和妻子真是异口同声,同时说出这个“好”字,跟着我们 就忙开了 家里只有晩饭剩下的两个馍馍和一点白菜丝儿,赶紧热好端上来。妻子从床下的 纸盒里翻出久存而没舍得吃掉的一听沙丁鱼罐头,打开放在桌上。我拉开所有抽 屉柜门,恨不得搜出山珍海味来,但被抄过的家像战后一样艰难!经过一番紧张 的搜索,只找到一个松花蛋,一点木耳的碎屑,一小束发黄并变脆的粉丝,再有 便是从一个瓶底“磕”下来的几颗黏乎乎的小虾干了… 眼瞪着凑合起来的五颜六色的饭菜,老朋友真诚道谢后便急不可待地抓起碗筷, 狼吞虎咽起来… “听说你爱人曾经……”我急着要把自己知道的情况说出来 发现他的眼神不对劲,妻子忙把话岔开: “年前,我在百货大楼前还看见嫂子呢!” 谁知老朋友听了,毫无所动。他带着苦笑和凄情摇了摇头,声调降到最 低 “不,你不会看见她了…” 怎么?他爱人死了,还是同他离婚而远走高飞了?反正他的家庭已经破 碎,剩下孤单单的自己,那么他从哪儿来,到哪儿去? 时,我和妻子不知该说什么,茫然无措地望着他,仿佛等待他把自己 那非同寻常的遭遇说出来 然而,他只是把大手一摆,好像把聚拢在面上的愁云拨开,提高声调问是否有酒, 话里有种大口痛饮、一醉方休的渴望 接过妻子取来的酒,他邀我与妻子一起喝酒。当酒杯一拿起来,我感觉,我们三 人心中都涌起一种患难中老友相逢热烘烘、说不出是甜是苦的情感。碰杯前的刹 那,我止不住说:
冯骥才 “听,有人敲门。”我说。 “这时候哪会有人来,是风吹得门响。”妻子在灯下做针线活,连头也 没抬。 我细听,外边阵阵寒风呼呼穿过小院,只有风儿把雪粒抛打在窗玻璃上 的沙沙声,掀动蒙盖煤筐的冻硬的塑料布的哗哗啦啦声,再有便是屋顶上那几株 老槐树枝丫穿插的树冠,在高高的空间摇曳时发出的嘎嘎欲折的磨擦声了……谁 会来呢?在这个人们很少往来的岁月里,又是暴风雪之夜,我这两间低矮的小屋, 快给四外渐渐加厚的冰冷的积雪埋没了。此刻,几乎绝对只有我和妻子默默相对。 咚!咚!咚! “不——”我要说确实有人敲门。 妻子已撂下活计,到院里去开门。我跟出去。在那个充满意外的时代, 我担心意外。 大门打开。竟是我的老朋友! 我同他紧紧拥抱一起。我的下巴在他的肩膀上颤抖着: “你……怎么会……你给放出来了?” 他没答话。我松开臂膀,望着他。只见他嘴角痉挛似的抽动,眼里射出一种 强烈的情绪。看来,这个粗豪爽直、一向心里搁不住话的人,一准要把他的事全 倒出来了。谁料到,他忽然停顿一下,竟把这情绪收敛住,手一摆: “先给我弄点吃的,我好冷,好饿!” “呵——好!”我和妻子真是异口同声,同时说出这个“好”字,跟着我们 就忙开了—— 家里只有晚饭剩下的两个馍馍和一点白菜丝儿,赶紧热好端上来。妻子从床下的 纸盒里翻出久存而没舍得吃掉的一听沙丁鱼罐头,打开放在桌上。我拉开所有抽 屉柜门,恨不得搜出山珍海味来,但被抄过的家像战后一样艰难!经过一番紧张 的搜索,只找到一个松花蛋,一点木耳的碎屑,一小束发黄并变脆的粉丝,再有 便是从一个瓶底“磕”下来的几颗黏乎乎的小虾干了…… 眼瞪着凑合起来的五颜六色的饭菜,老朋友真诚道谢后便急不可待地抓起碗筷, 狼吞虎咽起来…… “听说你爱人曾经……”我急着要把自己知道的情况说出来。 发现他的眼神不对劲,妻子忙把话岔开: “年前,我在百货大楼前还看见嫂子呢!” 谁知老朋友听了,毫无所动。他带着苦笑和凄情摇了摇头,声调降到最 低: “不,你不会看见她了……” 怎么?他爱人死了,还是同他离婚而远走高飞了?反正他的家庭已经破 碎,剩下孤单单的自己,那么他从哪儿来,到哪儿去? 一时,我和妻子不知该说什么,茫然无措地望着他,仿佛等待他把自己 那非同寻常的遭遇说出来。 然而,他只是把大手一摆,好像把聚拢在面上的愁云拨开,提高声调问是否有酒, 话里有种大口痛饮、一醉方休的渴望。 接过妻子取来的酒,他邀我与妻子一起喝酒。当酒杯一拿起来,我感觉,我们三 人心中都涌起一种患难中老友相逢热烘烘、说不出是甜是苦的情感。碰杯前的刹 那,我止不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