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肇庆市2017届高三毕业班第三次统测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丑与喜剧 喜剧与丑有着不解之缘。在喜剧发展史上,丑始终被作为喜剧不可缺少的重要因 素贯穿于喜剧进程中。这是基于人类对美丑辩证关系的科学理解。正像法国著名 作家维克多·雨果说的:“滑稽丑怪作为崇高优美的配角和对照。”“丑就在美 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髙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 一般而言,丑总是与美相伴相随,相比较而存在,孤立的、纯粹的丑无疑并不具 备审美价值,而当它以无害的感性形式进入喜剧世界,即被赋予积极的审美价值 这是因为喜剧是以笑的手段去否定生活中的丑,褒扬美的艺术,是“将那无价值 的撕破给人看”。喜剧的笑是通过丑获得的,其中包括恶的丑和善的丑。一张丑 怪的面孔,一个笨拙的动作,一种狼狈的姿态,一个愚蠢的字眼……都会产生滑 稽感,贏得笑声,激起喜剧愉悦。 喜剧的“主角”是丑,这在传统喜剧创作中是显而易见的,《秋江》中的老艄公, 开的是“螃蟹脸”,笑纹如网;《十五贯》中娄阿鼠的鼻子上涂成白色小鼠,两 片膏药皮挂在太阳穴上。丑而有趣,丑而滑稽。 喜剧主角的丑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内在外在都丑的作为旧制度、旧势力代表的 丑类,例如贪官污吏、劣绅恶棍、腐儒蠹禄等等。喜剧并不表现他们如何作恶、 如何残害百姓,而是将其置于可笑的历史“小丑”的位置上,展示其可笑的“自 炫为美”,装模作样的滑稽,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不自量力。艺术家在勾勒其丑态 时是嘲笑、鞭挞、讥刺他们。这些丑类不唯因了艺术刻划而成为审美的对象,而 且其最终“竹篮打水一场空”一愚蠢的妄想破灭,也从另一面证实了美对丑的摧 毁、美对丑的胜利。人类得以“偷快地和自己的过去诀别”。一类是外在、表面 丑,而内在美。丑的表象使其本质的美更加楚楚动人。《巴黎圣母院》中面目难 看的敲钟人卡西莫多真诚地同情受难的姑娘。《七品芝麻官》中的唐知县八字眉、 三角眼、胖乎乎呆墩墩,既丑又滑稽,但他刚正不阿,勇斗权贵。喜剧在勾勒善 和美时,着重发掘其特殊的方式和常人常理的矛盾,以丑衬美,揭示他们可爱可 笑的天真、自由、大智若愚的精神气质,从而写出令人喷饭的滑稽美。观众由此 引发的笑带着亲切感、契合感。另一类丑准确地说,是“乖讹”一-不相称、不协 调。在此,人物和场景并无杂乱、破败或其他碍目的丑、难看,人物在道德上也 无好坏评定,然而就是“不对劲”:角色和场景不相称,对话和心理相悖离,情 节和观众期望相反,喜剧进程在奇特中完成,巨大的反差产生趣味,从而激起观 赏者的笑声。 喜剧的丑是笑的魔方,由对丑的漫画式勾勒,完成对社会历史的规律的揭示,而 观众获得富有启示性的审美愉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喜剧发展史上,丑之所以成为贯穿喜剧进程的重要因素,源于人类对美丑 辩证关系的科学理解。 B.喜剧是笑的艺术,而喜剧的笑是通过丑获得,或是一张丑怪的面孔,一个笨 拙的动作,或是一种狼狈的姿态,一个愚蠢的字眼 C.一般而言,丑总是与美相伴相随,喜剧总是以丑衬美,揭示人物可爱可笑的 天真、自由、大智若愚的精神气质,从而写出令人喷饭的滑稽美
广东省肇庆市 2017 届高三毕业班第三次统测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一、 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丑与喜剧 喜剧与丑有着不解之缘。在喜剧发展史上,丑始终被作为喜剧不可缺少的重要因 素贯穿于喜剧进程中。这是基于人类对美丑辩证关系的科学理解。正像法国著名 作家维克多•雨果说的:“滑稽丑怪作为崇高优美的配角和对照。”“丑就在美 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 一般而言,丑总是与美相伴相随,相比较而存在,孤立的、纯粹的丑无疑并不具 备审美价值,而当它以无害的感性形式进入喜剧世界,即被赋予积极的审美价值。 这是因为喜剧是以笑的手段去否定生活中的丑,褒扬美的艺术,是“将那无价值 的撕破给人看”。喜剧的笑是通过丑获得的,其中包括恶的丑和善的丑。一张丑 怪的面孔,一个笨拙的动作,一种狼狈的姿态,一个愚蠢的字眼……都会产生滑 稽感,赢得笑声,激起喜剧愉悦。 喜剧的“主角”是丑,这在传统喜剧创作中是显而易见的,《秋江》中的老艄公, 开的是“螃蟹脸”,笑纹如网;《十五贯》中娄阿鼠的鼻子上涂成白色小鼠,两 片膏药皮挂在太阳穴上。丑而有趣,丑而滑稽。 喜剧主角的丑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内在外在都丑的作为旧制度、旧势力代表的 丑类,例如贪官污吏、劣绅恶棍、腐儒蠹禄等等。喜剧并不表现他们如何作恶、 如何残害百姓,而是将其置于可笑的历史“小丑”的位置上,展示其可笑的“自 炫为美”,装模作样的滑稽,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不自量力。艺术家在勾勒其丑态 时是嘲笑、鞭挞、讥刺他们。这些丑类不唯因了艺术刻划而成为审美的对象,而 且其最终“竹篮打水一场空”--愚蠢的妄想破灭,也从另一面证实了美对丑的摧 毁、美对丑的胜利。人类得以“愉快地和自己的过去诀别”。一类是外在、表面 丑,而内在美。丑的表象使其本质的美更加楚楚动人。《巴黎圣母院》中面目难 看的敲钟人卡西莫多真诚地同情受难的姑娘。《七品芝麻官》中的唐知县八字眉、 三角眼、胖乎乎呆墩墩,既丑又滑稽,但他刚正不阿,勇斗权贵。喜剧在勾勒善 和美时,着重发掘其特殊的方式和常人常理的矛盾,以丑衬美,揭示他们可爱可 笑的天真、自由、大智若愚的精神气质,从而写出令人喷饭的滑稽美。观众由此 引发的笑带着亲切感、契合感。另一类丑准确地说,是“乖讹”--不相称、不协 调。在此,人物和场景并无杂乱、破败或其他碍目的丑、难看,人物在道德上也 无好坏评定,然而就是“不对劲”:角色和场景不相称,对话和心理相悖离,情 节和观众期望相反,喜剧进程在奇特中完成,巨大的反差产生趣味,从而激起观 赏者的笑声。 喜剧的丑是笑的魔方,由对丑的漫画式勾勒,完成对社会历史的规律的揭示,而 观众获得富有启示性的审美愉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喜剧发展史上,丑之所以成为贯穿喜剧进程的重要因素,源于人类对美丑 辩证关系的科学理解。 B.喜剧是笑的艺术,而喜剧的笑是通过丑获得,或是一张丑怪的面孔,一个笨 拙的动作,或是一种狼狈的姿态,一个愚蠢的字眼。 C.一般而言,丑总是与美相伴相随,喜剧总是以丑衬美,揭示人物可爱可笑的 天真、自由、大智若愚的精神气质,从而写出令人喷饭的滑稽美
D.对于贪官污吏、劣绅恶棍、腐儒蠹禄这些丑角,喜剧只是展示其可笑的“自 炫为美”,装模作样的滑稽,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不自量力,而不表现他们如何作 恶、如何残害百姓。 2.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说:“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 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表明他对美丑辩证关系的认识 是科学的。 B.《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卡西莫多虽然长相丑陋,但心灵美好,在外在丑 的映衬下,他的内在美更加突出感人。 C.所谓“乖讹”具体指的是角色和场景不相称,对话和心理相悖离,情节和观 众期望相反等 D.文章主要运用了举例、对比的论证方法,通过《秋江》中的老艄公、《十五 贯》中娄阿鼠、《七品芝麻官》中的唐知县等例子,通过“美与丑”的对比,有 力地证明了自己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作为旧制度、旧势力代表的丑类,喜剧通过他们妄想的最终破灭,表明美 对丑的摧毁、美对丑的胜利。 B.喜剧丑角滑稽可笑的行为,常常引人发笑,而观众的笑声中带着亲切感、契 合感 C.《七品芝麻官》中的唐知县八字眉、三角眼、胖乎乎呆墩墩,作品在刻画他 的形象时,进行了漫画式的勾勒,进行了夸大、变形。 D.喜剧主角的丑虽然各具特点,但它们也有共同之处,就是丑而有趣,丑而滑 稽,使观众从中获得审美的愉悦 1.C(喜剧“揭示人物可爱可笑的天真、自由、大智若愚的精神气质”是在勾勒 善和美时。) 2.D(本文没有将美与丑进行对比。将美与丑进行对比的是喜剧 3.B(“观众的笑声中带着亲切感、契合感”是对外在、表面丑,而内在美的人 物形象。)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我是谁的妈 闫玲月 张老太最近总是爱忘事,本来在炒菜,接个电话就忘记了,直到满屋子油烟味, 她才慌忙往厨房跑。两岁的孙女要吃樱桃,张老太怕樱桃酸,打算放点白糖,却 错将咸盐当了白糖,结果孙女刚吃进嘴里就哇哇大哭。 柳娜将这些告诉了老公大旺:“你妈怎么整天丢了魂儿似的?该不是得了老年痴 呆吧?”大旺细想母亲最近的状态,每天总说脑袋发沉睡不醒、眼睛睁不开,还 问他们一些奇怪的问题,比如大旺昨天明明在家里,母亲非问他去哪儿出差了。 刚吃完饭,母亲又问吃的啥。大旺越想越怕,决定带母亲去医院检查一下身体。 大旺不断在心里祷告,老天爷,求你了,千万不要让老太太得啥大病啊,我一个 工薪族,可没钱救亲妈。 诊断结果出来了,医生说:“主要是脑血管堵塞,脑梗塞是常见的老年病,尽量 治疗控制发展吧。”大旺急切地插话问:“要是严重会发展到什么程度?”医生 说:“严重的话就是老年痴呆症。这个病怕受刺激,做儿女的平时要多体谅老 人。”大旺的眼前马上现出一幅画面:母亲流着口水,神情呆滞,不认识任何人
D.对于贪官污吏、劣绅恶棍、腐儒蠹禄这些丑角,喜剧只是展示其可笑的“自 炫为美”,装模作样的滑稽,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不自量力,而不表现他们如何作 恶、如何残害百姓。 2.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说:“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 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表明他对美丑辩证关系的认识 是科学的。 B.《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卡西莫多虽然长相丑陋,但心灵美好,在外在丑 的映衬下,他的内在美更加突出感人。 C.所谓“乖讹”具体指的是角色和场景不相称,对话和心理相悖离,情节和观 众期望相反等。 D.文章主要运用了举例、对比的论证方法,通过《秋江》中的老艄公、《十五 贯》中娄阿鼠、《七品芝麻官》中的唐知县等例子,通过“美与丑”的对比,有 力地证明了自己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作为旧制度、旧势力代表的丑类,喜剧通过他们妄想的最终破灭,表明美 对丑的摧毁、美对丑的胜利。 B.喜剧丑角滑稽可笑的行为,常常引人发笑,而观众的笑声中带着亲切感、契 合感。 C.《七品芝麻官》中的唐知县八字眉、三角眼、胖乎乎呆墩墩,作品在刻画他 的形象时,进行了漫画式的勾勒,进行了夸大、变形。 D.喜剧主角的丑虽然各具特点,但它们也有共同之处,就是丑而有趣,丑而滑 稽,使观众从中获得审美的愉悦。 1.C(喜剧“揭示人物可爱可笑的天真、自由、大智若愚的精神气质”是在勾勒 善和美时。) 2.D(本文没有将美与丑进行对比。将美与丑进行对比的是喜剧。) 3.B(“观众的笑声中带着亲切感、契合感”是对外在、表面丑,而内在美的人 物形象。)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我是谁的妈 闫玲月 张老太最近总是爱忘事,本来在炒菜,接个电话就忘记了,直到满屋子油烟味, 她才慌忙往厨房跑。两岁的孙女要吃樱桃,张老太怕樱桃酸,打算放点白糖,却 错将咸盐当了白糖,结果孙女刚吃进嘴里就哇哇大哭。 柳娜将这些告诉了老公大旺:“你妈怎么整天丢了魂儿似的?该不是得了老年痴 呆吧?”大旺细想母亲最近的状态,每天总说脑袋发沉睡不醒、眼睛睁不开,还 问他们一些奇怪的问题,比如大旺昨天明明在家里,母亲非问他去哪儿出差了。 刚吃完饭,母亲又问吃的啥。大旺越想越怕,决定带母亲去医院检查一下身体。 大旺不断在心里祷告,老天爷,求你了,千万不要让老太太得啥大病啊,我一个 工薪族,可没钱救亲妈。 诊断结果出来了,医生说:“主要是脑血管堵塞,脑梗塞是常见的老年病,尽量 治疗控制发展吧。”大旺急切地插话问:“要是严重会发展到什么程度?”医生 说:“严重的话就是老年痴呆症。这个病怕受刺激,做儿女的平时要多体谅老 人。”大旺的眼前马上现出一幅画面:母亲流着口水,神情呆滞,不认识任何人
大旺一脸愁容地将医生的话告诉了柳娜,柳娜当即揭下脸上的面膜,瞪圆一双杏 眼叫嚷:“我可不想伺候一个傻子!”大旺赶紧过来捂媳妇的嘴,但柳娜尖细的 嗓音还是从门缝钻进了张老太的耳朵里。 “不能帮带孙女也就算了,还要我伺候她,没门儿!快给你姐打电话,让她把你 妈弄走!”大旺的姐姐在外地,婆婆瘫痪在床需要她照顾。“这不好吧?”大旺 幽怨说到。柳娜可不答应了:“婆婆是妈,亲妈就不是妈了?凭什么要你一个人 管傻子妈?你快打电话,要不我和你离婚!” 听着房间里儿子媳妇吵闹,张老太心头憋得慌。她悄悄打开门,顺着楼梯走出去, 她不知要去哪儿,只想早点离开这个家。 张老太穿过一条又一条马路,红灯绿灯不停变换,有一次差点儿被一辆转弯的车 撞倒,司机骂了一句:“走路不长眼睛吗?”张老太路过一家菜市场,和她每天 去的那家很像,可卖菜的人都仿佛不认识她,张老太捏捏黄瓜摸摸西红柿,招来 卖菜的不满:“不买菜别乱动!” 她又继续走,被天桥下的一阵歌声吸引,停住了脚步。一个穿着破洞牛仔裤披着 长发的年轻人,弹着一把破吉他,忘情地唱着,脚边放着一只碗,里面躺着几枚 硬币。 张老太听不懂他唱的什么歌,年轻人的样子让她想流泪。年轻人的衬衫辨不清原 色,长发也好久没有清洗过,黏腻腻贴着额头。 “孩子,你怎么不回家?”张老太问他。年轻人停住弹唱,打量张老太一眼,反 问:“你怎么不回家?”张老太说:“我没有家。”年轻人说:“我也没家。 张老太走累了,坐在榕树下睡着了。醒来时发现身上多了一件外套,年轻人正凝 神注视她。年轻人说:“你长得像我妈。”张老太说:“好孩子,你就当我是你 的妈吧 年轻人吃馒头,掰一半给她,她也不嫌弃,两人相视一笑。每当年轻人弹唱,她 就坐在一旁静静地听,像一尊雕像。路人投来的钱币虽然不多,但也够他们吃饱 肚子的。张老太的内心平静如水,白天听唱歌,晚上睡到天桥下,数星星,看街 灯,听蝉鸣。 张老太不记得自己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她现在只有年轻人这个亲人, 她想让年轻人有件换洗的干净衬衫,于是离开年轻人,去寻找衬衫。 衬衫在一个女人手里,张老太伸手去拿,女人破口大骂:“哪里来的疯婆子?” 张老太的手被一个满脸堆笑的男人抓住,这个男人对女人道歉:“对不起,我妈 精神不太好。”女人白了他一眼,一扭一扭地走远了。这个男人拉住张老太说: “妈,你可让我找得好苦。”张老太看着他,不知所措。男人摇晃她胳膊说:“我 是你儿子呀。妈,跟我走吧。” 男人拿出一只金镯子,告诉张老太:“一会儿我将这只金手镯丢到地上,你看到 有人捡就说那是你的镯子,刚好想卖钱,到时候我出面做证,卖了钱咱们去饭店 吃大餐。”张老太木然地点着头。 金镯子被捡到三次,只有一次有人出钱买,男人得了钱,果真请张老太去饭店吃 大餐,还一口一个亲妈地叫着,张老太乐呵呵地答应着。连服务员都说张老太有 福气,养了这么一个孝子。 男人好吃好喝地供她,张老太乖乖听他的话,丢镯子卖镯子,直到有一天警察带 他们去派出所,张老太还搞不懂,警察为啥要抓她这个儿子。 通过审讯这个男人,警察知道了事情真相,要帮张老太找到自己的亲儿子。张老 太一脸茫然问警察:“他不是我儿子吗?那为啥待我那么好呢?”警察说:“大
大旺一脸愁容地将医生的话告诉了柳娜,柳娜当即揭下脸上的面膜,瞪圆一双杏 眼叫嚷:“我可不想伺候一个傻子!”大旺赶紧过来捂媳妇的嘴,但柳娜尖细的 嗓音还是从门缝钻进了张老太的耳朵里。 “不能帮带孙女也就算了,还要我伺候她,没门儿!快给你姐打电话,让她把你 妈弄走!”大旺的姐姐在外地,婆婆瘫痪在床需要她照顾。“这不好吧?”大旺 幽怨说到。柳娜可不答应了:“婆婆是妈,亲妈就不是妈了?凭什么要你一个人 管傻子妈?你快打电话,要不我和你离婚!” 听着房间里儿子媳妇吵闹,张老太心头憋得慌。她悄悄打开门,顺着楼梯走出去, 她不知要去哪儿,只想早点离开这个家。 张老太穿过一条又一条马路,红灯绿灯不停变换,有一次差点儿被一辆转弯的车 撞倒,司机骂了一句:“走路不长眼睛吗?”张老太路过一家菜市场,和她每天 去的那家很像,可卖菜的人都仿佛不认识她,张老太捏捏黄瓜摸摸西红柿,招来 卖菜的不满:“不买菜别乱动!” 她又继续走,被天桥下的一阵歌声吸引,停住了脚步。一个穿着破洞牛仔裤披着 长发的年轻人,弹着一把破吉他,忘情地唱着,脚边放着一只碗,里面躺着几枚 硬币。 张老太听不懂他唱的什么歌,年轻人的样子让她想流泪。年轻人的衬衫辨不清原 色,长发也好久没有清洗过,黏腻腻贴着额头。 “孩子,你怎么不回家?”张老太问他。年轻人停住弹唱,打量张老太一眼,反 问:“你怎么不回家?”张老太说:“我没有家。”年轻人说:“我也没家。” 张老太走累了,坐在榕树下睡着了。醒来时发现身上多了一件外套,年轻人正凝 神注视她。年轻人说:“你长得像我妈。”张老太说:“好孩子,你就当我是你 的妈吧。” 年轻人吃馒头,掰一半给她,她也不嫌弃,两人相视一笑。每当年轻人弹唱,她 就坐在一旁静静地听,像一尊雕像。路人投来的钱币虽然不多,但也够他们吃饱 肚子的。张老太的内心平静如水,白天听唱歌,晚上睡到天桥下,数星星,看街 灯,听蝉鸣。 张老太不记得自己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她现在只有年轻人这个亲人, 她想让年轻人有件换洗的干净衬衫,于是离开年轻人,去寻找衬衫。 衬衫在一个女人手里,张老太伸手去拿,女人破口大骂:“哪里来的疯婆子?” 张老太的手被一个满脸堆笑的男人抓住,这个男人对女人道歉:“对不起,我妈 精神不太好。”女人白了他一眼,一扭一扭地走远了。这个男人拉住张老太说: “妈,你可让我找得好苦。”张老太看着他,不知所措。男人摇晃她胳膊说:“我 是你儿子呀。妈,跟我走吧。” 男人拿出一只金镯子,告诉张老太:“一会儿我将这只金手镯丢到地上,你看到 有人捡就说那是你的镯子,刚好想卖钱,到时候我出面做证,卖了钱咱们去饭店 吃大餐。”张老太木然地点着头。 金镯子被捡到三次,只有一次有人出钱买,男人得了钱,果真请张老太去饭店吃 大餐,还一口一个亲妈地叫着,张老太乐呵呵地答应着。连服务员都说张老太有 福气,养了这么一个孝子。 男人好吃好喝地供她,张老太乖乖听他的话,丢镯子卖镯子,直到有一天警察带 他们去派出所,张老太还搞不懂,警察为啥要抓她这个儿子。 通过审讯这个男人,警察知道了事情真相,要帮张老太找到自己的亲儿子。张老 太一脸茫然问警察:“他不是我儿子吗?那为啥待我那么好呢?”警察说:“大
妈,他是骗子,在利用你啊。你儿子是谁?我马上打电话联系他。”张老太认真 思考了一会儿说:“我实在不记得我到底是谁的妈了,我只知道谁对我好。” (选自《小说月刊(上半月)》2015年05期,有删改)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欣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文中儿媳知晓张老太病情后对丈夫撒泼,对张老太恶语相向,与张老太女儿照 顾瘫痪在床的婆婆形成鲜明对比,作者那样写张老太儿媳,根本目的是凸显张老 太女儿的善良孝顺、有情有义 B.张老太与流浪汉的对话很值得品味。“我没有家”与“我也没有家”,相似的 言语传达出两者相同的无奈与苦涩,同时多少也折射出当今社会世态的炎凉与人 情的淡薄。 C.张老太精神岀现了问题,被儿媳称为“傻子妈”。在警察局,面对警察一再询 问,她“实在记不得我到底是谁的妈”的回答,印证了儿媳的预测是非常准确的 D.“我到底是谁的妈”,既是张老太的疑惑,也是本文对当今社会的发问。作者 把当今社会日益突出的老龄化问题推至读者面前,发人深思。 5.小说中张老太离家后先后认识了两个“儿子”一流浪汉与骗子,这两个“儿 子”存在着鲜明的可比性。请试从性格品质和对待张老太的态度表现两方面对他 们作简要分析。(5分) 6.小说最后,张老太说“我实在不记得我到底是谁的妈了”。有人认为她是患 了老人病真的不记得了,也有人说她是内心混乱而刻意回避问题,你赞成哪一种 观点?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6分) 4.B(A.“根本目的是凸显张老太女儿的善良孝顺、有情有义”错,根本目的是 为下文张老太离家出走创设条件,推动故事情节发展。C.“印证了儿媳的预测是 非常准确的”错,这句话既表现作者对张老太的可怜与同情,也是对其儿子儿媳 的鞭笞,更引发了读者的思考。D.“把当今社会日益突出的老龄化问题推至读者 面前”错,本文写作目的不是思考老龄化这一社会问题,而是物质社会中的情感 危机 5.①流浪汉内心善良,真心关心张老太。他为素不相识的张老太加衣,与张老 太分享来之不易的食物,这些都表明了他抱着善意关心张老太。②骗子狡诈伪善 视张老太为发财工具。他看到张老太精神有问题而冒充儿子,虽然好言相对,供 其好吃好喝,表面关心之下其实是讨得张老太欢心让她合伙骗人。(每答出一点 给2分,每点中性格品质、态度表现的概括1分,文本内容分析1分) 【解析】本题考査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鉴赏能力。人物形象鉴赏是高考小说 阅读的重中之重,鉴赏人物形象,首先,从作者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行动描写、 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入手,了解人物的外貌、行动、语言、心理等;其次, 揣摩人物形象,分析人物个性特征及形象的意义;再次,体悟作者的创作意图, 从作品主题和作者的情感倾向方面去分析人物 6.【示例一】答:赞成第一种观点。理由是:①张老太已经患上了脑血管堵塞, 需要妥善照顾,后来的流浪生活必会使她病情加重,失忆是情理中事;②张老太 为了流浪汉抢别人手中的衬衫,法律观念的缺失表明她已经糊涂;③张老太在骗 子哄骗下共同行骗而不自觉,是非原则的丧失也表明她的病情加重;④张老太 脸茫然问警察:“他不是我儿子吗?那为啥待我那么好呢?”表明她真的不记得 亲儿子而将骗子当作了自己的儿子。(答案由观点和理由组成,观点1分,理由 每点2分,满两点即可)
妈,他是骗子,在利用你啊。你儿子是谁?我马上打电话联系他。”张老太认真 思考了一会儿说:“我实在不记得我到底是谁的妈了,我只知道谁对我好。” (选自《小说月刊(上半月)》2015 年 05 期,有删改)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欣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文中儿媳知晓张老太病情后对丈夫撒泼,对张老太恶语相向,与张老太女儿照 顾瘫痪在床的婆婆形成鲜明对比,作者那样写张老太儿媳,根本目的是凸显张老 太女儿的善良孝顺、有情有义。 B.张老太与流浪汉的对话很值得品味。“我没有家”与“我也没有家”,相似的 言语传达出两者相同的无奈与苦涩,同时多少也折射出当今社会世态的炎凉与人 情的淡薄。 C.张老太精神出现了问题,被儿媳称为“傻子妈”。在警察局,面对警察一再询 问,她“实在记不得我到底是谁的妈”的回答,印证了儿媳的预测是非常准确的。 D.“我到底是谁的妈”,既是张老太的疑惑,也是本文对当今社会的发问。作者 把当今社会日益突出的老龄化问题推至读者面前,发人深思。 5.小说中张老太离家后先后认识了两个“儿子”--流浪汉与骗子,这两个“儿 子”存在着鲜明的可比性。请试从性格品质和对待张老太的态度表现两方面对他 们作简要分析。(5 分) 6.小说最后,张老太说“我实在不记得我到底是谁的妈了”。有人认为她是患 了老人病真的不记得了,也有人说她是内心混乱而刻意回避问题,你赞成哪一种 观点?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6 分) 4.B(A.“根本目的是凸显张老太女儿的善良孝顺、有情有义”错,根本目的是 为下文张老太离家出走创设条件,推动故事情节发展。C.“印证了儿媳的预测是 非常准确的”错,这句话既表现作者对张老太的可怜与同情,也是对其儿子儿媳 的鞭笞,更引发了读者的思考。D.“把当今社会日益突出的老龄化问题推至读者 面前”错,本文写作目的不是思考老龄化这一社会问题,而是物质社会中的情感 危机。 5.①流浪汉内心善良,真心关心张老太。他为素不相识的张老太加衣,与张老 太分享来之不易的食物,这些都表明了他抱着善意关心张老太。②骗子狡诈伪善, 视张老太为发财工具。他看到张老太精神有问题而冒充儿子,虽然好言相对,供 其好吃好喝,表面关心之下其实是讨得张老太欢心让她合伙骗人。(每答出一点 给 2 分,每点中性格品质、态度表现的概括 1 分,文本内容分析 1 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分析鉴赏能力。人物形象鉴赏是高考小说 阅读的重中之重,鉴赏人物形象,首先,从作者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行动描写、 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入手,了解人物的外貌、行动、语言、心理等;其次, 揣摩人物形象,分析人物个性特征及形象的意义;再次,体悟作者的创作意图, 从作品主题和作者的情感倾向方面去分析人物。 6.【示例一】答:赞成第一种观点。理由是:①张老太已经患上了脑血管堵塞, 需要妥善照顾,后来的流浪生活必会使她病情加重,失忆是情理中事;②张老太 为了流浪汉抢别人手中的衬衫,法律观念的缺失表明她已经糊涂;③张老太在骗 子哄骗下共同行骗而不自觉,是非原则的丧失也表明她的病情加重;④张老太一 脸茫然问警察:“他不是我儿子吗?那为啥待我那么好呢?”表明她真的不记得 亲儿子而将骗子当作了自己的儿子。(答案由观点和理由组成,观点 1 分,理由 每点 2 分,满两点即可)
【示例二】答:赞成第二种观点。理由是:①亲生的儿子得知张老太的病情后在 儿媳面前表现懦弱,让张老太心灰意冷:②素不相识的流浪汉对张老太关怀备至, 让张老太体验到可贵的温情,两人骤然走失对张老太思想形成了不小的冲击:③ 到头来发现骗子亲热孝顺只是利用自己去敛财,张老太情感上受到了很大伤害 ④三个真假儿子的各种表现,让张老太对儿子的认识陷入了混乱当中,所以她采 取了回避的态度去面对警察关于儿子的问题。(答案由观点和理由组成,观点1 分,理由每点2分,满两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査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回答此题,可以根据 作品的情节和主题进行分析,然后再根据自己的观点,选择论据,进行作答。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独为神州惜大儒 潘剑冰 陈寅恪,相信提到这个名字很多人都会忍不住发出一连串的惊叹号,惊叹他的大 脑到底是什么材料做成的,其记忆力之强、知识面之广简直令人叹为观止。 对于陈寅恪的记忆力,经过口口相传,难免带上一点传奇色彩,有人说他会背唐 诗十万首,又有人说他会背《十三经》。如果这是真的话,那么陈寅恪堪称神人 了 与陈寅恪的记忆力配套的,则是他的学问。陈寅恪的学问不仅让凡夫俗子敬畏, 就连与他比肩而立的大师都为之倾倒,其挚友吴宓称赞他为“全中国最为博学之 人”,一向盛气凌人的傅斯年则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陈寅恪的学问,光语言一项就足以让人震惊。其弟子季羡林在研究老师早年留学 德国所作的64本学习笔记本时,发现其中“专就外族和外国语言而论,数目就 大得可观。英文、德文、法文、俄文等等,算是工具语言。梵文、巴利、印度古 代俗语、藏文、蒙文、西夏文、满文、新疆现代语言、新疆古代语言、伊朗古代 语言、古希伯来语等等,算是研究对象语言。陈先生对于这些语言都下过深浅不 同的功夫。还有一些语言,他也涉猎过,或至少注意到了,比如印地语、尼泊尔 语等等”。季羡林只能以“泛滥无涯”来形容老师的语言水平 陈寅恪的学识不仅名震国内,甚至扬威国外,成为学术界的一大现象。 前苏联学者在蒙古发掘岀了三个突厥碑文,各国学者加以研究,竟无人能解读。 陈寅恪翻译解释之后,各国学者毫无异词,同声叹服。在日本史学界“被捧得如 太阳”的白鸟库吉研究中亚问题遇到疑难之处,写信向柏林大学某教授求救,对 方复信说应请教中国的陈寅恪教授,白鸟转向陈氏,果然得到了满意的答案。白 鸟库吉感叹说,如果没有陈教授的帮助,自己对这个问题可能至死不解。 令人惊异的是,陈寅恪在外留学十六年,在哈佛大学、柏林大学等欧美一流名校 都转了一圈,且成就斐然,人人折服。然而最终他不仅未能揣一张博士文凭回来 就连学士学位都没有。陈寅恪曾就这个问题向自己的侄子陈封雄解释道:“博士 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只要能学到知 识,有无学位并不重要 我们知道,胡适前后在国外共获得三十几个博士学位,很多人对此津津乐道。不 过在陈寅恪这样的“反面教材”面前,胡适那一大堆点缀脸面的博士学位似乎显 得有点尴尬 陈寅恪经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是:“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 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 刚开始还有学生对此不信,后来大家发现陈寅恪确实做到了
【示例二】答:赞成第二种观点。理由是:①亲生的儿子得知张老太的病情后在 儿媳面前表现懦弱,让张老太心灰意冷;②素不相识的流浪汉对张老太关怀备至, 让张老太体验到可贵的温情,两人骤然走失对张老太思想形成了不小的冲击;③ 到头来发现骗子亲热孝顺只是利用自己去敛财,张老太情感上受到了很大伤害; ④三个真假儿子的各种表现,让张老太对儿子的认识陷入了混乱当中,所以她采 取了回避的态度去面对警察关于儿子的问题。(答案由观点和理由组成,观点 1 分,理由每点 2 分,满两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回答此题,可以根据 作品的情节和主题进行分析,然后再根据自己的观点,选择论据,进行作答。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独为神州惜大儒 潘剑冰 陈寅恪,相信提到这个名字很多人都会忍不住发出一连串的惊叹号,惊叹他的大 脑到底是什么材料做成的,其记忆力之强、知识面之广简直令人叹为观止。 对于陈寅恪的记忆力,经过口口相传,难免带上一点传奇色彩,有人说他会背唐 诗十万首,又有人说他会背《十三经》。如果这是真的话,那么陈寅恪堪称神人 了。 与陈寅恪的记忆力配套的,则是他的学问。陈寅恪的学问不仅让凡夫俗子敬畏, 就连与他比肩而立的大师都为之倾倒,其挚友吴宓称赞他为“全中国最为博学之 人”,一向盛气凌人的傅斯年则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陈寅恪的学问,光语言一项就足以让人震惊。其弟子季羡林在研究老师早年留学 德国所作的 64 本学习笔记本时,发现其中“专就外族和外国语言而论,数目就 大得可观。英文、德文、法文、俄文等等,算是工具语言。梵文、巴利、印度古 代俗语、藏文、蒙文、西夏文、满文、新疆现代语言、新疆古代语言、伊朗古代 语言、古希伯来语等等,算是研究对象语言。陈先生对于这些语言都下过深浅不 同的功夫。还有一些语言,他也涉猎过,或至少注意到了,比如印地语、尼泊尔 语等等”。季羡林只能以“泛滥无涯”来形容老师的语言水平。 陈寅恪的学识不仅名震国内,甚至扬威国外,成为学术界的一大现象。 前苏联学者在蒙古发掘出了三个突厥碑文,各国学者加以研究,竟无人能解读。 陈寅恪翻译解释之后,各国学者毫无异词,同声叹服。在日本史学界“被捧得如 太阳”的白鸟库吉研究中亚问题遇到疑难之处,写信向柏林大学某教授求救,对 方复信说应请教中国的陈寅恪教授,白鸟转向陈氏,果然得到了满意的答案。白 鸟库吉感叹说,如果没有陈教授的帮助,自己对这个问题可能至死不解。 令人惊异的是,陈寅恪在外留学十六年,在哈佛大学、柏林大学等欧美一流名校 都转了一圈,且成就斐然,人人折服。然而最终他不仅未能揣一张博士文凭回来, 就连学士学位都没有。陈寅恪曾就这个问题向自己的侄子陈封雄解释道:“博士 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只要能学到知 识,有无学位并不重要。” 我们知道,胡适前后在国外共获得三十几个博士学位,很多人对此津津乐道。不 过在陈寅恪这样的“反面教材”面前,胡适那一大堆点缀脸面的博士学位似乎显 得有点尴尬。 陈寅恪经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是:“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 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 刚开始还有学生对此不信,后来大家发现陈寅恪确实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