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昆明市2017届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 第Ⅰ卷阅读题(70分)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谁是叙述者?根据一般的常识,叙述者就是那个讲故事的人。基于这一点,过去 人们常常把一篇小说的叙述者和它的作者等同起来。例如,人们通常把《祝福》 中的第一人称叙述者“我”看作是鲁迅本人。其实,叙述者与现实生活中真实的 作者并不是一个人。有时,在一个叙事文本中,我们可以同时发现几个叙述者, 这几个叙述者的面貌各不相同。在这种情况下,要确定那一个是作者几乎是不可 能的。如英国作家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就是如此。另外,在同一作者的不 同作品中,可以有完全不同的叙述者。例如阿城的《棋王》和《孩子王》都是采 用第一人称叙述,但叙述者却完全不同。即使叙述者的价值观念、情感倾向与我 们了解的作者的情形大致相同,我们也不应当贸然把二者等同起来。正如M比 尔兹利所说:“文学作品中的说话者不能与作者划等号,说话者的性格和状况只 能由作品的内在证据提供,除非作者提供实在的背景或公开发表声明,将自己与 叙述者联系在一起。”但即令如此,说话人也不是作者,而是“准作者”或最好 称之为“作者-叙述者”。 叙述者也不是“隐含作者”。在叙述中,隐含作者的位置可以说介于叙述者和真 实的作者之间,如果说现实中的作者是具体的,那么所谓隐含作者就是虚拟的, 它的形象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根据文本建立起来的,它是文本中作者的形象 没有任何与读者直接交流的方式,它只能通过作品的整体构思,通过各种叙事策 略,通过文本的意识形态和价值标准来显示自己的存在。隐含作者与真实作者的 区别在于,同一个作者可以写作两部甚至更多的作品,每一部作品都包含着一个 隐含作者。例如菲尔丁便在几部作品中分别创造了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各不相同 的几个隐含作者。另外,在现实中,一部作品可以由几个作者共同创作,但一个 文本的隐含作者却永远只有一个。 最确切的显示隐含作者存在的是对“不可靠的叙述者”的辨识,我们如何来确定 文本中的某些叙述是不可靠的呢?判断的依据就是看它是否与隐含作者的价值 观念发生冲突,如果发生冲突,叙述者的态度就是值得怀疑的。《红楼梦》三十 四回,王夫人在午睡时发现金钏儿与宝玉调笑,于是抽了金钏儿一耳光,同时不 顾金钏儿的苦苦哀求,将她逐出大观园,一场风波过后,叙述者评论道:“王夫 人固然是个宽仁慈厚的人,从来不曾打过丫头们一下子,今忽见金钏儿行此无耻 之事,这是平生最恨的,所以气忿不过,打了一下子,骂了几句,虽是金钏儿苦 求,也不肯收留,到底唤了金钏儿的母亲白老媳妇儿领出去了。”这段话读起来 几乎是在为王夫人辩解,他的天性是宽厚仁慈的,她打了丫头并将其撵走,是因 为金钏儿与她儿子调情,触犯了她“平生最恨之事”,但我们通过叙述分明看到, 此事原本是宝玉先带头的,而王夫人当时只是在假寐,她完全听到了金钏儿与宝 玉之间的全部对话,完全了解事情的真相,但她仍然不发慈悲,因此尽管叙述者 为王夫人辩护,我们依旧感到王夫人是不公正的,叙述者对王夫人的赞誉也是不 可靠的,不足信的。那么是谁有意识地做出这种叙述安排,是谁引起我们对叙述 者态度的怀疑呢?这个人就是小说的隐含作者 (摘编自罗钢《叙事学导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云南昆明市 2017 届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 第Ⅰ卷 阅读题(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谁是叙述者?根据一般的常识,叙述者就是那个讲故事的人。基于这一点,过去 人们常常把一篇小说的叙述者和它的作者等同起来。例如,人们通常把《祝福》 中的第一人称叙述者“我”看作是鲁迅本人。其实,叙述者与现实生活中真实的 作者并不是一个人。有时,在一个叙事文本中,我们可以同时发现几个叙述者, 这几个叙述者的面貌各不相同。在这种情况下,要确定那一个是作者几乎是不可 能的。如英国作家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就是如此。另外,在同一作者的不 同作品中,可以有完全不同的叙述者。例如阿城的《棋王》和《孩子王》都是采 用第一人称叙述,但叙述者却完全不同。即使叙述者的价值观念、情感倾向与我 们了解的作者的情形大致相同,我们也不应当贸然把二者等同起来。正如 M•比 尔兹利所说:“文学作品中的说话者不能与作者划等号,说话者的性格和状况只 能由作品的内在证据提供,除非作者提供实在的背景或公开发表声明,将自己与 叙述者联系在一起。”但即令如此,说话人也不是作者,而是“准作者”或最好 称之为“作者-叙述者”。 叙述者也不是“隐含作者”。在叙述中,隐含作者的位置可以说介于叙述者和真 实的作者之间,如果说现实中的作者是具体的,那么所谓隐含作者就是虚拟的, 它的形象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根据文本建立起来的,它是文本中作者的形象,它 没有任何与读者直接交流的方式,它只能通过作品的整体构思,通过各种叙事策 略,通过文本的意识形态和价值标准来显示自己的存在。隐含作者与真实作者的 区别在于,同一个作者可以写作两部甚至更多的作品,每一部作品都包含着一个 隐含作者。例如菲尔丁便在几部作品中分别创造了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各不相同 的几个隐含作者。另外,在现实中,一部作品可以由几个作者共同创作,但一个 文本的隐含作者却永远只有一个。 最确切的显示隐含作者存在的是对“不可靠的叙述者”的辨识,我们如何来确定 文本中的某些叙述是不可靠的呢?判断的依据就是看它是否与隐含作者的价值 观念发生冲突,如果发生冲突,叙述者的态度就是值得怀疑的。《红楼梦》三十 四回,王夫人在午睡时发现金钏儿与宝玉调笑,于是抽了金钏儿一耳光,同时不 顾金钏儿的苦苦哀求,将她逐出大观园,一场风波过后,叙述者评论道:“王夫 人固然是个宽仁慈厚的人,从来不曾打过丫头们一下子,今忽见金钏儿行此无耻 之事,这是平生最恨的,所以气忿不过,打了一下子,骂了几句,虽是金钏儿苦 求,也不肯收留,到底唤了金钏儿的母亲白老媳妇儿领出去了。”这段话读起来 几乎是在为王夫人辩解,他的天性是宽厚仁慈的,她打了丫头并将其撵走,是因 为金钏儿与她儿子调情,触犯了她“平生最恨之事”,但我们通过叙述分明看到, 此事原本是宝玉先带头的,而王夫人当时只是在假寐,她完全听到了金钏儿与宝 玉之间的全部对话,完全了解事情的真相,但她仍然不发慈悲,因此尽管叙述者 为王夫人辩护,我们依旧感到王夫人是不公正的,叙述者对王夫人的赞誉也是不 可靠的,不足信的。那么是谁有意识地做出这种叙述安排,是谁引起我们对叙述 者态度的怀疑呢?这个人就是小说的隐含作者。 (摘编自罗钢《叙事学导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叙述者就是文学作品中的说话者,是讲故事的人,它可以以 我”的名义出现,但并非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的作者。 B.《坎特伯雷故事集》中有若干个面目各异的叙述者,而《坎特伯雷故 事集》的作者只是乔叟一个人,叙述者和作者是不能等同的 C.《棋王》和《孩子王》虽然都是“我”的叙述,但作品的内在证据显 这两个“我”其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 D.即便从作品中读出的那个叙述者恰如我们所了解的作者,也不能认为 叙述者就是作者,除非作者自己公开声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人,而隐含作者是读者从作品中读出来的“作 者”,实际上也是作者通过作品创造的一个虚拟的形象 B.正如作者和叙述者的关系,一个作者可以在多部作品中创造出多个隐 含作者,同一部作品的作者不管有几个,但隐含作者却永远只有一个 C.叙述者可以通过与读者直接交流的“叙述”行为较为明显地显示自己 的存在,而隐含作者显示自己存在的方式则要隐晦得多。 D.隐含作者显示自己存在的一种方式,就是通过作品的意识形态和各种 叙事策略同叙述者“闹矛盾”,暗示出“不可靠的叙述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可以说罗贯中写了一部《三国演义》,讲了一个“合久必分,分 久必合”的历史故事,却不能因此说罗贯中就是《三国演义》的叙述者 B.叙述者不是作者,因此叙述者的立场未必就是作者的立场,而隐含的 作者也不是作者,但隐含作者的立场却正是小说文本的真实意图。 C.小说中叙述者和隐含作者的形象只能由小说文本的内在证据提供,因 此,研究曹雪芹的身世和时代背景对于理解《红楼梦》并无意义 从驱逐金钏儿事件可见,叙述者和隐含作者的冲突,在相当程度上构 成了《红楼梦》丰富的意义层次,同时也予这部名著以相当的阅读难度。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那山那人那狗 彭建明 父亲对儿子说:“上路吧,到时候了。” 天还很暗,山、屋宇、河、田野都还蒙在雾里。鸟儿没醒,鸡儿没叫。早啊,还 很早呢。可父亲对儿子说:“到时候了 父亲审视着儿子阔大的脸庞,心里说:“你不后悔吧?这不是三天两日,而是长 年累月的早起哩!” 桌上摆着两只整整齐齐的邮包。邮包已经半旧。父亲在浆洗得干干净净之后,庄 严地移交给儿子,并教他怎样分门别类装好邮件,教他如何包好油布。山里雾大, 邮件容易沾水。 父亲小心地拿过一条不长的、弯弯的扁担,熟练地系好邮包。于是,在父亲肩上 度过了几十个春秋的扁担,带着父亲的体温,移到了一个厚实的、富有弹性的肩 膀上。这肩膀子很有些力量,像父亲的当年。父亲满意这样的肩膀
A.小说的叙述者就是文学作品中的说话者,是讲故事的人,它可以以 “我”的名义出现,但并非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的作者。 B.《坎特伯雷故事集》中有若干个面目各异的叙述者,而《坎特伯雷故 事集》的作者只是乔叟一个人,叙述者和作者是不能等同的。 C.《棋王》和《孩子王》虽然都是“我”的叙述,但作品的内在证据显 示,这两个“我”其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 D.即便从作品中读出的那个叙述者恰如我们所了解的作者,也不能认为 叙述者就是作者,除非作者自己公开声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人,而隐含作者是读者从作品中读出来的“作 者”,实际上也是作者通过作品创造的一个虚拟的形象。 B.正如作者和叙述者的关系,一个作者可以在多部作品中创造出多个隐 含作者,同一部作品的作者不管有几个,但隐含作者却永远只有一个。 C.叙述者可以通过与读者直接交流的“叙述”行为较为明显地显示自己 的存在,而隐含作者显示自己存在的方式则要隐晦得多。 D.隐含作者显示自己存在的一种方式,就是通过作品的意识形态和各种 叙事策略同叙述者“闹矛盾”,暗示出“不可靠的叙述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可以说罗贯中写了一部《三国演义》,讲了一个“合久必分,分 久必合”的历史故事,却不能因此说罗贯中就是《三国演义》的叙述者。 B.叙述者不是作者,因此叙述者的立场未必就是作者的立场,而隐含的 作者也不是作者,但隐含作者的立场却正是小说文本的真实意图。 C.小说中叙述者和隐含作者的形象只能由小说文本的内在证据提供,因 此,研究曹雪芹的身世和时代背景对于理解《红楼梦》并无意义。 D.从驱逐金钏儿事件可见,叙述者和隐含作者的冲突,在相当程度上构 成了《红楼梦》丰富的意义层次,同时也予这部名著以相当的阅读难度。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那山 那人 那狗 彭建明 父亲对儿子说:“上路吧,到时候了。” 天还很暗,山、屋宇、河、田野都还蒙在雾里。鸟儿没醒,鸡儿没叫。早啊,还 很早呢。可父亲对儿子说:“到时候了。” 父亲审视着儿子阔大的脸庞,心里说:“你不后悔吧?这不是三天两日,而是长 年累月的早起哩!” 桌上摆着两只整整齐齐的邮包。邮包已经半旧。父亲在浆洗得干干净净之后,庄 严地移交给儿子,并教他怎样分门别类装好邮件,教他如何包好油布。山里雾大, 邮件容易沾水。 父亲小心地拿过一条不长的、弯弯的扁担,熟练地系好邮包。于是,在父亲肩上 度过了几十个春秋的扁担,带着父亲的体温,移到了一个厚实的、富有弹性的肩 膀上。这肩膀子很有些力量,像父亲的当年。父亲满意这样的肩膀
父亲觉得自己的手有些发抖,特别是手脱离儿子肩膀的那一刻。眼睛有些模糊, 屋里的摆设忽然间都模糊了,把儿子高大的身影也融到了墙的那边。啊啊,心里 梗得厉害。他赶紧催促儿子:“上路吧,到时候了 父亲和儿子的手背,同时拂过一抹毛茸茸的东西一一是狗,大黄狗。 它早起来了。老人倒给它的饭已舔光。狗紧挨着老人,它对陌生的年轻汉子表示 诧异:他怎么挑起主人的邮包?主人的脸色怎么那样难看?这究竟发生了什么? 不管怎样,是要出发了,像往常一样。远处,有等待,有期望。在脚下,有无尽 伸延的路。那枯燥、遥远、铺满劳累、艰辛而又充满情谊的路啊· 吹熄灯,轻轻地带拢邮电所的绿色小门—一轻轻的,莫要惊醒了大地的沉睡,莫 要吵乱了乡邻们的好梦。黄狗在前面引路,父亲和儿子相跟着,上路了。出门就 是登山路。古老的石级,一级一级朝雾里铺去,朝髙处铺去,朝远处铺去…… 在很漫长的日子里,只有他和狗,悄悄地划破清晨的宁静。现在,是两人一一他 和儿子。扁担和邮包已经换到另外一副肩膀上,这是现实,想不到“现实”的步 子这么快一一支局长有一回上山来,对他说:“你老了。” 老了吗?什么意思?他不理解。他和狗辞别支局长以后便进山了。 不久前,支局长通知他出山。在喝过支局长的香片茶以后,支局长按着他的肩膀, 把他带到大立柜上的穿衣镜跟前,说:“你看看你的头发。 他看见一脑壳半“霉”的头发,心里略顿,想:年岁不饶人哪。是老些了 支局长捋起老人的裤管,抚着膝盖上那发热红肿的地方,说:“你看你这腿。” 不假,腿有点毛病。这算什么呢?人到老年,谁也不保谁没个三病两痛哩 支局长看定老人,说:“你退休吧!” 老人急了:“我还能…” “莫废话了。你有病,组织上已经做了决定。”在找老人谈话之前,支局长就暗 地里让他儿子检查身体,填过表,学习训练了半月余。 他没有让过多的伤感和执拗缠住自己,他清楚,他的“热”和“能”不太多了, 像山尖上悬挂的落日,纵有无尽的眷恋,但是,那又能维持多久呢?他恨自己的 脚,这该死的脚,那么沉重、麻木,还钻心般痛。唉,脚的事业,怎么可以没有 硬朗的步伐呢?郎中说,搞蜈蚣配药吃或许有效一一他吃了一百条,不见效。有 人说,吃叫鸡公、吃狗肉或许好。都吃了,也不见好。那顽皮的膝盖骨哎。什么 地方不可以痛,偏偏要痛在这里。一片茅草阻河水,永世的遗憾哟 让儿子顶替,能顶替吗?仅仅是往各家各户递信送报吗?没那么简单。仅仅是凭 着年轻血旺,爬山过岭吗?没那么容易。 于是,要带班,要领他走路,要教他尽职,还要告诉他许多许多。 于是,上路了。那新人迈开了庄严的第一步,那老人开始了告别过去的最后一趟 行程 还有狗 (节选自《那山那人那狗》,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描写了父子两人出发时的环境,突出了安静的特点,衬托出 人物内心的平静;山里雾大,显得山路湿滑,暗示了父亲邮递员工作的艰辛。 B.父亲将邮包“浆洗得干干净净”,并“庄严地移交给儿子”,这个细 节描写表现了父亲对“递信送报”这份工作的敬重,也表现了父亲对这份工作的 不舍
父亲觉得自己的手有些发抖,特别是手脱离儿子肩膀的那一刻。眼睛有些模糊, 屋里的摆设忽然间都模糊了,把儿子高大的身影也融到了墙的那边。啊啊,心里 梗得厉害。他赶紧催促儿子:“上路吧,到时候了。” 父亲和儿子的手背,同时拂过一抹毛茸茸的东西——是狗,大黄狗。 它早起来了。老人倒给它的饭已舔光。狗紧挨着老人,它对陌生的年轻汉子表示 诧异:他怎么挑起主人的邮包?主人的脸色怎么那样难看?这究竟发生了什么? 不管怎样,是要出发了,像往常一样。远处,有等待,有期望。在脚下,有无尽 伸延的路。那枯燥、遥远、铺满劳累、艰辛而又充满情谊的路啊…… 吹熄灯,轻轻地带拢邮电所的绿色小门——轻轻的,莫要惊醒了大地的沉睡,莫 要吵乱了乡邻们的好梦。黄狗在前面引路,父亲和儿子相跟着,上路了。出门就 是登山路。古老的石级,一级一级朝雾里铺去,朝高处铺去,朝远处铺去…… 在很漫长的日子里,只有他和狗,悄悄地划破清晨的宁静。现在,是两人——他 和儿子。扁担和邮包已经换到另外一副肩膀上,这是现实,想不到“现实”的步 子这么快——支局长有一回上山来,对他说:“你老了。” 老了吗?什么意思?他不理解。他和狗辞别支局长以后便进山了。 不久前,支局长通知他出山。在喝过支局长的香片茶以后,支局长按着他的肩膀, 把他带到大立柜上的穿衣镜跟前,说:“你看看你的头发。” 他看见一脑壳半“霉”的头发,心里略顿,想:年岁不饶人哪。是老些了。 支局长捋起老人的裤管,抚着膝盖上那发热红肿的地方,说:“你看你这腿。” 不假,腿有点毛病。这算什么呢?人到老年,谁也不保谁没个三病两痛哩。 支局长看定老人,说:“你退休吧!” 老人急了:“我还能……” “莫废话了。你有病,组织上已经做了决定。”在找老人谈话之前,支局长就暗 地里让他儿子检查身体,填过表,学习训练了半月余。 他没有让过多的伤感和执拗缠住自己,他清楚,他的“热”和“能”不太多了, 像山尖上悬挂的落日,纵有无尽的眷恋,但是,那又能维持多久呢?他恨自己的 脚,这该死的脚,那么沉重、麻木,还钻心般痛。唉,脚的事业,怎么可以没有 硬朗的步伐呢?郎中说,搞蜈蚣配药吃或许有效——他吃了一百条,不见效。有 人说,吃叫鸡公、吃狗肉或许好。都吃了,也不见好。那顽皮的膝盖骨哎。什么 地方不可以痛,偏偏要痛在这里。一片茅草阻河水,永世的遗憾哟。 让儿子顶替,能顶替吗?仅仅是往各家各户递信送报吗?没那么简单。仅仅是凭 着年轻血旺,爬山过岭吗?没那么容易。 于是,要带班,要领他走路,要教他尽职,还要告诉他许多许多。 于是,上路了。那新人迈开了庄严的第一步,那老人开始了告别过去的最后一趟 行程。 还有狗。 (节选自《那山 那人那狗》,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开头描写了父子两人出发时的环境,突出了安静的特点,衬托出 人物内心的平静;山里雾大,显得山路湿滑,暗示了父亲邮递员工作的艰辛。 B.父亲将邮包“浆洗得干干净净”,并“庄严地移交给儿子”,这个细 节描写表现了父亲对“递信送报”这份工作的敬重,也表现了父亲对这份工作的 不舍
C.小说对陪伴父亲多年的大黄狗用了拟人化的描写,以这个独特的视角 表现了父亲在儿子即将接班时内心的不安于焦虑,这是非常巧妙的笔法。 D.小说情节简单,没有设置矛盾冲突,而是重在通过气氛的营造,以及 对人物动作、语言、心理的细致描写,表达了耐人寻味的主题 5.文中两处画线的语句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5分) 6.小说采用了插叙的方式,这样的安排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内容进行分析。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李叔同早年的艺术追求 1904年,24岁的李叔同参加了沪学会,沪学会里有“乐歌课”,教授西方现代 乐理及西洋作曲法。李叔同天资聪颖,很多时间内学会了作曲。他以民间的《老 八板》为乐调,创作了一首乐歌《祖国歌》:“上下数千年,一脉延,文明莫与 肩。纵横数万里,膏腴地,独享天然利。国是世界最古国,民是亚洲大国民。呜 呼,大国民!呜呼,唯我大国民!幸生珍世界,琳琅十倍增声价。我将骑狮越昆 仑,驾鹤飞渡太平洋,谁与我仗剑挥刀?呜呼,大国民!谁与我鼓吹庆升平 《祖国歌》词曲豪迈,极富感染力,经沪学会首唱,很快唱红全国。李叔同首次 展现他的音乐才能,便一举成为闻名全国的乐歌作者。 1906年9月李叔同考入东京美术学校学习油画,期间,他还在东京音乐学校兼 修音乐理论与钢琴课。他在自己创办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的序言中写道: “盖琢磨道德,促社会之健全: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音乐小杂志》的 扉页,是李叔同的木炭画《贝多芬像》,这是中国人绘制的第一幅贝多芬像。 李叔同留学日本五年,成就斐然,最广为人知的莫过于与同学曾延年一起创立中 国最早的话剧社—一春柳社,演出《茶花女》、《黑奴吁天录》等,开中国话剧 之先河。早在天津少年时代,李叔同对演戏就怀有浓厚的兴趣,读书之余,常去 戏园学戏。在南洋公学读书时,他便粉墨登场,演出过京剧《黄天霸》、《白水 滩》等。与写作《祖国歌》几乎同时,沪学会演出新戏《文野婚姻》,剧本即出 自李叔同的笔端,传作该剧时他还赋诗明志:“誓度众生成佛界,为现歌台说法 身。孟旃不作吾道绝,中原滚地皆胡尘。”先他四年到日本留学的鲁迅因受日俄 战争幻灯画片的刺激,觉悟到医治精神上的麻木比医治身体上的病弱更为重要, 于是决定弃医从文。这与李叔同欲以演戏唤醒民众、文艺救国的理想有异曲同工 之处。传说春柳社演出话剧《黑奴吁天录》时,鲁迅就曾在台下观看。李叔同曾 将自己在日本读过的一本《莎士比亚剧作选》送给丰子恺,上面密密麻麻布满笔 记,可见其曾用功硏读,对话剧早有准备。春柳社公演《茶花女》时,李叔同饰 演茶花女玛格丽特。后来成为著名戏剧家的欧阳予倩,当时还是台下的一名学生 观众。他回忆道:“这一回的表演可以说是中国人演话剧最初的一次,我当时所 受的刺激很深……我就入了春柳社 回国后,李叔同担任上海《太平洋报》的编辑,负责画报副刊。李叔同开设了“西 洋画法”专栏,以连载的形式介绍石膏写生、木炭、油画等技法。著名画家吕风 子先生推李叔同为中国传统绘画改良运动第一人,称“李先生应是民国以来第 位把西洋绘画思想引介于我国,进而启发了我国传统绘画需要的改良思潮,而后 的刘海粟、徐悲鸿等在实质上都是接受了李先生的影响,进而成为中国传统绘画 运动的推动者。”对于此论,刘、徐二人都是认可的
C.小说对陪伴父亲多年的大黄狗用了拟人化的描写,以这个独特的视角 表现了父亲在儿子即将接班时内心的不安于焦虑,这是非常巧妙的笔法。 D.小说情节简单,没有设置矛盾冲突,而是重在通过气氛的营造,以及 对人物动作、语言、心理的细致描写,表达了耐人寻味的主题。 5.文中两处画线的语句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5 分) 6.小说采用了插叙的方式,这样的安排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内容进行分析。 (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李叔同早年的艺术追求 1904 年,24 岁的李叔同参加了沪学会,沪学会里有“乐歌课”,教授西方现代 乐理及西洋作曲法。李叔同天资聪颖,很多时间内学会了作曲。他以民间的《老 八板》为乐调,创作了一首乐歌《祖国歌》:“上下数千年,一脉延,文明莫与 肩。纵横数万里,膏腴地,独享天然利。国是世界最古国,民是亚洲大国民。呜 呼,大国民!呜呼,唯我大国民!幸生珍世界,琳琅十倍增声价。我将骑狮越昆 仑,驾鹤飞渡太平洋,谁与我仗剑挥刀?呜呼,大国民!谁与我鼓吹庆升平!” 《祖国歌》词曲豪迈,极富感染力,经沪学会首唱,很快唱红全国。李叔同首次 展现他的音乐才能,便一举成为闻名全国的乐歌作者。 1906 年 9 月李叔同考入东京美术学校学习油画,期间,他还在东京音乐学校兼 修音乐理论与钢琴课。他在自己创办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的序言中写道: “盖琢磨道德,促社会之健全;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音乐小杂志》的 扉页,是李叔同的木炭画《贝多芬像》,这是中国人绘制的第一幅贝多芬像。 李叔同留学日本五年,成就斐然,最广为人知的莫过于与同学曾延年一起创立中 国最早的话剧社——春柳社,演出《茶花女》、《黑奴吁天录》等,开中国话剧 之先河。早在天津少年时代,李叔同对演戏就怀有浓厚的兴趣,读书之余,常去 戏园学戏。在南洋公学读书时,他便粉墨登场,演出过京剧《黄天霸》、《白水 滩》等。与写作《祖国歌》几乎同时,沪学会演出新戏《文野婚姻》,剧本即出 自李叔同的笔端,传作该剧时他还赋诗明志:“誓度众生成佛界,为现歌台说法 身。孟旃不作吾道绝,中原滚地皆胡尘。”先他四年到日本留学的鲁迅因受日俄 战争幻灯画片的刺激,觉悟到医治精神上的麻木比医治身体上的病弱更为重要, 于是决定弃医从文。这与李叔同欲以演戏唤醒民众、文艺救国的理想有异曲同工 之处。传说春柳社演出话剧《黑奴吁天录》时,鲁迅就曾在台下观看。李叔同曾 将自己在日本读过的一本《莎士比亚剧作选》送给丰子恺,上面密密麻麻布满笔 记,可见其曾用功研读,对话剧早有准备。春柳社公演《茶花女》时,李叔同饰 演茶花女玛格丽特。后来成为著名戏剧家的欧阳予倩,当时还是台下的一名学生 观众。他回忆道:“这一回的表演可以说是中国人演话剧最初的一次,我当时所 受的刺激很深……我就入了春柳社。” 回国后,李叔同担任上海《太平洋报》的编辑,负责画报副刊。李叔同开设了“西 洋画法”专栏,以连载的形式介绍石膏写生、木炭、油画等技法。著名画家吕凤 子先生推李叔同为中国传统绘画改良运动第一人,称“李先生应是民国以来第一 位把西洋绘画思想引介于我国,进而启发了我国传统绘画需要的改良思潮,而后 的刘海粟、徐悲鸿等在实质上都是接受了李先生的影响,进而成为中国传统绘画 运动的推动者。”对于此论,刘、徐二人都是认可的
任教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期间,李叔同教学成就斐然,著名画家丰子恺、著名 音乐家刘质平等都是李叔同这个时期的弟子。李叔同在浙一师六年,继续开文艺 风气之先:最早撰写欧洲文学史。他在浙一师创办《向阳》杂志,以此为阵地厂 泛介绍西洋文学艺术,其中的《近世欧洲文学之概观》一文是中国人撰写的最早 的一部欧洲文学史;最早倡导木刻艺术,李叔同和夏丐尊发起成立漫画会和乐石 社,指导学生研习木刻和金石技法,并印制中国最早的现代木刻版画集一—《木 刻画集》,李叔同因此被称为中国木刻艺术的先驱;创作中国第一首分声部合唱 歌曲一—《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扶柳笛声残,夕阳山 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这首曲 调源于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由李叔同填词的歌曲,多次成为电影的主题 歌或插曲,流传甚广。 (摘编自瓦当《慈悲旅人一一李叔同传》) 【相关链接】 ①李叔同(1880-1942),中国戏剧家、艺术教育家、文学家、书画家。浙江平 湖人,生于天津。出身于清进士、盐商家庭。擅长书画篆刻,工诗词。作有歌曲 《春游》、《早秋》等,并采用外国歌曲配制新词作为学堂乐歌教材,如《送别》、 《西湖》等。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后专研戒律。 (摘自《辞海》第六版) ②任杭教职六年,兼任南京高师顾问者二年,及门数千,遍及江浙,英才蔚出, 私心大慰。弘扬文艺之事,至此已可作一结束 (节选自1922年出家后李叔同写给侄子李圣章的信)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李叔同自己填词创作了《祖国歌》,抒发了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也 表达了对祖国的现实与未来的忧虑,李叔同凭这首歌曲闻名全国。 B.李叔同能够在话剧艺术方面开中国话剧的先河并产生较大影响,与他 年少时对演戏的浓厚兴趣有关,更与他用功研读名家剧作密不可分。 C.在中国传统绘画改良运动中,李叔同贡献巨大,正是受到他的影响, 刘海粟、徐悲鸿等人成为了中国传统绘画运动的推动者。 D.《送别》的歌词,清新淡雅,情真意挚,凄美柔婉。歌词造句长短参 差,句式充满变化。李叔同借用西方的曲调,写出了极具中国风格的歌曲 8.下列对上述材料的概括和分析,最为恰当的两项是(4分) A.留学日本期间,李叔同与曾延年共同创立了中国最早的话剧社,并演 出了《黑奴吁天录》、《茶花女》、《白水滩》等剧作,产生了较大影响。 B.在《音乐小杂志》的序言中,李叔同表达了自己的艺术追求,他希望 用音乐陶冶人们的性情,通过音乐的传播促进社会道德的进步。 C.李叔同在创作《文野婚姻》时曾赋诗一首,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李 叔同在年轻的时候就有以演戏唤醒民众、文艺救国的理想。 D.为了改变中国人的精神,鲁迅弃医从文并赴日留学研究艺术,李叔同 曾与他共同探讨话剧艺术,鲁迅也曾观看过李叔同的表演 E.李叔同在浙一师任教六年,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不仅培养了丰子恺、 刘质平等艺术大师,还撰写了《欧洲文学史》,最早将欧洲文学思想引进中国。 9.李叔同对中国艺术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 分)
任教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期间,李叔同教学成就斐然,著名画家丰子恺、著名 音乐家刘质平等都是李叔同这个时期的弟子。李叔同在浙一师六年,继续开文艺 风气之先:最早撰写欧洲文学史。他在浙一师创办《向阳》杂志,以此为阵地广 泛介绍西洋文学艺术,其中的《近世欧洲文学之概观》一文是中国人撰写的最早 的一部欧洲文学史;最早倡导木刻艺术,李叔同和夏丏尊发起成立漫画会和乐石 社,指导学生研习木刻和金石技法,并印制中国最早的现代木刻版画集——《木 刻画集》,李叔同因此被称为中国木刻艺术的先驱;创作中国第一首分声部合唱 歌曲——《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扶柳笛声残,夕阳山 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这首曲 调源于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由李叔同填词的歌曲,多次成为电影的主题 歌或插曲,流传甚广。 (摘编自瓦当《慈悲旅人——李叔同传》) 【相关链接】 ①李叔同(1880-1942),中国戏剧家、艺术教育家、文学家、书画家。浙江平 湖人,生于天津。出身于清进士、盐商家庭。擅长书画篆刻,工诗词。作有歌曲 《春游》、《早秋》等,并采用外国歌曲配制新词作为学堂乐歌教材,如《送别》、 《西湖》等。1918 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后专研戒律。 (摘自《辞海》第六版) ②任杭教职六年,兼任南京高师顾问者二年,及门数千,遍及江浙,英才蔚出, 私心大慰。弘扬文艺之事,至此已可作一结束。 (节选自 1922 年出家后李叔同写给侄子李圣章的信)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李叔同自己填词创作了《祖国歌》,抒发了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也 表达了对祖国的现实与未来的忧虑,李叔同凭这首歌曲闻名全国。 B.李叔同能够在话剧艺术方面开中国话剧的先河并产生较大影响,与他 年少时对演戏的浓厚兴趣有关,更与他用功研读名家剧作密不可分。 C.在中国传统绘画改良运动中,李叔同贡献巨大,正是受到他的影响, 刘海粟、徐悲鸿等人成为了中国传统绘画运动的推动者。 D.《送别》的歌词,清新淡雅,情真意挚,凄美柔婉。歌词造句长短参 差,句式充满变化。李叔同借用西方的曲调,写出了极具中国风格的歌曲。 8.下列对上述材料的概括和分析,最为恰当的两项是(4 分) A.留学日本期间,李叔同与曾延年共同创立了中国最早的话剧社,并演 出了《黑奴吁天录》、《茶花女》、《白水滩》等剧作,产生了较大影响。 B.在《音乐小杂志》的序言中,李叔同表达了自己的艺术追求,他希望 用音乐陶冶人们的性情,通过音乐的传播促进社会道德的进步。 C.李叔同在创作《文野婚姻》时曾赋诗一首,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李 叔同在年轻的时候就有以演戏唤醒民众、文艺救国的理想。 D.为了改变中国人的精神,鲁迅弃医从文并赴日留学研究艺术,李叔同 曾与他共同探讨话剧艺术,鲁迅也曾观看过李叔同的表演。 E.李叔同在浙一师任教六年,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不仅培养了丰子恺、 刘质平等艺术大师,还撰写了《欧洲文学史》,最早将欧洲文学思想引进中国。 9.李叔同对中国艺术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