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昆明一中2012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儒释道互补的和合文化 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有人从中读出一种文化战略,有人从中读 出一种社会理想,都讲出了一番道理。我别出心裁,想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 全的心态。在我看来,“和合”一词中的“合”,应该是指人的多种精神诉求的 集合。道理很简单,只有在具备两个以上要素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合”;倘 若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了。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有可能发生冲突, 也未必就一定发生冲突。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以化解。成功地化解冲突, 便进入了“和”的状态。所谓“和”,应该是指多样性的统一,是指冲突的化解。 显而易见,这种意义上的“和”,有别于“同”,故而孔子力主“和而不同”。 要想把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和”的心态,绝非易 事,仅靠一种学说,显然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必须综合运用多种学说。在传统文 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三教分别满 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帮助人们养成和合的心态 儒家的精神趣旨,可以概括成三个字,那就是“拿得起”;用两个字来概括,那 就是“有为”;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张”。儒家主张立德、立功、立言, 主张干事,主张积极有为。儒家好比是粮食店,是精神的加油站。人没有饭吃 活不成;没有精神食粮,同样也活不成。道家的精神趣旨是“想得开”;用两个 字来说,叫做“无为”;用一个字来说,叫做“弛”。道家的趣旨与儒家似乎相 反,实际上互为补充。学会紧张,是一门学问;学会放松,同样也是一门学问 道家好比是药店,当人遇到了精神困惑的时候,光吃粮食是不行的,还需要吃药, 上药店。佛教精神趣旨是“放得下”;用一个字来说,那就是“空”。用佛教的 术语说,“放得下”就是看破红尘,去除我执和法执,把精神追求的目标定位在 彼岸的极乐世界。佛教是一个精品店,它要化解人生中的烦恼,达到精神上的解 脱,使心灵得以净化 拿得起,想得开,放得下,人的方方面面的精神需求,都可以在 中国哲学中得到解决。 儒道两家是中国固有的学问,主要是讲人生哲学。儒家告诉人如何堂堂正正地度 过一生,道家告诉人们如何轻轻松松地度过一生,至于人死后怎样,两家都不怎 么在意。佛教主要是讲人死哲学。佛教为人设计了“终极关怀”之所,标示出超 越的精神取向,告诉人如何干干净净地辞别尘世。人死哲学与人生哲学似乎相反 惟其如此,才构成互补关系:倘若悟不透死,焉能悟透生?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 学问,连生死大关都能勘破,还不算是心态和合吗?儒道互补,讲出“张弛和合 学”;儒释道互补,进一步讲出“生死和合学”;三教共同培育和合心态的形成。 (2010年11月29日《光明日报》有删节) 1.关于“和合”文化,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 分) A.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作者认为,“和合”文 化是一种健全的心态,它涉及到人的多种精神诉求
云南昆明一中 2012 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 语 文 试 题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儒释道互补的和合文化 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有人从中读出一种文化战略,有人从中读 出一种社会理想,都讲出了一番道理。我别出心裁,想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 全的心态。在我看来,“和合”一词中的“合”,应该是指人的多种精神诉求的 集合。道理很简单,只有在具备两个以上要素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合”;倘 若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了。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有可能发生冲突, 也未必就一定发生冲突。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以化解。成功地化解冲突, 便进入了“和”的状态。所谓“和”,应该是指多样性的统一,是指冲突的化解。 显而易见,这种意义上的“和”,有别于“同”,故而孔子力主“和而不同”。 要想把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和”的心态,绝非易 事,仅靠一种学说,显然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必须综合运用多种学说。在传统文 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三教分别满 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帮助人们养成和合的心态。 儒家的精神趣旨,可以概括成三个字,那就是“拿得起”;用两个字来概括,那 就是“有为”;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张”。儒家主张立德、立功、立言, 主张干事,主张积极有为。儒家好比是粮食店,是精神的加油站。人没有饭吃, 活不成;没有精神食粮,同样也活不成。道家的精神趣旨是“想得开”;用两个 字来说,叫做“无为”;用一个字来说,叫做“弛”。道家的趣旨与儒家似乎相 反,实际上互为补充。学会紧张,是一门学问;学会放松,同样也是一门学问。 道家好比是药店,当人遇到了精神困惑的时候,光吃粮食是不行的,还需要吃药, 上药店。佛教精神趣旨是“放得下”;用一个字来说,那就是“空”。用佛教的 术语说,“放得下”就是看破红尘,去除我执和法执,把精神追求的目标定位在 彼岸的极乐世界。佛教是一个精品店,它要化解人生中的烦恼,达到精神上的解 脱,使心灵得以净化。 拿得起,想得开,放得下,人的方方面面的精神需求,都可以在 中国哲学中得到解决。 儒道两家是中国固有的学问,主要是讲人生哲学。儒家告诉人如何堂堂正正地度 过一生,道家告诉人们如何轻轻松松地度过一生,至于人死后怎样,两家都不怎 么在意。佛教主要是讲人死哲学。佛教为人设计了“终极关怀”之所,标示出超 越的精神取向,告诉人如何干干净净地辞别尘世。人死哲学与人生哲学似乎相反, 惟其如此,才构成互补关系:倘若悟不透死,焉能悟透生?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 学问,连生死大关都能勘破,还不算是心态和合吗?儒道互补,讲出“张弛和合 学”;儒释道互补,进一步讲出“生死和合学”;三教共同培育和合心态的形成。 ( 2010 年 11 月 29 日《光明日报》有删节) 1.关于“和合”文化,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 分) ( ) A.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作者认为,“和合”文 化是一种健全的心态,它涉及到人的多种精神诉求
B.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才是 “合”,只有“合”而不发生冲突才能进入“和”的状态。 C.孔子力主“和而不同”,强调的是把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统 起来、协调起来,进入“和”的状态,而不是简单的同化 D.中国哲学可以解决人的方方面面的精神需求,儒讲“拿得起” 道讲“想得开”,佛言“放得下”,三者互补,成就和合心态 2.“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 素。”下列说法不能作为其依据的一项是(3 分) A.人的精神需求是多方面的,要把它们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 入“和”的状态,仅靠一种学说是不可能做到的。 B.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能 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 C.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所以中国人同时信奉儒 释道三教,借以养成和合的心态 D.儒释道三家可以说是各有各的精神趣旨,看上去有很多对立之 处,但在精神实质上互为补充。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人只有一种诉求是一种不健全的心态,所以才需要“和合”文 化,才需要儒释道三家的互补。 B.中国固有的学问,向来只是研究“生”,不研究“死”,而佛 学的引进则作了必要的补充。 C.儒释道三家互补,缺一则“互补”之说即无从谈起,当然也就 无法达到所谓心态的和合。 D.只有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的学问,才能讲“张弛”之道,破“生 死”玄关,达成心态和合 、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晋文公重耳,晋献公之子也。献公二十一年,献公杀太子申生,骊姬谗之,恐, 不辞献公而守蒲城。献公二十二年,献公使宦者履騠趣杀重耳。重耳逾垣,宦者 逐斩其衣祛。重耳遂奔狄 居狄五岁而晋献公卒,里克已杀奚齐、悼子,乃使人迎,欲立重耳。重耳畏杀, 因固谢,不敢入。已而晋更迎其弟夷吾立之,是为惠公。惠公七年,畏重耳,乃 使宦者履鞬与壮士欲杀重耳。重耳闻之,乃谋赵衰等曰:"始吾奔狄,非以为可 用与,以近易通,故且休足。休足久矣,固愿徙之大国。夫齐桓公好善,志在霾 王,收恤诸侯。今闻管仲、隰朋死,此亦欲得贤佐,盍往乎?″於是遂行。 过卫,卫文公不礼。"至齐,齐桓公厚礼,而以宗女妻之,有马十二乘,重耳安 之。重耳至齐二岁而桓公卒,会竖刀等为内乱,齐孝公之立,诸侯兵数至。留齐 凡五岁。重耳爱齐女,毋去心。赵衰、咎犯乃於桑下谋行。齐女侍者在桑上闻之, 以告其主。其主乃杀侍者,劝重耳趣行。重耳曰:"人生安乐,孰知其他!必死
B.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才是 “合”,只有“合”而不发生冲突才能进入“和”的状态。 C.孔子力主“和而不同”,强调的是把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统 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和”的状态,而不是简单的同化。 D.中国哲学可以解决人的方方面面的精神需求,儒讲“拿得起”, 道讲“想得开”,佛言“放得下”,三者互补,成就和合心态。 2.“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 素。”下列说法不能作为其依据的一项是(3 分) ( ) A.人的精神需求是多方面的,要把它们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 入“和”的状态,仅靠一种学说是不可能做到的。 B.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能 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 C.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所以中国人同时信奉儒 释道三教,借以养成和合的心态。 D.儒释道三家可以说是各有各的精神趣旨,看上去有很多对立之 处,但在精神实质上互为补充。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 A.人只有一种诉求是一种不健全的心态,所以才需要“和合”文 化,才需要儒释道三家的互补。 B.中国固有的学问,向来只是研究“生”,不研究“死”,而佛 学的引进则作了必要的补充。 C.儒释道三家互补,缺一则“互补”之说即无从谈起,当然也就 无法达到所谓心态的和合。 D.只有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的学问,才能讲“张弛”之道,破“生 死”玄关,达成心态和合。 二、古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晋文公重耳,晋献公之子也。献公二十一年,献公杀太子申生,骊姬谗之,恐, 不辞献公而守蒲城。献公二十二年,献公使宦者履鞮趣杀重耳。重耳逾垣,宦者 逐斩其衣袪。重耳遂奔狄。 居狄五岁而晋献公卒,里克已杀奚齐、悼子,乃使人迎,欲立重耳。重耳畏杀, 因固谢,不敢入。已而晋更迎其弟夷吾立之,是为惠公。惠公七年,畏重耳,乃 使宦者履鞮与壮士欲杀重耳。重耳闻之,乃谋赵衰等曰:"始吾奔狄,非以为可 用与,以近易通,故且休足。休足久矣,固愿徙之大国。夫齐桓公好善,志在霸 王,收恤诸侯。今闻管仲、隰朋死,此亦欲得贤佐,盍往乎?"於是遂行。 过卫,卫文公不礼。"至齐,齐桓公厚礼,而以宗女妻之,有马十二乘,重耳安 之。重耳至齐二岁而桓公卒,会竖刀等为内乱,齐孝公之立,诸侯兵数至。留齐 凡五岁。重耳爱齐女,毋去心。赵衰、咎犯乃於桑下谋行。齐女侍者在桑上闻之, 以告其主。其主乃杀侍者,劝重耳趣行。重耳曰:"人生安乐,孰知其他!必死
于此,不能去。"齐女曰:"子一国公子,穷而来此,数士者以子为命。子不疾反 国,报劳臣,而怀女德,窃为子羞之。且不求,何时得功?"乃与赵衰等谋,醉 重耳,载以行 过曹,曹共公不礼。过郑,郑文公弗礼。 重耳去之楚,楚成王以适诸侯礼待之,重耳谢不敢当。赵衰曰:"子亡在外十馀 年,小国轻子,况大国乎?今楚大国而固遇子,子其毋让,此天开子也。"遂以 客礼见之。成王厚遇重耳,重耳甚卑。成王曰:"子即反国,何以报寡人?"重耳 曰:"羽毛齿角玉帛,君王所馀,未知所以报。"王曰:"虽然,何以报不穀?" 重耳曰:"即不得已,与君王以兵车会平原广泽,请辟王三舍。"楚将子玉怒曰: 王遇晋公子至厚,今重耳言不孙,请杀之。"成王曰:"晋公子贤而困于外久, 从者皆国器,此天所置,庸可杀乎?目言何以易之! 重耳至秦,缪公以宗女五人妻重耳,故晋公子圉妻与往。重耳不欲受,司空季子 曰:"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 遂受。缪公大欢,与重耳饮。是时晋惠公十四年秋,惠公以九月卒。十二月,晋 国大夫栾、郤等闻重耳在秦,皆阴来劝重耳、赵衰等反国,为内应甚众。於是秦 缪公乃发兵与重耳归晋。重耳出亡凡十九岁而得入,时年六十二矣,晋人多附焉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分) A.重耳畏杀,因固谢,不敢入 固:坚持 B.重耳安 安:安于享受 C.穷而来 此 穷:贫穷 D.重耳谢不敢当 辞谢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重耳经历坎坷困苦的一项是(3 分) ①献公使宦者履醍趣杀重耳②饥而从野人乞食③齐孝公之立,诸 侯兵数至④醉重耳,载以行⑤过曹,曹共公不礼⑥成王厚遇重耳,重耳甚卑 A.①②⑤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②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因为骊姬进谗言,重耳未向献公告别就逃到蒲城,被追杀时又 逃到狄;惠公即位后,又被追杀,只得逃往齐国 B.重耳逃到齐国后,齐桓公给予他很好的待遇,把自己的女儿嫁 给了他并送给他十二匹马。桓公死后,因齐国内乱,重耳被迫离开齐国 C.重耳逃到出国后,楚成王以对待诸侯的礼节对待他。当楚成王 问他回晋国后怎样回报时,重耳以″退避三舍"回答,激怒了楚国将领子玉。 D.晋惠公死去后,晋国的几位大夫劝说重耳回晋国。在逃亡十九 年后,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 7.把文中画横线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于此,不能去。"齐女曰:"子一国公子,穷而来此,数士者以子为命。子不疾反 国,报劳臣,而怀女德,窃为子羞之。且不求,何时得功?"乃与赵衰等谋,醉 重耳,载以行。 过曹,曹共公不礼。过郑,郑文公弗礼。 重耳去之楚,楚成王以适诸侯礼待之,重耳谢不敢当。赵衰曰:"子亡在外十馀 年,小国轻子,况大国乎?今楚大国而固遇子,子其毋让,此天开子也。"遂以 客礼见之。成王厚遇重耳,重耳甚卑。成王曰:"子即反国,何以报寡人?"重耳 曰:"羽毛齿角玉帛,君王所馀,未知所以报。"王曰:"虽然,何以报不穀?" 重耳曰:"即不得已,与君王以兵车会平原广泽,请辟王三舍。"楚将子玉怒曰: "王遇晋公子至厚,今重耳言不孙,请杀之。"成王曰:"晋公子贤而困于外久, 从者皆国器,此天所置,庸可杀乎?且言何以易之!" 重耳至秦,缪公以宗女五人妻重耳,故晋公子圉妻与往。重耳不欲受,司空季子 曰:"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 遂受。缪公大欢,与重耳饮。是时晋惠公十四年秋,惠公以九月卒。十二月,晋 国大夫栾、郤等闻重耳在秦,皆阴来劝重耳、赵衰等反国,为内应甚众。於是秦 缪公乃发兵与重耳归晋。重耳出亡凡十九岁而得入,时年六十二矣,晋人多附焉。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重耳畏杀,因固谢,不敢入 固:坚持 B.重耳安 之 安:安于享受 C.穷而来 此 穷:贫穷 D.重耳谢不敢当 谢: 辞谢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重耳经历坎坷困苦的一项是(3 分) ( ) ①献公使宦者履鞮趣杀重耳②饥而从野人乞食③齐孝公之立,诸 侯兵数至④醉重耳,载以行⑤过曹,曹共公不礼⑥成王厚遇重耳,重耳甚卑 A.①②⑤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②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因为骊姬进谗言,重耳未向献公告别就逃到蒲城,被追杀时又 逃到狄;惠公即位后,又被追杀,只得逃往齐国。 B.重耳逃到齐国后,齐桓公给予他很好的待遇,把自己的女儿嫁 给了他并送给他十二匹马。桓公死后,因齐国内乱,重耳被迫离开齐国。 C.重耳逃到出国后,楚成王以对待诸侯的礼节对待他。当楚成王 问他回晋国后怎样回报时,重耳以"退避三舍"回答,激怒了楚国将领子玉。 D.晋惠公死去后,晋国的几位大夫劝说重耳回晋国。在逃亡十九 年后,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 7.把文中画横线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夫齐桓公好善,志在霸王,收恤诸侯。今闻管仲、隰朋死,此 亦欲得贤佐,盍往乎? 译文 (2)晋公子贤而困于外久,从者皆国器,此天所置,庸可杀乎?且 言何以易之!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8、9题。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援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接,读ruo,“揉搓”之意。 8.古人常用比兴的手法,以自然现象中的风雨、风云比喻政治形势,请分析“看 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两句中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分) 9.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赏梅的不同感受。请选择其中一种手法来 说明。(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子曰 ,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 (《论语》) (2)千岩万转路不定, 栗深林兮惊层巅。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苔痕上阶绿 。谈笑有鸿儒, 。(刘禹 锡《陋室铭》)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罗曼·罗兰传 斯蒂芬·茨威格 罗曼·罗兰生于1866年1月29日,父亲是公证人,是城里德高望重的绅士;母 亲虔诚端庄,自从她的一个小女儿夭亡之后,就笼罩在一种淡淡的哀愁中,而把 所有的心思都花费在照顾柔弱的儿子和他的另一个妹妹身上。罗曼·罗兰从父亲 那里得到的是法国大革命以来的斗士的精神和信仰,而母亲带给他的是来自波尔
(1)夫齐桓公好善,志在霸王,收恤诸侯。今闻管仲、隰朋死,此 亦欲得贤佐,盍往乎?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2)晋公子贤而困于外久,从者皆国器,此天所置,庸可杀乎?且 言何以易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 8、9 题。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挼,读 ruó,“揉搓”之意。 8.古人常用比兴的手法,以自然现象中的风雨、风云比喻政治形势,请分析“看 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两句中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 分) 9.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赏梅的不同感受。请选择其中一种手法来 说明。(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子曰:______________,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_____________。 (《论语》) (2)千岩万转路不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栗深林兮惊层巅。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苔痕上阶绿,_________________。谈笑有鸿儒, _______________。(刘禹 锡《陋室铭》)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罗曼·罗兰传 斯蒂芬·茨威格 罗曼·罗兰生于 1866 年 1 月 29 日,父亲是公证人,是城里德高望重的绅士;母 亲虔诚端庄,自从她的一个小女儿夭亡之后,就笼罩在一种淡淡的哀愁中,而把 所有的心思都花费在照顾柔弱的儿子和他的另一个妹妹身上。罗曼·罗兰从父亲 那里得到的是法国大革命以来的斗士的精神和信仰,而母亲带给他的是来自波尔
罗亚尔女隐修院的探索精神,艺术感受力一音乐性的,神秘的敏感:二者相互对 立而又相互补充。 罗曼·罗兰的童年笼罩在1870年普法战争失败的阴影中,青少年时代,他被高 等师范录取,在这里,他人文科学上的天赋和对音乐的热爱表达出来,开始构想 着一个为世界心碎的单纯的艺术家的故事一-《约翰·克里斯朵夫》的原型。此后 他到罗马游学两年,负责整理文献工作,在典籍目录中探寻历史。意大利之行后 罗曼·罗兰先是在高等师范教授音乐史,1903年到巴黎大学执教。在严谨的学 术生活和写作中,他找到一份慰籍 1912年,罗曼·罗兰离职退休,之后许多年来都在瑞士度过。1919年,罗曼·罗 兰与母亲一起返回巴黎,当时她已病重。母亲去世后,罗兰回到瑞士,自1922 年至1938年与父亲和妹妹定居在那里。此后,罗兰前往他家乡附近的一个法国 小镇,在那里继续写作,后因反纳粹活动而遭到软禁,于1944年12月30日谢 世于家中。 罗曼·罗兰从父亲那里吸收的爱自由、爱挑剔的高卢人精神,和从母亲那里得到 的艺术感受力使他具有了以下常被描绘的奇怪的特征:一个宗教社会主义者, 位反神权的神秘主义者,一位革命的理想主义者,一名非教条主义的基督徒。他 还是一位在充满巨大国际竞争的世纪坚持国际合作主义者。罗兰爱法国,但他拒 绝承认一个国家能够成为理性和必要的统一体。这样看来,他身上似乎具备一系 列的二分法,而他又不断地在他的小说和随笔作品中将这些表现出来。 热切参与那个时代的知识界活动的罗兰探求着将信仰、希望、爱情以及勇气等品 质带给他的社会,这种信念解释了他最初为舞台写作的原因一-重新激发英雄主义 和对他的祖国的信仰。这里最好的例子是他1898年的剧作《狼群》 因为受挫于舞台条件的过分严苛,罗兰转向对著名人物的研究,他写的关于贝多 芬的抒情生活的文章,以及米开朗基罗和托尔斯泰的研究,这些对他心目中的英 雄的纪念并非评论性传记,而是为获取这些伟人精神而做的充满诗意的努力。罗 兰在描绘贝多芬肖像的同时,试图画出20世纪的肖像及其梦想 罗曼·罗兰对传记的兴趣充分体现在他的《约翰·克里斯朵夫》之中。这部作品 写的是一位音乐天才与自身、与艺术及社会之间的斗争;罗兰刻画了一个充满矛 盾和不协调的性格,一位满怀生命热情却又遭到敌对世界误解的极其诚恳的艺术 家。它被称为20世纪的最高贵的小说作品。 《约翰·克里斯朵夫》牢固地奠定了罗曼·罗兰在20世纪早期文坛的声望。有 趣的是,他在这部作品中预见了一场毁灭欧洲的战争的来临,作品完成不久,这 样的战争就爆发了。此时他写了一系列文章反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特别是1915 年的小册子《战斗之上》呼吁作战国的知识分子们去争取和平。这引起了有人对 他的文学地位的强烈愤怒。法国评论家们认为他只是个智商高的骂街文人,这成 为他和法国年轻人之间的也许永难愈合的一条裂痕 罗曼·罗兰生活在一个阴暗的时代,此时法国的先驱维克多·雨果已经逝世,写 作了《包法利夫人》和《情感教育》的福楼拜也已谢世,邻国泰斗弗里德里希·尼 采失去了他的光芒,而左拉和莫泊桑所描绘的世界又是那样的晦涩和阴暗。在这 样的一个娇弱、变坏的时代里,罗曼·罗兰缠身于他的时代的主要社会、政治和 宗教事件中。他真诚地相信艺术应该描绘真实的情感,传达出使人变得高贵的道 德感。他无间断地呼吁自由和人类精神的尊严,支持被压迫者。 罗兰逝世后,他的名望在法国以至全世界都大大衰落,由于他对艺术多愁善感的 态度,以及他写作中缺乏对古典式样的掌握,使法国从未真心实意地接纳这位诺
罗亚尔女隐修院的探索精神,艺术感受力--音乐性的,神秘的敏感;二者相互对 立而又相互补充。 罗曼·罗兰的童年笼罩在 1870 年普法战争失败的阴影中,青少年时代,他被高 等师范录取,在这里,他人文科学上的天赋和对音乐的热爱表达出来,开始构想 着一个为世界心碎的单纯的艺术家的故事--《约翰·克里斯朵夫》的原型。此后, 他到罗马游学两年,负责整理文献工作,在典籍目录中探寻历史。意大利之行后, 罗曼·罗兰先是在高等师范教授音乐史,1903 年到巴黎大学执教。在严谨的学 术生活和写作中,他找到一份慰籍。 1912 年,罗曼·罗兰离职退休,之后许多年来都在瑞士度过。1919 年,罗曼·罗 兰与母亲一起返回巴黎,当时她已病重。母亲去世后,罗兰回到瑞士,自 1922 年至 1938 年与父亲和妹妹定居在那里。此后,罗兰前往他家乡附近的一个法国 小镇,在那里继续写作,后因反纳粹活动而遭到软禁,于 1944 年 12 月 30 日谢 世于家中。 罗曼·罗兰从父亲那里吸收的爱自由、爱挑剔的高卢人精神,和从母亲那里得到 的艺术感受力使他具有了以下常被描绘的奇怪的特征:一个宗教社会主义者,一 位反神权的神秘主义者,一位革命的理想主义者,一名非教条主义的基督徒。他 还是一位在充满巨大国际竞争的世纪坚持国际合作主义者。罗兰爱法国,但他拒 绝承认一个国家能够成为理性和必要的统一体。这样看来,他身上似乎具备一系 列的二分法,而他又不断地在他的小说和随笔作品中将这些表现出来。 热切参与那个时代的知识界活动的罗兰探求着将信仰、希望、爱情以及勇气等品 质带给他的社会,这种信念解释了他最初为舞台写作的原因--重新激发英雄主义 和对他的祖国的信仰。这里最好的例子是他 1898 年的剧作《狼群》。 因为受挫于舞台条件的过分严苛,罗兰转向对著名人物的研究,他写的关于贝多 芬的抒情生活的文章,以及米开朗基罗和托尔斯泰的研究,这些对他心目中的英 雄的纪念并非评论性传记,而是为获取这些伟人精神而做的充满诗意的努力。罗 兰在描绘贝多芬肖像的同时,试图画出 20 世纪的肖像及其梦想。 罗曼·罗兰对传记的兴趣充分体现在他的《约翰·克里斯朵夫》之中。这部作品 写的是一位音乐天才与自身、与艺术及社会之间的斗争;罗兰刻画了一个充满矛 盾和不协调的性格,一位满怀生命热情却又遭到敌对世界误解的极其诚恳的艺术 家。它被称为 20 世纪的最高贵的小说作品。 《约翰·克里斯朵夫》牢固地奠定了罗曼·罗兰在 20 世纪早期文坛的声望。有 趣的是,他在这部作品中预见了一场毁灭欧洲的战争的来临,作品完成不久,这 样的战争就爆发了。此时他写了一系列文章反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特别是 1915 年的小册子《战斗之上》呼吁作战国的知识分子们去争取和平。这引起了有人对 他的文学地位的强烈愤怒。法国评论家们认为他只是个智商高的骂街文人,这成 为他和法国年轻人之间的也许永难愈合的一条裂痕。 罗曼·罗兰生活在一个阴暗的时代,此时法国的先驱维克多·雨果已经逝世,写 作了《包法利夫人》和《情感教育》的福楼拜也已谢世,邻国泰斗弗里德里希·尼 采失去了他的光芒,而左拉和莫泊桑所描绘的世界又是那样的晦涩和阴暗。在这 样的一个娇弱、变坏的时代里,罗曼·罗兰缠身于他的时代的主要社会、政治和 宗教事件中。他真诚地相信艺术应该描绘真实的情感,传达出使人变得高贵的道 德感。他无间断地呼吁自由和人类精神的尊严,支持被压迫者。 罗兰逝世后,他的名望在法国以至全世界都大大衰落,由于他对艺术多愁善感的 态度,以及他写作中缺乏对古典式样的掌握,使法国从未真心实意地接纳这位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