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昆明一中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12分) 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 A.剔除(ti) 招徕(lai) 佣金(yong) 哄而 散(hong) B.尽量(jin) 症结( zheng) 蓦然(mo) 纤尘不 染(xian) C.熬粥(ao) 渐染(jian) 便笺(qian) 为虎作 伥(wei) D.下载(zai) 瞭望(liao) 贫瘠(j) 靡靡之 音(mi) 2.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他起右手,用力的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热剌剌的有些痛。 ②好容易才捉到一个中的,恨恨的塞在厚嘴唇里,狠命一,劈的一声,又不及 王胡响。 ③阿Q更得意,而且为满足那些鉴赏家起见,再用力的 才放手。 B、抬咬掐 抬嚼拧 下列各句中加点熟语的使用,恰当的一项( A.教育要讲究方式方法,不能总是耳提面命,摆官僚作风。 B.春节晚会已经到了节目创作的实质性阶段,导演金越最近召开了几次策划会, 兼收并蓄,吸纳了其它竞标方案中的精华。 C.想不到昔日的“浪子”今天却成了英雄,这就不得不令人另眼相看。 D.“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日本和朝鲜的关系想要取得变化和进展,必须通 过双方的平等对话,充分表达诚意、释放善意,用耐心积累变化,以努力争取进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
云南昆明一中高三年级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12 分) 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 ( ) A.剔除(tì) 招徕(lái) 佣金(yòng) 一哄而 散(hòng) B.尽量(jǐn) 症结(zhēng) 蓦然(mò) 纤尘不 染(xiān) C.熬粥(áo) 渐染(jiān) 便笺(qiān) 为虎作 伥(wèi) D.下载(zǎi) 瞭望(liào) 贫瘠(jí) 靡靡之 音(mǐ) 2.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 ①他____起右手,用力的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热剌剌的有些痛。 ②好容易才捉到一个中的,恨恨的塞在厚嘴唇里,狠命一____,劈的一声,又不及 王胡响。 ③阿 Q 更得意,而且为满足那些鉴赏家起见,再用力的一____,才放手。 A、擎 咬 拧 B、抬 咬 掐 C、 擎 嚼 掐 D、抬 嚼 拧 3.下列各句中加点熟语的使用,恰当的一项 ( ) A.教育要讲究方式方法,不能总是耳提面命,摆官僚作风。 B.春节晚会已经到了节目创作的实质性阶段,导演金越最近召开了几次策划会, 兼收并蓄,吸纳了其它竞标方案中的精华。 C.想不到昔日的“浪子”今天却成了英雄,这就不得不令人另眼相看。 D.“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日本和朝鲜的关系想要取得变化和进展,必须通 过双方的平等对话,充分表达诚意、释放善意,用耐心积累变化,以努力争取进 展。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 项 ( )
A.此次北玻玻璃运用于奥运主场馆“鸟巢”工程,是通过纯平无斑钢化技术加 工,再经过高技术的红色丝网印制而成。从场馆外面看,“鸟巢”将披上炫目的 中国红衣裳。 B.为了充分体现全社会对道德模范的关爱,弘扬社会正气,更好地发挥道德模 范的榜样作用,中央文明办将对生活困难的“全国道德模范”进行帮扶 C.11月26日、27日,日本主流媒体《朝日新闻》用四个整版罕见地来刊登名 为《日中战争》的专题报导,对侵华战争进行全面冷静的反思 D.新农村建设工作要注重实效,不盲目攀比:要量力而行,不搞形式主义;要 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9分,每小题3分) 什么是“和谐社会”?社会学认为,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一种特殊形态的群体形 式,是相当数量的人按照一定的规范发生相互联系的生活共同体,它的特征之 是具有结构性 而社会结构是指社会系统的各组成部分或社会体系中诸要素之间比较持久、稳定 的相互联系模式。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和部分都紧密 联系,相互协调,整个社会才能保持有序和谐的状态。所以,“和谐社会”就是 说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和谐社会”实 际上是一种整体性思考问题的观点,要求我们把工作视野拓展到政治、经济、社 会、文化等各个方面,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统筹社会各种 资源,综合解决社会协调发展问题。 著名的政治学家亭庭顿关于现代化引起不稳定、现代伴随着风险的观点已经得到 许多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经验的证明。即在现代化起飞的时期,是进入社会结构错 位、社会问题增多、社会秩序失范、社会风险易发的时期。我国社会转型正面临 关键的临界点,即进入社会发展的矛盾凸显时期,也就是社会失调时期。这种由 社会结构内部不协调而产生矛盾、冲突或人们的无序互动导致的紧张状态而产生 的压力,称为社会张力。当社会张力的能量逐步积蓄起来,会对社会结构形成巨 大的冲击力,并在社会结构最薄弱的环节释放出来。而这种无序的社会力量爆发 就是社会危机或社会风险。 这十几年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但 并不是社会各个方面完全协调发展的时期。我们的主要精力一度集中在经济建设 上,而忽略了各种社会问题,有的人在GDP的崇拜下,只讲效率而忽视了公平 使社会问题有积压、增多的趋势,甚至以牺牲一个阶层(群体)的利益去满足另 个阶层(群体)的利益,形成了诸多社会不稳定因素,使社会运行不顺畅。正是在 这种背景下,提出了“和谐社会”问题,要建设和谐社会,自然涉及作为执政党 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能力。提高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就必须提高我们党整合社会 结构、社会利益、社会关系等等能力。因此,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必须 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从社会整体利益和人民的长远利益出发,正
A.此次北玻玻璃运用于奥运主场馆“鸟巢”工程,是通过纯平无斑钢化技术加 工,再经过高技术的红色丝网印制而成。从场馆外面看,“鸟巢”将披上炫目的 中国红衣裳。 B.为了充分体现全社会对道德模范的关爱,弘扬社会正气,更好地发挥道德模 范的榜样作用,中央文明办将对生活困难的“全国道德模范”进行帮扶。 C.11 月 26 日、27 日,日本主流媒体《朝日新闻》用四个整版罕见地来刊登名 为《日中战争》的专题报导,对侵华战争进行全面冷静的反思。 D.新农村建设工作要注重实效,不盲目攀比;要量力而行,不搞形式主义;要 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9 分,每小题 3 分) 什么是“和谐社会”?社会学认为,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一种特殊形态的群体形 式,是相当数量的人按照一定的规范发生相互联系的生活共同体,它的特征之一 是具有结构性。 而社会结构是指社会系统的各组成部分或社会体系中诸要素之间比较持久、稳定 的相互 联系模式。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和部分都紧密 联系,相互协调,整个社会才能保持有序和谐的状态。所以,“和谐社会”就是 说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和谐社会”实 际上是一种整体性思考问题的观点,要求我们把工作视野拓展到政治、经济、社 会、文化等各个方面,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统筹社会各种 资源,综合解决社会协调发展问题。 著名的政治学家亭庭顿关于现代化引起不稳定、现代伴随着风险的观点已经得到 许多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经验的证明。即在现代化起飞的时期,是进入社会结构错 位、社会问题增多、社会秩序失范、社会风险易发的时期。我国社会转型正面临 关键的临界点,即进入社会发展的矛盾凸显时期,也就是社会失调时期。这种由 社会结构内部不协调而产生矛盾、冲突或人们的无序互动导致的紧张状态而产生 的压力,称为社会张力。当社会张力的能量逐步积蓄起来,会对社会结构形成巨 大的冲击力,并在社会结构最薄弱的环节释放出来。而这种无序的社会力量爆发 就是社会危机或社会风险。 这十几年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但 并不是社会各个方面完全协调发展的时期。我们的主要精力一度集中在经济建设 上,而忽略了各种社会问题,有的人在 GDP 的崇拜下,只讲效率而忽视了公平, 使社会问题有积压、增多的趋势,甚至以牺牲一个阶层(群体)的利益去满足另一 个阶层(群体)的利益,形成了诸多社会不稳定因素,使社会运行不顺畅。正是在 这种背景下,提出了“和谐社会”问题,要建设和谐社会,自然涉及作为执政党 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能力。提高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就必须提高我们党整合社会 结构、社会利益、社会关系等等能力。因此,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必须 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从社会整体利益和人民的长远利益出发,正
确引导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尽可能将社会转型的代价降低到最低程度,使整个 社会结构协调与和谐,顺利渡过社会发展的阵痛期 5.根据原文,下列对“和谐社会”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谐社会是指相当数量的人按照一定的规范发生相互联系的生活共同体, B.和谐社会是指社会各领域和部分都紧密联系,互相协调,构成有序和谐的状 态 C.和谐社会是说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 D.和谐社会也是一种整体性思考问题的观点,它要求兼顾各方,运筹得当,协 调发展。 6.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我国正处在社会风险易发的时期,因而社会结构错位、社会问题增多、社会 秩序失范。 B.经济发展快速迅猛,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整个社会的发展就会和谐。 C.和谐社会是针对社会转型时期通常伴随的不稳定这一特定社会现状而提出的。 社会发展所带来的阵痛是每个社会必然要经历的,是任何人都不能改变的, 也是无能为力的。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与“小康社会”相比,“和谐社会”更应是我们奋斗的目标。“小康社会 强化的往往是经济指标,“和谐社会”则是综合社会各要素而提出的目标。 B.陶渊明笔下的那个既稳定又怡然自乐的物质贫乏世界绝不是我们当今“和谐 社会”的理想。 C.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及时发现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避免社会各种矛盾 的产生,使社会始终在良性状态下运行 D.构建“和谐社会”,是对我党执政能力的一大考验,必须统筹各类社会资源, 使之回到有序发展的轨道上来 、文言文阅读(1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确引导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尽可能将社会转型的代价降低到最低程度,使整个 社会结构协调与和谐,顺利渡过社会发展的阵痛期。 5.根据原文,下列对“和谐社会”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谐社会是指相当数量的人按照一定的规范发生相互联系的生活共同体。 B.和谐社会是指社会各领域和部分都紧密联系,互相协调,构成有序和谐的状 态。 C.和谐社会是说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 D.和谐社会也是一种整体性思考问题的观点,它要求兼顾各方,运筹得当,协 调发展。 6.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国正处在社会风险易发的时期,因而社会结构错位、社会问题增多、社会 秩序失范。 B.经济发展快速迅猛,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整个社会的发展就会和谐。 C.和谐社会是针对社会转型时期通常伴随的不稳定这一特定社会现状而提出的。 D.社会发展所带来的阵痛是每个社会必然要经历的,是任何人都不能改变的, 也是无能为力的。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小康社会”相比,“和谐社会”更应是我们奋斗的目标。“小康社会” 强化的往往是经济指标,“和谐社会”则是综合社会各要素而提出的目标。 B.陶渊明笔下的那个既稳定又怡然自乐的物质贫乏世界绝不是我们当今“和谐 社会”的理想。 C.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及时发现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避免社会各种矛盾 的产生,使社会始终在良性状态下运行。 D.构建“和谐社会”,是对我党执政能力的一大考验,必须统筹各类社会资源, 使之回到有序发展的轨道上来。 三、文言文阅读(19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3 分,翻译题 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1 题
郑濂,字仲德,浦江人。其家累世同居,凡三百年。郑氏家法,代以一人主家政 濂受知于太祖,昆弟由是显。濂诣京师,太祖问治家长久之道;赐之果,濂拜赐 怀归,剖分家人。帝闻嘉叹,欲官之,以老辞。时富室多以罪倾宗,而郑氏数千 指独完。会有诉郑氏交通者,吏捕之,兄弟六人争欲行,濂弟湜竞往。时濂在京 师,迎谓曰:“吾居长,当任罪。”湜曰:“兄年老,吾自往辩。”二人争入 狱。太祖召见曰:“有人如此,肯从人为逆耶?”宥之,立擢湜为左参议,命举 所知。湜举同郡王应等五人,皆授参议。湜,字仲持,居官有政声。南靖民为乱, 诖误者数百家,湜言于诸将,尽释免。居一岁,入觐,卒子京。十九年,濂坐事 当逮,从弟洧曰:“吾家称义门,先世有兄代弟死者,吾可不代兄死乎?”诣吏 自诬服,斩于市。洧,字仲宗,受业于宋濂,有学行,乡人哀之,私谥贞义处士。 濂卒,弟漢继。二十六年,东宫缺官,命廷里举孝弟敦行者,众以郑氏对。太祖 曰:“其里王氏亦仿郑氏家法。”乃征两家子弟年三十上者,悉赴京,根濂弟济 与王懃为春坊左、右庶子。后又征濂弟沂,自白衣擢礼部尚书,年余,致仕。永 乐元年入朝,留为故官。未几,复谢去。他得官者复数人,郑氏愈显。初,漢尝 仕元为浙江行省宣使,主家政数年。建文帝表其门,漢朝谢,御书“孝义家” 字赐之。燕兵既入,有告建文帝匿其家者,遣人索之。漢家厅事中,列十大柜, 五贮经史,五贮兵器备不虞。使者至,所发皆经史,置其半不启,乃免于祸,人 以为至行所感云。成化十年,有司奏郑永朝世敦行义,复旌以孝义之门。自文融 至漢,皆以笃行著。文融著《家范》三卷,凡五十八则,子钦增七十则,从子铉 又增九十二则,至濂弟涛与从弟泳、澳、湜,白于兄濂、源,共相损益,定为 百六十八则,刊行焉。(节选自《明史·郑濂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郑氏数千指独完 完:灭亡。 B.吾居长,当任罪 任:承担。 C.宥之,立握得为左参议 宥:宽恕。 D.居一岁,入觐,卒于京 觐:拜见。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郑波全家“孝弟敦行”的一组是) ①濂拜赐怀归,剖分家人 ②兄年老,吾自往辩 ③有人如此,肯从人为逆耶 ④湜,宇仲持,居宫有政声 ⑤诣吏自诬服,斩于市 ⑥他得官者复数人 A.①②⑤ B.①③④ ②④③ D.③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郑濂,字仲德,浦江人。其家累世同居,凡三百年。郑氏家法,代以一人主家政。 濂受知于太祖,昆弟由是显。濂诣京师,太祖问治家长久之道;赐之果,濂拜赐 怀归,剖分家人。帝闻嘉叹,欲官之,以老辞。时富室多以罪倾宗,而郑氏数千 指独完。会有诉郑氏交通者,吏捕之,兄弟六人争欲行,濂弟湜竞往。时濂在京 师,迎谓曰:“吾居长,当任罪。”湜曰:“兄年老,吾自往辩。” 二人争入 狱。太祖召见曰:“有人如此,肯从人为逆耶?”宥之,立擢湜为左参议,命举 所知。湜举同郡王应等五人,皆授参议。湜,字仲持,居官有政声。南靖民为乱, 诖误者数百家,湜言于诸将,尽释免。居一岁,入觐,卒子京。十九年,濂坐事 当逮,从弟洧曰:“吾家称义门,先世有兄代弟死者,吾可不代兄死乎?”诣吏 自诬服,斩于市。洧,字仲宗,受业于宋濂,有学行,乡人哀之,私谥贞义处士。 濂卒,弟渶继。二十六年,东宫缺官,命廷里举孝弟敦行者,众以郑氏对。太祖 曰:“其里王氏亦仿郑氏家法。”乃征两家子弟年三十上者,悉赴京,根濂弟济 与王懃为春坊左、右庶子。后又征濂弟沂,自白衣擢礼部尚书,年余,致仕。永 乐元年入朝,留为故官。未几,复谢去。他得官者复数人,郑氏愈显。初,渶尝 仕元为浙江行省宣使,主家政数年。建文帝表其门,渶朝谢,御书“孝义家”三 字赐之。燕兵既入,有告建文帝匿其家者,遣人索之。渶家厅事中,列十大柜, 五贮经史,五贮兵器备不虞。使者至,所发皆经史,置其半不启,乃免于祸,人 以为至行所感云。成化十年,有司奏郑永朝世敦行义,复旌以孝义之门。自文融 至渶,皆以笃行著。文融著《家范》三卷,凡五十八则,子钦增七十则,从子铉 又增九十二则,至濂弟涛与从弟泳、澳、湜,白于兄濂、源,共相损益,定为一 百六十八则,刊行焉。(节选自《明史·郑濂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而郑氏数千指独完 完:灭亡。 B.吾居长,当任罪 任:承担。 C.宥之,立握得为左参议 宥:宽恕。 D.居一岁,入觐,卒于京 觐:拜见。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郑波全家“孝弟敦行”的一组是 ( ) ①濂拜赐怀归,剖分家人 ②兄年老,吾自往辩 ③有人如此,肯从人为逆耶 ④湜,宇仲持,居宫有政声 ⑤诣吏自诬服,斩于市 ⑥他得官者复数人 A. 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③ D.③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郑源是浦江人,其家世世代代共同居住,有很好家声。他深受皇上赏识,其 兄弟也因此显荣。皇上问及他的治家之道,又欲授予官职,郑濂却以年老谢绝。 B.郑濂兄弟极为友爱,有人告发郑氏有罪,官吏抓捕他们时,众兄弟竞相揽过 责任,郑濂与弟又争相入狱。皇上得知后,不信郑氏有罪,并当即提拔其弟郑湜 C.郑濂的家风受到普遍赞扬。朝廷提拔官员时,只是从声望美好的家族中挑选 同乡王氏仿效郑氏家法,两族之中入选宫员很多,郑氏的家声因此更为显赫。 D.郑濂死后,郑换主持家政,受到建文帝表彰,御书“孝义家”赐给郑氏。郑 氏祖上以践行孝义闻名,为给子孙留下规制,著《家范》三卷,由后人增删刊行。 11.把第Ⅰ卷文言阅读村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永乐元年入朝,留为故官。未几,复谢去。 (2)使者至,所发皆经史,置其半不启,乃免于祸,人以为至行所感云 四、古诗文阅读及名篇名句默写(共18分) 12.阅读下面宋词,按要求完成问题(8分) 昭君怨·咏荷上雨(宋)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 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 聚。聚作水银窝,泻清波。 (1)这首词的动词使用得生动别致,请以“跳”字为例分析说明 分) (2)整首词中,诗人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作简要分析。(6分) 13、名句默写:(每题1分,6分) (1)杜甫的律诗写得汪洋恣肆,气象雄浑,晚年漂泊西南时所创作的《登岳阳 楼》中的诗句“,”,创造了与曹操《观沧海》中的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 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极为相似的意境 (2)李白是盛唐诗歌的杰出代表,《蜀道难》中写了蜀道的艰险难行,又以“, 愁空山”的句子写出了蜀道的凄凉景象。 (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4) ,朽木不折 金石可镂。 (5)《墙上的斑点》的作者是 五、现代文(文学类文章)阅读(22分)
A.郑源是浦江人,其家世世代代共同居住,有很好家声。他深受皇上赏识,其 兄弟也因此显荣。皇上问及他的治家之道,又欲授予官职,郑濂却以年老谢绝。 B.郑濂兄弟极为友爱,有人告发郑氏有罪,官吏抓捕他们时,众兄弟竞相揽过 责任,郑濂与弟又争相入狱。皇上得知后,不信郑氏有罪,并当即提拔其弟郑湜。 C.郑濂的家风受到普遍赞扬。朝廷提拔官员时,只是从声望美好的家族中挑选, 同乡王氏仿效郑氏家法,两族之中入选宫员很多,郑氏的家声因此更为显赫。 D.郑濂死后,郑换主持家政,受到建文帝表彰,御书“孝义家”赐给郑氏。郑 氏祖上以践行孝义闻名,为给子孙留下规制,著《家范》三卷,由后人增删刊行。 11.把第Ⅰ卷文言阅读村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l)永乐元年入朝,留为故官。未几,复谢去。 (2)使者至,所发皆经史,置其半不启,乃免于祸,人以为至行所感云。 四、古诗文阅读及名篇名句默写(共 18 分) 12.阅读下面宋词,按要求完成问题(8 分) 昭君怨·咏荷上雨(宋)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 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 聚。聚作水银窝,泻清波。 (1)这首词的动词使用得生动别致,请以“跳”字为例分析说明。(2 分) (2)整首词中,诗人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作简要分析。(6 分) 13、名句默写:(每题 1 分,6 分) (1)杜甫的律诗写得汪洋恣肆,气象雄浑,晚年漂泊西南时所创作的《登岳阳 楼》中的诗句“_,_”,创造了与曹操《观沧海》中的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 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极为相似的意境。 (2)李白是盛唐诗歌的杰出代表,《蜀道难》中写了蜀道的艰险难行,又以“____, ____。_____,愁空山”的句子写出了蜀道的凄凉景象。 (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朽木不折;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金石可镂。 (5)《墙上的斑点》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 五、现代文(文学类文章)阅读(2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