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 2011届高三阶段性联合诊断考试 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卷答案填在试卷后面的答题卷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三全部内容。 第I卷 (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攫取(jue)挟持(xie) 胳肢窝(g) 虚与委蛇(wei) B.菲薄(fei)颠簸(bo) 节骨眼(jie) 不蔓不枝(man) C.生肖(xido)糊弄(h) 压轴戏(zhou)沐猴而冠(guan) D.绯闻(fei)牌坊(fng) 花骨朵(g) 间不容发(jian)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对香港游客在菲律宾被杀一事,著名艺人成龙言论失当,公众也要理性看待,对待 公众人物也不能求全责备。成龙的发言仅是艺人个体的情绪宣泄 B.尽管现在的各种出版物汗牛充栋,但真正具有原创性价值的优秀学术成果屈指可数。 一言蔽之,网络带来的不是知识的优质化,而是知识的平质化。 C.重新发现鲁迅,将争论的视野放宽,有很多事比纯粹的担忧更有意义。因此,对课 本修订一事,既不能冷漠地不以为意,也要防止过度阐释 D.同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相比,舟曲的灾害异曲同工一一相同的是都有人员伤亡和财 产损失;不同的是,舟曲发生的是罕见的山洪泥石流灾害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关于曹操墓真伪的争论,在历时8个多月后,依然没有定论。这场旷日持久讨论的 关注,恰恰是因为它可以成为我们观察当下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标本。 B.4月份国务院出台严厉的一系列楼市调控政策以来,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得到有效 遏制。但最近,部分城市商品住宅成交量出现快速上涨,带动了房价反弹。 C.尽管日本多次表示要用一种新视角来看待中国的发展,但是旧有的对华思维仍在作 祟,总有那么一些人抱着疑虑、戒备甚至敌视的心态看待中国的发展壮大。 D.三峡工程巨大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的发挥,有效提高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 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为三峡库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 4.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文字记录语言,打破了语言交际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大作用 中小学生语文教学主要就是教学生识字、阅读、写作。 。文字产生以后要随着语言的发展而演变,始 终从属于语言,是一种辅助的交际工具。 ①一个社会可以没有文字,但是不能没有语言 ②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只有几千年的历史
云 南 省 2011 届高三阶段性联合诊断考试 语 文 试 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 I 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请将各卷答案填在试卷后面的答题卷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三全部内容。 第Ⅰ卷 一、(12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攫.取(jué) 挟.持(xié) 胳.肢窝(gā) 虚与委.蛇(wēi) B.菲.薄(fěi) 颠簸.(bō) 节.骨眼(jiē) 不蔓.不枝(màn) C.生肖.(xiào) 糊.弄(hù) 压轴.戏(zhòu) 沐猴而冠.(guān) D.绯.闻(fēi) 牌坊.(fāng) 花骨.朵(gǔ) 间.不容发(jiān)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对香港游客在菲律宾被杀一事,著名艺人成龙言论失当,公众也要理性看待,对待 公众人物也不能求全责备 ....。成龙的发言仅是艺人个体的情绪宣泄。 B.尽管现在的各种出版物汗牛充栋 ....,但真正具有原创性价值的优秀学术成果屈指可数。 一言蔽之,网络带来的不是知识的优质化,而是知识的平质化。 C.重新发现鲁迅,将争论的视野放宽,有很多事比纯粹的担忧更有意义。因此,对课 本修订一事,既不能冷漠地不以为意 ....,也要防止过度阐释。 D.同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相比,舟曲的灾害异曲同工 ....——相同的是都有人员伤亡和财 产损失;不同的是,舟曲发生的是罕见的山洪泥石流灾害。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关于曹操墓真伪的争论,在历时 8 个多月后,依然没有定论。这场旷日持久讨论的 关注,恰恰是因为它可以成为我们观察当下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标本。 B.4 月份国务院出台严厉的一系列楼市调控政策以来,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得到有效 遏 制。但最近,部分城市商品住宅成交量出现快速上涨,带动了房价反弹。 C.尽管日本多次表示要用一种新视角来看待中国的发展,但是旧有的对华思维仍在作 祟,总有那么一些人抱着疑虑、戒备甚至敌视的心态看待中国的发展壮大。 D.三峡工程巨大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的发挥,有效提高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 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为三峡库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 4.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文字记录语言,打破了语言交际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大作用, 中小学生语文教学主要就是教学生识字、阅读、写作。 。 ; 。 。 。 。文字产生以后要随着语言的发展而演变,始 终从属于语言,是一种辅助的交际工具。 ①一个社会可以没有文字,但是不能没有语言 ②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只有几千年的历史
③但是,文字在交际中的重要性远不能和语言相比 ④在文字产生以前,语言早已存在,估计有几十万年 ⑤没有语言,社会就不能生存和发展 ⑥今天世界上没有文字的语言比有文字的语言多得多 A.③④①⑥②⑤ B.③①⑤②④⑥ C.⑥④②①⑤③ D.⑥③⑤④②①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文化惯例中的批评 文化惯例可以分为有意图和无意图两种。有意图是指明确自己要达到的目的,运用文化 惯例〔例如我国传统的儒家文化)服务于意识形态的工具理性意图。无意图则是指文化惯例 是在该文化区内由于自然环境、社会条件及历史的影响而形成的其间没有明确的意识指向。 文艺批评置身于一套文化惯例中,既可以给它带来—种文化视野,也可能使之陷入某种 文化盲见。反过来,如果批评脱离文化惯例,就是脱离某种文化的束缚,则会缺乏文化内涵, 导致浅薄无知。两者相较,没有一种具有绝对的优势。那么,文艺批评处于文化惯例中的合 理性又该如何解释呢? 首先,文艺批评的对象是一种文化的对象。文艺文本并不只是符号系统,它还是由一定 文牝规则编织的符号系统,文本作者和广大读者也生活在某一文化范型中,即“文化是我们 身外的东西——它存在于个体之外,而对个人施加着强大的强制力量"。在此状况下,批评 如不能以某种文化眼光来运作而以纯客观的态度来观照,文艺就成为无的放矢了。它既不能 同作品的内涵交遇,也不能从读者那里得到共鸣。批评家在批评作品时要以对该作品的兴趣 为出发点,而兴趣本身就是在一定文化氛围中形成的,而文艺兴趣作为文化局势是具有普遍 性的。既在作者,也在读者。离开了文化视野虽可脱离它的束缚,从而有可能看到某种新意, 但也会无法深入到文本意义 其次,批评在一定文化惯例中的合理性还在于它应在历史的长时段中来检测,就是说 批评的合理性并不是“科学”上正确的合理,而是“历史”中合适的合理。孔子在删编《诗 经》后下了“思无邪”的断语。这就把原先多作为民歌、俚曲的古代诗歌当成了宣讲儒家学
③但是,文字在交际中的重要性远不能和语言相比 ④在文字产生以前,语言早已存在,估计有几十万年 ⑤没有语言,社会就不能生存和发展 ⑥今天世界上没有文字的语言比有文字的语言多得多 A.③④①⑥②⑤ B.③①⑤②④⑥ C.⑥④②①⑤③ D.⑥③⑤④②①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 文化惯例中的批评 文化惯例可以分为有意图和无意图两种。有意图是指明确自己要达到的目的,运用文化 惯例(例如我国传统的儒家文化)服务于意识形态的工具理性意图。无意图则是指文化惯例 是在该文化区内由于自然环境、社会条件及历史的影响而形成的,其间没有明确的意识指向。 文艺批评置身于一套文化惯例中,既可以给它带来一种文化视野,也可能使之陷入某种 文化盲见。反过来,如果批评脱离文化惯例,就是脱离某种文化的束缚,则会缺乏文化内涵, 导致浅薄无知。两者相较,没有一种具有绝对的优势。那么,文艺批评处于文化惯例中的合 理性又该如何解释呢? 首先,文艺批评的对象是一种文化的对象。文艺文本并不只是符号系统,它还是由一定 文牝规则编织的符号系统,文本作者和广大读者也生活在某一文化范型中,即“文化是我们 身外的东西——它存在于个体之外,而对个人施加着强大的强制力量”。在此状况下,批评 如不能以某种文化眼光来运作而以纯客观的态度来观照,文艺就成为无的放矢了。它既不能 同作品的内涵交遇,也不能从读者那里得到共鸣。批评家在批评作品时要以对该作品的兴趣 为出发点,而兴趣本身就是在一定文化氛围中形成的,而文艺兴趣作为文化局势是具有普遍 性的。既在作者,也在读者。离开了文化视野虽可脱离它的束缚,从而有可能看到某种新意, 但也会无法深入到文本意义。 其次,批评在一定文化惯例中的合理性还在于它应在历史的长时段中来检测,就是说, 批评的合理性并不是“科学”上正确的合理,而是“历史”中合适的合理。孔子在删编《诗 经》后下了“思无邪”的断语。这就把原先多作为民歌、俚曲的古代诗歌当成了宣讲儒家学
说的道德文选。对这似乎是错误的解释该如何理解呢?这应从中国的农业文化上来看。一是 古代中国的水利灌溉农业迫切要求中央集权;二是这种中央集权成了东方专制主义的土壤。 儒家学说的“仁政”"思想所起的作用就是给这一专制制度抹上一层较为人道、较为柔和的色 彩。它的内在逻辑是把家庭化小农生产基础上奠定的家庭尊卑秩序合法化,并进而推广到国 家学说上,家庭中父亲是管理者,而在国家则国君是管理者,是大家的父亲。在中国,家国 一体伦理观的具体表现是儒家思想。在这样一个背景来看孔子“思无邪”的断语,就可见出 它是以伦理要求来规范个人的思想,使任何个人的感受、体验都被纳入到伦理规范之内,起 到巩固儒家意识形态霸权地位的作用。而这也对稳固既成的社会秩序有积极作用。因此,看 似错讹的评断放在“历史”中就可以见出其合理性了。还应该再次强调,这种合理与它的正 确与否无关,而是指它产生的一种必性生及同社会环境的合拍 这样,我们就可以清晰地看到批评处在一定文化惯例系统中的合理性问题。 (选自《文艺批评学教程》,有删改) 5.下列关于“文化惯例”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有意图的文化惯例对自己要达到的目的有明确的认识,并能运用惯例为意识形态服 务 B.无意图的文化惯例,意识指向盲目,它是受自然环境、社会条件和历史的影响而形 C.文化陨例对文艺批评有東缚作用,缺失束缚,文艺批评就会缺乏文化内涵,导致浅 薄无知。 D.处在一定的文化陨例中,文艺批评就一定合理,因其有产生的必然性且与社会环境 合拍。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文艺批评无论是置身于文化惯例中还是脱离文化惯例,都会带来某一方面的弊端 B.比较有意图的文化惯例和无意图的文化惯例,前者有助于评判文艺批评的合理性问 题 C.文艺批评应以某种文化眼光来运作,因为文艺文本是由一定文化规则编织的符号系 D.文艺批评如果以纯客观的态度来观照,则无法关乎作品的内涵和读者的内心情感 7.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兴趣的形成在于作者、读者,所以批评家在批评作品时要以对该作品的兴趣为出发 点 B.从孔子“思无邪”的断语一例来看,孔子的这种批评应该处在有意图的文化惯例之
说的道德文选。对这似乎是错误的解释该如何理解呢?这应从中国的农业文化上来看。一是 古代中国的水利灌溉农业迫切要求中央集权;二是这种中央集权成了东方专制主义的土壤。 儒家学说的“仁政”思想所起的作用就是给这一专制制度抹上一层较为人道、较为柔和的色 彩。它的内在逻辑是把家庭化小农生产基础上奠定的家庭尊卑秩序合法化,并进而推广到国 家学说上,家庭中父亲是管理者,而在国家则国君是管理者,是大家的父亲。在中国,家国 一体伦理观的具体表现是儒家思想。在这样一个背景来看孔子“思无邪”的断语,就可见出 它是以伦理要求来规范个人的思想,使任何个人的感受、体验都被纳入到伦理规范之内,起 到巩固儒家意识形态霸权地位的作用。而这也对稳固既成的社会秩序有积极作用。因此,看 似错讹的评断放在“历史”中就可以见出其合理性了。还应该再次强调,这种合理与它的正 确与否无关,而是指它产生的一种必性生及同社会环境的合拍。 这样,我们就可以清晰地看到批评处在一定文化惯例系统中的合理性问题。 (选自《文艺批评学教程》,有删改) 5.下列关于“文化惯例”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有意图的文化惯例对自己要达到的目的有明确的认识,并能运用惯例为意识形态服 务。 B.无意图的文化惯例,意识指向盲目,它是受自然环境、社会条件和历史的影响而形 成的。 C.文化陨例对文艺批评有束缚作用,缺失束缚,文艺批评就会缺乏文化内涵,导致浅 薄无知。 D.处在一定的文化陨例中,文艺批评就一定合理,因其有产生的必然性且与社会环境 合拍。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 A.文艺批评无论是置身于文化惯例中还是脱离文化惯例,都会带来某一方面的弊端。 B.比较有意图的文化惯例和无意图的文化惯例,前者有助于评判文艺批评的合理性问 题。 C.文艺批评应以某种文化眼光来运作,因为文艺文本是由一定文化规则编织的符号系 统。 D.文艺批评如果以纯客观的态度来观照,则无法关乎作品的内涵和读者的内心情感。 7.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 A.兴趣的形成在于作者、读者,所以批评家在批评作品时要以对该作品的兴趣为出发 点。 B.从孔子“思无邪”的断语一例来看,孔子的这种批评应该处在有意图的文化惯例之 中
C.由于文艺批评的合理性是“历史”中合适的合理,所以文艺批评的正确与否无关紧 要 D.孔子删编《诗经》后下了“思无邪”的断语,表明他欲为当时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 服务。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桓彝,字茂伦,谯国龙亢人。彝少孤贫,虽箪瓢,处之晏如。少与庾亮深交。于时王敦 擅权,嫌忌土望,彝以疾去职。尝过舆县,县宰徐宁字安期,通朗博涉,彝遇之,欣然停留 累日,结交而别。先是,庾亮每属彝觅一佳吏部,及至都,谓亮日:“为卿得一吏部矣。”亮 问所在,彝日:“人所应有而不必有,人所应无而不必无。徐宁真海岱清土。”因为叙之,即 迁吏部郎,竞历显职 明帝将伐王敦,拜彝散骑常侍,引参密谋。及敦平,以功封万宁县男。丹阳尹温峤上言 宣城阻带山川,频经变乱,宜得望实居之,窃谓桓彝可充其选。”帝手诏日:“适得太真表 如此。今大事新定,朝廷须才,不有君子,其能国乎!方今外务差轻,欲停此事。”彝上疏 深自捻挹,内外之任并非所堪,但以坟柏在此郡,欲暂结名义,遂补彝宣城内史。在郡有惠 政,为百姓所怀 苏峻之乱也,彝纠合义众,欲赴朝廷。其长史裨惠以郡兵寡弱,山人易扰,可案甲以 须后举。彝厉色日:“夫见无礼于其君者,若鹰鸦之逐鸟雀。今社稷危逼,义无晏安。”乃遣 将军朱绰计贼别帅于芜湖,破之。彝寻岀石硫。会朝廷遣将军司马流先据慈湖,为贼所破, 遂长驱径进。彝以郡无坚城,遂退据广德。寻王师败绩,彝闻而慷慨流涕,进屯泾县。时州 郡多遣使降峻,裨惠又劝彝伪与通和,以纾交至之祸。彝日:“吾受国厚恩,义在致死,焉 能忍垢蒙辱与丑逆通问!如其不济,此则命也。”遺将军俞纵守兰石。峻遺将韩晃攻之。纵 将败,左右劝纵退军。纵日:“吾受桓侯厚恩,本以死报。吾之不可负桓侯,犹桓侯之不负 国也。”遂力战而死。晃因进军攻彝。彝固守经年,势孤力屈。贼日:“彝若降者,当待以优 礼。”将士多劝彝伪降,更思后举。彝不从,辞气壮烈,志节不挠。城陷,为晃所害,年五
C.由于文艺批评的合理性是“历史”中合适的合理,所以文艺批评的正确与否无关紧 要。 D.孔子删编《诗经》后下了“思无邪”的断语,表明他欲为当时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 服务。 三、(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0 题。 桓彝,字茂伦,谯国龙亢人。彝少孤贫,虽箪瓢,处之晏如。少与庾亮深交。于时王敦 擅权,嫌忌士望.,彝以疾去职。尝过舆县,县宰徐宁字安期,通朗博涉,彝遇之,欣然停留 累日,结交而别。先是,庾亮每属彝觅一佳吏部,及至都,谓亮日:“为卿得一吏部矣。”亮 问所在,彝日:“人所应有而不必有,人所应无而不必无。徐宁真海岱清士。”因为叙之,即 迁吏部郎,竞历显职。 明帝将伐王敦,拜彝散骑常侍,引参密谋。及敦平,以功封万宁县男。丹阳尹温峤上言: “宣城阻带山川,频经变乱,宜得望实居之,窃谓桓彝可充其选。”帝手诏日:“适得太真表 如此。今大事新定,朝廷须才,不有君子,其能国乎!方今外务差轻,欲停此事。”彝上疏 深自捻挹,内外之任并非所堪.,但以坟柏在此郡,欲暂结名义,遂补彝宣城内史。在郡有惠 政,为百姓所怀。 苏峻之乱也,彝纠合义众,欲赴朝廷。其长史裨惠以郡兵寡弱,山人易扰,可案甲以 须后举。彝厉色日:“夫见无礼于其君者,若鹰鸦之逐鸟雀。今社稷危逼,义无晏安。”乃遣 将军朱绰计贼别帅于芜湖,破之。彝寻出石硫。会.朝廷遣将军司马流先据慈湖,为贼所破, 遂长驱径进。彝以郡无坚城,遂退据广德。寻王师败绩,彝闻而慷慨流涕,进屯泾县。时州 郡多遣使降峻,裨惠又劝彝伪与通和,以纾.交至之祸。彝日:“吾受国厚恩,义在致死,焉 能忍垢蒙辱与丑逆通问!如其不济,此则命也。”遣将军俞纵守兰石。峻遣将韩晃攻之。纵 将败,左右劝纵退军。纵日:“吾受桓侯厚恩,本以死报。吾之不可负桓侯,犹桓侯之不负 国也。”遂力战而死。晃因进军攻彝。彝固守经年,势孤力屈。贼日:“彝若降者,当待以优 礼。”将士多劝彝伪降,更思后举。彝不从,辞气壮烈,志节不挠。城陷,为晃所害,年五
(节选自《晋书e列传第四十四》)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时王敦擅权,嫌忌士望 望:声望 B.内外之任并非所堪 堪:忍受 C.会朝廷遣将军司马流先据慈湖 会:适逢 D.以纾交至之祸 纾:解除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桓彝志节不挠的一组是 ①虽箪瓢,处之晏如②彝以疾去职③彝上疏深自捻挹④今社稷危逼,义无晏安 ⑤寻王师败绩,彝闻而慷慨流涕⑥焉能忍垢蒙辱与丑逆通问 A.①②⑥ B.②③⑤ C.①④⑤ D.③④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桓彝善于识才并且爱才。他在一次弃官离任的途中,与舆县县宰徐宁相识,桓彝认 为徐宁的学识品行俱佳,便积极向好友虞亮推荐。 B.桓彝因才干突出得到朝廷信任。他曾协助明帝讨伐王敦:;明帝下诏要桓彝到宣城任 职,桓彝到任后,施行仁政,得到百姓爱戴 C.桓彝积极征讨叛军。苏峻之乱时,桓彝兵少力弱,但他以国家利益为重,说服部下 亲自率军赶赴芜湖进行征讨,打败叛军。 D.桓彝忠于朝廷。在各州郡多派人向叛贼表示投降,叛贼诱降桓彝,桓彝的部下也劝 他假装投降时,桓彝不为所动,后被叛军杀害。 第Ⅱ卷 四、(23分) 11.把第工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宣城阻带山川,频经变乱,宜得望实居之,窃谓桓彝可充其选。(5分) (2)其长史裨惠以郡兵寡弱,山人易扰,可案甲以须后举。(5分)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河湟旧卒 张乔 少年随将讨河湟,头白时清返故乡 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 [注]河湟:指青海湟水流域和黄河西部,当时为异族所占。 (1)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十三。 (节选自《晋书 e 列传第四十四》)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于时王敦擅权,嫌忌士望. 望:声望 B.内外之任并非所堪. 堪:忍受 C.会.朝廷遣将军司马流先据慈湖 会:适逢 D.以纾.交至之祸 纾:解除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桓彝志节不挠的一组是 ( ) ①虽箪瓢,处之晏如②彝以疾去职③彝上疏深自捻挹④今社稷危逼,义无晏安 ⑤寻王师败绩,彝闻而慷慨流涕⑥焉能忍垢蒙辱与丑逆通问 A.①②⑥ B.②③⑤ C.①④⑤ D.③④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桓彝善于识才并且爱才。他在一次弃官离任的途中,与舆县县宰徐宁相识,桓彝认 为徐宁的学识品行俱佳,便积极向好友虞亮推荐。 B.桓彝因才干突出得到朝廷信任。他曾协助明帝讨伐王敦;明帝下诏要桓彝到宣城任 职,桓彝到任后,施行仁政,得到百姓爱戴。 C.桓彝积极征讨叛军。苏峻之乱时,桓彝兵少力弱,但他以国家利益为重,说服部下, 亲自率军赶赴芜湖进行征讨,打败叛军。 D.桓彝忠于朝廷。在各州郡多派人向叛贼表示投降,叛贼诱降桓彝,桓彝的部下也劝 他假装投降时,桓彝不为所动,后被叛军杀害。 第Ⅱ卷 四、(23 分) 11.把第工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宣城阻带山川,频经变乱,宜得望实居之,窃谓桓彝可充其选。(5 分) (2)其长史裨惠以郡兵寡弱,山人易扰,可案甲以须后举。(5 分)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河湟[注]旧卒 张乔 少年随将讨河湟,头白时清返故乡。 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 [注]河湟:指青海湟水流域和黄河西部,当时为异族所占。 (1)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