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二小麦分蘖特性的观察 一、目的要求 (一)熟悉分蘖期麦苗的形态特征,认识分蘖的各种类型。 (二)了解主茎叶片与分蘖发生的同伸关系及分蘖与次生根发生的关系。 (三)学习分析小麦分集期幼苗性状的方法。 二、材料及用具 (一)材料:不同播深、不同叶龄及不同分蘖类型的麦苗及相应的挂图。 (二)用具:解剖器、瓷盘、直尺、计算器。 三、内容和方法 (一)分禁期麦苗形态的观察和分蘖类型的识别 取典型的分蘖期麦苗,对照挂图认识小麦幼苗的形态结构。 小麦(Triticum aestivumL.)的幼苗由初生根、次生根、盾片、胚芽鞘、地中茎、分菜节、主茎 叶片、分蘖鞘和分蘖叶片等构成。 初生根:又叫种子根。种子萌发时先有1条胚根生出,随后成对出现1~3对初生根,所以,初 生根一般为37条,少有8条。初生根在形态上比次生根细,根毛少,颜色较深。在有胚芽鞘分 时,胚芽鞘节上有时也会发生1~2条次生根,其粗度一般较初生根稍粗,但较分蘖节发生的次生根 稍细,并且由于发生部位与种子根接近,极易与种子根混涌。 次生根:又叫节根,者生于分节上,与分藥几乎同时发生。一般主茎每发生1个分,就在 主茎叶的叶鞘基部,长出数条次生根。次生根在形态上比初生根粗,附者土粒较多。 盾片:与初生根在一起,位于地中茎下端,呈光滑的圆盘状,与胚芽鞘在同一侧。 胚芽鞘:种子萌发后,胚芽鞘首先伸出地面,为一透明的细管状物,顶端有孔,见光后开裂, 停止生长。到麦苗分集以后,它位于地中茎下端。 地中茎:指胚芽鞘节与第1真叶节之间出现的一段乳白色的细茎。地中茎是调节分蘖节深度的 器官,当播种过深,超过地中茎的伸长能力时,第1、2叶或第2、3叶之间的节间也会伸长,形成 多层分蘖的现象。 分蘖节:发生分蘖的节称为分蘖节。分菜节由几个极短的节间、节、幼小的顶芽和侧芽(分蘖 芽)所组成。它不仅是长茎、长叶、长蘖、长次生根的器官,而且也是贮藏营养物质的器官。 分蘖鞘(鞘叶):在形态上与胚芽鞘相似,也是只有叶鞘没有叶片的不完全叶。小麦的每个分集 都包在分蘖鞘里,与主茎幼小时包在胚芽鞘中一样。当分藥刚从叶鞘中伸出时,由分蘖鞘中伸出分 蘖的第1叶片。 主茎叶片:丛生在分集节上。观察时注意叶片的位序。首先找出第1片叶,然后依其互生关系 就可以找出其他叶片。确定第1叶片的方法,生有初期可以根据叶形鉴别。第1片叶在形态上与其 他叶片不同,上下几乎一样宽,顶端较钝,叶片短而厚,叶脉较明显,形似宝剑。生有中后期,第
5 实验二 小麦分蘖特性的观察 一、目的要求 (一)熟悉分蘖期麦苗的形态特征,认识分蘖的各种类型。 (二)了解主茎叶片与分蘖发生的同伸关系及分蘖与次生根发生的关系。 (三)学习分析小麦分蘖期幼苗性状的方法。 二、材料及用具 (一)材料:不同播深、不同叶龄及不同分蘖类型的麦苗及相应的挂图。 (二)用具:解剖器、瓷盘、直尺、计算器。 三、内容和方法 (一)分蘖期麦苗形态的观察和分蘖类型的识别 取典型的分蘖期麦苗,对照挂图认识小麦幼苗的形态结构。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的幼苗由初生根、次生根、盾片、胚芽鞘、地中茎、分蘖节、主茎 叶片、分蘖鞘和分蘖叶片等构成。 初生根:又叫种子根。种子萌发时先有 1 条胚根生出,随后成对出现 1~3 对初生根,所以,初 生根一般为 3~7 条,少有 8 条。初生根在形态上比次生根细,根毛少,颜色较深。在有胚芽鞘分蘖 时,胚芽鞘节上有时也会发生 1~2 条次生根,其粗度一般较初生根稍粗,但较分蘖节发生的次生根 稍细,并且由于发生部位与种子根接近,极易与种子根混淆。 次生根:又叫节根,着生于分蘖节上,与分蘖几乎同时发生。一般主茎每发生 1 个分蘖,就在 主茎叶的叶鞘基部,长出数条次生根。次生根在形态上比初生根粗,附着土粒较多。 盾片:与初生根在一起,位于地中茎下端,呈光滑的圆盘状,与胚芽鞘在同一侧。 胚芽鞘:种子萌发后,胚芽鞘首先伸出地面,为一透明的细管状物,顶端有孔,见光后开裂, 停止生长。到麦苗分蘖以后,它位于地中茎下端。 地中茎:指胚芽鞘节与第 1 真叶节之间出现的一段乳白色的细茎。地中茎是调节分蘖节深度的 器官,当播种过深,超过地中茎的伸长能力时,第 1、2 叶或第 2、3 叶之间的节间也会伸长,形成 多层分蘖的现象。 分蘖节:发生分蘖的节称为分蘖节。分蘖节由几个极短的节间、节、幼小的顶芽和侧芽(分蘖 芽)所组成。它不仅是长茎、长叶、长蘖、长次生根的器官,而且也是贮藏营养物质的器官。 分蘖鞘(鞘叶):在形态上与胚芽鞘相似,也是只有叶鞘没有叶片的不完全叶。小麦的每个分蘖 都包在分蘖鞘里,与主茎幼小时包在胚芽鞘中一样。当分蘖刚从叶鞘中伸出时,由分蘖鞘中伸出分 蘖的第 1 叶片。 主茎叶片:丛生在分蘖节上。观察时注意叶片的位序。首先找出第 1 片叶,然后依其互生关系 就可以找出其他叶片。确定第 1 叶片的方法,生育初期可以根据叶形鉴别。第 1 片叶在形态上与其 他叶片不同,上下几乎一样宽,顶端较钝,叶片短而厚,叶脉较明显,形似宝剑。生育中后期,第
1片叶往往枯死脱落,但其方位可依盾片的位置和方向来确定,因为小麦主茎第1叶片都在盾片的 对侧。以盾片来鉴别时,一定要把麦苗拿正,拉直胚根,地中茎不要发生扭曲。认识主茎叶序,还 可以借助于主茎分蘖(一级分蘖)的方位来确定,在不缺位的情况下,一般是1个叶带1个藥,确 定了分藥,也就找到了相应的叶片。根据这种关系,应先区别主茎和分藥。从位置上看,主茎一般 位于株丛中央,从形态上看,一般主茎较分蘖高而粗壮。如遇特殊情况(畸形或缺位),需综合上述 两种情况,并凭一定的经验确定。 由于生育条件的不同,麦苗会出现不同的分蘖类型。根据分蘖的者生部位和入土深度,通常分 为4个类型。取不同的分蘖型麦苗,对照挂图进行认识。 1.普通分蘗型:在主茎上形成1个分蘖节,是最常见的分蘖类型。 2.多层分蘗型:由于播种过深或其他条件的影响,除地中茎伸长外,主茎第1叶与第2叶之间。 甚至第2叶与第3叶之间的节间也伸长,形成“多层分菜”。 3.地中茎未伸长分蘗型:播种较浅时,地中茎不伸长,形成地中茎未伸长的分蘖型,分蘖节在 种子的入土深度处形成。 4.胚芽鞘分兼型:胚芽鞘是主茎的1片变态叶,叶腋中有1个蘖芽,可长出1个分蘖。该分蘖 还可发生二级分蘖。一株小麦除了主茎的基本分蘖外,还生有胚芽鞘分蘖,称为胚芽鞘分蘖型。在 种子质量好,播种深度适宜,肥水充足的高产田,常出现胚芽鞘分蘖。 (二)分蒹的出生及同伸关系 取主茎叶龄为3、5、7的麦苗进行观察。 小麦幼苗长出第3叶时,由胚芽鞘腋间长出1 个分集。由于胚芽鞘节入土较深,胚芽鞘分蘖常受 抑制,一般只有在良好的条件下才能发生。 当主茎第4叶伸出时,在主茎第1叶的叶腋处 长出第1个分集(主茎第1分蘖)。当主茎第5叶片 伸出时,在主茎第2叶叶腋处又生出1个分镶(主 茎第2分藥),依次类推。着生于主茎上的分蘖称为 一级分集。当一级分蘖的第3片叶伸出时,在其分 菜鞘叶腋间产生1个分蘖。以后每增加1片叶也按 叶位顺序增长1个分藥。上述均为分蘖节分菜。分 蘖节分蘖分为不同的级序,由一级分蘖产生的分蘖 称为二级分集,由二级分藥长出三级分藥,依次类 说明:一胚芽附、分附 △-时 推。 分蘖的发生有严格的顺序性,一般情况下,主茎或分菜上的腋芽都循着由低位向高位的规律萌 发生长,并且与主茎叶的出生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小麦分蘖过程中,主茎的叶序与各级分蘖叶有以 下同伸关系(表2一1)。如主茎第3叶(3/0)与胚芽鞘分蘖第1叶(1/C)同伸:主茎第4叶(4/0) 与胚芽鞘分蘖第2叶(2/C)及主茎第1分蘖第1叶(1/I)同伸:5/0叶与3/C、1/Cp、2/I、1/ Ⅱ同伸等。余者类推(图2一1)。 6
6 1 片叶往往枯死脱落,但其方位可依盾片的位置和方向来确定,因为小麦主茎第 1 叶片都在盾片的 对侧。以盾片来鉴别时,一定要把麦苗拿正,拉直胚根,地中茎不要发生扭曲。认识主茎叶序,还 可以借助于主茎分蘖(一级分蘖)的方位来确定,在不缺位的情况下,一般是 1 个叶带 1 个蘖,确 定了分蘖,也就找到了相应的叶片。根据这种关系,应先区别主茎和分蘖。从位置上看,主茎一般 位于株丛中央,从形态上看,一般主茎较分蘖高而粗壮。如遇特殊情况(畸形或缺位),需综合上述 两种情况,并凭一定的经验确定。 由于生育条件的不同,麦苗会出现不同的分蘖类型。根据分蘖的着生部位和入土深度,通常分 为 4 个类型。取不同的分蘖型麦苗,对照挂图进行认识。 1.普通分蘖型:在主茎上形成 1 个分蘖节,是最常见的分蘖类型。 2.多层分蘖型:由于播种过深或其他条件的影响,除地中茎伸长外,主茎第 1 叶与第 2 叶之间, 甚至第 2 叶与第 3 叶之间的节间也伸长,形成“多层分蘖”。 3.地中茎未伸长分蘖型:播种较浅时,地中茎不伸长,形成地中茎未伸长的分蘖型,分蘖节在 种子的入土深度处形成。 4.胚芽鞘分蘖型:胚芽鞘是主茎的 1 片变态叶,叶腋中有 1 个蘖芽,可长出 1 个分蘖。该分蘖 还可发生二级分蘖。一株小麦除了主茎的基本分蘖外,还生有胚芽鞘分蘖,称为胚芽鞘分蘖型。在 种子质量好,播种深度适宜,肥水充足的高产田,常出现胚芽鞘分蘖。 (二)分蘖的出生及同伸关系 取主茎叶龄为 3、5、7 的麦苗进行观察。 小麦幼苗长出第 3 叶时,由胚芽鞘腋间长出 1 个分蘖。由于胚芽鞘节入土较深,胚芽鞘分蘖常受 抑制,一般只有在良好的条件下才能发生。 当主茎第 4 叶伸出时,在主茎第 1 叶的叶腋处 长出第 1 个分蘖(主茎第 1 分蘖)。当主茎第 5 叶片 伸出时,在主茎第 2 叶叶腋处又生出 1 个分蘖(主 茎第 2 分蘖),依次类推。着生于主茎上的分蘖称为 一级分蘖。当一级分蘖的第 3 片叶伸出时,在其分 蘖鞘叶腋间产生 1 个分蘖。以后每增加 1 片叶也按 叶位顺序增长 1 个分蘖。上述均为分蘖节分蘖。分 蘖节分蘖分为不同的级序,由一级分蘖产生的分蘖 称为二级分蘖,由二级分蘖长出三级分蘖,依次类 推。 分蘖的发生有严格的顺序性,一般情况下,主茎或分蘖上的腋芽都循着由低位向高位的规律萌 发生长,并且与主茎叶的出生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小麦分蘖过程中,主茎的叶序与各级分蘖叶有以 下同伸关系(表 2—1)。如主茎第 3 叶(3/0)与胚芽鞘分蘖第 1 叶(1/C)同伸;主茎第 4 叶(4/0) 与胚芽鞘分蘖第 2 叶(2/C)及主茎第 1 分蘖第 1 叶(1/Ⅰ)同伸;5/0 叶与 3/C、1/Cp、2/Ⅰ、1/ Ⅱ同伸等。余者类推(图 2—1)。 1
表2一1主茎的叶位与各级分蘖出现的对应关系(山东农学院,1975) 主茎出现主茎出现 同伸的蘖节分蘖 同伸组蘖单株总茎数胚芽胚芽鞘蘖 的叶位的叶片数 一级分蘖 二级分蘖 三级分蘖 节分蘖数(包括主茎)鞘蘖的二级蘖 1/0 2/0 3/0 3 0 1 4/0 1 2 5/0 5 Ⅱ 35 Cp 6/0 6 2 C 7/0 7 N I1,IIp 3 8 8/0 f I2,Ⅱ,Ⅲe I P-P 9/0 9 I3,Ⅱz,Π,W I 1-P,I B-L,II 8 21 P.P 注:胚芽鞘节分蘖与主茎叶位的同伸关系恨不稳定,上表根据大量实际观察资料归纳。 根据上述同伸关系,已知主茎叶龄,可推算出某一分蘖的叶龄及全株可能出现的理论分集数。 即主茎某一叶片出现时可能出现的总分藥(包括主茎)为其前2个叶龄时发生的总分蘖数之和。如 主茎5叶龄的总分蘖数加主茎6叶龄的总分蘖数等于主茎第7叶龄的总分蘖数,即5+8=13。在生 产上,胚芽鞘分蘖常不出现,则主茎7叶龄的总分蘖数为3十5=8。另外,根据主茎叶龄与分蘖的 同伸关系,可推算出主茎的最高蘖位。 主茎最高集位=n一3(n代表主茎可见叶,即叶龄) 一般大田生产上实际分蘖数常少于理论分蘖数,而稀播田和高产田实际分蘖数有时接近理论分 蘖数,特别是在浅播条件下,实际分蘖数在某一时期内也可能稍大于理论分蘖数。主茎的低位蘖发 生比较正常,与主茎叶片的同伸关系也较为密切,而高位蘖发生的规律性较差。不良的环境条件影 响分蘖的正常出生,不但可以抑制高位蘖,而且也可以抑制低位蘖的发生,使之形成空蘖(缺位), 特别是胚芽鞘分蘖和【蘖容易缺位。 小麦分蘖的发生与节根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关系。一般主茎每发生1个分蘖,就在出生分蘖的节 上长出3条左右节根,从植物解剖学的观点看,这些节根属于主茎,而不属于一级分蘖。当一级分 蘖上发生二级分蘖时,在着生每个二级分蘖的节上一般可长出2条节根,这些节根才属于一级分蘖, 而不属于二级分蘖,余同。 (三)分蘖期麦苗性状的分析 每组取一个播种深度的麦苗5株,逐株测量麦苗的高度,主茎叶片数及其长度和宽度,分蘖数 及分蘖叶片数,次生根数,分蘖节深度和地中茎长度,平均后填入表2一2。并将其他组的资料也记 入表中。 四、作业报告 (一)写出7叶龄时麦苗的理论分蘖数及该同伸组各成员的名称,观察记载1株7叶龄麦 苗的实际分蘖数及其名称、次生根数及其部位。 (二)试分析播种深度对麦苗性状的影响。 (三)从小麦分蘖发生的多样性,简述小麦的适应性及提高播种技术的重要性
7 表 2—1 主茎的叶位与各级分蘖出现的对应关系(山东农学院,1975) 主茎出现 的叶位 主茎出现 的叶片数 同伸的蘖节分蘖 同伸组蘖 节分蘖数 单株总茎数 (包括主茎) 胚芽 鞘蘖 胚芽鞘蘖 一级分蘖 二级分蘖 三级分蘖 的二级蘖 1/0 1 2/0 2 3/0 3 0 1 C 4/0 4 Ⅰ 1 2 5/0 5 Ⅱ 1 3 CP 6/0 6 Ⅲ ⅠP 2 5 C1 7/0 7 Ⅳ Ⅰ1, ⅡP 3 8 C2 8/0 8 Ⅴ Ⅰ2, Ⅱ1, ⅢP ⅠP-P 5 13 9/0 9 Ⅵ Ⅰ3,Ⅱ2,Ⅲ1,Ⅳ P Ⅰ 1-P, Ⅰ P-1, Ⅱ P-P 8 21 注:胚芽鞘节分蘖与主茎叶位的同伸关系恨不稳定,上表根据大量实际观察资料归纳。 根据上述同伸关系,已知主茎叶龄,可推算出某一分蘖的叶龄及全株可能出现的理论分蘖数。 即主茎某一叶片出现时可能出现的总分蘖(包括主茎)为其前 2 个叶龄时发生的总分蘖数之和。如 主茎 5 叶龄的总分蘖数加主茎 6 叶龄的总分蘖数等于主茎第 7 叶龄的总分蘖数,即 5+8=13。在生 产上,胚芽鞘分蘖常不出现,则主茎 7 叶龄的总分蘖数为 3+5=8。另外,根据主茎叶龄与分蘖的 同伸关系,可推算出主茎的最高蘖位。 主茎最高蘖位=n-3(n 代表主茎可见叶,即叶龄) 一般大田生产上实际分蘖数常少于理论分蘖数,而稀播田和高产田实际分蘖数有时接近理论分 蘖数,特别是在浅播条件下,实际分蘖数在某一时期内也可能稍大于理论分蘖数。主茎的低位蘖发 生比较正常,与主茎叶片的同伸关系也较为密切,而高位蘖发生的规律性较差。不良的环境条件影 响分蘖的正常出生,不但可以抑制高位蘖,而且也可以抑制低位蘖的发生,使之形成空蘖(缺位), 特别是胚芽鞘分蘖和Ⅰ蘖容易缺位。 小麦分蘖的发生与节根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关系。一般主茎每发生 1 个分蘖,就在出生分蘖的节 上长出 3 条左右节根,从植物解剖学的观点看,这些节根属于主茎,而不属于一级分蘖。当一级分 蘖上发生二级分蘖时,在着生每个二级分蘖的节上一般可长出 2 条节根,这些节根才属于一级分蘖, 而不属于二级分蘖,余同。 (三)分蘖期麦苗性状的分析 每组取一个播种深度的麦苗 5 株,逐株测量麦苗的高度,主茎叶片数及其长度和宽度,分蘖数 及分蘖叶片数,次生根数,分蘖节深度和地中茎长度,平均后填入表 2—2。并将其他组的资料也记 入表中。 四、作业报告 (一)写出 7 叶龄时麦苗的理论分蘖数及该同伸组各成员的名称,观察记载 1 株 7 叶龄麦 苗的实际分蘖数及其名称、次生根数及其部位。 (二)试分析播种深度对麦苗性状的影响。 (三)从小麦分蘖发生的多样性,简述小麦的适应性及提高播种技术的重要性
表2一2播种深度对麦苗性状的影响 主茎叶数 主茎叶长、宽(cm 分叶数 插种深度 株 地中 展 见 叶 分数 (cm 分节深度 度 长/ cm 叶 长/ 4叶长 5叶长宽 6叶长宽 宽
8 表 2—2 播种深度对麦苗性状的影响 播 种 深 度 (cm) 株 高 (cm) 次 生 根 数 (条/株) 分 蘖 节 深 度 (cm) 地 中 茎 长 度 (cm) 主茎叶数 主茎叶长、宽(cm) 分 蘖 数 (个/株) 分 蘖 叶 数 展 叶 见 叶 1 叶 长/ 宽 2 叶 长/ 宽 3 叶 长/ 宽 4 叶 长/ 宽 5 叶 长/ 宽 6 叶 长/ 宽 心 叶 长 Ⅰ Ⅱ Ⅲ Ⅳ ⅠP Ⅰ1 C
实验三小麦幼穗分化的观察 一、目的要求 (一)学习观察小麦幼種分化的方法,了解小麦结实器官的形成过程 (二)掌握小麦幼穗各分化时期的形态特征 (三)掌握小麦幼穗各分化时期与植株外部形态的对应关系。 二、材料和用具 小麦穗分化期间的植株:解剖镜、显微镜、镊子、解剖针、剪刀、刀片、尺子 三、内容和方法 (一)观时间: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幼穗开始分化的时间,因播期和品种不同而异 在秋播条件下,一般适时播种的冬性品种,穗分化于返青以后开始:春性强的品种或播种过早的冬 性品种,亦可在冬前开始。所以,开始观察的时间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幼穗分化是一个连续的渐变过程,从开始(伸长期)到结束(四分体期)的观察次数,以研究 的内容、人力和物力条件而定,一般3天左右观察一次较好。 (二)取样:要选取具有代表性、或事先标记的植株,一般每次取20株,从中选5~10株进行 观察。实验课中每组可以用有标记的小麦植株35株进行观察。 (三)记载小麦植株的外部形态:包括株高、主茎叶片数(可见叶、展开叶)、分蘖数、次生根 数。 (四)观方法:小麦主茎幼穗分化开始较早,分蘖较迟。一般以主茎为观察对象。首先把选 取的植株去掉一部分根,留下适量的根和地中茎,以便剥取幼穗时用手掌握。然后由外向内将叶片 和叶鞘逐层剥去,在剥取过程中注意观察各个叶的形态。当露出发黄的心叶时,用解剖针从纵卷叶 片的叶缘交接处,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从基部把叶去掉。当剥到肉眼不易分辨叶片时,可放在解剖 镜下,继续用解剖针剥,直至露出透明发亮的生长锥。注意观察幼穗正、侧面,基部、中部和上部, 以获得全面的概念。最后以幼穗中部的形态特征为准确定穗分化期。 观察雌雄蕊分化时,切下一个小穗观察比较清楚。观察四分体时,要选微黄绿色的花药。用镊 1 3 图3一】生长锥未伸长期图3一2生长锥伸长期图3一3单棱期生长锥及相应的植株 注:1,生长锥2.苞叶原基3.幼叶
9 实验三 小麦幼穗分化的观察 一、目的要求 (一)学习观察小麦幼穗分化的方法,了解小麦结实器官的形成过程。 (二)掌握小麦幼穗各分化时期的形态特征。 (三)掌握小麦幼穗各分化时期与植株外部形态的对应关系。 二、材料和用具 小麦穗分化期间的植株;解剖镜、显微镜、镊子、解剖针、剪刀、刀片、尺子。 三、内容和方法 (一)观察时间: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幼穗开始分化的时间,因播期和品种不同而异。 在秋播条件下,一般适时播种的冬性品种,穗分化于返青以后开始;春性强的品种或播种过早的冬 性品种,亦可在冬前开始。所以,开始观察的时间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幼穗分化是一个连续的渐变过程,从开始(伸长期)到结束(四分体期)的观察次数,以研究 的内容、人力和物力条件而定,一般 3 天左右观察一次较好。 (二)取样:要选取具有代表性、或事先标记的植株,一般每次取 20 株,从中选 5~10 株进行 观察。实验课中每组可以用有标记的小麦植株 3~5 株进行观察。 (三)记载小麦植株的外部形态:包括株高、主茎叶片数(可见叶、展开叶)、分蘖数、次生根 数。 (四)观察方法:小麦主茎幼穗分化开始较早,分蘖较迟。一般以主茎为观察对象。首先把选 取的植株去掉一部分根,留下适量的根和地中茎,以便剥取幼穗时用手掌握。然后由外向内将叶片 和叶鞘逐层剥去,在剥取过程中注意观察各个叶的形态。当露出发黄的心叶时,用解剖针从纵卷叶 片的叶缘交接处,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从基部把叶去掉。当剥到肉眼不易分辨叶片时,可放在解剖 镜下,继续用解剖针剥,直至露出透明发亮的生长锥。注意观察幼穗正、侧面,基部、中部和上部, 以获得全面的概念。最后以幼穗中部的形态特征为准确定穗分化期。 观察雌雄蕊分化时,切下一个小穗观察比较清楚。观察四分体时,要选微黄绿色的花药。用镊 图3—1 生长锥未伸长期 1 2 3 图3—2 生长锥伸长期 图3—3 单棱期生长锥及相应的植株 注:1. 生长锥 2. 苞叶原基 3. 幼叶 形态 1 2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