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思想之一 天人合一,君权神授 1、“王者配天,谓其道”。王者是天之子,受命于天,承天行事,代 表天的意志,治理人事。 2、 “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一 融汇阴阳学,判为四时 春夏秋冬,列为五行 木、火、士、金、水。 董仲舒以儒家精神改造阴阳五行说。天通过五行的相生相克来操纵 事物的运行,称之为天道。人类社会也处于天道的制约之下。“五 行之随,各主其序,五行之官(耳、目、鼻、嘴、口)各致其能。 木主生而金主杀,火主暑而水主寒,以人必以其序。”董仲舒定木、 火、金、水主管春夏秋冬,东西南北,土主管中央,扶助木、火、 金、水。君主也必须依循五行施政。汉为“土”德,“五行莫贵于 土,五行莫贵于黄”。黄色为皇帝之色
董仲舒思想之一 天人合一,君权神授 1、 “王者配天,谓其道”。王者是天之子,受命于天,承天行事,代 表天的意志,治理人事。 2、 “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融汇阴阳学,判为四时—— 春夏秋冬,列为五行——木、火、土、金、水。 董仲舒以儒家精神改造阴阳五行说。天通过五行的相生相克来操纵 事物的运行,称之为天道。人类社会也处于天道的制约之下。 “五 行之随,各主其序,五行之官(耳、目、鼻、嘴、口)各致其能。 木主生而金主杀,火主暑而水主寒,以人必以其序。 ”董仲舒定木、 火、金、水主管春夏秋冬,东西南北,土主管中央,扶助木、火、 金、水。君主也必须依循五行施政。汉为“土”德, “五行莫贵于 土,五行莫贵于黄” 。黄色为皇帝之色
董仲舒思想之二 天人惑应,“三纵” 五常 君主行政必合其道。”“天道之常,一阴一阳。” 阳者天之德,阴者天之刑也。是故天之道以三时(春、 夏、秋)成生,以一时(冬)丧死。“天有阴阳之德, 王须王霸道并用, 宽猛相济。”“天任阳不任阴,君主 好德不好刑。”以三时主德,以一时主刑,故天子之行 政,亦应以王道仁政为主,以仁学礼智仁义来教化百姓 “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合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 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王道之三纲, 可求于天。” 天之道,贵阳贱阴,卑阴高阳。尊卑有序不可改变
董仲舒思想之二 天人感应,“三纲”“五常” “君主行政必合其道。 ”“天道之常,一阴一阳。 ” 阳者天之德,阴者天之刑也。是故天之道以三时(春、 夏、秋)成生,以一时(冬)丧死。 “天有阴阳之德, 王须王霸道并用,宽猛相济。 ”“天任阳不任阴,君主 好德不好刑。 ”以三时主德,以一时主刑,故天子之行 政,亦应以王道仁政为主,以仁学礼智仁义来教化百姓。 “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合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 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王道之三纲, 可求于天。 ” 天之道,贵阳贱阴,卑阴高阳。尊卑有序不可改变
三纵” 五常 董仲舒从五论中选出三论,提高到阴阳哲学的形而上理 论高度。确定为三纲,成为社会伦理的三条准绳 。 ■ 五常一仁、义、礼、智、信,分别与木、金、火、水 土结合,给它们涂上天道五行宇宙论的神圣色彩。 如图所示: 冬水北 秋金西 土 春木东 夏火南
“三纲”“五常” 董仲舒从五论中选出三论,提高到阴阳哲学的形而上理 论高度。确定为三纲,成为社会伦理的三条准绳。 五常——仁、义、礼、智、信,分别与木、金、火、水、 土结合,给它们涂上天道五行宇宙论的神圣色彩。 如图所示: 冬 水 北 秋 金 西 土 春 木 东 夏 火 南
“五德始终”循环运转 天有五行,人有五瘾 董仲舒把天时,物体, 政治,赏罚都列入五行图表中 一一 对应,相克相生,逆而行就会出现灾难。如木克土, 火克金,金克木,水克火,土克水;木生火,火生土, 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如“木生春,生之性,庆而 行”“秋冬肃杀,警百官,诛不法””“天生之孝悌, 地养之衣食。孝,天之经,地之义也。” 政治上:以仁义治国为主,刑罚治国为辅,阳儒阴法。“天道之大 端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天之任德而不任刑” 由此提出一系列养民措施,客观上缓和阶段矛盾。 人性上:“恶之属为阴,善之属为阳。性情二本。性,阳,先天善 质;情,阴,恶质。由此必须以性限情,以理统情。继承孔子的修 身,荀子的教化,将人性分为三品;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 性,通过仁义教化,将下品转变为上品
“五德始终”循环运转 天有五行,人有五德 董仲舒把天时,物体,政治,赏罚都列入五行图表中, 一一对应,相克相生,逆而行就会出现灾难。如木克土, 火克金,金克木,水克火,土克水;木生火,火生土, 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如“木生春,生之性,庆而 行”“秋冬肃杀,警百官,诛不法””“天生之孝悌, 地养之衣食。孝,天之经,地之义也。 ” 政治上:以仁义治国为主,刑罚治国为辅,阳儒阴法。“天道之大 端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天之任德而不任刑” 由此提出一系列养民措施,客观上缓和阶段矛盾。 人性上: “恶之属为阴,善之属为阳。性情二本。性,阳,先天善 质;情,阴,恶质。由此必须以性限情,以理统情。继承孔子的修 身,荀子的教化,将人性分为三品;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 性,通过仁义教化,将下品转变为上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