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桃与永明体 一、 永明体的兴起 齐梁陈三代是新体诗形成和发展的时期。新体诗主要特征是讲 究声律和对偶。因为这种新体诗最初形成于南朝齐永明间,故又称“ 永明体”。其代表诗人有沈约、谢跳等。永明体对声律的苛细要求, 无疑会给诗歌创作带来一些弊病,而文学史的发展证明,四声的发现 和永明体的产生,使诗人具有了掌握和运用声律的自觉意识,它对增 加诗歌艺术形式的美感、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是有积极意义的
谢朓与永明体 一、永明体的兴起 齐梁陈三代是新体诗形成和发展的时期。新体诗主要特征是讲 究声律和对偶。因为这种新体诗最初形成于南朝齐永明间,故又称“ 永明体”。其代表诗人有沈约、谢朓等。永明体对声律的苛细要求, 无疑会给诗歌创作带来一些弊病,而文学史的发展证明,四声的发现 和永明体的产生,使诗人具有了掌握和运用声律的自觉意识,它对增 加诗歌艺术形式的美感、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是有积极意义的
永明体是我国格律诗产生的开端,是古代诗通向近体诗的桥梁,反映 了诗歌由自由到讲究格律的趋势,为格律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但由于它 过于强调声律,容易把创作引向唯美主义道路。 二、声律论的提出 诗歌创作中新追求:声律,主要表现为四声、八病。沈约起了重要作 用。 四声:平、上、去、入 八病: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
二、声律论的提出 诗歌创作中新追求:声律,主要表现为四声、八病。沈约起了重要作 用。 四声:平、上、去、入 八病: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 永明体是我国格律诗产生的开端,是古代诗通向近体诗的桥梁,反映 了诗歌由自由到讲究格律的趋势,为格律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但由于它 过于强调声律,容易把创作引向唯美主义道路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谢 朓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州,杂英满芳甸。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乡,谁能鬓不变?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谢 朓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州,杂英满芳甸。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一)古四声与平仄 1、“四声说”一公元5世纪南朝齐梁间有人(周颐沈约等) 发现了汉字字音具有高低升降的不同模式这一规律,于是 按此给汉字分类,并从每一类中找一个字作为该类声调的 代表,即:平上去入。这四个字的声调就是它所代表的 调类的实际情况,同时也是该调类的名称。 四声的调值根据唐阳宁公和南阳处忠所著的《元和 新声韵谱》记载如下平声“哀而安”:大概是一种长的中 平或低平调。上声“厉而举”:大概是一种短的升调,用 力比较强。去声“清而远”:大概是一种长的高降调。入 声“直而促”:入声以[-p1--k]收尾,发音短促
(一)古四声与平仄 1、“四声说”——公元5世纪南朝齐梁间有人(周颐沈约等) 发现了汉字字音具有高低升降的不同模式这一规律,于是 按此给汉字分类,并从每一类中找一个字作为该类声调的 代表,即:平上去入。这四个字的声调就是它所代表的 调类的实际情况,同时也是该调类的名称。 四声的调值根据唐阳宁公和南阳处忠所著的《元和 新声韵谱》记载如下平声“哀而安”:大概是一种长的中 平或低平调。上声“厉而举”:大概是一种短的升调,用 力比较强。去声“清而远”:大概是一种长的高降调。入 声“直而促”:入声以[-p/-t/-k]收尾,发音短促
2、四声的提出使人们在作诗的时候更注重诗歌的音律性。 为了使诗歌语音长短高低升降变化协调,具有音乐美, 又把汉字分成两大类用于入诗:平声字和仄声字。同 时规定了诗歌中平仄字需按照一定的顺序交叉排列,这 就形成了诗歌的平仄规则。 平:古平声字 仄:曲折不平的意思。古上声、去声、入声字都归为仄声 字
2、四声的提出使人们在作诗的时候更注重诗歌的音律性。 为了使诗歌语音长短高低升降变化协调,具有音乐美, 又把汉字分成两大类用于入诗:平声字和仄声字。同 时规定了诗歌中平仄字需按照一定的顺序交叉排列,这 就形成了诗歌的平仄规则。 平:古平声字 仄:曲折不平的意思。古上声、去声、入声字都归为仄声 字